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产权 > 道法术器人才物权来源于哪

道法术器人才物权来源于哪

发布时间:2021-07-12 20:46:27

物权法在哪里能下

http://www.chinatax.com/News/ViewContent.php?ContentId=10385

⑵ 物权法案例

摘 要:动产抵押权的登记公示制度破坏了公示方法选择之统一性原则,导致登记公示的动产抵押权与占有公示的动产所有权之间的矛盾,并最终将因登记而获得对抗力的抵押权人与因信赖占有而受公信力保护的第三人推向了利益尖锐对抗的两极。现有的立法与学说在平衡与协调两极利益上均无功而返,唯有将动产抵押物限制在一定范围的“准不动产”上,并在该领域也采行物权的登记公示制度,才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最具合理性的方案。

关键词:动产抵押;物权公示;抵押权的追及效力;交易安全

在抵押期间内,抵押人将抵押物转让给第三人,将导致法律关系上的何等变化;在抵押权人、抵押人与受让人间又发生何等法律效力;特别是受让人善意受让抵押物时,法律优先保护善意受让人还是权利在先的抵押权人?围绕着这些问题,我国《担保法》第49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67条作出了相应的规定;民法学者们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理论研究并提出了形形色色的制度设计方案。但立法者和绝大部分学者显然忽略了动产抵押与不动产抵押之区别对于研究抵押物转让问题的意义:在不动产领域,法律奉行物权变动(公示)的强制登记原则,抵押权和其他不动产物权一样,其设定必须体现在登记机关的登记簿上,受让人在受让抵押物时有义务查询登记簿,发现设定在先的抵押权易如反掌,故在法律上不可能出现善意的(不知不动产上既存之抵押权)不动产抵押物受让人,法律可通过径直赋予追及力的方式保护抵押权人;但在动产领域,并不实行物权变动的强制登记原则,受让人完全可以信赖抵押人对抵押物的直接占有,有可能不知道事实上也无任何途径知道在先抵押权的存在,从而极容易出现抵押权人与抵押物的善意受让人之间的利益冲突。研究并设计平衡此等利益冲突的法律机制显得特别重要,因此,我们将视野集中于动产抵押物的转让;考虑到买卖关系为标的物转让之常态,并为节省篇幅,本文所谓的动产抵押物转让,是以买卖为中心展开的。

一、两极对立:抵押权人与善意受让人的利益冲突

根据体系强制理论,逻辑前提的设定常常制约逻辑选择的可能范围[1]。为了使逻辑选择的范围精致适当,必须准确地设定逻辑前提。很显然,动产抵押物转让问题之所以备受关注,之所以饶有兴味,就是因为它可能引发抵押权人和善意受让人之间的矛盾与对抗;而平息纷争、实现分配正义历来是法律所肩负的神圣使命,任何具体的法律制度设计,越是接近完成法律的使命,就越是具有科学性与生命力。有鉴于此,本文将动产抵押权人和抵押物的善意受让人之间的、不可两立的利益冲突作为预置的逻辑前提,一切的研讨、评价与结论都紧随该逻辑前提而展开。那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动产抵押权人与抵押物受让人之间的两极对立;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因两极对立而产生的“你死我活”的搏杀场面又最为“惨烈”呢?

(一)动产抵押登记对抗力与占有抵押物之公信力不能两立

在动产物权变动领域,权利冲突最经典的体现是因无权处分导致的真正权利人①与善意第三人之间的对立。真正权利人的法定权利值得保护,善意第三人的交易预期也值得保护,前者代表着静的财产秩序,后者攸关动的交易安全,在“由静到动”的民商法发展潮流面前,近现代民商法更为偏爱善意第三人而创设了善意取得制度。客观而言,在动产抵押关系中,抵押人擅自处分抵押物,与私卖他人之物的行为尚不可同日而语,因为抵押人拥有对抵押物的所有权,而所有权的核心权能为处分权,故抵押人对己物之处分难谓无权处分。虽然——如同后文所介绍的那样——也有立法和学说主张限制抵押人的处分权,但也仍然不能否认限制处分权人之处分与全然无处分权者之处分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尤其重要的是,在传统民法善意取得得以发生的情形,动产为无权处分人所占有,第三人基于公信力充分相信无权处分人为法律上的权利拥有者,而真正权利人的权利却欠缺任何公示手段,牺牲没有公示的权利以保全对错误公示的信赖,在逻辑与情理上均顺畅自然;而在动产抵押,抵押物的受让人固然可以充分信赖抵押人的占有,但抵押权人却可能具备登记这一法定的公示方法。于是,冲突发生在法定公示的权利与信赖保护之间,这毫无疑问是更为剧烈的冲突;在如此剧烈的冲突面前,不假思索地舍弃抵押权人而迁就抵押物的善意受让人显然缺乏足够的合理性。演绎“通过法定方法公示于外的权利”与“信赖法定公示方法”之间“大比拼”的“始作俑者”乃近现代担保立法对物权公示方法选择之统一性原则的背叛。本来,公示物权的方法应当具有统一性,同一类型的财产权利应当采用同样的公示方法,为了践行公示方法的统一性原则,大陆法系民法一般以登记公示不动产物权,而以占有公示动产物权。然而在动产抵押步入法律殿堂以来,这种物权公示的二元格局不得不被打破:因为设定动产抵押时并不需要移转标的物之占有,于是,动产抵押权事实上不可能通过动产物权的近似于“天然”的公示方法——占有来公示;为了实现物权公示的社会理想,法律不得不另辟他径,以登记来表征动产抵押权的设立与存续。问题的关键在于,抵押物的受让人既然可以信赖占有抵押物的抵押人权利的完整性,本就不必理会除此之外的登记公示的权利;与此相对应,抵押权既然通过法定方式公示于外,本就应推定公示之后无善意第三人。如果承认此时登记的(公示)对抗力,就必然否定占有的(公示)公信力;相反,如果承认占有的(公示)公信力,又必然否定登记的(公示)对抗力。

