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橋梁成果

橋梁成果

發布時間:2020-12-27 17:19:03

⑴ 橋梁施工組織設計的重要成果資料應包括哪些

施工復組織設計一制般包括五項基本內容:
(一)工程概況
工程的基本情況,工程性質和作用,主要說明工程類型、使用功能、建設目的、建成後的地位和作用;
(二)施工部署及施工方案
施工安排及施工前的准備工作,各個分部分項工程的施工方法及工藝;
(三)施工進度計劃
編制控制性網路計劃。工期採用四級網路計劃控制,一級為總進度,二級為三個月滾動計劃,三級為月進度計劃,四級為周進度計劃。
(四)施工平面圖
根據場區情況設計繪制施工平面平置圖,大體包括各類起重機械的數量,位置及其開行路線;攪拌站、材料堆放倉庫和加工場的位置,運輸道路的位置,行政、辦公、文化活動等設施的位置,水電管網的位置等內容。
(五)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施工組織設計的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包括:施工工期、施工質量、施工成本、施工安全、施工環境和施工效率,以及其他技術經濟指標。

⑵ 張勁泉的科研成果

曾參與 「公路橋梁使用功能評定方法研究」、「虎門大橋成套技術研究」 、「橋梁檢測與試驗設備」 「公路橋梁使用功能評定方法」 「虎門懸索橋鋼箱梁架設與拼接程序研究」、「虎門懸索橋竣工驗收試驗與評價」等項目。
曾主持「虎門懸索橋上部結構施工監控技術研究」、「虎門懸索橋鋼箱梁架設與拼接程序研究」、「虎門懸索橋竣工驗收試驗與評價」 「公路橋梁承載力檢測評定規程」、「公路舊橋檢測評定與加固技術研究及其推廣應用」的研究工作。主持公路橋梁質量檢測、試驗評定與加固維修的技術開發與技術服務工作。完成近百座公路橋梁的質量檢測、試驗評定與加固維修。參與 「虎門大橋工程」系列叢書的編寫 。
重要科研成果有:橋梁使用功能評定方法、虎門懸索橋施工監測與控制、大跨懸索橋竣工驗收試驗方法、橋梁健康監測與安全評價技術、橋梁承載能力檢測評定方法、公路橋梁維修加固成套技術、橋梁耐久性關鍵技術等。主持了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多塔連跨懸索結構及工程示範」、交通部重大專項「橋梁耐久性關鍵技術研究」、以及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設科技項目「公路舊橋檢測評定與加固技術研究及推廣應用」等十餘項重大項目的研究工作。為行業的技術進步做出了突出貢獻。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二等獎1項。出版學術專著7部,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

⑶ 中國古代橋梁的藝術成就

中國的四大古橋是廣東的廣濟橋(湘子橋)、河北的趙州橋、北京的盧溝橋和福建的洛陽橋。

河北趙州橋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大跨徑石拱橋。這座橋建造在河北省趙縣城南五里的洨河上。它氣勢宏偉,造型優美,結構奇特,遠遠看去,好像初露雲端的一輪明月,又像掛在空中的一道雨後彩虹,十分美麗壯觀。建於隋大業(公元605-618)年間,是著名匠師李春建造。橋長64.40米,跨徑37.02米,是當今世界上跨徑最大、建造最早的單孔敞肩型石拱橋。因橋兩端肩部各有二個小孔,不是實的,故稱敞肩型,這是世界造橋史的一個創造(沒有小拱的稱為滿肩或實肩型)。在拱的樣式上,李春採用了扁弧形,但如果在37米寬的河面上也採用半圓拱的話,拱頂將高達近20米,橋高坡陡,車馬行人過橋十分不便。李春創造性地改用平拱樣式,把橋造成扁弧形,使石拱高度降到7.23米,拱高和跨度的比例大約是1∶5。這樣,橋面坡度平緩,便於車馬行人往來,而且還具有用料省、施工快,以及增加橋身強度和穩定性等優點。

