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知识产权 > 知识产权资本论

知识产权资本论

发布时间:2021-06-28 00:04:10

Ⅰ 为什么所有科技发达的国家都是资本主义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较快发展的原因。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
第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强劲推动。
第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了对经济的行政干预和控制,以及政府对经济体制与政策的调整。
第三,在国际金融与国际贸易方面,国际性经济合作与协调组织的促进与推动。
第四,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也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
第五,发达国家充分利用其在国际经济旧秩序中的有利地位,加强了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剥削与掠夺。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和社会政策的调整
针对二战后出现的科技进步,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危机出现新特点等新情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不动摇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进行调整。

Ⅱ 专利制度和自然辩证法的关系

专利制度的经济效益是该制度存在的主要理论依据。1传统的专利理论认为,专利制度有利于鼓励发明创造,促进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1]如英国贸易部组织的专利法调查委员会、2美国专利委员会3都曾毫无保留地宣扬专利制度的积极作用。相应地,中国《专利法》自1984年颁布以来已经多次修订,不断加强对专利的保护。2000年8月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1条规定:“为了保护发明创造的专利权,鼓励发明创造,有利于发明创造的推广使用,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议的需要,特制定本法。”但是,这种对专利制度的乐观肯定可能难为经济学者所赞同。本文从经济成本与效益的角度分析专利制度的利弊,指出,专利制度在可能鼓励发展创造的同时,存在严重的局限性。[2]本文旨在分析专利制度潜在积极和消极影响,以期更多的立法者、执法者和学者能够从成本与效益的角度更全面的评估和衡量专利制度,认识到我国专利法过度保护专利权的局限性。
关于专利制度的成本与效益比,即到底专利制度是促进还是阻碍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一直是一个争议不休的话题,至今没有定论。专利制度的支持者认为,专利制度将产生大量的经济效益,即专利制度能够刺激更多的发明创造,[3]从而为社会增加从所未有的新产品或新方法。这种理论认为,发明创造本身是一种社会财富,应鼓励它的实现。但是,发明创造以及其他知识产权的产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同时,发明创造产生公布之后,其他人很容易模仿、抄袭。因此,如果没有知识产权的保护,其他竞争者将可以以极低的成本进行仿冒。这就会产生一个“搭便车”(free-riding)或者“外在化”的问题,即少数发明者承担巨大的研究和开发成本,其他竞争者可以几乎无偿地使用和仿冒发明者的科研成果。[4]这种状况将影响发明者就其发明技术获取利润的能力,导致效益的外在化,可能损害个人或企业投入资源从事科研创造的积极性。于是,每个企业从自身利益出发将不愿意投入科研基金,而是等待他人投资科研活动获得成果后,进行仿冒。其结果是,没有企业愿意从事科学创造活动,这样,最终可能减少发明创造,并由此减少社会财富。然而,市场本身无法解决这种“搭便车”的问题,需要政府的干预。
首先,专利制度的主要作用在于鼓励企业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具体表现为刺激企业增加研发投资(R&D)的积极性。7而,对于政府和非营利机构的科研投入,专利制度的作用可能十分有限。这类科研投资很少受专利制度的影响,因为政府机构和非营利机构进行科研投入时主要考虑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很少受专利垄断权的利益驱使。实践中,许多发明创造是由政府和其他非营利性机构提供的基金研究8产生的,这部分的科研投资一般不受专利制度的影响。如大型跨国制药公司Bristol Myers Squibb (BMS)生产的治疗艾滋病的专利药品d4T(Stavudine)是由“密执安癌症研究基金会”运用一项国家研究基金取得的成果;这种药品对艾滋病的治疗作用是耶鲁大学研究发现并取得专利的。1988年,该校许可BMS公司生产该专利药品。[9]BMS公司生产的另一种治疗艾滋病的专利药品ddI是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的发明成果,并以5%的专利使用费许可BMS公司生产。[10]在这些情形下,发明创造受专利制度的影响很小。
