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復旦大學科研成果

復旦大學科研成果

發布時間:2020-12-26 01:57:56

A. 為什麼說國內的大學只有「清北」和其他大學

作為p大一名學生,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如果清北是國內高內高校第一梯隊,應該內沒有人會質疑。新中國成立以來容,我們曾經按「重點大學」、「985」工程、「211」工程、「雙一流」建設等各種名頭對大學劃分為三六九等。不管按照哪個標准,清北都位列其中。

在2019年最新的泰晤士亞洲大學排行榜中,清華甚至把新加坡國立大學擠下亞洲大學第一名的寶座。北大也穩定在亞洲大學前五名的位置。這些亮眼的成績得益於國家長期對高等教育的高投入和清北高校師生以及科研工作者的努力。

以上回答,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B.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的科研成果

學院科研成果來豐碩。承擔國自家教委(教育部)、上海市各類社會科學基金科研項目50多項,多人參加了《中國大網路全書(新聞出版卷)》的主要編撰和審定工作。出版教材、專著60多部,其中《新聞學基礎教材叢書》、《廣播電視業務系列叢書》和《宣傳學叢書》,都在國內居領先地位。《中國新聞事業史稿》、《中國編輯史》、《中國新聞傳播學說史》等專著都獲得了國家或部委級獎勵。1981年創辦至今的《新聞大學》季刊,是國內知名的新聞學術刊物,在全國歷屆新聞學核心期刊評選中名列前茅。
1949年以前的報刊1800多種,其中不少是罕見的珍貴報刊。攝影實驗室、廣播電視實驗室、電子采編實驗室等擁有數百萬元的先進設備,其中1999年 5月建成的電子采編實驗室為國內首創,適應了當今網路傳播迅速發展的需要。

C. 復旦大學有哪些教授的課是必須要去蹭的

計科狗答一波,首先推薦闞海斌老師的線性代數!(如果是文科生就算了吧。。。)

線性代數一般學校都有的課。如果想從事理工科方面的這門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但由於這個課和高中脫節太大,矩陣的內容太抽象而復雜,很少有老師能夠講的深入淺出,大部分都是上的雲里霧里的。但是!闞老師這個課講得幾乎沒有半句廢話,每當一個新定義出現的時候都會先做好充足鋪墊,並且會給你講一下你學的這個在計算機科學里以後有什麼用,比如特徵值在人臉識別數據降維里都有什麼用,總之強烈推薦。

最後要說一句,學習知識的過程都是枯燥的,所謂的課程有趣也是需要你對老師講的內容有一些自己的理解看法之後才能產生思想的碰撞,而如果是專業課的話老師一學期16節課基本上課本內容都是剛好講完,所以還是需要私下對書本有了一定掌握之後再去蹭課啊~

D. 上海大學哪些專業最值得讀

上海大學是上海地區一所實力不錯的高校,是我國重點建設的211工程大學,也是一所“雙一流”大學,上海大學的金屬材料工程專業、美術學專業、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機械工程專業、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金融學專業、社會學專業、機械電子工程專業鐵、鋼鐵冶金專業、數學專業,物理學專業、會計學專業、工商管理專業等,都是值得就讀的專業。下面,小匠老師就跟大家來介紹一下上海大學的一些基本信息。

除了不錯的專業和學科實力以外,上海大學的師資力量也是很強大的,有多位教師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上海大學還擁有全職中國科學院院士以及中國工程院院士6人,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多達2000多人。

上海大學也積極同國內外多所高校開展辦學交流和合作,給學子們創造了更好的學習機會和發展平台。綜合各種條件來看,上海大學是值得報讀的一所重點高校,相對比於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大學的錄取分數線也是比較低的。對此,大家是怎麼認為的呢?

