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目前太空培育種子技術所取得的新成就有哪些
1太空育種及其意義
太空育種又稱空間誘變育種或航天育種,是集航天技術、生物技術和農業育種技術於一體的育種新途徑,是當今世界農業領域中最尖端的科學技術之一。它是利用衛星、高空氣球或者是載人飛船將作物種子、微生物菌種等樣品搭載至太空,利用空間微重力、高真空、高潔凈、大溫差、弱磁場和高能粒子輻射等在地球無法模擬的太空條件,對生物材料進行誘變,促使物種遺傳基因發生突變,再返回地面選育新種質,培育新品種。由於億萬年來地球植物的形態、生理和進化始終深受地球環境的影響,一旦進入太空,其微重力水平、真空度、質子、電子的輻射含量以及大氣結構、氣溫、空氣密度、壓強、地磁強度、輻射流和強烈的紫外線照射等條件均與地面有很大差異,這些空間條件都有可能引起微生物遺傳性變異,從而使人類獲取具有優良性狀的新種質資源。
與傳統的地面誘變育種相比,太空育種具有變異輻度大、有益變異多、穩定性強、育種周期短等特點。常規育種一般需要.. 5~8年的時間,而太空育種只需要.. 3~4年,這樣就大大地加快了育種的速度。並且太空育種能夠產生不育系,為進一步進行地面雜交,培育新品種提供了新的種質資源。同時,利用太空育種可以大幅提高作物產量和作物抗性,改良作物品質。除此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太空育種與轉基因食品相比不存在安全隱患問題,太空育種實際上只是.. DNA內部發生重組、突變所產生的變異,屬於內源基因的改良,並沒有外援基因的加入,所以不存在基因安全問題。因而太空育種是培育高產、優質、早熟、多抗,並且安全的良種的有效途徑。
2我國太空育種的成就
我國育種工作者,於.. 1987年.. 8月.. 5日在我國發射的第.. 9顆返回式衛星上首次搭載了青椒、小麥、水稻等一批種子,開始了我國太空育種的有益嘗試。此後,經過.. 20餘年的探索和發展,已建立了全國航天育種研究協作網,使航天育種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到目前為止,利用返回式衛星、神舟飛船和高空氣球,已先後.. 21次將農作物種子送人了太空,其中涉及.. 7O多種植物的.. 1000多個品種。經過多年的地面種植和篩選,育成和審定了包括水稻、小麥、棉花、青椒、番茄、芝麻、牧草等作物的4O多個高產、優質、多抗的農作物新品種,獲得了一批有可能對產量和品質等重要經濟性狀有突破性影響的罕見突變。..
2.1糧食作物太空育種成就..
a.我國育種工作者於.. 1987年利用高空氣球搭載了粳稻品種「中作59」和「海香」,其M2代在.. 11個性狀上均出現了廣幅分離,不僅從中獲得了產量和品質明顯改進的新品系,而且從中選育出了能夠恢復秈型雄性不育系育性的粳稻恢復基因突變系,這是迄今為止利用其它手段難以獲得的罕見突變它將對水稻亞種間雜種優勢的利用產生重大影響。..
1992年利用高空氣球搭載的水稻品種「ZR9」,經.. 3年選育,獲得了早熟、高產、優質的新品系——.. 「航育1號」,公頃產最高可達.. 10500kg,使本來無法雜交的秈稻和粳稻,經過太空的「修煉」後,竟奇跡般地也能雜交了。..
b.玉米通過太空誘變育種,已經獲得了雄性不育突變體,再通過進一步選育,有望獲得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而且這些太空玉米在其生長過程中,每株競能結出6~7個果穗,並且可長出5種顏色,其味道也要比普通玉米好得多。..
C.經衛星搭載處理後的幾種小麥和大麥種子,胚乳的過氧化物和酯酶同工酶譜帶比地面對照相應減少。並且在研究了太空小麥的生長發育和光合作用後發現,與地面相比,其幼芽的乾重降低25,微重力條件下植株葉的光補償點提高約.. 339/6,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由葉的暗呼吸速率提高造成的。..
2.2瓜類作物太空育種成就
我國至今已利用衛星搭載技術處理了黃瓜、西瓜、甜瓜、絲瓜等多種瓜類作物,經過地面種植選育,已獲得了一大批可利用的突變類型,有的已經育出新品種,並在生產中得以應用。這些品種中,有的(如航興.. 1號)穩產、優質、外形美觀、皮薄耐運,有的在地面種植後,出現了雌花多、抗霜霉病和枯萎病、果肉味道爽口、汁液多的豐產突變類型。這些成果表明,利用太空育種技術有望獲得早熟、耐低溫弱光、耐濕、抗病等有益突變的瓜類新品系,從而加速瓜類育種水平的進程。..
2.3蔬菜太空育種成就
我國早在.. 1987年就利用高空氣球搭載了甜椒品種「龍椒2號」,後經連續多年的混合選擇,已培育出單果重達250g以上,增產120的早熟新品系;現在已經大面積種植的太空青椒和番茄,不僅葉綠體增多,光合作用增強,青椒的葉片線粒體增多,呼吸作用加強,代謝旺盛,而且產量高,青椒的單果重可達350~600g,單季公頃產達.. 52.5~6O.t,最高可達75t,比普通青椒增產2O~30,並且經中科院遺傳研究所檢測分析,這些太空青椒所含的維生素C提高2O%,可溶性固形物提高25,病情指數減少55;「航遺1號」黃瓜,藤壯瓜多,瓜體奇大,長可達1m,單果重達.. 850~1lOOg,並且抗病力強,特別是雌花開得多,是地面瓜秧的1.5倍,並且碧綠嫩脆、汁多味純、清涼爽口;太空番茄長勢尤為喜人,株高莖粗,果穗增多,比常規番茄增產15以上,最高可增產23.3。「太空櫻桃番茄」的含糖量高達13,口感鮮美,可當水果食用。2008年.. 6月.. 29日,由中科院與山東省寧陽縣伏山鎮合作開發的山東首家太空育種基地在該鎮劉庄村開園,使得中科院首批提供的黃番茄、豇豆、苦瓜、絲瓜、辣椒等.. 15個太空蔬菜品種在伏山紮根發芽。..
2.4花卉太空育種成就
雞冠花、麥稈菊、蜀葵、矮牽牛等,都表現出了開花多、花色變異、花期延長等特點。尤其是粉色的矮牽牛,花朵中出現了紅白相間的條紋。更令人驚奇的是萬壽菊,競能由普通的單層四瓣變成多層六瓣,單株開花上百朵呈立體狀,爭奇斗艷,競相開放,花期能夠延長至.. 6個月以上。..
