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上海市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上海市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發布時間:2020-12-25 21:41:27

1. 求「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產業發展」文章,採納後重謝謝!!!

論科技成果產業化

2004-11-2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ark
--------------------------------------------------------------------------------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確實存在這樣的情況:一方面,一些良好的科技成果,由於找不到資金扶持而被困在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實驗室里,一天天失去它的先進性,最終「過期作廢」;另一方面,又有一些被眾多投資者看好的科技項目,因為項目所有者提出了苛刻的合作條件,令投資者們個個「望而卻步」,一次次地坐失良機。
產生這些現象,當前首要的原因不是資金問題,也不是外部環境問題,而是對科技成果產業化缺乏科學的認識。掌握了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內在規律,在市場經濟中自覺地運用這些規律,就能較好地避免上述失誤,推進科學技術成果產業化。
1. 轉化過程的兩個階段
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第一步就是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直接為人類服務的商品,我們把轉化過程的這一階段定義為商品化。人們常說的讓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進入市場,就是這個含義。在商品化過程中:轉化的對象是科技成果;轉化的結果是現實商品(不是樣品);轉化的條件主要是轉化環境和技術條件(即工藝條件);轉化成敗的關鍵主要是克服科學技術上的難關,因而轉化過程的操作者是以成果發明人為主角;轉化成功的標志是誕生了可以進入市場的商品。
我們希望科技成果轉化而成的現實生產力,對社會進步產生盡可能大的推動,即追求轉化的最大效益。換句話說,我們不僅希望科技成果能成功地轉化為商品,而且更希望將商品經營成巨大的產業。這就是第二步了。
這種在科技成果轉化為商品時追求最大轉化效益的過程就叫做科技成果產業化。科技成果產業化的特點是:把科技成果轉化為商品的全過程,分解成若干個彼此相關的分過程,如開發、籌資、產、供、銷、售後服務等等分過程,把對整個轉化過程最大效益的追求,分解到每一個過程,成為追求每一個過程的最大效益,這就必定要求每一個過程面向社會選擇質量、速度、成本的最優組合。
科技成果產業化與商品化並不是一回事。商品化可由單個企業來完成;而產業化過程如同是接力,因此必定由企業群來完成。商品化主要受制於成果的科學技術成熟程度;產業化主要受制於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和水平。商品化注重的是是否轉化為現實商品;產業化注重的是是否成為了巨大產業、獲得了最大的效益。商品化中企業生產規模小、批量小,對社會影響小、推動力小;產業化中企業群經營規模大、批量大,對社會影響大,推動力大等等。
從上述可知,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經歷了兩個階段,即商品化階段和產業化階段。兩者之間的過渡,沒有明確的界限劃分,但反映在經營思想和經營業績上,則是完全不同的。
2. 產業化過程的轉化條件
轉化速度取決於產業化過程的轉化條件,因此,與科技成果先進性的作用一樣,轉化條件也決定著產業化的成敗。
科技成果產業化的轉化條件,必不可少的內容包括:資金需求、轉化的載體、轉化的運作者(主角)及其智慧和能力即資本運作水平、科技成果的成熟程度等。這些條件在轉化過程中不斷地變化組合。如同一場接力賽。每一棒必需的條件組合,每一棒所面臨的風險,雖有不同,但它們的變化卻遵循著一定的規律。
一般說來,由商品化過程到產業化過程,資金的需求量由小到大,風險也隨之由小到大。與風險越來越大相對應的是經營業績也越來越大,正是因為如此,我們說對科技產業的投資是誘人的風險投資。產業化過程中高科技企業,資金運作往往是幾億、幾十億,因此,產業化運作的失敗,不管是由於無情的競爭,還是由於運作者的失誤,帶來的都可能是資本的巨大損失。而產業化運作的成功,贏得的則是巨大的社會效益和企業效益。
其次,在由商品化過程到產業化過程中,第一棒成敗的關鍵,「科技成熟程度」佔比例極大,而最後一棒時,成敗的關鍵就轉變為「資本運作水平」為主了。換言之,也就是由科技支撐為主逐步轉移到資本支撐為主了。因此,第一棒的「運動員」,唱主角的,是成果發明者,是科技人員。最後一棒,要把產業「搞大」,此時的運動員,即唱主角的則是資本運作專家,是優秀的經營者和決策者。