E. 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的科研成果

復旦大學的計算機學科自建立之日起,其科學研究便始終堅持瞄準國際科內技前沿和學科容發展趨勢,堅持服務於國民經濟主戰場,承擔了大量科研項目,取得了一系列在國際國內有較大影響的科研成果。50多年來,獲得百餘項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在資料庫、計算機網路、多媒體技術、信息安全、軟體工程、系統結構、演算法理論、嵌入式系統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鮮明特色和優勢。並與IBM、Intel、EMC、日立等國際企業共建了聯合實驗室。

F. 報考在職研究生一般都需要什麼條件

目前,在職攻讀研究生主要有四種途徑:同等學力申碩、專業碩士聯考、高級研修班、中外合作辦學。選擇就讀的途徑不同,其在職研究生報考條件也不相同。各位考生要注意甄別哦。
一.同等學力在職研究生
在職人員以同等學力申請碩士學位報考條件:
1、專科及以上學歷者、在申請學位的專業或相近專業有特殊貢獻以及成績者;
2、在申請學位的專業或相近專業做出成績、有一定的科研成果者;
3、大學本科畢業獲得學士學位後工作3年以上的在職工作人員。
二.專業碩士在職研究生
專業碩士聯考部分專業報考條件:
1、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2、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品德良好,遵紀守法。
3、身體健康狀況符合國家和招生單位規定的體檢要求。
4、大學本科畢業後有3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員;或獲得國家承認的高職高專畢業學歷後,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達到與大學本科畢業生同等學力的人員;或已獲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並有2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員。
三.高級研修在職研究生
高級研修班不同招生單位所開設的專業有區別,所以高級研修班的報考條件也是各招生單位根據所招生的專業自定。
以下為各招生單位常用的報考條件:
1、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具有正確的政治方向,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品行端正;
2、對相關專業有濃厚興趣,具有豐富的相關專業經驗、致力於將相關專業應用於生活和工作的中高層人才;
3、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況符合招生單位規定;
4、有足夠時間,可全程參加課程學習。
四.中外合辦在職研究生
中外合作辦學招生工作的計劃、報名和入學考試日期全國未作統一規定,由各招生單位自定。不同招生單位所開設的專業也有區別,所以中外合作辦學的報考條件也是各招生單位根據所招生的專業自定。
以下為各招生單位常用的報考條件:
1、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具有正確的政治方向,熱愛祖國,願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遵紀守法,品行端正;
2、已獲學士學位並有2年以上工作經驗;或已獲得大專畢業證書並有3年工作經驗;
3、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況符合招生單位規定;
4、有一定的外語基礎,如英語四、六級,或者托福、雅思成績。

G. 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的微電子專業哪個比較好

....騙人的又來了!跟復旦微電相比上交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

上交微電子連博士學位授予權都沒有,只能發發碩士玩玩。建院沒有幾年,建院以來唯一能「拿得出手」的成果就是陳進那5顆漢芯,當然現在是什麼都沒有了。

復旦微電子國家重點學科、國家重點實驗室、一級博士點、博士後流動站俱全,是復旦工科的領軍學科,可以說代表著全國微電子最高水平。上海交通一卡通、地鐵單程IC卡,都是復旦微電子研製的。

不過由於交大其他電學方面都很好,微電子相當於借力交大工科大平台,所以發展也還不錯。不過再怎麼借力,新成立的學科自然也沒辦法和復旦微電匹敵。但是如果你想去其他電學類方向的專業,交大還是不錯的

補充:呵呵,我本來還給交大的留了面子,沒想到樓下幾個交大的得寸進尺,還給我搞出個復旦情節來,那就別怪我不客氣了。一群無知又想當然的人在這里叫囂,真是搞笑啊~~~

p.s.復旦微電=微電研究院+微電子學系+專用集成電路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廣義的還包括復旦微電子公司、上海華虹集成電路,想核實數據的別忘了這些~

好吧,看看數據:

學科地位:

對於一個二級學科,它的地位排序一般如下:
普通本科專業/學士學位授予權

碩士授予權(←←交大微電的位置。可憐的交大微電,連博士都發不出來,在復旦就連純工學的力學系都有博士可發,可想而知交大微電有多差)

博士授予權

省部級重點學科、博士後流動站等

國家重點學科(←←復旦微電在這,這是中國一個二級學科可以達到的最高水平)

而對於實驗室來說:
普通科研實驗室、教學實驗室(←←交大微電幾個實驗室都在這,當然復旦微電也有好幾個這種最普遍的實驗室)

省部級重點實驗室

國家重點實驗室(←←復旦微電的頂尖實驗室,在全國IC領域唯一)

在微電領域有復旦工藝第一,清華演算法第一的說法。要不是清華靠著政治地理優勢搶走,第二代身份證本來應該是復旦微電做的。

看看歷史:
復旦微電:1956年謝希德院士(曾任復旦校長)創辦半導體物理專業。1984年設立微電博士點,全國最早一批博士點之一。1988年即被評為國家重點學科,還是全國第一批。1992年成立國家重點實驗室,至今仍是全國高校唯一的集成電路國家重點實驗室。2004年成立復旦微納創新平台。

