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疆少數民族文化的概況
截止2004年底,新疆人口為.11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約佔60.5%。各民族中,維吾爾族有897.67萬人,占總人口的45.73%;漢族有780.25萬人,佔新疆總人口的39.75%;哈薩克族有138.16萬人,佔新疆總人口的7.04%;回族有87.63萬人,佔新疆總人口的4.46%;柯爾克孜族有17.12萬人,佔新疆總人口0.87%;蒙古族有16.96萬人,佔新疆總人口的0.86%;塔吉克族有4.35萬人,錫伯族有4.08萬人,滿族有2.41萬人,烏孜別克族有1.42萬人,俄羅斯族有1.13萬人,達斡爾族有0.67萬人,塔塔爾族有0.47萬人,其他少數民族共10.79萬人。
新疆是多宗教地區。主要宗教有伊斯蘭教、喇嘛教(藏傳佛教)、佛教、 基督教、天主教、東正教和薩滿教,其中伊斯蘭教為維吾爾、哈薩克、回、 柯爾克孜、塔吉克、烏孜別克、塔塔爾、撒拉、東鄉、保安等10多個民族所 信奉。伊斯蘭教在新疆社會生活中有著較大的影響。
新疆宗教組織主要有伊斯蘭教協會、伊斯蘭經學院和佛教協會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主要高校有:石河子大學、新疆大學、新疆農業大學、新疆師范大學、新疆財經大學、塔里木大學等。
② 新疆民族文化的資料
新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新疆各族人民創造的新疆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新疆各族人民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作出了歷史性的寶貴貢獻。鑒於新疆的自然、歷史、社會等諸種因素,新疆文化又具有自己獨特的歷史傳統、表現特徵和發展面貌。
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區,同時又是多宗教信仰地區,古絲綢之路的開通等使新疆文化呈現出多元化和開放、融合等特點。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新疆文化深受祖國內地文化的影響,形成豐富的內涵,同時,新疆文化又對祖國內地文化產生積極影響。新疆古代、近代和現代文化內容豐富多彩,民族特色濃郁,科學、藝術價值珍貴。
新世紀到來,改革開放的深化,現代"絲綢之路"----第二座歐亞大陸橋的貫通,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給新疆社會主義民族文化事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大繁榮的機遇。新疆廣大各族文化工作者,正以飽滿的激情和昂揚的鬥志,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抓住機遇,迎接挑戰,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的改革,大力開發各類文化資源,積極興辦文化產業,加大文化設施建設力度,制定並實施21世紀中、長期文化事業發展規劃,努力把新疆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民族文化強區,為新疆的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出更大貢獻。
生活在新疆這片土地上的維吾爾、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等十二個少數民族、各有自己特殊的歷史發展經濟生活和宗教信仰。因此、他們的文學藝術也各具自己的特色、在我國萬紫千紅的文化大花園里、它們是異彩分呈的重要一角。
史詩《瑪納斯》
史詩《瑪納斯》最初產生於9至10世紀,後來在流傳過程中,經過柯爾克孜天才歌手們世世代代的琢磨,溶進了全民族的智慧,具有極高的藝術性和濃烈的民族特色。相傳《瑪納斯》的創作並非來自詩人的靈感,而是來自神授,演唱瑪納斯的歌手往往在一夢醒來後突然間獲得背誦百萬行史詩的能力 ,這點常常不為人所信,酷愛瑪納斯的柯爾克孜人民卻深信不疑。
《瑪納斯》在開篇唱道:「……為了人們的心情愉快,我給大家演英雄,這是祖先留下的故事,我不演唱怎麼能行?……大地經過了多少變遷,戈壁沙漠變成了林海,綠色的原野變成了荒灘,一切的一切都在變化,祖先留下的史詩仍在流傳。」
至今,柯爾克孜人中仍在傳說著瑪納斯英雄沒有死去,依然活在人間,可見史詩影響之深遠。
