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成果物6

成果物6

發布時間:2020-12-26 16:37:12

1. 21世紀的科技成就

21世紀十年間照亮世界的十大科技成就

1,火星月球發現有水
2004年1月4日和1月25日,美國「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分別在火星登陸。兩輛火星車的最大成就是共同發現了火星上曾經有水的證據。同時,在環火星軌道上運行的歐洲「火星快車」探測器也發現火星南極存在冰凍水。這是人類首次直接在火星表面發現水。 在經歷9個多月的太空旅行後,美國「鳳凰」號火星探測器2008年5月25日成功降落在火星北極附近區域,這是第一個在火星北極附近著陸的人類探測器。按照計劃,「鳳凰」號著陸後展開了為期3個月的火星地面探測。同年7月30日,「鳳凰」號的機械臂把一份土壤樣本遞送到熱量和釋出氣體分析儀中。在樣本加熱時,分析儀鑒別出其中有水蒸氣產生。這是火星上存在水的最直接證據。
2009年11月,科學家們肯定地表示,月球上有水而且數量可觀。2009年10月9日,美國航空航天局利用火箭在月球表面撞出一個直徑100英尺的坑,並在產生的碎片中測量到25加侖以水蒸氣和冰的形式存在的水。

2,人類基因組序列圖完成
2000年6月26日,美國總統柯林頓和英國首相布萊爾聯合宣布: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基因組草圖已經完成。
2001年2月12日,中、美、日、德、法、英等6國科學家和美國塞萊拉公司聯合公布人類基因組圖譜及初步分析結果。
人類基因組計劃中最實質的內容,就是人類基因組的DNA序列圖,人類基因組計劃起始、爭論焦點、主要分歧、競爭主戰場等都是圍繞序列圖展開的。在序列圖完成之前,其他各圖都是序列圖的鋪墊。也就是說,只有序列圖的誕生才標志著整個人類基因組計劃工作的完成。
2003年4月15日,在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發表50周年前夕,中、美、日、英、法、德6國元首或政府首腦簽署文件,6國科學家聯合宣布:人類基因組序列圖完成。 人類基因組圖譜的繪就,是人類探索自身奧秘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被很多分析家認為是生物技術世紀誕生的標志。也就是說,21世紀是生物技術主宰世界的世紀,正如一個世紀前量子論的誕生被認為揭開了物理學主宰的20世紀一樣。
人類基因組蘊涵有人類生、老、病、死的絕大多數遺傳信息,破譯它將為疾病的診斷、新葯物的研製和新療法的探索帶來一場革命。
2007年,科學家首次闡述了人與人之間的DNA究竟存在著多大的差異。這是一個巨大的概念性飛躍,它將影響從醫生如何治療疾病到人類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保護個人隱私等各個方面。

3,細胞重新編程技術
美國《科學》雜志評選出的2008年十大科學進展,細胞重新編程「定製」細胞系方面的進展名列第一位。
《科學》雜志說,這些細胞系以及「定製」它們的有關方法,為科研人員理解甚至未來治癒一些醫學上的頑疾提供了工具,比如帕金森氏症、Ⅰ型糖尿病等。
所謂細胞重新編程,是指通過植入新的基因,改變細胞的發育「記憶」,使其回到最原始的胚胎發育狀態,就能像胚胎幹細胞那樣進行分化,這樣的細胞被稱作「誘導式多能幹細胞」。 2008年,有兩個科研小組從罹患不同疾病的患者身上提取細胞,重新編程,使其「變身」為幹細胞。他們選取的疾病大多數是很難或者不可能用動物模型來進行研究,這就使得獲取人類細胞系進行研究的需求變得更為迫切。
《科學》雜志認為,這些新的細胞系將成為科研人員理解疾病如何發生、發展的重要工具,另外對醫學領域篩選潛在葯物可能也有幫助。如果科學家將來完全掌握細胞重新編程技術,能夠更准確地控制這一技術,使其變得更加有效、安全,那麼患有不同疾病的患者將有可能用自體健康細胞來治病。

4,人類最早祖先確定
身高4英尺(約合1.21米)的「阿爾迪」成為迄今為止人類發現的最古老原始人。她生活在440萬年前,直到1992年被發現。經過17年的探尋和研究,科學家將衣索比亞出土的100多塊碎片拼接起來,並成功復原了她的骨骼模型。
2009年10月,科學家公布了這一成果。令人吃驚的是,作為人與黑猩猩的共同祖先,「阿爾迪」卻與黑猩猩大不相同。此外,盡管生活在森林中但卻能夠直立行走的事實,推翻了此前有關空曠草原地形對於人類兩足發展至關重要的理論。

5,證實宇宙暗物質存在
2003年,美國匹茲堡大學斯克蘭頓博士領導的一個多國科學家小組,藉助了美國「威爾金森微波各向異性探測器」衛星的觀測數據以及另一項名叫「斯隆數字天宇測量」的觀測計劃的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觀測分析得出結論認為,宇宙中僅有4%是普通物質,23%是暗物質,73%是暗能量。2006年一個美國天文學家小組通過美宇航局的「錢德拉」X射線太空望遠鏡等設備觀測遙遠星系的碰撞,發現了宇宙暗物質存在的最直接證據。2007年,歐洲和美國的科學家在《自然》雜志上發表了首次為宇宙暗物質繪出的三維圖。

6,幹細胞研究成果豐
2000年,克隆和幹細胞研究取得進展。在克隆方面,科學家克隆成功了最難克隆的動物之一:豬。
2002年,以色列科學家將人體「腎臟前體細胞」移植到老鼠體內後,發育成與老鼠本身腎臟大小差不多的、具有一定功能的類似器官。
2003年,美國科學家首次對人類胚胎幹細胞完成了基因工程操作,在幹細胞應用於醫療研究上前進了一大步;日本科學家首次培育出人體胚胎幹細胞;中國科學家首次將人類皮膚細胞與兔子卵細胞融合,培植出人類胚胎幹細胞。
2006年,澳大利亞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利用單個幹細胞使實驗鼠體內新長出乳腺。英國科學家首次利用臍帶血幹細胞培育出微型人造肝臟。
2007年,美國和日本兩個獨立研究小組分別宣布,他們成功地將人體皮膚細胞改造成了幾乎可以和胚胎幹細胞相媲美的幹細胞。這一成果有望使胚胎幹細胞研究避開一直以來面臨的倫理爭議,從而大大推動與幹細胞有關的疾病療法研究。

