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与著作权有什么区别
在我国,版权就是著作权,没有区别.版权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版权的取得有两种方式:自动取得和登记取得.在中国,按照著作权法规定,作品完成就自动有版权.所谓完成,是相对而言的,只要创作的对象已经满足法定的作品构成条件,既可作为作品受到著作权法保护.在学理上,根据性质不同,版权可以分为著作权及邻接权,简单来说,著作权是针对原创相关精神产品的人而言的,而邻接权的概念,是针对表演或者协助传播作品载体的有关产业的参加者而言的,比如表演者、录音录像制品制作者、广播电视台、出版社等等.
版权是作者在自然法上的财产权(所有权)还是社会作为让步而由法律授予作者的有限的法定垄断权(调整权)?对这一问题做出正确回答的前提是确定版权的理念:
版权是为了保护作者的权利而设立还是为了知识的进步和公众的福祉而确立?当然版权法律同时拥有这两种功能,但是那一项是它的基本理念呢?当作者权利和公众的福祉发生矛盾的时候谁是第一位的呢?
版权的主要目的是以知识的进步促进公众的福祉,为了鼓励新作品的复制和在公众中的传播,版权通过赋予作者复制和分发的专有权以激励创作者的创作活动.为了促进公众的福祉的目的,作者的这些权利有很多的限制,这些限制主要是通过合理使用制度体现来.版权调整的权利涉及到三个利益群体——作者、发行者和使用者.版权法作为支持知识进步的基础既要考虑给与创造者和传播者报酬也要重视支付这些报酬的使用者的合理的权利.从18世纪早期英国开始制定版权法开始,版权一直是为了试图平衡创作者(和他们的出版者)的权利与使用者的权利的产物,现在是将来也是.三个利益群体都在使用版权作品,使用的目的不同,作者用来穿作新的作品,发行人在市场上分发作品,消费者在家中、学校和办公室使用作品,作者进行创造性的使用,发行者进行商业使用,消费者进行可能涉及也可不涉及商业问题的个人使用.对版权资料的创造性使用和私人使用会与发行人和企业主控制商业使用的目的发生冲突,这使得平衡各种
竞争利益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使事情更复杂的是,不同团体的成员在不同的时间会有不同的立场.例如,一个作者会希望可以自由的引用他人的作品,却不希望别人引用自己的作品而自己得不到补偿;一个出版商会希望可以出版他人的一本书的一部分,但却不愿给与别人这种优惠;只有消费者的立场是不变的:他们希望可以自由的使用这些资料.
❷ 图书版权是属于作者,还是出版社
唱片版权是属于艺人,图书版权是属于作者
❸ 著作权与版权的区别是什么
著作权与版权的区别是什么?著作权与版权的区别很多人都不清楚,著作权也称版权,那么到底这两个有什么区别,如何辨认呢。著作权与版权的区别是什么著作权也称版权是指作者及其他权利人对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享有的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总称。分为著作人格权与著作财产权。其中著作人格权的内涵包括了公开发表权、姓名表示权及禁止他人以扭曲、变更方式,利用著作损害著作人名誉的权利。著作财产权是无形的财产权,是基于人类智识所产生之权利,故属知识产权之一种,包括重制权、公开口述权、公开播送权、公开上映权、公开演出权、公开传输权、公开展示权、改作权、散布权、出租权等等。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第五条规定:著作权与版权系同义语。知识产权界也有人将版权和著作权等同看待。若要严谨区分版权与著作权的不同之处,可以归纳为五点:第一、主体不同。从狭义上看,版权是指出版者权,其主体是出版者。在中国,出版业被当作意识形态的重要领地长期为国家专营,由国有的出版机构(出版社或出版公司)具体运作。所以,在我国版权的主体只能是国有出版机构,自然人不能成为版权的主体。而著作权的主体是作品的作者。客观上,只有自然人是作品的唯一事实作者,自然人以外的其他社会组织和民事主体;只能在特定情况下才能被视为法定作者。第二、客体不同。出版者权的客体为书刊及音像出版物。而著作权的客体是作品,著作权法保护的只是作品,而非作品的载体,因为作品载体可以有许多种,而作品本身只能是一个。第三,形成机制不同。版权是一种从属于著作权的派生权利,出版者版权只能由著作权人授予而产生。而著作权是基于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依法产生的权利。在我国,作品一经创作产生,只要具备了作品的属性,即自动依法产生著作权。第四,内容不同。以我国为例,出版者对其出版作品享有的版权,包括专有出版权、版本权、出版作品的形式和内容的修改权、删除权。我国著作权法规定著作权包括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人身权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及保护作品完整权。财产权包括复制权(出版权、发行权、复制权、演绎权、翻译权、演绎权)、传播权(表演权、播放权、展示权、朗诵权)等权利。第五,期限不同。在我国,出版者对作者授权出版的作品享有一定时限的专有出版权。时限长短由出版人与著作权人协商签约产生,并规定合同有效期限不超过10年。著作人身权的保护一般不受限制,其中某些内容具有一身专属性的权利理应受到永久的保护。对于著作财产权,各国都规定了一定的时间界限,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公民的作品,其发表权和著作财产权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去世后50年,截止于作者去世后第50年的12月31日止。
❹ 著作权与版权的联系与区别分别是什么