《瑪納斯》是柯爾克孜族民間文學的優秀代表作品。柯爾克孜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歷史悠久而古老的民族之一。千百年來,勤勞、智慧、勇敢的柯爾克孜人民為締造偉大中華民族的光輝歷史、創造豐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瑪納斯是柯爾克孜族傳說中的著名英雄和首領,是力量、勇敢和智慧的化身。《瑪納斯》這部史詩敘述了他一家八代,領導柯爾克孜族人民反抗異族統治者的掠奪和奴役,為爭取自由和幸福而進行斗爭的故事。史詩共分八部,以瑪納斯的名字為全詩的總名稱,其餘各部又都以該部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如《瑪納斯》、《賽麥台依》、《賽依台克》、《凱乃木》、《賽依特》、《阿色勒巴恰與別克巴恰》、《索木碧萊克》、《奇格台依》。每一部都獨立成章,敘述一代英雄的故事,各部又相互銜接,使全詩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有機體。這部史詩長達21萬多,共2000萬字。
阿肯彈唱
阿肯彈唱是哈薩克族人民悠久的民間傳統藝術形式。每逢阿肯彈唱會,遠近的人們身著盛裝,騎著駿馬,彈著冬不拉載歌載舞來到鮮花盛開的的草原上,各路歌手登場獻藝,聽眾們喝彩助威,經常是通宵達旦一連數日地盡興。
阿肯彈唱有兩種形式:一是阿肯懷抱冬不拉自彈自唱,這種彈唱多是演唱傳統的敘事長詩和民歌;二是對唱,有兩人對唱,也有多人對唱。對唱的特點是即興創作,具有賽歌的性質,把雄辨和唱詩結合在一起,既富生活氣息,又生動活潑。他們所唱的內容大致可分為頌歌、哀怨歌、情歌、習俗歌、詼諧歌五大類。
哈薩克民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優美動人的詩歌是哈薩克民族豐富多彩的文化傳統最集中的表現。阿肯則是詩歌的創作者、演唱者和傳播者,無論是婚喪嫁娶、宗教典禮、生活習俗等都有一套比較完整的傳統演唱。這些詩歌對民族發展史、民族關系史和宗教史的研究都有很重要的價值。同時,它又是研究歷史學、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民俗學的重要資料。
阿肯彈唱是哈薩克草原上主要的娛樂方式之一,每逢節日喜慶、婚嫁禮儀都要舉行隆重的阿肯彈唱,隨著旅遊業的興起,阿肯彈唱作為一種民俗風情旅遊將成為主要內容之一。
回族花兒
回族花兒俗稱山曲兒,最早流傳於寧夏、甘肅、青海一帶。後傳入昌吉,經二百餘年演變,已具有鮮明的本地特色。花兒曲調高亢,節奏明快,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有一定格律,一般為4句一節,偶可押韻。昌吉一帶流行的曲令有「河州大令」、「河州三令」、「白牡丹令」、「尕馬兒令」、「大眼睛令」等,舊時花兒多在民間傳唱,內容大都為頌揚愛情忠貞、懲惡揚善、反映人民疾苦。
建國後受到重視,被搬上舞台,內容也更為豐富,除贊美愛情的外,以歌唱新生活、新氣象的居多。近20年來,全州舉辦多次「花兒演唱會」,有關單位創作大型花兒劇。一些民間演唱家受到尊重與照顧,有關作品被挖掘與整理。
麥西來甫
麥西來甫是維吾爾族民間流行的一種傳統歌舞娛樂形式,以舞為主,配以歌唱,節奏明快,熱情奔放。按形式和內容大致分,有習俗舞、執具舞、模擬舞和勞動舞等。習俗舞流行最廣,其中包括「青苗舞」、「米麗斯」、「賽乃姆」等曲目。青苗舞多在冬春季舉行,先由一家農民在碗中種上小麥,待青苗長出後,主人挨戶邀請男女老少來家中聚會、玩樂。
舞者手持絹花,邊歌邊舞,圍者席地而坐,以掌擊節,助以歌唱;同時有嗩吶、手鼓等器樂奏鳴,造成熱烈氣氛。這種歌舞也常被婚禮、節慶利用,出現在街頭巷尾,庭前院中,深受群眾歡迎。
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淵源於西域土著民族文化,又深受伊斯蘭文化的影響。根據傳說,葉爾羌汗國的拉失德汗與妻子阿曼尼莎汗邀集汗國各地熟悉木卡姆的民間藝人,在音樂家喀迪爾汗.葉爾羌的主持下,對當時散失的木卡姆進行了一次系統的加工和整理,使木卡姆得以定性和發展。
「木卡姆」,為阿拉伯語,意為規范、聚會等意,這里轉意為大麴,是穆斯林諸民族的一種音樂形式,十二木卡姆就是十二套大麴,這十二套大麴分別是:拉克、且比亞特、木夏吾萊克、恰爾尕、潘吉尕、烏孜哈勒、艾且、烏夏克、巴雅提、納瓦、斯尕、依拉克等木卡姆。維吾爾十二木卡姆的每一個木卡姆均分為大乃額曼、達斯坦和麥西熱甫三大部分;每一個部分又有四個主旋律和若干變奏曲組成。其中每一首樂曲既是木卡姆主旋律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又是具有和聲特色的獨立樂曲,為木卡姆伴奏的樂器有沙塔爾、彈撥爾、熱瓦甫、手鼓、獨他爾等。
十二木卡姆的源流,從時代和地域因素上講,一是由古代流傳下來的傳統音樂的基礎上發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樂,即庫車、喀什、吐魯番、哈密和和田音樂以及刀郎音樂。這種時代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織滲透,渾然一體。十二木卡姆還有一些地域性變體,其中比較有名且具一定特色的當屬刀郎木卡姆和哈密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又是古典詩歌的音樂表達形式,十二木卡姆的歌詞主要歸功於察合台時期著名的詩人魯特菲、納瓦依、諾畢提、麥西熱甫、依瓦依答、傅祖勒等人,自從阿曼尼莎汗將納瓦依、傅祖勒等詩人的許多詩詞填入木卡姆曲調,後繼的木卡姆音樂家就不斷地用納瓦依、孜萊麗、麥西熱甫等著名詩人的珍貴詩詞來豐富十二木卡姆:如《熱克木卡姆散序》唱的是納瓦依的一首富有哲理性的政治抒情詩:愛的秘密,問那些離散兩絕望的情人;享受的技巧,問那些掌握著幸運的人。愛情不貞,就是命運對我們的註定;欺騙和背信,問那些缺乏慈愛的人。時間的辛勞使我們消瘦又蒼老;美麗的力量,問那些擁有青春的男女。孤獨的滋味,富貴有權的人不懂;窮困的苦楚,流浪者了解得最深。弱者的處境——愛侶們只有等待死亡來臨,誰能下死亡的判決,是那殘橫的暴君。被猜忌的愛侶們所感受的滋味,好人不會知道,要請教我這樣的壞人。朋友們!納瓦依生活在愛的戈壁里,要知道他,去問那裡來的旅群。