第二,即使是私人(个人和公司等商业机构)的发明创造,专利制度并非鼓励科研投资的唯一途径。除了专利制度以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如市场领先地位、保密措施等)可以鼓励发明创造。换言之,发明创造的产生并不完全依赖于专利制度的刺激作用。例如,英国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只有少数的发明创造依赖于专利保护,而且专利制度的影响程度因行业的不同而异。例如,专利对复杂的工程技术影响很小,而在化工、制药等行业则影响较大。这可能是由于复杂的工程技术较容易采用保密措施,因而受专利保护的影响较小;反之,在化工、制药等行业因专利技术易于被仿冒,技术拥有者难以保密,因而专利保护显得比较重要。美国学者莱文还指出,保密及市场领先地位对新发明的保护比专利保护更重要。[11]这些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为最近澳大利亚的一项实证研究结果所认同,[12]还得到部分实证证据的支持。例如,瑞典在TRIPS协议出台前并没有对药品给予专利保护,但是,该国制药行业的仍然兴旺发达。[13]此外,最近雪瑞尔教授和韦斯巴斯在研究意大利药品专利的影响之后也发现:自1978年起实施的新法对药品发明授予专利9增强了企业申请专利的积极性,但是,没有证据表明药品专利刺激意大利制药企业增加R&D投资。[14]这些现象似乎应证了泰勒和席伯顿的研究结果,即:即使没有专利制度,许多公司的科研活动将照样进行;[15]即使实行专利保护,并不一定增加企业投资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其次,专利垄断权会使消费者承担过高的垄断价格。[19]因为专利制度使专利权人能够垄断专利产品的产量和市场价格,[20]并人为地提高专利产品的价格,11因此,专利垄断权可能使消费者承担过高的价格。专利制度的这一消极作用已为许多研究结果所应证。如治疗艾滋病用的“三合一”配方按美国药厂的价格,每个病人每年需要2000美元;但如果由印度的工厂生产只需500美元,另加 200美元的包装费。[21]又如,Bristol Myers Squibb(BMS)公司生产的治疗艾滋病的药品d4T在美国的销售价格为每40毫克4.5美元;而巴西的平海诺(Pinheiro)药厂可以以30美分的价格销售同样的药品。[22]印度的药厂(Cipla)可以以每10毫克10美分的价格出售d4T药丸,其药价比BMS公司低98%,仍可获得利润。[23]又如,加拉索(Glaxo Smith Kline)公司销售的AZT—一种治疗艾滋病的主要专利药品的价格高达其制造成本的犯倍。[24]最近,一名为“美国家庭”的机构的调查表明:2001年,50种老年人常用的处方药在美国的价格涨幅是同期通货膨胀率的3倍;有的药品(Metoprolol涨幅超过8倍。其中,专利药品的价格涨幅是非专利药品的4.15倍(前者涨幅为8.1%,后者为1.8%)。[25]可见,专利制度可能造成人为地提高产品价格,给消费者造成损害或不便。
还有,许多无效的或者低水平专利将给社会增加不必要的成本。因为专利垄断权实质上是以牺牲竞争者和消费者的利益为代价奖励发明者,其目的在于鼓励科学创造和技术创新。然而,实践中存在大量的无效或低水平专利。这意味着该新技术缺乏必要的创造性或新颖性,并不符合专利保护的条件。从合同的角度看,国家与发明者之间形成双务合同,国家赋予发明者以垄断权,发明者提供符合条件的新技术。当专利被宣告无效时,通常意味着发明者在此情况下没有提供相应的对价,合同另一方——即国家或者社会公众可能受到损失。维特索斯(Vaitsos)在20世纪70年代的一项研究中指出,大多数美国专利在竞争者对其有效性提起诉讼时,被宣布无效。在1941年至1945年,被上诉法院和高等法院宣告无效的专利占有关专利有效性纠纷总数的89%。[28]此外,设在美国的一个技术消费者组织主席詹姆士·拉夫(J·Love)指出:[29]美国的专利审查过宽。美国专利局批准的大量专利如果用合理的新颖性和创造性标准进行审查,很可能是无效的。这些专利的所有人如果试图强制执行其专利权,其专利的有效性将不堪一击。例如,“艾滋病健康基金会”最近正在美国起诉格拉索公司(Glaxo Smith Kline),要求取消后者对治疗艾滋病药品AZT的专利垄断权;其诉讼理由之一是AZT的专利无效。因为早在60年代,此药的功效即为美国一公共研究所发现,而格拉索公司至80年代才申请专利,[30]因此,格拉索公司的申请已失去新颖性。
最后,有关专利纠纷的成本也不可低估。根据加拿大20世纪70年代的一项统计结果,大多数专利纠纷案件需要3年至5年时间才能结案,仅律师费每一案件需20000(简单案件)或100000加元以上(复杂案件);同时,专家证人费需3000到10000加元。此外,还有法院费用、印刷费用等。[31]在美国,专利纠纷费用近年来达到天文数字。1998年,专利诉讼案件的平均费用为每件各当事方120万美元;复杂的案件费用更高。例如,一位美国法官在有关AZT药品专利纠纷案中评述:“从1991年5月14日该专利侵权案件起诉至1993年6月28日开始审理这段期间,法院处理了约541项请求、进行数十次听证会以及各种调查;法院签发了88项书面裁定以及无以计数的当庭裁定。因此,法院对案件的事实和双方当事人的争议了如指掌……对法院和双方当事人而言,审理这类案件复杂多端……可以想象,除了法院和陪审员的时间外,各方当事人在案件审理期间每天花费10万美元。当案件审理进入第四周后,双方当事人保守地估计,该案的审理还需要6周到8周。”[32]可见,专利制度的存在并非没有成本。”
由上可见,专利制度可能在产生潜在效益的同时,引起巨额的经济成本。由于缺乏可靠的实证数据,这一问题至今众说纷纭,没有定论。支持专利制度的人认为,专利制度是对发明者适当的保护,通过给予发明者“正常的利润”及相应的超额利润补偿其承担的风险、鼓励发明创造。13但是,许多经济学家对专利制度的经济效益持怀疑甚至否定态度。上个世纪50年代,美国参议院“专利分委员会”委托研究的经济学家就专利制度的经济得失展开了激烈的争论。[33]其中,福若斯特乐观地宣称,专利对于刺激和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十分重要。14但是,维能(Vernon)却认为,福若斯特的研究所依赖的数据是片面的、带有偏见的。[34]他怀疑专利制度对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直接影响,并指出:国际大公司之间对专利技术的相互许可行为妨碍了国际贸易,因此,应扩大强制许可的使用。15除了维能之外,颇负盛名的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马克路普教授(Machlup)在全面考察各国的专利制度及有关的研究成果后也指出,专利制度利弊兼有、难分高下,具体结果依各国的具体情况而定。专利制度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可能产生较为明显的利益,但对于不发达的非工业国家,其弊可能大于利。他总结到:“就我们目前的认识而言,没有经济学家有可能肯定地说目前的专利制度给社会带来净利益或者是净损失。至多,他能假设并猜测现实与其假设的一致程度。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一个制度‘总体上’(而不是其中的一部分特征)的好坏,最安全的‘政策’是‘听其自然’:如果原来有此制度,则随它去;如果原来没有,也就不需要去建立它。如果我们没有专利制度,根据我们今天了解的关于专利制度的经济效果,建立一套专利制度是不负责任的。但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拥有一套专利制度,根据我们现有的知识,建议取消专利制度也是不负责任的。这后者是像美国这样的国家,而不是实质上的非工业国家。对于非工业国家,专利制度利弊分析将显示另一种结论。”16