交大微電:2000年左右籌劃,引進陳進。當時的陳進在蘇州飛思卡爾混不下去了,於是投身交大。交大微電於2003年成立,是完全的公司化運營,所謂「董事會領導的院長負責制」,陳進就是院長,實際上也就是總經理。現在制度仍然如此。後來陳進就由進交大前「騎著一輛單車」神話般的變成了資本500餘萬。
基本相當於沒有任何底蘊,完全靠錢堆出來一個學科,只因為看到了微電的發展空間。看看他們的師資,清一色青年學者,都是十幾年前才畢業,其中還有一半是來交大做兼職。典型的大幹快上的跟風。也許你們會說這樣的學科有生機有活力,呵呵,是啊,陳進就是這么招進來的~

再看師資力量(可以說是最重要的部分):
教授級(教授、研究員):復旦32人 交大19人(似乎交大也不少?呵呵,其實幹活的只有4人,剩下的不是特聘就是兼職,湊數的~)
其中博士生導師:復旦18人 交大多少?only one。(可憐啊,所以說交大微電怎麼連博士學位都發不出來呢)
副教授級:復旦28人 交大19人(還是一樣,真正幹活的只有5人)

校區:
復旦微電的學生第一年在復旦本部學習,之後就要搬到張江去了,偏遠了些。借不到復旦文理大綜合學校的氣氛,其實比較遺憾。然而張江正是上海的微電子等高科技企業最密集的地方,在那裡生活對將來就業的優勢是交大微電子不可企及的。呵呵,交大的要藉此反駁了?不過很可惜,張江再偏,也比離外環還有10公里的交大閔行農村校區強多了。張江在內環邊上,實際上比復旦本部還偏市中心呢。

最後是科研成果:
復旦微電:數不勝數,973、863之類的百餘項;國家科技進步獎(3大獎之一)也有20多項。科研成果經復旦微電子公司轉化,應用於上海「公交一卡通」、上海地鐵IC卡單程票,每一個坐過上海地鐵或者辦了「一卡通」的人都很容易看到印在上面的「復旦微電子」;「中視一號」、「中視二號」晶元即將應用於08「數字奧運」全國數字電視系統;神威I號CPU,是和龍芯、星光、方舟以及「漢芯」同樣為國爭光的國產cpu(其中漢芯「為國爭光」截止於2006年之前)。科研成果正在為上海乃至全國人民服務。

交大微電:除了「漢芯」系列之外,什麼都沒有。然而這個漢芯其實是很厲害的(指技術),但是對「漢芯」造假處理的報道以及力度遠遠不夠(呵呵,交大怕是也下了不少力氣),導致國人普遍完全不懂得這一事件的嚴重性。

實際上,「漢芯」事件在國外的影響遠遠大於國內,上了《紐約時報》,還上了《Nature》的封面。知道《Nature》是什麼概念么?這是全球學術水平最高的兩份雜志之一,哪個大學要是在那上面發表一篇文章那是要單獨新聞報道慶祝的。交大Nature沒發多少,結果這次卻上了封面,呵呵,丟的是全中國大學在世界的臉面。另一個數字更能說明問題,不得不「向大韓民國謝罪」的黃禹錫,騙取科研經費20億韓元(不到2000萬人民幣);而至今仍無人負法律責任的「漢芯」,騙得經費為1億餘人民幣。

知道樓下的幾個為什麼都想交大微電好么?就是因為「漢芯」原來的影響力實在太大,而造假案卻不了了之就結束了。

「漢芯」的氣球爆了,吹破了牛皮的上交微電子,現在一無所有。

呵呵,數據都放好了,想必也不用多說了。其實討論這個問題真的很無聊,我放了這么多數據就好像在列了很多數據來說明上海比青海發達一樣。

交大微電子如果真的想要奮發圖強、雪洗前恥,建議應該把當初《Nature》那篇報道的標題——Named and Shamed——作為自己的院訓,知恥而後勇。

P.s.樓主如果還想了解其他學校微電子的情況,可以參考一下國家批準的9所微電子人才培養基地。其中,清華、北大、復旦、浙大、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這5所是國家投資興建,上海交大、華中科大、東南大學、成都的電子科技大學是自籌經費。

