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上海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上海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發布時間:2020-12-25 21:09:12

1. 上海社會科學院的介紹

上海社會科學院創建於1958年,是新中國最早建立的社會科學院,由當時的中國科學院上海經濟研究所和上海歷史研究所、上海財經學院、華東政法學院、復旦大學法律系合並而成。王戰同志任上海社會科學院院長、於信匯同志任上海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 上海社會科學院為上海唯一的綜合性人文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是全國最大的地方社會科學院。在職工作人員約760人,其中50%以上擁有博士學位,正高133人,副高194人。 上海社會科學院是首批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學位授予單位。目前擁有8個博士學位授權點、62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面向全球招收國外留學生。在讀研究生650餘人。 歷年來,上海社會科學院承擔了大量的國家和上海市課題,許多決策咨詢建議得到中央、市領導和有關部門的肯定,研究成果屢屢獲得國家和上海市獎勵。 上海社會科學院與海外許多大學和智庫研究機構建立了廣泛的學術聯系,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勞倫斯·克萊因、道格拉斯·諾思等在內的30餘人被聘為名譽研究員、特聘研究員。「世界中國學論壇」已經成為我國對外學術宣傳的重要渠道和有世界影響的中國學研究交流平台。上海社會科學院積極響應中央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號召,大力實施智庫建設和學科發展的雙輪驅動發展戰略,努力成為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重要基地,成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堅強陣地,成為國內外學術交流的主要平台,成為具有國內外重要影響力的國家高端智庫。

2. 中國社會科學院和上海社會科學院的考研難度大概和哪些

報考人數不多,是因為大多學生對社會科學專業的研究了解不夠,導致對其熱情不足。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成立於1978年,是經鄧小平、葉劍英親自批准設立的直屬於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最高學術機構和綜合研究中心—中國社會科學院—的研究生培養基地,也是我國最早成立的研究生院。其主要任務是培養人文和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博士研究生和碩士研究生。經過30餘年的建設與發展已初步形成了從招生錄取到研究生教育和培養、學位授予等一整套研究生教育和培養體制機制,建立起了適合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特點的「按所設系、分片教學、集中辦院、統一管理」的辦學模式。
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成立以來,在黨中央親切關懷和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直接領導下,依託中國社會科學院雄厚的研究力量和教師資源,研究生教育和培養事業獲得了持續健康發展,已經成為一所教授委員會、學術委員會和學位評定委員會等組織機構健全、擁有6個教學研究部、40個教學院系的現代化研究生院。研究生院現任博士生導師470名、碩士生導師824名。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作為我國人文和社會科學學科設置最完整的一流研究生院,截至2014年7月,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5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7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03個含自主設置博士授權點13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09個(含自主設置碩士授權點13個);還有公共管理碩士、工商管理碩士、社會工作碩士、法律碩士、金融碩士、稅務碩士和文物與博物館碩士等7個專業學位授權點。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積極實行對外開放,多方發展對外教育和學術交流與合作,先後與美國、英國等十幾個國家以及港澳台地區多所大學及學術研究機構建立了交流與合作關系。從1985年開始招收海外進修生,1997年開始招收外國留學博士、碩士研究生,2000年開始招收港澳台地區博士、碩士研究生以來,留學生和港澳台學生招生規模不斷擴大,研究生培養質量不斷提高。
目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在校研究生3100餘人,其中港澳台地區留學研究生52人和外國留學研究生48人。截止2014年7月,研究生院共授予博士學位4154人,碩士學位8264人(其中專業碩士學位2612人)。還培養出了一大批學有所成的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員。這些高級專門人才學成後分赴各條戰線,並迅速成長為推動經濟建設、深化理論探索、促進學術研究、帶動社會發展的重要中堅力量。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任院長為周揚、溫濟澤、胡繩、江流、浦山、方克立、李鐵映、武寅、劉迎秋,現任院長為黃曉勇。

