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信息技術應用成果中畫出流程圖是什麼意思
就是運用信息技術,例如計算機技術,電子技術,通信技術等取得的成果或者說解決的問題!
② 第一次畫,一天的成果,想學牆繪有前途嗎
其實牆繪前幾年經歷了一波沉寂但現在又流行起來,牆繪大有可為,像「一名手繪」口碑好名氣也大,已經發展到國內很多地方了
③ 中共把馬克思主義中國畫的理論成果有哪些
第一,馬克來思主義中國化是運源用馬克思主義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問題。
第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經驗和歷史的實踐經驗上升為理論。
第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植根於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中。
④ 達'芬奇是文藝復興期有名的畫,科學家,留下了許多名畫和科學研究成果.他出生在哪一年
列奧納多·迪·皮耶羅·達·芬奇 (Leonardo Di Serpiero Da Vinci),儒略歷1452年4月15日(公歷1452年4月23日)專~1519年5月2日,享年67歲。歐洲文藝復興時屬期的天才科學家、發明家、畫家。現代學者稱他為「文藝復興時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類歷史上絕無僅有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繪畫,他的傑作《蒙娜麗莎》、《最後的晚餐》,《岩間聖母》等作品,體現了他精湛的藝術造詣。他認為自然中最美的研究對象是人體,人體是大自然的奇妙之作品,畫家應以人為繪畫對象的核心。
⑤ 五代和兩宋繪畫的有哪些重要成果
五代和兩宋繪畫的重要成果,是卷軸畫開始日趨普及和發達,從此之後成為中國傳統繪畫的內主要形式容。在唐代之前,卷軸畫的運用並不普遍。這主要是因為壁畫的形式足以適應政治或宗教宣傳的需要。而五代以來,由於玩賞消遣成了繪畫的主要功能,所以靈活方便的卷軸形式得以廣泛地流行開去,而過於龐大死板而且一成不變的壁畫形式就一蹶不振了。今天我們所說的中國畫,一般就是指卷軸畫,不怎麼聯想到壁畫了。
⑥ 手繪快題,給的地形圖是1:2000的,要求畫的成果圖是1:1000的,這是還要算嗎
成果圖是1:1000:比如地形圖給的是380米,畫在成果圖上是380mm。
比例是圖樣要求線性尺寸與實際要素線性尺寸之比。
⑦ 一張畫是屬於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
看得見,摸得著的,實實存在的,與衣食住行有關的成果就是物質成果。類比於計算機中的硬體。
滿足於腦袋享受的成果就是精神成果。類比於計算機中的軟體。
⑧ 中國水墨畫的發展及主要成就
中國水墨畫,從它誕生的一天起,就是和中國畫家寫意的創作觀聯系在一起的。它是中國畫家寫意創作觀的產物,是隨著中國畫家寫意創作觀的成熟而相應發展的。從中國繪畫史的角度看,要說中國水墨畫法是中國畫表現方法的一次劃時代的飛躍並不過分;從畫家主體意識發展的角度看,也可以說它是中國繪畫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的成果。
中國畫家寫意創作觀,是其主體意識的集中表現。「寫意」這一概念,包括「寫」和「意」兩個基本范疇。「寫」即書法用筆,也就是筆墨的表現功能和骨力、氣韻等審美情趣;「意」乃情思和意蘊。以書法用筆的筆墨氣韻和骨力,寫胸中的意象,發胸中的情思,即為「寫意」。寫意首先是一種創作觀念,同時也包括創作方法和創作過程,所以寫意作為一個完整的概念是不能分開的。受中國哲學美學思想熏陶的寫意,既不是純主觀的表現,也不是純客觀的模擬。它所表現的是主觀對客觀世界的感受,是主觀在客觀世界中對自身的觀照。和寫意的創作觀相適應,中國畫家的寫意,乃以意象造形為基礎,而沒有向抽象和具象的兩極發展。中國水墨畫的筆墨形式是在寫意的創作觀和意象造形的要求下發展起來的。因此,就其實質而論,中國水墨畫也可以說就是水墨寫意畫。