H. 胡裕樹的科研成果

1. 《中學語法教學》(合作),上海春明出版社,1954
2. 《通俗語法講話》(合作),北京通俗讀物出版社,1955
3. 《現代漢語語法探索》(合作),上海東方書店,1955;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6,新1版;商務印書館,1990,新1版
4. 《怎樣用詞》(合作),北京通俗讀物出版社,1957
5. 《詞彙·語法·修辭》(合作),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7;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新1版
6. 《數詞和量詞》,上海新知識出版社,1957;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新1版
7. 《語法和修辭》(合作),上海新聞夜大學,1959
8. 《初級語法講話》(合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9. 《偏正復句》(合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10.《漢語語法研究》(合作),商務印書館,1989 1.《現代漢語》(高等學校文科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修訂本1979;增訂本1981、1987;重訂本1995
2.《現代漢語使用說明》,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修訂本1979;增訂本1982
3.《現代漢語參考資料》(共3冊),上海教育出版社,1980-1982
4.《辭海·語言學分冊》(主編之一),上海辭書出版社,1978
5.《辭海·語言文字分科》(主編之一),上海辭書出版社,1979
6.《大學寫作》(高等學校文科教材),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
7.《今日漢語》(海外華語學習教材,共14冊),復旦大學出版社,1986-1990
8.《中國大網路全書·語言文字卷》(語法修辭分支),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8
9.《漢語語法修辭詞典》(主編之一),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
10.《中國學術名著提要·語言文字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
11.《動詞研究》(主編之一),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
12.《新編古今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
13.《動詞研究綜述》(主編之一),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1996 1.《舊唐書》(16冊,參加校訂),中華書局,1975
2.《舊五代史》(6冊,參加標校),中華書局,1976
3.《五代會要》(參加標校整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8 1.談詞的分類(合作),《中國語文》,1954,2、3
2.詞的范圍·形態·功能(合作),《中國語文》1954,8
3.語法·語法學(合作),《語文知識》(上海),1954,10
4.形態學·造句法(合作),《語文知識》(上海),1954,11
5.詞和字(合作),《語文知識》(上海),1954,12
6.構詞法(合作),《語文知識》(上海),1955,1、2
7.談賓語(合作),《語文學習》(北京),1955,12
8.用不用關聯詞語(合作),《語文知識》(上海),1956,5
9.賓語的位置(合作),《語法和語法教學》,1956,5
10.修辭與邏輯、語法的關系(合作),《語文知識》(上海),1957,2
11.基數與序數,《語文知識》(上海),1957,2
12.概數,《語文知識》(上海),1957,5
13.談結構助詞「的」(合作),《語文學習》(北京),1958,11
14.關於《馬氏文通》,復旦月刊,1959,3
15.談時態助詞「了」,《語文知識》(上海),1959,11
16.關於語法教學的幾個問題(合作),《上海師范學院學報》,1979,2
17.有關句子分析的幾個問題,《中國語》(日本),1981,1
18.怎樣學好「現代漢語」,《山西青年》,1981,8
19.用辯證法指導修辭學習
20.――陳望道與《修辭學發凡》(合作),《復旦大學學報》,1982,3
21.句子分析漫談(合作),《中國語文》,1982,3
22.回顧與展望(合作),《中國語文》1982,4
23.對中學語法教學的幾點看法(合作),《教學語法論集》,1982
24.試論句首的名詞性成分,《語言教學與研究》,1982,4
25.重印《中國文法革新論叢》序,《漢語學習》,1984,1
26.語法系統和語法教學(合作),《語文學習》(上海),1984,3
27.教日本人學漢語(合作),《語言教學與研究》,1984,3
28.漢語語序研究中的幾個問題(合作),《中國語文》,1984,3
29.如何確定句型,《中文自修》,1984,4
30.漢語語法研究的過去與現在,《中國語》(日本),1984,6
31.《中學教學語法系統提要》的幾個有關問題(合作),《新疆教育》,1985,1
32.談疑問句(合作),《中國語文》,1985,2
33.試論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合作),《新疆師范大學學報》,1985,2
34.吳士文《修辭格論析》序,《修辭學習》,1985,2
35.方光燾教授對漢語語法研究的貢獻(合作),《復旦大學學報》,1985,3
36.方光燾教授與漢語語法學(合作),《復旦大學學報》,1985,4
37.劉校《助語詞》序,黃山書社(安徽),1985