需要说明的是,现行动产抵押立法构造虽然孕育了抵押权与抵押物受让人发生冲突的巨大可能,但这种冲突未必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如果并未办理抵押登记,则欠缺公示的抵押权当然让位于受让人的所有权,即便受让人明知抵押权存在的事实②;在办理了抵押登记的情况下,如果受让人明知或应当知道抵押权存在的事实,即受让人陷入恶意,则其利益保护当然要劣后于抵押权人。受让人知悉抵押权的途径,既包括抵押权人和抵押人的主动告知,也包括主动在登记机关偶然查知。与善意取得中对第三人善意的举证一样,抵押物受让人无须举证证明自身善意,而应由抵押权人负担受让人恶意的举证责任。

(二)动产抵押权人与善意受让人利益冲突的核心:由谁蒙受向抵押人追偿不能的风险

如前所述,在现行动产抵押立法构造下,抵押权登记对抗力和占有抵押物的公信力存在着深刻而持久的矛盾,该矛盾所外化出的利益状态如何,是值得很好研究的问题。与动产善意取得的情形不同,在抵押人擅自转让抵押物时,没有抵押权人和受让人竞相争夺以获取抵押物所有权的可能。因为,作为一种价值权,抵押权人仅关心抵押物的交换价值,而对抵押物的实物形态和所有权归属并无多大的热情,只要其债权能够通过债务人清偿或抵押人承担(物上担保之外的)责任的方式而满足,就全然没有从受让人处追夺抵押物的必要,唯有债权人的债权不能通过其他途径从债务人或抵押人处满足时,抵押权人才可能要求以受让人取得的抵押物折价、拍卖或变卖并从其价款实现自身债权,异言之,抵押权人充其量为受让人的所有权蒙上负担;从受让人的角度而言,即使其钟情于抵押物的实物形态和法律上的所有权,既然不存在在此点上与其竞争的抵押权人,受让人完全可以蒙受抵押权负担,纵然抵押权人主张抵押物的交换价值,受让人也完全可以通过行使涤除权或代替债务人清偿等方式从而成就抵押权人,之后再要求抵押人向自己负担相应的责任。如此看来,债权人若能从债务人(特别是抵押人处)通过行使抵押权以外的方式实现债权,或者受让人行使涤除权、代债务人为清偿后能易如反掌地从抵押人处获得补偿,则抵押权人和受让人围绕着抵押物转让的冲突并不存在。导致冲突实在化的利益根源在于,无论是抵押权人或者善意受让人难以或者根本不能从抵押人处获得充分的补偿,即抵押人因无资力而陷入清偿不能。需要强调的是,此处所谓的“清偿不能”并不仅指抵押权所担保的主债权履行期届满时抵押人为不能,而且在抵押权人和受让人冲突的处理时抵押人也没有清偿能力——这就意味着抵押人已经将转让抵押物所得的价款挥霍一空而没有留待清偿债权。综上所述,抵押权人和受让人冲突实质是,由谁蒙受向抵押人追偿不能的风险。

二、山重水复:现有立法与学说均无功而返

面对着抵押权人与抵押物受让人的两极对立,需要相应的制度设计以尽可能地调和这种矛盾、平衡双方利益,而不应简单地肯定其中一种利益而否认或忽视另一种利益。应当说,优先保护抵押权人或受让人都有理论基础和社会支撑;并且,无明显的论据证明其中一个价值取向重要于另一个。让人倍感遗憾的是,与此相关的现有立法与学说,并没有很好地把握住这一点,甚至呈现出对抵押权人和受让人间两极对立认识错位之缺陷。以下,特就这些立法与学说所设计的制度方案的内容与缺陷,一一作评。

(一)受让人的代价清偿

《法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均规定了不动产抵押中受让人的代价清偿,普遍的看法是,在动产抵押也完全可以类推适用。据此,抵押物的受让人可以代替债务人向抵押权人清偿被担保的主债务,以通过消灭抵押权的方式确保自己对受让物的完整所有权。客观而言,通过代价清偿消灭抵押权的方式以确保受让人对抵押物的所有权不受追夺,不失为一个好思路,但其缺陷也至为明显:在受让人已经向抵押人支付抵押物的价款后,再使其向抵押权人清偿主债务人的债务,无疑是让受让人以支付双倍价款(即购买抵押物的价款和债务人的债务金额)的条件保住了其对受让物的完整所有权。两次支付对受让人来说几乎是没有任何保护——因为抵押权人和受让人冲突的实质是由谁蒙受向抵押人追偿不能的风险,受让人的两次支付就意味着由其承担了向抵押人追偿不能的风险。如此制度设计实际上认可了抵押权的追及效力,将法律的天平完全倾向了抵押权人一边,不可取。

(二)抵押权涤除制度

《法国民法典》、《日本民法典》都有关于抵押权涤除制度的规定,抵押物受让人可以向抵押权人支付一定金额的涤除金而消灭抵押权。○3其实,受让人行使涤除权也意味着要支付两次——购买抵押物的价款和涤除金,这也变相承认了抵押权的追及效力,如同代价清偿一样,实际优先保护了抵押权人。