中國水墨畫與中國畫家寫意創作觀的相對應的發展,大約可分為三個時期,即以東晉、南朝為孕育期,唐、五代、宋、元為成熟期,明中葉以後為分化期~
⑨ 中國歷史上成就最高的山水畫大師
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 北宋 范寬 絹本墨筆 縱206.3厘米,橫103.3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
米芾對范寬的繪畫風格曾作過這樣的描述:「范寬山水叢叢如恆岱,遠山多正面,折落有勢。山頂好作密林,水際作突兀大石,溪山深虛,水若有聲。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無人出其右。晚年用墨太多,勢雖雄偉,然深暗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我們把這段話用來與本圖勘校,就會感到很是妥貼。所以歷來鑒藏家和美術史家們均堅信此圖為范寬真跡。近年對畫幅樹下草業間「范寬」二字款 的發現更證實了這點。
此畫單從構圖方面說,應屬於平易之境,但它卻產生了非凡的力量。究其原因一是造型的峻巍,其次是筆墨的酣暢厚重。此圖經清內府收藏,《石渠實笈初編》著錄。
「溪山行旅圖」是范寬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繪畫史中的傑作。這件作品給人的第一感覺就是氣勢雄強,巨峰壁立,幾乎占滿了畫面,山頭雜樹茂密,飛瀑從山腰間直流而下,山腳下巨石縱橫,使全幅作品體勢錯綜,在山路上出現一支商旅隊伍,路邊一灣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飛瀑,使觀者如聞水聲、人聲、騾馬聲,也點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題。
范寬以雄健、冷峻的筆力勾勒出山的輪廓和石紋的脈絡,濃厚的墨色描繪出秦隴山川峻拔雄闊、壯麗浩莽的氣概。這幅豎長的大幅作品,不僅層次豐富,墨色凝重、渾厚,而且極富美感,整個畫面氣勢逼人,使人猶如身臨其境一般。撲面而來的懸崖峭壁佔了整個畫面的三分之二。這就是高山仰望,人在其中抬頭仰看,山就在頭上。在如此雄偉壯闊的大自然面前,人顯得如此渺小。 山底下,是一條小路,一隊商旅緩緩走進了人們的視野——給人一種動態的音樂感覺。馬隊鈴聲漸漸進入了畫面,山澗還有那潺潺溪水應和。動中有靜,靜中有動。這就是詩情畫意!詩意在一動一靜中慢慢顯示出來,彷彿聽得見馬隊的聲音從山麓那邊慢慢傳來,然後從眼前走過。
《溪山行旅圖》,好就好在靜止的畫面有一種動感,一幅空間藝術的繪畫卻有一種時間藝術的感覺。面對這幅一千多年前古人的繪畫,體味著畫中令人心醉的意境,怎能不令人發出由衷的贊嘆。
打開《溪山行旅圖》,一座大山矗立眼前,和山水一起映入人們眼簾的,還有不少收藏者的題款,而這些題款,就成了揭開名畫流傳千年的唯一線索。
這枚「御書之寶」方璽的印文和印色,具有明顯的宋代特點。可見,這幅名畫曾經被收藏於北宋的皇宮。隨著金兵南下,北宋滅亡,皇宮里的大量珍寶繪畫開始流散於民間,其中也包括范寬的《溪山行旅圖》。
范寬發展了荊浩的北方山水畫派,並能獨辟蹊徑,因而宋人將其與關仝、李成並列,譽為「三家鼎峙,百代標程」 。後人將范寬與李成、董源二人合稱「宋三家」,之後的「元四家」、明朝的唐寅,以至清朝的「金陵畫派」和現代的黃賓虹等大師,都受到范寬畫風的影響。
宋元兩代,大師級的畫家都以范寬的繪畫為典範。南宋初期的李唐,稍後的一些的馬遠、夏圭元代的倪雲林、王蒙,都對范寬的畫風大加贊賞。
幾乎所有著名的畫家,說到范寬山水畫神異的表現力時,都一致認為「范寬之畫,遠望不離座外」,范寬的畫,遠遠看去,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孟頫認為范寬「畫山,皆寫秦隴峻拔之勢。大圖闊幅,山勢逼人,真古今絕筆也」。
繼續看畫,就會發現第二枚御用方印,這枚 「御書之寶」的印鑒,是乾隆皇帝專門用於收藏的印鑒。
巍峨的山峰,蔥蘢的林木,突兀的巨石,描繪出雄偉的自然景色;山路間行商的小小馱隊又顯出了人世間生活的脈搏,自然與人世的生命活動處於和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