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文本性成果

文本性成果

發布時間:2020-12-27 22:21:17

⑴ 教學設計文本規范性分析是什麼意思

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對象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一般包括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學方法、教學步驟與時間分配等環節。

⑵ 資料庫中有效性規則與有效性文本的區別

雖然這些專業名詞我不是很懂,但有效性我理解中應該是數據完整性。
就像約束,回當有約束條件時,輸答入的數據才是完整性數據。
例 如:
我在工資這列創建了一個CHECK約束(>=0)

那麼我輸入100就是你說的有效性文本
而CHECK約束就是效性規則

⑶ 有效性規則與有效性文本的區別

有效性文本是指文本的長度(多少個字元)和文本的字元種類(數字,字母,漢字等),
有效性規則包括數值范圍,數值的種類格式等。或指定有效數值的列表給對應的單元格

⑷ 注重呈現作者的主觀情感富於想像性的文本是什麼文本

填空:
注重呈現作者的主觀情感富於想像性的文本,
是(表現型)文本。

⑸ 什麼叫非連續性文本

「非連續性文本」是指由邏輯、語感不嚴密的段落層次構成的閱讀文本形式。非連續性文本作為文本的一種類型,它既具文本的基本共性,但在語言和結構的組合上又區別於其他文本形式。一般包括圖表、圖解文字、目錄、說明書、廣告、地圖、索引等。非連續性文本又稱「間斷性文本」。

雖然非連續性文本在結構和語言不具有完整的故事性,但是它比敘事性文本更能夠直觀的表達編者傳遞的基本信息,具有概括性強、醒目、簡潔等特點。非連續性文本能夠簡潔系統的呈現文本的關鍵信息,其閱讀具有「短、簡、快」的特點,能夠大大縮減讀者的時間,提高閱讀的效率。

「非連續性文本」來自國際「PISA」閱讀素養測試項目。當前,圖表以越來越高的頻率不斷地介入我們的生活,這就需要增加閱讀「非連續性文本」的機會,在教學中建構適切的教學策略。學會從非連續文本中獲取我們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義的結論,是現代公民應具有的閱讀能力。

(5)文本性成果擴展閱讀:

非連續性文本在生活中十分常見。像由數據表格、圖表文字、憑證單、使用說明書、廣告、地圖、清單、時刻表、目錄、索引、宣傳標語、廣告詞、對聯、簡訊、網路跟帖、建議、辯論詞、頒獎詞、演講詞、開場白、結束語、串聯詞、推薦語等。

非連續性文本方便於提供價值信息。以統計圖表、票據、傳單、證書等形式呈現的閱讀材料,非連續性文本主要是為了客觀說明某一事物或事件。由於作者不加上自己的感情色彩和思維方式。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只需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判斷,很方便尋找出有價值的信息。

「非連續性文本」在中國的教育還需要得到更多重視。在國外這方面早就引起了重視,外國的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了看地圖、閱讀說明書等,在我國,「非連續性文本」是2011年版課標首次提出的術語,「非連續性文本」的教學和研究還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⑹ 什麼是有效性規則什麼是有效性文本

有效性文本是當你輸入數據錯誤時,它會浮現出來告訴你你錯在哪,即該位置須填寫的東西有什麼要求(有效性規則)

⑺ 有效性規則和有效性文本的作用是什麼

有效性規則,可以為來事物的自判斷提供標准;有效性文本,可以便於任務處理。

有效性文本是指文本的長度和文本的字元種類,包括數字,字母,漢字等;有效性文本是當輸入數據錯誤時,它會浮現出來告訴錯在哪,即該位置須填寫的東西有什麼要求;有效性規則包括數值范圍,數值的種類格式等。或指定有效數值的列表給對應的單元格。

(7)文本性成果擴展閱讀:

有效性規則主要用來規范欄位的輸入值,就是設定的一個規定,在某個欄位內設定有效性規則,那麼所有這個欄位內的值都不允許違反這個規定。比如性別欄位設定有效性規則為「男」或「女」,那就不能男或女之外的其他字元。

利用access的時候有時候需要設置這個欄位中只能輸入的值的大小,這時候就能用到有效性規則和有效性文本了。

⑻ 有效性文本

規則就是限制性的條件,當你輸入的內容不符合規則時,系統就會給出相應回的提示,如果你設置了答有效性文本,那麼提示的內容就是你的有效性文本的內容。
舉個例子,設置有效性為「>0」,設置有效性文本為「請輸入大於0的數字!」,當你輸入小於或等於0的數字時,就違反了你設置的規則,這時候系統就會彈出提示框,提示的內容就是「請輸入大於0的數字!」。
如果只設置有效性規則而沒有設置有效性文本,那麼則會出現系統預設的提示;如果只設置有效性文本而不設置有效性規則,那麼有效性文本也毫無意義。

