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我國近代取得這么多科技成果的原因
❷ 李四光研究成果的原因是什麼
研究成功了
❸ 我國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我國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的主要原因有:
1、國力的強盛,經濟不斷發展,可以支持科技研究。
2、人才的不斷培養,創新能力提高。
3、國家的重視。
4、自身擁有不斷探索、不斷追求更高目標的精神。
(3)成因成果擴展閱讀
人才強國
人才強國戰略的工作重心是建設「人才資源強國」,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都必須有「人才資源強國」作支撐,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因此,大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工作重心應當落在「人才資源強國」的建設和充分發揮人才的作用。
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通過各種途徑,大力開發人才資源,加快中國從人口大國向人才資源強國轉變的進程,努力造就一支規模宏大、素質優良、結構合理、活力旺盛,既能滿足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又能參與國際競爭的人才大軍,為實現新世紀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目標提供堅強有力的人才保證。
❹ 中外科技文化成果顯著的原因
顯著的原因是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所以經濟文化都得到了很大發展。
❺ 理論成果
根據成礦背景、礦床地質特徵、礦床地球化學特徵,對祿豐一武定地區銅鐵礦床成因的幾個主要因素——礦源、液源和熱源進行了研究和探討,提出祿豐—武定地區昆陽群中產出的鐵銅礦床系列,是以火山噴流活動為起源、以深部物源為主要礦質來源、以熱勢能驅動下的熱水環流系統為礦質運移方式、以同生斷裂為主要通道,噴流出含礦熱液或熱水,以機械沉積方式、物理化學沉積方式和生物化學沉積方式在海盆地有利部位沉積下來形成的,後期不同程度疊加了成岩、改造、再造成礦作用。其成因總的歸結為同生噴流熱水沉積加改造成因,即本區域的稀礦山式、落雪式、桃園式3種類型的鐵、銅多金屬礦床系列,由火山噴流、熱水沉積一改造成礦作用分階段形成。
祿豐—武定地區的成礦規律可概括為:「裂、火、構、盆、層、相、深」7個字。即祿豐—武定地區的成礦規律包括了:①裂谷背景:祿武地區是昆陽裂谷內幾個火山活動中心之一,其成礦作用與昆陽裂谷的發生、發展及演化有成因上的密切聯系,可以說裂谷帶內形成了區域礦帶並控制其展布。②火山噴流:裂谷發生初期的地塹式斷陷盆地,沉積了鐵礦及火山噴流岩,含銅熱液沿高滲透帶通道再次活動疊加在沉積岩之上的銅礦體,形成了火山噴流沉積銅鐵礦——稀礦山式銅鐵礦床,比較典型的有鵝頭廠銅鐵礦床和迤納廠銅鐵礦床。成谷時期由於同生斷裂的差異性運動,產生局部的隆起和凹陷,其斷裂提供了有利場所,火山噴氣及熱鹵水提供了成礦物質來源,形成了沉積礦源層,再經成岩作用及後期熱液的疊加形成火山噴氣熱鹵水沉積型的東川式銅礦床,比較典型的有小新廠—大美廠銅礦床和老五少銅礦床。③構造活動:區內南北向斷裂及其派生構造,不僅控制著岩漿的噴發、侵位,也是礦源上升和運移富集的通道,而且對鵝頭廠組、落雪組和因民組礦源層的改造起著重要的作用,特別是有背斜軸部和兩翼以及有利的斷裂部位,受到後期熱液活動的改造,常沿節理、裂隙形成脈狀、網脈狀、塊狀銅鐵礦石。④斷陷盆地:裂谷帶內的二級裂陷控製成礦亞帶,三級斷陷盆地控制礦化集中區。⑤賦礦層位:區內的鵝頭廠組、落雪組、因民組即為賦礦層位。⑥多種岩相:火山噴流相、火山角礫相、碳酸鹽台地相是成礦的有利環境。⑦深源疊加:祿武地區侵入岩發育,種類較多,有基性、中基性、超基性岩等。角礫岩帶內常有火山熱液活動。由於岩體侵入或隱爆期後帶入含銅氣液,熱液使白雲岩銅礦化富集,形成較富的銅礦體。
❻ 分析日本改革的原因和成果
原因是統治黑暗、外國入侵造成社會矛盾尖銳,民族危機突出 成果是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擺脫了民族危機
❼ 郭敏泰的主要成果
1、基於浙江長廣和內蒙烏達實例研究,建立了潮間泥炭沼澤聚煤模式和煤層海積物的災變型風暴成因模型;2、基於植物解剖學和有機地球化學研究,提出了中國揚子板塊樂平煤的多層角質層成因觀點;3、基於華北克拉通晚古生代煤系沉積學的研究,提出了盆控型泥炭沼澤巨型煤層聚積理論,並劃分了華北C-T克拉通盆地的構造-沉積序列;4、基於大同-准旗煤田實例,建立了內藏煤層風化的機理模式及風化區的勘探策略;5、基於本人構建的全空間全過程全時程全學科研究方法和耦合地質學與演化地質學解析流程,根據對華北煤田基底潛岩溶和煤系陷落柱林的實證研究,發現了華北煤田基底溶洞網路和煤系陷落柱林的3D構形,建立了中國煤系陷落柱林地質學的理論框架。6、基於汾河峽谷套谷地貌演化的研究,建立了晉中盆嶺系統的構造斷陷時序;7、基於斯通博利型火山渣錐地貌演化的研究,建立了大同火山錐群的噴發時序;8、基於多板塊長時程匯聚效應-殼幔岩漿侵位-構造大變形-地貌-岩石圈力學結構的剖析,發現了華北克拉通中帶顯生宙以來岩石圈的演化過程及其現今鑲嵌塊體的4D運動學和動力學規律。《中國特殊煤種研究》獲1997年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名),《山西晚古生代沉積環境與聚煤規律》獲1999年山西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二名),殼幔構造-地貌的演化時序研究2003、2007年獲批《黃河壺口瀑布國家地質公園》(第三名)和《陽高廣靈白石山山西省地質公園》(第二名),殼幔構造-火山學研究成果2009年獲批《大同火山群國家地質公園》(第二名)。