许多其他的经济学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35]如英国的经济学家在比较专利制度与广泛的强制许可制度之后,总结道:“专利制度的经济效益稍稍超过在世界范围内实行的广泛的,以合理的商业条件支付使用费的强制许可制度。”[36]美国学者彭若斯则指出:“对于专利制度对刺激发明创造和运用新技术的必要性,难以评估而且不可能作充分的测试”。[37]美国学者马斯库斯(K·E·Maskus)虽倾向于肯定专利制度的积极作用,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从理论上说,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能提高也可能阻碍经济发展,从实证角度而言,经济学方面的证据分散的甚至矛盾的,部分原因是许多概念难以衡量。[38]此外,还有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专利制度问题重重,因此,应该由其他制度所取代。如经济学家阿劳(K·J·Arrow)建议以一种“集中决策制度”代替专利制度,这种制度可能包括经费、补贴和奖金等。[39]戴姆兹(H·Demsetz)却认为,尽管专利制度不是完美的,但并不意味着其他制度更佳。[40]
此可见,专利制度总体上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相反没有最终的结论。但是,上述分析清楚地表明,专利制度存在固有的消极作用,它会引起巨大的社会成本,因而不作限制的专利权或者过度保护的专利权将对社会构成无法承受的负担。因此,各国在制定专利法时,应力求实现一种理想的平衡:给予发明创造一定的独占权,以确保科研和创造的积极性;同时,对专利垄断权作一定限制,允许社会公众尽可能广泛地传播和使用发明技术。否则,如果这二者失去平衡,都会导致不利的经济后果。如果对专利保护不够,则可能损害发明创造的积极性,减少可能产生的社会财富;反之,如果过度地保护专利(如专利期限过长或专利权的范围过泛或没有限制),则不仅不能刺激有效的科学创造活动,还可能影响新技术的传播和使用,妨碍技术进步,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成本。如伯森和马斯金最近的研究表明,专利制度在计算机、半导体技术和软件行业造成技术创新和社会福利的减少,因此,专利保护并非越强越好,而是应达成一种妥善的平衡。[41]因此,几乎所有国家在赋予专利权人以专利权的同时,都对专利权实行一定的限制,[42]如规定保护专利权的例外、专利保护期限、强制许可制度等。
1.彭若斯(E·T·Penrose)指出,专利制度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许多国家认为,专利制定能促进新的发明创造和社会财富,其经济效益超过社会成本。除了经济理论外,支持专利权的理论还有:第一,自然权利说,即认为专利权是发明创造者对其新发明的一种自然权利。第一,经济奖励说,认为发明创造为社会福利作贡献,社会授予其对发明的独占权、控制权,作为一种奖励。第三,劳动所得说,即一个人应该享有其劳动成果。如约翰·洛克主张,人对其创造的成果应享有财产权。因此,发明人对其劳动成果应享有自然的控制和权利。换言之,由于一个人对其身体拥有财产权,因此,应对其劳动成果享有财产权(J·Locke. Second Treatise of Government[M] . chap. 5 )。这也许是对专利制度最具本能性的解释。第四,主权和隐私权说。如罗纳德·多金认为,人的生存需要使用和消耗一些物质,而个人对某此物品拥有主权对于人的尊严至关重要,拥有私人财产权使个人获得自主权、隐私权和安全。因此,法律应赋予个人以知识产权。(E·T ·Penrose. The Economics of The International Patent System[M].The Johns Hopkins Press, 55 , 76 - 79( 1951 ))。这些学说曾遭到美国学者赫汀格的一一驳斥(E·C·Hettinger, Justifying Intellectual Property, Philosophy & Public Affairs, 31(1989).)
Abstract: The current patent laws in various jurisdictions claim that the patent system has the effect to facilitate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views of economists on this matter have been vastly divided. Most commentators are skeptical about the net economic gain of the patent system considering its enormous economic costs. The analytical method from the economics of law shows that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the patent system may well be surpassed by its enormous potential cost. Thus, the patent law should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the protection of patent rights and public interest in order to rece the cost of the patent system. Viewed in this light, China' s patent law seems to overemphasize the positive effect of the patent regime and underestimate its negative effect. Thus, the current law needs to be revised in the light of economic efficiency.