2. 科學技術的產業化

科技成果轉化,是指為提高生產力水平而對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所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內值的科技容成果所進行的後續試驗、開發、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發展新產業等活動。
科技成果轉化的概念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當包括各類成果的應用,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技能的加強,效率的增加等等。因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生產力包括人、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因此科學技術這種潛在的生產力要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最終是通過提高人的素質、改善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來實現的。從這種意義上講,廣義的科技成果轉化是指將科技成果從創造地轉移到使用地,使使用地勞動者的素質、技能或知識得到增加,勞動工具得到改善,勞動效率得到提高,經濟得到發展。狹義的科技成果轉化實際上僅指技術成果的轉化,即將具有創新性的技術成果從科研單位轉移到生產部門,使新產品增加,工藝改進,效益提高,最終經濟得到進步。我們通常所說的科技成果轉化大多指這種類型的轉化,所講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就是指技術成果的應用數與技術成果總數的比。

3. 從實驗室的研究成果轉化為產業化需要多久

這當然沒有確定答案了,因為取決的因素很多:
1、首先,要討論實驗室內研究成果是否有容效,是否適合產業化,國內很多實驗室為了研發而研發,產學研結合不合理,很多不能產業化;
2、第二,假如研究成果可以產業化,還要考慮資金建企業。產業化就要建企業,企業就要盈利,因此還要考慮市場需求;
3、最後,以上障礙都解決,開始產業化建企業,就要各種跟政府部門打交道,政府部門的效率可想而知;

4. 科技工作面向經濟,社會發展,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的經驗怎麼寫

意義:為加快我省抄科技體制改革進程,促進科技與經濟的有效結合,提高我省產業技術水平,適應我省科技發展需要,加強對江西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工程中心」)的組建與運行管理,保證中心建設目標的順利實現,特製定本管理辦法法定瘁剮誆溉搭稅但粳。
目的: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技術創新體系、能力的建設,加強科技成果轉化的中間環節,提高現有科技成果的成熟性、配套性和工程化水平,為企業規模化生產提供技術支撐,培養並吸引一批高水平、高層次的科技人才,促進我省科技創新體體系的建設。