泉州洛陽橋
泉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已經有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早在唐宋時期,泉州就被譽為東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國的商人、學者、傳教士紛至沓來,因此給泉州留下了許多極為珍貴的歷史宗教遺跡和古典建築。在泉州就並存著七種宗教,分別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婆羅門教、摩尼教等,這在世界上是極為罕見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館之稱,同時泉州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這些都證明了當時泉州港經濟的發達,社會的繁榮。今天我們第一站要參觀的是泉州偉大的古建築——洛陽橋。洛陽橋在今惠安、洛江分界的洛陽江入海口,又名「萬安橋」。於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1059年)由郡守蔡襄主持建造,歷六年竣工,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梁式石橋。因在江海交匯處造橋,江闊水深,工程艱巨,造橋者首創「筏形基礎」以造橋墩,種植牡蠣以固橋基,是我國古代重要的科學創新。該橋與盧溝橋、趙州橋、廣濟橋並稱為「中國四大古橋」。現橋長834米,寬7米,尚存船形橋墩46座,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崖石刻及石塔、武士石像等。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等遺址,橋南有蔡襄祠,祠內有蔡襄《萬安橋記》宋碑。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泉州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考察景點之一。據蔡襄撰寫的《萬安橋記》記載,這座橋「壘址於淵,釃[shī師]水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長三千六百尺,寬丈有五尺。翼以扶欄如其長之數而兩之,糜金錢一千四百萬。求諸施者,渡實支海,去舟而徒,易危為安,民莫不利」。由此可見,洛陽橋已具有較大規模,對於溝通泉州港口至福州和京城的官道,乃至促進經濟、文化的發展,都起了很大的作用。這座橋已經歷代多次修繕重建。現存的洛陽橋是清朝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重建的橋的北端築有橋堤,橋由堤接出有40孔,通過江中小島後,繼續南展有七孔,接入橋南端橋堤全橋共有47孔,長為540米。若把兩端橋堤計算在內,則橋全長為834米。橋每孔有花崗石樑七根,每根梁高約50厘米,寬約60厘米,長約11米。橋面兩旁護以石欄,有石柱500根,石欄長度與橋長相同。但欄板、石柱今已不全。橋墩砌體相當龐大,兩端砌成尖形,以分水勢。此外還有石獅28隻,石亭七座,石塔九座。1932年在原每個橋墩上又添建一個矮墩,在其上置鋼筋混凝土板以通行汽車。但原石樑仍在原處未動。

北京蘆溝橋
盧溝橋位於北京城西南13公里、豐台區宛平縣城西門外,跨永定河之上,它是北京最古老的石造多孔聯拱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成於明昌三年(1192年)。至今已有八百多的歷史。在金代,盧溝河是出入京都南北的交通要津,同時亦是軍事要地。該橋曾於元、明兩代重新修繕,據史料記載:清朝康熙年間因洪水泛濫,沖毀此橋。橋的東北邊的十二丈重新修築,即今東邊算起的第一、第二兩孔是重修的,其餘各孔則是金代的原始建築。橋全長212.2米,寬9.3米,計入兩端橋堍總長約266.5米。全橋共有11個橋孔,各孔的跨徑和高度均不相等。採用兩邊橋孔小、依次向中央逐漸增大的韻律設計建築法,形成了優美的橋型。早在金代,此橋就被列為「京師八景」之一。

潮州湘子橋
湘子橋即廣濟橋,在潮州城東門外,橫卧在滾滾的韓江之上,東臨筆架山,西接東門鬧市,南眺鳳凰洲,北仰金城山,景色壯麗迷人。民謠唱曰:「到廣不到潮,枉費走一遭;到潮不到橋,白白走一場」。
廣濟橋,俗稱湘子橋,宋乾道七年(1171年)太守曾江創建,初為浮橋,由八十六隻巨船連結而成始名「康濟橋」。淳熙元年間(1174年)浮橋被洪水沖垮,太守常煒重修之,並創傑閣於西岸,開始了西岸橋墩的建築,至紹定元年(1194年)歷五十四年間,朱江、王正功、丁允元、孫叔謹等太守相繼增築,完成了十個橋墩的建造。其中又以淳熙十六年(1189年)太守了允元建造的規模最大、功績最著而改稱西橋為「丁公橋」。紹熙五年門194年),太守沈宗禹「皤石東岸」,築「蓋秀亭」,並稱東橋為『濟川橋』,接著,太守陳宏規、林驃、林會相繼增築,至開禧二年(1206年)歷時十二年,建成橋墩十三座。東西橋建起來後,中間仍以浮舟連結之,形成了梁橋與浮橋相結合的基本格局。
宋末至元代,廣濟橋又有諸多興廢,明宣德十年(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了規模空前的「迭石重修」,竣工後「西岸為十墩九洞,計長四十九丈五尺;東岸為十三墩十二洞,計長八十六文;中空二十七丈三尺,造舟二十有四為浮橋」,並於橋上「立亭屋百二十六間」,更名為「廣濟橋」。
正德八年(1513年),知府譚綸又增一墩,減浮船六隻,遂成「十八梭船二十四洲」的獨特風格。