2.5動物太空育種成就
3隻隨「神舟.. 3號」回歸的烏雞破殼而出,標志著我國首次將空間育種技術成功引入動物育種,不僅在胚胎發育、遺傳變異等方面獲得了理論研究上的突破,而且豐富了動物育種研究的技術手段。
3太空育種的前景展望
太空育種開創了一種全新的育種模式,同時也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雖然從總體上講,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但已顯示出誘人的前景。我國早在.. 1986年就在所制定的863計劃中,將空間植物學列入了空間生命研究計劃,這一計劃大大促進了我國太空育種的研究,提高了我國作物育種的水平。2006年.. 9月,我國又發射了實踐.. 8號航天育種衛星,進一步加速我國的航天農業高科技項目的產業化進程。太空育種有望在培育適合我國環境的耐乾旱、耐嚴寒、耐鹽鹼、性能穩定的草、樹和作物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如搭乘「神舟.. 5號」回歸的白皮鬆、華山松、側柏、刺槐、沙棘、檸條等用於改善西北生態建設的太空林木種苗,將會極大豐富適宜的造林樹種,提高綠化成效,一旦產業化種植時機成熟,將徹底改變西北地區惡劣的自然生態環境。
我國是目前世界上掌握航天器返地技術的少數國家之一,伴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太空育種必將會和生物技術、核技術的農業應用一樣,在生態農業、生物技術及生物制葯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求採納!
B. 雪域峰蔬菜種植基地佔地3000畝,是國家航天育種成果轉化示範基地。有高級農業技術人員8名,技術人員
是不是在用無毒防病增產技術?
C. 太空培育技術所取得的新成就有哪些嗎
1、太空西瓜
太空西瓜的顯著特點是含糖量達13%以上,可溶性固形物增多,纖回維少,個頭大,吃起來沙答甜可口。
2、花
太空搭載的雞冠花、麥稈菊、蜀葵、矮牽牛等,都表現出開花多、花色變異、花期長等特點。尤其是粉色的矮牽牛,花朵中出現了紅白相間的條紋。更令人驚奇的是萬壽菊的花期竟延長到6個月以上。
3、太空西瓜
太空西瓜的顯著特點是含糖量達13%以上,可溶性固形物增多,纖維少,個頭大,吃起來沙甜可口。
4、太空番茄
太空番茄長勢尤為喜人,株高莖粗,果穗增多,比常規番茄增產15%以上,最高可增產23.3%。黑龍江農科院園藝所選育的「宇番一號」,在全國推廣種植面積已超過100萬畝。
5、太空水稻
水稻種子經衛星搭載,獲得了植株高、分孽力強、穗型大籽粒飽滿和生育期短的性狀變異。增產20%,單季畝產400--600千克,最高達750千克。蛋白質含量增加8%--20%,氨基酸總含量提高53%。 太空小麥培育出矮桿、早熟、抗倒伏、抗病害、蛋白質含量高的豐產類型。
D. 我國航天事業的成就
半個世紀以來,中國航天事業在歷屆當和國家最高領導層親切關懷下,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在各部門的通力配合下,堅持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研製探空火箭到具備研製發射各種衛星和載人飛船的能力,航天技術從一片空白到躋身於世界先進行列,不僅為國防和國民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而且跨出國門,走向世界。2000年11月,中國政府發表了《中國的航天》白皮書,首次以政府文告向外宣布中國航天的成就和未來發展,明確中國空間活動由空間技術、空間應用、空間科學三部分組成。2006年10月,我國政府再次發布了《2006年中國的航天》白皮書,指明了中國航天未來發展方向和相關政策。中國航天已成為我國綜合國力的體現,繁榮富強的象徵,興旺發達的縮影。
1970年4月24日,我國用自行研製的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東方紅一號人造地球衛星送往太空,動聽的《東方紅》樂曲傳遍全球,無數中國人奔走相告,歡呼雀躍。這是一個偉大的日子,從此,中國的火箭和衛星一次次成功,令人矚目,也使中國成為真正的航天大國。
我國研製的12種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基本上滿足了發射不同用途衛星的要求。迄今,長征系列運載火箭91次騰空,將我國自行研製的70餘顆空間飛行器送入預定軌道,成功發射了28顆外國製造的衛星。獨立研製成功了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東方紅」通信廣播衛星系列、「風雲」氣象衛星系列、「實踐」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資源」地球資源衛星系列和「北斗」導航定位衛星系列,海洋衛星系列即將形成,構建環境與災害監測小衛星星座計劃正在加緊實施。在發展系列衛星的同時,國家支持發展衛星公用平台,已形成了東方紅三號衛星平台、東方紅四號大型靜止軌道衛星平台、CAST968和CAST2000 小衛星公用平台等。地球靜止軌道大型衛星公用平台的首發星即將發射,標志我國空間技術發展達到了又一個里程碑,並已簽署兩個整星出口合同,躋身國際通信衛星製造競爭市場。
1992年,載人航天工程列入國家計劃。經過廣大科技人員和工人的頑強拼搏,集智攻關,2003年10月發射並回收了「神舟」五號載人飛船,取得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開展載人航天的國家。2005年1月開始實施的繞月探測工程,將開始中國航天向深空探測的第一步。
空間科學實驗與研究取得重要成果。中國與歐洲空間局合作實施了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首次實現了世界上對地球空間的六點同步聯合探測,獲得了重要的探測數據。開展了空間生命科學、微重力科學和航天育種等領域的多項實驗研究,取得了重要的實驗和觀測成果。在空間碎片的觀測、減緩和預報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航天科技已廣泛應用於經濟、科技、社會和國防建設的各個領域,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衛星遙感已在氣象、地礦、測繪、農林、土地、水利、海洋、環保、減災、交通、區域和城市規劃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在國土資源調查、生態保護、西氣東輸、南水北調、三峽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衛星廣播電視業務的開展與應用,提高了全國廣播電視,特別是廣大農村地區廣播電視的有效覆蓋范圍和覆蓋質量,衛星通信在「村村通電話」工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衛星遠程教育寬頻網和衛星遠程醫療網初具規模;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廣泛應用於交通運輸、基礎測繪、工程勘測、資源調查、地震監測、氣象探測、海洋勘測等領域。航天技術的廣泛應用,促進了生產手段更新和傳統產業的改造,提高了人民群眾生活質量,也帶動了相關技術領域的發展。
