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产权 > 物权概念起源于

物权概念起源于

发布时间:2021-06-28 19:33:56

『壹』 物权变动的概念是什么

物权变动是指物权的发生、转移、变更和消灭。物权变动是物权法上的一种民内事法律效果,和其他容民事法律效果一样,物权的变动也是由一定民事法律事实引起的。
就物权的发生(设立)来看,物权一旦设立,特定主体即享有该物权,产生了支配关系,不特定主体则应负担相应的义务,由此在特定权利主体一方和不特定义务主体一方发生了物权法律关系;就物权的变更和转让来看,物权一旦在主体、客体或者内容上发生了变化,也相应地引起支配关系的变化;就物权的消灭来说,物权的消灭可以引起物权法律关系的终止,从而结束民事主体对特定物的支配关系。

『贰』 物权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

概念: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利,包括所有权和他物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或者说,指自然人、法人直接支配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特征:

1、物权是支配权:物权是权利人直接支配的权利,即物权人可以依自己的意志就标的物直接行使权。

2、物权的构成体系:利,无须他人的意思或义务人的行为的介入。

3、物权是绝对权(对世权):物权的权利主体只有一个,权利人是特定的,义务人是不特定的第三人,且义务内容是不作为,即只要不侵犯物权人行使权利就履行义务,所以物权是一种绝对权。

4、物权是财产权:物权是一种具有物质内容的、直接体现为财产利益的权利,财产利益包括对物的利用、物的归属和就物的价值设立的担保,与人身权相对。

5、物权的客体是物:物权的客体是物,且主要是有体物。

6、物权具有排他性:首先,物权的权利人可以对抗一切不特定的人,所以物权是一种对世权;其次,同一物上不许有内容不相容的物权并存(最典型的就是一个物上不可以有两个所有权,但可以同时有一个所有权和几个抵押权并存),即“一物一权”。

(2)物权概念起源于扩展阅读:

依物权的这种性质,它当然具有优先的效力和物上请求权。除此之外还有追及权,即认为物权的标的物不论辗转归于何人之手,都不能妨碍物权的行使,物权人可以向任何占有其物的人主张其权利。

例如,甲的所有物被乙偷走后卖给了丙,丙再转让给了丁,甲仍然不丧失其所有权,有权向现在占有其物的丁请求返还。但是多数学者认为,追及权应当包括在优先效力和物上请求权之中,而不必另列。

关于物权之间依性质可否并存,就一般情形而言,以占有为内容的物权的排他性较强,这类物权大多不可以并存。具体的各类物权依性质是否可以并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原则上这两种物权可以同时存在于一物之上,例外的是以占有为要件的质权、留置权与用益物权不能并存。

(2)用益物权与用益物权:不管其种类是否相同,一般都难以并存。但是地役权有时可以与其他用益物权并存。例如消极地役权以某种不作为,如不得兴建高层建筑,为其内容,可附存于已经设立地上权的土地上。再如,两个通行权可共存于同一供役地上等。

(3)担保物权与担保物权一般都能够并存:例外的是当事人有特别约定时不能并存,以占有为要件的留置权等担保物权之间不能并存。

物权受到侵害的,权利人可以通过和解、调解等途径解决,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物权的保护应当采取如下方式:

1、因物权的归属和内容发生争议的,利害关系人可以请求确认权利。

2、被无权占有人占有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权利人可以请求返还原物;不能返还原物或者返还原物后仍有损失的,可以请求损害赔偿。

3、造成不动产或者动产损毁的,权利人可以请求恢复原状;不能恢复原状或恢复原状仍有损失的,可以请求损害赔偿。

4、妨碍行使物权的,权利人可以请求排除妨害。

5、有可能危及行使物权的,权利人可以请求消除危险。

6、侵害物权,造成权利人损害的,权利人可以请求损害赔偿。

上述物权保护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根据权利被侵害的情形合并适用。

『叁』 物权制度是随着什么的产生而产生的

2013注会综合阶段考试总复习——经济法篇
第一部分 物权法律制度
一、物权法律制度概述
物权法是调整因物的归属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的法律。物权法是财产制度的基础。
物权上的物指的是有体物,是除人的身体之外,凡能为人所支配,独立满足人类社会生活需要之物。
物的种类
区分的意义
流通物、限制流通物与禁止流通物
动产与不动产
(1)物权变动的要求有别。动产以交付为原则,不动产则须登记。
(2)确定诉讼管辖,不动产纠纷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辖。
可替代物与不可替代物
交易客体为可替代物时,可以同类物替代履行;不可替代物一旦发生损害就只能转化为金钱赔偿。
消费(耗)物与非消费(耗)物
消费物不可能在使用了以后,又原封不动地归还原来的所有者;消费物的使用权人一般是所有权人;以让与为目的的消费物(金钱)转移占有即转移所有权。
可分物与不可分物
分割共有时,可分物可进行实物分割。
主物与从物
在无法律特别规定或当事人特别约定时,从物的权利归属与主物一致。
原物与孳息物
天然孳息,由所有权人取得;既有所有权人又有用益物权人的,由用益物权人取得,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约定。
法定孳息,当事人有约定的,按照约定取得;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交易习惯取得。
物权的种类
概念
自物权和他物权
所有权即自物权(亦称完全物权),系对于自己之物所享有的物权;
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则属他物权(亦称限制物权),是在他人所有之物上设定的物权。
用益物权与担保物权
用益物权针对的是物的使用价值,担保物权则针对物的交换价值而设。
动产物权与不动产物权
用益物权一般存在于不动产之上,担保物权中的抵押权原则上亦以不动产为客体,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质权与留置权则只能以动产为客体,不得设于不动产之上。
独立物权与从物权
能够独立存在的物权称独立物权;只能从属于其他权利存在的物权为从物权。
物权法的基本原则
内容
法定原则
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
行为人违反种类法定原则、在法定物权种类之外创设物权,该物权创设行为为无效。
行为人设定与法定物权相异的内容,该设定行为无效。
客体特定原则
一物一权原则,物权只存在于确定的一物之上。
公示原则
物权以法定方式公诸于外。
公示方式依动产不动产而有不同,原则上,前者以交付占有为公示手段,后者则以登记为公示手段。
物权转移效力,若通过交付转移动产的占有,则推定为动产物权转移;若通过登记变更登记权利人,则推定为不动产物权转移。
不动产权属证书是权利人享有该不动产物权的证明。不动产权属证书记载的事项,应当与不动产登记簿一致,记载不一致的,除有证据证明不动产登记簿确有错误外,以不动产登记薄为准。
公示能够产生公信力。公信效力是善意取得的必要条件。

