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著作权与肖像权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一、著作权与肖像权的冲突类型
在与肖像有关的美术、摄影作品中,由于著作权的主体与肖像权的主体不一致,因此二者常常会发生冲突。从实践中看,这种冲突表现为以下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委托创作的作品中著作权与肖像权的冲突。
当委托人委托他人为自己画像、摄像、塑像时,如果委托人只能得到自己的照片、画像或塑像,而不得到照片、画像或塑像的著作权时,就会造成肖像权的主体与著作权的主体不同一的情况。在这种不同一的情况下,不管是作为肖像权主体的委托人营利性使用自己的照片、画像或塑像,还是作为著作权主体的受托人营利性使用照片、画像或塑像,都可能侵犯对方的权利。具体说,有以下几种情形:
1.受托人(委托人)未经委托人(受托人)同意,自己或许可他人在广告、商标、产品说明书等商业性书面材料中使用照片、画像作品;
2.受托人(委托人)未经委托人(受托人)同意,自己或许可他人在商业橱窗或商业性服务设施,如餐厅、饭店、旅馆、商场等处张贴、悬挂或摆设照片、画像或塑像作品;
3.受托人(委托人)未经委托人(受托人)同意,自己或许可他人使用照片等作品制成挂历或作为刊物封面等;
4.受托人(委托人)未经委托人(受托人)同意,将照片等作品参加展览、比赛等活动;
5.受托人(委托人)未经委托人(受托人)同意,将照片等作品作其他营利性使用。
第二种类型:以他人为原形创作肖像作品,著作权和肖像权的冲突。
以他人为原型创作肖像作品时,如果著作权主体和肖像权主体不一致,同样会发生冲突,具体情形和上述的差不多。
这里要注意区别以他人为原型创作的肖像作品和委托他人创作的肖像作品。这两种类型的作品存在以下主要差别:
1.以他人为原型创作肖像作品时,作品创作者一般应向他人(模特)支付报酬;而在委托创作的情况下,则是委托人向作品创作者支付报酬。
2.以他人(模特)为原型创作的肖像作品,作品的著作权人为创作者而非模特,而委托创作情况下,委托人和受托人可对著作权归属作出约定,既可属委托人,也可属于受托人。如果双方当事人无约定或约定不明,则著作权属于受托人。
3.以他人(模特)为原型创作的肖像作品;作品原件所有权归创作者而非模特;而在委托创作的情况下,作品原件所有权一般归委托人,除非双方另有约定。
二、解决著作权与肖像权冲突的立法例
为了避免著作权与肖像权的冲突,许多国家的著作权法规定了相应的法律原则。
针对上述第一种冲突,各国立法例中出现了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解决冲突的做法。
1.以美国为代表。美国版权法没有针对与肖像有关的委托作品的原始著作权归属作出约定,而是把委托作品作为雇佣作品对待,统一适用雇佣作品著作权的归属原则,其著作权一律归雇主(委托人)所有。
2.以摩纳哥为代表。该国著作权法第10条规定,除合同另有约定外,与肖像有关的作品载体转移时,其著作权也随之转移。二这样,虽然公民在委托他人为自己拍摄、画像或塑像时,这些作品的原始著作权在理论上属于受托人,但委托人只要取得该作品,也就取得了作品的著作权。美国与摩纳哥的著作权立法通过使著作权与肖像权主体保持一致,从而较好地解决了二者的冲突。
3.以英国为代表。英国1988年的著作权法删除了“委托作品”这一概念,原则上规定除雇佣作品外,所有作品,其原始著作权均属作者,但又允许当事人以契约加以变更。这样,有关当事人可以通过契约约定肖像作品著作权的归属。这种方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著作权与肖像权的冲突,但实践中并不是人人都会意识到这个问题。因而当契约未就著作权作出约定或约定不明时,著作权的归属不明,著作权与肖像权的冲突仍未著作权与肖像权的冲突仍未能解决。
4.以法国为代表。法国著作权法第1条规定,所有作品的著作权只能由作者享有。委托人的肖像权,则由民法加以保护。这样,如受托人行使自己的著作权侵犯了委托人的肖像权,委托人有权依民法请求保护。第三人要使用有关肖像作品,必须征得著作权人和肖像权人的双重许可。这种做法太消极,也太繁杂,不利于科技文化的交流与进步。
针对上述第二种冲突,大多数国家都把问题留给当事人自己解决。但也有一些国家通过著作权法对作者的著作权进行一定限制,以减少著作权与肖像权的冲突。这种立法例主要表现为两种方式:
1.通过邻接权保护肖像作品。例如意大利著作权法第86条、第99条,把摄影作品、戏剧的布影作品、个人书信及肖像、工程项目等作品的专有权,通过邻接权加以保护。土耳其著作权法第85条、86条也把肖像作品的专有权归人邻接权中。一般说来,邻接权的期限要短于著作权,权利范围也要小于著作权,所以对肖像作品进行邻接权保护实质上是对肖像作品著作权进行了限制,使其专有权期限变短了,权利范围缩小了。
2.直接通过著作权法对肖像作品著作权人的权利加·以限制。例如多米尼加著作权法第51条规定:画像、塑像及摄像的被画、被塑、被摄之人,有权禁止展出其肖像或以其他商业性方式展出其肖像,肖像作品作者或其他人未经许可进行展出,将视为侵权行为,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三、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