❽ 吳沖龍的主要成果
先後主持並完成了包括國家973計劃、863計劃、重大支撐計劃和重大科技專項的子課題,以及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和大型企業科技攻關項目共40餘項,在盆地構造演化、盆地地熱場、煤的成因、盆地模擬、油氣成藏動力學模擬和地質信息科技領域進行了探索性研究,取得了較為系統的創新性成果。提出並初步建立了地質信息科學理論、方法論和技術體系框架,主持開發了國內第一套真三維的可視化地學信息系統QuantyView(原名GeoView)和十幾套地礦勘查開發信息化軟體,並且在產業部門和大型工程中推廣應用。先後公開出版《地質礦產點源信息系統設計原理及應用》等專著5部,主編並出版《地質信息技術導論》等國家級重點教材3部;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60餘篇,其中有20餘篇進入國際著名的SCI、EI和ISTP檢索系統。「基於便攜機的輔助地質調查系統」等2項發明專利獲得國家授權,還有12項發明專利在公示中;「GeoView」等10項成果獲得國家版權局的軟體著作權登記。曾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國家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2項,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地礦部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湖北教學成果一等獎1項,湖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地礦部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地礦部科技進步三等獎7,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獎1次,湖北省優秀科技論文特等獎1次。還曾先後獲得湖北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國務院特殊津貼、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稱號、全國優秀教師稱號等榮譽。
❾ 有關科學家的成果(簡要舉例)
1 哥白尼 Nicolaus Copernicus 波蘭名:Mikolaj Kopernik (1473~1543)
現代天文學創始人,日心說的創立者
2 諾貝爾 諾貝爾獎 以瑞典著名化學家、工業家、硝化甘油炸葯發明人阿 爾 弗雷德·諾貝爾(1833-1896)的部分遺產作為基金創立的。
3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市石橋鎮)人,漢族。他是 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並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並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系。
張衡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恆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准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
4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杭州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漢族。北宋科學家、政治家 括的科學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精研天文,所提倡的新歷法,與今天的陽歷相似。在物理學方面,他記錄了指南針原理及多種製作法;發現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歐洲早了四百多年;又曾闡述凹面鏡成像的原理;還對共振等規律加以研究。在數學方面,他創立「隙積術」(二階等差級數的求和法)、「會圓術」(已知圓的直徑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長的方法)。在地質學方面,他對沖積平原形成、水的侵蝕作用等,都有研究,並首先提出石油的命名。醫學方面,對於有效的方葯,多有記錄,並有多部醫學著作。此外,他對當時科學發展和生產技術的情況,如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金屬冶煉的方法等,皆詳為記錄。
5 郭守敬——中國古代天文學家
郭守敬(1231-1316),中國元朝的大天文學家、數學家、水利專家和儀器製造家。字若思,順德邢台(今河北邢台)人,漢族。生於元太宗三年,卒於元仁宗延二年。郭守敬為修歷而設計和監制的新儀器有:簡儀、高表、候極儀、渾天象、玲瓏儀、仰儀、立運儀、證理儀、景符、窺幾、日月食儀以及星晷定時儀12種(史書記載稱13種,有的研究者認為末一種或為星晷與定時儀兩種)。