3. 上海社會科學院的行政級別

沒有行政級別,就是上海市市政府管理的事業單位。社科院黨委書記,院長一般由正廳級,副廳級幹部擔任。這不代表社科院的級別。

4. 許建平的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研究領域:中國古代小說,明清文學,敘事學,古文獻整理,尤其在王世貞、李贄、《金瓶梅》、經濟生活與文學研究方面用力最勤。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學遺產》等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百餘篇。出版《<金>學考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李贄思想演變史》(人民出版社2005)、《文學研究的新經濟視角與分析方法》(上海古籍2008)、《王世貞與金瓶梅》(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2)、《王世貞書目類纂》(鳳凰出版社2012)等著作17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多項。已參研完成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一項、古委會項目多項,獲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獎、河北省社科優秀成果獎、河北省高校人文社科獎,河北省教學優秀成果獎多項。
2000年7月23日,河北衛視《燕趙之子》節目播出「許建平與中國古代小說研究「專題片」(30分鍾)。
2008年4月5日,中央電視台第10頻道《探索發現》節目播出《金瓶梅與王世貞》專題片,主講人之一。
著作目錄(17部)
專著7部
1、《<金>學考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2、《山情逸魂──中國隱士心態史》東方出版社1999
3、《李卓吾傳》東方出版社2004
4、《李贄思想演變史》人民出版社2005
5、《文學研究的新經濟視角與分析方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6、《許建平解說金瓶梅》東方出版社2010
7、《王世貞與<金瓶梅>》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
兩人合著4部
1、《商風俗韻——<金瓶梅>中的女性》雲南大學出版社2000
2、《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小說卷》東方出版中心2006.1
3、《中國小說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4、《20世紀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的視角與方法》復旦出版社2008
編著3部
1、《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文精粹·文學史方法論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史論文精粹·小說戲曲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王世貞書目類纂》鳳凰出版社2012
主編3部
1、《中國傳統文學與經濟生活》(論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2、《去蔽、還原與闡釋——探索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新路徑》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
3、《中國傳統文學與經濟生活研究叢書》(5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主持課題
1、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2012(項目號:12&ZD159)
《王世貞全集》整理與研究
2、 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2008,08BZW043
明清小說意圖敘事與意味形式研究
3、 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2005,05JA750.11-44016