(三)登记对抗主义

抵押权人和受让人冲突的根源是动产抵押公示制度不足[2]。王泽鉴先生认为,“克服不占有标的物的动产抵押权之公示欠缺,不外乎五种方式:意思成立主义、书面成立主义、登记成立主义、意思——登记对抗主义、书面——登记对抗主义”[3]。其中书面——登记对抗主义不仅受到众多学者的支持,还为台湾地区《动产担保交易法》和我国《担保法》所采纳。笔者认为,意思——登记对抗主义与书面——登记对抗主义在物权公示方面没有区别,因此将其统称为“登记对抗主义”。登记对抗主义赋予当事人充分的自主选择权:抵押权人为了加强自己的抵押权的对世性,可以向登记机关申请抵押权登记,登记后的抵押权可以对抗后生的一切物权;若抵押权人不想暴露自己的财产或对抵押人有足够信任,也可以不办理抵押登记,此种抵押权并不能排斥后生的受让人的所有权。在很多学者看来,登记对抗主义既能较为充分地保护抵押权人,也能保护善意受让人和维护交易安全:受让人可以查询登记机关的登记薄从而知悉标的物上是否负有抵押权,从而避免自身利益受到损失[4]。

从表面上看,在登记对抗主义里,抵押权人和抵押物受让人在利益受法律保护上的确“各有千秋”,似乎是协调二者冲突的最佳选择,实则不然。因其承认了受让人不知悉的已登记抵押权的对抗力而随机地认可了抵押权的追及效力,而对善意受让人却无任何保障可言:受让人既然信赖了抵押人对抵押物的占有,在占有具有公信力的情况下其对抵押物取得的所有权就不应受到任何影响,即使是面对已登记的抵押权。也就是说,正是赋予动产抵押登记以对抗力,才造就了其与动产占有公信力之间无穷无尽的矛盾并导致抵押权人与受让人之间无休无止的冲突。登记对抗主义仅仅是阐明矛盾的发生原因而已,而并非化解矛盾的有效药方。如果一定要认为登记对抗主义化解了矛盾,也只能说其在根本上忽略了矛盾的另外一方。

无独有偶,即便彻底否定动产占有的公信力,登记对抗主义仍是不可行的!因为其登记纯属自愿,这样就会出现有些动产抵押权已经在登记机关的登记薄上体现而有些动产抵押权却没有在登记机关的登记薄上体现的情况。至于哪些已经在登记机关的登记薄上体现哪些没有全凭当事人意思自治,不具有可控制性。可见,登记对抗主义的制度设计忽视了在抵押权登记完全自愿的情况下哪些抵押权已经进行了登记是买受人不可能知道的事实,在没有可预期的情况下,他要想知道就必须在每一次交易前都到登记机关的登记薄上去查询,如此显然是不可能的。

(四)烙印、贴标签

我国台湾《动产担保交易法》意识到让受让人查询登记机关的登记薄影响交易便捷,于是在第16条又作出补充规定,“登记机关应于登记标的物之显著部分烙印或贴标签以资区别”。这样一来,受让人从外观上就能直接知悉标的物是否负有抵押权,减轻了查询之苦。此烙印或标签大致起到了德国物权法上的异议登记作用,否定了公示的权利正确性推定效力,受让人看到烙印或标签后就有义务到登记机关的登记薄上查询从而准确了解转让物权属的真实状况,从而避免和抵押权人的正面冲突。

通过上述明了的方式使得标的物的受让人有义务查询登记从而从源头上避免受让人和抵押权人的冲突,这不啻为解决问题的最好思路,但也存在不少问题:烙印是在标的物上烙一个让任何人一看皆知的痕迹,这有可能在物理上破坏标的物价值,部分动产如玉器、珍贵邮票、衣服、球类、电器等的使用价值会因烙印的存在而下降甚至丧失;标签是在标的物上贴上纸张或类似质地的东西,虽对标的物本身价值影响不大,但由于抵押物被抵押人占有,很容易被恶意的抵押人撕去,从而使其提示效果荡然无存。

(五)否认抵押权的追及效力

动产抵押权的追及效力的最大的不合理在于,其与物权公示公信原则、交易安全理念背道而驰:由于抵押并不转移抵押物的占有,抵押物仍由抵押人占有,而占有又是动产物权的公示方法,所以受让人自然可以信赖抵押人直接占有抵押物的事实而与之交易;但抵押权的追及效力却使得取得抵押物所有权的受让人遭受抵押权追及效力的危险,使其取得的抵押物所有权并不完整。异言之,抵押权的追及效力使受让人对物权公示的信赖不能受到法律的保护,这无疑是对动产物权公示公信原则的颠覆!何况,受让人取得抵押物后,会随时将抵押物转让给他人以实现抵押物价值最大化,而且第二受让人会为同样的目的继续转让,若实行物上追及,势必影响多方交易,从而整个社会的交易的稳定性将丧失殆尽[5]。

经由以上分析,我们会发现抵押权的追及效力在动产领域的确不该存在,但简单否认动产抵押权的追及效力并非解决冲突、平衡利益的良策,因其彻底地保护了受让人却牺牲了抵押权,并与担保制度本身的宗旨格格不入,抵押权也必将因此而形同虚设。为了弥补这一重大缺陷,又有学者建议限制抵押人对抵押物的处分权。

(六)限制抵押人对抵押物的处分权

客观地说,抵押人随意转让抵押物,可能增加抵押权人追及抵押物的难度,从而加大抵押权人行使权利的风险;同时,为避免抵押物的转让而可能对抵押物的交换价值产生不利影响,尽可能地维护抵押权人对抵押物的交换价值的支配力,有必要限制抵押人转让抵押物。再者,抵押人随意转让抵押物,抵押物的受让人不能以其所有权对抗抵押权人行使权利,抵押物的受让人也有遭遇不必要损失的巨大危险,可能危害交易的安全和秩序,为保护善意受让人之利益,也有必要以特定的方式限制抵押物的转让[6]。

