Ⅰ 债务人的物权被侵害,债务人不寻求救济,债权人怎么办
债务人怠于行使权利,在一定条件下,债权人可以主张代位权。代位权的条件版之一是债务人“怠于行使”权权利。关于债务人是否构成“怠于行使”到期债权的判断标准,只能看其是否采取了诉讼或仲裁的方式,只有采取“诉讼”或“仲裁”方式主张债权,才能在此成为代位权的法定抗辩事由。除此之外,债务人已通过其它任何私力救济途径向次债务人主张债权,则仍然视为“怠于行使”,即债权人可以提起代位权诉讼。
Ⅱ 私力救济的法律框架
占有人的私力救济也为许多国家纳入法律框架;自救行为纳入法典规定的不多,但许多国家法院通过判例视具体情形支持或反对自救行为;中国交通事故“私了”的制度化;美国等国家刑事和解的制度化;国际法上报复和交叉报复的规范化;英国民事纠纷解决的诉前议定书制度等。
比如,自助行为,就是典型的私力救济法律化之例证。不少国家的法律和判例承认自助行为,如德国、瑞士、奥地利、法国、日本、英国、中国台湾、澳门等。中国几个民法典草案或建议稿皆在侵权行为法编有关“抗辩事由”中规定了自助行为。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草案第八编第三章第23条规定:“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来不及请求有关部门介入的情况下,如果不采取措施以后就难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权利人可以采取合理的自助措施,对侵权人的人身进行必要的限制或者对侵权人的财产进行扣留,但应当及时通知有关部门。错误实施自助行为或者采取自助措施不当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法律可通过设定自助行为的性质、要件、限度和后果来实现对它的控制。
需要在适用条件上对私力救济进行必要的规制。一是应具备合法性。私力救济只有与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方针相符合的前提下,才可能获得国家的认可和支持。故合法性是私力救济机制得以存在的基础和根源。
Ⅲ 私人讨债属于法律禁止的私力救济,它虽被禁止但性质上仍然属于私力救济,那么是属于私力救济中的强制,还
包含暴力、恐吓的私人讨债属于强制
Ⅳ 私力救济的法律界定
私力救济,指当事人认定权利遭受侵害,在没有第三者以中立名义介入纠纷解决的情形下,不通过国家机关和法定程序,而依靠自身或私人力量,实现权利,解决纠纷,包括强制和交涉。
在绝大多数法学家的视野中,私力救济是一种落后、不文明、应抑制和抛弃的纠纷解决方式。它是“最原始、最简单的民事纠纷的处理机制,这与生产力低下、文明程度不高的人类早期社会密切联系。”“因私力救济,易生流弊,弱者无从实行,强者每易仗势欺人,影响社会秩序。故国家愈进步,私力救济的范围愈益缩小。至于现代法律遂以禁止私力救济为原则,私力救济往往在民法上构成侵权行为,在刑事上成为犯罪行为。”
私力救济通常被看作司法外行为,但它决非纯粹的私人行动与法律毫无关联。许多情况下当事人基于法律背景知识而实行私力救济。人们寻求私力救济时还会诉诸各种规范,包括道德和法律规范。私力救济是当事人不通过法律程序依私人力量解决纠纷,但在这一过程中,私人却会有意无意借助法律的力量,如通过诉诸有关欠债还钱的法律规定(尽管不知哪部法律、哪条哪款如此规定,但肯定有这样的规定)而强化自身力量,最终实现权利救济之目的。可见,法律不仅抑制私力救济,也被作为一种知识运用于私力救济中。这种私人对公权力的运用可视为国家权力的延伸。
私力救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是一种事前性、防卫性、被动性私力救济,包括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后者是一种新的攻击行为,指最初权利侵害业已过去并形成一定秩序后为恢复自己权利而谋求的救济,是一种事后性、攻击性、主动性私力救济。法学中私力救济一词通常是被狭义使用的。
中国在通过公力机构对民事权利进行保护的同时,还赋予民事权利主体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以自己的一定行为来维护自己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这种权利称为自力保护权或自卫权。
