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現代科技新成果

現代科技新成果

發布時間:2020-12-26 02:45:44

❶ 現在最新的科技成果是什麼(多多益善!)

你聽說過用來空氣來推動汽車嗎?源這可是一件新鮮的事,在國際汽車界的汽車族譜里是找不到的,是完完全全的一種另類汽車,但事情總是在變化的,近十年來,在法國、英國、西班牙、美國、墨西哥、南非一些非汽車界的工程師,熱心於研製空氣汽車,並已經取得近乎實用性試驗階段,達到令人感嘆的進步!
據說,空氣汽車最高時速已達100-120公里,加速能力0-50公里為6秒,行車距離230公里或12小時,在加氣站添加「燃料」只需2分鍾,售價大約在6-7萬港幣。現在,MDI已設立設計工作室,利用電腦,改進外觀設計,適應時尚需求。
空氣發動機是空氣汽車的關鍵部件,從外觀上看近似一種直列的小型內燃機,它有曲軸、活塞、閥門、進氣管,排氣管、定時皮帶等等,但它具有自己獨特的運行規則。

❷ 現代科技成就有哪些

  1. 1988年10月日,我國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首次對撞成功.

❸ 現在最新的科技成果是什麼

納米二氧化硅
納米二氧化硅微粉技術在我國是一項剛剛起步的新興技術。由於其表面積大,吸附力強,表面能大,因此該微粉具有特殊的性能,在眾多學科及領域內獨具特性,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世界發達國家對超細材料的研究工作十分活躍,並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它以其優越的穩定性、補強性、增稠性和觸變性,在橡膠、塗料、醫葯、造紙、日化等諸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並為其相關工業領域的發展提供了新材料基礎和技術保證,享有「工業味精」、「材料科學的原點」之美譽。自問世以來,已成為當今世界材料學中最能適應時代要求和發展最快的品種之一。發達國家已經把高功能、高附加值的精細無機材料作為本世紀新材料的重點加以發展。
原本國內生產氧化硅微粉採用氣相法工藝路線,所用原料以SiCl4 ,Si(CH3)n為主,因來源緊張,價格昂貴,收率低,使得其產品的生產成本較高,而普通沉澱法雖採用廉價原料,但也只能生產顆粒較大的微粉,其產品粒徑在30—45μm之間,達不到超精微粉的級別,難以滿足市場的需要。但現在,一些公司,通過分析研究,提出一種新的工藝路線---化學直接合成法。在這個方法中,採用的為改良沉澱法,即在沉澱過程中,通過分散劑控制粒子生長的方法控制關鍵的反應階段及操作數據來生產氧化硅微粉。
納米二氧化硅微粉能使材料和產品改善並提高其固有的物理屬性和化學性能。幾乎所有行業提高產品質量指標所需要的。目前國內外大量生產的是粒徑較大的二氧化硅。因此本項目的研製成功,填補國內空白,為我國生產納米二氧化硅產品開辟了一條新路,對我國新材料行業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你聽說過用空氣來推動汽車嗎?這可是一件新鮮的事,在國際汽車界的汽車族譜里是找不到的,是完完全全的一種另類汽車,但事情總是在變化的,近十年來,在法國、英國、西班牙、美國、墨西哥、南非一些非汽車界的工程師,熱心於研製空氣汽車,並已經取得近乎實用性試驗階段,達到令人感嘆的進步!

據說,空氣汽車最高時速已達100-120公里,加速能力0-50公里為6秒,行車距離230公里或12小時,在加氣站添加「燃料」只需2分鍾,售價大約在6-7萬港幣。現在,MDI已設立設計工作室,利用電腦,改進外觀設計,適應時尚需求。

空氣發動機是空氣汽車的關鍵部件,從外觀上看近似一種直列的小型內燃機,它有曲軸、活塞、閥門、進氣管,排氣管、定時皮帶等等,但它具有自己獨特的運行規則。

❹ 現代科學技術的成就哪些

現代科學技術的成就有:

1、中國天眼:

中國天眼具有中國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FAST,是世界上如今口徑最大、最精密的單天線射電望遠鏡,其設計綜合體現了我國高技術創新能力。

它將在基礎研究眾多領域,例如宇宙大尺度物理學、物質深層次結構和規律等方向提供發現和突破的機遇,也將在日地環境研究、國防建設和國家安全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2、神舟飛船:

神舟飛船是中國自行研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或優於國際第三代載人飛船技術的飛船。 神舟號飛船是採用三艙一段。

