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京都議定書》是什麼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簡稱IPCC)已經預計從1990年到2100年[全球氣溫將升高1.4℃—5.8℃。目前的評估顯示,京都議定書如果能被徹底完全的執行,到2050年之前僅可以把氣溫的升幅減少0.02℃—0.28℃,正因為如此,許多批評家和環保主義者質疑京都議定書的價值,認為其標準定得太低根本不足以應對未來的嚴重危機。而支持者們指出京都議定書只是第一步,為了達到UNFCCC的目標今後還要繼續修改完善,直到達到UNFCCC 4.2(d)規定的要求為止。
概況
1997年12月條約在日本京都通過,並於1998年3月16日至1999年3月15日間開放簽字,共有84國簽署 ,條約於2005年2月16日開始強制生效,到2009年2月,一共有183個國家通過了該條約(超過全球排放量的61%),引人注目的是美國沒有簽署該條約。
條約規定,它在「不少於55個參與國簽署該條約並且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附件I中規定國家在1990年總排放量的55%後的第90天」開始生效,這兩個條件中,「55個國家」在2002年5月23日當冰島通過後首先達到,2004年12月18日俄羅斯通過了該條約後達到了「55%」的條件,條約在90天後於2005年2月16日開始強制生效。
《京都議定書》的簽署是為了人類免受氣候變暖的威脅
發達國家從2005年開始承擔減少碳排放量的義務,而發展中國家則從2012年開始承擔減排義務。
《京都議定書》需要在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個國家批准,才能成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公約。中國於1998年5月簽署並於2002年8月核准了該議定書。歐盟及其成員國於2002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京都議定書》。2004年11月5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使其正式成為俄羅斯的法律文本。截至2005年8月13日,全球已有142個國家和地區簽署該議定書,其中包括30個工業化國家,批准國家的人口數量佔全世界總人口的80%。
美國人口僅佔全球人口的3%至4%,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卻佔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美國曾於1998年簽署了《京都議定書》。但2001年3月,布希政府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會影響美國經濟發展」和「發展中國家也應該承擔減排和限排溫室氣體的義務」為借口,宣布拒絕批准《京都議定書》。
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以法規的形式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為了促進各國完成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議定書允許採取以下四種減排方式:
一、兩個發達國家之間可以進行排放額度買賣的「排放權交易」,即難以完成削減任務的國家,可以花錢從超額完成任務的國家買進超出的額度。
二、以「凈排放量」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即從本國實際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數量。
三、可以採用綠色開發機制,促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減排溫室氣體。
四、可以採用「集團方式」,即歐盟內部的許多國家可視為一個整體,採取有的國家削減、有的國家增加的方法,在總體上完成減排任務。
❷ 《京都議定書》主要內容是什麼
為了人類免受氣候變暖的威脅,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三次會議通過了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
《京都議定書》規定,到2010年,所有發達國家二氧化碳等6種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減少5.2%。具體說,各發達國家從2008年到2012年必須完成的削減目標是:與1990年相比,歐盟削減8%、美國削減7%、日本削減6%、加拿大削減6%、東歐各國削減5%至8%。紐西蘭、俄羅斯和烏克蘭可將排放量穩定在1990年水平上。議定書同時允許愛爾蘭、澳大利亞和挪威的排放量比1990年分別增加10%、8%和1%。
《京都議定書》需要在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個國家批准,才能成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公約。中國於1998年5月簽署並於2002年8月核准了該議定書。歐盟及其成員國於2002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京都議定書》。2004年11月5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使其正式成為俄羅斯的法律文本。截至2005年8月13日,全球已有142個國家和地區簽署該議定書,其中包括30個工業化國家,批准國家的人口數量佔全世界總人口的80%。
