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60 是不是真的有窃取用户隐私的事情
1 金山公布的所谓“证据”,是360安全卫士在用户受到恶意网页攻击时上传的URL访问记录,不存在收集用户个人隐私的行为, 更不会上传可定位用户的信息(如:用户ID、电脑名称等)。2 上传可疑网址信息是安全软件的通用技术,很多安全软件都有类似功能。可笑的是,金山自己的软件金山网盾也会在用户访问 可疑网址后上传网页浏览记录,难道也是在“收集用户隐私”?3 金山公司用炮制假证据的手法陷害对手由来已久,上一次是在微点案中,当时的金山公司负责人指示金山安全专家李铁军在关 键性的伪证材料上盖章,进而导致微点公司副总经理田亚奎含冤入狱。这一次金山污蔑360的行为,不过是使用了同样的手法。4 自从360推出免费杀毒以来,传统杀毒厂商对360的各种谣言就从未停止过,其惯用手法之一就是说360侵犯用户隐私。360早已 将产品源代码公开托管到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并发布了业内最详尽的《用户隐私保护白皮书》,用户可以随时监督检测,反 观那些污蔑360的公司,没有一家能够做到这两点。5 开启了360安全卫士网盾的网页防护功能或使用360安全浏览器用户访问网站和点击网页中的链接时,360会把网址送到360云安 全计算中心,进行连网安全检测。电脑连网与恶意网址数据库比对检测,所提交的数据仅为URL网址,不包含可追踪定位用户的 信息,这是任何一家安全厂商通用的云安全服务。6 360云安全中心在服务器端建立了存储数千万个恶意网址的数据库。通过网页安全检测,上网时如果打开了木马网站或者含有 木马网站链接的网站时,360网盾或360安全浏览器会及时的拦截网页中的木马或弹出警示窗口,阻止木马进入您的电脑,盗取您 的资料或破坏您的电脑。金山的云查杀不也是一样的吗?
2. 360到底有多垃圾啊
【新闻摘要】《每日经济新闻》今日推出独家重磅,记者第一次查清,360是如何在“安全卫士”、“安全浏览器”中,植入非法程序,并通过该非法程序中的“后门机制”与360云端配合,形成全球独一无二的秘密内部机制:粗暴侵犯网民的隐私权、知情权,肆无忌惮地破坏行业规则。
【360黑匣子之谜:奇虎360“癌”性基因大揭秘】昨日是奇虎360所有APP产品被苹果全面下架一个月的日子。此外,这家以声称安全起家的互联网公司,正面临“不安全”的声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经过数月调查,并在一批程序“猿”的帮助下,揭开了360的层层内幕。
【360产品被苹果下架
疑因泄露用户隐私】有证据显示,360手机卫士及360手机通讯录会将用户名(手机号)、手机IMEI码和密码等高度敏感信息明文传输。等于把手机用户隐私暴露在阳光下。360所有APP被苹果下架已经一个月,在隐私保护方面触怒了苹果,或许会被永久封杀。
【360黑匣子之谜:工蜂般盗取个人隐私信息】根据评测报告,360安全卫士v7.3.0.2003l对用户信息的处理涉嫌未遵守其中的用户知情权、选择权及禁止权,未经同意记录和上传用户行为数据。曾有公司上新产品,上线前一天360也出了同类产品,几乎一模一样,原来不少员工安装了360产品。
【360“偷梁换柱”浸润网银安全】切勿轻易信任和依赖360的“绿色网站认证”。360浏览器直接屏蔽权威认证机构VeriSign,换成自己的认证机制。技术专家试验,用假的招行网银能轻松通过360的认证。用IE等主流浏览器均会弹出错误提醒,用户收到信息后自然会停止交易、避免损失。
【360后门秘道:“上帝之手”,抑或“恶魔之手”?】360安全卫士在评分后的“一键修复”功能,更是其占领市场的利器。其借助傻瓜式的“一键修复”,导致用户在电脑上用什么、不用什么,都由360安全卫士说了算,至于是否都与安全性有关,一般用户自然看不出门道,相反还会对360的这些“强奸”行为“感恩戴德”——这些用户原本连安装或卸载软件的操作都不熟练,而360安全卫士就是一台“傻瓜相机”。
