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醫學科研成果和醫學專利有什麼區別
科研成果指科研人員在他所從事的某一科學技術研究項目或課題研究范圍內,通過實驗觀察、調查研究、綜合分析等一系列腦力、體力勞動所取得的、並經過評審或鑒定,確認具有學術意義和實用價值的創造性結果。
專利是指專有的利益和權利,是受到專利法保護的。
② 醫學最新研究成果是什麼
基因工程
③ 譚家駒的醫學研究及成就
從事醫療工作近30年,在食道癌、肺癌以及先天性、後天性心臟疾患的診斷及手術治療方面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是應用電視胸腔鏡手術診斷和治療胸腔疾病方面取得明顯成效。對乳腺癌有較深入的研究,參加世界性早期乳腺癌手術治療的臨床研究協作組工作並取得初步成果。先後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三等獎1項,佛山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5項。參與國家863、973項目各1項,主持省、市科技攻關計劃項目8項,獲專利9項。主編(副主編)《微創外科手術與麻醉》、《醫院的法律風險》、《實用微創外科手冊》、《農肥、污水與食管癌》、《SARS冠狀病毒分子生物學》、《生物醫學搜索引擎與網路信息資源建設》等專著。
譚家駒(1841—1917)
字雪庵,四川旌陽人,優貢生。長於詩文,書風取意
石濤,久居金陵。所畫多淡遠超曠,於花卉功力尤
深。最喜畫梅,系出於王冕,筆墨能繁能簡,風格濃
艷簡淡皆能為之。於江南畫界極富聲望,晚歸故鄉,
富收藏。
④ 我們國家研究的醫學成果有哪些
【摘要】:國家醫學科技攻關取得重大成果據中華醫學會提供的信息,「八五」期間,國專家屬醫學科技攻關取得重大成果,具體有:1.開創中國癌症防治之路——食管癌高發現場綜合防治研究:①食管癌的現場可疑病因和致病因素的預防研究;②食管癌癌前病變及其阻斷的研究;③食管癌高危人...
【關鍵詞】: 科技攻關 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 戊型肝炎 高血壓 流行性出血熱疫苗 急性心肌梗塞 對比研究 食管癌 生物心臟瓣膜 診斷試劑
⑤ 舉例現代科學技術在醫學上的成就
電除顫人工心臟起搏器、人工呼吸器等醫療儀器不斷改進,使一些疾病的治療效果顯著提高。診斷技術的發展。W.C.倫琴1895年發現X射線,到20世紀初 X射線診斷便成為臨床醫學的重要手段。
最初用於觀察骨骼狀態,1906年藉助鉍糊檢查胃腸運動,以後又改用鋇餐、碘油等進行 X射線造影。此後重要的診斷技術進展有:心電圖(1903)、梅毒血清反應(1906)、腦血管造影(1911)、心臟導管術(1929)和腦電圖(1929)。
50年代後期,生物醫學工程學成為獨立學科,除人工臟器外,尚研究人工關節、假肢,人工感官等。60年代激光應用於臨床。1960年第一台激光器首先用於眼科。
科學技術決定先進生產力的性質。生產力是一個由勞動者、勞動工具與勞動對象以及勞動過程的組織管理等各種要素組成的復雜系統。某一時代特定生產力的先進性質要通過系統中每個要素的先進性質反映出來。勞動者由"體力型"轉變為"知識型"標志著生產力的先進程度提高。
其次,科學技術決定先進生產力的演進方向。在20世紀以前,科學、技術、生產三者相互作用的關系,往往是按照生產一技術一科學的順序發展的,即生產和技術的實踐為科學理論的形成奠定基礎。在當代,科學技術具有明顯的超前性。
運用分子生物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和遺傳學等科學發展起來的生物技術,廣泛地應用於工業、農業、醫葯衛生和食品工業等方面,使得生產力向越來越廣的先進領域發展。
(5)醫學研究成果擴展閱讀
科學技術為現代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的第一要素。過去,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主要靠勞動力、資本和自然資源的投入,現代社會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科學技術、智力資源日益成為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的決定性要素,生產力發展和經濟增長主要靠的是科學的力量、技術的力量。從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的實踐來看,更是如此。
現代化科學技術的超前性對生產力發展具有先導作用。19世紀末發生的第二次技術革命,是科學、技術、生產三者關系發生變化的一個轉折點。在此之前,生產、科學、技術三者的關系主要表現為,生產的發展推動技術進步,進而推動科學的發展。
⑥ 2019諾貝爾醫學獎研究成果給中國患者帶來了什麼