7,納米技術重要應用
2001年,納米技術領域獲得多項重大成果。繼在2000年開發出一批納米級裝置後,科學家再進一步將這些納米裝置連接成為可以工作的電路,這包括納米導線、以納米碳管和納米導線為基礎的邏輯電路、以及只使用一個分子晶體管的可計算電路。分子水平計算技術的飛躍有可能為未來誕生極微小但極快速的分子計算機鋪平道路。
2003年,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用碳納米管研製出世界上最小的納米電動機。
2006年,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教授王中林等成功地在納米尺度范圍內將機械能轉換成電能,研製出世界上最小的發電機——納米發電機。

8,歐洲強子對撞機啟動
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強子對撞機。2008年9月1日,對撞機正式啟動。9月19日,對撞機因事故被迫停止運作。
2009年11月20日,對撞機重新啟動,並實現了第一束質子流貫穿整個對撞機。2009年11月30日創造了質子加速的新世界紀錄。對撞機將兩束質子流加速到了1.18萬億電子伏特的能級,打破了美國費米國家實驗室加速器2001年創下的0.98萬億電子伏特的紀錄,這使得大型強子對撞機真正成為世界上「最強的機器」。2009年12月8日晚,又成功實現一次總能量高達2.36萬億電子伏特的質子流對撞,再次創下能級最高紀錄。
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設計,來自包括中國在內的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7000名科學家和工程師參與建設。它位於日內瓦附近瑞士和法國交界地區地下100米深處總長約27公里的環形隧道內。

9,人類探測器創最遠紀錄
歐洲航天局官員2005年1月15日凌晨宣布,地面控制中心已收到來自「惠更斯」號探測器經由「卡西尼」號飛船傳回的信號,表明「惠更斯」號已成功登陸土衛六。這創造了人類探測器登陸其他天體最遠距離的新紀錄。
「惠更斯」號探測器是1997年10月由美國「卡西尼」號飛船攜帶發射升空的,經過7年約35億公里的飛行後進入土星軌道,並於2004年12月25日分離。

10,龐加萊猜想被證明
2006年6月3日,經過美國、俄羅斯和中國數學家30多年的共同努力,兩位中國數學家——中山大學的朱熹平教授和美國裏海大學教授及清華大學兼職教授曹懷東,最終證明了百年數學難題——龐加萊猜想。
1904年,法國學者亨利·龐加萊提出了一個猜想:在一個封閉的三維空間,假如每條封閉的曲線都能收縮成一點,這個空間一定是一個圓球。龐加萊的短短幾行字,成為數學界100多年未能證明的難題。
龐加萊猜想和黎曼假設、霍奇猜想等一樣,被並列為七大數學世紀難題之一。

2.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新中國在科技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中國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秈型雜交水稻研發。

1、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在我國西部地區新疆羅布泊上空,中國第一次將原子核裂變的巨大火球和蘑菇雲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中國繼美國、蘇聯、英國 、法國之後,成為世界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

2、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在西北核武器研製基地爆炸試驗成功,這標志著中國核武器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從第一顆原子彈核爆炸試驗成功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中國僅用了兩年零八個月的時間,同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速度是最快的。

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向從事核武器研製和試驗的科學技術人員、工人、解放軍指戰員致以熱烈祝賀,並重申:「中國進行必要而有限的核試驗,發展核武器,完全是為了防禦」,「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中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3、東方紅一號衛星,是中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由以錢學森為首任院長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自行研製,於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發射。該衛星發射成功標志著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衛星設計的工作壽命20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發射信號,與地面失去了聯系。由於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近地點高度較高,因此東方紅一號衛星至今仍在軌道上。

4、中國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近程導彈發射成功。1962年3月初,中國自行設計的第一枚導彈運往酒泉發射場。3月21日,導彈發射失敗,後經認真總結,找到了問題症結。1964年6月29日,修改設計後的導彈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5、秈型雜交水稻

1973年10月,袁隆平發表了題為《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的論文,正式宣告我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這是我國水稻育種的一個重大突破。緊接著,他和同事們又相繼攻克了雜種「優勢關」和「制種關」,為水稻雜種優勢利用鋪平了道路。

3. 21世紀的重大的科技成果有什麼

1、兩只克隆猴在我國誕生。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團隊經過5年努力培育出克隆猴「中中」和「華華」,標志著我國成功突破了現有技術無法克隆靈長類動物的世界難題,率先開啟了以獼猴作為實驗動物模型的時代。

2、北京大學江穎和中科院王恩哥院士領銜的聯合研究團隊首次獲得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圖像,並發現其輸運的「幻數效應」,將在離子電池、海水淡化以及生命科學等領域展現出廣闊應用前景。

3、國產大型水陸兩棲飛機AG600成功實現水上首飛。AG600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在研水陸兩棲飛機,對於填補我國應急救援航空器空白、滿足國家應急救援和自然災害防治體系能力建設需要具有里程碑意義。

4、港珠澳大橋建成通車。港珠澳大橋是世界總體跨度最長、鋼結構橋體最長、海底沉管隧道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公路建設史上技術最復雜、施工難度最高、工程規模最龐大的橋梁,創造了一系列「世界之最」。

5、首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建成。我國新一代海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在完成2017年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航次後,於2018年2月返回,標志著我國第一個深海實時科學觀測網建成,所獲取的連續和實時數據為我國的氣候預報和環境保障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支撐。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科技創新大潮澎湃 重大成果競相涌現

4. 寫六種科學家從動物身以研究發明成果。

1、由令人討厭的蒼蠅,仿製成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
2、水母的順風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3、根據蝙蝠超聲定位器的原理,人們還仿製了盲人用的「探路儀」。這種探路儀內裝一個超聲波發射器,盲人帶著它可以發現電桿、台階、橋上的人等。如今,有類似作用的「超聲眼鏡」也已製成。
4、模擬藍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將設計出仿生光解水的裝置,從而可獲得大量的氫氣。
5、根據對人體骨胳肌肉系統和生物電控制的研究,已仿製了人力增強器——步行機。
6、現代起重機的掛鉤起源於動物的爪子。

5. 課題成果的主要內容概述(高中物理學習困難的研究) 我研究了六個活動,怎麼寫課題結題報告啊

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時間
人均年收入
家用電器
交通工具
住房條件

60年代
50元左右
僅有版供照明

用的電燈權
無(步行)
一家六口擠在兩間低矮的平房內,房內僅有生活必需的傢具(農村)

70年代
150元左右
手電筒、

收音機、電燈
無(步行)
新建40㎡平房一間(農村)