美國人口僅佔全球人口的3%至4%,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卻佔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美國曾於1998年簽署了《京都議定書》。但2001年3月,布希政府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會影響美國經濟發展」和「發展中國家也應該承擔減排和限排溫室氣體的義務」為借口,宣布拒絕批准《京都議定書》。
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以法規的形式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為了促進各國完成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議定書允許採取以下四種減排方式:
一、兩個發達國家之間可以進行排放額度買賣的「排放權交易」,即難以完成削減任務的國家,可以花錢從超額完成任務的國家買進超出的額度。
二、以「凈排放量」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即從本國實際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數量。
三、可以採用綠色開發機制,促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減排溫室氣體。
四、可以採用「集團方式」,即歐盟內部的許多國家可視為一個整體,採取有的國家削減、有的國家增加的方法,在總體上完成減排任務。
http://ke..com/view/41423.htm
❸ 京都議定書的內容和主要內容
京都議定書
當南極洲上空的臭氧空洞日益擴大; 當喜馬拉亞主峰上的景觀因為冰川的消融而發生改變;當全球海平面的不斷上升威脅到太平洋小島上的原住民的生活時,全球變暖的現實正不斷地向世界各國的人們敲響警鍾。隨著「全球化」這一概念不斷地被賦予新的含義, 扭轉全球變暖趨勢,給人類的子孫後代留下一個可供生存、可持續發展的環境, 便成為世界各國的共識。
在這樣的背景下,1992年,各國政府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又稱UNFCCC)。UNFCCC自締約之日起,已經有全球的185個國家參與,並成功地舉行了8次由各締約國參加的締約方大會。然而公約中各締約方並沒有就氣候變化問題綜合治理制定具體可行的措施。1995年在柏林舉行的第一次締約方會議中,發達國家承諾將在2000年,將二氧化碳排放量恢復到1990年的水平。然而經過締約方最終審評認定,這一承諾不足以實現公約中所預期達到的目標。 為了使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預期水平,需要世界各國作出更加細化並具有強制力的承諾。於是引發了新一輪關於加強發達國家義務及承諾的談判。歷經八屆會議,在1997年,終於形成了關於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成文法案。 在第三屆締約方大會上對這一法案內容的研討、磋商成為大會的主要議題。當本屆大會結束時,該公約已經初具雛形,並以當屆大會舉辦地京都命名,始稱《京都議定書》。
該議定書中規定工業化國家將在2008到2012年間,使他們的全部溫室氣體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5%。限排的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 2 0)、 氫氟碳化物 ( HFC S) 、全氟化碳 (PFC S)、 六氟化硫 (SF 6) 。為達到限排目標,各參與公約的工業化國家都被分配到了一定數量的減少排放溫室氣體的配額。如歐盟分配到的減排配額大約是8%。
❹ 京都協定書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
這個已經退出了歷史舞台嗎?這個京都協定書這個還沒有不可能退出歷史舞台,他還在一定的舞台上。
❺ 簡述《京都議定書》的主要成就。
京都議定書是第一個為發達國家規定了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具體減排指標的國際法版律文件。經過艱苦談判後達成權的議定書明確規定了要求減排的六種溫室氣體,即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亞氮(N2O)、氫氟碳化物(HFCs)、全氟化碳(PFCs)和六氟化碳(SF6),同時規定附件一國家締約方應該個別地或共同地確保其溫室氣體的排放總量(以CO2當量計)在2008-2012年的承諾期內比1990年水平至少減少5%,並且要求附件一締約方到2005年時,應在履行這些承諾方面做出可予證實的進展。
在此基礎上,照顧到各國的具體情況,議定書為每個附件一國家確定了"有差別的減排"指標,即歐盟現有成員國承諾減排8%,美國減排7%,日本、加拿大減排6%,俄羅斯、烏克蘭"零"減排,澳大利亞增排8%,冰島增排10%,等等。
❻ 京都議定書對我國的啟示
2月16日,給渴望在更安全環境和更清潔空氣中生活的人們,帶來一個福音———歷經7年艱難談判,《京都議定書》終於正式生效了。它能限制發達國家向大氣中過量排放溫室氣體嗎?