北京時間10月7日威廉·凱林、彼得·拉特克利夫和格雷格·塞門扎,三位美國和英國科學家,因為「探索細胞如何感知和適應氧氣的變化「獲取」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這個發現將今後,將探索更多潛在的治療靶點,包括腫瘤、代謝、炎症性腸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
威廉·凱林提出,氧氣是生命的基礎,毫無疑問,許多疾病都是由缺氧引起的這時,我想到了貧血、心臟病和中風,以及實體瘤。因此,當我們知道這個途徑,我們可以開發新的葯物,可以激活或切斷這個分子途徑。威廉·凱林還舉了一個例子,一種新批準的貧血葯物使人們認為他們沒有足夠的氧氣來產生更多的紅細胞我們希望這種葯物可以用來治療心臟病和中風,因為在某種程度上,這些疾病的原因也是沒有足夠的氧氣供應給相應的組織和器官。
⑦ 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科研成果
隨著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針對尖銳濕疣、生殖器皰疹的頑固性病毒,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著名性病學家霍華德·研究出人體的免疫系統中的HHMI細胞和巨噬細胞對濕疣、皰疹病毒具有很強的吞噬作用。而「HHMI細胞因子免疫療法」 就是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和亞太國際聯盟濕疣皰疹醫學研究院成立聯合科研機構根據這一發現的科研成果。
該療法於2005年被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正式將其納入合法的醫學治療項目之一,並應用推廣於醫療臨床。這一最新治療濕疣、皰疹技術經過大量臨床應用已取得了突破性成果,並被國際衛生醫學組織《世界醫學疑難雜症重大突破》收錄,極大的推動了尖銳濕疣、生殖器皰疹等性傳播疾病治療的進程,獲得眾多世界衛生組織知名醫學專家團的認可和推崇。
「HHMI細胞因子免疫療法」的治療原理
Howard Hughes Medical Institute,中文全稱為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Natural Killer Cells細胞簡稱NK細胞,又名自然殺傷細胞,是屬淋巴細胞譜系的一類非特異性免疫細胞,其無須預先接觸抗原即可殺傷被病毒感染的宿主細胞,是人體免疫系統的主要成員。對殺傷病毒感染細胞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自然殺傷細胞是機體重要的免疫細胞,不僅對抗病毒感染起著重要的作用,更有著極強的免疫調節功能。活化後的HHMI細胞可合成和分泌多種細胞因子,發揮調節免疫及直接殺傷靶細胞。
「HHMI細胞因子免疫療法」四大突破
突破一:顛覆傳統方法治標不治本的局面
傳統方法大多隻能在大劑量抗毒後,暫時控制症狀,卻不能徹底根除。究其原因是這些傳統葯物只從單一的表面治療入手,而真正根除濕疣、皰疹要從肌體免疫抗毒入手,做到治病要除「根」。採用「HHMI細胞因子免疫療法」使活化後的HHMI細胞可合成和分泌多種細胞因子,發揮調節免疫及直接殺傷靶細胞,清除濕疣、皰疹病毒。
突破二:解決濕疣、皰疹復發的難題
尖銳濕疣、生殖器皰疹最大的難題就是遷延難治,反復發作。而「HHMI療法」 利用體內刺激和體外誘導的雙向協同作用直擊發病組織,使體內的HHMI細胞數量增加、活性增強,徹底殺滅和清除體內的高活性及殘存的病毒細胞。同時在光動力技術指導下利用靶向葯物改善免疫基因功能,產生免疫抗體,解決濕疣、皰疹復發難題。
突破三:解決傳統治療的無保障
傳統治療方法往往需要兩到三個月才能基本控制,而且還容易復發,長期治療費很高也無任何保障,而「HHMI細胞因子免疫療法」治療一個療程後即可控制病情,並免復發,自該技術臨床應用以來,深受廣大患者的信賴,真正顛覆了傳統治療無保障的局面。
突破四:解決傳統治療機理不明確
創新突破機理明確,通過體內刺激和體外誘導的雙向協同作用,使體內的HHMI細胞數量增加、活性增強,直接提高病人本身之抗病毒能力,達到抗病毒、治病毒雙重目標的一種醫療新技術。同時產生免疫抗體,當再次接觸到這種病原菌時,人體的免疫系統便會依循其原有的記憶,製造更多的保護物質來阻止病毒的入侵。
⑧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的科研成果
一、科研實力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圍繞病毒免疫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醫學遺傳學、分子流行病學、實驗動物學等學科進行,並始終將國家重大傳染性疾病疫苗和基因工程葯物以及診斷治療制劑的研發作為重點,使科研形成了基礎、應用、開發並駕齊驅的格局。
