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中國探測月球有什麼成果探測

中國探測月球有什麼成果探測

發布時間:2020-12-24 14:04:00

1. 中國首個月球探測器叫什麼

「嫦娥1」號是中國自主研製並發射的首個月球探測器。該探測器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

「嫦娥1」號月球探測器

資料表明,「嫦娥1」號主要用於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關物質元素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整個「奔月」過程預計需要8~9天。「嫦娥1」號發射成功,使得中國成為世界第五個發射月球探測器的國家地區。

「嫦娥1」號是中國的首顆繞月人造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嫦娥1」號平台以中國已成熟的「東方紅3」號衛星平台為基礎進行研製,並充分繼承「中國資源2號衛星」、「中巴地球資源衛星」等衛星的現有成熟技術和產品,進行適應性改造。衛星平台利用「東方紅3」號衛星平台技術研製,對結構、推進、電源、測控和數傳等8個分系統進行了適應性修改。數據資料顯示,「嫦娥1」號星體為一個2×1.72×2.2米的長方體,兩側各有一個太陽能電池帆板,完全展開後最大跨度達18.1米,重2350千克。有效載荷包括CCD立體相機、成像光譜儀、太陽宇宙射線監測器和低能粒子探測器等科學探測儀器。

專家指出,「嫦娥1」號月球探測衛星由衛星平台和有效載荷兩大部分組成。「嫦娥1」號衛星平台由結構分系統、熱控分系統、制導,導航與控制分系統、推進分系統、數據管理分系統、測控數傳分系統、定向天線分系統和有效載荷等9個分系統組成。這些分系統各司其職、協同工作,以保證月球探測任務的順利完成。

根據中國月球探測工程的4項科學任務的需要,科學家們在「嫦娥1」號上搭載了8種24台科學探測儀器,重130千克,即微波探測儀系統、γ射線譜儀、X射線譜儀、激光高度計、太陽高能粒子探測器、太陽風離子探測器、CCD立體相機、干涉成像光譜儀。

為了保證完成月球探測工程任務,對承擔衛星發射任務的「長征3」號甲火箭進行了41項可靠性的設計工作,以提高其運載可靠性。

「嫦娥1」號探月衛星發射成功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乃至文化領域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從政治領域來看,「嫦娥1」號發射成功體現了中國強大的綜合國力以及相關的尖端科技,是中國發展軟實力的又一象徵,表明了中國在有效地掌握和利用太空巨大資源、實現科研創新、凝聚民心、增強國家競爭力等一系列遠大目標的決心與行動。「嫦娥1」號在十七大勝利閉幕之際成功發射升空,無疑是對中共十七大獻禮的最好禮物。這將極大地振奮全國人民的民族精神,提高中共的執政威信。歷史已經多次證明,在事關全民族利益、指向國家改革開放深化的重大時代事件面前,民眾與中央上下同欲,其產生的集中效應不但能確保「嫦娥奔月」成功,也能在以後的日常建設中起到領航燈作用,保證社會又快又好地和諧發展。「嫦娥」奔月的成功,還將意味著在國際空間開發和探測上,中國必將佔有一席之地並且具有發言權。這也是中國在發射「嫦娥1」號探月衛星後,要求成為國際空間站第17個成員國的原因所在。

而從經濟領域來看,「嫦娥1」號探月衛星的發射成功將帶動信息、材料、能源、微機電、遙科學等其他新技術的提高,對於促進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月球上特有的礦產資源和能源是對地球上礦產資源的補充和儲備,將對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月球表面具有極其豐富的太陽能,月壤中蘊藏的豐富的氦-3也能提供新型核聚變的材料,應用前景廣闊。

從軍事領域來看,「嫦娥1」號探月衛星的發射成功表明我國的導彈打衛星和激光摧毀衛星的技術已經日臻成熟。雖然這次「嫦娥1」號衛星沒有攜帶任何與軍事有關的設備,但是中國的運載火箭可以在發射出現故障時實施緊急關機,飛船和衛星可以在外太空實施數次變軌,當衛星發生故障,可以用彈道導彈或者激光予以摧毀,顯示我國如果要在外太空實現軍事用途也並非難事。