版权与著作权有什么区别
在我国,版权就是著作权,没有区别。版权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财产权、人身权)。版权的取得有两种方式:自动取得和登记取得。在中国,按照著作权法规定,作品完成就自动有版权。所谓完成,是相对而言的,只要创作的对象已经满足法定的作品构成条件,既可作为作品受到著作权法保护。
在学理上,根据性质不同,版权可以分为著作权及邻接权,简单来说,著作权是针对原创相关精神产品的人而言的,而邻接权的概念,是针对表演或者协助传播作品载体的有关产业的参加者而言的,比如表演者、录音录像制品制作者、广播电视台、出版社等等。
《著作权法》第十条 著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财产权:
(一)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
(二)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三)修改权,即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
(四)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
(五)复制权,即以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权利;
(六)发行权,即以出售或者赠与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
(七)出租权,即有偿许可他人临时使用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的权利,计算机软件不是出租的主要标的的除外;
(八)展览权,即公开陈列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
(九)表演权,即公开表演作品,以及用各种手段公开播送作品的表演的权利;
(十)放映权,即通过放映机、幻灯机等技术设备公开再现美术、摄影、电影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等的权利;
(十一)广播权,即以无线方式公开广播或者传播作品,以有线传播或者转播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以及通过扩音器或者其他传送符号、声音、图像的类似工具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的权利;
(十二)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
(十三)摄制权,即以摄制电影或者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将作品固定在载体上的权利;
(十四)改编权,即改变作品,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的权利;
(十五)翻译权,即将作品从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权利;
(十六)汇编权,即将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通过选择或者编排,汇集成新作品的权利;
(十七)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
著作权人可以许可他人行使前款第(五)项至第(十七)项规定的权利,并依照约定或者本法有关规定获得报酬。
著作权人可以全部或者部分转让本条第一款第(五)项至第(十七)项规定的权利,并依照约定或者本法有关规定获得报酬。
❺ 什么类型的图书属于盗版
盗版出版物购买率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购买盗版出版物的人数比例为46%,这一比例基本与2001年的45.8%持平,比1999年的43.1%增加了2.9个百分点。以城乡划分,城镇居民中购买过盗版的人数比例与1999年相同,同为56.6%,但低于2001年的58.8%,农村居民中购买过盗版的人数比例则比1999年和2001年都有了增加(见表13-1-1)。
表13-1-1 三次调查中按城乡划分的购买盗版出版物的比例(%)
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
1999年(n=3026)
56.6
38.3
2001年(n=5010)
58.8
39.8
2003年(n=7836)
56.6
42.3
盗版出版物分类购买率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首次询问了盗版出版物购买者购买的是何种出版物。下面是盗版出版物购买者自述的出版物分类购买率(见表13-2-1)。
表13-2-1 2003年盗版出版物购买者购买的出版物分类情况(%) (N=3605)
盗版出版物分类
总体
城镇
农村
一般图书
33.3
38.0
31.0
教材教辅
13.2
14.9
12.4
音像制品
77.7
74.5
79.2
计算机软件
12.4
22.0
7.9
其他
2.1
1.0
2.6
由表13-2-1可见,盗版音像制品是人们的主要购买对象,其次是一般图书,教材教辅和计算机软件排在第三、第四。城镇与农村相比,除了农村盗版音像制品的购买率比城镇高以外,在购买盗版计算机软件、一般图书和教材教辅方面,城镇的比例要高于农村。
购买盗版原因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由于盗版“价格便宜”去购买盗版的人数比例仍然占首位。下面是三次调查结果的比较(见表13-3-1)。