50年來,我國幾代航天工作者自覺地把個人理想與祖國需要緊密結合在一起,將發展航天事業作為崇高使命,創造了不朽的業績。在我國航天事業發展中孕育形成的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和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航天人不懈奮斗的精神力量,為中華民族增添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在新的歷史階段,中國航天面臨新的形勢、新的任務和新的挑戰,中國航天前景燦爛、任重道遠。國家將實施載人航天工程、「嫦娥」探月工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工程、新一代運載火箭等,中國航天作為科技事業的龍頭,必將再攀高峰,續寫中國航天發展新篇章。為帶動科技發展,支撐國民經濟建設和建設和諧社會做出新的貢獻。
一、衛星技術及衛星應用
近50年來,我國各類人造衛星和載人飛船廣泛應用於經濟建設、科技發展、國防建設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為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發揮重要作用。
1.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衛星系列。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拉開了中國航天活動的序幕。自此,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能自行研製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東方紅一號衛星在跟蹤測軌技術、信號傳送方式和熱控制技術等方面優於蘇聯、美國、法國和日本的第一顆人造衛星,衛星重量相當於四個國家第一顆衛星之和。
1971年3月,中國成功發射了實踐一號科學技術試驗衛星,衛星在太空正常運行8年多,遠遠超過要求的壽命,這在20世紀60年代國外研製的衛星中是少有的。至今,中國共發射成功了10顆科學技術試驗類衛星,包括1981年9月用1枚運載火箭同時發射的實踐二號、實踐二號甲、實踐二號乙3顆科學試驗衛星,1994年2月成功發射的實踐四號衛星,1999年5月和2004年9月成功發射的實踐五號和實踐六號小衛星, 2003年12月和2004年7月先後發射成功的探測一號和探測二號小衛星,這些衛星在空間環境探測、空間科學試驗以及新技術試驗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2.返回式遙感衛星系列。在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初戰告捷後,中國又攻克了變軌、再入大氣層、防熱和回收等技術難關,於1975年11月26日成功發射並回收了第一顆返回式遙感衛星,成為繼美國、蘇聯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至今,中國已成功發射了5種不同類型的近地軌道共計22 顆返回式衛星,成功回收了21顆,衛星在軌工作時間由最初的3天增加到27天。特別指出的是,在2005年8月29日,我國成功實現了在同一天、同時組織第21顆返回式衛星回收和第22顆返回式衛星的發射任務,此舉表明我國返回式衛星研製技術進一步成熟,組織管理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
我國利用返回式衛星,在資源調查、地圖測繪、 地質調查、鐵路選線和考古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同時,利用返回式衛星平台,為國內外用戶進行了100多項微重力和空間環境條件下的材料、生命科學實驗,以及農作物種子搭載試驗等,均取得可喜成果。
3.通信廣播衛星系列。1984年4月8日,中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發射成功,成為世界上第5個獨立研製和發射靜止軌道衛星的國家,開辟了中國衛星通信事業的新時代。到目前為止,中國通信廣播衛星系列共包括4種不同類型的靜止軌道通信衛星,即: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甲實用通信衛星、東方紅三號通信廣播衛星、東方紅四號大型通信衛星公用平台。
從1988年至1990年,中國成功發射了3顆東方紅二號甲實用通信廣播衛星,這些衛星採用了新的設計方案,衛星轉發器由2個增加到4個,使電視轉播能力由2個頻道增加到4個,電話傳輸能力由1000路增加到3000路,設計壽命由3年增加到4年半。這些衛星為國內多家用戶提供通信、廣播和數據傳輸等業務,使中國衛星通信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1997年5月,中國又成功發射了東方紅三號通信廣播衛星。該星比東方紅二號甲衛星有了新的技術躍進,採用三軸穩定方式,裝有24個C頻段轉發器,衛星設計工作壽命8年。東方紅三號通信廣播衛星已納入中國衛星通信業務系統,主要用於電話、數據傳輸、VSAT網和電視傳輸等,能同時轉播6路彩色電視和8000門雙工電話。該星的發射成功和投入使用,極大地緩解了國內通信衛星市場轉發器短缺的矛盾,僅公眾通信一項,每年就可以節省數千萬美元。
為適應國內外通信衛星市場快速發展的需要,振興中國的通信衛星民族產業,「九五」期間,中國開始了東方紅四號大型靜止軌道通信廣播衛星公用平台的研製開發工作。該平台在設計思想上,堅持通用性、繼承性、擴展性和先進性的原則,平台的性能與目前國際上同類衛星先進平台水平相當,適用於大容量通信廣播衛星,大型直播衛星,移動通信、,遠程教育和醫療等公益衛星,以及中繼衛星等地球靜止軌道衛星通信任務。以該平台為基礎的鑫諾二號衛星已經研製完成,計劃2006年底前發射升空。靈活便捷的運作方式和優越的性能價格比,使東方紅四號大平台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能力。目前,中國已與奈及利亞、委內瑞拉等國家簽署了研製大容量、長壽命通信衛星的合同,這些合同的簽署,標志著中國衛星整星出口將實現零的突破。目前,以東方紅四號大平台為基礎的奈及利亞通信衛星和委內瑞拉通信衛星正在研製之中。
4.氣象衛星系列。1988年9月,中國成功發射了風雲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試驗衛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研製發射極軌氣象衛星的國家。1990年 9月和1999年 5月,中國再次成功發射了風雲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試驗衛星和經過改進的風雲一號氣象應用衛星。後者於2000年8月被世界氣象衛星組織列入世界業務型極軌氣象衛星行列,成為中國首顆列入世界氣象業務應用衛星系列的衛星。
