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理大發現成果有哪些
地理大發現成果:
①到達美洲的沿海地區
②開通繞過美洲南端的航路
新航路開辟的相關情況專如下:1487年,在葡屬萄牙王室的支持下,葡萄牙人迪亞士率船隊到達非洲最南端的好望角;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義大利人哥倫布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越過大西洋到達美洲;1497~1498年,葡萄牙人達·伽馬繞過非洲好望角,到達印度;1519~1522年,葡萄牙人麥哲倫及其船隊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進行了環球航行,證實了地圓說。
2. 近年來自然地理科學的研究成果
地理科學這個概念出現比較晚。
它是在1986年由「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提出的。內
他認為地容理學應當是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等並列的大科學體系,故稱「地理科學」。
一般情況下,地理科學與地理學是同義詞,但在學術上,二者略有差異。
3. 怎麼利用現有地理科學研究成果,為社會經濟建設服務
「研究所已成為國內地理科學、資源科學領域學科最為齊全、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研究所,成為國家區域發展、資源利用和生態建設重要的科學思想庫和人才庫,成為國際上地理學、生態系統生態學和可持續發展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影響的中國一流研究機構。」
9月20日,在慶祝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建所70周年暨中國科學院綜合科學考察55周年紀念大會上,中科院地理資源所所長劉毅作上述表示。
回首70年,劉毅指出,地理資源所在區域、國家和全球尺度上,圍繞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在自然資源合理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國土綜合整治、區域可持續發展、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等重要領域,取得了一批國家級重大科研成果,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國地理科學與資源科學發展的方向與水平。研究所在一些重大科學問題和國家需求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為合作部委之一,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司長范恆山指出,多年來,地理資源所與國家發改委及其所屬有關單位緊密合作,結合國家在各個時期的重心工作和宏觀調控的基本思路,積極開展相關科研工作和咨詢活動,為發改委准確履行職能提供了重要支撐。
特別是近年來,圍繞落實國家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總體戰略,「我們按照國務院要求,先後組織編制了一系列區域規劃和政策性文件。在這個過程中,地理資源所作為重要的支持單位,直接參與了一系列重要活動,為這些規劃和文件的出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基礎性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作出了重要貢獻。很多專家直接參與了京津冀都市圈、長三角地區和成渝經濟區等區域規劃和相關文件的編制與起草工作。」范恆山表示。
中科院原副院長、中科院原綜考會主任、中科院院士孫鴻烈對地理所和綜合考察委員會過去的工作特點進行了回顧總結。
他表示,今天,地理學發展應該關注以下方面:第一,要緊密圍繞國家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需求。地理學和綜合科學考察都是研究地球表面,這是人類居住和生息繁衍的地方,這樣的研究不可能脫離社會發展。同時,地理學和綜合考察工作都直接或間接圍繞國家或區域的經濟建設開展,研究區域的資源環境條件,提出區域經濟發展方向和布局,從全國來說,也是從全國區劃空間角度,為生產的發展指出方向。
第二,地理學與資源考察研究都要考慮區域經濟發展的問題,因此與經濟學科的聯系就非常重要,應注重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與經濟學等學科的密切結合。
第三,要在關注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重視區域環境問題。地理學本身就是研究地帶性規律,研究區域分異規律。綜合考察也是這樣,根據地方的條件,考慮地方的發展。現在回顧起來,雖然過去沒有「可持續發展」的說法,但在各個學科中比較起來,地理學和綜合考察確實走在前面,體現了把環境和發展結合起來考慮的理念。
第四,要堅持開放合作,發揚良好的協作精神。過去,地理學與資源考察研究都非常注意開放合作地開展工作,因為都涉及很多專業,是系統工程,不可能僅依靠本單位的幾個專業來做。今後依然要注意組織協調與大學、其他科研單位以及地方的合作,尤其是不能忽視與地方的合作,這也是使很多工作能夠落到實處的重要措施。
4. 有同行們參加過《中學地理教學參考》雜志社的全國中學地理新課程教學研究優秀成果評比嗎
我是你的同行有同樣的同題,對評職稱有用
5. 地理國情監測的成果有哪些形式及
地理是世界或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經濟因素(物產、交通版、居民點)的總的權情況。例如自然地理、經濟地理。(《現代漢語詞典》[2] )
土地、山川等的環境形勢。今指全世界或一個地區的山川、氣候等自然環境及物產、交通、居民點等社會經濟因素的總的情況。(《漢典》[1-2] )
6. 海山的代表性成果及獲獎情況
在國內外公開發表學術論著論文共50餘部篇,其中:
「內蒙古農牧交錯帶可持續發展研究」一文(發表於《經濟地理》1995年第二期),1996年獲「內蒙古自治區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並於2000年獲中國地理學會評選的《經濟地理》創刊20周年優秀論文三等獎;
「關於我國高等院校地理教育改革的幾點意見」一文(發表於《經濟地理》1995年第五期),於1997年獲得「內蒙古自治區普通高等院校教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