⑼ 什麼叫「文本間性」

文本間性,又稱「文間性」「互文性」或「文本互涉」,即文本的互文性,(英文是intertextuality,這個詞由兩部分組成,inter前綴表明了一種相互交織的意思。)作為一個重要批評概念,文本間性(互文性)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隨即成為後現代、後結構批評的標識性術語。
這一詞最早是由法國後結構主義批評家朱莉婭•克莉思蒂娃提出的。

朱莉婭•克里斯蒂娃在1969年出版的《符號學》一書中首先提出了互文性(文本間性)這一術語。文本間性意在強調任何一個單獨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文本的意義是在與其它文本交互參照、交互指涉的過程中產生的。由此,任何文本都是一種互文。在一個文本中,不同程度地以各種能夠辨認的形式存在著其它的文本,例如蓋伊.戴文坡的《康科德奏鳴曲》,很多人說他掉書袋和抄襲,「天下文章一大抄」大多數文章就是這樣來的。在極端的意義上,甚至可以說,任何文本都是過去的引文的重新組織。文本間性通常被用來指兩個或兩個以上文本間發生的互文關系。它包括①兩個具體或特殊文本之間的關系(一般稱為transtexuality);②某一文本通過記憶、重復、修正,向其它文本產生的擴散性影響(一般稱作intertexuality),也就是哈特曼在《影響的焦慮》中的說法,後代作家的寫作一直處於一種由於前代經典作家形成的壓力的焦慮中,他們的寫作無法避免的到受到前代作家的影響,文本中含有前代作家已經書寫過的東西,也就是含有前代作家的文本。文本間性也就是說,任何文本中都含(refer to other texts)有其他文本,都有對其他文本的指稱。
對於文本間性,朱莉婭•克里斯蒂娃曾說:「每一個文本把它自己建構為一種引用語的馬賽克;每一個文本都是對另一個文本的吸收和改造。」有趣的是,著名詩人T.S.艾略特對此早就以調侃的口吻說過:「小詩人借,大詩人偷。」這種「偷」是指文本在「互文性的鏡子」里相互反映,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艾略特本人的《荒原》。
克里斯蒂娃在《詩歌語言的革命》(1974)中指出:「無論一個文本的語義內容是什麼,它作為表意實踐的條件就是以其它話語的存在為前提……這就是說,每一個文本從一開始就處於其它話語的管轄之下,那些話語把一個宇宙加在了這個文本之上。」克里斯蒂娃提出了這樣一個觀點:互文性的引文從來就不是單純的或直接的,而總是按某種方式加以改造、扭曲、錯位、濃縮、或編輯,以適合講話主體的價值系統。
另一位對互文性理論有所貢獻的先行者是T.S.艾略特。他認為一位詩人的個性不在於他的創新,也不在於他的模仿,而在於他把一切先前文學囊括在他的作品之中的能力,這樣,過去與現在的話語同時共存。他說:「我們常常會發現:在他的作品中,不僅最好的部分,而且最具有個性的部分都是他前輩詩人最有力地表明他們的不朽的地方。」
著名的敘事學家傑拉爾德•普林斯(GeraldPrince)在其《敘事學詞典》中對互文性下了一個較為清楚易懂的定義:一個確定的文本與它所引用、改寫、吸收、擴展、或在總體上加以改造的其它文本之間的關系,並且依據這種關系才可能理解這個文本。

其它的分析和解釋

對於「互文性」,另一位法國批評家熱奈採用了一個不同的術語:「跨文本性」(transtextuality)。他認為,從根本上講文字是「跨文本的」(transtextual),或者說是一種產生於其它文本片斷的「二度」結構。同時,熱奈提出了跨文本性的五個主要類型:①互文性。這一類包括了引語、典故及抄襲。②准文本(paratext)。指一部作品的序、跋、插圖、及護封上的文字。③元文本性(metatextuality)。指的是文本與「評論」的關系,這種評論把一個文本與此文本所談論的另一個文本聯系起來。④超文本性(hypertextuality)。指把文本B——熱奈所稱的「超文本」(hypertext)同一個前文本A——熱奈稱之為「前文本」(hypotext)聯系起來的任何關系,文本B在前文本A的基礎上進行了「嫁接」,其「嫁接」的方式與評論的方式迥然不同。⑤原文本(architext)。指為了充分理解一個文本及其互文本,讀者需要了解組成文學領域的種種類型的等級體系(thehierarchyofgenres)。

⑽ 文本性是什麼

「文本」在傳統上一直是文學研究與文學批評中的一個概念。如果要中性地界定這個概念,可以說「文本」是書寫作品之言辭的實際表達,或者是被研究者和批評家選擇來作為分析對象的特定作品。但是,「文本」成為文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與1950年代西方文學理論中出現的「新批評」(New Criticism)、1960年代與1970年代出現的「結構主義批評」(Structuralist Criticism)有著很大的關系。