信息类别:大学、科研院所

网址: http://www.iprcn.com/new2005/view.asp?idname=1138
参考资料:http://211.88.5.45/inforadar/radar_detail.do?id=249456

Ⅲ 《资本论》上为什么没有恩格斯的名字

有这样的题目——

卡尔·马克思
资本论
……

恩格斯 编

Ⅳ 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力,而是通过知识实现,应当用知识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

此观点错误。
(1)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2)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3)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这个回答是马哲的标准答案,如果你还要多加内容的话就要从下面的内容里面挑选了: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商品》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总之,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劳动价值理论)。
所谓物以稀为贵,是指尽管得到这个稀罕物所付出的劳动可能不多,比如是天下掉下来的,但要生产出这个稀罕物所需要的劳动量是很大的,否则人们很快就能生产很多这样的东西,它也就不稀罕了。在历史上,铝曾经因为生产技术的关系,比黄金还贵。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为使用价值。。【“任何物的自然worth〔价值〕都在于它能满足必要的需要,或者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约翰

Ⅳ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有其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已经由“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为“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

地质学、胚胎学、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等一大批说明自然界联系和发展的科学,纷纷建立和发展起来,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世界成为可能,因而,从哲学上概括自然科学的成就,全面、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唯物辩证性质的条件已经成熟。

拓展资料:

马克思主义(Marxism)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简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覆盖了马克思本人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科学社会主义的全部观点和全部学说。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两个组成部分,即为现代唯物主义和现代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含两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即政权理论部分),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结构设计;第二部分内容,科学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运行原理设计。

Ⅵ 共同共有著作权的处分是怎么规定的

著作权就是属于著作权人的权利,我们知道很多有价值的的知识产权的创造都不是凭一己之力完成的,例如《资本论》是恩格斯和马克思共同完成,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都是曹雪芹跟高鹗完成,那么对于共同共有著作权的处分是怎么规定的,下面我们来看看。共同共有著作权的处分是怎么规定的一、什么是著作权共有著作权共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对某一作品著作权的共同享有。二、共同共有著作权的处分(一)共有著作权的行使在共有著作权关系中,任何一个或一部分权利主体不能行使全部权利并享受全部利益。各共有人权利的行使都受到其他共有人的制约。即使是在按份共有时,也不是按照其所持份额使用。每一个共有人行使其权利份额内的权利时,都会影响到其他共有人的权利。无论是按份共有还是共同共有,共有著作权应本着协商一致的原则行使。(二)共同共有著作权的处分著作权的各共有部分权利之间具有关联性,我国《著作权法》实际上是视著作权为人身权和财产权合二为一之权利。故而各共有人对其权利的处分行为都会影响到其他共有人的利益,它必须受到其他共有人权利的制约。具体地说;1、在转让或赠与著作权时应经全体共有人同意,各共有人不得擅自单独行使转让权和赠与权。而且按份共有著作权人欲将其所持份额转让处分时,其他共有著作权人在同等条件下,有优先购买权。2、共有人放弃其享有的孝:作权时,应通知其他共有人,其放弃部分由其他共有人行使权利和分享利益。如果是按份共有,则应按比例分享。不过,放弃著作权的共有人仍享有免费使用权。3、共有著作权人在共有著作权上设置质权时,应事先经其他共有人同意。我国台湾《著作权法》有这种规定。

Ⅶ 知识资产的竞争优势

知识资产—在信息经济中赢得竞争优势[书摘]
马克斯·H·博伊索特:巴塞罗那ESADE商学院的战略管理教授。
《节选》
人类理解“以能量作为经济的基础”用了大约两个世纪,是否对于“以知识作为经济基础”的相关问题也要用两个世纪?而德鲁克更加乐观一些,他在20世纪50年代说,希望在一百年后(2050年左右)出现和《资本论》一样伟大的《知识论》。——我们不妨可以认同德鲁克的乐观,因为从常识看,知识是加速度地发展的。我个人也不妨做一个更为乐观的估计,从当前世界上这一领域的研究看,以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现时成果看,大约在未来20年、即2030年前后,人类应当对“知识”、“知识资产”等“经济基础”问题取得突破性的、总结性的理论成果,而人们的规模化的实践成果将比这个时间还要早——实践往往是领先于理论的。(事实上,如果玩一个文字游戏,人类规模化的知识实践成果,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了。)
如果采限一元的认识论,那么最大化知识增长或组织学习,就是要进行不断的实验,使企业组织能学习其环境条件,也包括学习如何满足客户需求、和应付竞争。但这里存在着认识论难题——除非对于环境描述的知识与该组织无关,否则就无法对这种相互作用进行分析。如果采用的认识论是多元论的,那么企业组织仍然可以被看做是实现知识增长的一种手段,而多元认识论有了更大的解释力。除了实证主义传统所承认的准科学知识外,还包括“组织常规”的经验性和实用性的知识。而且,还可以将企业描述成为各种类型的知识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场所。用波拉尼(Polanyi)的术语说,除了外在的“非个人化的”科学知识外,还有“隐性的”、“个人的”知识。比如,具有创造性的企业家精神的隐性个人知识,可以通过成立一个企业(建立一个系统)来发挥杠杆作用。
博伊索特的多元认识论是三维的。它用“是否可抽象”、“是否可编码”、“是否可扩散”的三种“特征”为“知识资产”作为框架性定义——“知识”是以从“数据”中提取的“信息”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能力。(更通俗的表达是,“知识”就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资产产生了一连串有用的服务,从而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然而,和实物资产不同,知识资产可以在与人分享的同时保存自己,即使将知识给了别人,自己也还有一份。就象人们常说的“思想可以象火种一样传递”。可是,虽然分享知识资产并不降低它对原占有者的效用,但分享却降低了知识资产自身的(经济)价值,因为知识因分享而丧失了稀缺性。这是知识资产最重要的一个悖论。人们通过专利制度来保护知识产权,但这是一种越来越脆弱的制度,因为知识很多时候又需要“扩散”(传播)才能够完成价值。而且,通常“扩散”顺畅的知识都是经过充分“编码”和经过充分“抽象”的。(比如,我们最常见的知识编码和抽象形式,就是将某种知识做成产品,比如将关于通信的知识做成手机产品;再比如,传送一个人的姓名信息,比描述一幅画的内容要简单得多。)
知识资产是通过学习过程建立起来的。——除了传播知识,还有创造新知识的情形。——而学习是以适应性的方式充分利用知识传播(“扩散”)的一种能力。许多学习,是从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中获得知识营养的(只能用比喻的说话,抱歉)、以社会方式构成的活动。某些环境鼓励通过分享个人的知识资产存量来从事学习,而某些场合的环境则鼓励通过独自累积自己的知识资产创量来进行学习。有趣的是,知识被结构化(“编码”)和被分享(“扩散”)的程度,可以用来界定不同的文化。例如,官僚制的文化喜欢经营充分“编码的”、“抽象的”和“显性的”知识。然而,这种文化却不习惯于分享它,而是采限行动阻止其“扩散”。早在18世纪,马克思就(正确地)指出,“所有的官僚等级制,其实质是知识的等级制。”相反地,为了让市场更加有效率,自由市场文化却表现出很高的知识分享(“扩散”)程度。当然,市场文化为了鼓励分享,也需要很高程度的对于知识编码和抽象的需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价格”的产生过程。