李贄思想接受史——以「晚明」至「五四」的文學接受為論述中心
4、上海財經大學211工程項目子項目200
社會經濟發展與文學關系研究
參與完成的課題
1、20世紀中國文學研究史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96AZW007)
2、20世紀中國古代小說研究方法論
(教育部社科基金項目,01JA750.11—44050
3、中國小說研究史(古委會項目)
社科成果獲獎
1、教育部高等學校第五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三等獎(2009)
《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與黃霖先生等)
2、上海市第9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8):
《貨幣觀念的變異與農耕文學的轉型》(《中國社會科學》2007.2)
3、河北省第七屆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2000)
《<金>學考論》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4、上海市第9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8):
《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與黃霖先生等)
5、河北省高校(1994-1997)社科優秀成果一等獎(1998)
《不失時機地推進建立文學史研究的中國學派》(《中國社會科學》1996.6)
6、河北省第五屆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1996)
《三國演義的閱讀效應與民族精神》
7、河北省第三屆社科優秀成果青年佳作獎(1994)
《試論<金瓶梅>藝術結構在中國長篇小說發展史上的意義》
8、河北省教學優秀成果三等獎(2000年):
《世紀之交中國古代文學史課程實現轉型的理論與方法研究》
9、第三屆中國出版集團圖書獎
《20世紀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史》東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與黃霖先生等)
主要論文目錄
■不失時機地推進建立文學史研究的中國學派《中國社會科學》 1996.6
■貨幣觀念的變異與農耕文學的轉型——以明代後期市井小說為論述中心
《中國社會科學》 2007.2
■「狂怪」和「與世無爭」——論李贄的雙重文化人格《文學評論》 2005.6
■ 貨幣化場景-酒宴-在明清小說中的敘事功能《文學評論》2007.4
《新華文摘》2007.18
■ 《金瓶梅》流通貨幣質態與成書年代補證《文學遺產》2006.5
■ 南宋詞史研究的可喜創獲《文學遺產》 1995.5
■ 李贄非理性主義文學思想論《文藝研究》 2004.6
■ 新時期《金瓶梅》研究述評《新華文摘》 1996.11
■ 文學生成與傳播的經濟動因《學術月刊》2006.5
■中國人學美學思想從理性到非理性的一次異變《學術月刊》2006.11
■A transition of Chinese humanism and aesthetics fromrationalism
to irrationalism-With a focus on the debate between LiZhi and Geng Dingxiang ring the Ming Dynasty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2008年第4期
■《童心說》的義理結構與中國非理性主義文學思想之發軔《河北學刊》2005.2
《新華文摘》 2005.6
■《金瓶梅》的新敘事範式 《河北學刊》 2002.4
■《金瓶梅》作者研究八十年《河北學刊》 2004.1
■《金瓶梅》價值的經濟文化解讀《河北學刊》 2006.2
■ 佛經與李贄思想之啟蒙《河北學刊》 2007.4
■ 李贄思想在周作人接受過程中的演進《河北學刊》2009.2
■ 文學發展動力分析 《江海學刊》 1999.3
■ 文學形式與文學研究的新方法《江海學刊》 2002.2
■ 建立心態文學史學芻議 《江海學刊》 1998.3
■ 經世致用思潮與二十世紀中國古典小說研究的文化沉思《復旦學報》 1998.3
■ 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路徑與方法的新思考《復旦學報》 2002.5
■ 文學評論中文本意義的確定性與非確定性辨析《復旦學報》2005.2