1997年6月,以東方紅二號甲衛星平台為基礎研製的風雲二號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105度的赤道上空。這一成就使中國成為繼美國、日本、歐洲航天局和俄羅斯之後世界上第五個能自行研製發射靜止氣象衛星的國家。
至今,風雲一號氣象衛星發射了3顆,風雲二號衛星氣象衛星發射了3顆。前2顆風雲一號衛星裝有5通道的可見光和紅外掃描輻射計,第3顆風雲一號衛星探測通道數增加到10個,增加了對雲層、陸地和海洋的多光譜探測能力。風雲二號衛星裝有3通道的可見光、紅外和水汽掃描輻射計,拍攝的雲圖資料填補了中國西部、西亞和印度洋上的大范圍觀測空白,該星還具有很強的數據收集和轉發功能。經過空間運行測試表明,風雲一號和風雲二號衛星的主要技術指標已達到20世紀90年代初的國際水平。這些氣象衛星的業務化應用在中國天氣預報和氣象研究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有效地減少了沙塵暴、台風等災害天氣造成的損失,成為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關心的熱點。
5.地球資源衛星系列。1999年10月,中國和巴西聯合研製的第一顆數字傳輸對地遙感衛星——資源一號01星發射成功。星上裝有5譜段CCD 相機、4 譜段紅外多光譜掃描儀、2譜段寬視場成像儀等。繼資源一號衛星發射成功後,2003年10月,我國又與巴西合作研製發射成功了資源一號02星。這兩顆衛星的研製和發射成功,填補了我國資源衛星的空白,衛星數據廣泛應用於農業、林業、水利、礦產、能源、測繪和環保等眾多部門,取得了顯著的應用成果,被譽為「 南南合作」的典範。
2000 年9月,中國自行研製的中國資源二號01星發射成功,此後,又分別發射成功02星和03星,其解析度比資源一號系列衛星更高,而且形成了三星聯網,表明我國衛星研製技術實現了歷史性跨越。
在資源系列衛星發射成功的同時,2002年5月,中國發射成功了第一顆海洋水色水溫監測衛星——海洋一號衛星;2006年4月,又發射成功了中國首顆微波遙感衛星——遙感衛星一號等。這些遙感衛星的主要技術指標均達到20世紀90年代的國際水平。目前,中國已經建成了中國科學院遙感衛星地面接收站、衛星氣象應用中心、衛星海洋應用中心和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我國的衛星遙感應用已經涵蓋了氣象、海洋、陸地三大領域。遙感技術在許多業務運行系統中已經成為重要的技術支撐。
6.導航衛星系列。2000年10月和12月,兩顆北斗一號導航衛星相繼定點於東經140度和東經80度赤道上空;2003年5月25日,北斗一號導航系統的第三顆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初步形成了第一個區域性衛星導航系統。這項成就表明,中國成為繼美國和蘇聯之後世界上第三個能自行研製發射導航衛星的國家。
二、運載火箭
幾十年來,通過幾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單星發射到多星發射,從發射衛星到發射載人飛船的過程,具備了發射低、中、高不同軌道、不同類型衛星的能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並在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市場上占據了一席之地,成為中國為數不多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國際競爭力的高科技產品。截止到2006年9月,已實施了91次發射,成功地將國內70餘顆大中小型衛星送入太空,其中包括6艘無人飛船;將28顆外國製造的衛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三、探月工程
2004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我國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繞月探測工程正式立項,進入工程研製階段,計劃2007年實施我國第一次月球探測衛星的發射任務。經過多年論證,我國繞月探測工程的科學目標可概括為: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
四、載人航天
從1992年開始,經過七年的論證、攻關、研製和試驗,中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於1999年11月20日發射升空,飛船在軌正常運行一天後,安全著陸於內蒙古預定區域,中國載人航天首次無人飛行試驗取得圓滿成功。
2000年至2003年,在先後經過神舟二號、神舟三號和神舟四號共三次無人飛行試驗的考驗後,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於2003年10 月15日成功發射,在軌運行1天後,於2003年10月16日安全著陸。航天員楊利偉健康地走出返回艙,標志著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試驗獲得圓滿成功,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了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2005年10月17日凌晨,隨著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自主從神舟六號返回艙中健康出艙,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實現了多人多天、航天員直接參與空間科學實驗活動的新跨越。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六號,神舟飛船的功能和性能越來越完善,質量越來越可靠。
神舟一號飛船著重考核了整個載人航天工程總體設計方案的可行性,特別是飛船系統的艙段分離技術、調姿制動技術、升力控制技術、防熱技術、回收著陸技術等5大關鍵技術的可靠性。飛船採用了最小的配置,僅上了確保飛船成功返回、准確著陸的8個分系統,飛船的軌道艙沒有進行留軌試驗。
神舟二號飛船作為我國第一艘按載人飛行要求而採用全系統配置的正樣無人飛船,其在完善了第一艘「神舟」號飛船在艙內溫控、系統配合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基礎上,重點考核了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應急救生兩個分系統的功能,進一步檢驗了飛船系統與其他系統的協調性。同時,軌道艙進行了長達半年之久的留軌試驗。
神舟三號飛船優化性能,增加了載人有關設備,航天員安全措施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神舟四號飛船完善了應急救生系統功能,優化艙內載人環境,增加了航天員手動控制系統,增強了整船偏航機動能力。同時,設計人員還改善了艙內載人環境,充分考慮了航天員座椅使用、出艙進艙、操作是否方便舒適等因素,全面通過醫學和工效學評價標準的考核,為航天員創造出了一個安全舒適的工作與生活環境。