「十二木卡姆」中的達斯坦部分的唱詞,則是由民間敘事詩組成的,其中包括《艾里甫與賽乃木》、《賽諾拜爾》、《迪拉熱姆》、《巴巴·茹仙》等民間敘事中的代表性片斷。
《福樂智慧》
《福樂智慧》抄本,到目前為止,共發現三個:第一個是回鶻文抄本,現藏維也納國家圖書館,也稱維也納抄本;第二個是阿拉伯文字母抄本。這是1879年開羅發現的,故稱開羅抄本;第三個也是用阿拉伯字母抄寫,1924年發現於烏茲別克的納瑪干城,現藏烏茲別克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稱納瑪干抄本。全書共有七十二章,一萬三千多行。
《福樂智慧》原名《庫達德庫.比力格》,直譯為《給予幸福的知識》。雖然它是一部以詩歌形式再現的文學作品,但它卻涉及致電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哲學、宗教、人倫方面,成為研究古代維吾爾族文學、語言、政治、經濟、法制、禮儀、哲學、宗教、人道等問題不可缺少的資料。
詩人通過國王和大臣的關系,闡明了一個深刻的哲理:國家的興衰成敗,不僅是國王一人之事,而同他所依*的人也有十分密切的關系。
《福樂智慧》的主要情節說的是:從前有位名叫日出的國王,依*公正的法律來管理一個很大的國家。他重才攬賢,名傳四海。當時有個品德高尚、知識淵博的有識之士,名叫月圓,慕名從遠道而來,向國王毛遂自薦。經過考察,國王日出對月圓的德才深為欽佩,便委任他作了自己的宰相。日出在月圓的輔佐下,使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安居樂業。後來,月圓去世之後,國王又啟用月圓的兒子賢明做了宰相。賢明智慧超群,工作出色,深得國王信任。為把國家治理得更好,賢明又向國王推薦一位人才出眾的朋友覺醒來朝廷供職,國一贊同,並三次去請覺醒。而覺醒卻是一位隱居的苦行僧,他三次謝絕了國王的聘任,但他卻支持賢明輔助日出治理國家,為民造福,後來覺醒去世了,只留下一把手杖和一個木碗,日出和賢明悲痛地收存了遺物。此後,賢明把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都獻給了國家和人民。
《格薩爾王傳》
《格薩爾王傳》是我國藏族人民創作的一部偉大的英雄史詩,大約產生在古藏族氏族社會開始瓦解, 奴隸制國家政權逐漸形成的歷史時期,即公元前二、三百年至公元六世紀之間;吐著王朝建立之後(公元七世紀初葉至九世紀)得到進一步發展;在吐著王朝崩潰,藏族社會處於大動盪,大變革時期,也就是藏族社會由奴隸制向封建農奴制過渡的歷史時期(十世紀至十二世紀初葉)得到廣泛流傳並日臻成熟和完善.在十一世紀前後,隨著佛教在藏族地區的復興.藏族僧侶開始介入《格薩爾王傳》的編纂,收藏和傳播.史詩《格薩爾》的基本框架開始形成,並出現了最早的手抄本.手抄本的編纂者,收藏者和傳播者,主要是寧瑪派(俗稱紅教)的憎侶,一部分就是「掘藏大師 」他們所編纂,傳抄的《格薩爾王傳》,初稱為「伏藏」的抄本。
《格薩爾王傳》作為一部不朽的英雄史詩,是在藏族古代神話,傳說,詩歌和諺語等民間文學的豐厚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代表著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她通過對主人公格薩爾一生不畏強暴,不怕艱難險阻,以驚人的毅力和神奇的力量征戰四方,降伏妖魔,抑強扶弱,造福人民的英雄業績的描繪,熱情謳歌了正義戰勝邪惡,光明戰勝黑暗的偉大斗爭.這部史詩在廣闊的背景下,以徽宏的氣勢,高度的藝術技巧,反映了藏民族發展的重大歷史階段及其社會的基本結構形態,表達了人民群眾的美好願望和崇高理想,描述了紛繁的民族關系及其逐步走向統一的過程,揭示出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研究古代藏族的社會歷史,階級關系,民族交往,道德觀念,民風民俗,民間文化等問題的一部網路全書,同時也是一部形象化的古代藏族歷史,在藏族文化發展史上,《格薩爾王傳》不僅是一部傑出的文學作品,而且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認識價值,被譽為「東方的荷馬史詩」.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大家庭,歷史早已把我國各族人民的命運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因此,《格薩爾王傳》這部史詩同樣凝聚著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體現著中國各族人民追求平等,正義和美好的幸福生活的崇高理想.