中国《民法通则》未明文肯认自助行为,着重于对侵犯民事权利者的阻止甚至责罚,而不是着眼于对权利人的利益恢复或者救济。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受害人只能通过追究侵权人、违约者的法定责任来寻求救济,而缺乏一个直接以“权利”为出发点的完备的救济体系。由于公力救济不力,特别是执行难,出现了诸如讨债公司或形式多样的“讨债职业人”等等往往是采用私力救济方式。对于这种在法律规范边缘和道德调整之间临介层面的自助救济行为,法律未加以认可和一概否认,处于一种含糊状态。立法对私力救济的模糊,有待立法建全和完善权利制度体系,丰富与合理充实权利形式及其内容,以及将权利保护从责任观念转为权利救济观念等等。
Ⅳ 私力救济是什么意思
私力救济是相对于公力救济而言。也就是不向政府部门要求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加以干涉。
私力救济很多啊,包括了调解,和解,手段必须合法,在刑法上,还包括了正当防卫等。具体要看是民事方面还是刑事方面的。
私力救济是公力救济的有效补充,但使用的时候不要和私下解决混在一起。
Ⅵ 留置权属不属于自助行为
不属于,二者存在如下区别:
一、首先看定义:
1、自助行为是指权利人受到不法侵害之后,为保全或者恢复自己的权利,在情势紧迫而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助的情况下,依靠自己的力量,对他人的财产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应措施的行为
2、留置权是指债权人按照合同的约定占有债务人的动产,债务人不按照合同约定的期限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留置财产,以该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财产的价款优先受偿。
二、看具体区别:
1.自助行为不要求有特定的合同关系存在,而留置权要求有特定的合同关系存在;
2.自助行为既可以针对财产进行自助,还可以针对人身自由进行自助,而留置权必须针对财产进行留置,不可对人身进行留置;
3.债权人在留置前已占有债务人财产,自助不一定;
4.法律规定了留置的适用范围:保管合同、运输合同、加工承揽合同(《担保法》上设置的留置范围,但《物业法》在留置的设置上没有规定范围),自助行为则没有范围限制,只要符合相关要件即可;
5.留置不能采用侵权行为取得对物的占有,而自助则可能侵犯对方的某些权利才能获得救济;
6.留置以动产为标的物,自助行为的标的物则更加广泛;
7.实施原因不同,留置是因为债务人没有及时履行债务,而自助是因为行为人某些权利受到了侵害又不能及时获得公力救济。
Ⅶ 私力救济中的自助行为 “该项请求权必须是可以请求国家强制执行,因此与债务人的人身相关的债权请求权
这句话的意思是适用行为履行的债务,比如劳务之债和其他与债务人人身相关的债务,不得采取自助行为。举个例子:A是一个家政服务人员,B是被服务的业主。现在A负有为B进行一次家政服务的债务,如果A不履行,B不能采取自助行为强迫A履行,比如把A关在B家里强制劳动。
Ⅷ 请问在民事诉讼中,私力救济与社会救济是否属于ADR
您这辩题有点儿难度。首先,在当今社会,公力救济是被崇尚的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其次,私力救济是有条件受限制的,操作难(指不违法)且容易引起争议的救济方式。因此,反方观点受局限,只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用私力救济。如果要辩,只能突出公力救济不能及或不适宜这个重点,从这个角度强调私力救济的重要性。但不管怎么说,总觉得要落入公力救济是大前提的圈套。
Ⅸ 民事纠纷是寻求私力救济还是公力救济
您这来辩题有点儿难度。首源先,在当今社会,公力救济是被崇尚的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其次,私力救济是有条件受限制的,操作难(指不违法)且容易引起争议的救济方式。因此,反方观点受局限,只能在一定条件下使用私力救济。如果要辩,只能突出公力救济不能及或不适宜这个重点,从这个角度强调私力救济的重要性。但不管怎么说,总觉得要落入公力救济是大前提的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