Ⅷ 资本论简介2500字

资本论 (卡尔·马克思著作) 编辑
《资本论》是200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卡尔·马克思。全称《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网络全书,同时也是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马克思在这部著作里,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这样就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资本论》首版出版于1867年9月14日的德国汉堡。
我们学习《资本论》的意义是: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这就更好地提高了我们的自觉性认识,为探索具体的物质生产和社会生产的运动规律打下扎实基础,作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1]
基本观点
马克思在这部作品中对古典经济学家,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理论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全新的观点,同时吸收了黑格尔的辨证法方法,也受到了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里叶、圣西门等人的影响。马克思自己认为他的目的是:“用辨证的方法,经过批判,得出一个科学的结论”,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找出现代社会的运动规律”,为现代工人运动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此,他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中埋头钻研经济材料达12年。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最主要的不公平在于对劳动的剥削,劳动者得到的报酬要低于他们所生产的价值,其剩余价值被拥有生产资料的雇主获得,生产资料的个人占有与生产产品的社会化矛盾必然会导致周期性地经济危机发生。他力图揭示资本积累的过程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他认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基本单元,商品的流通和对利润的追求会导致社会中经济与道德的冲突和分裂,主观的道德价值和客观的经济价值会分道扬镳,政治经济学应该研究价值的分配方式,使经济学的发展符合法律和道德观念。

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家应该按照客观规律去研究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如同自然科学一样”,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应该了解这种规律,依照客观规律行事。商品生产要进行社会化,要有意识地控制商品生产,以使其达到最大的利用度。
《资本论》提供的是认识世界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是现成的教条,《资本论》的理论也需要在实践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14]
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特别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要把握以下四点:
1.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某些重要观点,由于种种原因过去被忽视简单化了,如关于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作为生产劳动创造商品价值的观点,关于多种财产权及其内部构成关系的观点等,这些观点的重要价值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需要我们从现实出发进一步加以研究和阐释。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有一些与当时现实相符,但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变化,已与当前现实不符的具体观点,应当实事求是地加以改变。
3.我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面临的新任务,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进行与时俱进的新的探索与研究,作出科学的说明,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问题。
4.需要力求准确理解和把握《资本论》的基本理论,减少误解与错解。应当区分哪些是附加于马克思的甚至错解了的东西,特别是要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空想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以及民主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坚持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Ⅸ 消费资本论的意义是什么

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 机器(工厂) 工人

生活型社会(物质过剩、买方市场)

信息社会(后资本主义社会)———信息

投资理财型———————————资金、资本、物权

创新型—————————————技术、知识产权

销售型—————————————(通路百货、超市、购物中心、直销)