從科技領域來看,它將促進中國航天技術實現跨越式發展和中國基礎科學的全面發展。月球探測將推進宇宙學、比較行星學、月球科學、地球行星科學、空間物理學、材料科學、環境學等學科的發展,而這些學科的發展又將帶動更多學科的交叉滲透。目前中國科學家對月球的了解和認識往往依賴於他國提供的材料,這樣就喪失了許多研究月球的機會。

從文化領域來看,「嫦娥1」號的發射成功具有重要的啟蒙意義。探月給人類本身帶來了社會發展理念的「顛覆性改變」,人類第一次將思維與身軀同時掙脫地心引力的束縛,進入到地球以外的無限宇宙空間中,實地接觸了月球表面,人類之前所摸索出的各種科學理論得到部分驗證或反證。人類文明編年史從國家疆域、地球視野進入到「光速世界」,堪稱又一大跨越。

「嫦娥」奔月的成功帶給中國人的是加快發展的堅定信心,就如當年中國爆炸原子彈之後全世界華人的欣喜。中國歷來都是一個大國,可是中國卻在很久以前丟掉了自己的強國地位。每一次成功帶來的國家強大的希望對於中國人都是激勵,這種激勵又進一步刺激了新的成功,獲得巨大的民族動力。「嫦娥」奔月所帶來的攻堅精神、創新意識都成為了全民的寶貴精神財富。「嫦娥」奔月是舉國關注的公共事件,通過媒體以各種形式傳播「嫦娥」奔月的科普知識、時代意義,公眾接受了氛圍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和科學啟蒙。

知識點

月球三維圖像

月球三維圖像是中國第一個探月衛星「嫦娥1」號所描繪的月球表面照片,是由CCD立體相機獲取的影像數據,經三線陣數字攝影測量處理製作而成。2009年9月28日,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全月球三維數字地形圖通過專家評審。這是目前(截至2009年9月28日)國際上精度最高的全月球三維數字地形圖。

這幅全月球三維數字地形圖是目前(指2009年9月)國際上覆蓋全月球、平面與高程的解析度最高、數據精度最高的月球三維地形數據,將極大地促進對月表形貌的特徵、規律與成因的研究,推動月球構造與區劃的科學釐定,深化對月球地質及其演化歷史的認識,並為後續月球探測工程的科學目標設計、有效載荷配置、關鍵技術要求和工程保障條件等奠定重要基礎。

2. 你知道我們國家對月球的研究和探索近年來取得了哪些成果

關於這個問題,可參閱歐陽自遠院士等的文章:繞月探測工程的初步科學成果
1.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
2.物質成分探測
3.月壤特性探測
4.空間環境探測
5.受控撞擊月球

3. 我國在探測月球方面有什麼大成果

自「嫦娥一號」2007年成功發射以來,中國科學家對月球的研究取得多個方面重要成果,包括繪制月球三維地形圖、獲得月球元素分布圖、空間環境探測等內容。

4. 中國發射的探測月球的衛星叫什麼

「嫦娥一號」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以中國古代神話人物嫦娥命名,主要用於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關物質元素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在初樣研製階段,有電性星和結構星這兩顆初樣衛星承擔衛星測試工作。嫦娥一號平台以中國已成熟的東方紅三號衛星平台為基礎進行研製,星體尺寸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並充分繼承中國資源二號衛星、「中巴地球資源衛星」等衛星的現有成熟技術和產品,進行適應性改造。所謂適應性改造就是在繼承上的創新,突破一批關鍵技術。

嫦娥一號星體為立方體,兩側各有一個太陽帆板,最大跨度達18.1米,重2350千克,工作壽命一年。它將運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圓形極軌道上。

該衛星平台由結構分系統、熱控分系統、制導,導航與控制分系統、推進分系統、數據管理分系統、測控數傳分系統、定向天線分系統和有效載荷等9個分系統組成。這些分系統各司其職、協同工作,保證月球探測任務的順利完成。星上的有效載荷用於完成對月球的科學探測和試驗,其它分系統則為有效載荷正常工作提供支持、控制、指令和管理保證服務。