即由返回艙、軌道艙、推進艙和附加段構成,由13個分系統組成。神舟號飛船與國外第三代飛船相比,具有起點高、具備留軌利用能力等特點。

3、長征五號:

長征五號是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的 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大型運載火箭系列,是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中芯級直徑為5米的火箭系列。

與歐洲阿麗亞娜5基本同級。其設計思想以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為重點,並已經突破多項關鍵技術,進入到實質性研製階段。

4、兩彈一星:

1960年11月5日,中國仿製的第一枚導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15時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中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中國的「兩彈一星」是20世紀下半葉中華民族創建的輝煌偉業。

5、中國探月工程:

2012年9月19日,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表示,探月工程已經完成嫦娥三號衛星和玉兔號月球車的月面勘測任務。嫦娥四號是嫦娥三號的備份星。

嫦娥五號主要科學目標包括對著陸區的現場調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樣品返回地球以後的分析與研究。中國人的探月工程,為人類和平使用月球做出了新的貢獻。2020年10月底,按照計劃中國將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通過鏟取、鑽取兩種方式,採集月球樣品並帶回地球。

❺ 最新科技成果有哪些 科技新成果有哪些

名列榜首的是納米電子學。隨著電腦技術的發展,科學家 們發現,傳統上以硅為基礎的電路存在極限。於是近年來科學家們一直想方設法突破這一極限,利用分子和小化學物質組合來製造出納米(十億分之一米)級的裝置。2001年,美國哈佛大學、IBM公司和朗訊貝爾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分別在納米電子學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美國IBM公司科學家製造出了第一批納米碳管晶體管,發明了利用電子的波性來傳遞信息的「導線」;美國朗訊貝爾實驗室則用一個單一的有機分子製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的納米晶體管。這些成就為製造體積更小、運算更快、功能更強的電腦鋪平了道路。《科學》雜志的主編唐納德·肯尼迪評價說,開發新一代分子電腦也許還需許多年,研究人員面臨一條「漫長而不平坦的路」,但「未來成功的可能性極大」。《科學》雜志稱,納米電子學是世界電腦業的未來,新技術一旦全面成功,世界科技無疑會實現新的飛躍。 多項生物科學入選 處於第二位的是對RNA(核糖核酸)的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RNA是生物體內最重要的物質基礎之一,它與DNA、蛋白質一起構成了生命的框架。但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RNA僅僅是傳遞遺傳信息的「信使」。前幾年,科學家們發現,其中一些RNA小片段能夠使特定的植物基因處於關閉狀態,這種現象被稱作「RNA干擾」(RNAInterference簡稱RNAi)。今年,分子生物學家發現RNAi在老鼠和人體細胞中也可以「停止基因活動」。此外,生物學家還發現有關「信使RNA」(mRNA)生產過程的許多新信息,以及RNA與蛋白質間的關系。 基因測序是又一亮點,名列第四位。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人類基因組計劃」 和美國塞萊拉公司2001年同時公布進一步完善後的人類基因組圖譜,提前完成人類基因組測序計劃。此外,科學家們還破譯了60多種生物的基因密碼。 排名第六的是科學家在發育中的神經系統中發現了分子信號如何誘導和壓制神經軸突的生長,這將有助於科學家找到修復受損成年神經的方法。 排名第七的是用於臨床醫學的「智能炸彈」式葯物。它可以對付導致癌症的某些明確生化缺陷,使人類征服癌症病魔的進程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此類葯物中的一種被命名為「格力維克」,是某種白血病的剋星,今年已獲美國食品與葯物管理局批准並開始上市。 環境科學受關注 太陽「中微子失蹤之謎」的揭開名列第三。科學家早就從理論上推斷,在太陽核心的熱核反應中,會產生大量的中微子(一種質量極小,沒有電性,穿透力極強的基本粒子)。然而實測到的太陽中微子的數目遠遠小於理論值,大量的太陽中微子失蹤了。這就是困擾科學家多年的「中微子失蹤之謎」。2001年6月,加拿大安大略省薩德伯里中微子觀測站的科學家證實了1998年一些科學家的分析:中微子事實上沒有失蹤,只是在游離太陽的旅途中本身特性發生了變化,從一種形態(如電子中微子)轉化為另一種形態(如繆子中微子和陶子中微子)。據專家稱,這一最新發現對目前物理學的標准模型提出了質疑,因為該標准模型認為,中微子在通過大量物質時不發生變化。 超導研究取得新進展,列第五位。日本科學家發現,二硼化鎂在零下234攝氏度成為超導材料,超過了此前金屬化合物創下的超導臨界溫度。美國科學家將氯仿和溴仿攙入碳60分子,使碳60分子的超導臨界溫度從零下221攝氏度上升到了零下156攝氏度。 冷原子研究取得新的進展名列第八。「鹼金屬原子稀薄氣體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的發現引起了科學界高度重視,有3位科學家因此而榮獲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今年,這一領域的研究繼續深入,兩個法國研究小組首次製造出氦原子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鋰、鉀的凝聚態也在今年獲得。 令人矚目的是,《科學》雜志今年首次對環境科學研究給予了高度重視,排名第九與第十位的成就都與環境科學有關。 名列第九位的是,國際氣候變化專家調查組正式宣布,過去50年中的全球變暖現象很可能是由大氣中的溫室氣體聚集造成的,也就是說全球變暖的原因是人類活動,而非自然。 名列第十的是美國科學家對二氧化碳沉降得出了確定的答案。二氧化碳沉降是指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被樹木等植物吸收,轉化成其它形態的化合物,從而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減少的過程。過去,美國研究人員在沉降程度問題上曾有極大分歧,而2001年,美國兩個一直「頂牛」的科研小組終於通過對大氣和陸地上二氧化碳沉降的觀測而達成一致,找出確切的答案:二氧化碳沉降吸收了美國當前二氧化碳排放量的1/3左右,但沉降在今後百年中將可能放慢。