「關於我國貧困地區脫貧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的思考」一文,於1999年獲「99中國青年科學論壇優秀成果二等獎」;
「蒙中經濟區城鎮體系結構及其優化對策研究」一文(發表於《城市規劃》2000年第六期),於2003年獲得「內蒙古自治區第七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內蒙古牧區嘎查社會經濟資源管理系統研製——以正鑲白旗英圖嘎查為例」一文,於2006年獲得「內蒙古自治區第八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周立三(院士)主編,《中國農業地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獨立完成「第十五章 內蒙古及長城沿線區」。
「中國內蒙古草原畜牧業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一文,發表於《蒙古國立大學學報》2005年第四期。
「內蒙古牧區人地關系演變與調控問題研究」——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專著:內蒙古師范大學學術著作文庫——內蒙古區域開發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獲得省部級科研成果獎共5項,其中,教學研究成果獎一項;
2000年,被授予「內蒙古自治區青年科技標兵」稱號;
2002年,北京師范大學百年校慶期間,被授予「有突出貢獻校友」稱號;
2003年,被列入「內蒙古自治區111人才工程」。
7. 找一下在地理方面有成就的名人的簡介。謝謝
徐霞客(1586—1641),名弘祖,字振之,號霞客,江蘇江陰人。明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他經30年考察撰成的60萬字《徐霞客游記》,開辟了地理學上系統觀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統考察祖國地貌地質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繪華廈風景資源的旅遊巨篇,還是文字優美的文學佳作,在國內外具有深遠的影響。近年,視徐霞客為游聖,步徐霞客足跡,游覽祖國大好河山已成為中國旅遊界的嶄新時尚。
受耕讀世家的文化熏陶,徐霞客,幼年好學,博覽群書,尤鍾情於地經圖志。少年即立下了「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的旅遊生涯,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28歲以前的紀游准備階段。重點放在研讀祖國的地理文化遺產,並憑興趣游覽太湖、泰山等地,沒有留下游記。
第二階段為28歲(1613)至48歲(1633)的紀游前段,歷時20年,游覽了浙、閩、黃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華山、恆山諸名山。但游記僅寫了一卷,約佔全書的十分之一。
第三階段為51歲(1636)至54歲(1639)為紀游後段,歷時4年,游覽了浙江、江蘇、湖廣、雲貴等江南大山巨川,寫下了9卷游記。
徐霞客的足跡遍及今19個省、市、自治區。他不畏艱險,曾三次遇盜,數次絕糧,仍勇往直前,嚴謹地記下了觀察的結果。直至進入雲南麗江,因足疾無法行走時,仍堅持編寫《游記》和《山志》,基本完成了60萬字的《徐霞客游記》。55歲(1640)雲南地方官用車船送徐霞客回江陰。56歲(1641)正月病逝於家中。遺作經季會明等整理成書,廣泛流傳。
8.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截至年底,地理資源所共有在研項目/課題1160項。其中,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5項、承擔課題30項,主持中國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重大項目1項、課題9項,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項、課題18項,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項目7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1項、課題7項、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項目2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重大研究計劃項目2項、重點項目18項、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1項、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1項、面上項目205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41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5項,「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3項;承擔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項目2項、課題10項,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創新集群及重要方向項目15項,中國科學院STS項目14項,中國科學院科研裝備研製項目2項;承擔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衛星及應用產業專項項目2項,科學技術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4項、科學技術部國際合作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對外交流國際合作項目5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項;承擔經費在100萬以上國家部委委託項目14項、與地方政府合作項目48項。