80年代
1000—3000元
新增:14英寸

黑白電視機、

單門冰箱
一輛

自行車
新建兩層樓房二間(農村)

90年代
10000—18000元
新增:雙門冰箱、 21寸彩電、

半自動洗衣機
3輛

自行車
三口之家進城,租70m2左右的樓房一套

現在
35000元左右
新增:32寸液晶電視、全自動洗衣機、

油煙機、微波爐、消毒櫃、電腦
一輛電瓶車、一輛摩托車
三口之家住進自購房:90m2左右的多層公寓,家中裝飾豪華。

6. 方6井鑽探成果

(一)概況

方6井的部署是在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依據鑽探結果對依-舒地塹湯原斷陷、方正斷陷油氣成藏條件及其分布規律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部署在構造圈閉上的工業氣流井和油氣顯示井多分布在深凹陷的上傾方向和深凹陷處,而遠離生烴凹陷的構造圈閉多沒有顯示,推測深凹陷是油氣聚集的有利地區。通過與莫里青斷陷類比,結合松遼盆地向斜成藏的新理論,堅定了下凹子找油的信心,提出了依-舒地塹由構造型油氣藏勘探轉變為向深凹處及其上傾方向尋找岩性油氣藏的勘探思路。在這一創新性勘探思路的指引下,研究確定了依-舒地塹湯原斷陷東部凹陷帶和方正斷陷北部凹陷帶是油氣勘探的有利地區。在地震精細構造解釋和岩性預測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方正斷陷柞樹崗向斜是實現油氣勘探突破的首選地區,優選目標部署了方6井。

方6井位於黑龍江省通河縣烏鴉泡鎮岔林河農場三隊東南2.5km,構造位置位於方正斷陷柞樹崗向斜哈哈屯構造哈-2斷鼻上,為一口預探井。鑽探目的是:了解該區主要目的層新安村組+烏雲組烴源岩、儲層發育情況及岩相古地理特徵。了解該區生儲蓋組合關系,揭示方3井北北東斷塊含油氣情況,進一步擴大柞樹崗地區含氣面積。了解白堊系生、儲、蓋層發育情況及含油氣性。方6井於2005年12月23日開鑽,於2006年3月19日完鑽,設計井深3580m,完鑽井深3120m,完鑽層位白堊系。

(二)地層發育情況

方6井與方3井僅相距3.5km,均位於方正斷陷構造長軸方向,地層及沉積相特徵具有較強的可對比性,經地層劃分對比,確定方6井鑽遇的地層有白堊系、古近系新安村組、寶泉嶺組及新近系富錦組和第四系。本井缺失古近系達連河組、烏雲組。下面按地層由新至老,由上至下的順序分述如下。

1.第四系

井段為7.5~56m,厚度48.5m,地表0.3m 為黑色腐殖土,鬆散,偶見植物根系。其下為灰黃色粘土,鬆散,未成岩。雜色砂礫層顏色以黃色為主,灰色次之,成分以石英為主,鬆散,未成岩,礫徑最大3mm,一般1mm。與下伏地層呈不整合接觸。

2.新近系富錦組

井段為56~659m,厚度603 m,頂部岩性為綠灰色泥岩、粉砂質泥岩與雜色砂質礫岩呈不等厚互層,其下為灰色、雜色砂質礫岩夾綠灰色泥岩。砂質礫岩顏色以黃色為主,灰色次之,成分以石英為主,泥質膠結,疏鬆,成岩性差,分選較差,磨圓度呈次稜角狀,礫徑最大5mm,一般1~3mm。雙側向視電阻率曲線為厚層狀高阻值夾山峰狀、尖峰狀中、低阻值。自然電位曲線具小幅度異常。該段為弱氧化-弱還原環境下的沖積扇相沉積。與下伏地層呈不整合接觸。

3.古近系寶泉嶺組二段

井段為659~1381.5m,厚度722.5 m,岩性為灰色、雜色砂質礫岩,灰色、灰白色細砂岩、中砂岩、粗砂岩夾深灰色泥岩、粉砂質泥岩。泥岩質純,砂岩成分以長石、石英為主,泥質膠結,較疏鬆,分選中等,磨圓度呈次圓狀,砂質礫岩顏色以灰色為主,白色次之,成分以長石、石英為主,泥質膠結,疏鬆—緻密,分選較差,磨圓呈次稜角狀,礫徑最大7mm,一般1~5mm。雙側向視電阻率曲線為厚層狀、山峰狀高阻值夾不規則齒狀、山峰狀、尖峰狀中、低阻值。自然電位曲線於砂岩、礫岩處具正異常。自下而上表現為粗—細—粗—細—粗兩個完整的旋迴。該段為還原環境下的深水扇相沉積。

4.古近系寶泉嶺組一段

井段為1381.5~2757.5m,厚度1376 m,岩性分為上、下兩部分。上部為灰色厚層細砂岩、粗砂岩和砂質礫岩夾灰色粉砂岩和深灰色泥岩。下部以黑灰色、灰黑色泥岩和深灰色粉砂質泥岩夾灰色泥質粉砂岩和粉砂岩為主,頂部偶見灰綠色泥岩。上部泥岩質不純,含砂;下部泥岩質純,性脆。砂岩成分以長石、石英為主,泥質膠結,較疏鬆—緻密,分選中等—較差,磨圓度呈次圓狀。砂質礫岩成分以長石、石英為主,泥質膠結,疏鬆—緻密,分選較差,磨圓度呈次稜角狀,礫徑最大3mm,一般1mm。雙側向視電阻率曲線上部為厚層狀、不規則齒狀中、高阻值相間分布,下部為不規則齒狀低阻值,底部夾尖峰狀、山峰狀中阻值。自然電位曲線於上部砂岩、礫岩發育處具正異常。該段為還原環境下的深水扇-半深湖相沉積。與下伏地層呈不整合接觸。