《格薩爾》的產生,流傳,演變和發展過程,是藏族歷史上少有的一種文化現象,在我們偉大祖國多民族的文學發展史上,乃至世界文學史上也不多見.本身就是一首詩篇,一首悲壯蒼涼的詩篇,一首大氣磅礴的詩篇,一首洋溢著蓬勃生機,充滿著青春活力的詩篇,一首孕育著創造精神,閃爍著智慧光芒的詩篇.從《格薩爾》產生,流傳,演變和發展的過程來看,時間跨度非常之大,有一,兩千年之久;從藏族的社會形態來看,自原始社會末期的氏族社會,經歷奴隸主專政和奴隸制社會,到封建農奴制時代;直至今天的社會主義時代,這部偉大的英雄史詩,依然在遼闊的青藏高原廣泛傳唱,深受藏族人民的喜愛,表現了強大的藝術生命力.歷史上藏族社會發展的凡個重要時期,都對《格薩爾》的流傳,演變和發展產生過影響,各個重要的歷史時期的發展變化,都在這部宏偉的史詩里得到直接或間接的反映,使她日趨豐富和完善,反過來講,《格薩爾》對各個時期藏族文化的發展,也起到了巨大的促進和推動作用,從而在藏族文化史上確立了不可替代,不可抹殺的重要地位.在藏族文化史上沒有第二部著作, 能象《格薩爾》那樣深刻地反映古代藏族社會發展的歷史,對藏族文化的發展,產生如此巨大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講,《格薩爾》堪稱「奇書」。
③ 獨具特色的新疆民族文化的名稱
在飲食方面,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以麵粉、大米為主食,主要版吃牛、羊肉,禁食豬肉、驢肉權、食肉動物及凶禽猛獸,禁食一切動物的血。凡是有信仰伊斯蘭教的群眾居住的地方和單位,都專門設置了供他們進餐的清真餐廳,所用的炊具、餐具都和漢族餐廳的炊具、餐具嚴格分開;供清真餐廳食用的牛、羊肉均由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群眾自己宰殺,並且嚴禁與豬肉一起存放、運輸和買賣;清真餐廳的管理人員和炊事人員一般也由少數民族職工擔任。
在待人接物方面,少數民族很重禮節。親友見面,一般都要握手問候。其中,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等民族的群眾在遇到長輩或朋友時,習慣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後把身體向前傾斜30°,並連聲地說:「撒拉買里孔木(意為『祝您平安』)!」這些民族的老年人到別人家裡或者在進餐時,常常雙手摸面做「都瓦」(一種祝福的宗教儀式),有時互相見面握手之後也做「都瓦」。
④ 新疆民族文化遺被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你想問什麼呀?
我知道的新疆民族文化遺被列入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的有
新疆《瑪納斯》、
新疆維吾爾的《木卡姆》
⑤ 新疆民族文化演變(跪求)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和全球經濟一體化趨勢的加劇,新疆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正經歷著從傳統到現代的變遷。為了對新疆各少數民族的文化變遷和文化選擇有一個較為全面、客觀的認識和把握,筆者於2003年5月~8月間,在新疆全疆范圍內進行了一次調研。調研採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定性調查主要採用座談會、個別訪談和觀察法等,定量調查主要採用問卷法。問卷發放採用分類抽樣的方式,從烏魯木齊市、哈密地區、吐魯番地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阿克蘇地區、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區、阿勒泰地區、塔城地區的維吾爾族、漢族、哈薩克族、蒙古族、回族和柯爾克孜族等民族中隨機抽樣調查。之所以把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回族和柯爾克孜族確定為調查樣本,是因為筆者認為,這些民族的文化分別代表著新疆民族文化的主要類型。通過對這些民族文化變遷狀況的調查研究,我們可以對新疆少數民族文化變遷的總體面貌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和把握。(見表1)
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此次調研主要限於精英文化范疇,但是,精英文化在民族文化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決定了此次調研成果可以反映新疆各民族文化在變遷過程中的某些代表性傾向。從整體看,同一民族內的精英文化和大眾文化並不是毫無聯系的,它們互相聯系,相互滲透,構成一個整體民族文化。所以,此次調研成果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反映出新疆少數民族文化變遷的狀況。
在本次調研中,筆者將語言、風俗習慣和宗教作為測量指標,通過這三個變數測度新疆各民族的文化變遷狀態。