具体而言,这种观点要求抵押人转让抵押物时通知抵押权人并告知受让人该物上已经设定抵押权的情况,并且转让应保持合理的价格,否则转让无效。我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15条和《担保法》第49条都采纳了该观点。如此想法的理想主义成分实在太重:因为法律虽然限制抵押人的处分权,但抵押人完全可以无视这些限制为处分行为,如果将抵押人的处分认定为无效,虽然能通过否定抵押物法律关系变动的方式以保全抵押权人,但抵押物的受让人俨然面临一场灾难——非但不能够获得其所期待的抵押物的完整所有权,甚至连要求抵押人承担其他赔偿责任也回受到转让合同无效的消极影响。因此,这种观点和立法遭到了我国民法学界近乎围剿般的批评。

(七)扩大抵押权物上代位性的适用范围

传统民法物上代位仅适用于抵押物毁损或灭失,但《日本民法典》却扩大了其适用范围,承认了对转让抵押物所得价款的物上代位。○4通过物上代位使抵押权人的利益不致受损,同时善意受让人又能取得无抵押权负担的所有权,对转让抵押物的抵押人来说既可防止其逃避担保责任又能保障他以抵押物进入交易,就社会公共利益而言有利于增加社会财富且符合鼓励交易之政策取向[7]。从这个角度来看,扩大抵押权物上代位物的范围未尝不是个不错的方案。此思路又可以设计出两种制度:A抵押物转让时,抵押权人将该代位物固定,如将相应的货币提存或存入专门的帐户[8],或提前清偿主债务或等待所担保的主债权届期未获清偿后再对此代位物行使抵押权。B抵押权存续期间,抵押物可以任意转让,即使抵押权人对抵押物转让的事实和受让人对转让物负有抵押权的事实并不知情,当抵押权具备其实现条件时,抵押权人直接对此代位物行使抵押权,从而受让人的所有权因抵押权的消灭而不再有任何瑕疵。

姑且不论抵押物转让所得价款从性质上来说能否归入抵押物的物上代位物中,货币的特殊性质使得此代位物无法与抵押人所有的一般金钱区别开来。特别是,在抵押物转让所得价款与抵押人所有的一般金钱混同后被抵押人挥霍时,扩大代位物的范围而放弃抵押权的追及效力固然是保护了受让人,但抵押权人却陷入无物可支配的境地,其债权实现的前途黯然不堪。

即使不考虑此理论在价值保护上厚抵押物的受让人而薄抵押权人的事实,基于此理论而设计的两种制度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制度A要将转让抵押物所得价款特定下来的前提是转让时抵押权人知悉转让抵押物的事实,而现实的情况是,大量受让人对抵押权并不知情,因此制度A只是空中楼阁;○5制度B要想达到预期目的必须是抵押权实现时该代位物仍然存在,而如同前述,若混帐的抵押人已经将此笔款项挥霍一空,则抵押权人物上代位又及于何处?

(八)先代位后追及的重叠并存

此理论认为,抵押权实现时,抵押权人必须先向抵押人就抵押物出卖之价金为物上代位,如果的确不能实行或仍不能使债权得到充分清偿,抵押权人才可以根据抵押权的追及效力对善意受让人的抵押物行使抵押权[9]。

此理论综合了抵押不动产转让中抵押权的追及效力和制度设计(七),实为一崭新的制度设计。遗憾的是,由于没有重视理论的前提,此制度设计继承了其所借鉴的两者的缺陷:抵押人挥霍了转让抵押物所得价款,抵押权无代位物可支配,抵押权人利益没有得到保护;抵押权行使物上追及效力对善意受让人来说又是毁灭性打击。这样的缺陷使得此创新的理论毫无价值。

三、柳暗花明:一个全新的理论进路

行文至此,我们似乎陷入了一个死胡同,似乎任何方案都没法解决抵押人转让抵押物给抵押权人和善意受让人造成的利益冲突。而事实也的确如此:动产抵押权只能通过登记来公示,而动产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动产领域的物权变动不可能实行全部的强制登记。动产抵押权登记公示的对抗力与其他动产物权特别是所有权的占有公信力水火难容,这就是现代民法将抵押扩展至动产领域后所导致的难以根治的“顽症”!在此“顽症”面前,甚至有学者心灰意懒,建议取消动产抵押制度[10]。○6我们认为,之所以现有立法与学说无功而返,全因为其对“顽症”仅采行“调整式疗法”。倘若直面病因,釜底抽薪,我们就会拂去“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恼,而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既然抵押权人和受让人的冲突是因为动产物权公示方法的不统一,而动产抵押权又不可能以占有来公示,我们能不能转换一下思考问题的角度,让动产抵押物上的其他物权特别是所有权也以登记为公示方法,通过实现抵押物上所有权与抵押权公示的统一从而从源头上消灭二者之间的冲突呢?

(一)存在即合理:动产抵押不可废

传统民法所调整的农业社会的财产主要集中于不动产,动产的价值相对较小,以价值较大的不动产设定抵押、获取贷款比较合适;但现代社会中动产与不动产的价值界线逐渐模糊,重要的生产设备、大型交通工具、原材料等动产的价值反而成为企业的资产的主体,如果不用这些财产进行融资,实属可惜!