5.古近系新安村組

井段為2757.5~2995.2m,厚度237.7 m,岩性為灰色粉砂岩、粗砂岩,灰色、灰白色砂質礫岩,灰白色、雜色礫岩夾黑灰色泥岩、粉砂質泥岩;底部為灰黑色、深灰色泥岩、粉砂質泥岩夾灰色泥質粉砂岩、黑色煤層。泥岩質純,性脆。砂岩成分以石英、長石為主,泥質膠結,較緻密,分選較差—中等,磨圓度呈次稜角—次圓狀。砂質礫岩顏色以灰色、灰白色為主,灰綠色次之,土黃色微量,成分以石英、長石為主,長石局部具高嶺土化,泥質膠結,較緻密,分選較差,磨圓度呈次稜角狀,礫徑最大3mm×5mm,一般2mm×3mm。礫岩顏色以灰白色為主,灰綠色次之,土黃色微量,成分以石英、長石為主,泥質膠結,較緻密,分選差,磨圓度呈次稜角狀,礫徑最大10mm×30mm,一般5mm×10mm。雙側向視電阻率曲線為厚層狀、山峰狀高阻值夾中阻值,底部為不規則齒狀中阻值夾尖峰狀高阻值。自然電位曲線於砂岩、礫岩發育處具負異常。該段為還原環境下的扇三角洲-沼澤化湖相沉積。與下伏地層呈整合接觸。

6.白堊系

井段為2995.2~3120m,厚度124.8m,岩性上部為灰色細砂岩、粗砂岩,灰色、綠灰色、灰白色、深灰色熒光細砂岩、粗砂岩、砂質礫岩,灰色、深灰色、綠灰色油跡粉砂岩、粗砂岩、砂質礫岩,棕灰色油浸粗砂岩、含油細砂岩夾灰黑色泥岩;下部為灰色、深灰色中砂岩、粗砂岩夾灰黑色泥岩。泥岩質純性脆。砂岩成分以石英、長石為主,泥質膠結,較疏鬆—較緻密,分選中等—差,磨圓度呈次稜角—次圓狀,局部含少量暗色礦物。砂質礫岩成分以石英為主,長石次之,泥質膠結,較緻密,分選中等—差,磨圓呈次稜角—次圓狀,局部含少量暗色礦物,礫徑最大2mm×3mm,一般1mm×2mm。雙側向視電阻率曲線為山峰狀、尖峰狀、厚層狀高阻值相間分布。自然電位曲線具明顯負異常。該段為還原環境下的扇三角洲相沉積。

(三)烴源岩評價

1.烴源岩發育情況

該井鑽遇的地層主要有白堊系、古近系新安村組+烏雲組、寶泉嶺組及新近系富錦組。暗色泥岩縱向上主要發育在古近系寶泉嶺組,泥質較純,含砂較少,其他層位則厚度較薄。

寶泉嶺組暗色泥岩很發育,該井鑽遇寶泉嶺組厚度1299.5m,其中,暗色泥岩累計厚度達996m,尤其是寶泉嶺組一段暗色泥岩很發育,累計厚度達925 m,單層最大厚度331m,累計佔地層厚度的67.2%。

新安村組+烏雲組暗色泥岩不發育,該井鑽遇的古近系新安村組+烏雲組厚度237.7m,其中,暗色泥岩不發育,累計厚度僅為65m,單層最大厚度也不大,僅為6m,累計僅佔地層厚度的27.1%。但從其它鑽井統計結果看,新安村組+烏雲組的暗色泥岩也比較發育,僅次於寶泉嶺組一段。累計厚度最高可達119.5m(方D 2井)。

白堊系暗色泥岩不發育,該井鑽遇白堊系125m,其中,暗色泥岩累計厚度為16 m,佔地層厚度的16.5%。

2.有機質豐度

方6井全井取心只有26.9m,僅在2380.5~2386.5m 井段(寶泉嶺組一段)取到了暗色泥岩,其它岩心均為砂岩和砂礫岩。寶泉嶺組暗色泥岩地化分析結果表明,該層段在方6井處有機質豐度較低,有機碳最大值為1.143%,平均為0.84%,按陸相生油岩有機質豐度劃分標准評價,屬中等生油岩。氯仿瀝青「A」最大值為0.0118%,平均為0.0061%,生油潛量(mg/g),最大值為2.62mg/g,平均為1.11mg/g,按陸相生油岩有機質豐度劃分標准評價,屬較差生油岩。綜合評價,寶泉嶺組一段烴源岩豐度屬於較差—較好的級別。

寶泉嶺組二段未取心,新安村組雖然取心但未見暗色泥岩,白堊系雖然取心但未見暗色泥岩。

綜合評價,方6井白堊系有機質豐度為較好烴源岩,寶泉嶺組一、二段和新安村組為較差—較好烴源岩。

3.有機質類型

有機母質類型的確定主要依據鏡下鑒定、乾酪根元素組成、熱解等方法。方6井2380.5~2386.5m 井段(寶泉嶺組一段)泥岩用乾酪根元素法劃分有機質類型,乾酪根元素H/C原子比為0.87~0.89,O/C 原子比為0.18~0.20,母質類型為ⅡB型。熱解法劃分母質類型為Ⅲ型。方正斷陷其它井烴源岩樣品的有機元素分析結果,有機質樣品大部分列入ⅡB—Ⅲ型。

4.烴源岩有機質成熟度

方6井2380.5~2386.5m 井段(寶泉嶺組一段)7塊泥岩樣品鏡質體反射率分析結果,區間值為0.50%~0.56%,平均為0.53%;岩石熱解最高峰溫(Tm ax)區間值為426~429℃。表明寶泉嶺組一段下部已進入低成熟階段。

方正斷陷內各層烴源岩以Ro≈0.5作為有機質開始生油的門限,以Ro≈0.7為大量生油階段開始,則寶泉嶺組二段的烴源岩基本上沒有達到生油門限;寶泉嶺組一段的烴源岩在南部凹陷帶的淺部位沒有成熟,深部位的烴源岩基本達到低成熟階段,在北部的柞樹崗向斜烴源岩基本已經進入生油門限,深部位的烴源岩已經進入生油高峰期,達到成熟階段;達連河組的烴源岩在南部凹陷帶和柞樹崗向斜基本已經成熟,在中部凸起帶仍然沒有進入生油門限;新安村組和烏雲組烴源岩除盆地邊界附近外,均進入成熟階段;白堊系的烴源岩均進入成熟階段。

5.烴源岩綜合評價

由於方6井取心較少,僅寶泉嶺組一段見暗色泥岩,但據方6井處於方正斷陷坳陷中心附近,沉積相分析寶泉嶺組一段和白堊系為湖相,寶泉嶺組二段和新安村組為濱淺湖和三角洲平原相的事實,綜合評價,認為方6井白堊系有機質豐度為較好烴源岩,寶泉嶺組二段和新安村組為較差—較好烴源岩,有機質類型為ⅡB—Ⅲ型。方6井寶泉嶺組一段下部和新安村組進入低成熟階段,白堊系進入成熟階段,寶泉嶺組一段和白堊系是主要的烴源岩。