⑷ 設計是技術成果轉化的橋梁和紐帶 什麼意思

就是說新技術、新成果、新工藝要想在實際中應用,必須在設計中考慮。設計起到推廣的作用,

⑸ 橋梁設計的預期成果

1.1 橋梁所在地域人文特色
所要設計橋梁位於江蘇省宜興市,屬於蘇南經回濟水平較發達地答區。宜興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素有「中國陶都,江南水城」之美譽。此外,該地區盛產竹子,並有很多名勝古跡。 1.2 橋梁場地信息
本項目位於宜興市市中心東氿湖畔,跨越東氿湖,該地區位於宜興市規劃的東氿新城內,屬於繁華地帶。該橋是連接東氿湖兩岸的重要工程,能夠帶動周圍商業區域間的發展,也為來往市民提供方便。根據已知條件,結合當地地理信息,可知該橋大體位置

⑹ 關於橋梁施工的工作內容和實習收獲

一、實習目的與要求
1、實習目的
根據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教學計劃,0724091/2班2012—2013學年第二學期第1~2周安排道路施工實習。該實習是教學計劃中重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之一。通過實習可使學生加深對道路、橋梁工程實際情況的認識,掌握道路工程、橋梁工程的施工過程和施工工藝,為今後進行的進行畢業實習、畢業設計、參加工作奠定基礎。
2、實習要求 (1)實習地點要求
實習地點的選擇是學生完成實習任務的重要條件之一,是順利開展實習工作的前提。因此學生必須把這項工作當做大事來做。
①按實習大綱要求選擇確定實習單位和實習項目。
②選擇實習項目時應注意工程進度的情況,盡可能地選擇在工程進度處於路基開挖、路基壓實、路面攤鋪壓實等,盡可能地選擇在工程進度處於施工的高峰期。
③選擇的工程項目必須是一個大、中型道路橋梁施工企業(可選用高速公路、一級、二級公路或城市主幹道)。
④其餘學生由教師組織在平頂山路橋工地集中實習。 (2)其他要求
實習成果報告是學生對實習工作的全面總結、綜合反映了學生在實習中掌握生產實踐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及對工程實際問題的分析、歸納、創新的能力,也是綜合評定實習的主要依據。實習成果報告由實習日誌、實習總結報告、項目施工組織設計、專題調研報告等組成,撰寫整理時應滿足以下要求:
①實習日誌
從實習的第一天開始直到實習結束的最後一天為止,逐日記錄,不得間斷、後補。實習第一篇日誌必須詳細記錄實習動員會的內容及接受安全教育(包括學校及工地的安全教育)的情況。
記錄見聞和勞動情況,出現的問題和收獲體會,摘抄必要技術資料,生產會議記錄及施工關鍵部位建築結構的處理方法,工程質量要求等其它記
河南城建學院實習報告 實習目的與要求
—3—