表13-3-1 三次调查中盗版出版物购买者购买原因比较(%) (N=3604)
购买原因
1999年
2001年
2003年
价格便宜
79.0
84.2
85.7
品种丰富
21.5
12.5
18.7
购买方便
38.7
34.2
44.1
没有正版可买
9.5
13.8
6.8
其他
4.1
4.2
0.9
不知道是盗版
1.3
注:2003年我们从“其他”购买原因项中划分出一个“不知道是盗版”,这属于被动购买,与前面“知假买假”有本质区别。
由表13-3-1可见,在购买过盗版出版物的人当中,图“便宜”的人数比例在持续增长,图“方便”的比例也创了新高。倒是“没有正版可买”的比例有所下降。这反映了正版出版物还是可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只是绝大部分人图“便宜”、图“方便”宁愿去买盗版,只有极少数的人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盗版出版物。同时我们注意到,在2003年,由于盗版出版物的“品种丰富”而去购买的人数比例比两年前又有所提高,价格便宜、购买方便,想买什么有什么,这三个基本要素使盗版出版物市场得以久盛不衰。
对盗版行为的认识
出版界盗版泛滥现象已不是一年两年的事了,尽管政府部门打击盗版的行动从没有停止过,但盗版出版物还是屡禁不止,这与造假者有关,同时也与购买者有关。本次调查专门对盗版出版物购买者进行了认识方面的测试,调查结果表明,盗版出版物购买者在认识观念上往往非常混乱和矛盾,很多人既认为“盗版对读者和出版者都不利”,同时从个人既得利益出发,又赞成“盗版对读者有利,对出版者不利”(见表9)。
表13-4-1 2003年盗版出版物购买者对盗版出版物的认识(%)
语句选择
同意
不同意
说不清
无回答
盗版对读者和出版者都不利
53.2
25.3
19.8
1.7
盗版对读者有利,对出版者不利
31.4
44.0
21.5
3.1
盗版对读者不利,对出版者有利
13.4
58.8
24.6
3.2
盗版对读者和出版者都有利
12.1
58.8
25.6
3.5
由表13-4-1可见,2003年盗版出版物购买者认为“盗版对读者和出版者都不利”的比例为53.2%,占半数以上,这说明超过一半的人能认识到购买盗版的危害性,这与盗版购买率为46%构成一个对比,说明大多数充分认识到盗版危害性的人都没有购买盗版。还有31.4%的人认为“盗版对读者有利,对出版者不利”,说明这些人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盗版有危害性,但更多地从自身利益出发而购买盗版。另有12.1%的人“盗版对读者和出版者都有利”,说明这些人对盗版的认识在观念上都非常错误,对盗版的危害缺乏基本判断力。此外,还有13.4%的人认为“盗版对读者不利,对出版者有利”,他们认为盗版对自己存在坏处,不愿购买盗版,但估计他们认为“对出版者有利”是指对制作贩卖盗版的人有利。
在调查中,对每一个问项,我们发现都有20%上下的人觉得“说不清”,这说明不少人对盗版的危害性还非常缺乏认识,对盗版行为缺乏价值判断。
❻ 书刊著作权与论文的区别是什么
书刊著作权与论文的区别有以下3点
1、出版权:是指出版者对其依法出版的图书和报刊所享有的权利,权利主体包括图书出版者和报刊出版者。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规定,出版权包括图书出版者对著作权人交付出版的作品在合同约定期间内享有的专有出版权和出版者对其出版的图书、报纸、杂志的版式、装帧设计享有的专有使用权。而且专有出版权不得转让。出版权是著作权的内容之一。
2、著作权:又称“版权”,是指作者因创作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而在法律规定的有效期内依法享有的一种专有权利。著作权主体是创作作品的自然人或法人,作者以外的人通过法定途径也可以取得著作权。著作权客体是具有独创性和某种客观物质表现形式的作品,但著作权法只保护作品的形式而不保护其思想内容。著作权的内容通常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著作权是指作者依法享有的权利,包括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广义的著作权还包括邻接权,主要指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品制作者和广播电视组织的权利。它具有无形性和相对的独占性和排它性。非经著作权人许可或无法律上的依据,他人不得行使该权利,否则构成侵权。
3、著作权与出版权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主从关系,它们主要联系是:同为著作权是联系作品的创作、使用而产生的权利,通常指公民个人、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占有、使用和处分自己创作的作品的专有权利。而出版权仅仅是著作中诸多权利的一种。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出版权与著作权不是同一概念,出版权并不等于著作权。著作权是作者的权利,只不过在大多数情况下作者将其作品的出版权转让或许可出版者行使罢了。出版者(如出版社、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本身并不具有出版权,只享有出版经营权或出版业务权,即专门经营他人作品的出版业务。但是,出版者可因作者或其他著作权人授权或转让而享有作者某一作品的一定期限的出版权。这就是说,因作者转让而使出版者享有了出版权。出版者出版了作者的作品,作品的著作权(包括出版权)仍是作者的权利(作者卖掉著作权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