(四)儲層物性特徵

通過對方6井取心層段岩心樣品孔隙度和滲透率的分析數據統計,新安村組儲層孔隙度在6.9%~14.7%之間,平均值為10.26%,滲透率(1.21~70.9)×10-3μm2,平均值為14.61×10-3μm2,屬於中孔、中滲儲層;白堊系儲層孔隙度在0.9%~12.8%之間,平均值為4.64%,滲透率(0.01~2.81)×10-3μm2,平均值為0.21×10-3μm2,屬於低孔、低滲儲層。由各層段的儲層物性比較來看,一般隨著埋藏深度和年代的增加,孔隙度和滲透率減小,儲層物性降低。

(五)試油及油源岩對比

方6井取心在2999.17~2999.60m 見到油浸0.38m,油跡3.53m,熒光10.14m,綜合解釋油層厚度34.2m,試油獲日產1.2m3自然產能,壓裂後獲日產10.8m3高產工業油流。

含油分析結果顯示油質輕、主峰碳數低。原油主峰碳為nC 13,正構烷烴碳數分布范圍為nC7~nC 36。OEP為1.18,奇偶優勢不明顯,反映原油近成熟。寶泉嶺組一段暗色泥岩(2380.5~2386.5m井段7塊樣品)飽和烴氣相色譜,主峰碳為nC27~nC 29,正構烷烴碳數分布范圍為nC 16~nC 36。OEP為2.29~2.98,表現出未成熟的特徵。正構烷烴分布具有較大差異,二者沒有親緣關系,油中以低碳數烴為主,為輕質油,推測寶泉嶺組之下的煤系地層為生油岩。

(六)鑽探成果及其意義

方6井的部署發展創新了油氣勘探的四大技術。第一是地層綜合劃分對比技術,鑽井和地震資料結合實現了地震分層和地質分層統一,為後續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第二是沉積學與層序地層學技術,利用岩心、測井和地震資料確定了沉積相帶及其展布規律,發現了湖底扇沉積。第三是地震精細解釋和岩性預測技術,在三維區進行了1×2測網的精細構造解釋,落實了構造格局和構造圈閉,利用振幅資料對白堊系進行了岩性預測。第四是石油地質綜合研究技術,確定了生、儲、蓋組合特徵,預測了有利區帶,優選了鑽探目標。

方6井在依-舒地塹方正斷陷首次見到含油顯示,壓裂後獲日產10.8m3高產工業油流。方正斷陷白堊系裂縫油層厚度較大,方6井白堊系日產油0.62m3,表明方正斷陷白堊系具備石油勘探的前景,同時也預示整個大三江白堊系勘探有一定前景。方6井的發現是繼海拉爾盆地之後大慶油田勘探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發現,是依-舒地塹石油勘探的歷史性突破,是大慶油田勘探史上首次在3000m 之下發現高產工業油流(松遼盆地2400m,海拉爾盆地2700m),是戰略選區項目首次在陸上油氣勘探獲得的重大發現。方6井的發現展示了大三江探區白堊系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對實現大慶「百年油田」的資源接替具有重要意義,而且選區項目方6井的發現也是落實溫家寶總理2006年8月10日關於「加強外圍油氣勘探」戰略指示的重要舉措。

7. 20世紀六,七十年代,新中國在尖端科技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1、掌握「兩彈一星」技術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2、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

1973年,水稻專家袁隆平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該水稻畝產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在農業科技上的一項舉世矚目的成就。

這項技術自1976年在全國大面積推廣以後,僅至1994年,就已使中國的稻穀累計增產達2400億公斤。此外,該技術還被出口到美國等國家和地區。

3、人工合成蛋白質

在生物技術方面,1965年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蛋白質——結晶牛胰島素。這項成果獲1982年中國自然科學一等獎。研發領導者王應睞因此被著名英國學者李約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譽為「中國生物化學的奠基人之一」。

4、掌握回式遙感衛星技術

1975年1月29日,中國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試驗成功。中國成為繼美國和原蘇聯之後,第三個掌握這項技術的國家。

5、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試水

1971年9月,中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試航。1974年「八一」建軍節,中央軍委將中國第一艘核潛艇命名為「長征一號」,正式編入海軍戰斗序列。

8. 取得的主要成果

本書是在充分吸收消化前人成果的基礎上,對華北克拉通北緣哈達門溝和金廠溝梁兩個最有代表性的典型金礦床進行重點解剖研究,通過野外地質調查和室內測試,綜合分析研究相結合,查明典型金礦床的成礦地質背景、礦床地質特徵、成礦流體地球化學特徵、成礦物質來源以及成礦時代,進行成礦機制分析。在單個礦床解剖的基礎上,對兩個典型礦床進行對比研究,探討華北克拉通北緣區域控礦因素及成礦規律,為進一步找礦提供依據。本書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有:

1.成岩(礦)時代方面

通過精確的成岩(礦)年齡測定,在哈達門溝金礦區,獲得沙德蓋岩體鋯石SHRIMP U-Pb加權平均年齡為221.6±2.1 Ma,西沙德蓋岩體鋯石LA-ICPMS U-Pb加權平均年齡為222.9±0.82 Ma;獲得哈達門溝金礦床輝鉬礦Re-Os等時線年齡為386.6±6.1 Ma,金成礦的形成主要發生在早泥盆世;礦區北部西沙德蓋鉬礦床輝鉬礦Re-Os等時線年齡為226.4±3.3 Ma,鉬礦床形成於三疊紀。在金廠溝梁金礦區,獲得對面溝似斑狀花崗閃長岩鋯石LA-ICP MS加權平均年齡140.86±0.71 Ma~142.65±0.44 Ma,對面溝細粒花崗閃長岩鋯石LA-ICP MS U-Pb加權平均年齡138.7±1.2 Ma,西檯子似斑狀黑雲母二長花崗岩鋯石LA-ICP MS U-Pb加權平均年齡226.8±0.87 Ma,金廠溝梁片麻狀二長花崗岩鋯石LA-ICP MS U-Pb加權平均年齡258.6±1.6 Ma~261.61±0.94 Ma,礦區石英斑岩脈鋯石LA-ICP MS諧和年齡為154.68±0.45 Ma。與礦脈相互穿插的黑雲粗安斑岩鋯石LA-ICP MS U-Pb加權平均年齡為131.7±1.1 Ma,接近或略早於成礦年齡,礦區南部對面溝銅鉬礦化輝鉬礦Re-Os加權平均年齡131.45±0.93 Ma,西礦區深部鉬礦化石英脈輝鉬礦Re-Os等時線年齡244.7±2.5 Ma,加權平均年齡243.5±1.3 Ma。