【360制胜“秘籍”:神秘的V3升级机制】V3由360高层决策层下达指令,通过后门机制,将指令性信息传达给用户电脑中安装的360安全卫士,主要指令为产品推广、删除竞争对手产品、新配置数据等。互联网专家称,如果工信部要管,就把360的V3升级禁止了,360就立刻死定了。
【360的后门】技术专家指出,凡安装360安全浏览器或360安全卫士的电脑,都已客观上成了360可以任意支配的“肉鸡”。360浏览器数亿量级,如果有人破解360安全浏览器,从而控制这个后门的话,那将是灾难性事件,它导致一个国家的瘫痪都是完全可能的。
每经记者
秦俑
昨日(2月25日),正是奇虎360所有APP产品被苹果全面下架一个月的日子。
就在此前,360的CFO亲赴美国“负荆请罪”,但360相关产品并未重新上架。
知情人士向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国家版权局内部已讨论确定,360搜索引擎严重违反Robots国际规则,目前正在拟定相关处罚决定,近期将在行政处罚会议上责令360停止侵权,进行整改。
据悉,有“两会”代表委员正在草拟严惩不正当恶性竞争破坏产业,以及“3·15”应该将隐私保护列入重点的议案提案。
《信息方略》的一份调研结果显示,回答“拒绝安装360”的企业比例高达60%。
一家以声称安全起家的互联网公司,正面临“不安全”的声讨……
360到底怎么了?这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带着这样的疑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经过数月调查,并在微博名人“独立调查员”等一批程序“猿”的帮助下,揭开了360的层层内幕。
360创始人周鸿祎一直对外宣称,360成功的秘诀是
“破坏性创新”。但记者调查发现,360的成功,更重要的是在于其“创新型破坏”:破坏才是目标。通过破坏,打破既有规则,从中获得市场与利益。
而这一破坏的基础,便是对互联网世界最基本的准则——最小特权原则的践踏。
为全面还原360的真实面目,“独立调查员”们以超人的技术能力与艰辛的劳动,剥茧抽丝般一层层揭开,将其内部机制破解成功。
360发家于
“360安全卫士”、“360安全浏览器”,而这两款产品甫一面世,便携带了这家公司的癌性基因:以违反“最小特权原则”为基石而构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第一次查清,360是如何在其庞大的以安全著称的“安全卫士”、“安全浏览器”软件中,植入非法程序,并通过该非法程序中的“后门机制”与360云端配合,形成全球独一无二的秘密内部机制。
最令人惊诧的,是即使在360内部也属高度机密的
“V3升级机制”。当360要发动一场讨伐竞品的战争时,其便启动“V3机制”——通过“安全卫士”、“安全浏览器”,在用户电脑中私自卸载竞争对手的产品,私自安装自己要推广的产品,从而以最便捷的方式一举占领市场,这就是360常胜不衰的真正秘诀。
在这场看不见的战争中,360表现出两个粗暴:粗暴侵犯网民的合法权益(隐私权、知情权、同意权)、粗暴侵犯同行的基本权益,肆无忌惮地破坏行业规则,从而实现其“一枝黄花”式的疯狂成长。
360现象,不仅对行业有巨大的破坏性,对互联网秩序产生严重的破坏力,更是对整个社会产生“癌性浸润”。
这种“癌性浸润”,让原本的市场竞争转向了底层控制力的交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网络即将砸重金投向安全领域,最快将于今年上半年正式推出,这与经历“3Q大战”的腾讯进驻安全领域如出一辙。
更为可悲的是,为了防御360的“癌性浸润”,从底层控制到应用层几大巨头均涉足其中,这样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未来中国互联网将变成一个腾讯、网络、阿里、360“四国顶立”的擎天柱式体系。而这将让一个个丰满、丰富的热带雨林式生态环境变成巨无霸们为生存而生灵涂炭的地方。
360会“立地成佛”么?这或许会是一场持久战……
《每日经济新闻》将持续关注。
(出于保护记者人身安全的考虑,本组稿件记者署名均为化名)
调查员独白:我为什么反360?