38.從「們」字談到漢語語法的特點,《語文園地》(廣西),1985,12
39.修辭學專著必須具有鮮明的個性
40.――評程希嵐《修辭學新編》,《修辭學習》,1986,1
41.怎樣看待漢語語法的特點(孫德坤整理),《語文導報》(杭州),1986,1
42.《方光燾語言學論文集》序,江蘇教育出版社,1986
43.把言語交際作為動態系統來研究
44.――評劉煥輝《言語交際學》,《修辭學習》,1987,3
45.一部饒有新意的修辭著作
46.――評黎運漢、張維耿《現代漢語修辭學》,《修辭學習》,1987,4
47.《今日漢語》編寫中的幾個問題(合作),《世界漢語教學》,1987,6
48.大·全·新――中國成語大詞典評介,上海新聞出版,1987
49.關於制約漢語語序的一些因素(合作),《煙台大學學報》,1988,1
50.宗廷虎等《修辭新論》序,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51.郭谷兮《語言學教程》讀後感,《湖南大學學報》,1988,5
52.韓明安《漢語新語詞詞典》序,山東教育出版社,1988
53.林玉山《反義詞詞典》序,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8
54.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兩個問題(合作),《語言教學與研究》,1989,2
55.評吳為章《實用語法修辭》,《北京廣播學院學報》,1989,3-4合刊
56.黎運漢《漢語風格探索》序,《修辭學習》,1989,5
57.周宏溟《名句用法詞典》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8.孫蓮芬等《公關語言藝術》序,知識出版社,1989
59.四十年來的修辭學研究(合作),《語文建設》,1990
60.宗廷虎《中國現代修辭學史》序,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
61.王希傑等《語海求索錄》序言,《漢語學習》,1990,1
62.邵敬敏《漢語語法學史稿》序,《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2
63.劉雲泉《語言的色彩美》序,安徽教育出版社,1990
64.袁暉等《漢語修辭學史》序,《學語文》(安徽),1990,4
65.方光燾《語法論稿》序,江蘇教育出版社,1990
66.漢語語法(合作),大網路出版社,1990
67.《世界漢語教學網路詞典》序,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
68.戴磊《修辭學探新》序,《修辭學習》,1991,1
69.《語體學叢書》總序,雲南人民出版社,1991
70.《語法修辭方法論》序,復旦大學出版社,1991
71.有關語法研究三個平面的幾個問題(合作),《中國語文》1992,4
72.中田慶雄《寄語可愛的日本和中國》序,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
73.現代語言學理論的思考,《語文建設》1992,6
74.為開拓修辭學新境界而努力
75.――評張煉強的《修辭藝術新探》,《修辭學習》,1992,6
76.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從「淡化語法教學」談起,《語文學習》(上海),1992,11
77.孫錫信《漢語歷史語法要略》序,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
78.張志公與漢語修辭學,《河北師范學院學報》,1993,7
79.現代漢語動詞的次范疇(合作),《營口師專學報》,1993,1
80.倪祥和等《新語法體系詳解》序,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1993
81.范曉《語法新論》(出版時改為《三個平面的語法觀》) 序,《復旦大學學報》1994,1
82.動詞形容詞的「名物化」和「名詞化」(合作),《中國語文》,1994,2
83.陳光磊《漢語詞法論》序,《語言教學與研究》,1994,3;學林出版社,1994
84.漢語語法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復旦大學學報》,1994,5
85.徐思益《語言學論文選》序,新疆大學出版社,1994
86.淺談語文規范化,《語文建設》,1994,9
87.《黃景欣語言學論文集》序,《南京大學學報》,1995,3
88.關於現代漢語動詞的研究(《動詞研究》代序)(合作),河南大學出版社,1995
89.試論句子的類型研究,《漢語學習》,1995,5
90.新編古今漢語詞典前言,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
91.戴昭銘《文化語言學導論》序,語文出版社,1996
92.戴耀晶《現代漢語時體系統研究》序,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93.史有為《漢語如是觀》序,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94.關於語言體系的幾個問題(合作),《南京大學學報》,1997,4
95.讀(沈開木)《現代漢語話語語言學》,《華南師范大學學報》,1997,5
96.姚亞平《中國計算語言學》序,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97.句法中的語義和語用,《語言理論教學通訊》(湖南師大),1997,12
98.漢語語法研究的三個平面說(合作),日本東方書店,1997,3,31
99.吳為章、田小琳《漢語句群》序,商務印書館,2000
100.殷寄明《語源學概論》序,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01.盧英順《形態和漢語語法研究》序(1998),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