我国著作权法对于上述第一种冲突,采取了与英国1988年著作权法基本相似的做法。所不同的是我国著作权法使用了“委托作品”这一概念。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17条的规定,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据此,有关当事人在委托他人为自己拍摄照片、绘画肖像或塑像时,首先可以通过合同约定著作权的归属。如果无约定或约定不明,则著作权归创作者所有。
我国著作权法虽然作出了上述规定,但并不能完全避免著作权与肖像权分属不同主体而发生的冲突因为在实际生活中,真正懂得著作权法原理的并不多,所以主动通过合同进行明确约定的并不多见,大量的则是未约定或约定不明一这种缺陷在国家版权局《关于对影楼拍摄的照片有无著作权的答复》中得到了一定克服。
《答复》第二项规定重复了著作权法第17条的规定。第三项则规定,“由于照片还可能涉及顾客的肖像权,因此影楼在行使著作权时应遵守民法通则第100条的规定,即营利性使用照片,须事先取得肖像权人的许可。”显然,此项规定采取了人格权高于著作权的理论,规定了受托人在营利性使用自己拥有著作权的肖像作品时,负有事先取得肖像人许可的义务。但对于是否应向肖像权人支付报酬未作出规定。根据民法的公平原则,此项规定应扩大解释为著作权人应向肖像权人支付报酬。
那么,肖像权人是否有权营利性使用著作权人拥有著作权的肖像作品呢?对此,该《答复》第四项规定,如果委托人(肖像权人)和受托人(著作权人,以下同)在订立委托合同时,合同明确约定委托人有权以复制、发行广告等方式营利性使用照片,则委托人应有权在其经营活动范围内营利性使用肖像作品。在委托人和受托人没有约定委托人有权营利性使用肖像作品的情况下,如果有足够理由认为受托人明知委托人将营利性使用肖像作品且没有提出异议的情况下,虽然著作权属于受托人,但委托人仍有权在其经营活动范围内营利性使用照片。如果委托人和受托人没有明确委托人有权营利性使用肖像作品,或者没有理由认为受托人明知委托人将营利性使用肖像作品,则在著作权属于受托人时,委托人欲营利性使用肖像作品,应事先征得受托人许可。但不管在哪种情况下,委托人在使用肖像作品时,应向受托人支付相应报酬。
由上可见,《答复》对于在著作权人与肖像权人不同一的情况下,采用的是 “双方相互许可制”,即不管哪方营利性使用肖像作品都须征得对方同意并支付相应报酬。此种事后补救措施显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著作权与肖像权的冲突。笔者以为,最好还是采用美国版权法的做法,统一规定著作权属于委托人较恰当。此种做法虽然有忽视创作者的嫌疑,但在委托创作的情况下,受托人的根本目的是获得报酬。所以只要规定委托人支付给受托人较高报酬,这个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
至于以模特为原型创作的肖像作品,由于著作权属于创作者,所以在著作权的归属问题上不会发生纠纷可能发生纠纷的是著作权人在使用自己的作品时会侵犯模特的肖像权或隐私权。对于这种冲突,法律可以留给当事人自己去解决。即规定由著作权人和肖像权人通过契约进行约定。如果无约定或约定不明,则应根据人格权高于著作权的原理,规定著作权在营利性使用肖像作品时,应事先征得肖像权人许可,并支付相应报酬,否则应视为侵权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Ⅱ 著作权是人格权还是身份权
我认为著作权中属于人身权的有:
(一)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
(二)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三)修改权,即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
(四)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
其中署名权为人格权外,其他均为身份权。具体理由如下:人格权具体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名称权、姓名权、肖像权、等等。
人格权的特点有:(1)人格权是一种原始的权利,是与生俱来的。在这一点,人格权与权利能力一样,始于出生、终于死亡。就人格权说,无所谓权利的取得。在姓名权,权利人对某一姓名取得姓名权,也许从命名时,从使用时,但仍要说他一出生就享有专用姓名的权利。(2)人格权是专属权,或一身专属权。人格权由权利人专有,不得让与或继承,也和权利能力一样,不得抛弃,也不得由他人代位行使。(3)人格权是绝对权,具排他性、对世性。人格权是可以对抗一切人的。人格权被侵害时,有像物权被侵害时一样的各种请求权。身份权是指公民因特定身份而产生的民事权利。也是人身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身份权并非人人都享有。身份权主要包括荣誉权、著作权、发明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等知识产权中的人身权以及监护权、亲属权等。
知识产权是所有者身份是以著作权人、发明人、专利所有人等出现的身份权利。这种身份权的保留时间是同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期相一致的。如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国家对著作权的保护期是作者逝世后的50年。
Ⅲ 著作权与人格、人格权之间的关系,要详细,重谢。
著作权,分为著作人格权与著作财产权。