■《焚書》刊刻過程、版本及真偽《復旦學報》2008.5
■《金瓶梅》是一部探討人生的小說《明清小說研究》 1991.4
■《儒林外史》:一部意在言志的詩化小說《明清小說研究》 1997.1
■《臨清州志》與《金瓶梅》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明清小說研究》 2008.4
■《金瓶梅》研究中幾個問題的思考《雲南社會科學》 1998.3
■ 關於實現古代文學研究轉型的方法芻議《雲南社會科學》 2002.2
■ 百年《西遊記》作者研究的回顧與反思《雲南社會科學》2004.2
■《紅樓夢》作者研究的新進展《人民日報》 1994.5.7
■《紅樓夢》作者研究熱點透視《人民日報》副刊《大地》 1994.9
■ 元劇大團圓模式定型時間探考《中國學研究》創刊號(韓國)
■ 二十世紀中國古代小說研究的文化悲涼《中語中文學》(韓國) 1997.12
■ 試論《琵琶記》創作的雙層心理意向《河北師范大學學報》1996.1
■ 試論元代南北劇曲的文化特徵及其成因《首屆元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版
■ 百年小說戲曲研究略論《蘇州鐵道學院學報》1999.5
■ 古代小說理論不及曲論發達原因初探《河北師范大學學報》1992.1
■ 二十世紀中國古代小說戲曲研究的回顧與前瞻《河北師范大學學報》1997.3
■《金瓶梅》中的近世文化意蘊《文史知識》 2002.7
■ 建立心態文學史學的理論思考《文藝報》(理論版) 1998.11.17
■ 切忌盲信與忙說《文藝報》(理論與爭鳴) 2002.8.6
■《紅樓夢》的原始作者《讀書》 1995.2
■《紅樓夢》作者研究又有新進展《作品與爭鳴》 1994.8
■《三國演義》的閱讀效應與民族精神《河北師范大學學報》1994.1
■ 古代小說研究三十年簡說《蘇州大學學報》1997.2
■ 試論《金瓶梅》的藝術結構在中國長篇小說發展史上的意義《河北師范大學學報》1991.2
■ 從「清空」說到「自然清空「說《中國文學研究》第8輯
■ 論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新經濟視角《中國文學研究》第12輯
■ 王忬「偽畫致禍」真偽考辨——以《清明上河圖》為中心《中國文學研究》第21輯。2013
■ 《金瓶梅》成書新證《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1.3
■ 《金瓶梅詞話》「這五回」情節與作者探原《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2.1
■ 文本分析派的創立與俞平伯在紅學史上地位的重估《社會科學》2004.6
■ 王世貞與《金瓶梅》的著作權《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3.4
■ 經濟生活與文學活動之關系及其研究路徑《社會科學》2008.3
■ 二十世紀《儒林外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上)《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4.3
■二十世紀《儒林外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下)《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4.4
■ 《金瓶梅》中清河縣地理位置考辯《金瓶梅研究》第五輯
■ 《金瓶梅》中貨幣現象與審美價值的邏輯走向《金瓶梅研究》第八輯2005.12
■ 明清小說人慾表現的特徵及其嬗變《河北師大學報》1999.2
■ 論小說陌生化之生成——從敘事意圖的矛盾邏輯說起《社會科學》2013.3
■ 《金瓶梅》文化反思:因何經濟崛起而文化衰微《東南大學學報》2013.1
■ 論中國小說敘事的神秘性 《河北學刊》2013.3
■ 明清小說敘事聚焦研究的四點新發現 《河北學刊》2012.1
■ 嵌入方式的生成及其在意圖敘事中的功能 《上海大學學報》2012.3
■ 《金瓶梅》文化價值論 《明清小說研究》2013
■ 《敘事的意圖說與意圖敘事的類型 《社會科學》2011.1
■ 中西異質文化嫁接中的新文化生成 《學術月刊》2012.11
■ 意圖力:小說敘事的內驅動力 《求是學刊》2011.6
■ 物慾幻想:文學中不可忽視的另一面 《河北學刊》2010.6
講授課程
1、中國文學研究方法論(碩士課),
2、中國文學史
3、《莊子》選講
4、李贄研究
5、小說經典與中國文化
6、中國小說史(碩士課)
7、中國小說文獻學(碩士課)
11、中國敘事學(博士課)
8、二十世紀中國古代小說研究史(碩士課)
9、《金瓶梅》與《紅樓夢》研究
10、戲曲的文化解讀