在神舟四號飛船的基礎上,技術人員對神舟五號航天員乘坐的座椅的安全性和舒適性作了進一步改進和完善,同時設置了多種安全救生模式和百餘種故障對策方案,確保了航天員的安全。
神舟六號飛船實現了2人5天航天飛行,為適應多人多天航天飛行的需要,神舟六號飛船進行了重大配置調整,並對可靠性、安全性和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等進行了多項改進,航天員首次進入軌道艙並參與有效載荷的造作操作,標志著我國真正有人參與的航天活動的開始。
E. 太空育種的成果簡介
自1987年以來,我國利用返回式衛星和神舟飛船,先後進行了10多次搭載,有1000多個品種的種子和生物材料上天。
由於植物種子體積小,攜帶方便,在選育新品種方面具有較大的選擇空間。已進行搭載的有糧食作物類:小麥、水稻、大豆、玉米、綠豆、豌豆、高粱等;蔬菜類:西紅柿、辣椒、黃瓜、甜菜、茄子、蘿卜等;經濟作物有棉花、煙草等;花卉有萬壽菊、雞冠花、三色堇、龍葵、荷花、百合等;中草葯材有黃芪、甘草;樹木種子有油松、白皮鬆及石刁柏,還有草坪種子。
通過太空育種,培育出了一批新的突變類型和具有優良性狀的新品種。例如水稻種子經衛星搭載,獲得了植株高、分孽力強、穗型大籽粒飽滿和生育期短的性狀變異。增產20%,單季畝產400--600千克,最高達750千克。蛋白質含量增加8%--20%,氨基酸總含量提高53%。 太空小麥培育出矮桿、早熟、抗倒伏、抗病害、蛋白質含量高的豐產類型。
太空青椒枝葉粗壯,果大肉厚,免疫力強。單果重350--600克,單季畝產3500--4000千克,最高可達5000千克,比普通青椒增產20%--30%,經中科院遺傳研究所檢測分析,太空青椒所含維生素C提高20%,可溶性固形物提高25%,病情指數減輕55%。太空黃瓜,藤壯瓜多,瓜體奇大,單果重850-1100克,抗病力強。特別是雌花開得多,是地面瓜秧的1.5倍。雖然它的皮厚了點,但瓜肉非常清涼爽口、汁多肉嫩。
太空番茄長勢尤為喜人,株高莖粗,果穗增多,比常規番茄增產15%以上,最高可增產23.3%。黑龍江農科院園藝所選育的「宇番一號」,在全國推廣種植面積已超過100萬畝。
「太空櫻桃番茄」,含糖量高達13%,與柑桔含糖量相當,口感鮮甜,可當水果食用。
太空西瓜的顯著特點是含糖量達13%以上,可溶性固形物增多,纖維少,個頭大,吃起來沙甜可口。
太空玉米能結出6-7個「棒子」,可長出5種顏色,而且味道也比普通玉米好。
太空搭載的雞冠花、麥稈菊、蜀葵、矮牽牛等,都表現出開花多、花色變異、花期長等特點。尤其是粉色的矮牽牛,花朵中出現了紅白相間的條紋。更令人驚奇的是萬壽菊的花期竟延長到6個月以上。
游過太空的大蒜能長到近半斤重,太空蘿卜的幼苗讓害蟲敬而遠之,本來無法雜交的秈稻和粳稻自從周遊過太空後也能雜交了。
太空育種的效益和成果吸引了美國、俄羅斯,保加利亞、菲律賓等國家,都希望與我國合作。上天「修煉」回到「塵世」的太空種子,具有十分廣闊的市場,必將灑播廣袤的大地,生產出更多更好的太空食品,給人類帶來無限的福音!
F. 我國植物太空育種取得了哪些成果
科學家認為,太空育種主要是通過強輻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等太空綜合環境因素誘發植物種子的基因變異。由於億萬年來地球植物的形態、生理和進化始終深受地球重力的影響,一旦進入失重狀態,同時受到其他物理輻射的作用,將更有可能產生在地面上難以獲得的基因變異。綜合太空輻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等因素的太空環境對植物種子的生理和遺傳性壯具有強烈影響,但是究竟主要是那些因素產生影響,以及如何產生影響,至今還沒有定論。
經歷過太空遨遊的農作物種子,返回地面種植後,不僅植株明顯增高增粗,果型增大,產量比原來普遍增長而且品質也大為提高。
太空環境對植物基因產生影響已經得到各國科學家的證實。但是對太空育種原理的解釋仍在爭論之中。
一、什麼是太空育種?
太空育種:也稱空間誘變育種,就是將農作物種子或試管種苗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地面無法模擬的環境(高真空,宇宙高能離子輻射,宇宙磁場、高潔凈)的誘變作用,使種子產生變異,再返回地面選育新種子、新材料,培育新品種的作物育種新技術。太空育種具有有益的變異多、變幅大、穩定快,以及高產、優質、早熟、抗病力強等特點。其變異率較普通誘變育種高3-4倍,育種周期較雜交育種縮短約1倍,由8年左右縮短至4年左右。
太空育種是集航天技術、生物技術和農業育種技術於一體的農業育種新途徑。是當今世界農業領域中最尖端的科學技術課題之一,通過已進行的太空農業試驗,植物、動物等生物體的許多特性奧秘被揭示。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國、俄羅斯、中國三個國家擁有返回式衛星技術。在這方面,中國走在世界前列。
二、太空育種成果
自1987年以來,我國利用返回式衛星和神舟飛船,先後進行了10多次搭載,有1000多個品種的種子和生物材料上天。
由於植物種子體積小,攜帶方便,在選育新品種方面具有較大的選擇空間。已進行搭載的有糧食作物類:小麥、水稻、大豆、玉米、綠豆、豌豆、高粱等;蔬菜類:西紅柿、辣椒、黃瓜、甜菜、茄子、蘿卜等;經濟作物有棉花、煙草等;花卉有萬壽菊、雞冠花、三色槿、龍葵、荷花、百合等;中草葯材有黃芪、甘草;樹木種子有油松、白皮鬆及石刁柏,還有草坪種子。
通過太空育種,培育出了一批新的突變類型和具有優良性狀的新品種。例如水稻種子經衛星搭載,獲得了植株高、分孽力強、穗型大籽粒飽滿和生育期短的性狀變異。增產20%,單季畝產400--600千克,最高達750千克。蛋白質含量增加8%--20%,氨基酸總含量提高53%。 太空小麥培育出矮桿、早熟、抗倒伏、抗病害、蛋白質含量高的豐產類型。
太空青椒枝葉粗壯,果大肉厚,免疫力強。單果重350--600克,單季畝產3500--4000千克,最高可達5000千克,比普通青椒增產20%--30%,經中科院遺傳研究所檢測分析,太空青椒所含維生素C提高20%,可溶性固形物提高25%,病情指數減輕55%。
太空黃瓜,藤壯瓜多,瓜體奇大,單果重850-1100克,抗病力強。特別是雌花開得多,是地面瓜秧的1.5倍。雖然它的皮厚了點,但瓜肉非常清涼爽口、汁多肉嫩。
太空番茄長勢尤為喜人,株高莖粗,果穗增多,比常規番茄增產15%以上,最高可增產23.3%。黑龍江農科院園藝所選育的「宇番一號」,在全國推廣種植面積已超過100萬畝。
「太空櫻桃番茄」,含糖量高達13%,與柑桔含糖量相當,口感鮮甜,可當水果食用。
太空西瓜的顯著特點是含糖量達13%以上,可溶性固形物增多,纖維少,個頭大,吃起來沙甜可口。
太空玉米能結出6-7個「棒子」,可長出5種顏色,而且味道也比普通玉米好。
太空搭載的雞冠花、麥稈菊、蜀葵、矮牽牛等,都表現出開花多、花色變異、花期長等特點。尤其是粉色的矮牽牛,花朵中出現了紅白相間的條紋。更令人驚奇的是萬壽菊的花期竟延長到6個月以上。
游過太空的大蒜能長到近半斤重,太空蘿卜的幼苗讓害蟲敬而遠之,本來無法雜交的秈稻和粳稻自從周遊過太空後也能雜交了。
太空育種的效益和成果吸引了美國、俄羅斯,保加利亞、菲律賓等國家,都希望與我國合作。上天「修煉」回到「塵世」的太空種子,具有十分廣闊的市場,必將灑播廣袤的大地,生產出更多更好的太空食品,給人類帶來無限的福音!