I. 溫州的名人有哪些

孫詒讓:清代語言學家,第一個破譯甲骨文的學者。
張璁:明朝嘉靖年間任朝廷首輔,世稱『張閣老』。
劉英:革命烈士,生前為浙閩省委書記及中共中央華中局委員。
項喬:項喬號東甌(甌東),明朝嘉靖年間(即1529年2月)在由張璁、霍韜主持嘉靖已丑會試中名列第二。後任廣東參政,著《甌東錄》集溫州文史掌故。
王季思
戲曲家、教育家 (1906—1996),名起,甌海人。東南大學畢業後,一直在浙江、廣東任教職達70年。生前為廣州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並任中文系和戲曲研究所主任、古文獻研究所所長等職。出版有《西廂記校注》等專著30餘種。
戴家祥
文字學家(1906—1998),字幼和,瑞安人。曾入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師從王國維,治經學和古文字學。在金文研究方面成果斐然,所主編的《金文大字典》為我國當代金文研究集大成之作。生前為華東師范大學教授。
姜立夫
數學家、教育家(1890—1978)蒼南人。早年留學美國,獲數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在南開大學創辦數學系,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建國前夕,棄任台灣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所長職。後回大陸,任廣州嶺南大學、中山大學教授,是我國現代數學奠基人之一。有《羅巴切夫斯基幾何學初步》等譯著。
洪氏閭
寄生蟲病學家(1894—1955),樂清人。早年留學德國,專攻寄生蟲病學,獲日本九州大學醫學博士。回國後,在北京、南京、四川、江浙一帶醫學院校任教職和從事研究工作,對寄生蟲病研究和防止有卓越貢獻,其所創的「洪氏鉤蟲測量法」至今世界通用。生前為浙江省衛生廳廳長兼浙江醫學院院長,有《病理學總論》等專著。
張肇騫
中科院學部委員、植物學家(1900—1972),甌海人。東南大學畢業,留學英國,回國後,長期在北京、浙江、江西、廣西、廣東等地高校任教,或從事科研工作。生前為廣州華南植物研究所一級研究員、代所長。悉心於植物分類和區系研究,為發展我國植物科學和開發亞熱帶植物資源作出貢獻。出版有《中國植物志》等專著多種,翻譯論文20多篇。
張淑儀
中科院院士 聲學家1935年出生於溫州城區,女。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後留校任教。現為該校聲學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其「光聲熱波成泵」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出版有《叉指換能器激發表面聲波的生長特性》等論著。
潘懷素
(1894-1978),樂律研究專家,永嘉人。早年留學日本、德國、獲博士學位。回國後,當過記者、大學教授。酷愛音樂,從文學翻譯工作轉向研究隋唐燕樂和民間樂律,其研究成果"二十三不等分純正律",開樂律研究新路。
夏承燾
詞學家,(1900-1986),字瞿禪,號瞿髯,溫州城區人。早年在溫州省立十師畢業,先後在浙江大學、杭州大學等校任教職60多年。畢生以考信求實的態度研究詞學,並取得卓越成就,被譽為"一代詞宗",蜚聲海內外。有《唐宋詞人年譜》等專著。
方介堪
金石家(1901-1987)又名岩,泰順人。曾在上海美專任教職。以刻玉印馳名滬上,先後治印二萬余方,郭沫若評其印章"爐火純青'。生前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等職。
鄭曼青
書畫家(1902-1975)名岳,自號曼髯,別號玉井山人,溫州市區人。擅詩、書、畫、醫、拳,人稱"五絕老人",長期在大陸和台灣高等文化藝術院校任教職。書畫作品多次在台灣、東南亞及美、法等國展出,有"畫聖"、"東方水墨畫大師"之稱。
蘇步青
(1902-2003)平陽人。數學家、教育家。1935年中國數學會發起人之一,《中國數學學報》主編。創辦《數學年刊》。中國數學會名譽理事長。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日本創價大學名譽博士。創立微分幾何學派。發理"蘇錐面"和"蘇鏈"。著有《射影曲線概論》、《射影曲面概論》、《射影共軛網概論》、《仿射微分幾何》、《蘇步青數學論文選集》(英文版)等。獲國家級嘉獎多種。曾任復旦大學校長。現任復旦大學名譽校長、民盟中央名譽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
夏鼐