❻ 現代科技新成果有哪些

自古以來,自然界就是人類各種科學技術原理及重大發明的源泉.生物界有著種類繁多的動植物及物質存在,它們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為了求得生存與發展,逐漸具備了適應自然界變化的本領.人類生活在自然界中,與周圍的生物作「鄰居」,這些生物各種各樣的奇異本領,吸引著人們去想像和模仿.人類運用其觀察、思維和設計能力,開始了對生物的模仿,並通過創造性的勞動,製造出簡單的工具,增強了自己與自然界斗爭的本領和能力. 人類最初使用的工具——木棒和石斧,無疑是使用的天然木棒和天然石塊;骨針的使用,無疑是魚刺的模仿……所有這些工具的創造、生活方式的選擇都不能說是人類憑空想像出來的,只能說是對自然中存在的物質及某種構成方式的直接模擬,是人類初級創造階段,也可以說是仿生設計的起源和雛形,它們雖然是比較粗糙的、表面的,但卻是我們今天得以發展的基礎. 在我國,早就有著模仿生物的事例.相傳在公元前三千多年,我們的祖先有巢氏模仿鳥類在樹上營巢,以防禦猛獸的傷害;四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見飛蓬轉而知為車」,即見到隨風旋轉的飛蓬草而發明輪子,做有裝成輪子的車.古代廟宇中大殿之前的山門的建造,就其建築結構來看,頗有點像大象的架勢,柱子又圓又粗,彷彿像大象的腿. 我國古代勤勞勇敢的勞動人民對於絢麗的天空、翱翔的蒼鷹早就有著各種美妙的幻想.根據秦漢時期史書記載,兩千多年前,我國人民就發明了風箏,並且應用於軍事聯絡.春秋戰國時代,魯國匠人魯班,本名公輸般,首先開始研製能飛的木鳥;並且他從一種能劃破皮膚的帶齒的草葉得到啟示而發明了鋸子.據《杜陽雜編》記載,唐朝有個韓志和,「善雕木作鸞、鶴、鴉、鵲之狀,飲啄動靜與真無異,以關戾置於腹內,發之則凌雲奮飛,可高達三丈至一二百步外,始卻下.」西漢時期,有人用鳥的羽毛做成翅膀,從高台上飛下來,企圖模仿鳥的飛行.以上幾例,足以說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對鳥類的撲翼和飛行,進行了細致的觀察和研究,這也是最早的仿生設計活動之一.明代發明的一種火箭武器「神火飛鴉」,也反映了人們向鳥類借鑒的願望.