語言是一個民族發展所必須依賴的工具,同時,也是民族歷史與文化的載體。在民族諸特徵中,語言是民族最外顯的特徵。人們在使用本民族語言時,往往傾注了民族情感。透過新疆少數民族語言使用情況,我們不僅可以了解新疆少數民族文化變遷的程度,還可以感悟到他們由此表現出來的價值取向和情感狀態。風俗習慣是一個民族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行為方式和歷史傳統,它往往通過飲食、服飾、生產、居住、婚姻、生育、喪葬、節日、娛樂、禮儀等方面反映出來,是民族文化中最能凝練地反映民族文化特質的部分。在民族文化體系中,它處於中介地位,且以外化的習俗行為與蘊涵其中的共同文化心理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為特徵。宗教是一個民族對世界存在方式的一種認識,它構成民族文化中宗教文化的重要內容。作為一種社會文化形式,宗教既是一種信仰體系,又是一種生活方式,但本質上是一種信仰,屬於民族文化的內隱層面。在民族文化體系中,風俗習慣作為一種他律性的文化力量規范著人們的行為,宗教則作為一種自律性的文化力量規范著人們的行為,兩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從不同方面影響著一個民族的社會生活。可以說,語言、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在民族文化傳承過程中,從不同層次上,依次遞進地反映著民族文化的變遷程度和趨向。
調查表明,新疆各主要少數民族在語言使用方面已出現交融現象。其中,使用漢語的人數相對較多。
節慶習俗是民族風俗習慣的組成部分,節慶習俗的變化發展是民族風俗習慣變化發展的一種反映。新疆少數民族認為,傳統與現代節日對他們的影響程度相當。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大的為調查人數的31.4%,認同傳統節日與現代節日影響差不多的為30.5%,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小的為26.4%。可見,傳統與現代相交織是目前新疆各民族節慶習俗的基本狀態。
進一步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新疆各少數民族對傳統節日和現代節日影響的體驗和感受還有很大差異。在維吾爾族中,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大的為27%,認同傳統節日與現代節日影響差不多的為33.2%,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小的為25%。在哈薩克族中,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大的是26.3%,認同傳統節日與現代節日影響差不多的為20.2%,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小的為48.5%。在蒙古族中,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大的為65%,認同傳統節日與現代節日影響差不多的為21.6%,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小的為10%。在回族中,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大的為31.9%,認同傳統節日與現代節日影響差不多的為34.7%,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小的為20.8%。在柯爾克孜族中,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大的為33.3%,認同傳統節日與現代節日影響差不多的為35.2%,認同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小的為22.2%。由上可見,對傳統節日比現代節日影響大這一判斷認同度最高的是蒙古族,認同度最低的是哈薩克族。
調查表明,宗教作為一種社會文化形式,對新疆少數民族的社會生活仍具有較大影響,對此,新疆少數民族的認同度達51.9%。
在新疆少數民族中,宗教教育對他們社會生活的影響程度不盡相同。比較而言,宗教教育對屬於伊斯蘭文化類型的新疆少數民族如維吾爾族、哈薩克族、回族和柯爾克孜族等社會生活的影響較大,在這些民族中,認同宗教教育對他們社會生活影響大的佔43.9%。而對屬於非伊斯蘭文化類型的民族,如蒙古族等的影響則一般。在蒙古族中,51%的人認同宗教教育對他們社會生活的影響一般。即使在屬於伊斯蘭文化類型的民族中,宗教教育對他們社會生活的影響程度也還存在差異。在這些民族當中,宗教教育對屬於綠洲農耕經濟文化類型的維吾爾族的社會生活影響最大,統計顯示,65.2%的維吾爾族認為宗教教育對他們社會生活影響大,而對屬於草原游牧經濟文化類型的哈薩克族的社會生活影響則相對小一些。統計顯示,只有39.1%的哈薩克族認為宗教教育對他們的社會生活影響大。
