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有哪些成果
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如下:
1、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成果中最具有代表的、也是最重要的發明成果是蒸汽機。以往人們都是依靠人力來作為工廠的生產動力的。
隨著世界對產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傳統的以人力為主的生產模式根本無法給資本階級帶來巨大的收益。慢慢地,人們發明了用水力代替人力的生產模式,初步提高了生產效率。
但是這樣的模式完全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屬於「靠天吃飯」,有許多不確定因素制衡生產效率。自從蒸汽機發明以後,徹底解決了這些問題。
蒸汽機是由英國人發明的,英國工廠在利用蒸汽機的原理進行生產之後,迅速提高了生產效率,成了一個工業大國,是當時的「世界工廠」。
第一次工業革命成果中另一個比 較重要的發明是蒸汽船。它是在蒸汽機的原理上進一步創造的。它作為蒸汽機的衍生品,給世界帶來的影響絲毫不亞於蒸汽機。
當時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聯系是很少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交通工具不發達,限制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而蒸汽船的發明使得國與國之間建起了溝通的橋梁,使得先進的文化迅速向世界傳播。
2、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起於19世紀七十年代,以電力和內燃機的使用為主要標志,這一時期,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各種新技術、新發明層出不窮,並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當時,科學技術的突出發展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即電力的廣泛應用、內燃機和新交通工具的創制、新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化學工業的建立,第二次科技革命人類跨入了電氣時代。
(1)第二大成果擴展閱讀:
1、第一次工業革命意義
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大范圍的大肆殺戮搶占商品市場,搶占原料產地,奴役當地農民,加劇了當地農民的貧困落後,使得東方從屬於西方。
第一次工業革命在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先進的生產經驗,同時,猛烈地沖擊著舊思想和舊制度,是全世界各國人民覺悟。
2、第二次工業革命意義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
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
第二次工業革命進一步增強了人們的生產能力,交通更加便利快捷,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擴大了人們的活動范圍,加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② 制度探索的第二部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什麼寫出文化探索開始的標志
科學決策的制度探索
主要從我國現行的決策機制著手,
分析了決策失誤的制度原因,
提出了建立科學決策制度的前提條件和制度架構。
③ 國共第二次合作的最大成果是什麼
第二次國共合作,促成了全國人民空前的大團結,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④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大理論成果包括哪些
第二大的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
⑤ 第一,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分別是什麼
第一次工業革命成果:蒸汽機,火車,輪船。
時間: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人類開始進入蒸汽時代)。
蒸汽動力在古希臘化時代的古埃及已為人們所知道,甚至得到應用,但是,僅僅用於開關廟宇大門。不過,在英國,為了從礦井裡抽水和轉動新機械的機輪,急需有一種新的動力之源。結果引起了一系列發明和改進,直到最後研製出適宜大量生產的蒸汽機。
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電力,發電機,電動機,內燃機,汽車,飛機,有線電報,電話。
時間: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人類開始進入電氣時代,並在信息革命、資訊革命中達到頂峰)。
1896年,古利埃爾莫·馬可尼發明了一台不用導線就能發射和接收信息的機器。20世紀初,是設計出「流水線」。亨利·福特因為發明了能將汽車零件運送到裝配工人所需要的地點的環形傳送帶,獲得了名聲和大量財產。
第三次工業革命成果:原子能,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合成材料,計算機。
時間:20世紀後半期,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進入科技時代,生物克隆技術的出現,航天科技的出現,歐美有稱為21世紀系統與合成生物學將引發第三次工業革命,也即生物科技與產業革命)。
(5)第二大成果擴展閱讀:
工業革命首先出現於工廠手工業最為發達的棉紡織業。
1733年,機械師凱伊發明了「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的速度,紡紗頓時,供不應求。
1765年,織工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織機」的出現首先在棉紡織業引發了發明機器,進行技術革新的連鎖反應,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
從此,在棉紡織業中出現了螺機、水力織布機等先進機器。不久,在採煤、冶金等許多工業部門,也都陸續有了機器生產。隨著機器生產越來越多,原有的動力如,蓄力、水力和風力等已經無法滿足需要。
1785年,瓦特製成的改良型蒸汽機的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動力,得到迅速推廣,大大推動了機器的普及和發展。人類社會由此進入了「蒸汽時代」。
隨著工業生產中機器生產逐漸取代手工操作,傳統的手工業無法適應機器生產的需要,為了更好地進行生產管理,提高效率,資本家開始建造工房,安置機器雇傭工人集中生產,這樣,一種新型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出現了。
工廠成為工業化生產的最主要組織形式,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機器生產的發展,促進了交通運輸事業的革新,為了快捷便利地運送貨物、原料,人們想方設計地改造交通工具。