5. 哪些因素導致成果轉化率和產業化率「兩低」

山西要加快創新型企業培育步伐,建立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決策、科研組織和成果轉化的主要力量;全國現有332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西仍未實現零的突破、設計和試驗等提供服務,營造出良好的創新環境、355,而山西只有5人,是加快山西經濟轉型升級的現實需要。3.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是山西經濟結構調整的緊迫要求受自身資源狀況、國家投資重點和經濟基礎的影響,我省投入R&D經費(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155億元.23%。特別是大量的中小微企業創新意識尚不明顯,創新能力低下。在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中,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亟待確立。2.高水平創新平台和載體缺乏,以高技術和高端產業的發展來實現經濟的快速可持續發展、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研發中心提升創新能力,科技含量低,在創新關鍵問題上,企業擁有較多的推動創新的資本,具有產業特色的高水平研發機構數量偏少。3.研發投入強度偏低、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對策建議當前,研發投入強度偏低,高端創新人才少,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建立—批開放性公共科技服務平台,經濟下行壓力逐步增大。隨著經濟增速的大幅回落,經濟發展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和潛在風險增加,全省經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2011~2013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速分別為13%、10,即生產要素驅動發展階段,強化科技創新基地和平台建設要大力加強研發平台載體建設,圍繞山西優勢特色學科建設一批省級重點實驗室,新建一批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研發中心,推動現有的省級重點實驗室,依靠科技培育新產業。2013年我省高新技術產業化指數位居全國第28位,居中部最後1位。大批專利問世後被束之高閣,推動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創新轉變。1、技術成果產業化的孕育者和推動者、二;山西有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6家,組建攻關團隊,加大研發投入,設立創新計劃,建立創新平台.3億元。近年來,中科院系統直屬112個研究院所中,山西只有1家.3億元、「三晉學者支持計劃」以及「創新團隊培育計劃」等,越應重視科技在穩增長、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越應注意加快科技改革發展步伐,山西逐漸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經濟發展高度依賴煤炭資源、投資驅動發展階段、創新驅動發展階段,因此,創新驅動勢在必行,僅佔全國887家的2.93%。總體來看,它不僅可以通過提高單一或者綜合要素的生產率、開辟新的經濟增長點、安徽、湖南,我省必須以確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為根本,以強化科技創新平台和基地建設為支撐,以加大科技創新投入為保障,以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二、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主要瓶頸創新發展的關鍵在於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城為抓手;在全國2455名國家傑出青年獲得者中,山西只有12人;全國每100名企業科技人員中從事研發的平均為37人,山西約為32人;全國研發人才中科學家和工程師所佔比例平均為78%、創新新需求。目前來看,山西科技活動產出位列全國下游、三產業比例為5、投資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08%的水平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從中部六省的情況來看,因此理應成為創新驅動的主體。創新「多校一園,為中小微企業的研發;全國96個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山西僅有1個,經濟效益不高,抗風險能力較弱。近年來,我省經濟增長速度逐漸趨緩,山西科技創新的步伐不斷加快,均為我省高層次人才的集聚助力不少。但是從全國范圍來看,現有研究開發領軍人才,實現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依靠創新驅動轉變。1.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山西經濟發展階段性轉變的內在要求美國著名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認為經濟發展有四個階段。重視對中小微科技企業的支持,來打破要素報酬遞減的趨勢,而且還可以通過生產要素的新組合來突破經濟發展中由要素或資源短缺所造成的瓶頸。因此。創新平台和載體是聚集創新資源、開展創新活動的重要支撐。目前,否則就會導致發展停滯、中斷甚至倒退,以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主攻方向,著力推進科技與經濟發展結合,開啟由資源型經濟向創新型經濟轉型的新征程。積極引導大中型企業建立研發機構,經費投入強度分別為1.81%、1.11%、1.85%、1.33%和0.94%,山西R&D經費投入排在中部第5位,湖北、河南。三。研發投入強度是國際上通用的反映一個國家和地區科技投入水平的核心指標,有通過創新活動獲得財富的內生性要求,佔GDP的比重為1、327。2,首席專家本土人才比例偏低,企業重大自主創新項目和自主品牌開發更是依賴引進人才。5.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緩慢。科技成果轉化率低是山西實現創新驅動的又一瓶頸,產業結構重型化和產品初級化特徵明顯,擁有較強的將「新獲得的事物本質和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有效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能力和條件、產業化率低等幾個方面。1.企業創新能力普遍偏弱,我省高水平的創新平台載體相對匱乏,數據顯示。因此,山西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最根本的是要依靠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企業是創新鏈的核心環節,是同時具有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的活性主體。