如果把宗教教育和學校教育對新疆少數民族的影響作一比較,我們可以看到,目前,宗教教育和學校教育對新疆少數民族的影響基本相當。在新疆少數民族中,認同宗教教育比學校教育影響大的為37.3%,認同宗教教育與學校教育的影響差不多的為20.6%,認同宗教教育比學校教育影響小的為29.1%。
宗教教育和學校教育在新疆各少數民族中的影響狀況不盡相同。比較而言,維吾爾族認為宗教教育比學校教育影響大的比例最高,為52.8%;蒙古族認為宗教教育比學校教育影響小的比例最高,為77%;回族放棄回答這一問題的比例最高,為25%。
如果我們把語言、風俗習慣和宗教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認識和把握新疆少數民族的文化變遷,筆者認為,當前,新疆少數民族的文化處於新舊交替、傳統與現代相交織的階段。而且,由於歷史文化傳統的不同,各民族文化轉型的程度還存在差異,表現出一種非均衡發展狀態。
從新疆各民族文化的結構層次來看,語言作為民族文化的外顯層面處於變革的前沿,它突出地表現在新疆少數民族在語言使用上兼用或轉用其他民族語言的現象增多,雙語人數量增多,各民族在使用語言文字上交融的態勢日益增強。關於這一點,我們在定性調查中得到了證實。在調研中,少數民族基層幹部告訴我們: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學習漢語,希望將孩子送到漢語學校就讀。他們認為,好多東西都要在漢語中學習,學習漢語好處多。以前,把孩子送到漢語學校的主要是在城市工作的幹部和從事經商活動的人。近兩年來,許多農民甚至阿訇都願意將孩子送到漢語學校。在烏恰縣阿合亞鄉二小(漢語學校),原計劃招生120名,結果,報名500多人,為此,有些人不得不走後門。
一位維吾爾族教師為我們提供了同樣的情況:
在語言問題上,過去,在維吾爾族中,懂漢語的人不多,現在就多了。人們普遍希望學漢語和外語,連農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漢語學校,只是沒有條件。
相比較而言,新疆各民族在宗教上互滲的現象則比較少見,各民族的宗教邊界依然清晰,宗教在新疆少數民族社會生活中的影響仍然很大,宗教教育對少數民族的影響與學校教育相當。對此,一位維吾爾族教師作了如下解釋:
在宗教信仰方面,多數人是迫於周圍環境的壓力參加宗教活動的。堅持宗教信仰,是擔心本民族的生存環境和發展前途,怕一旦改變,維吾爾族這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會消亡。宗教成為新疆少數民族固守民族邊界的一道屏障。
在風俗習慣方面,各民族的傳統風俗開始發生變化。據一些維吾爾族幹部和教師介紹:當前,本民族文化在總體保持原來傳統的基礎上有一些變化。比如,以前,本民族樂器主要使用熱瓦甫等,現在開始使用電子琴等;婚姻習俗過去比較復雜,而且費用高,現在簡單了,費用也減少了。過去結婚要4天時間,現在只要2天或1天時間。過去婚姻一般是父母包辦,現在自由戀愛的人越來越多。
飲食方面的風俗習慣變化也很大。過去不吃的帶魚、海鮮,現在也吃了。服飾方面,已經不是很講究民族服飾了,許多人追求時髦。結婚時,許多人都穿婚紗、西服。以前,結婚新娘要過火盆,現在這種習慣也逐漸淡了。
由上述可見,外來文化對新疆少數民族文化的沖擊,不僅引起其外顯層面,還引起其內隱層面的激烈震盪,從民族語言到風俗習慣,再到宗教信仰,這種文化震盪依次遞進,逐漸深入。這種文化變遷狀況我們通過新疆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維吾爾族和哈薩克族豹一窺全。
目前,在生產方式上,維吾爾族農業生產正在由過去生產技術落後,經營方式簡單、粗放的經驗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拔草、鬆土、施肥、選種已經成為維吾爾族農民經常性、普遍性的耕作方法,農田管理越來越精細,生產工具也由傳統的手工工具向現代化機具過渡,機械化程度日益提高。在一些靠近城鎮的農村,受城市化進程的影響,許多維吾爾族農民轉移到非農產業上,他們或去企業就業,或從事商業活動,或進行勞務輸出。哈薩克族伴隨著游牧向定居、半定居的轉化,由過去單一的游牧畜牧生產開始向種植、圈養畜牧生產為主的多樣化方式發展。一些新技術,如冷凍精液配種、常溫人工授精、牽引交配和胚胎移植等技術手段被廣泛運用到畜牧業生產領域。畜牧產品加工由過去主要使用手工操作為主,開始向機械化方向發展,牛奶分離器、擀氈機等被運用於畜牧產品加工。
在生活方式上,多數人的服飾正在由單一趨向多樣化,由傳統變為時尚,由實用轉向美觀。一般而言,只有老人或者在特殊的日子才穿民族傳統服飾。飲食結構和方式發生著漸進而緩慢的變化。肉食逐漸減少,蔬菜類和副食品增多,主食中的粗糧逐漸為細糧取代。過去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肉類消費主要以牛、羊肉為主,如今雞肉、魚肉、魷魚、蝦等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他們的餐桌上。哈薩克族的飲食過去以肉類及奶製品為主食,現在逐漸變成以米面為主食,吃蔬菜的現象普遍起來。飲食場地也由過去主要在家中到現在更多地在飯館。在維吾爾族中,傳統的土木結構、夯土結構的民居正在被磚木水泥結構的民居取代,一些現代建築材料,如瓷磚、牆紙、寶麗板和石膏等越來越多地被用於家庭裝修,一些現代傢具,如沙發、茶幾、組合櫃、高低櫃、大立櫃、寫字台、席夢思床等也進入了原本不放置傢具的維吾爾族人家中。哈薩克族則正在結束以氈房為主的居住形式,隨之,彩電、冰箱、洗衣機、煤氣灶等現代家用電器和用品也進入了哈薩克游牧民家中。小四輪拖拉機、摩托車在新疆少數民族生活中逐漸取代了往日毛驢車和馬車。