50年來,生物所承擔了各類國家級、省部級、國際國內合作項目200餘項,並與國內外許多研究機構及實驗室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在相應領域的研究處於國內外先進水平。50年來,生物所榮獲國家級科研成果獎18項,省部級科研成果獎55項,院校及市級科研成果37項,遺傳學一項成果獲2005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共申請專利23項,獲專利授權11項;建所以來在國內外學術刊物發表論文近2000篇,SCI收錄50餘篇。
科技的進步離不開人才的培養。50年來,生物所的發展無不與幾代人的艱苦努力和人才輩出息息相關。始終將人才培養放在事業發展的重要位置,長期堅持多層次、多形式培養。形成了由學位教育、學歷教育、繼續教育和在職培訓組成的綜合人才培養方式。在應用基礎研究領域培養了結構和學科分布合理的人才梯隊,形成了以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及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為學科帶頭人、一批博士、碩士等中青年科技人員為基礎的創新人才隊伍,涵蓋過個相關學科,為生物所在基礎與應用研究、中試、產業化生產等方面提供了優秀的專業技術人才支持。
二、國家一類新葯——Sabin株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單苗)
2015年1月14日,國家食品葯品監管總局批准了全球首個Sabin株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單苗)的生產注冊申請。 1月15日下午,幾十位中央媒體的記者在科技部機關D段四層報告廳,參加我國自主研發的世界首個sabin株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獲批上市新聞發布會。會上宣布:
在「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重大新葯創制」科技重大專項等國家科技計劃的持續支持下,在比爾.梅林達蓋茨基金會(GATES)的資助下,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經過二十餘年的努力,自主研發的Sabin株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以下簡稱「S-IPV」)已正式獲得新葯證書和GMP認證,標志著我國在此研究領域的創新成果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該疫苗是由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研發,通過採用現行脊髓灰質炎減毒活疫苗的生產毒株(Sabin株),經在Vero細胞生物反應器培養收獲病毒,結合滅活疫苗生產工藝制備而成。國外僅有個別企業使用脊髓灰質炎野毒株生產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其產品被發達國家廣泛使用。其中一家企業的產品作為二類疫苗在我國上市,但數量有限、價格較高。為確保我國向WHO做出的消滅脊髓灰質炎的國家承諾得到兌現,預計今後每年對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的接種需求量將達數千萬劑。作為我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創新產品,此次獲批的Sabin株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成功實現了我國疫苗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邁進。它不僅填補了我國在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生產領域的空白,更打破了發達國家對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生產技術的壟斷,對我國乃至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消滅脊髓灰質炎都會產生積極影響。
S-IPV的研發成功,打破了發達國家對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生產的壟斷。它的獲批上市填補了我國在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生產領域的空白。
國家食品葯品監管總局表示,這種疫苗將被逐步納入中國計劃免疫程序中使用。世衛組織近日也提出將中國生產的Sabin株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引入全球根除脊髓灰質炎行動計劃中。
三、國家一類新葯——腸道病毒71型滅活疫苗(人二倍體細胞)