农业社会动产上的担保是质押,且标的物主要集中在金银珠宝首饰字画上,移转这些动产的占有对担保人的生产经营影响不大;但在现代社会,生产设备和交通工具已经代替金银珠宝首饰字画,成为高价值动产的主流,再将其移转占有,不仅妨碍担保人的正常生产经营,与获得贷款从事更大营业的宗旨相违背,而且还会增加质押权人保管这些动产的费用。

由此可见,传统民法上的不动产抵押、动产质押是适用农业社会的,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经济生活对担保的需求,动产抵押遂应运而出。尽管动产抵押的出现突破了传统民法的概念,并造成了一定理论上的混乱和法律规定上的迷茫,但法律面对的是社会实践,既然社会实践需要动产抵押,在法律上就不能“视而不见”,不予规定。

(二)釜底抽薪:动产抵押物上物权的登记公示主义

诚如本文反复强调的那样,动产抵押权人和抵押物受让人的利益冲突,集中反映出抵押权登记对抗力和抵押人占有公信力之间的矛盾,而该矛盾又渊源于对物权公示方式选择之统一性原则的破坏。因此,欲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统一动产上抵押权和其他物权的公示方法。鉴于抵押权之设定无须移转动产之占有,故其只能通过登记来公示,其公示方法不能被统一为占有。而既然动产抵押权的公示方法不能统一为占有,显然只剩下另外一条路,即将抵押动产上的其他物权公示方法统一为登记。同时,为了增强登记的公示效果特别是凸现其公信力,应当消除当事人在登记决策方面的自主性和任意性,推行物权变动(包括抵押权设定)的强制登记主义。如此一来,动产抵押和不动产抵押一样,抵押权和抵押物上的其他物权都统一地通过登记来表达,在抵押人处分抵押物时,受让人应当而且可以查询抵押物登记簿,应当而且可以透彻地了解抵押物上的权属情况从而放心交易,抵押权人、抵押物受让人甚至包括抵押人的利益和谐共振,抵押权人和受让人之间的冲突根本不会发生。

(三)一劳永逸:限制动产抵押物的范围

为了从源头上排除动产抵押权人和抵押物受让人的冲突,只能对动产抵押物上的物权实行登记公示主义并在物权变动中实行强制登记主义。但在动产领域推行登记公示,是违背动产的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生活实践的。毕竟,动产的价值在总体上不如不动产巨大,动产物权变动的数量和频率又远在不动产之上,如果所有动产都以登记为物权公示方法,不仅既无必要也无可能,而且将严重阻滞动产交易的进行,牺牲社会经济的效率,并最终使动产与不动产的差别不复存在,财产法秩序也将因此而遭受颠覆性的破坏。因此,本文建议:限制动产抵押物的范围,将动产上物权登记公示的不良后果降低到最低限度,一方面,自动产抵押诞生以来的千古“顽症”烟消云散;另一方面,民法上动产和不动产两相区分的财产法秩序也能基本维持。

从实践的角度来看,人们用以设定抵押的动产本就有限。价值量甚小的动产根本不值一提,学者们常举的以四五元一把的高级铅笔刀设定抵押的例子徒有理论意义,实际上任何一个理性的人都不会在一把四五元的高级铅笔刀上设定抵押,也不会接受以此等铅笔刀设定的抵押。至于价值量较大的金银珠宝首饰字画,人们又往往将其作为质押的客体,以其设抵的情形甚为罕见。从比较法的角度来看,日本规定可以设定动产抵押的动产范围为机动车、飞机、船舶、发动机、电动机、原动力机、载货机动车、脱谷机、孵卵机、扬水机、稻米脱壳机、牛马等农业动产和建筑机械;我国台湾为机器、设备、工具、原料、半制品、车辆农林鱼牧产品、牲畜、总吨位未满20吨的动力船舶或未满50吨的非动力船舶;而在我国台湾的实践中,动产抵押物主要集中在大型机器设备方面[11]。上述动产的大部分都可称为“准不动产”,笔者认为,我国《担保法》允许抵押的动产,也应当限定在“准不动产”的范围之内,以便于在这些“准不动产”上采行登记公示的方法和物权变动的强制登记主义。事实上,我国现行《海商法》、《民用航空法》已经规定了对船舶、飞机等“准不动产”实行登记对抗主义,也为日后普遍推行“准不动产”的登记公示原则和物权变动的强制登记主义作好了一定程度的现实铺垫。

⑶ 分别列出物权法和民法典物权编规定了哪些物权类型并进行比较二者在物权类型规定上的区别思考立法理由。

民法典中物权编变动点如下
(一)征用制度
1. 最新变化:《民法典》第245条
(1)因抢险救灾、疫情防控等紧急需要,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可以征用组织、个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
(2)被征用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使用后,应当返还被征用人;
(3)组织、个人的不动产或者动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
2. 注意:《民法典》对征用制度,根据疫情有重要修改,需要考生引起足够的注意,对新的制度变化要了解、记忆。

(二)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
1. 最新变化:《民法典》第274、275、276、278条
(1)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的归属,由当事人通过出售、附赠或者出租等方式约定;
(2)占用业主共有的道路或者其他场地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属于业主共有。
中业主共同决定事项的表决
(3)业主共同决定事项的表决问题:
①业主共同决定事项,应当由专有部分面积占比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且人数占比三分之二以上的业主参与表决;
②决定筹集维修资金、改建或重建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改变共有部分的用途或者利用共有部分从事经营活动,应当经参与表决专有部分面积四分之三以上的业主且参与表决人数四分之三以上的业主同意;
③决定其他事项,应当经参与表决专有部分面积过半数的业主且参与表决人数过半数的业主同意。
2. 注意: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的常规核心考点,是哪些财产属于业主共有,民法典在这里有新的规定,考生要足够注意。此外,业主共同决定事项的表决问题属于记忆性质的考点,需要考生足够注意并进行记忆。