2.穩定同位素方面

礦石硫同位素組成:哈達門溝礦區δ34S變化於-21.7‰~5.4‰之間,極差為27.1‰,說明硫來源的復雜性,平均值為-10.6‰,表現出虧損重硫的特點,結合區內變質岩中黃鐵礦的δ34S值,認為這套變質火山-沉積岩系為一套孔茲岩系,本身富32S,哈達門溝成礦流體中硫繼承了這套太古宙地層中硫的同位素特點,並混有深部含礦流體的硫,所以成礦物質來源於深部流體和變質地層。金廠溝梁礦石硫化物δ34S變化於-2.8‰~-0.6‰之間,極差為2.2‰,平均值為-1.61‰,長皋溝金礦區礦石硫化物δ34S變化於-1.5‰~1.2‰之間,極差為2.7‰,平均值為-0.15‰,二道溝金礦區含金硫化物δ34S變化於-0.7‰~2.3‰之間,極差為3‰,平均值為-0.08‰,三者硫同位素組成相似,極差范圍小,均集中在0值附近,具有深源硫的特點。

鉛同位素組成:哈達門溝礦石鉛同位素組成、計算的單階段模式年齡,Th/U比值、μ值等,變化范圍較大,表明鉛不是在單一的鈾、釷-鉛系統中演化的,而是多階段的,鉛同位素的組成並非是正常鉛,而是混合鉛。在鉛構造模式圖上,哈達門溝礦石鉛同位素投點比較分散,表明哈達門溝金礦床鉛來源的復雜性。金廠溝梁、二道溝、常皋溝三個礦區礦石鉛同位素組成,單階段模式年齡,Th/U比值、μ值等一系列參數均相似,說明它們成礦作用有著相同的過程。參數變化范圍很小,說明鉛來源單一。在鉛構造模式圖上,鉛同位素數據主要投在地幔鉛演化曲線和下地殼鉛演化曲線之間,反映了鉛的來源主要為地幔和下地殼。

氫-氧同位素組成:哈達門溝金礦脈的δ18O‰在3.80‰~5.20‰之間,平均4.49‰,柳壩溝金礦脈δ18O‰在4.22‰~4.32‰之間,平均4.27‰,將結果投入δ18OH-δD圖上,投影點均落在原生岩漿水及變質水附近,說明哈達門溝金礦成礦熱液來源於岩漿水和部分變質熱液,後期有天水的混入。金廠溝梁金礦脈的δ18O‰在2.2‰~7.8‰之間,平均4.9‰,δD為-108‰~62.4‰,平均-86‰,二道溝金礦脈δ18O‰在7.4‰~7.9‰之間,平均7.6‰,δD為-110.9‰~-97.8‰,平均103.1‰,長皋溝金礦脈樣僅有一件,δ18O‰為7.7‰,δD為-81.3‰,將結果投入δ18O-δD圖上,三個礦區投影點均落在原生岩漿水及下方,說明成礦流體主要來自岩漿水,有部分天水混入,有1個樣品投入變質水范圍,說明流體繼承了變質流體的性質。

3.流體包裹體方面

哈達門溝金礦石英脈成礦溫度在160~300℃范圍內,成礦溫度集中在200~280℃之間,平均236℃;鹽度集中分布在5%~15%NaCleq之間,平均鹽度9.80%NaCleq;密度為0.75~1.15g/cm3,主要集中在0.75~0.85 g/cm3之間,平均0.86 g/cm3;成礦壓力(平均值)為(139~366)×105 Pa,平均253×105 Pa,對應靜岩深度為0.515~1.354 km,平均0.96 km,靜水深度為1.39~3.66 km,平均2.53 km;包裹體氣相成分以H2O和CO2為主,其次為N2,O2,含微量的CH4、C2H6、C2H2和C2H4等;液相組分陰離子以Cl-和 為主,還有少量的 和F-,微量Br-;陽離子以Na,K和Ca2+為主,Na>K,含少量Mg2+

金廠溝梁含金石英脈成礦均一溫度范圍為190℃~380℃,集中在240℃~340℃之間,平均294℃;鹽度范圍為0.18%~8.81%NaCleq,平均鹽度3.79%NaCleq;密度為0.58~0.90g/cm3,主要集中在0.65~0.85g/cm3之間,平均0.75g/cm3;成礦壓力為(170~986)×105 Pa,平均705×105Pa,對應靜岩深度為(0.63~3.65)km,平均2.61 km,靜水深度為1.70~9.86 km,平均7.05 km;包裹體氣相成分中均以H2O和CO2為主,其次為N2,O2;液相組分中陰離子以Cl-和 為主,少量 和F-,微量Br-;陽離子以Na,K和Ca2+為主,少量Mg2+。對面溝銅鉬礦754中段含礦石英脈石英包裹體均一溫度范圍為194℃~424℃,平均315℃,鹽度5.41%~38.16%NaCleq,平均23.44%NaCleq,密度0.76~1.00 g/cm3,平均0.88 g/cm3。對面溝銅鉬礦床成礦壓力為(162.79~1189.42)×105 Pa,平均628×105 Pa,換算成相應的深度,靜水深度為1.63~11.89 km,平均6.28km,靜岩深度為0.60~4.41 km,平均2.32 km。早期鉬礦化石英脈石英包裹體均一溫度范圍為315℃~393℃,平均356℃,鹽度范圍為1.74%~11.58%NaCleq,平均值5.30%NaCleq,密度在0.56~0.82g/cm3之間,平均0.66g/cm3。鉬礦化石英脈成礦壓力為(865.99~1027.85)×105 Pa,平均943×105 Pa,換算成相應的深度,靜水深度為8.66~10.28 km,平均9.43 km,靜岩深度為3.21~3.81 km,平均3.49 km。

4.成礦機制方面

哈達門溝金礦床形成機制:在泥盆紀早期華北克拉通北緣處於弧-陸碰撞後的伸展構造背景,這種伸展背景引發山前大斷裂的活動,深部富鉀含礦流體沿山前大斷裂上升,在運移過程中不斷萃取圍岩中的金等成礦元素,在大斷裂的次級斷裂等構造有利部位充填、交代而形成這種金鉬組合型的礦床,後期有經受海西晚期-印支期多次熱液活動的疊加和改造,表現出本區成礦年齡多樣性的特點。