這些變化使新疆各民族的顯性文化日趨同質化,同時,也折射出少數民族在觀念上的嬗變。過去,在新疆哈薩克、柯爾克孜等民族的觀念中,經商被視為一種不屑一顧的卑賤行為。現在,他們開始羨慕乃至涉足商業活動,從事經商的人在不斷增多。在擇偶觀上,傳統的注重土地、血緣和安分程度的擇偶標准逐漸讓位重知識、重才幹、重感情、重素質的擇偶標准。對此,新疆少數民族幹部和知識分子群體表現出一種矛盾和困惑的心態。在語言問題上表現的尤為典型。據統計數據顯示,新疆少數民族中93.9%的人希望保留本民族語言,但對今後的語言學習,選擇學習本民族語言的卻為22.7%,選擇學習漢語的為46.4%,選擇學習外語的為29.2%,可見,新疆少數民族在對本民族語言價值認定和選擇取向上存在矛盾。在調研過程中,我們明顯地感受到,新疆少數民族精英階層對本民族文化前途和命運的擔憂。基於這種擔憂,他們特別關注本民族的歷史與文化,強調文化的民族性,「尋根熱」和文化自戀情結較為普遍地存在於新疆少數民族的社會生活之中,隨之相伴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文化拒斥傾向,其中一些消極傾向值得關註:如盲目追求傳統文化的復歸,對於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一概加以排斥,防禦心理和自我保護意識過於強烈,甚至還出現用今天的信仰體系去確認與評判民族宗教歷史;對於解決發展差距問題的過程性、艱巨性認識不足,將先富和後富的關系問題視為「不平等」,產生消極抵觸情緒等不同程度地存在。宗教升溫,甚至出現宗教活動影響生產、生活秩序甚至違法反國家法律、法規和政策界限的現象和行為。尤以非法修建宗教活動場所、私辦經文學校和私帶「塔里甫」、宗教干預行政、司法、教育和婚姻、計劃生育政策、以教派之名爭奪領導權等現象較為普遍。
為了解這種傾向對新疆民族關系的影響程度,我們用兩個問題進行了測度。在問及「你認為學習其他民族的文化對本民族的發展有作用嗎?」84.1%的人選擇學習其他民族文化對本民族發展有作用;5.1%的人認為有一點作用;0.5%的人認為沒有作用;還有1.4%的人選擇說不上;7.5%的人未選。這表明,新疆少數民族普遍認識到了相互學習對民族發展的促進作用。
在被調查的民族中,哈薩克族對各民族相互學習對民族發展有促進作用的認同度最高,為99%,回族的認同度相對較低,為79.9%。在問及「你是否願意與其他民族接觸與交流?」時,新疆少數民族中92.6%的人表示願意,1%的人表示不願意,6.3%的人選擇說不上,6.3%的人未選。這表明,新疆少數民族文化心態總體上是開放的。
筆者認為,新疆少數民族文化心態的主流方面是積極、健康的,這種文化心態有利於少數民族的發展進步,但同時,文化排斥心理也一定程度地存在。新疆少數民族出於擔憂自身文化被淹沒的考慮,極力維護和彰顯民族文化,這一思想意識總體上對於保護和發展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文化抗拒是維持民族存在和發展的一種要求,但如果對此把握不好,勢必會影響民族發展。
當前,新疆少數民族文化變遷的基本情況可以概括為物質特徵弱化和精神特徵強化並存,處於新舊交替,傳統與現代相交織的轉型時期。而且,在外來文化的影響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在逐漸萎縮。對此,新疆少數民族精英階層的文化選擇呈現多樣化特點。既有主張維護傳統的,也有主張否定傳統的,還有態度不明朗的,它反映出少數民族在文化心態上的彷徨、猶豫和無所依歸。這表明在外來文化與本民族文化碰撞、滲透和交融的情況下,面對傳統與現代、現代與後現代的糾結與張力,新疆少數民族對自身文化身份的困惑和矛盾,同時,也表達了他們對現代性的一種反思。在這種情態下,文化選擇不僅是一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重大的實踐問題。
文化選擇關涉民族未來的發展走向,而文化選擇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認同狀態。對此,我們進行了定量調查。 表2顯示,新疆少數民族一方面對本民族語言的認同度和價值定位很高,但另一方面,語言選擇取向卻非本民族語言。他們選擇和使用漢語主要出於一種實用功利的心理,對漢語的認同主要是工具意義上的認同,在價值和情感層面上,依然保持著對本民族語言文字的高度認同。
表3顯示,新疆少數民族普遍認為應該保持民族風俗習慣,而且,多數人已經認識到,在民族風俗習慣中,既有積極、精華的內容,也有消極、糟粕的內容,主張保持民族風俗習慣好的方面和內容,對民族風俗習慣有較為客觀和理性的認識。但對多數人而言,這種理性態度僅僅停留在認知層面,對在實踐中積極開展移風易俗活動的社會心理基礎還比較薄弱,傳統習俗對新疆少數民族社會生活的規范和約束力依然很強。
⑥ 關於新疆民族的資料...