(三)土地经营权
1. 最新变化:《民法典》第333、334、335、342条
(1)“三权分置”: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经营权
土地经营权,是指权利人有权在合同约定的期限内占有农村土地,自主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并取得收益的权利。
(2)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以自主决定依法采取出租、入股或者其他方式向他人流转土地经营权。
(3)流转期限为五年以上的土地经营权,自流转合同生效时设立。当事人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土地经营权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2. 注意:土地承包经营权在近年的考试当中,考查次数较多,而且着重在考查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变动模式。近年《民法典》又明确规定了“三权分置”制度,要引起充分重视。

(四)抵押权
1. 最新变化:《民法典》第405、406条
(1)抵押财产的处分
抵押期间,抵押人可以转让抵押财产。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抵押财产转让的,抵押权不受影响。
抵押人转让抵押财产的,应当及时通知抵押权人。抵押权人能够证明抵押财产转让可能损害抵押权的,可以请求抵押人将转让所得的价款向抵押权人提前清偿债务或者提存。转让的价款超过债权数额的部分归抵押人所有,不足部分由债务人清偿。
(2)抵押不破租赁规则
抵押权设立前,抵押财产已经出租并转移占有的,原租赁关系不受该抵押权的影响。
3. 注意:抵押权是担保物权中最为重要的制度,每年均进行考查,考查的分值在2-4分左右。今年《民法典》还有相关的新变化,需要考生引起足够注意。

(五)抵押权与质权竞合时的先后顺序
1. 最新变化:《民法典》第415条
同一财产既设立抵押权又设立质权的,拍卖、变卖该财产所得的价款按照登记、交付的时间先后确定清偿顺序。
2.注意:担保物权的竞合与混合担保一直都是命题人偏爱的制度,特别《民法典》还有相关的新变化,考生要注意具体效力规则。

⑷ 论述物权法体系的内容(即论述我国的物权法规定了哪些物权)

一,根据我国物权法第二条的相关规定,物权法规定的物权包括:动产和不动专产;所称的物权,包括所属有权,用益权和担保物权。
二,请看中华人民共合同物权法的相关内容:
1,第二条: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适用本法。
2,本法所称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法律规定权利作为物权客体的,依照其规定。
3,本法所称物权,是指合法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⑸ 企业管理的道法术器势的势是什么意思

“道”:规律、理念、信念。

“法”:公开颂布的成文法律以及刑罚制度。

“术”是君主驾驭臣民、使之服从于统治的政治权术。

“势”即权势,主要指君主的统治权力。

“器”,就是所使用的工具和手段。

道以明向,法以立本,术以立策,势以立人,器以成事。

法家学派中,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韩非则主张抱法处势而用术,三者是互相联系的整体。先秦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有云:“君无术则蔽于上,臣无法则乱于下”,“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从企业来看,法是制度、规范、管理理念,是一个企业管理的纲领,企业“以法为本”,“以吏为师”,将规章制度付诸实施,谓之“法莫如显”。

术是管理者的管理模式、技巧、能力,是良好贯彻“法”的有效手段,管理者“以其言而授之事”,“以其事而责其功”,通过做的事来反映管的人,谓之“刑名之术”。

势是企业管理者的绝对权威、决策凝聚力,管理者以“法”、“术”来树立管理权威,又以管理权威来施行“法”、“术”的职权,法与术运用得相得益彰,谓之“法势合一”。

“人主之大物,非法则术也”,企业管理不仅要有规章制度、有管理思想,同时要与正确的管理方法相结合,依“法”行“术”,以术理事,以术驭人,方可造就管理之“势”,达到“治虑不用而国治”的轻松管理的境界。

把传统的管理思想跟现代市场经济相结合:

道:理念和概念;

法:规章制度,即用什么制度保证“道”的实施;

术:管理方法和技巧;

器:工具,即以简单的工具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中国人很讲究“关系”,但美国人把客户关系管理做成了工具软件,他们将客户分成等级,配置相应等级的资源,并把外部客户关系如何跟内部资源对接等问题制作成一整套的信息化工具。

“势”是指权势、地位;

“法”是指法律、规律(因道全法,“道”是中国哲学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世界上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器),都有它存在的规律,这就是“道”。)

“术”是指方法、手段。

道法自然——客观思维; 天人合一——整体思维;大制不割——系统思维;互育并行——和根思维;和而不同——和道思维;执端取中——辩证思维;不偏不倚——中道思维;周循不殆——循环思维;先战后胜——预立思维;不平则流——平衡思维;知止不殆——制衡思维;袭明要妙——活源思维;见素抱朴——纯本思维;不战全胜——战略思维;德本财末——德财思维; 以义为利——义利思维;诚立天地——诚信思维;仁者无敌——民本思维。

企业经营有“道、法、术、器”四个层面:

商业模式就是“道”,是商道的最高境界。如果企业总是沉湎在“法、术、器”里找出路的话,就会像爬山一样,总在山脚、山腰打转,很难直达山巅。

中国策划的“道-法-术”思想体系原创之“源”,经过西方策划思想的“质”、“域”两次飞跃,再经过东西方共同达成的“位”的飞跃——道、法、术、质、域、位,六个字便可粗略地概括世界策划思想发展史,“源”、“质”、“域”、“位”,四次飞跃就是世界策划思想史的进程。