根據我國探月衛星工程的四大科學目標,在嫦娥一號上搭載了8種24台件科學探測儀器,重130千克,即微波探測儀系統、γ射線譜儀、X射線譜儀、激光高度計、太陽高能粒子探測器、太陽風離子探測器、CCD立體相機、干涉成像光譜儀。

航天專家介紹,電性星的試驗主要是用於一些帶有電子性能的設備的綜合測試,結構星的試驗主要是要考核結構設計的合理性,和整星上溫度控制設計的合理性。目前,這兩顆初樣星的結構製造已經完成,將在年底以前開始整星測試。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嫦娥一號」正樣衛星的研製。據介紹,整個初樣測試階段將持續到2007年6月份,隨後將進入衛星正樣星的研製階段。

為了保證完成月球探測工程任務,科研人員對承擔衛星發射任務的長三甲火箭進行了41項可靠性的設計工作,以提高其運載可靠性。

技術難點
1、軌道設計與飛行程序控制問題

2、衛星姿態控制的三矢量控制問題

3、衛星環境適應性設計

4、遠距離測控與通信問題「嫦娥一號」衛星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承擔研製,主要用於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關物質元素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由衛星平台和有效載荷兩大部分組成。衛星平台利用東方紅三號衛星平台技術研製,科研人員對結構、推進、電源、測控和數傳等8個分系統進行了適應性修改。有效載荷包括CCD立體相機、成像光譜儀、太陽宇宙射線監測器和低能粒子探測器等科學探測儀器。

「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於2007年10月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衛星發射後,將用8天至9天時間完成調相軌道段、地月轉移軌道段和環月軌道段飛行,執行科學探測任務。它將完成四大科學任務,首要目的便是為月球「畫像」,也就是要通過各種手段獲取月球表面影像和立體圖像。此外,還要分析月球表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質類型的分布特點,探測月壤厚度以及地月空間環境。

專家介紹,嫦娥一號衛星兩米見方,太陽翼展開後,最長可達18米,起飛重量為2350公斤,衛星需要10-12天可以飛到月球附近。嫦娥一號設計壽命為一年,執行任務後將不再返回地球。

5. 嫦娥月球探測衛星取得了哪些科學成果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探月衛星成功發射。那麼,自「嫦娥」探月以來,我們都取得了哪些科學成果?

截至2008年10月,「嫦娥一號」月球探測衛星完成繞月飛行及探測任務,獲得了超過1.37太位元組的數據。之後,它又開展了一系列任務擴展試驗,於2009年3月1日,按照預定程序受控撞擊在月球正面豐富海的平坦區域,圓滿結束嫦娥一期工程任務。

根據「嫦娥二號」的探測數據,中國已製作完成包括南北緯90°在內的7米解析度全月球影像圖和虹灣局部地區解析度為1米的影像圖,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2011年6月9日, 「嫦娥二號」飛離月球,飛向距離地球150萬千米的深空,開展地球遠磁尾帶電粒子探測、捕捉太陽X射線爆和宇宙伽馬爆等拓展性試驗任務。

期待有更多的發現。

6. 人類探索月球成果有哪些

人類探月史
第一件到達月球的人造物體是前蘇聯的無人登陸器「月球2號」,它於1959年9月14日撞向月面.「月球2號」在同年10月7日拍攝了月球背面的照片.「月球9號」則是第一艘在月球軟著陸的登陸器,它於1966年2月3日傳回由月面上拍攝的照片.「月球10號」於1966年3月31日成功入軌,成為月球第一顆人造衛星.
在冷戰期間,美國和前蘇聯一直希望在太空科技領先對方.這場太空競賽在1969年7月19日第一名人類登陸月球時進入高潮.美利堅合眾國「阿波羅11號」的指令長尼爾·阿姆斯特朗是踏足月球的第一人,「阿波羅11號」的太空人留下了一塊9英寸乘7英寸的不銹鋼牌匾在月球表面,以紀念這次登陸及為有可能發現它的其他生物提供一些資料.尤金·塞爾南則是最後一個站立在月球上的人,他是1972年12月「阿波羅17號」任務的成員.6次的阿波羅號任務及3次無人月球號任務(月球16、20、24號)把月球上的岩石及土壤樣本帶回地球.在2004年2月,美國總統喬治·沃克·布希提出於2020年前派人重新登月.歐洲航天局及中國亦有計劃發射探測器前往月球.歐洲的「Smart