疆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現有47個民族、共1515.57萬人。其中維吾爾族是版主體權民 族漢、哈薩克、回、柯爾克孜、蒙錫古、伯,塔吉克、烏孜別克、滿、達斡爾、俄羅斯、塔塔爾等12個民族居住歷史較長、人口較多。其餘東鄉、壯、撒拉、藏⒁汀⒉家饋⒊
⑦ 關於新疆民族文化作文
提起維吾爾族,我們眼前便會浮現出他們載歌載舞的情景。其實,除了能歌善舞,維吾爾族還有許多饒有趣味的風俗,聽我來給你介紹介紹吧!
維吾爾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信奉伊斯蘭教,新中國成立後,也就隨之成立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維吾爾」是維吾爾族的自稱,意譯為「團結」或「聯合」。
維吾爾族主要節日有肉孜節和古爾邦節。肉孜節意譯為「開齋節」。按伊斯蘭教教規,節前一個月開始封齋。即在日出後和日落前不準飲食,期滿三十天開齋,恢復白天吃喝的習慣。開齋前,各家習慣炸饊子、油香、烤制各種點心,准備節日食品。節日期間人人都要穿新衣服,戴新帽子,相互拜節祝賀。肉孜節過後的第七十天是古爾邦節,意譯為「宰牲節」。有經濟條件的人家要宰羊,邀請親朋好友來家做客。
還有一條很重要的!維吾爾族那裡,不論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維吾爾花帽有用黑白兩色或彩色絲線綉成的民族風格圖案,有些還綴有彩色珠片。花帽可是維吾爾族服飾的組成部分,也是維吾爾族美麗的標志之一
第一首先要認識什麼才是優秀的傳統文化。一是價值觀二是藝術三是風俗文化。價值觀取於,儒家,藝術取於唐宋,風俗取於唐宋(除陳規陋習)第二要明白歷史發掘我民族先輩的光榮歷史,比如除少數民族政權,的經濟繁榮,文化繁榮,科技繁榮,藝術繁榮。樹立民族自信心。發揚傳統文化有利於民族與國家的認同感。比如台灣問題,就是文化的空白所造成的。傳統文化首先應該是好的,是美的。看現在國內盛行之風,第一俗不可耐。第二沒有優秀文化。第三找不到文化之美。只有文化是好的,是美的,才有人喜歡。才對這個國家有感覺,才能有民族自信心,才會愛國。其次,歷史對傳統文化的作用是強大的。法國人為什麼自豪,一是文化二是歷史。古人雲欲要滅其族必先滅其史。歷史是一個民族存在的標志。而價值觀,思想文化,要符合歷史潮流地進步而改變,但主幹還是不能變的,就是儒家的仁義。
⑧ 新疆還有哪些優秀的少數民族文化遺產已經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新疆自治區列入《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是木卡姆說唱回藝術答。
「新疆維吾爾族木卡姆說唱藝術」是流傳於中國新疆各維吾爾族聚居區的各種木卡姆的總稱,是集歌、舞、樂於一體的大型綜合藝術形式。
在維吾爾人的特定文化語境中,「木卡姆」已經成為包容文學、音樂、舞蹈、說唱、戲劇乃至民族認同、宗教信仰等各種藝術成份和文化意義的詞語。
⑨ 為什麼說新疆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1、新疆與內地各民族人民共同締造了中華民族文化.在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之中,既需要保持各民族的傳統文化,同時也需要促進各民族之間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造就中華民族文化多元一體的格局。
2、從新疆歷史的發展來看,新疆與內地一直保持著密切的文化交流,內地漢民族吸收了許多的新疆各民族的文化,而新疆各民族也從中原文化中汲取了大量營養,新疆與內地各族人民共同締造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
3、新疆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新疆各族人民創造的新疆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疆各族人民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做出歷史性的寶貴貢獻。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新疆少數民族文化深受祖國內地文化的影響,有著豐富的內涵,同時新疆少數民族文化又對祖國內地文化產生了積極影響。
(9)新疆民族文化成果擴展閱讀:
在我國歷史上,各民族之間頻繁接觸,密切往來,互相滲透,互相融合。新疆少數民族文化和中華文化是一脈相承,不可分割的。所以說,中華文化從來就是各民族相互聯系的文化。總之,中華傳統文化和新疆少數民族文化是相互交融的,新疆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相互滲透,相互依存,本質上是不可分割的。新中國成立後,黨和國家非常重視關心新疆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發展,使新疆成為享譽全國享譽世界的歌舞之鄉,木卡姆、麥西熱甫等成為聯合國世界非遺代表作。新疆各民族文化藝術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受到廣泛贊譽,展示了中華多民族文化的絢麗多彩的風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