2014年,地理資源所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獎11項。其中,第一完成單位的成果「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國家平台構建、關鍵技術與應用服務」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二完成單位的成果「南海及周邊地區遙感綜合監測與決策支持分析」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毛烏素沙地砒砂岩固沙造田技術研究應用及其生態改善作用」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重金屬污染農田污染物阻隔技術集成及應用」獲北京市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2014年,地理資源所共發表論文1805篇,其中SCI和SSCI刊物收錄論文750篇,中國國內刊物913篇,EI、ISTP及其他國外刊物論文142篇。出版學術著作(地圖集)50部,獲得受理和授權專利24項,獲得計算機軟體著作權60項,完成區域(全國)發展規劃31項。19份咨詢報告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批示或被中辦、國辦刊物採用。 地理類 《地球信息科學學報》是地球信息科學領域的學報級綜合性學術期刊,主要刊登以地球系統信息流為主要研究對象、以地球信息機理、地球信息認知方法、地球信息時空圖譜、「數字地球」戰略以及全球變化等科學問題為研究內容的原創性學術論文、創新型工程應用論文以及相關評論與簡訊;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資料庫(CSTPCD,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其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總排序和學科排序逐年上升。在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版)中,《地球信息科學學報》已躋身於先進期刊之列,2010-2013年連續3年影響因子排名測繪科學技術學科領域第二名。
《地理學報》是中國地理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主辦的學報級綜合性學術刊物,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學科最高學術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學與相鄰學科的綜合研究進展,地理學各分支學科研究前沿理論,與國民經濟密切相關並有較大應用價值的地理科學論文。
《地理研究》(GEOGRAPHICAL RESEARCH)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主辦的綜合性地理學學術期刊,主要刊登地理學及其分支學科、交叉學科的具有創新意義的高水平學術論文,以及對地理學應用和發展有指導性的研究報告、專題綜述與熱點報道等。2008年影響因子達到2.246。 資源類 《自然資源學報》是由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主辦的自然資源科學研究的綜合性學術刊物,主要報道自然資源學科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自然資源的數量與質量評價、自然資源研究中新技術與新方法的運用、區域自然資源的管理及可持續發展等研究成果,綜述和簡要報道中國國內外自然資源研究進展和發展趨勢。《自然資源學報》連續7次被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評為「中國百種傑出學術期刊」;2008年和2011年被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評為「中國精品科技期刊」;2012年被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圖書館和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志社評為2012年度「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2006—2011、2013年獲得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項目資助。
《資源科學》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刊登資源科學領域具有創新性的論文,報道最新的研究成果,發表相關的學術評論,介紹學科的前沿動態,為建立和發展資源科學理論體系、促進中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資源管理服務。
9. 新航路開辟是地理大發展的重大成果,其出現的條件包括
建議一下有關的提法。
「地理大發展」?地理怎麼「發展」?為「地理大發現」吧。
地理大發現是指15~17世紀(又稱大航海時代,即新航路的開辟),歐洲航海者開辟新航路和發現新大陸的通稱。
「新航路開辟」與「地理大發現」,是一會事情。如果說要說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倒是「地理大發現」是歐洲人為了開辟通往東方的新航路所帶來的成果。這話得倒過來說,「地理大發現是開辟新航路的成果」。
「地理大發現」的歷史背景(即提問所指「出現的條件」)
1、十四、十五世紀,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最初萌芽,南歐一些國家,手工業及商業貿易有了相當程度的發展。一些商人渴望向外擴充貿易,獲取更多財富。
2、君士坦丁堡(現在的伊斯坦布爾金)的陷落。1453年,東羅馬帝國首府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人所攻陷,從此整個中東及近東地區,全部成了穆斯林的天下。由於君士坦丁堡的特殊地理位置,歐洲人從此不能再向他們的前輩那樣通過波斯灣前往印度及中國。歐洲人失去了重要的港口和交通樞紐,必須找到一條新的航運路線。
3、對新的殖民地和財富的渴望(以下略)。
4、對未知世界的想往。
5、基督教傳教熱情。
6、西方航海技術的發展與先進。
7、很重要的一點。人類對於宇宙、地理科學知識的進步。哥的尼提出了日心說,認為地(球)是球形的,地球是圍繞太陽轉。從而,啟發引導哥倫布、麥哲倫等許多探險家去發現新大陸和環地球航行。
等。
10. 有同行們參加過《中學地理教學參考》雜志社出版全國中學地理新課程教學研究優秀成果」評比活動嗎
評職稱是需要一定的軟硬體基礎的,如學歷、工齡、工作成效等,其中獲獎內容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如果你參加了《中學地理教學參考》雜志社出版全國中學地理新課程教學研究優秀成果評比活動,並且能夠獲得較高的獎項,那對你的職稱評定肯定是可以起加分作用的,因為這屬於省級以上的成果,很重要的。如果可能,在其他的如論文等方面如果也能夠取得突破,職稱評選就等於掃除了一大障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