百货大楼:

封建社会的主体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商品交换落后且分散零落。近代资本主义商品市场的发展,催生了百货大楼这一各种商品综合体的新型销售模式。1917年10月20日,中国第一家“国产”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大楼在上海南京路正式开张,由此开启了20世纪初的神话,如今不论是超市还是购物中心,都能找到当年百货大楼的影迹。

自选超市

自选超市撤走了横在售货员和顾客之间冷冰冰的柜台,给了人们更多选择的自由。当然,自选的前提是:货物丰富。这必然是经济积累到一定程度上的产物。超市从昔日的百货公司中分流走了一部分货物,比如针头线脑、牙刷肥皂。不过后来超市又开拓出更多的市场——诸如宜家这样的家具店,也可以自己动手了。总之,自己动手越来越成为王道。

1990年,广东东莞虎门镇诞生了我国第一家超市——美佳超级市场,随后国内的超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购物中心—休闲生活

购物中心集合了综合、自由等等所有特点,更重要的是,它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商品。在这里,你可以购物、吃饭、阅读、玩乐……它早已超越了简单的逛街买东西的范畴,而成为人们休闲生活的一部分。

1996年,中国第一家shopping mall——CMALL铜锣湾广场在深圳开业,在国内开创了一个新的商业业态。

直销——无店铺 1990年3月22日,美国雅芳公司在广州正式注册登记。由此,直销亮相中国。当人们还在质疑这种没有店铺的销售如何创造利润时,雅芳公司已经拿出了骄人的业绩。有利可图之下,各路英雄纷纷上阵,铺天盖地的山寨版直销,威力惊人!当直销大军迅速扩张时,直销难民也以超过直销大军扩张的速度在倍增!致使当年掀起无店铺销售风潮的雅芳、安利、完美等等也不得不找了码头来靠岸。

直销的困惑(解剖直销)

从直销联系到我的一个江苏客户理念,在南方,人们普遍防范别人,上当受骗认为正常并且认为有心计是受尊敬的强者,当时认为山东人实在,来到山东根本没有设防,购物时受到一点点欺骗就很生气并且记忆犹新、耿耿于怀,同一个人,感受差别如此之大!这很值得我们反思!直销本身没有错,在西方世界和我国南方很受认可,在中国大部就成了过街老鼠。成了亲戚骗亲戚、朋友骗朋友的代名词!意识的差异就是直销在中国水土不服的根源。

多年直销经验终于让我们明白,并不是中国的直销不争气!也不是中国直销人不努力!中国的直销市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应该是全球最大的,可是中国却出现了大批的直销难民,一波接一波,波涛汹涌!“上了一当又一当,当当不一样”成了中国直销最为亮丽的风景!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诡异的现象呢?我想引用一个直销界老直销人的话来说明:

一、运作成本高:虽然有的公司报单费不高,但长时间的运作成本并不低!交通、食宿、会议等等费用开支,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是很难支撑到所谓的成功的!没有任何经验的,仅凭“有激情一切都有可能”的满腔热血、壮志豪情,以为付出就会有回报,结果基本上都成了“直销难民”!

二、人脉:现在直销基本上可以说家喻户晓了,接受直销理念的人早已加入了直销大军,胜者勇往直前,败者伤痕累累。排斥者你一说他就逃或者根本不接你那茬,现在基本上处于“成功者”靠影响力到处挖其他公司、团队的“未成功、不甘心、这山望着那山高”者拉动业绩,对于人脉就是钱脉的直销界,真的是一种无奈!

三、成功者无法有钱又有闲:虽然大家都在讲直销是倍增的事业,辛苦一阵子、享受一辈子,但直销20年,反观那些成功者,不仍然常年奔波于全国各地、无法闲下来?连过年过节的时间差不多都省下来了,因为:“你不拉动,他就‘死'给你看”!