三、太空植物敢吃嗎?
地面上普通的青椒、番茄、黃瓜,上天轉一遭回來,就搖身一變換了模樣。很多人都有些不放心,這些東西敢吃嗎?經科學家檢測分析,可以非常負責地告訴大家:經過太空育種的水稻依然是水稻,青椒依然是青椒,並無外來生物基因導入與整合,物種沒有發生本質的變化。這就比如DNA的基因排列是「1、2、3、4」,經太空育種後的基因排列是「1、3、4、2」,只是排序發生變化。而轉基因植物里則有「5」進來,所以就出現了"土豆吃出牛肉味","豬肉吃出菠菜"味之說。可見,太空育種與轉基因有著根本的區別。
明白了這個道理,當你看到經太空遨遊後的黃瓜像胳膊一樣粗,茄子如籃球一般大時,大可不必過於擔心,完全可以放心食用。
美國曾對哥倫比亞號太空梭搭載的番茄種子及果實進行化驗分析,結論是:「無毒,可以食用。」聯合國的國際糧農組織、國際衛生組織、國際原子能機構已經聯合認定:太空種子是安全種子,太空種子培育出的農作物是健康食品。
四、太空育種的意義
人類的生存、生產活動隨著科學技術和國民經濟的發展從最初的陸地、海洋、大氣層進入地球軌道空間和外層空間,並且開始適應、研究、認識、利用和開發太空環境,這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次偉大飛躍。
太空環境蘊藏著極其豐富和多種多樣的資源。太空育種這一選育良種新手段,具有不可低估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太空育種也是利用太空資源的一次成功的嘗試。
先進的航天技術為快速培育優良品種及特異種質資源開辟了一條新途徑,為人類進入太空農業時代展示了美好前景。太空蔬菜培育的二代、三代已經表現出高產、抗病、維生素含量很高等特性;太空花卉普遍在花期、花型、株型、顏色等方面發生了變化。有的花期變長,有的縮短,原來紫色的花,能成為白色、紅色。
人類是要利用這些新品種帶來的特殊價值。一般來講,各地搭載的種子都是選擇當地增值效益高、有當地特色,並可以大面積種植的品種。獲得優良品種後,達到產業化就會對當地的農業經濟有直接而顯著的促進作用。
比如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在北京培育的紫花苜蓿、沙米、紅豆草、冰草匍匐,四種草有這樣的特點:特能抗寒抗旱。尤其是紫花苜蓿還有較高的蛋白質含量,能像韭菜一樣,一茬一茬地割,與未經搭載的對照株相比,它的存活期變長了,而且不易枯萎。據介紹,專家們將繼續對呈現變異特徵的太空"草民"進行篩選和接種,一旦它們的變異特徵穩定下來,將被大面積種植在我國西部地區及北京周邊,用來防止草地荒漠化,堵截沙塵暴。
優質的品種就有可觀的市場價格,據悉美國的太空番茄比優質蘋果還貴。
太空育種可以縮短育種周期。據專家介紹,正常的農業育種一般需要8年時間,太空育種可以縮短一半的時間。但從太空搭載回來以後,在地面必須要種植四代,才可以選育出性能穩定的品種。
G. 關與我國天文學成就和航天技術發展對人類生活影響
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輝煌成就
網址:http://www.nongli.com/Doc/0411/27231023.htm
航空航天技術是20世紀人類在認版識自然權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最活躍、發展最迅速、對人類社會生活影響最為深刻的科學技術領域之一,也是表徵一個國家科學技術先進性的重要標志。
航空航天技術是高度綜合的現代科學技術,它們綜合運用了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的最新成就,應用了工程技術的最新成果。力學、熱力學、材料學、電子技術、自動控制理論和技術、計算機技術、噴氣推進技術以及製造工藝等科學技術的進步都對航空航天技術的進步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上述科學技術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應用中相互交叉、滲透,產生了一些新的學科;航空航天技術發展中提出的新要求,促進了這些學科的進一步發展。
H. 你還知道目前太空培育技術所取得的新成就有哪些嗎 急急急!!!
太空育種及其意義
太空育種又稱空間誘變育種或航天育種,是集航天技術、生物技術和農業育種技術於一體的育種新途徑,是當今世界農業領域中最尖端的科學技術之一.它是利用衛星、高空氣球或者是載人飛船將作物種子、微生物菌種等樣品搭載至太空,利用空間微重力、高真空、高潔凈、大溫差、弱磁場和高能粒子輻射等在地球無法模擬的太空條件,對生物材料進行誘變,促使物種遺傳基因發生突變,再返回地面選育新種質,培育新品種.由於億萬年來地球植物的形態、生理和進化始終深受地球環境的影響,一旦進入太空,其微重力水平、真空度、質子、電子的輻射含量以及大氣結構、氣溫、空氣密度、壓強、地磁強度、輻射流和強烈的紫外線照射等條件均與地面有很大差異,這些空間條件都有可能引起微生物遺傳性變異,從而使人類獲取具有優良性狀的新種質資源.
與傳統的地面誘變育種相比,太空育種具有變異輻度大、有益變異多、穩定性強、育種周期短等特點.常規育種一般需要.. 5~8年的時間,而太空育種只需要.. 3~4年,這樣就大大地加快了育種的速度.並且太空育種能夠產生不育系,為進一步進行地面雜交,培育新品種提供了新的種質資源.同時,利用太空育種可以大幅提高作物產量和作物抗性,改良作物品質.除此之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點,就是太空育種與轉基因食品相比不存在安全隱患問題,太空育種實際上只是.. DNA內部發生重組、突變所產生的變異,屬於內源基因的改良,並沒有外援基因的加入,所以不存在基因安全問題.因而太空育種是培育高產、優質、早熟、多抗,並且安全的良種的有效途徑.