錄。
重點記錄自己每天親手做了哪些工作,如何做的,過程要詳細,內容要豐富、做到圖文並茂(除文字外,還須有必要的插圖或表格)。
應註明日期、氣象、字跡工整、文字簡煉、條目分明、圖表清楚(不得徒手畫),不能記成流水帳,要區別於生活日記。
不得抄襲施工技術人員施工日誌和無內容實習日誌(如:今天下雨,停工) 實習日誌為原始資料,不得重新抄寫。
②實習總結報告(不得少於3000字,可以附相關照片)
實習總結報告是全面反映學生實習情況和收獲體會的綜合,學生應認真思考,根據自己在實習中的主要內容,深刻而精煉地描述生產實習的成果,報告內容與要求如下:
介紹工程概況、施工現場平面圖繪制; 說明現場採用的主要設備、材料、技術、工藝。 說明施工現場的主要安全及質量管理措施。 施工現場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意見。 著重說明實習的收獲和體會。
河南城建學院實習報告 實習工程概況
—4—
二、實習工程概況
湛南路(光明路至西苑小區北門段)位於湛河南岸,為平頂山市的次幹道道路,該工程的起點位於光明路的湛南路口。全長0.933公里,道路橫斷面形式為6米人行道+12米車行道+6米人行道。光明路口至西苑小區北門段路中為水泥混凝土路面,兩側為加寬的瀝青混凝土路面。將兩側原有瀝青混凝土路面全部挖除,並挖除破損嚴重的水泥混凝土板塊。挖出後回填25cm5%水泥穩定碎石補強,並與原混凝土路面齊平。對車行道原有水泥混凝土路面用銑刨機進行1~2cm厚的銑刨拉毛。用優質玻纖聚酯防裂布粘貼板縫,並統一進行灑布改性瀝青粘層油和5cm厚中粒式瀝青混凝土+4cm厚細粒式瀝青混凝土。本次改造對原有人行道磚統一更換,同時完善盲道等無障礙設施。西苑小區北門至凌雲路增設雨水管道。人行道路緣石全線統一更換,整體抬高更新:願有100*15*25cm路側石更換為100*15*35cm路側石,對沿線雨水口,檢查井進行維修重建。 本工程由平頂山市政工程公司承建,計劃開工日期為2013年2月25日,總工期為90天。

⑺ 橋梁工程的院士及主要成就

茅以升同志,字唐臣,江蘇鎮江人,生於年1月。1916 年唐山工業專門學校畢業後考取清華官費赴美國留學。1917年畢業於美國康乃爾大學研究院橋梁專業,獲碩士學位;1919年獲卡利基—梅隆理工學院工學博士學位。1920年回國後至1949年,曾任唐山工業專門學校教授,南京東南大學教授、工科主任,南京河海工科大學教授、校長,北洋大學教授,天津北洋工學院院長兼教授,交通大學唐山工程學院院長;其間,1930年至1931年任江蘇水利局局長,1934年至1937年任浙江省錢塘江橋工程處處長 (掛此職到1949年),1942年至1943年任交通部橋梁設計工程處處長,1943年至1949年任中國橋梁公司總經理。1949年至1952年任中國交通大學、北方交通大學校長。1951年至1981年任鐵道技術研究所所長、鐵道科學研究院院長。

茅以升同志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代表,第二屆至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是第一屆至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1958年起任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1987年後任九三學社中央名譽主席。

茅以升同志是中外知名的科學家、成就卓著的橋梁專家。1 919年,他在美國卡利基—梅隆理工學院的博士論文《框架結構的次應力》達到了當時的世界水平,該文的科學創見被稱為「茅氏定律」,他因此獲得了母校康乃爾大學的「斐蒂士」研究獎章。 30年代,他主持設計和建造了錢塘江大橋,這是第一座由中國人自己設計並主持建造的近代化鐵路公路兩用橋。該橋在工程技術上的成就增強了國人在橋梁建設方面的自信心,令國外同行對中國的橋梁建築工程師刮目相看。50年代,在武漢和長江大橋的建設過程中,茅以升同志擔任由20多位中外專家組成的技術顧問委員會的主任委員。他主持這個委員會,解決了武漢長江大橋建設中的14個難題,為這座新中國建設的第一座現代化大橋貢獻了自己的技術、經驗和智慧。1959年,在首都10大建築的建設中,茅以升同志擔任人民大會堂結構審查組組長,周恩來總理指定由茅以升同志審定設計方案並簽字,承擔保證人民大會堂安全的責任。體現了中央領導同志對他的尊重和信任。1978年,茅以升同志主持修撰了《中國古橋技術史》,對我國古橋建築從技術上作了總結。他主持鐵道技術研究所和鐵道科學研究院長達30年之久。任職期間,他提出了「一切為科研,科研為運輸」的辦院方針,多次主持研究制定鐵路科學研究發展規劃,明確為鐵路運輸服務的科研重點,努力推動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使該院發展成為專業齊全、技術力量雄厚的綜合性專業研究機構,為我國鐵路運輸生產建設提供了大量科研成果,培養了大批科技人才。由於茅以升同志在橋梁工程方面的卓越成就,1941年中國工程師學會授予他榮譽獎章,1947年他被公推為中國工程會會長,他還曾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解放後,他任上海市科聯主席,北京市科協主席,名譽主席,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技術科學部副主任,1 953年起被選為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理事長,從1958年開始擔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1986年改任中國科協名譽主席。茅以升同志在橋梁工程領域的成就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承認。早在195 6年,他就成為國際橋梁及結構工程協會個人會員,1979年獲美國卡利基—梅隆大學「卓越校友」獎章,1982年被美國國家工程科學院選為外籍院士,1984年被選為加拿大土木工程學會榮譽會員。