5. 章培恆的學術成果

章培恆先生主要學術成果,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是歷年發表的一百餘篇論文,大多已收入《獻疑集》(嶽麓書社,1993)、《災棗集》(山東友誼出版社,1998)和《不京不海集》(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三書中;
二是以專著形式發表的《洪升年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中國文學史》(主編之一兼作者,復旦大學出版杜,1996)和《中國文學史(新著)》(第一主編兼主要作者,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三是由他單獨主持或與其他專家共同主持的大型集體項目如《辭海》的中國古代文學分科、《新編明人年譜叢刊》等。 1979年出版專著《洪升研究》,對清初戲劇家洪升的生平作了系統的考訂和研究,受到學術界的高度評價,該書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獎和中國戲劇家協會理論著作獎。
章培恆教授與駱玉明教授共同主編了《中國文學史》,1996年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在學術界和讀書界引起了較強烈的反響,被認為是中國文學史研究上的一種突破。 後又編成《中國文學史新著》(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從人性發展的視角對中國文學史進行描述,被認為是中國文學史研究上的突破,具有廣泛影響。
1985年編纂《全明詩》(集體科研項目),上海古籍出版社陸續出版。1979年修訂《辭海》他擔任分科主編(負責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和編委。合編大型叢書《古本小說集成》(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和 《近代小說大系》(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主編《文史名著選譯叢書》(巴蜀書社出版),《中國禁書大觀》(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其中的《中國禁書簡史》 (己由日本新潮社出版日譯單行本),《新編明人年譜叢刊》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 論文大致可分為兩類:
一類是考證性的,其所提出的看法大都與學術界佔主導地位的見解有相當大的距離,如關於百回本小說《西遊記》的作者,解放後的中國研究學者都已肯定為吳承恩,他卻認為吳承恩所作《西遊記》為游記性質的作品而非通俗小說,發表了《百回本<西遊記>是否吳承恩所作》等幾篇論文加以論證。中國現已有部分研究者接受他的觀點。此類論文中的大部分收入其論文集《獻疑集》,於1993年由嶽麓書社出版。該書曾先後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二等獎和國家教委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一等獎。
另一類論文是對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現象重新加以剖析(上起先秦,下迄近代)。其所得出的結論,或為以前的研究者所未嘗言及,或與流行的見解相歧異。前者如《金聖嘆的文學批評》、《中華文史論叢》 第三輯,與人合作),聯系金聖嘆的哲學思想以研究其文學批評,為前人所未及;後者如《李夢陽與晚明文學新思潮(日本《古田敬一教授退官紀念中國語言文學論集》),將李夢陽作為晚明文學新思潮的先驅,與通常把李夢陽僅僅視為晚明文學新思潮的批判對象的觀點大相徑庭。這些也都為同行所重視。
論《紅樓夢》的思想內容(《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64年01期)
論晚清譴責小說的思想傾向(《學術月刊》1964年12期)
論黃遵憲的詩歌創作(《學術月刊》1966年04期)
再論李賀詩歌與形象思維——答王文生同志(《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04期)
關於洪升生平的幾個問題——讀《洪升研究》(《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3期)
關於屈原生平的幾個問題(《學術月刊》1981年10期)
李夢陽的一個側面——古文辭的平民性(吉川幸次郎、章培恆,《文藝理論研究》1982年02期)
《儒林外史》原書應為五十卷(《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04期)
施彥端是否施耐庵(《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06期)
《儒林外史》原貌初探(《學術月刊》1982年07期)
論《金瓶梅詞話》(《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04期)
百回本《西遊記》是否吳承恩所作(《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04期)
對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展望(《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4年05期)
關於嘉靖本《三國志通俗演義》小注的作者(《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03期)
再談百回本《西遊記》是否吳承恩所作(《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01期)
再談《金瓶梅詞話》的寫作時代(《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年02期)
李夢陽與晚明文學新思潮(《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6年03期)
關於魏晉南北朝文學的評價(《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7年01期)
再論魏晉南北朝文學的評價問題——兼答劉世南君(《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02期)