2我國太空育種的成就
我國育種工作者,於.. 1987年.. 8月.. 5日在我國發射的第.. 9顆返回式衛星上首次搭載了青椒、小麥、水稻等一批種子,開始了我國太空育種的有益嘗試.此後,經過.. 20餘年的探索和發展,已建立了全國航天育種研究協作網,使航天育種研究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到目前為止,利用返回式衛星、神舟飛船和高空氣球,已先後.. 21次將農作物種子送人了太空,其中涉及.. 7O多種植物的.. 1000多個品種.經過多年的地面種植和篩選,育成和審定了包括水稻、小麥、棉花、青椒、番茄、芝麻、牧草等作物的4O多個高產、優質、多抗的農作物新品種,獲得了一批有可能對產量和品質等重要經濟性狀有突破性影響的罕見突變……
2.1糧食作物太空育種成就..
a.我國育種工作者於.. 1987年利用高空氣球搭載了粳稻品種「中作59」和「海香」,其M2代在.. 11個性狀上均出現了廣幅分離,不僅從中獲得了產量和品質明顯改進的新品系,而且從中選育出了能夠恢復秈型雄性不育系育性的粳稻恢復基因突變系,這是迄今為止利用其它手段難以獲得的罕見突變它將對水稻亞種間雜種優勢的利用產生重大影響……
1992年利用高空氣球搭載的水稻品種「ZR9」,經.. 3年選育,獲得了早熟、高產、優質的新品系——.. 「航育1號」,公頃產最高可達.. 10500kg,使本來無法雜交的秈稻和粳稻,經過太空的「修煉」後,竟奇跡般地也能雜交了……
b.玉米通過太空誘變育種,已經獲得了雄性不育突變體,再通過進一步選育,有望獲得雄性不育系及保持系,而且這些太空玉米在其生長過程中,每株競能結出6~7個果穗,並且可長出5種顏色,其味道也要比普通玉米好得多……
C.經衛星搭載處理後的幾種小麥和大麥種子,胚乳的過氧化物和酯酶同工酶譜帶比地面對照相應減少.並且在研究了太空小麥的生長發育和光合作用後發現,與地面相比,其幼芽的乾重降低25,微重力條件下植株葉的光補償點提高約.. 339/6,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是由葉的暗呼吸速率提高造成的……
2.2瓜類作物太空育種成就
我國至今已利用衛星搭載技術處理了黃瓜、西瓜、甜瓜、絲瓜等多種瓜類作物,經過地面種植選育,已獲得了一大批可利用的突變類型,有的已經育出新品種,並在生產中得以應用.這些品種中,有的(如航興.. 1號)穩產、優質、外形美觀、皮薄耐運,有的在地面種植後,出現了雌花多、抗霜霉病和枯萎病、果肉味道爽口、汁液多的豐產突變類型.這些成果表明,利用太空育種技術有望獲得早熟、耐低溫弱光、耐濕、抗病等有益突變的瓜類新品系,從而加速瓜類育種水平的進程……
2.3蔬菜太空育種成就
我國早在.. 1987年就利用高空氣球搭載了甜椒品種「龍椒2號」,後經連續多年的混合選擇,已培育出單果重達250g以上,增產120的早熟新品系;現在已經大面積種植的太空青椒和番茄,不僅葉綠體增多,光合作用增強,青椒的葉片線粒體增多,呼吸作用加強,代謝旺盛,而且產量高,青椒的單果重可達350~600g,單季公頃產達.. 52.5~6O.t,最高可達75t,比普通青椒增產2O~30,並且經中科院遺傳研究所檢測分析,這些太空青椒所含的維生素C提高2O%,可溶性固形物提高25,病情指數減少55;「航遺1號」黃瓜,藤壯瓜多,瓜體奇大,長可達1m,單果重達.. 850~1lOOg,並且抗病力強,特別是雌花開得多,是地面瓜秧的1.5倍,並且碧綠嫩脆、汁多味純、清涼爽口;太空番茄長勢尤為喜人,株高莖粗,果穗增多,比常規番茄增產15以上,最高可增產23.3.「太空櫻桃番茄」的含糖量高達13,口感鮮美,可當水果食用.2008年.. 6月.. 29日,由中科院與山東省寧陽縣伏山鎮合作開發的山東首家太空育種基地在該鎮劉庄村開園,使得中科院首批提供的黃番茄、豇豆、苦瓜、絲瓜、辣椒等.. 15個太空蔬菜品種在伏山紮根發芽……
2.4花卉太空育種成就
雞冠花、麥稈菊、蜀葵、矮牽牛等,都表現出了開花多、花色變異、花期延長等特點.尤其是粉色的矮牽牛,花朵中出現了紅白相間的條紋.更令人驚奇的是萬壽菊,競能由普通的單層四瓣變成多層六瓣,單株開花上百朵呈立體狀,爭奇斗艷,競相開放,花期能夠延長至.. 6個月以上……
2.5動物太空育種成就
3隻隨「神舟.. 3號」回歸的烏雞破殼而出,標志著我國首次將空間育種技術成功引入動物育種,不僅在胚胎發育、遺傳變異等方面獲得了理論研究上的突破,而且豐富了動物育種研究的技術手段.
3太空育種的前景展望
太空育種開創了一種全新的育種模式,同時也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雖然從總體上講,目前還處於起步階段,但已顯示出誘人的前景.我國早在.. 1986年就在所制定的863計劃中,將空間植物學列入了空間生命研究計劃,這一計劃大大促進了我國太空育種的研究,提高了我國作物育種的水平.2006年.. 9月,我國又發射了實踐.. 8號航天育種衛星,進一步加速我國的航天農業高科技項目的產業化進程.太空育種有望在培育適合我國環境的耐乾旱、耐嚴寒、耐鹽鹼、性能穩定的草、樹和作物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如搭乘「神舟.. 5號」回歸的白皮鬆、華山松、側柏、刺槐、沙棘、檸條等用於改善西北生態建設的太空林木種苗,將會極大豐富適宜的造林樹種,提高綠化成效,一旦產業化種植時機成熟,將徹底改變西北地區惡劣的自然生態環境.