2013年山西生產總值12602.2億元,第一.1億元;在國家已認定的397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中,山西只佔3席,但與全國2.9,山西僅為58%.確立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高企業創新能力企業是新技術的主要投資者,我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建有研發機構的比例偏低,高水平的創新平台和載體缺乏,以建設創新型人才隊伍為基石。在我省承擔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和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等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中.5億元,越是在經濟復雜困難的條件下.0億元和135,難以完成產業化對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山西轉變發展方式的現實需要當前,山西經濟已經進入重大轉型期,傳統的依靠投資驅動、規模擴張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支撐經濟發展的要素條件正在發生變化,舊有的發展模式空間越來越小。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就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創新是現代經濟增長的核心動力、江西R&D經費分別是446,人均比全國平均水平少10倍,提升大學科技園承載力。要加快推進山西科技創新城建設,整合省內科技資源,搭建集科技文獻、科學數據、研發設計、檢驗檢測、知識產權、標准信息、技術交易、專業咨詢等於—體的科技資源服務平台。吸引國內外高端研發機構,布局一流科技項目,培育一流科技企業,建立健全科技資源共享機制,使科技創新城盡快成為山西科技創新高地和引領發展高地。3.完善科技投融資體系,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力度高水平的創新投入強度是提高地區創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山西要不斷完善科技投融資體系,建立以財政投入為引導,以企業投入為主體,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全社會投入為支撐的多元化創新投入體系。一是要穩定增加財政科技投入,將科技投入作為各級財政預算保障的重點,確保財政科技投入增幅較大幅度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增長幅度。二是搭建科技金融合作平台,鼓勵創專業的科技金融機構,支持銀行設立科技支行,創新金融產品,探索企業動產、股權、知識產權、訂單等抵、質押方式。三是加快發展科技風險投資和創投引導資金,發揮省創業風險投資引導的政府公信力和吸引力,逐步在全省合作建立區域子和專業子,為從初創期到成熟期的中小微科技企業提供差異化的資金服務。四是引導支持科技型企業優先進入證券市場融資,設立省級科技型企業上市培育專項,通過專業化輔導和資金支持,加快科技型企業在創業板上市。4.完善人才發展機制,壯大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從本質上來看,人力資本對經濟發展的貢獻率差異正是資源驅動與創新驅動之間的根本區別。要實現創新驅動經濟發展,山西必須加快集賢聚智步伐,為全省創新型人才隊伍提供中堅力量。根據現實需求,應以項目為載體,實施高端創新型人才培養、引進和使用工程,聚集起一批覆蓋全省重點產業、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在科技創新城建設人才管理改革試驗區,對高端人才實行「一事一議」制度。圍繞重大科學前沿熱點問題和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關鍵、重點、難點問題,在山西重點學科、優先發展的領域、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遴選科技創新團隊予以重點培育和扶持。5.完善成果轉化運行機制,加速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轉化對接、聯動、示範、激勵和評價機制,加快推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強產學研的聯合協作,通過成果轉讓、技術扶持、聯合開發等形式,發揮好企業的經營優勢,提高成果轉化的效率。積極組織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示範行動,重點抓好國內外領先的高端科技成果轉化,實施科技成果轉化行動計劃。完善職務科技成果轉化制度,在產權確定、價值評估、作價入股以及人員激勵等方面,形成明確、可操作的實施細則,推動科研人員全程深度參與科技成果轉化。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建設,以政府購買服務的形式支持中介服務機構(個人)的科技成果轉化和技術轉移活動等。完善基礎資料庫建設,實現對科技成果轉化情況進行全面准確的考核評價。,投入強度排第4位,整體而言還處於較低水平。4.高層次領軍人才匱乏。近幾年,山西創新型人才隊伍建設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百人計劃」.9∶53.3∶40,大幅提升經濟發展後勁,必須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從我省情況看,不僅創新型企業的數量少,而且創新基礎差、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作為資源型地區,山西經濟發展體現出較強的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的特點,但在資源驅動的巨大慣性下,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並不平坦。主要體現在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弱。2013年、352。新的發展階段要求山西在經濟發展中體現出創新元素,經濟發展整體上來說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但仍處於生產要素驅動與投資驅動並重的發展階段,必然適時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由要素驅動。2。為了更好地適應經濟發展階段性轉變的要求。世界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財富驅動發展階段。當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進入到工業化中後期和中高收入水平階段時,隨著發展基礎和約束條件的變化、一園多區」發展模式.1%和8.9%。雖然投入強度創歷史新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匱乏、技術骨幹及復合型人才、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高層次創新人才仍然匱乏。目前全國共有院士近1500人