其中著作人格权的内涵包括了公开发表权版、姓名表示权及禁止他权人以扭曲、变更方式,利用著作损害著作人名誉的权利。著作财产权是无形的财产权,是基于人类智识所产生之权利,故属知识产权之一种,包括重制权、公开口述权、公开播送权、公开上映权、公开演出权、公开传输权、公开展示权、改作权、散布权、出租权等等。著作权要保障的是思想的表达形式,而不是保护思想本身,在保障私人之财产权利益的同时,须兼顾文明之累积与知识之传播,算法、数学方法、技术或机器的设计均不属著作权所要保障的对象。
著作财产权又称“著作经济权”,使著作人身权的对称,指作者及传播者通过某种形式使用作品,从而依法获得经济报酬的权利。
人格权是社会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整个法律体系中的一种基础性权利。现代世界各国宪法均将人格权的保护放在重要位置,民法中也有特别人格权或一般人格权的规定。同时,根据各种人权国际公约和人权法学理论,人格权也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尽管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确认和保护人格权的重要性,但对其性质仍有争论,即人格权究竟是人权、宪法权利还是民事权利。
Ⅳ 著作权、人格和人格权关系
权利的一种划分方法可以分为:人身权和财产权。人格权属于人身权,著作权中大部分的权利属于财产权。
Ⅳ 人格权是否必然高于身份权(0403)
是的。
人格权包括自然人的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和法人及其他组织的名称权、名誉权等;它的取得无需民事主体积极的行为,而是法律直接赋予的;伴随着特定的民事主体而存在,离开了特定的主体而讲人格权是毫无意义的。人格权的取得无需民事主体的积极行为,伴随着民事主体的诞生而自然附着其上;民事主体享有的人格权是与身共生的,不得转让或抛弃;人格尊严不能剥夺,即使触犯刑事的人,我们可以限制其人身自由甚至剥夺其生命,但其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隐私权等人格权则不能被剥夺,人格尊严权不因民事主体触犯刑律而丧失;人格权的自然属性强调的是“人生而平等”的社会思想,人所享有的人格权是法律赋予的,是通过法律的确认和实施而使人们的人格权最终得以实现的,人格权本质上属于法定权利;在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决定了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人格权所适用的主体范围也不同。
身分权包括自然人的亲权、亲属权、配偶权、荣誉权、著作署名权和法人的荣誉权、著作署名权等;它是民事主体因某种特定的身分而依法享有的权利,不是每个民事主体都毫不例外地享有的权利,也不一定所有的身分权都是终身享有的,而一旦具有某种身分,便依法享有相应的权利;身分权是以人格权为前提的权利,但它强调的不是单纯的权利主体本身的权利,而是民事主体基于婚姻、血缘、亲属、社会地位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身分权不是民事主体固有的,而是通过一定的行为或事实取得或消灭的,但是人格权是民事主体固有的(张三一生未婚,因而不享有配偶权);人格权是民事主体的必备权利,而身分权并不是民事主体的必备权利(张三一生没有子女,他就没有亲权);身分权的客体不是身分关系中的对方当事人,而是基于某种身分的特殊利益,这种身分利益不仅包含了身分权人的利益,而且还包含了身分关系中相对人的利益。
Ⅵ 民法人格权与著作权法人格权
民法人身权包括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婚姻自由权等。
著作权法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
Ⅶ 著作人格权与民法中人格权的关系急急急
著作权包括有财产方面的权利,如有偿许可转让;人格方面,如署名权。
Ⅷ 论著作人格权与著作财产权的区别和联系
著作人格权与来著作源财产权区别在于定义不同与保护著作人权益范围不同,唯一联系就是维护著作人的权利。
著作人格权,又称著作人身权,是著作权组成部分,其内涵包括了公开发表权、姓名表示权及禁止他人以扭曲、变更方式,利用著作损害著作人名誉的权利。
著作人格权主要是保护著作人之名誉、声望或其他无形的人格利益,该项权利因具有一身专属性,故不得让与或继承(著作权法第二十一条)。本权利包括公开发表权、姓名表示权,及同一性保持权。
著作财产权又称“著作经济权”,是著作人身权的对称,指作者及传播者通过某种形式使用作品,从而依法获得经济报酬的权利。
使用权是指以复制、发行、出租、展览、放映、广播、网络传播、摄制、改编、翻译、汇编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权利。
Ⅸ 著作人身权与人格权的区别
1、内容上:著作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而人版格权包括生命权、权健康权、身体权、隐私权等涉及人格利益的权利。
2、部分权能的可继承性:著作人身权中的发表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继承,但是人格权不可以继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