茅以升同志是著名的教育家。1920年他從美國歸來後,即投身於教育事業,直到1952年,前前後後在教育界服務20餘年。做過5所學校的教授、兩個大學的校長、兩個學院的院長。早在19 26年,茅以升就指出中國的教育「既保留了封建的靈魂,又襲用了歐美的軀殼」,主張改革。他提出了工科教學要理論聯系實踐, 「先習後學,邊習邊學」,科研、教學和生產相結合。先後發表了很多論述改革和發展我國工程教育的論文,如《教育的解放》、《新時代的科學教育》、《工程教育的方針與方法》等。在教學方法上,他注重啟發,反對灌輸,在自己的實踐中摒棄了那種授受式的教學法,將學生由受體改為主體。他把中國古代的「教學相長」和西方教學思想的精華有機結合,靈活運用,深得學生好評。現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稱贊茅以升的教學法「的確是個嶄新的教學上的革命,是開創了我國教育的一個先例」。新中國建立初期,他就建議開辦函授大學,加速培養社會主義建設的專門人才,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茅以升同志積極倡導科普教育,他把科普看作中國通向現代化的橋梁,主張科研和科普相應發展,他寫了大量科學性強、文字生動的科普文章,如《橋話》、《中國石拱橋》等。還主編了《自然科學小叢書》,成為國內外知名的科普作家。他曾任中國科普協會副主席,為組織和促進中國的科普創作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特別關心青少年的成長,不辭辛苦,嘔心瀝血,引導青少年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獻身於祖國的科學事業。

⑻ 橋梁檢測的成果包括那些

橋梁在線安全監測內容 (1)幾何線形監測和施工測量,包括:拱肋線形專監測、主梁屬線形監測、主梁撓度監測、軸線偏移測量、拱座變位測量 . (2)拱肋應力應變監測 (3)鋼箱梁應力、應變觀測 (4)系桿錨固端應力集中位置應力應變監測 (5)系桿索力監測 (6)溫度監測,包括:控制截面溫度值和施工過程中環境溫度值. (7)材料參數測試等 (8)施工過程穩定性的監測 隨著我國公橋梁事業的發展,橋梁越來越多,同時既有的許多橋梁亦逐漸進入了養護維修階段,有關專家認為橋梁 使用超過25年以上則進入老化期,據統計,我國橋梁總數的40%已經屬於此范疇,均屬「老齡」橋梁.而且隨著時間 的推移,其數量還在不斷增長,橋梁管理者對橋梁的養護已日益重視.為了適應公路運輸載重量不斷發展的要求, 充分利用現有的公路橋梁,使之能繼續安全地為公路運輸服務,根據交通部頒布的《公路養護技術規范》要求,必 須對橋梁進行鑒定. 隨著各地如火如荼地發展橋梁,接踵而來的橋梁施工事故也頻頻敲響了安全生產的警鍾

⑼ 道路橋梁工程業績成果怎麼寫

...可能各省的不一樣,我們江西省是:大專畢業7年後,助工取得5年,就可以評中級職稱,要參加職稱英語和計算機,要有論文發表,要有工程業績等。 ...

閱讀全文

與橋梁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知識產權合作開發協議doc 瀏覽:932
廣州加里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5
企業知識產權部門管理辦法 瀏覽:455
消費315投訴 瀏覽:981
馬鞍山鋼城醫院 瀏覽:793
馮超知識產權 瀏覽:384
介紹小發明英語作文 瀏覽:442
版權使用權協議 瀏覽:1000
2018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表 瀏覽:884
馬鞍山候車亭 瀏覽:329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領導小組 瀏覽:709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
王者達摩大發明家 瀏覽: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