因為減限排溫室氣體直接影響到各國的經濟發展,《京都議定書》的談判異常艱難———
2001年美國宣布退出,俄羅斯、澳大利亞遲遲不加入,其他歐洲發達國家屢次要價,不斷加碼讓步,中途幾近夭折。2004年底,很多國家都心灰意冷時,俄羅斯在最後一刻簽署,才使《京都議定書》又活了下來。實際上,《京都議定書》是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博弈。
盡管美國布希政府作出了讓世界側目的決定,但有分析認為,從國際環境保護史的發展來看,《京都議定書》的生效是國際環境合作領域的重大勝利事件。
《京都議定書》中規定,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尚不承擔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減排義務。但「後京都協定時代」,中國雖然沒有時間表,卻可能承受越來越大的國際壓力。
本質是經濟問題
「《京都議定書》的生效,並沒給現在的中國帶來切實壓力,但對未來中國影響巨大。」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展研究中心的潘家華研究員說。
他解釋,以前,人們都認為大氣是公共資源,可以不加約束地共享,但隨著人類經濟活動的加劇,大氣資源變得越來越有限了,也需要各國間協調分配,有償使用。只是它不像土地、礦產、水源等,無法界定產權,分配復雜。因此需要一個國際協定來規范和約束。
《京都議定書》,就是世界各國商議出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規定各國怎樣切大氣資源這塊蛋糕。
國家環保總局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任勇表示,《京都議定書》表面上是環境問題,實質是經濟、能源、政治問題。所有的環境問題都是經濟增長方式、能源增長效率的問題。中國當前要做的是調整能源結構,走「循環經濟」的路子,從過去的「兩高一低」(高投入、高排放、低產出)向「兩低一高」(低投入、低排放、高產出)轉型。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楊宏偉博士說,《京都議定書》要求減限排溫室氣體問題的實質,涉及能源消費總量和效率問題。我國人均GDP剛過1000美元,國家開始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從1000美元到3000美元是很關鍵的時期,也是能源需求的高增長時期———城市化進程加速,高樓、高速路、鐵路、機場、電站這些基礎設施需要大量水泥、鋼鐵、有色金屬等原材料。從長期看,能源將是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
向中國發出市場信號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展研究中心潘家華表示,《京都議定書》遵循的原則是:「共同承擔責任,但是有區別的責任」———發達國家率先承擔先減限排、多減排的義務,技術能力差、經濟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暫時沒有減排的責任。
《京都議定書》的生效,短期內對我國有利。《京都議定書》規定了一種獨特的貿易———如果一國的排放量低於條約規定的標准,則可將剩餘額度賣給完不成規定義務的國家,以沖抵後者的減排義務。廣袤森林的二氧化碳吸收量為一般估算數值的兩倍,這使俄羅斯獲得了更大的剩餘減排額度,可以在加入《京都議定書》之後通過排放貿易大賺外匯。實際上,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也早就將其減排義務同俄羅斯的減排貿易掛上了鉤。
潘家華說,在發達國家完成二氧化碳排放項目的成本,比在發展中國家高出5倍至20倍,所以發達國家願意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資金、技術,提高他們的能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以此履行《京都議定書》規定的義務。
他解釋,這向中國發出了一種市場信號———佔用大氣空間也要付費。企業在項目投資、技術開發、生產成本核算中,首先要選能源效率高的品種。如今,一般企業都是按50年的規模投資的,但我們不可能50年內不履行《京都議定書》的減排規定,所以現在就要有所准備。同時,這對消費者也是一個信號。消費者在購買電器、冰箱、汽車等產品時,應選擇低排放、能源密集度低的產品。
會成為貿易壁壘?
「當然,《京都議定書》的實施對中國經濟也有負面效應。」潘家華說,比如,發達國家會把碳密集產品和高能耗項目向我國轉移。未來數年,日本的一些鋼鐵產業就可能轉向中國。而這些投資規模很大的項目,50年內不可能搬走。
他解釋,這些產業大規模轉移進來,我們在第一個、第二個承諾期可以不履行《京都議定書》,但第三個承諾期到來時,我們卻可能被投資「鎖住」。如果把這些產業再轉移出去,對就業、再就業和經濟發展將有很大的沖擊。
我們正處於經濟高速發展階段,很難防禦那些碳密度高的產業向中國的轉移,否則每年中國10億平方米建築的材料從何而來?我們的高速公路、鐵路、污水處理廠、水利工程、鋼鐵廠,沒有一項不是能源高密度產業。2000年,國家消耗的標煤13.5億噸,2004年,光原煤就消耗20億噸。
工業發展必須經歷輕工業、重工業、知識工業這幾個階段。從資本密集型工業向知識密集型工業轉型,韓國、日本走完重工業階段花了20至40年,中國可能會短些,但也要相當長的時間。所以,我們在談判中始終堅持的立場是:我們需要這個排放空間,發展中國家不承諾、不承擔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國際義務。