太极思维,太极策略,其构成讲究三个部分,叫做道、法、术。

道:讲规律,宇宙运行的规律,基本规律,日夜交替是规律,一年的寒暑交替是规律,生壮老衰亡,这叫规律。道是研究这个的。

法是一套规则体系,就是在什么时候,怎么样做事情,什么流程,什么规范,什么结构,什么框架,这叫法。

术是具体操作的技巧,技术,模型。

道、法、术三点从三个不同的层次构成了整个一套策略的框架。

法必须要基于道,道是核心,管理的方法,规则,一定要符合道。术要符合道和法,这三者要完全统一。道法术的兼备和组合才是最好的策略。

道的特点就是两个字,叫做不易。永远不变的才叫道。不论这个表面现象如何千变万化,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我们看待万事万物都叫循环,进化是一个循环中的一段仅此而已。这个循环就是规律,这种循环是不变的。

法要与时而易,这个法如果不变就完蛋。

术:方法要简易,操作上,咱们叫可操作性。

太极策略的核心叫做道、法、术:道者不易,法者时易,术者简易。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其实就是两件事:做正确的事;把事情做正确。“道”回答的就是“什么是正确的事”:“法、术、势”则告诉管理者如何把事情做正确。

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能用语言讲清楚的道,就不是道了。

孔孟之道是五个字:仁、义、礼、智、信。孔子说,符合这五个字就是正确的事,按这五个字去做就是君子。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有学生还问过孔子:先生你讲了那么多,能用一个字概括您的话吗?孔子说:有啊,大概也就一个“恕”字了。其“恕”乎,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这是孔子对普世之道的阐述,这应该是做正确事情的基本标准吧。

老子的道。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老子的道主要体现在无为而治。“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把道比作水,水往低处流,顺势、低调、清静、无为就是“道”。无为不能理解成不作为。管理者的无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不强为,是要顺势而为,是以无为的方式实现有为的目的。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孙子说: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打仗的事,皇帝和老百姓的意见要取得一致,也就是要师出有名,为正义而战。孙子说的道是个政治问题、方向问题。所以先要抬头看路,然后才是埋头拉车。

毛泽东军队管理思想既有道,也有法、术、器。所谓毛泽东军队管理思想的道,如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原则、思想领先的方针等。所谓法,指的是根据军队管理之道所制订的各项规章制度,如军队的三大共同条令、政治工作条例等。所谓术,是指体现毛泽东军队管理思想的具体工作方法和领导艺术,如思想教育方法、谈心艺术等。所谓器,则是指落实道、法、术而形成的一些工具类的东西。道、法、术、器共同构成毛泽东军队管理思想的整体,其中道是主要的、根本的,法、术、器由道决定,为道服务。一般来说,毛泽东军队管理思想体系中的道是稳定不变的,变了就不再是毛泽东的思想体系了;而法、术、器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变化,不变则无法适应形势发展和实际工作的需要。

从管理的角度看,可以概括为四个字:道、法、术、势。这四个字体现了中国古代完善的管理思想。

道、法、术、势是管理大厦的四块基石,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体系。同时,它们又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彼此交叉、相互融合、相互支撑。

⑹ 道法术是哪三个层面

《西游记》第四十四回法身元运逢车力心正妖邪度脊关 故事发生在车迟国,师徒四人与三个妖精道士斗法的那一难。

⑺ 我国有哪一部法律规定不动产物权的确立与原始取得有关

这个你可以不理他的茬,他的请求法院不会支持的。

不动产的产权是以内产权登记为准,你这两容证具全就是你的产权。

你这发生在89年的民事关系和行为,按当时情况推论,你不寄钱他们没有理由为你垫付建设资金的,如查他们垫付了,在两年内他们应向你主张债权,现在过了20多年了早以说不清楚的,也过了法定时效。

他的票据没有你签字认可与欠据作支撑不能算有效凭据,你完全可以不认可。

至于不动产的取得的法律约定,可看物权法。

⑻ 道法术器–谈谈怎样才算是好项目经理 - 说服力(PPT·逻辑·设计·技巧·演讲·读书·分享...