这到底是怎么了?还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想当年,毛泽东周恩来领着没饭吃、没衣服穿的人民解放军,小米加步枪,竟然以让全世界吃惊的全民大决战彻底打败了装备精良的吃得饱、穿得暖、发军饷的蒋介石国民党军队!毛泽东靠的是什么?是人心!是打土豪分田地,是祖祖辈辈没地的农奴、佃户有田种,子子孙孙有饭吃的希望!《亮剑》第24集里有这样一段话:新一团政委赵刚获得俘虏们的人心后,紧接着问:“解放区正在搞土地改革,所有的穷人都分到了土地,你们的亲人来信了吗?”一个国民党士兵回答:“长官,我家也在分田,我家分了八亩地,还分了一头牛呢!”赵刚:“那我祝贺你呀兄弟,你们家从此有盼头了!有了自家的土地,给座金山也不换呐!可是咱们有了土地,人家蒋介石不干呐!总想方设法给抢回去!那怎么办?”那个国民党战士大喊:“那我就跟他拼命!”赵刚:“说得好,那我们就跟他拼命”!

现在整个直销界基本上都意识到了这一点,很多系统、团队也在讲,他们解决了直销难民问题,可是,你报单后不运作、不开会试试?营销模式不变革,还是换汤不换药!思维方式没有换,照样还会轮回于:“上了一当又一当,当当都有新花样”的怪圈。到了销售型的利润分配模式应该向消费型利润分配转换的时候了!

我们来看看消费型利润分配销售模式:

消费型————————消费者利润投资分红、分享宣传、通路收入

所有的财富都来自于投资、销售(通路)、消费。同意吗?

消费者、投资者(生产者)、销售者(市场通路)一直被称为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投资(生产)、出口(销售)都为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但国家最想拉动的第三驾马车——内需或者消费,尽管花费精力最大,至今收效甚微!当前,扩大内需已经是国家经济发展最关键的环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最重要的启动点!

国家大政策由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投资拉动GDP,逐渐转向拉动内需,国家的GDP增长必将越来越依靠拉动内需(消费),西方也讲扩大内需,西方是以减少税收、增加贷款、降低利率等强迫、挤压手段来刺激消费的。是外界的刺激,消费者是被动的,这种刺激对拉动消费的作用是有限的。我国目前是以增加人均收入来提高购买力,十八大明确提出10年内人均收入(人均购买力)翻一番,总之,尽量提高消费者主动消费。中国国情也决定了我们需要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本土化的销售模式变革!

这一销售模式将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彻底革新我们的财富分配模式。彻底解决我国贫 富不均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局面。这一定会是一场利润分配的革命!生产(投资)、销售、消费三位一体的联动模式,将会使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充满青春活力!

公司、生产企业都是生产者,他们赚取一部分利润,流通环节,也就是各级销售商,赚取了大部分利润,我们个人作为购买方,买了产品就买了,钱花掉就花掉了,是个实实在在的消费者。都是财富的创造者,生产者(投资者)、经营者(市场通路)都参与了市场利润分配,消费者作为市场经济的主角,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最为关键的一环,虽然现在已经到了买方市场,但是,购买者(消费者)这一最大财富创造者却没有参与利润分配,就像我们祖祖辈辈种地拿差(农业税)一样,现在我们的农民种地不但不再拿皇粮(农业税),还能得到补贴一样,消费者参与利润分配也必将成为我们的一种新型分配模式。例如,消费者购买了产品,生产企业把这一购买行为视为其对其生产的一种投资,根据购买数额有计划、按照一定时间间隔,把企业利润按照一定比例返还给消费者作为利润分红,再根据对企业、产品的宣传效绩给予宣传奖励、对市场拓展、产品推广给予市场拓展奖金、领导奖金,实行产供销三者全方位联动,消费者一方面是市场的主人,另一方面又以投资者的身份分红、以经营者的业绩获得利润,这一“全民运动”将给整个财富产业链注入不可想象的发展经济的持续的、永久性的动力和活力!从而实现全方位的共赢!

作者周永争15508628668

阅读全文

与知识产权资本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
人类创造了那些机器人 浏览:933
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何时实施 浏览:169
辽宁育婴师证书领取 浏览:735
划拨土地使用权转让能转让吗 浏览:97
2019年公需科目知识产权考试答案 浏览:256
关于知识产权管理办法 浏览:331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笔记 浏览:532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技术题库 浏览:497
中国城市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反思与重构 浏览:932
网络著作权的法定许可 浏览:640
工商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325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浏览:428
投诉华尔街英语 浏览:202
榆次区公共卫生服务中心 浏览:990
申发明5G 浏览:815
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协调会议记录 浏览:94
版权贸易十一讲 浏览:370
综治办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总结 浏览:903
知识产权局专业面试 浏览: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