6 洪堡 德國著名的博物學家,也是自然地理學的先驅。他用了5年時間,行程近萬里,對中南美洲的動植物及地理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考察,此後又花費13年時間分析和整理考察結果,撰寫了達30卷本的《新大陸亞熱帶區域旅行記》,這套巨著為後人開發中南美洲提供了翔實可信的第一手資料。洪堡一生進行了許多科學研究,涉及自然地理學、近代氣候學、植物地理學、地球物理學、生物學以及地質學等許多領域。他也完成了許多著述,如《自然全貌》、《中部亞洲山系與比較氣候學研究》,還有馳名中外的自然地理學巨著《宇宙》
7 伽利略 是義大利文藝復興後期偉大的天文學家、力學家、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也是近代實驗物理學的開拓者,被譽為「近代科學之父」。 17歲進入比薩大學攻讀醫學,後來轉攻數學,畢業後任大學教授。他是為維護真理而進行不屈不撓的戰士。恩格斯稱他是「不管有何障礙,都能不顧一切而打破舊說,創立新說的巨人之一」。
8 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
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化學家。在化學、電化學、電磁學等領域都做出過傑出貢獻。他家境貧寒,未受過系統的正規教育,但卻在眾多領域中作出驚人成就,堪稱刻苦勤奮、探索真理、不計個人名利的典範,對於青少年富有教育意義。
「磁電感應」。實現了「磁生電」,宣告了電氣時代的到來。
9 阿基米德(Archimedes,約公元前287~212)是古希臘物理學家、數學家,靜力學和流體靜力學的奠基人
他正確地得出了球體、圓柱體的體積和表面積的計算公式,提出了拋物線所圍成的面積和弓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最著名的還是求阿基米德螺線(ρ=α×θ)所圍面積的求法,這種螺線就以阿基米德的名字命名。
錐曲線的方法解出了一元三次方程,並得到正確答案。
阿基米德還是微積分的奠基人。他在計算球體、圓柱體和更復雜的立體的體積時,運用逐步近似而求極限的方法,從而奠定了現代微積分計算的基礎。力學方面:阿基米德在力學方面的成績最為突出,他系統並嚴格的證明了杠桿定律,為靜力學奠定了基礎。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阿基米德系統地研究了物體的重心和杠桿原理,提出了精確地確定物體重心的方法,指出在物體的中心處支起來,就能使物體保持平衡。他在研究機械的過程中,發現了杠桿定律,並利用這一原理設計製造了許多機械。他在研究浮體的過程中發現了浮力定律,也就是有名的阿基米德定律。
幾何學方面:阿基米德確定了拋物線弓形、螺線、圓形的面積以及橢球體、拋物面體等各種復雜幾何體的表面積和體積的計算方法。在推演這些公式的過程中,他創立了「窮竭法」,即我們今天所說的逐步近似求極限的方法,因而被公認為微積分計算的鼻祖。他用圓內接多邊形與外切多邊形邊數增多、面積逐漸接近的方法,比較精確的求出了圓周率。面對古希臘繁冗的數字表示方式,阿基米德還首創了記大數的方法,突破了當時用希臘字母計數不能超過一萬的局限,並用它解決了許多數學難題。阿基米德螺旋永動機
天文學方面:阿基米德在天文學方面也有出色的成就。除了前面提到的星球儀,他還認為地球是圓球狀的,並圍繞著太陽旋轉,這一觀點比哥白尼的「日心地動說」要早一千八百年。限於當時的條件,他並沒有就這個問題做深入系統的研究。但早在公元前三世紀就提出這樣的見解,是很了不起的。
10 李時珍 (1518年-1593年)
字東璧,號瀕湖,身高約合現今1.63米,湖北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生於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於神宗萬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葯及其學術書籍八百餘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二十七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明以前葯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內容極其豐富,是我國葯物學的寶貴遺產,對後世葯物學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另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等書。
11 孫思邈(541或581~682)為唐代著名道士,醫葯學家。被人稱為「葯王」。
12 孟德爾(Gregor Johann Mendel) (1822年7月22日-1884年1月6日)是「現代遺傳學之父(father of modern genetics)」,是遺傳學的奠基人。1865年發現遺傳定律。
13 門捷列夫(1834.2.8~1907.2.2),俄羅斯化學家生在西伯利亞。元素周期律
14 鄧稼先(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一位偉大而倍受尊敬的物理學大師,我們每一位中國人都應該銘記的為祖國奉獻出一生的前輩,他為在艱苦的環境下成功為中國造出了中國第一枚原子彈.
15 萊特兄弟
Wright brothers
兄:維爾伯·萊特
弟:奧維爾·萊特
飛 機 的 發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