我國是目前世界上掌握航天器返地技術的少數國家之一,伴隨著我國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太空育種必將會和生物技術、核技術的農業應用一樣,在生態農業、生物技術及生物制葯等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I. 太空培育技術的新成就和產品有哪些
1、太復空青椒
太空青椒枝葉粗壯,果大制肉厚,免疫力強。單果重350--600克,單季畝產3500--4000千克,最高可達5000千克,比普通青椒增產20%--30%,經中科院遺傳研究所檢測分析,太空青椒所含維生素C提高20%,可溶性固形物提高25%,病情指數減輕55%。
2、太空番茄
太空番茄長勢尤為喜人,株高莖粗,果穗增多,比常規番茄增產15%以上,最高可增產23.3%。黑龍江農科院園藝所選育的「宇番一號」,在全國推廣種植面積已超過100萬畝。
3、太空櫻桃番茄
「太空櫻桃番茄」,含糖量高達13%,與柑桔含糖量相當,口感鮮甜,可當水果食用。
4、太空西瓜
太空西瓜的顯著特點是含糖量達13%以上,可溶性固形物增多,纖維少,個頭大,吃起來沙甜可口。
5、太空玉米
太空玉米能結出6-7個「棒子」,可長出5種顏色,而且味道也比普通玉米好。
J. 中國航天成就
1960年2月19日,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試驗型液體燃料探空火箭首次發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在酒泉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1975年11月26日,中國首顆返回式衛星發射成功,3天後順利返回,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的國家
1985年10月長征火箭開始走向國際市場
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試驗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成功著陸。
2001年1月10日1時0分,中國自行研製的「神舟」二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入太空。4月1日,「神舟」三號成功降落於內蒙古中部地區
2002年12月30日至2003年1月5日,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零下20多攝氏度的嚴寒中成功發射,並在飛行7天後平安返回。
2003年1月5日晚上7時許,「神舟」四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預定區域著陸,順利回收。2002年12月30日零時40分,「神舟」四號無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乘坐神舟六號飛船再次飛上太空,並在遨遊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實驗後安全返回地面。
總結:從1999年到2005年,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飛躍,我國載人航天的速度和效率,令世界稱奇,令億萬中國人民備受鼓舞、倍感自豪。 六年時間,六艘飛船,六次突破,中國航天人以他們的智慧與努力,彌補了物質技術基礎的不足,創造了中國載人航天的一次次快速躍升。
同世界其它航天大國一樣,我國的航天事業也是從研製導彈開始的。
50年代中期,毛澤東主席和黨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周恩來總理組織制定了包括火箭技術在內的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
1956年2月,剛從海外歸來的錢學森博士提出發展導彈技術的建議。在他的主持下,由30多名專家和100多名應屆大學畢業生組成了一支科研隊伍,在簡陋而又艱苦的高峰。
1956年10月8日,在聶榮臻元帥的直接領導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建立。我國科技人員和工人開始利用蘇聯的援助,通過仿製學習自行設計的本領。
1960年11月5日,我國仿製的第一枚近程地地導彈從東方的地平線上升起。
1962年3月21日,我國第一種自行設計和研製的中近程導彈首次發射失敗。然而,航天技術發展道路上這第一次重大挫折卻並未使科技人員氣餒。
1964年6月29日,我國獨立研製的中近程導彈發射成功。它標志著中國戰略導彈發展取得了良好的開端。
此後,我國剛剛起步的航天事業捷報頻傳:1966年,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1970年中程和中遠程導彈相繼完成飛行試驗;1971年遠程導彈飛行試驗基本成功。這一切為我國地地戰略導彈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自80年代以來,我國遠程戰略導彈全程試驗和水下潛艇發射固體戰略導彈相繼成功,表明中國已經掌握了有效的核反擊能力,提高了國防現代化水平。同時,各種戰術導彈研製也獲得重大進展。
「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 1965年,在我國地地導彈取得一定發展的基礎上,開始了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
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起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收到了衛星從太空傳回地面的《東方紅》清晰的樂曲聲,表明衛星上天後實現了「抓得住、測得准、看得見、聽得著」的要求。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獨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國家。中國航天史翻開了新的一頁。
l975年11月26日至29日,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在軌道上運行3天後按預定計劃返回地面,表明我國衛星返回技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在這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國和前蘇聯掌握衛星回收技術。迄今我國共成功地發射17顆返回式衛星,其中有16顆均按預定計劃返回地面。
1984年4月8日,我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電致賀。
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兩顆風雲一號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先後發射成功。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研製和成功發射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的國家。
43年來,我國共成功發射40顆不同類型的國產人造衛星,包括科學試驗、國土普查、通信廣播、氣象觀測等多種應用衛星,獲得的遙感資料對國土普查、土地測量、地震預報、礦產資源勘探、農林水利開發、鐵路航道選址、海洋研究、環境保護、城市規劃等都產生了重要作用。
「長征火箭」萬里長征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征一號」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成功,邁出了長征系列火箭「長征」路上的第一步。
1975年11月26日,「長征二號」支載火箭發射我國第一顆返回式衛星成功。
1975年,我國開始研製新型「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其中,研製火箭第三級的液氫液氧發動機成為「長征三號」的關鍵。
1984年4月8日,「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發射「東方紅二號」試驗通信衛星成功,通信廣播和電視傳輸效果良好。與此同時,我國開展了使用覺規燃料的「長征四號」運載火箭的研製。
1990年4月7日,我國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首次發射美製亞洲一號通信衛星成功,使我國以無可爭辯的實力躋身於國際商務發射市場。
1992年8月14日和1994年8月28日,「長征二號」捆綁式火箭先後把兩顆美製「澳星」發射入軌。由於征服了火箭捆綁技術的難題,使得火箭的推力更大。
「長征三號乙」是中國目前長征系列火箭中最先進、推力最大的火箭。無論其高度,還是其運載能力,都躍入世界巨型火箭的行列。它在1996年2月15日發射國際通信衛星708時,首飛出師不利,使中國對外發射陷入了困境。
1997年8月20日「長三乙」火箭成功地把亞洲目前功率最大的通信衛星——菲律賓的馬部海衛星托舉到預先設定的軌道上。這次發射,對於啟動中國沉寂了一年半的對外發射服務市場具有起死回生、至關重要的作用。
兩個月後,10月17日,「長三乙」火箭將亞太二號R通信衛星發射升空。
1998年3月26日,「長二丙改」火箭將銥星通信風的51號和61號兩顆衛星安然送入遠地點高度為628升米的軌道,中國長征系列火箭第50次發射告捷。
1998年7月18日,「長三乙」火箭再展雄風,又將法國宇航公司為主承製的鑫諾一號通信衛星成功地送上預定軌道。
至此,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已為國際用戶成功地完成了20次發射和5次搭載任務,把24顆國外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從而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商業發射市場上占據了7%和9%的市場份額。
目前,我國已經擁有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長征二號丙/長征二號丙改、長征二號丁、長征二號捆、長征三號、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和長征四號9種型號的運載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