我先讲一个故事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知道一个最简单的常识:小区的保安公司都是必须向业主收取服务费的。但是,某年某城市的一个小区,来了一个K保安公司,宣布他们将为小区提供免费服务。经过几轮波折,最终K保安公司实现接管小区保安业务。
K公司入驻后,当然全部换上K保安人员,并迅速换上K公司特产的小区监控系统——在小区的每一个视角都安装了监视体系。业主们觉得,这真是天下难找的大好事啊,居然能够免费获得最好的安全保卫。
不久,K公司出于安全考虑,将物业公司辞了,换上K安全物业公司;再接着,小区园林服务公司也换成K安全园林公司;再接着,业主所有私家车都装上了K安全GPS导航;再接着,K安全物流、K安全农贸、K安全服饰、K安全电视、K安全电脑、K安全冰箱与热水器、K安全门控与门锁……小区业主的所有一切都被换上了K安全的标志。
K安全公司能将业主的这一切统统换掉,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一切“安全”方面的服务,都是免费的。
但有一天,B业主夫妇在家中行房事时,黑暗中发现家中有异样,打开灯一看,一个保安正在床前监控着这对夫妇的云雨过程。这对夫妇羞愤难当:你是怎么进来的?
保安说:我有钥匙,出于对你们性生活安全的考虑,我有权保护你们。
B业主夫妇找来安全方面的专家,来保护自己的安全隐私,结果却发现,保安不仅在夫妇行房事时可以进来“免费观赏”,他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自由进出业主的房间;他们不仅在小区的任何公共空间安装了监控系统,同时在业主室内的任何一个视角,都秘密安装了监控器。
这对夫妇决定召集全小区业主反对K保安公司的所有侵犯行为。
但让小区所有业主异常惊讶的是:就在开庭前一天,网络上突然出现大量B业主夫妇的信息,比如,B业主女臀部有三颗痣的图片在网络上大量流传;B业主夫妇的工资单被**业主男与前女友10年的情书来往从其前女友的电脑中被挖出来。
B业主夫妇顿时陷入网络漩涡……
在中国互联网领域,360所充当的,就是这个K保安公司。
在中国,为什么360能够获得如此重要的市场地位,除了用户在隐私权、知情权、网络自主权方面的意识不强外,最大的问题还是中国网民对互联网来说还是“小白”,他们没有办法看清360干了什么,也没有办法辨清什么是可行的,什么是不可行的;也不清楚360的一些行为在今天意味着什么,在明天又将意味着什么。
我脑海中,一直在重复卡夫卡小说《城堡》中的场景,你不知为什么,你也不知是怎么了,然后,你就任人宰割了。
森白的月光下,那把霍霍磨着的长刀……
——来自独立调查员的自白
技术篇
360:互联网的癌细胞
每经记者
秦俑
深圳,红树林,旁边就是深圳湾公园,有蜿蜒的海堤风景带;海的那端是云雾间的山峦以及错落的建筑,那是香港特别行政区。
经过前期网上100多天艰苦的技术交流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终于约到了“独立调查员”。这是我们之间的第二次见面。这一次,我们相约只做一件事情:将360(奇虎360科技有限公司,本文简称为360)在幕后所做的一些难以见光的行为,在网上重新演绎一遍。
这一过程漫长而复杂。几天几夜里,独立调查员展开的网络实证让人触目惊心,许多动态的过程无法通过平面文字呈现。事实上,独立调查员曾经在网上披露的内容,绝大多数网民也不可能看懂。
2012年10月,一个署名“独立调查员”的微博开始向360发难,时至今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已跟踪此人整整3个月:初始时基本上通过网络实现沟通,渐渐地,有了电话中的直接交流。
在思维碰撞中,记者发现,“独立调查员”对360的反感是深切的;他对360的研究也是深刻的。令《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万分好奇而且不解的是:他的动力来自何方?