金廠溝梁金礦床形成機制:燕山晚期,中國東部發生過大規模的岩石圈減薄作用,這種減薄作用的結果可以導致陸殼,尤其是下地殼的重熔活化,發生了強烈的岩漿作用,並且導致殼-幔物質發生大比例混合,形成對面溝花崗閃長岩漿,在侵入過程中,從深部帶來豐富的成礦物質,在岩漿期後,深部含礦流體的大量積聚,在岩漿熱和流體壓力驅動下,小部分進入先成岩體斷裂,遷移富集沉澱成礦,如長皋溝金礦的形成;其餘大量含礦流體,與地下水、變質水混合,並在運移過程中萃取高豐度變質岩及部分火山岩中的成礦物質,形成富金流體,隨物化條件改變,在合適空間發生沉澱成礦,最終形成現今這樣的礦床,如金廠溝梁和二道溝金礦床。

哈達門溝金礦床和金廠溝梁金礦床分別代表華北克拉通不同演化階段,不同構造體制下的產物。其中哈達門溝金礦床代表華北克拉通與古亞洲洋相互作用的產物,而金廠溝梁代表華北克拉通東部岩石圈減薄的產物。

9. 中國古代各方面的成就

1、造紙術

(1)西漢先後出現絮紙和麻纖維紙。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紙。

(2)東漢宦官蔡倫於105年改進造紙術,製造植物纖維紙。

(3)造紙術6世紀傳到朝鮮、越南和日本,8世紀傳到中亞,並經阿拉伯人傳到非洲和歐洲。

2、印刷術

(1)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詩,現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國印製的《金剛經》卷子。

(2)五代有了雕版印刷的整部書籍。

(3)宋代雕版印刷業很發達,刻印的書,字體工整,裝訂精美。11世紀中葉,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

(4)元朝出現錫、木活字。後來又有銅、鉛活字印書。

(5)活字印刷術發明後,向東傳入朝鮮、日本,向西傳入埃及和歐洲,改變了當時歐洲只有僧侶才能讀書和受高等教育的狀況。

3、指南針

(1)戰國時期發現磁石指南特性,發明「司南」。

(2)北宋已會使用磁針指南,後來把磁針裝在羅盤上,製成指南針用於航海。

(3)南宋時指南針傳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國,促進了各國航海事業發展,並為新航路的開辟和實現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

4、火葯

(1)唐朝時《真元妙道要略》一書最早提到了火葯,唐末火葯開始用於軍事。

(2)北宋時火葯已廣泛在軍事上使用,東京設立「廣備攻城作」,製造火葯和火器;宋仁宗時成書的《武經總要》記載了許多火器的製作方法。

(3)南宋時發明了「突火槍」,管形火器的出現,開創了人類作戰史的新階段。

(4)金的火器製造業比較發達,所制的「震天雷」、「飛火槍」威力很大。金的軍隊用這兩種火器打退了蒙古軍隊的進攻,取得局部勝利。

(5)我國發明的火葯在13世紀中期傳入阿拉伯,後來又由阿拉伯傳入歐洲。

5、中國古代的天文歷法成就

(1)夏朝:歷法「夏小正」,載有一年中各個月份的物候、天象、氣象和農事情況。

(2)商朝:干支紀日法是商朝歷法最大成就,它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紀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保留了我國最早的日食、月食和新星記錄。

(3)春秋:留下世界公認的關於哈雷彗星的最早記錄,比歐洲早670多年。歷法已經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統,基本上確立了十九年七閏的原則,比歐洲早160年。

(4)戰國:《甘石星經》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學著作;人們還測定了一年的季節。

(5)西漢:武帝時制定「太初歷」。前28年西漢關於太陽黑子的記錄是世界最早的太陽黑子記錄。

(6)東漢:張衡發明了渾天儀和地動儀(比歐洲早1700多年)。

(7)隋唐:①隋朝天文學家劉焯編制的《皇極歷》,創立了計算日月運行的新方法,是當時最先進的歷法。②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在《皇極歷》的基礎上制定的《大衍歷》,比較准確地反映了太陽運行的規律,系統周密,表明中國古代歷法體系的成熟。③一行還是世界上用科學方法實測地球子午線長度的創始人。

(8)元朝:元初設立太史局編制新歷法。郭守敬改進了簡儀和圭表,主持全國范圍的天文測量,編《授時歷》年周期與現行公歷同,但早於現行公歷300年問世。

6、中國古代的數學成就

(1)西周:商高講過「勾三股四弦五」這一勾股定理特例,載於《周髀算經》。

(2)春秋:九九乘法表。

(3)西漢:劉歆推算圓周率為3.1547。

(4)東漢:《九章算術》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

(5)三國:劉徽運用極限理論,提出計算圓周率的正確方法。

(6)南朝:祖沖之精確地算出圓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這一成果比歐洲早一千年。他還為《九章算術》作注。又著《綴術》等書。

(7)唐朝:著名數學家王孝通撰寫的《緝古算經》,首次提出三次方程式正根的解法,能解決工程建設中上下寬狹不一的計算問題,是對古代數學理論的卓越貢獻,比阿拉伯人早三百多年,比歐洲早六百多年。

(8)明代:數學家程大位編著《演算法統宗》,奠定了後世珠演算法基礎。

(9)清代:蒙古族數學家明安圖推出「割圓九術」,將其研究成果整理成《割圓密率捷法》。他用解析幾何方法把三角函數和圓周率的研究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9)成果物6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指中國古代各項科技成果,包括造紙、印刷、紡織、陶瓷、冶鑄等。

中國古代科技源於生活,而生活需要各種實用技術。造紙、印刷、紡織、陶瓷、冶鑄、建築等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發明創造無不帶有鮮明的實用烙印。

物理學成就

戰國時期:物理學有較大成就。《墨經》中有大量的物理學知識,其中包括杠桿原理和浮力理論的敘述,還有聲學和光學的記載。關於光影關系、小孔成像等,寫的很系統,被現代科學家稱為「《墨經》光學八條」。

醫葯學成就

(1)先秦時期:扁鵲是戰國時期最著名的醫生,後代把他奉為「脈學之宗」,他採用望聞問切四診法,從脈象中診斷病情。切脈是扁鵲的主要成就。四診法成為我國中醫的傳統診病法,兩千多年來一直為中醫所沿用。

(2)兩漢時期:①戰國問世、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較早的重要醫學文獻。它奠定了祖國醫學的理論基礎。②東漢的《神農本草經》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葯物學著作。③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擅長外科手術,被人譽為「神醫」,發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④東漢末年的名醫張仲景,被稱為「醫聖」,其代表作《傷寒雜病論》是後世中醫的重要經典。