❼ 中國現代科技成就有哪些

1、詹天佑和京張鐵路:京張鐵路是中國人自行設計和施工的第一條鐵路干線,是在近代中國科技十分落後,外國人諷刺中國鐵路工程師還未出世情況下建成的。

2、馮如研製飛機:馮如是中國第一位飛機設計師、製造家和飛行家,馮如研製的這架飛機的飛行高度、時速和航程均創當時世界紀錄。

3、兵器製造家龔振麟:龔振麟鴉片戰爭爆發後,他眼見大好山河被英國侵略者踐踏,刻苦鑽研科技、改良兵器,自覺投身於反侵略戰爭中。他親身奔赴甬東戰場,仔細觀察英軍火輪,製成用人力驅動的葉輪擊水「車輪船」和「車輪戰船」。林則徐「戴罪立功」於浙江期間,他被調到炮局工作,造出了「樞機新式炮架」,使大炮能夠四面轉動,靈活射擊。

4、李善蘭與《方圓闡幽》:方圓闡幽》是清代的數學著作。其內容是關於冪級數展開式方面的研究。李善蘭創造了一種「尖錐術」,並把「尖錐術」用於對數函數的冪級數展開;用求諸尖錐之和的方法來解決各種數學問題。雖然他在創造「尖錐術」的時候還沒有接觸微積分,但他已經實際上得出了有關定積分公式。英人偉烈亞力認為李善蘭所著書中,「其理有甚近微分者」。李善蘭的這一成就表明,即使沒有西方傳入微積分,中國數學也會通過自己特殊的途徑,運用獨特的思想方式達到微積分,基本上完成了由初等數學到高等數學的轉變。

❽ 中國現代科技成果有哪些

  1. 光電子信息產業:

    在本世紀微電子和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基礎上,21世紀將把光、電、聲、磁等物理特性加以綜合開發利用,形成包括光電子器件、激光配置 、光纖系統、 全息圖像、光是集成電路、光計算機等基本內涵為新一代光電子信息產業。這一新產業將全面更新現有的各類信息手段,以適應人們對信息的最廣泛的需要。

  2. 軟體產業:

    在21世紀,世界范圍內的信息處理和知識處理業務將空前活躍,軟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知識產業的成長將加快步伐;大量的、遍及各個領域的資料庫、信息庫、知識庫將普遍建成並廣泛應用。基本軟體、應用軟體、智能軟體、專家系統等軟體產業,並在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中佔有越來越突出的地位。

  3. 智能機械產業:

    在21世紀,傳統的各種機械工具將廣泛地與微電子、光電子和人工智慧機械產業。這個產業提供的智能機器人、智能計算機、智能工具(智能汽車、船舶、火車、飛機、航天器等)、智能生產線、智能化工廠等等,不僅在體力上, 同時也在腦力上部分替代人類的各種勞動,使人類的智能獲得新的解放,從而人類可以開展更富創造性的工作。

  4. 生物工程產業:

    以現代生命技術的四大組成部分(微生物、酶、細胞、基因)為基礎,到21世紀將逐步形成以動植物工程、葯物及疫苗、蛋白質工程、細胞融合、基因重組、生物晶元及生物計算機等為基本內涵的生物工程產業。這個產業將改造和創建若干高效益的生物物質,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發生巨大變化。

  5. 生物醫學產業:

    在疾病診斷、醫療手術、人工合成材料新成就的基礎上,在21世紀人類能安全地掌握生物的或人工的臟器(心、肺、腎、脾等)、骨骼、血管、知覺(視、聽、嗅、味、觸)的移植和再造技術, 從而使新的醫療技術達到能對人體各單位進行有效替換和重建的高水平,生物醫學產業必將成為令人矚目的高技術產業之一。

  6. 超導體產業:

    下個世紀,超導體產業將崛起。超導材料的某些獨特性能將改變傳統的若干概念和理論。超導電機、超導輸電系統、超導儲能裝置、超導磁浮列車、超導計算機、超導電子器件等一系列高技術成果將大批地實用化、商品化,從而改造現有的強電、弱電、微電、光電等整個技術格局。

  7. 太陽能產業:

    21世紀,人類將面臨能源緊缺的困境。除寄希望於核聚變能源之外,現實的選擇是:發展太陽能技術、研製和生產各種太陽能跟蹤,捕獲、轉換和存貯裝置,在地面和太空中更多地搜集和利用無污染的太陽能,建立起高技術的太陽能產業。

  8. 空間產業:

    全世界每年投入4000多億美元的空間活動經費,為21世紀的空間產業奠定了知識和技術基礎,包括衛星發射、載荷搭載、太空旅行等空間商業活動和服務,以及利用微重力、超潔凈的太空特有的環境進行科學試驗和高精尖產品生產,這些將成為下個世紀國際產業競爭的重要領域,在地球圈外開拓新的疆域,在外星上採掘新的資源,是人類進入21世紀後空間技術及其產業發展的第一批目標。

  9. 海洋產業:

    目前,人類最多隻能下潛到200多米深的海區, 對海洋深處的狀況知道得很少。21世紀,人類在地球之外擴展高邊疆的同時,也能在地球之內擴展低邊疆。可以相信,人類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從資源密集的低疆域獲取的效益,會比從資源離散的高疆域獲取的效益多得多。南極開發,海水利用、深海采礦、海底城市建設等將成為下世紀海洋產業的基本內涵。