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自2008年開始EV71滅活疫苗的研發工作,衛生計生委將其納入國家重大新葯創制科技重大專項予以支持。在對EV71病原生物學特性及其感染機理的研究基礎上,從病毒分離著手,全面研究了EV71在人二倍體細胞上的適應傳代以及免疫原性、安全性及遺傳學特性。在國內外尚無同類疫苗研發上市的情況下,該產品突破了疫苗二倍體細胞規模化生產和質量控制關鍵技術瓶頸,建立了可規模化生產的工藝體系以及質量控制和質量標准體系,為生產安全、有效、質量可控的疫苗產品奠定基礎。通過上萬例受試者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該疫苗安全性較好,對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的保護率可達97.3%,提示上市後可對降低手足口病發病率具有明顯作用和良好的臨床獲益。
該疫苗的問世,對於有效降低我國兒童手足口病的發病率,尤其是減少該病的重症及死亡病例,保護我國兒童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義。
⑨ 生物醫學工程跟哪些研究成果有關
最新科技成果展示
法國發明「仿子宮」育嬰箱 有望很快投放市場
新華網巴黎3月24日電(記者盧蘇燕)為了給新生兒,特別是早產兒創造一個更適合生長的環境,法國馬賽北醫院發明了一種「仿子宮」育嬰箱,它有望很快被投放到市場中。 據此間媒體24日報道,馬賽北醫院的專家日前向新聞界介紹這項新發明時說,胎兒在母體中是蜷縮著的,但一出生,通常就被放在床上平躺。這使新生兒頭部大幅度後傾而且四肢分開,造成身體上的不適,而且這也容易使他們感到緊張。 專家介紹說,他們發明的「仿子宮」育嬰箱是為出生4個月內的新生兒設計的。它分兩部分,上部稍窄,下部較寬。這種獨特的設計可避免新生兒吐奶以及由於平躺造成的後腦扁平和肩膀等部位的變形。此外,這種育嬰箱還有利於新生兒的身體活動和視覺發育。
據介紹,法國每年有約5.5萬名早產兒。早產兒的護理非常重要,護理不妥不但容易使早產兒夭折,還容易給早產兒的日後發育帶來問題。 美科學家制出「仿生眼」助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科學家說,將可在兩年內提供「仿生眼睛」植入手術,幫助數百萬盲人恢復視力。 美國的研究人員已獲准於兩年內在五個治療中心為50到70名病人安裝這種「仿生眼睛」。
以希臘神話中百眼巨人阿古斯(Agrus)命名的「阿古斯二型」系統利用一個安裝在眼鏡上的照相機,把視覺信號傳送到眼睛裡的電極。
以前接受不夠先進的人工視網膜移植手術的病人能夠「看到」 光線、影像和物體的運動。但圖像不夠清晰。
一名失明者在1999年接受了這種手術,現在他上街時能夠避開長的或較低的樹枝,但看人時好像是看到一團黑影。 不過美國加州大學的科學家說,他們研造的「仿生眼睛」嘗試從相機取得實時的圖像,然後把它們變成微弱的電信號,輸送到一個接收器後,在通過電極,刺激視網膜的視覺神經向大腦發出信號,讓失明者能夠「看到」景物。
這種新的裝置比傳統的人工視網膜更細小,但擁有多達60個電極,使解像度更高。而且面積只有一平方毫米,植入手術也更容易。 英國研製出世界首台微型智能內耳鑽孔機 新華網倫敦3月31日電(記者葛秋芳)世界上首台微型智能鑽孔機最近在英國伯明翰研製成功,可用於耳蝸(內耳的聽覺感受器)移植手術。
據英國科學促進會主辦的「阿爾法伽利略」科學新聞網站日前報道,這種微型智能鑽孔機由英國阿斯頓大學的彼得•布雷特研製,不需要編程或由人通過計算機操控,而是真正的智能型機器。它能在內耳的准確位置鑽出直徑不到1毫米的孔,以便移植的耳蝸能夠嵌入。在鑽孔時,它能察覺到其尖端接近內耳軟骨組織,可避免鑽破內耳膜。
這種鑽孔機已由阿斯頓大學醫院耳鼻喉科醫生大衛•普魯普斯在需要進行耳蝸移植的3名病人身上進行了試驗,結果都獲得了成功。 專家認為,這種精確的鑽孔方法不但有望提高接受耳蝸移植患者的聽力,而且其用於其他外科手術的潛力巨大。
⑩ 醫學科研成果包括哪些內容
指科研人員在他所從事的某一科學技術研究項目或課題研究范圍內,通過實驗觀察、調查研內究、綜合分析容等一系列腦力、體力勞動所取得的、並經過評審或鑒定,確認具有學術意義和實用價值的創造性結果。它是科技工作者辛勤勞動的結晶,是人類重要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是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生產力,也是衡量科學研究任務完成與否,質量優劣,以及科研人員貢獻大小的重要標志。是國家的財富、智力的資源。科研成果應符合以下三方面的條件:(1)科研成果應具有創造性、先進性,創造性是指前人所沒有或國內外所沒有的.理論上有新的創見,技術上有新的提高。先進性應該在成果的技術價值和技術水平上有所提高;(2)科研成果必須具有社會價值(科學價值初經濟價值),並得到社會的公認。既要有實用性.又要符合科學規律.具備實施條件.滿足讓會要求.經濟價值高,(3)科研成果必經過技術鑒定或評審。鑒定或評審應實行同行專家評議。認為合格,才能算作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