“如果你得了癌症,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独立调查员反问道,“那一定得赶快把它切除掉!而360正是网络社会的毒瘤。
3. 360个人图书馆 侵权问题很严重,要求侵权稿件撤删,就是不整改!!!
有下列侵权行为的,应当根据情况,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同时损害公共利益的,可以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侵权行为,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销毁侵权复制品,并可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还可以没收主要用于制作侵权复制品的材料、工具、设备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复制、发行、表演、放映、广播、汇编、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作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出版他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的;
(三)未经表演者许可,复制、发行录有其表演的录音录像制品,或者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表演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四)未经录音录像制作者许可,复制、发行、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五)未经许可,播放或者复制广播、电视的,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
(六)未经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故意避开或者破坏权利人为其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采取的保护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技术措施的,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七)未经著作权人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人许可,故意删除或者改变作品、录音录像制品等的权利管理电子信息的,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八)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作品的
4. 360影视看一半说版权问题怎么办
看在线视频时最容易出现死机、蓝屏、花屏、黑屏、重启、自动关机等,请你谨慎操作(不管是用浏览器、软件、软件平台、不管是在线不在线看视频都是最容易出现上述问题,请谨慎操作)。下载谷歌等浏览器测试一下,如果好用,看视频、或浏览其它网页时就用这个软件,这些都是不用IE做内核的,与你用IE不冲突(最主要是浏览器不好用引起的,我是从实践中从多个浏览器中挑出来的,这个浏览器很著名,因为不容易崩溃,因为每个网页出问题不会影响整个浏览器,有问题请你追问我)。另外还要注意在看的时候不要同时在干其他操作,如果是某网站本身的问题就换个时间段在看。如果看的时间太长也容易出问题,自己的经验是,看一段时间重启一下电脑在接着看就没事了。如果是用软件平台看在线视频更容易出现问题,没有更好的方法,如果是软件平台不好用就换换,换个时间段,在看的时候,不要在做其它操作,总之谨慎点操作。如果是因为硬件引起的,一般是内存小、CPU温度高、网速慢等引起的,但是这不是主要的问题,主要是浏览器不好用,看视频的同时还在做其他操作等。
5. 360安全卫士会盗窃用户隐私吗
不会的,这个是竞争对手污蔑360的,根本不可信,要是真有那事,也不会有那么多人用它的。
6. 从360上下载软件侵犯版权吗
不侵权,360没有提供破解软件
7. 为什么人们说360安全卫士是流氓软件
我一直在使用360安全卫士,并没有发现它有什么流氓行为,它的功能还是不错的。
8. 360图片到底有没有版权问题
360也是大平台了,版权应该是没问题的哦,可以放心用
9. 360号盗取怎么盗的
不可能让你盗的,除非你是专门搞这些的专家,不过专门盗号的也不会弄360的,你盗号是想做什么?玩我叫mt?
10. 360安全软件真的会盗取用户信息吗
360往往会强制安装一些软件啦。这是公司风格问题。比如说你安一个360杀毒,可能就会提示建议安装360安全浏览器,默认搜索也自动从默认的网络变成了360搜索,所以引起了一些人的抗议说这是绑架用户。江湖上的传说是这样的360某个工程师把360一台上传服务器upload.360safe.com权限设置不当,谷歌的蜘蛛爬了进去。然后发现了各种搜索记录和网银登陆记录之类的。一直也没有彻底洗清嫌疑。反正暗箱操作的名声是在那儿了,很多企业和个人还是不愿意冒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