(3)隋唐時期:①唐朝傑出的醫學家孫思邈的《千金方》,全面總結歷代和當時的醫葯學成果,並有許多創見,在我國醫葯學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②吐蕃名醫元丹貢布編著的《四部醫典》,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③唐高宗時期編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國家頒行的葯典。

(4)明清時期:明朝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葯物一千八百多種,方劑一萬多個,全面總結了16世紀以前的中國醫葯學,被譽為「東方醫葯巨典」。李時珍重視實地考察和試驗觀察,注意運用比較方法,所以他對葯物的認識和總結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本草綱目》對葯物的分類反映了由低級到高級的生物進化觀。李時珍還提出「鳥產於林,故羽似葉」的觀點,反映了他在動物適應環境、相關變異以及遺傳特徵等方面的新認識。

10. 人類根據動物發明了哪些東西

人類根據動物發明的東西有很多很多,應用於各種領域:

1、根據響尾蛇的頰窩能感覺到0.001℃的溫度變化的原理,人類發明了跟蹤追擊的響尾蛇導彈。

2、人類還利用蛙跳的原理設計了蛤蟆夯。

3、 人類模仿警犬的高靈敏嗅覺製成了用於偵緝的「電子警犬」。

4、 科學家根據野豬的鼻子測毒的奇特本領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

5、生物學家通過對蛛絲的研究製造出高級絲線,抗撕斷裂降落傘與臨時吊橋用的高強度纜索。

6、船和潛艇來自人們對魚類和海豚的模仿。

7、 響尾蛇導彈等就是科學家模仿蛇的「熱眼」功能和其舌上排列著一種似照相機裝置的天然紅外線感知能力的原理,研製開發出來的現代化武器。

8、 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魚反沖原理。


9、 科學家研究青蛙的眼睛,發明了電子蛙眼。

10、白蟻不僅使用膠粘劑建築它們的土堆,還可以通過頭部的小管向敵人噴射膠粘劑。於是人們按照同樣的原理製造了工作的武器—一塊干膠炮彈。

11、每隻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塊比周圍略重一些的厚斑點,這就是防止翅膀顫抖的關鍵。飛機設計師研究蒼蠅、蚊子、蜜蜂等的飛行方法,造出了許多具有各種優良性能的新式飛機。

12、鯨:外形是一種極為理想的「流線體」,而「流線體」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是最小的。後來工程師模仿鯨的形體,改進了船體的設計,大大提高了輪船。舴的速度。

13、蛋殼:能夠把受到的壓力均勻(yún)地分散到蛋殼的各個部分。建築師根據這種「薄殼結構」的特點,設計出許多既輕便又省料的建築物。

14、連體鯊魚裝:第一代鯊魚裝模仿了鯊魚的皮膚,在泳衣上設計了一些粗糙的齒狀突起,以有效地引導水流,並收緊身體,避免皮膚和肌肉的顫動。第二代鯊魚裝又增加了一些新的亮點,加入了一種叫做「彈性皮膚」的材料,可使人在水中受到的阻力減少4%。

15、讓盲者見到光明:在植入了微小的仿生視網膜之後,3位失明患者不僅看到了明滅或者移動的光點,甚至還成功地用眼睛區別出杯子和盤子。

16、人工合成蛛絲:蛛絲含有一種纖維蛋白,這種蛋白質和存在於毛發和羊角中的角質蛋白相似。這種蛋白分泌出來後開始變得堅韌。通過精細的平衡水的含量,蜘蛛和蠶可以防止纖維蛋白過快固化。

17、電魚與伏特電:經過對電魚的解剖研究,發現在電魚體內有一種奇特的發電器官。義大利物理學家伏特,以電魚發電器官為模型,設計出世界上最早的伏打電池。

18、水母耳朵:水母耳風暴預測儀,相當精確地模擬了水母感受次聲波的器官。

一般而言,發明是應用自然規律解決技術領域中特有問題而提出創新性方案、措施的過程和成果。產品之所以被發明出來是為了滿足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發明的成果或是提供前所未有的人工自然物模型,或是提供加工製作的新工藝、新方法。機器設備、儀表裝備和各種消費用品以及有關製造工藝、生產流程和檢測控制方法的創新和改造,均屬於發明。

知識產權領域,發明是指《專利法》所保護的發明創造的其中一種專利類型,是指對產品、方法或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在專利領域中的發明有其規定的保護對象或者說保護客體。

(10)成果物6擴展閱讀:

專利證書專利申請經審查合格,沒有發現駁回理由,滿足頒發授予專利權條件,由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即國家知識產權局)作出授予專利權的決定,發給專利申請人的專利證書,是一種法律證明文件。

專利證書分為發明專利證書、實用新型專利證書以及外觀設計專利證書。

專利證書是專利局頒發的證明專利權的文件。專利申請經審查、批准後,專利局應作出授予專利權的決定,發給專利證書。專利證書主要記載發明創造的專利名稱,專利號,發明人、設計人的姓名,專利權人的姓名、名稱,權利保護范圍,授予專利的時間等等。

專利分類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二條規定:

第二條 本法所稱的發明創造是指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

發明,是指對產品、方法或者其改進所提出的新的技術方案。

實用新型,是指對產品的形狀、構造或者其結合所提出的適於實用的新的技術方案。

外觀設計,是指對產品的形狀、圖案或者其結合以及色彩與形狀、圖案的結合所作出的富有美感並適於工業應用的新設計。

獲得證書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第三十九第四十條的規定:

第三十九條 發明專利申請經實質審查沒有發現駁回理由的,由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作出授予發明專利權的決定,發給發明專利證書,同時予以登記和公告。發明專利權自公告之日起生效。

第四十條 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專利申請經初步審查沒有發現駁回理由的,由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作出授予實用新型專利權或者外觀設計專利權的決定,發給相應的專利證書,同時予以登記和公告。實用新型專利權和外觀設計專利權自公告之日起生效。

閱讀全文

與成果物6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武漢疫情投訴 瀏覽:149
知識產權合作開發協議doc 瀏覽:932
廣州加里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5
企業知識產權部門管理辦法 瀏覽:455
消費315投訴 瀏覽:981
馬鞍山鋼城醫院 瀏覽:793
馮超知識產權 瀏覽:384
介紹小發明英語作文 瀏覽:442
版權使用權協議 瀏覽:1000
2018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表 瀏覽:884
馬鞍山候車亭 瀏覽:329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領導小組 瀏覽:709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