1」探測器於2003年9月27日升空,並於2004年11月15日進入繞月軌道.它將會勘察月球環境及製作月面X射線地圖.中華人民共和國亦積極開展探月計劃,並尋求開采月球資源的可行性,尤其是氦同位素氦-3這種有望成為未來地球能源的元素.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探月計劃,見嫦娥工程條目.
日本及印度亦不甘人後.日本已初步訂出未來探月的任務.日本的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甚至已著手計劃的有人的月球基地.印度則會先發射無人繞月探測器「Chandrayan」.歐洲希望在月球上建立一個「諾亞方舟」,將地球物種的基因存儲起來,當地球遭遇核戰爭危機或小行星撞擊時,人類的生命可以得到延續.據悉,歐航局將在2020年前分4個階段進行月球探測,計劃在2012年將宇航員送上月球,2025年完成永久性月球基地建設.計劃耗資:約890億元人民幣.

7. 中國在月球表面發現了什麼,中國月球探測最新發現

發現了隕石坑。

月球隕石坑是行星、衛星、小行星或其它天體表面通過隕石撞擊回而形成的環形的凹答坑。隨著隕石顆粒大小撞擊到月球表面時,會撞擊出不同大小的隕石坑寬度,不過有趣的現象是這些坑洞都相當的淺。

補充:不要輕易相信那些不靠譜的信息。那些只不過是吸引人眼球增加閱讀量罷了。

8. 中國月球探測的戰略發展,有哪些方面

我國的月球探測可以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發射環月探測器
對有專開發利用前景的屬月球能源與資源的分布與規律進行全球性、整體性與綜合性的探測,並對月球表面的環境、地貌、地形、地質構造與物理場進行探測。
第二階段:月面軟著陸探測與月面巡視勘察
試驗月球軟著陸技術;研製和發射月面巡視車、自動機器人,探測著陸區岩石的化學與礦物成分,測定著陸點的熱流、岩石剩磁,勘測月表的環境,進行高解析度攝影和月岩的現場探測或采樣分析,為月球基地的選址提供月面環境、地形、月岩的化學與物理性質等數據。
第三階段:月面巡視勘察與采樣返回
發展新型月球巡視車,對著~墊~設一~略一~戰一~展一發一一測一一探~一球~一月~一國。一靴噠陸區進行月面巡視勘察。發展小型采樣返回艙、月表鑽岩機、月表采樣器、機器人操作臂等。在月面巡視車分析取樣的基礎上,採集關鍵性樣品返回地面。

9. 中國航天對月球的探索有哪些

中國已經全面開啟對月探索,嫦娥系列,鵲橋,月宮車,玉兔,已經進行了多次軟著陸探測,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下步登月計劃做好准備。

10. 中國月球探測的戰略發展 有哪些方面

我國的月球探測可以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發射環月探測器 對有開發利用內前景的月容球能源與資源的分布與規律進行全球性、整體性與綜合性的探測,並對月球表面的環境、地貌、地形、地質構造與物理場進行探測。 第二階段:月面軟著陸探測與月面巡視勘察 試驗月球軟著陸技術;研製和發射月面巡視車、自動機器人,探測著陸區岩石的化學與礦物成分,測定著陸點的熱流、岩石剩磁,勘測月表的環境,進行高解析度攝影和月岩的現場探測或采樣分析,為月球基地的選址提供月面環境、地形、月岩的化學與物理性質等數據。 第三階段:月面巡視勘察與采樣返回

閱讀全文

與中國探測月球有什麼成果探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武漢疫情投訴 瀏覽:149
知識產權合作開發協議doc 瀏覽:932
廣州加里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5
企業知識產權部門管理辦法 瀏覽:455
消費315投訴 瀏覽:981
馬鞍山鋼城醫院 瀏覽:793
馮超知識產權 瀏覽:384
介紹小發明英語作文 瀏覽:442
版權使用權協議 瀏覽:1000
2018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表 瀏覽:884
馬鞍山候車亭 瀏覽:329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領導小組 瀏覽:709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