❾ 中國現代科技成果有那些

1、我國「人造太陽」裝置創造世界新紀錄

國家大科學裝置——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東方超環(EAST)實現了穩定的101.2秒穩態長脈沖高約束等離子體運行,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這一重要突破標志著,我國磁約束聚變研究在穩態運行的物理和工程方面將繼續引領國際前沿。

東方超環是世界上第一個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運行持續時間達到百秒量級的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對國際熱核聚變試驗堆(ITER)計劃具有重大科學意義。由於核聚變的反應原理與太陽類似,因此,東方超環也被稱作「人造太陽」。

該成果將為未來ITER長脈沖高約束運行提供重要的科學和實驗支持,也為我國下一代聚變裝置——中國聚變工程實驗堆的預研、建設、運行和人才培養奠定了基礎。

2、國產水下滑翔機下潛6329米刷新世界紀錄

我國自主研發的「海翼」號水下滑翔機於2017年3月在馬里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完成大深度下潛觀測任務並安全回收,最大下潛深度達到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機最大下潛深度的世界紀錄。

「海翼」號水下滑翔機是根據中科院B類戰略先導專項的部署,由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研製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型水下觀測平台。

從原理樣機的研發到深淵觀測任務的圓滿完成經歷了13個年頭,包含淺海、深海、深淵等不同型號的水下滑翔機20餘台。

此次「海翼」號在馬里亞納海溝共完成了12次下潛工作,總航程超過134.6公里,收集了大量高解析度的深淵區域水體信息,為海洋科學家研究該區域的水文特性提供寶貴資料。

3、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誕生

2017年5月3日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院士科研團隊宣布光量子計算機成功構建。潘建偉團隊在多光子糾纏領域始終保持著國際領先水平,團隊利用自主發展的綜合性能國際最優的量子點單光子源,通過電控可編程的光量子線路,構建了針對多光子「玻色取樣」任務的光量子計算原型機。

實驗測試表明,該原型機的取樣速度比國際同行類似的實驗加快至少24000倍,通過和經典演算法比較,也比人類歷史上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和第一台晶體管計算機運行速度快10倍至100倍。

這台光量子計算機標志著我國在基於光子的量子計算機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為最終實現超越經典計算能力的量子計算奠定了堅實基礎。

4、國產大型客機C919首飛

我國首款國際主流水準的國產大型客機C919於2017年5月5日14時許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首飛。C919的全稱是「COMAC919」,COMAC是C919的主製造商中國商飛公司的英文名稱簡寫。

「C」既是「COMAC」的第一個字母,也是中國的英文名稱「CHINA」的第一個字母,體現了大型客機是國家的意志、人民的期望。第一個9寓意「天長地久」,19寓意C919大型客機最大載客量190人。

C919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標志性工程,凝聚了國內最優秀的設計人才和工程人才,針對先進的氣動布局、結構材料和機載系統,研製人員共規劃了102項關鍵技術攻關,包括飛機發動機一體化設計、電傳飛控系統控制律設計、主動控制技術等。

5、我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開采

2017年5月18日,我國首次實現海域可燃冰試采成功,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又稱可燃冰)試采實現連續187個小時的穩定產氣。這是「中國理論」「中國技術」「中國裝備」所凝結而成的突出成就,中國人民又攀登上了世界科技的新高峰。

源源不斷的天然氣從1200多米的深海底之下200多米的底層中開采上來,點燃了全球最大海上鑽探平台「藍鯨一號」的噴火裝置。這是我國首次,也是全球首次對資源量佔比90%以上、開發難度最大的泥質粉砂型儲層可燃冰成功實現試采。

從「藍鯨一號」起步的可燃冰試采,不僅對我國未來的能源安全保障、優化能源結構具有重要意義,甚至可能給世界能源接替研發格局帶來改變。

閱讀全文

與現代科技新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武漢疫情投訴 瀏覽:149
知識產權合作開發協議doc 瀏覽:932
廣州加里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5
企業知識產權部門管理辦法 瀏覽:455
消費315投訴 瀏覽:981
馬鞍山鋼城醫院 瀏覽:793
馮超知識產權 瀏覽:384
介紹小發明英語作文 瀏覽:442
版權使用權協議 瀏覽:1000
2018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表 瀏覽:884
馬鞍山候車亭 瀏覽:329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領導小組 瀏覽:709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