另外,這可能對我國常規能源的大量使用產生壓力。我國在能源結構主要以煤、石油、天然氣等為主,限排壓力下,必須大力發展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但這些能源開發成本較高。
目前,我國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二。甲烷、氧化亞氮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也居世界前列。從排放強度來看,由於技術和設備相對陳舊、落後,能源消費強度大,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也比較高。
預測表明,到2025年前後,我國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很可能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一位;從人均來看,目前我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到2025年可能達到世界平均水平,雖然仍低於發達國家水平,但已喪失人均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低的優勢。
也有分析認為,中國高排放、低產出獲得的產品,可能成為國際貿易爭端因子,引發一些發達國家的貿易壁壘。與其說《京都議定書》是一個環境保護議定書,不如說是一個貿易協定書。只有更多熟悉其中的規則,才有可能真正保護自己的利益。
國家環保總局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任勇也表示,短期看,《京都議定書》的生效對我國有利,但長遠看,不確定性很大,中國面臨的壓力會越來越大。
陷入利益「漩渦」
在發達國家中,澳大利亞和美國是兩個沒有加入《京都議定書》的國家。
潘家華解釋,美國人口僅佔全球的3%強,而其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卻佔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美國曾於1998年11月簽署了《京都議定書》。但美國仍處於經濟擴張階段,人口在增長,美國的經濟、生活方式都是粗放的。2001年3月,布希政府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會影響美國經濟發展」和「發展中國家也應該承擔減排和限排溫室氣體的義務」為由,宣布拒絕批准執行《京都議定書》。
澳大利亞,地廣人稀,是煤炭和礦產出口大國,可這些資源的開采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碳排放,如今,澳大利亞的碳排放量比1990年增長了43%(中國只增長了37%)。
歐洲的情況完全不同———人口在負增長,低能耗、高產出、高效益的先進技術最成熟。
俄羅斯又有不同。俄羅斯經濟發展速度減慢,人口增長也減慢,現在的碳排放量比1990年還減少了40%。所以,《京都議定書》給俄羅斯的減排義務定為0,即能維持在1990年的排放量即可。承諾本身對它壓力不大,但俄羅斯對《京都議定書》能否生效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於是《京都議定書》就成了俄羅斯的政治牌,它用這張牌跟歐盟、跟美國討價還價,在WTO上獲得很多寬松條件。
「花錢換減排」的「京都模式」,讓《京都議定書》更像一個貿易條約,而非環境條約。《京都議定書》正在陷入利益「漩渦」。
鏈接
《京都議定書》
1997年12月,149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在日本召開《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三次會議,會議通過了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
《京都議定書》規定,到2010年,所有發達國家排放的二氧化碳等6種溫室氣體的數量,要比1990年減少5.2%,發展中國家沒有減排義務。對各發達國家來說,從2008年到2012年必須完成的削減目標是:與1990年相比,歐盟削減8%、美國削減7%、日本削減6%、加拿大削減6%、東歐各國削減5%~8%。紐西蘭、俄羅斯和烏克蘭則不必削減,可將排放量穩定在1990年水平上。議定書同時允許愛爾蘭、澳大利亞和挪威的排放量分別比1990年增加10%、8%、1%。《京都議定書》需要在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55%的至少55個國家批准之後才具有國際法效力。
❼ 《京都協定書》的意義是
京都議定書是為了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而簽署的。
對發達國家來說,他們的專工業已屬經很發達了。但是他們也是在煤炭作為主要能源的時代發展起來的。
對於發展中國家來說,目前還在發達國家以前走的路。如果現在用相同的標准來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對發展中國家是有點不公平的。以為這勢必要逼著發展中國家放棄發達國家以前的發展模式。既放棄粗放型的發展,投入更多精力進行集約性發展。
所以,弊端我覺得主要是:我們的技術還比較落後,新能源還比較匱乏,只有投入比發達國家更大的財力物力才能達到人家的效果。對我們的發展是一種阻力。
好處是:可以避免發達國家走過的發展的同時嚴重污染的情況。可以預先對環境有足夠的重視。減少生態的破壞。
利弊誰大得看政府是怎麼看的了。現在看來,政府認為好出大於壞處。
❽ 各國對《京都議定書》的執行情況