中科院學部委員、考古學家(1910-1985),字作銘,溫州城區人。早年留學英國。獲埃及考古博士學位。一生從事考古研究,歷任中國科學院考古所所長、中國社科院副院長、國家文物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對新中國考古學的建立有不可磨滅的貢獻。英、德、美、意等國最高學術機構分別授予院士稱號。畢生論著豐富,已發表的論文有 224 種,出版有《考古學論文集》等專著多種。
趙超構
現代新聞界泰斗(1910-1992),筆名林放,文成人。畢業於上海中國公學,歷任《新民晚報》主編、社長,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副會長,建國前後曾受到毛澤東主席七次接見。生前出版有《延安一月》等著作多種。
葉芳
永嘉沙頭(1911-1986)革命家,1930年黃埔軍校第七期畢業,曾任國民黨中央軍校大隊長,1949年率部起義,溫州和平解放。
南杯瑾
學者1918年出生於樂清。長期從事儒、釋、道一教的研究和教學工作。1919年去台,曾任美國維吉尼亞州東西學院院長兼加拿大多倫多中國文化書院院長。出版有《禪與道概論》等幾十種專著。
谷超豪
(1926-)溫州人。浙江大學數學系畢業。蘇聯莫斯科大學博士。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數學研究所所長。曾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三、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八屆全國政協常委。曾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和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專長數學,在微分幾何、偏微分方程和數學物理三個領域都有重要研究成果。有學術論文110餘篇,專著《經典規范場理論》,《齊性空間微分幾何學》和《孤立子理論和應用》(合著)等。
趙萬龍
(1984-)溫州柳市人,著名作家,鄭州師范大學文哲學系畢業,中科院院士,復旦大學教授、數學研究所所長。著有《宋元劍仙傳》《東方戰爭日記》等名著
高銘暄
刑法學家1928年出生於平陽,祖籍玉環。先後畢業於北京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主任、博士生導師、中國法學會刑法學研究會總幹事、國際刑法學協會中國分會副主席、國務院學們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出版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孕育和誕生》等著作。
陳光中
法學家1930年出生於溫州。北京大學畢業。歷任中國政法大學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會副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法學評議組成員出版有《中國法律教程》等10餘本專著。
戴金星
中科院院士 石油氣專家1935年出生於瑞安。畢業。長期從事煤生氣領域研究,獲國家"十五"科技工作突出貢獻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現為北京石油勘探開發科學研究院天然氣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高級工程師。出版有《天然氣地質學》等專著8種,論文100餘篇。
施立明
中科院院士 細胞遺傳學家(1939-1996),樂清人。復旦大學畢業。長期從事動物細胞研究,建立了具有我國資源特色的野生動物細胞庫,對麂屬動物核型進化和麂屬一新種的發現,在國際上引起重視。所著《以細胞遺傳學方法評定輻射防護葯的新程序》獲全國科學大會獎。生前為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所長。
趙爾春
(1941-1964)愛民模範,溫州水警區五好戰士,國防部授予"愛民模範"稱號,命其生前所在班為"趙爾春班"。
吳啟迪
同濟大學校長1947年出生於永嘉,留學瑞士,獲博士學位。1980年,其制訂的計算機字形國家標准,獲電子工業部重大科研成果二等獎。1998年榮譽感獲"全國十大女傑稱號",現任同濟大學校長。
陳虯
晚清思想家、醫學家(1851-1903),字志三,號蟄廬,祖籍樂清,出生於瑞安,晚年居永嘉城區。光緒十五年舉人。在國內首倡創辦利濟醫院和學堂,出版《利濟學堂報》,為中醫革新開創道路。同時鼓吹變法維新。著述宏富,惜多散佚,後人輯有《陳虯集》傳世。
陳黻宸