明代的文學與哲學(《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01期)
從《詩經》、《楚辭》看我國南北文學的差別(《中國文化》1989年01期)
關於《水滸》的郭勛本與袁無涯本(《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03期)
被妻子所棄的詩人——《南陵別兒童入京》與李白的婚姻生活(《中國典籍與文化》1992年01期)
研究近代文學 首先須研究近代詩(《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2期)
《封神演義》作者補考(《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04期)
神聖憂思錄:雜談中國戲曲的前景——以崑曲、京劇為中心(《上海戲劇》1994年01期)
從游俠到武俠──中國俠文化的歷史考察(《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3期)
說「沖冠一怒為紅顏」(《上海文學》1995年06期)
關於現存的所謂「宋話本」(《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1期)
關於中國文學史的思考(章培恆、駱玉明,《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3期)
論五四新文學與古代文學的關系(《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4期)
中國詩歌里的酒(《中國典籍與文化》1997年02期)
關於李陵《與蘇武詩》及《答蘇武書》的真偽問題(章培恆、劉駿,《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20年來的巨大成就——中國文學學科的回顧與瞻望(《思想理論教育導刊》1998年Z2期)
關於中國文學史的宏觀與微觀研究(《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人性、美感及文學的發展(章培恆、駱玉明,《文學報》2000年6月1日)
從「論」說「史」……(《文學報》2000年7月6日)
今天仍在受凌辱的偉大逝者(《魯迅研究月刊》2000年12期)
關於中國現代文學的開端──兼及「近代文學」問題(《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傳統與現代:且說《玉梨魂》(《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1年02期)
關於《三國演義》的黃正甫本(《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關於五卷本《東坡志林》的真偽問題——兼談十二卷本《東坡先生志林》的可信性(章培恆、徐艷,《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玉台新詠》為張麗華所「撰錄」考(《文學評論》2004年02期,第5~17頁)
關於《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的形成過程與寫作年代(《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必須重視漢語言文字的發展特點——談一種關於寫作的無理要求和批評(《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從《紅樓夢》看中國文學的古今演變(《杭州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余秋雨何曾剽竊我的著作——一場鬧劇及其背後(《藝術評論》2005年09期)
再談《玉台新詠》的撰錄者問題(《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關於《大招》的寫作時代和背景(《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從《紅樓夢》看中國文學的古今演變(《社會科學論壇:學術評論卷》2006年02期)
經濟與文學之關系(《學術月刊》2006年05期)
中國文學古今演變研究的意義和效應(《河北學刊》2006年05期)
《玉台新詠》的編者與梁陳文學思想的實際(《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明代徽州文學研究》——一部地域性文學研究中的優秀之作(《文匯讀書周報》2006年8月4日)
不尚空論,言必有據——讀談蓓芳《中國文學古今演變論考》(《文學報》2006年12月28日)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古籍整理研究(《中國典籍與文化》1993年04期)獨立思考與細心求證(《光明日報》2000年8月10日)
不能欣賞崑曲是知識分子素養上的缺憾——關於保存和復興崑曲的幾點設想(《文匯報》2001年8月18日)
規範文科學術刻不容緩(《中國高等教育》2001年12期)
關於建立學術規范的兩點建議(《社會科學論壇》2005年01期) 《三國演義辭典》前言(《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02期)
《三國演義辭典》序(《明清小說研究》1988年02期)
對武俠小說的再認識(代序)(《武俠世界的怪才——古龍小說藝術談》,曹正文著,上海:學林出版社,1989年)
《全明詩》前言(《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05期)
《江盈科集》序(《書屋》1997年04期)
人性的解放與形式的演進——《中國文學史新著》增訂本序(《文匯報》2007年7月17日)
評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古籍整理研究(《中國典籍與文化》1993年04期)
獨立思考與細心求證(《光明日報》2000年8月10日)
不能欣賞崑曲是知識分子素養上的缺憾——關於保存和復興崑曲的幾點設想(《文匯報》2001年8月18日)
規範文科學術刻不容緩(《中國高等教育》2001年12期)
關於建立學術規范的兩點建議(《社會科學論壇》2005年01期) 美好的中文(章培恆、陳村,《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05期)
關於中國文學研究的古今貫通——章培恆教授訪談錄(章培恆、宋榮,《語文教學與研究》2004年22期)
中國文學的古今演變——章培恆先生學術訪談錄(章培恆、馬世年《甘肅社會科學》2007年01期)