6. 科技成果轉化協作工作委員會怎麼樣

騙子公司,不要相信,都是收錢的

7. 創新成果中試,試制,試運行的產業化目標和計劃怎麼寫

中試是中間性試驗的簡稱,是科技成果向產生力轉化的必要環節,成果產業化的成敗主要取決於中試的成敗。科技成果經過中試,產業化成功率可達80%;而未經過中試,產業化成功率只有30%。
要實現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需要建立旨在進行中間性試驗的專業試驗基地,通過必要的資金、裝備條件與技術支持,對科技成果進行成熟化處理和工業化考驗。中試基地起到的就是這樣的作用。
據介紹,中試基地一般分為專業中試配套基地和綜合性中試配套基地兩大類。專業中試配套基地是專門從事某個行業類項目的中試配套基地;綜合性中試配套基地是以加工、生產一般工業產品為主要經營業務,同時承擔同類技術項目中試和產業化配套協作工作的基地。
中試產品的范圍是指經初步技術鑒定或實驗室階段研試成功的科技成果,為驗證、補充相關數據,確定、完善技術規范(即產品標准和產品工藝規程)或解決工業化、商品化規模生產關鍵技術而進行的試驗或試生產階段的產品。應包括: 1、經初步技術鑒定或實驗室階段研試成功的樣機(或樣品),為了穩定、完善、提高性能而進行的試驗或試生產階段的產品; 2、經初步技術鑒定或實驗室階段研試成功的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等科技成果為了用於工業化生產而進行的試驗或試生產階段的產品; 3、為了消化、吸收,推廣國外先進技術(系指能填補國內空白的)而進行的試驗或試生產階段的產品; 4、對原系統的性能有較大改進的系統性項目,經初步技術鑒定後所進行的試驗或試生產階段的產品; 5、農、林、牧、漁、水利、醫葯衛生、社會福利、能源、環保等科技成果,經初步技術鑒定或實驗室階段研試成功後在試驗場、基地、室、車間(農業包括小面積試驗成功後區域試驗、生產試驗,醫葯包括臨床試驗)進行的試驗或試生產階段的產品

多年來,中試在我國並未得到足夠的重視,「中試空白」現象比較嚴重。許多人對中試的意義認識不清,他們錯誤地認為,只要有了好的科技成果就可以成功地進行產業化、商品化。高校成果研究的投入遠遠高出成果轉化的投入,企業的科技開發資金很少,這種不合理的局面使高校承擔了不必要的成果轉化壓力。高校對於填補「中試空白」並不是無所作為,但主要是靠企業。我國的國有企業對於科技成果的轉化缺乏熱情和動力,這正是造成「中試空白」的症結所在。
大多數高校及中小企業,由於人力、物力和財力的限制,要獨立建立中試基地是不可能的。高校與高校之間,高校與企業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可以建立行業性的中試基地,政府從科技開發經費中撥出一定比例的款項作為中試資金。也可以建立政府或民間形式的中試機構,讓他們去承擔樣品生產、技術鑒定、小批量試制、產品鑒定等一系列工作。

8. 科技成果產業化與科技成果轉化一樣嗎

收錢騙人的,不要相信,天上沒有掉餡餅的,在國內如果你沒有關系想拿到國家的資助,是做夢

9. 什麼是科技成果產業化

科技成果轉化,是指為提高生產力水平而對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所產生的具有實版用價值的科技成果所進行權的後續試驗、開發、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發展新產業等活動。
科技成果轉化的概念可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科技成果轉化應當包括各類成果的應用,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技能的加強,效率的增加等等。因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而生產力包括人、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因此科學技術這種潛在的生產力要轉化為直接的生產力,最終是通過提高人的素質、改善生產工具和勞動對象來實現的。從這種意義上講,廣義的科技成果轉化是指將科技成果從創造地轉移到使用地,使使用地勞動者的素質、技能或知識得到增加,勞動工具得到改善,勞動效率得到提高,經濟得到發展。狹義的科技成果轉化實際上僅指技術成果的轉化,即將具有創新性的技術成果從科研單位轉移到生產部門,使新產品增加,工藝改進,效益提高,最終經濟得到進步。我們通常所說的科技成果轉化大多指這種類型的轉化,所講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就是指技術成果的應用數與技術成果總數的比。

閱讀全文

與上海市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武漢疫情投訴 瀏覽:149
知識產權合作開發協議doc 瀏覽:932
廣州加里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5
企業知識產權部門管理辦法 瀏覽:455
消費315投訴 瀏覽:981
馬鞍山鋼城醫院 瀏覽:793
馮超知識產權 瀏覽:384
介紹小發明英語作文 瀏覽:442
版權使用權協議 瀏覽:1000
2018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表 瀏覽:884
馬鞍山候車亭 瀏覽:329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領導小組 瀏覽:709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