近代 教育家、學者(1859-1917),字介石,瑞安人。光緒二十九年進士。曾主編《新世界學報》。一生絕大部分時間從事教育工作,先後在永嘉羅山書院、杭州養正書塾、京師大學堂、兩廣方言學堂、北京大學等處執教,著名學者馬敘倫、許德珩、馮友蘭等均出自其門下。有《陳黻宸集》傳世。
宋恕
近代思想家(1862-1910),字平子,平陽人。曾任山東編譯局代理總辦。早年與章太炎共編《經世報》,立志"為世界苦人立言。其《六齋卑議》,對戊戌變法起推波助瀾作用。時與章太炎並稱"浙江兩奇才"。有《宋恕集》傳世。
朱子常
溫州黃楊木雕宗師(1874-1943)名阿倫,溫州城區人。其作品《濟顛和尚》和《捉迷藏》先後參加近代國內外大型展覽會,分別獲南洋勸業會優勝獎和巴拿馬賽會二等獎,首次為溫州黃楊木雕在世界上贏得聲譽。
玄覺
唐代高僧(665-713),俗姓戴,字明道,永嘉人。四歲出家,初於永嘉龍興寺為僧,後於南國曹溪寶林寺謁見禪宗六祖慧能,留一宿,即悟"無生"之理,史稱"一宿覺"。所倡天台、禪宗融洽之說,為禪宗五大宗派之一。有《永嘉集》、《證道歌》傳世。
王十朋(1112-1171),字龜齡,號梅溪,南宋樂清縣人。7歲就塾,天資穎悟,日誦數千言。得中狀元.
葉適
南宋哲學家、文學家(1150-1223),字正則,號水心,出生於瑞安。淳熙五年進士第二名,官至兵部侍郎。力主抗金,後被參劾奪職,歸居永嘉城郊水心村,專事著述授徒。在哲學、史學、文學及政論方面,均有貢獻,為永嘉事功學派之集大成者。有《水心文集》等傳世。
王振鵬
元,畫家(約1278-1348),字朋韻,號孤雲居一,溫州人。因囤藝出眾,受元仁宗獎,官至漕運子戶,長期在宮延作畫,有機會接觸御藏歷代名畫,以界畫見入,兼工人物,曾奉詔作十妃岫,又畫《大明宮圖》以獻,稱神品。傳世作品還有《金明池龍秀圖》等。
劉基
(1311-1375),字伯溫,溫州文成縣南田(舊屬青田縣)人,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而馳名天下。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在政治、軍事、天文、地理、文學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詣,著作有《郁離子》、《覆瓿集》、《寫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經》等書。
謝庭循
明 畫家(1377-1452)名德環,號樂靜,永嘉人。擅長山水畫,入宮廷畫院後,深得贊賞,獲御賜"筆精入神"圖章一方,開為錦衣衛指揮儉事,有《水光山色圖》等名作傳世,現藏日本:詩作《夢吟堂集》已佚。
任道遜
明 書畫家(1422-1503)字克誠,晚號八一道人,瑞安人。12歲即以神童薦,入宮庭作書畫供奉,官至太常寺卿。擅畫梅花和山水,時人評其畫世在宋代大畫家郭熙之上。書法雋秀酒逸,別樹一幟。
趙士楨
明朝,火器研製家(1552-1611),樂清人。官至中書舍人。以畢生精力研製火器,發明掣電銃、迅雷銃、火箭溜。其火箭溜在我國火箭發展史上,有創之功。著有《神器譜》、《續神器譜》、《神器譜或問》。

J. 我國近代的哪些「行業之父」,給一個民族的崛起帶來曙光

中國近現代的歷史上在各個領域中涌現出了一大批奠基人和先驅者,他們是行業內的領路人以及開創者,中國近現代化進程里不可或缺的人物,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而他們被稱作為「行業之父」,並因此而聞名。

中國核潛艇之父——黃旭華

錢三強,出生於浙江紹興人,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原子能科學事業的創始人。

錢三強曾就讀於清華大學,後任職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物理學會副理事長。

閱讀全文

與復旦大學科研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武漢疫情投訴 瀏覽:149
知識產權合作開發協議doc 瀏覽:932
廣州加里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5
企業知識產權部門管理辦法 瀏覽:455
消費315投訴 瀏覽:981
馬鞍山鋼城醫院 瀏覽:793
馮超知識產權 瀏覽:384
介紹小發明英語作文 瀏覽:442
版權使用權協議 瀏覽:1000
2018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表 瀏覽:884
馬鞍山候車亭 瀏覽:329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領導小組 瀏覽:709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