6.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是個人還是集體成果

為了鼓勵哲學社會科學的前瞻性、創新性、科學性研究,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促進本市哲學社會科學事業的繁榮和發展,特設立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7. 上海社會科學院與復旦大學在哲學研究生院方面的比較

復旦的社科比上海的社科要好不少
在gs.fudan.e.cn可以查到歷年的錄取比例
即使你考不上復旦的社科還是有機會調劑到上海社科院的
建議報復旦

8. 上海社會科學院是干什麼的

上海社會科學院創建於1958年9月7日,是新中國最早建立的社會科學院,由當時的上海版財經學院、華東政法學權院、復旦大學法律系、中國科學院上海經濟研究所和上海歷史研究所合並而成。初期設有哲學、經濟、歷史、政治法律和國際問題5個研究所。
上海社會科學院目前為上海唯一的綜合性人文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是全國最大的地方社會科學院。現設有15個研究所,9個院直屬單位、10多個院直屬研究中心。在職工作人員700多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約500人。
上海社會科學院以基礎理論研究為依託,以應用決策研究為重點,以咨詢服務研究為輻射,以其它特色專業服務為補充。發展目標是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主攻方向,按照「把方向、出思路、出成果、出人才」的要求,建設成為適應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研究基地;與上海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地位相適應的,國內一流國外有較大影響的社會科學研究、教學機構;市委、市政府信得過、用得上、靠得住的思想庫和智囊團;社科人才的積聚基地、培養搖籃和國際人才港的重要碼頭。

9. 郭可教生平介紹

郭可教。山東青島人。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繫心理學專業研究生畢業。任華東師范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從事神經心理學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在漢字認識與大腦兩半球的關系問題的研究中獲得了新成果,提出了漢字是"復腦文字"的新觀點,認為西方學者提出的"文字認知是大腦左半球的功能"之說不適用於漢字,指出漢字認知中是左腦和右腦並用的,而且可以靈活利用字形、字音和字義多重編碼方式,因而有利於開發大腦智力。1990-1992年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漢字認知與大腦兩半球的關系的實驗研究》。上海《解放日報》曾載記者撰寫的介紹其研究新成果和新觀點的專訪:《""開發右腦之說不適合於中國人》,文中明確指出學習漢字及漢字書法可以全面開發兒童左右兩個大腦半球的潛力,有利於智力開發。
主要作品《漢字科學的新發展》(合著)。發表論文主要有《關於大腦兩半球心理功能不對稱性的研究.七歲大腦右半球切除對心理發展的影響--對一例術後24年病例的觀察》(附有科研錄像片)、《關於大腦兩半球心理功能不對稱性的研究Ⅱ.嬰兒期大腦左半球廣泛病變對心理發展的影響》(附有科研錄像片)、《漢字與大腦》、《言語活動的神經機制問題》、《書法負荷對兒童大腦的激活效應的實驗研究》(獲1994年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胼胝體大部切斷病例言語功能的神經心理學研究》、《漢字認知的"復腦效應"的實驗研究》、《學生智力與反應時的關系的教育神經心理學研究》等30餘篇.

10. 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申報系統怎麼使用

人文社會科學是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總稱.。人文科學關注的中心、研究的對象主要是版關於人的權精神、文化、價值、觀念的問題。研究對象與研究者自身都具有強烈的主體性、個體性、多變性和豐富性。人文科學可以借用社會科學的一些研究方法,如統計的、實證的、邏輯推導的方法,但人文科學也有自己特殊的研究方法,比如精神分析學方法、哲學反思與頓悟直覺的方法等。人文科學的學科包括文學、歷史、哲學、藝術、宗教、美學、倫理學。
社會科學是指以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如政治學、經濟學、軍事學、法學、教育學、文藝學、史學、語言學、民族學、宗教學、社會學等,其任務是研究並闡述各種社會現象及其發展規律.
從上述定義看出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難以明確區分,二者都與人類的教養和文化、智慧和德行

閱讀全文

與上海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武漢疫情投訴 瀏覽:149
知識產權合作開發協議doc 瀏覽:932
廣州加里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5
企業知識產權部門管理辦法 瀏覽:455
消費315投訴 瀏覽:981
馬鞍山鋼城醫院 瀏覽:793
馮超知識產權 瀏覽:384
介紹小發明英語作文 瀏覽:442
版權使用權協議 瀏覽:1000
2018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表 瀏覽:884
馬鞍山候車亭 瀏覽:329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領導小組 瀏覽:709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