目前各國(地區)政府的態度
中國
中國政府於2002年9月3日通過簽署京都議定書。由於中國是條約控制框架以外的國家,所以也不受溫室氣體排放限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建超說,「已發展的國家必須要採取措施,然後發展中的國家,好比中國,才必須跟進。
但是2008年初的雪災可能改變中國的態度,因為這雪災很可能是全球暖化的效應之一。
而京都議定書的實施對於中國有極大的幫助,例如可以販售溫室氣體排放權。
俄羅斯
弗拉基米爾·普京於2004年12月4日簽署了該協議,俄羅斯於12月18日正式通知聯合國簽署了京都議定書。俄羅斯的態度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密切關注,因為一旦俄羅斯簽署了該條約,條約就會在90天後強制生效(2005年2月16日)。
普京總統早些時候在2004年9月曾經口頭表示過支持京都議定書及與俄羅斯相關的內容。正如大家預期的那樣,2004年10月22日俄羅斯國家杜馬下院通過了簽署該條約,隨後上院也通過了簽署該條約。
京都議定書制定的限制排放量是以1990年的排放水平作為基準的,而自1990年以來,由於蘇聯解體後大多數共和國的經濟都大幅下滑,溫室氣體排放也大幅下降,所以俄羅斯現在要達標會非常輕松,俄羅斯目前的排放水平大大低於條約要求,事實上俄羅斯甚至可以通過銷售排放指標給那些達標困難的國家,來獲得不菲的經濟回報。
歐盟
2002年5月31日,歐盟當時的15個正式成員國在聯合國簽署了相關文件, 歐盟的原有排放量大約佔全球排放量的21%,條約規定要把排放量比1990年減少8%。歐盟一直是京都議定書的主要支持者,並一直致力於說服那些立場搖擺的國家加入條約。
2002年12月,歐盟建立了一個排放交易系統,交易配額包括六種關鍵行業:能源、鋼鐵、水泥、玻璃、制磚和造紙,這一交易系統可以幫助那些難以達標的國家最終達標。交易價格從2005年的40歐元每噸會漲到2008年的100歐元/噸。根據目前的交易項目以可以實現到2008年減少4.7%的排放,超過總目標的一半多。
在對京都議定書的簽署問題上歐盟內部幾乎沒有任何爭議。隨著原東歐共產主義國家新加入歐盟,原有的1990年基準指標也大為抬高,相對其他的發達國家,歐盟獲得了一些潛在的好處。
美國
1998年7月柯林頓政府公布了一份經濟顧問委員會的報告,這份報告認為通過和附件I/B以及其他發展中國家之間按照清潔發展機制進行排放交易,可以使美國減少原先估計花費的60%就達到京都議定書規定的2012年排放要求。除此之外其他部門的經濟評估,包括國會預算辦公室、美國能源部、能源信息管理局等,卻都認為履行京都議定書有可能會大幅降低美國GDP增長。
前總統布希已經說他不會把條約提交國會批准,他表示原則上他並不反對京都議定書的思想,但是他認為議定書規定的要求太高會損害美國的經濟,他強調目前科學界對於氣候變化的研究還沒有定論。此外,他對條約的一些細節也不滿意,例如,他對把附件I國家和其他國家區別對待表示不滿,他說:「世界第二的溫室氣體排放國是中國,但是中國卻被排除在京都議定書的限制之外。這是一個需要全世界付出100%努力的問題,我們以及世界其他所有國家。美國還要在對付氣候變化的問題中擔任領導地位,但不願意被需要承擔義務的這一有缺陷條約所束縛。相反,美國政府一貫樂於在有關氣候變化的事務中擔任領導角色。我們現在的做法必須和降低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這一長遠目標相一致。」
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管理局公布的資料,2003年中國人均排放二氧化碳0.74噸,比1990年增長了40%,但與此同時美國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達到了5.44噸,將近中國的八倍。全球已有141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京都議定書》,其中包括30個工業化國家。美國人口僅佔全球人口的3%至4%,排放的二氧化碳卻佔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
在2005年6月的G8會議上,美國政府正式宣布願意承擔「發達國家可以做到的實際承諾,但前提是不損害經濟發展」。其實這一承諾和美國政府以前的一貫承諾——到2012年前把「碳密度」降低18%是如出一轍的(碳密度並非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而是指以GDP平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人指出「碳密度」降低18%的實際情況是二氧化碳總排放量在增。
京都議定書的反對者的核心觀點是一旦實施該條約,環境將受益而經濟將受害。事實是如果美國政府對燃油徵收國稅的話,反而會大幅度的刺激經濟增長(大約每年有1000億美元)。因為石油生產國現在正由於高油價而賺去巨額利潤,每桶原油的開采成本大約只有15美元,而市場銷售價高達60美元以上。燃油稅將會大幅降低石油的消費,自然也就會降低油價,同時美國政府每年還可以獲得2000億美元的稅收。消費者現在必須為別的更節能的技術而花錢(例如採用熱泵取暖而不是直接燃油取暖),但是政府可以把徵收的燃油稅一部分返還給消費者作為這部分投資,這樣又可以帶動環保企業的發展,最終會為整個行業帶來1170億美元的收益。高油價以及對替代技術的應用會使石油的消費減少9%,僅此已足以使美國達到京都議定書的排放要求
加拿大
2002年12月17日,加拿大簽署了該公約。與此同時,眾多的民意測驗顯示,對該條約的支持度大約在70%。當然也有反對者,他們大多和美國政府持相同觀點;另外也有一些人擔心「美國不受京都議定書影響」會使加拿大在國際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到2005年為止,爭論還僅限於艾伯塔(加拿大最大的石油產地)政府和聯邦政府之間的口水戰。但是,還是有國家分裂的疑慮,尤其是艾伯塔地區。