在这方面倒做出一点感觉,又跳槽到了高校做老师,老师当得是马马虎虎,结果业余写了一些关于项目经理、PPT的书,反而顺顺利利就走上了做企业内训讲师的路,顺便还开了家小公司(孤家寡人,因为有开正规发票的需要),当一个游戏玩玩,用玩家心态衡量,公司的财务指标是好的,除了资金周转率太慢以外,现金流是正的,收益回报是过得去的。除了事业,家庭生活上我也只有两个字:“满意”。总之我确实没有遇到很多人转型也好,发展也好的波折或曲折。是运气好?还是我才气纵横?我看都不是。知道我的经历后,请教我各类问题的人很多,有职业发展的,有项目管理的,有如何创业的,有如何做PPT的,还有如何做网络营销的。我常常觉得花费力气告诉他们所谓答案都是白忙,无非是帮助我树立了乐于助人的良好形象,其实这种形象是无意义的,想想武汉的吴天祥就知道,每年市政府拨点钱给他维持形象,其实是把解决问题的根本之路给堵死了。万物本性相通,最近在看《霍金》,我隔几年都翻翻霍金的书,我觉得他确实伟大,主要原因是他写的文章我基本都看不懂,但又想了解,每次看霍金我就想起《道德经》,很奇怪老子是怎么知道无中生有(霍金说真空中可以产生物质),一生万物(霍金说宇宙是从一个奇点开始的),阴阳共相(霍金说有实粒子就有虚粒子,有实时间就有虚时间)。关注这些问题干什么?因为这是宇宙之道,心中有道,才能知道事物的变化规律,并顺应时势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道在心里,你是无法发现本质的。霍金相信上帝也在掷骰子,所以他认为我们的宇宙不过是无数宇宙诞生中的一个最大概率,而爱因斯坦不相信这一点,所以就无法在统一场理论方面更进一步。如果相信不确定性原理,那么这就是道(当然是不是最根本的物理之道不好学,但我个人觉得这是一种根本哲学),有了道就可以发展各种术(计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为万事万物规定客观限制(这就是法),这些术成熟了,我们现在可以用计算机变成程序,成为标准的解决问题的软件包,这就是工具(器)。扯这么远的闲篇,好像和主题全无关系,其实不然,关于道法术器的概念就是我从项目经理生涯中朦胧悟出,在和网友萧秋水脑力PK过程中学到的概念,我发现这个分类模式其实是可以各行各业通用的。例如谈到PPT,设计是道,技巧是法,功能是术,模板是器,很多人都希望尽快学到功能,拥有模板,就 想蜕变成好项目经理,这当然很难。同样,我用道法术器来鉴定项目经理,是非常合适的,也可以说明很多实际问题。项目管理发展到今天,理论和方法,工具都非常完备,很多人去读PMP,学到了如何做WBS,如何做关键路径分析,学到了如何做项目的ROI分析,一切的一切非常完美,PMP证书再手,再加上丰富的项目实际经验,那么他就是一个好项目经理吗?我看未必。入门级的项目经理,他往往只是因为被安排做项目经理(或者觉得有潜质被培养),根本不知道项目经理的职责和工作方法,这种项目经理很多,但不是坏事情,只有做了项目经理才能成为好的项目经理,经验这个东西的潜台词就是你得叫学费。初手级的项目经理,他开始知道项目经理的游戏规则,就是在有限资源情况下去解决问题,当然你还得兼顾老板的压力和客户的感受,你得玩平衡,这就是知道项目经理的法了,老板用你,就是解决问题,解决不了就得解决自己,压力很大,就想找工具来帮助自己提升。上手级的项目经理,已经有了一些项目经验,已经可以利用公司或者借鉴的模板,做出有模有样的计划,可以中规中矩和客户侃侃而谈推动项目取得进展,这个时候有一点成就感,他们非常喜欢收集各种模板工具包,这些就是项目经理的器,成熟的器一旦到手,就会成为他们能力的增长点。老手级的项目经理,已经对所谓的项目管理九大领域,N种工具烂熟于心,他们已经不需要临时去找合适的具体模板和流程,他们可以熟练写出让甲方佩服的文档,有条有理分析项目进展,在新手面前大谈项目心得体会引发无数欢呼,这一切不过是对器熟练到一定程度,他就是项目经理自身的术。可是即使这样,你还未必是最好的项目经理,因为鉴定最好的项目经理,我想的方法是假如他离开现在自己熟悉的行业,是不是一样玩得开,如果是,那么就说明他完全领悟了项目经理的思维,明白管理项目的关节,没有什么可以限制他可以比一般人更快地把握项目和推荐项目。很神,对吧?我把这种项目经理就叫神手级项目经理,因为道法术全在他身上,他可以做另外一个工作,就是总结出器,让更多项目经理受益。当然我不是说我已经到了神手的地步,虽然我也写了本关于项目经理技能的书,口碑还不错,但离系统成器为术还有距离。我最近还在思考道法器术这个思维模式,越来越觉得好玩,今天就写了一点关于项目经理的思考,作为一点思维练习,也希望对大家有点启发。关于作者秋叶, 武汉某大学, 站着挣钱的,就是老师。

⑼ 以下哪一项属于客体法的范畴

C这道题有一定迷惑性。商标权属于知识产权,与物权有几个区别的地版方:1.知识产权的客体是权无形的精神产品。这里的“无形”重点在于其客体的性质而非其客体的载体。物权的转让最终会体现在“物”的转移至上,而知识产权是无形的。2.知识产权的独占性、专有性、排他性都比物权要弱。两者发生冲突时,知识产权通常要让位于物权。同时,结合知识产权无形的特点,权利人实质是不能对知识产权实施占有的;知识产权也不会因其载体的物灭失而灭失。3.知识产权主要通过法律保障实现,而物权主要通过事实的占有而实现。4.物权的保护不受地域限制,而知识产权并未全都如此。5.知识产权具有人身性,而物权没有。6.两者价值的实现不同。希望可以帮到你

⑽ 企业管理的“道法术器势”的“势”是什么意思

势:

是企业管理者的绝对权威、决策凝聚力,管理者以“法”、“术”来树立管理权威,又以管理权威来施行“法”、“术”的职权,法与术运用得相得益彰,谓之“法势合一”。

阅读全文

与道法术器人才物权来源于哪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北京东灵通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浏览:6
海南证券从业资格证书领取 浏览:846
成果有男票吗 浏览:828
知识产权法04任务0001答案 浏览:691
马鞍山519日停电通知 浏览:977
马鞍山金鹰营业时间 浏览:919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 浏览:714
贵州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29
买家投诉发票 浏览:251
普通护照的期限 浏览:766
发明文言文 浏览:523
国培线下专题研修成果 浏览:577
马鞍山苏丛勇 浏览:109
人民的名义侵权问题 浏览:53
全椒到马鞍山汽车时刻表 浏览:899
logo可用字体版权 浏览:861
马鞍山中豪 浏览:929
tefl证书在哪里考 浏览:564
小陆离与成果 浏览:654
迷你世界冒险转化创造 浏览: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