『肆』 试述物权概念及其与债权的区别

我认为问题的设定存在瑕疵——如果所涉标的物为动产(根据设定的问题,判断该物应是不动产,因为不动产不存在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问题),那么,根据法律适用的原则,虽然善意取得制度作为例外条款阻断了乙对丙主张物权的权利,但其对甲则可以主张债权。物权的保护是动态的保护,以债权方法保护物权也并非是对物权的否定,更不意味着“甲的行为不受物权法的约束”,否则甲就不应承担债权。另外,关于“追认”之说,原判断也存在逻辑上的推理前提缺失,“追认”作为一项基本的民法制度,其核心价值就在于兼顾当事人特别是权利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与维护交易安全、衡平秩序稳定的多元化社会需求,它反映的“随意”只是权利人的随意(即乙追不追认的随意),绝不是义务人的随意,因此推导出“意味着随意处分别人的财产不构成违法”的结论是违背法律适用逻辑和形式逻辑基本原理的。

『伍』 物权法上物内涵.特征及物权的概念

物权法所称的“物”,包括不动产和动产,也包括法律规定作为物权客体的权利。版依法律规定理权解,物权法所说的“物”,主要是指“有形财产”,即看得见、摸得着的财产,如土地、房屋、汽车等。而无形财产,如专利技术、商业秘密、商标、著作权等,则由其他相应的法律调整。
有形财产,以是否可以移动为标准,分为不动产和动产。土地、建筑物等,属于不动产;机动车、电视机、桌椅等,属于动产。概括而言,物权法就是关于动产、不动产的归属和利用的法律规则。动产和不动产上所体现的物权,具体讲,就是物权法所规定的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陆』 讲物权法概念时为什么要从其起源发展讲起

很有意思的问题,我来回答。物权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们知道,最早国民的版物品(房子,车子权,家具,物件)都不受法律保护,国家想征用就征用,什么没有补偿。国家认为国民的东西都是国家的。当然这里我们指的封建旧中国。在西方,有句谚语,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进。意思私人住宅,私人领域,连国王都不可以侵犯。直到因为的美国,只要别人非法闯入私人领域,这家人就可以拿枪把他赶出去。所以叫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中国自古至今都没这个概念。也不会有这个概念,现在所谓物权也是私有财产受法律保护,而非天生神圣,就是说国家保你!国家赋予你的财产权利。而非自身带有权利。

『柒』 物权的概念和理解

比如说,你拥有一个物,你对这个物有所有权,而同时除你以外的所有人专都有一个义务属就是不去侵犯你的物权,比如说不能偷这个物,不能不征得你的同意就随便使用这个物。你行使你的所有权,对物进行支配等,并不需要义务人积极地配合你什么的,只需要他们消极地行使一个不作为的义务就是了。

『捌』 物权的概念

物权是民事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直接支配特定的物而享受其利益,并得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
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规定,
“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物权的种类和内容,由法律规定。”
“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
“物权的取得和行使,应当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物权”一词是由中世纪的注释法学派首先提出来的。他们在解释罗马法时,以“对物之诉”为基础,创立了具有近代意义的物权学说。1811年的《奥地利民法典》率先在立法上使用了物权的概念。1896年《德国民法典》以其为该法第三编的编名。其后,为大陆法系众多国家接受。
概念2
根据《物权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物权是指权利人依法对特定的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权力,包括所有权、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物权制度滥觞于罗马法,但罗马法并没有出现物权这一抽象的概念,它是中世纪注释法学派在研究、诠释罗马法时创造的。一般认为,1811年的《奥地利民法典》率先在立法上采用了物权的概念,该法第307条规定:“物权,是属于个人财产上的权力,可以对抗任何人。”《德国民法典》率先在法典中设立了“物权”编,对物权制度作了系统、完整的规定。其后,物权概念为多数国家的立法所接受,但除奥地利民法外,各国立法上并未给物权下定义。
从法律关系阐释物权的涵义,主要有对物关系说、对人关系说和两方面说(又称折中说)三种说法。我国通说为折中说,认为物权关系是以对物的占有、支配为媒介而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物权法》也采折中说,在物权的概念中强调了对物支配与效力排他两个基本要素,并点明了物权的基本类别

『玖』 物权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

物权是权利人享有的直接支配特定物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其特征如下,物权具有直接支回配性及权利答,无人无需借助他人的行为就能实现自己的权利。物权具有排他性。接同业标地物上不得同时成立两个内容不相容的物质。权物权具有直接支配性,即权利人的权利可以对抗一切不待定的义务人。

『拾』 人权与物权的划分起源于哪国

是起源于罗马法。
ps:你是高迎春老师的学生吗?

阅读全文

与物权概念起源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