為了減輕這種擔心,聯邦政府將會爭取更多把燃料賣給美國的指標,尤其是天然氣。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一開始拒絕了簽署京都議定書。這成為澳大利亞政治中最嚴重爭論的議題。
2005年7月28日澳大利亞政府和美國在一起簽署了《亞太清潔發展和氣候夥伴關系》。
之後,澳大利亞為了達到參加2005年馬來西亞東亞峰會的要求已經補簽了京都議定書。2007年12月3日,新上任的總理陸克文代表澳大利亞正式簽署了京都議定書。
日本
由於該議定書以京都為名,是世界上少數以日本地名命名的國際重要條約,日本官方與民間普遍以此為榮。日本不論是政府還是民間,基本上都是全力支持京都議定書。然而,在實際數據上來說,日本不單沒有達到協議書的要求(削減要求6%),相反的比基準年度的排出量還要高。2007年度(平成19年度)の溫室效果ガス排出量(確定値)について(お知らせ)
印度
2002年8月印度簽署了京都議定書。由於印度是條約控制框架以外的國家,所以也不受溫室氣體排放限制。
英國
2009年英聯邦政府首腦會議28日發表《西班牙港氣候變化共識:英聯邦氣候變化宣言》,強調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上各方應該達成有法律約束力的協議,發達國家應該對困難國家給予幫助,尤其是資金援助。
❾ 京都議定書
為了人類免受氣候變暖的威脅,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三次會議通過了旨在限制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以抑制全球變暖的《京都議定書》。
《京都議定書》規定,到2010年,所有發達國家二氧化碳等6種溫室氣體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減少5.2%。具體說,各發達國家從2008年到2012年必須完成的削減目標是:與1990年相比,歐盟削減8%、美國削減7%、日本削減6%、加拿大削減6%、東歐各國削減5%至8%。紐西蘭、俄羅斯和烏克蘭可將排放量穩定在1990年水平上。議定書同時允許愛爾蘭、澳大利亞和挪威的排放量比1990年分別增加10%、8%和1%。
《京都議定書》需要在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個國家批准,才能成為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公約。中國於1998年5月簽署並於2002年8月核准了該議定書。歐盟及其成員國於2002年5月31日正式批准了《京都議定書》。2004年11月5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京都議定書》上簽字,使其正式成為俄羅斯的法律文本。截至2005年8月13日,全球已有142個國家和地區簽署該議定書,其中包括30個工業化國家,批准國家的人口數量佔全世界總人口的80%。
美國人口僅佔全球人口的3%至4%,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卻佔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為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最大的國家。美國曾於1998年簽署了《京都議定書》。但2001年3月,布希政府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會影響美國經濟發展」和「發展中國家也應該承擔減排和限排溫室氣體的義務」為借口,宣布拒絕批准《京都議定書》。
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以法規的形式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為了促進各國完成溫室氣體減排目標,議定書允許採取以下四種減排方式:
一、兩個發達國家之間可以進行排放額度買賣的「排放權交易」,即難以完成削減任務的國家,可以花錢從超額完成任務的國家買進超出的額度。
二、以「凈排放量」計算溫室氣體排放量,即從本國實際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數量。
三、可以採用綠色開發機制,促使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共同減排溫室氣體。
四、可以採用「集團方式」,即歐盟內部的許多國家可視為一個整體,採取有的國家削減、有的國家增加的方法,在總體上完成減排任務。
❿ 京都議定書的內容是什麼
《京都議定書》的核心內容
《京都議定書》由聯合國氣候大會於1997年專12月在日本京都通過屬,目標是2008年至2012年間,工業化國家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減少5.2%。其中歐盟削減8%,美國削減7%,日本削減6%。協議允許澳大利亞增加排放8%,挪威增加1%,冰島增加10%,俄羅斯維持1990年的排放水平,加拿大必須削減6%。限排氣體有6種,分別是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以及其他3種用於取代含氯氟烴的鹵烴。目前全球已有100多個國家批准《京都議定書》,其中包括中國、俄羅斯、歐盟、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