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製成的以蒸汽為動力的汽船試航成功。 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了「蒸汽機車」。1825年,史蒂芬孫親自駕駛著一列托有34節小車廂的火車試車成功。從此人類的交通運輸頁進入一個以蒸汽為動力的時代。
1840年前後,英國的大機器生產基本上取代了傳統的工廠手工業,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
⑥ 第二次工業革命最重要的成果是什麼
最重要來的成果是電力的廣源泛應用和內燃機的發明,新的通訊工具,化學工業的建立。
到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實現了電能和機械能的互換,世界由「蒸汽時代」進入「電氣時代」。電燈、電車、電鑽、電焊機等電氣產品陸續被發明出來。這些發明對世界,對人們的生活長生了及其重大的影響。
內燃機的發明推動了交通事業的發展,開始出現了汽車,飛機等新式交通工具。
電報的發明也是一場通訊革命,改變以往上千年的通訊模式,使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電話的發明更是讓人能夠不再面對面就可以說話交流。
化工業的迅猛發展。炸葯的發明,大大促進了軍工業的進步,並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從煤炭中提取各種化合物,塑料、人造纖維先後被投入實際生活。
第二次工業革命也推動了一些老工業部門如冶金、造船和機器製造業的技術革新和發展。
⑦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大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版理論體系。
毛澤東權思想是由毛澤東倡導並在二十世紀中國革命中大范圍實踐的一種政治、軍事、發展理論,一般認為其為馬列主義在中國的發展。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命題,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
(7)第二大成果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現實相結合,不斷形成中國特色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的過程。
具體來說,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和中國優秀的歷史傳統文化相結合,既堅持馬克思主義,又發展馬克思主義。
第一,馬克思主義在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中是具體的。第二,把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踐和歷史經驗提升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第三,馬克思主義植根於中國優秀文化。
⑧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具體抄參考http://www.cpums.e.cn/shekebu/No.1/main/bj5dercgygeming.htm
第二次工業革命主要成果表
類別
年代
內容
國別
電力
1866
西門子製成發電機
德國
70 年代
電力成為新能源
八九十年代
電燈、電車、放映機相繼問世
內燃機
交通工具
七八十年代
汽油內燃機
德國
80 年代
本茨製成汽車
90 年代
狄塞爾製成柴油機
1903 年
飛機試飛成功
美國
通訊手段
40 年代
有線電報開發成功
美國
70 年代
貝爾發明有線電話
90 年代
馬可尼發明無線電報
義大利
化學
工業
1867 年
諾貝爾發明炸葯
瑞典
80 年代
從煤炭中提取鹵、苯、人造染料
⑨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兩次歷史性飛躍、兩大理論成果是什麼
第一次偉大革命是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全黨全國人民完成的。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反復探索,找到了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第二次偉大革命是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進行的。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
(9)第二大成果擴展閱讀: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以及建設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從而得出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道路。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一開始,是一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的黨。然而,找到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嶄新的思想武器,並不意味著就能夠自然而然解決中國革命所面臨的問題。
還必須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中國共產黨人對這個問題的認識,經歷一個過程。
⑩ 怎樣理解「兩次歷史性飛躍」和「兩大理論成果」
第一次偉大革命是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全黨全國人民完成的,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經過反復探索,找到了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
第二次偉大革命是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進行的。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
第三次偉大革命是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進行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深入總給我們黨80年歷史經驗,深入思考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歷史經驗,緊密聯系我們黨面臨的形勢任務和現實狀況而提出的科學論斷,這是對黨的性質,宗旨和歷史任務的新概括,對馬克思主義建設黨學說的新發展,是對」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這個重大問題的科學回答。
兩大理論成果從理論成果的角度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共產生了四大理論成果,分別是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科學發展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