傳統的文學理論家和批評家認為自己的研究對象是文學「作品」,其形式和意義都是作者有意識地運用詞語媒介賦予的。1950年代在英、美出現的「新批評」 派,試圖建立評價文學作品的科學、客觀的體系。他們把傳統批評中作者、讀者、現實這三個「非客觀的」要素從「作品」中去掉,只剩下獨立存在、可以進行科學、客觀分析的「文本」,強調批評只應當關注「文本」本身,主張對文本中的文字進行「細讀」(close reading),從語義學和語言結構的相互關系中去發現文本的深層意義與整體形式。

1960年代和1970年代出現的一些法國結構主義批評家(尤其以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為代表)把文學作品非個人化,認為它不是「作品」,而是一種非個人化的「文本」,它所表明的是被社會慣例稱為的「寫作」或「書寫」 (Writing)。因為「作品」有「作者」或主人,而「文本」則沒有作者或主人,只有在語言情景和閱讀活動中才能被體驗到,「文本」具有一種開放的、無中心的和沒有終結的結構。在他們看來,「作者」只是一種中介,其寫作行為是把先在的語言和文學系統的各種要素與符碼轉變成特定的「文本」。「文本」在形式上和語義上都是具有系統性的「編碼」,讀者對「文本」的閱讀則是一個「解碼」的過程,也是「意義」得以產生的過程。在這種理論影響下所出現的「文本批評」 (textual criticism),成了20世紀西方文學理論和批評的一個分支。它通過比較分析所有現存的手稿或印刷文本,試圖建立最為精確和「科學」的對書寫作品的看法,確立評判文學文本的原則和程序,以便根據這些原則和程序去重構文本的意義,消除在閱讀和解釋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謬誤與誤解。文本批評改變了傳統文學批評注重作品與作者之間關系的慣例,擯棄「文本」之外一切社會的、倫理的、政治的、意識形態的因素,只關注「文本」自身,並把「文本」看成是一種獨特的結構,致力於揭示和描述「文本」的作用與功能。

在當代文化研究中也經常使用「文本」這個概念。英國文化理論家利維斯(F.R. Leavis)開創的文化研究的「利維斯學派」(Leavisism)關注文化批評的道德與社會維度,反對資本主義現代工業文明及其在文化上產生的後果,主張通過對文化文本的「精讀」和援引來進行文化批評。在利維斯的影響下,霍加特(Richard Hoggart)、早期的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霍爾(Stuart Hall)等人都受到過文本分析的影響。同時,他們也吸取過結構主義理論的某些理念和方法,認為攝影、電影、服裝、時尚、音樂、建築、環境等非語言的文化形式,都可以被看作是文化研究的不同「文本」,可以作為文化分析的具體例證。

1970年代中期以後,以法國理論家德里達(Jacques Derrida)為代表的「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向以晚期的威廉斯為代表的「文化唯物主義」注重文化研究中的社會學、民族學、亞文化和文化制度分析的傾向發起了挑戰。德里達在《論文字學》(Of Grammatology)里明確提出「文本之外別無他物」,認為構成「文本」的符號不是用來再現自然或外部世界,它不過是對已經存在的符號的再次符號化,在單一的文本之外不存在「真實世界」。「文本」的「意義」是由各種「文本」之間相互聯系的關系決定的,因為「文本」的線索或痕跡不可避免地會跨越單一文本而相互交織在一起,一切意義或思想都要通過「文本」呈現出來。不同「文本」之間的交織關系,構成了在自身之外別無指涉的「文本性」 (textuality),其中包括了文本符號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關系。所謂「互文性」,是指符號之符號之間交迭、延宕、換位的關系,或者是個別文本與其他文本所組成的難以分割的網路關系。文本的意義取決於在文本組成的復雜關系中如何確認和突顯某個文本,以及讀者在互文性關系中的閱讀方式。與此同時,由互文性所決定的意義關系也是暫時的和多重的,它是一個永遠無定形的不確定的領域。

後結構主義的「文本」理論,顯然是要挑戰受到形而上學、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或後殖民主義等思想影響的注重政治和意識形態維度的理論傳統。從學理上看,後結構主義通過對「文本」的強調,試圖消解語言符號本身的邏輯性、工具性和敘事性,突出語言符號的物質性和主體地位。

閱讀全文

與文本性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知識產權合作開發協議doc 瀏覽:932
廣州加里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5
企業知識產權部門管理辦法 瀏覽:455
消費315投訴 瀏覽:981
馬鞍山鋼城醫院 瀏覽:793
馮超知識產權 瀏覽:384
介紹小發明英語作文 瀏覽:442
版權使用權協議 瀏覽:1000
2018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表 瀏覽:884
馬鞍山候車亭 瀏覽:329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領導小組 瀏覽:709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
王者達摩大發明家 瀏覽: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