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實現發展成果

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實現發展成果

發布時間:2020-12-24 04:24:29

Ⅰ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取得這些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1.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2.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專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
3.全會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4.全會審查和解決了歷史上遺留的一批重大問題和一批重要領導人的功過是非問題。
5.全會決定加強黨的領導機構,健全黨的民主集中制,健全黨規黨法,嚴肅黨紀。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也是共和國歷史上的一個偉大轉折點。全屬會從根本上從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束縛,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結束了1976年10月以來黨和國家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開始全面的認真的糾正「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傾錯誤。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因而成為開辟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開創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新時期的偉大起點。

Ⅱ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經濟、政治、文化所取得的成果

經濟:二十多年高增長,較好的重工業和一批自主知識產權.
政治: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民主步伐加快.
文化:繁榮的大眾文化,較好的高等教育和一批世界知名大學.

Ⅲ 結合所學知識,根據當前我國實際,談談你認為我國該如何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1、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斗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2、堅持全面深化改革。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吸收人類文明有益成果,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

(3)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實現發展成果擴展閱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總攬全局的戰略目標。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不失時機深化重要領域改革,堅決破除一切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從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啟動全面深化改革,到十八屆四中全會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兩次全會、兩大主題、兩份決定,都體現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採取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藍圖的戰略舉措。在這個過程中,始終不渝的一個根本原則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因為,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本質特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都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而全面從嚴治黨不僅是堅持黨的領導的必然要求,更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

Ⅳ 請你探究「改革」「經濟」「人民」這些詞在十八屆三中全會公報中高頻出現的原因

因為未來中國的目標是通過深化改革使得經濟得到持續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穩步上升。

Ⅳ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在經濟建設,民主法制上取得的顯著成就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取得的成就:
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改革開放。從農村到城市、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改革的進程勢不可當地展開了;從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對外開放的大門毅然決然地打開了。這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改革大開放,極大地調動了億萬人民的積極性,使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今天,一個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社會主義中國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
新時期最顯著的成就是快速發展。我們黨實施現代化建設「三步走」戰略,帶領人民艱苦奮斗,推動我國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續快速發展起來。我國經濟從一度瀕於崩潰的邊緣發展到總量躍至世界第四、進出口總額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發展到總體小康,農村貧困人口從兩億五千多萬減少到兩千多萬,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的發展,不僅使中國人民穩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廣闊道路,而且為世界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重大貢獻。
新時期最突出的標志是與時俱進。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不斷探索和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堅持並豐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社會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大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給人民帶來更多福祉,使中華民族大踏步趕上時代前進潮流、迎來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參考資料: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取得的成就:http://wenku..com/view/75fcc6f19e31433239689390.html。

Ⅵ 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定明確指出,「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體系,糾正單鈍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

ABC

Ⅶ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取得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成就
1,國民經濟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現代化建設事業穩步前進,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提高,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
從1979年到2006年,中國國民生產總值由0.40382萬億元增加到20.94萬億元.經濟總量已經居世界第四位.進出口貿易總額躍居世界第三位.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一位.
經濟社會的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國家發展經濟和抵禦各種風險的物質技術基礎大大增強.
國家先後啟動了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戰略,西部大開發戰略,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和中部地區崛起戰略.
從2000年開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到2004年底,陸續開工60多個重大工程,投資總規模達8500多億元.
在可持續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的推動下,國家創新體系,科技基礎設施和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得到加強.
諸如載人飛船成功返回和繞月探測衛星的發射,標志著中國的科技研究的一些"高,精,尖"領域,已經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1978年到200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2.4%,農村居民9.6%.
到2006年底全國城鎮居民參加養老,失業,醫療,和工傷保險的人數分別達到1.87億人,1.12億人,1.57億人和1.02億人;農村參加養老保險的人數為5374萬人.到2007年6月,全國共有2235萬城鎮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人們生活質量逐步提高,人民的總體健康水平已經超過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處於發展中國家前列 .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並不斷完善,各項改革事業取得重大進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並日益完善,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正在形成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顯著增強,新的宏觀調控體系框架初步形成.
確立了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實行一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基本分配製度.
各種改革不斷深化,國企改革穩步推進.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逐步形成.

3,全方位對外開放取得新突破,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2001年12月11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對外貿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2004年7月1日,首部《對外貿易法》頒布.出口商品結構有了很大改善,競爭力顯著增強.

利用外資為現代化建設開辟廣闊的資金來源.截至2004年,我國實際利用外資額達7453億美元,批准外商投資項目50多萬個.
中國經濟增長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2003年到2005年,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13.8%.

4,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和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許多民主黨派人士擔任政府職務.
基層民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以農村村民委員會,城市居民委員會和企業職工代表大會為主要內容的基層民主自治體系開始形成.
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取得顯著成就.1982年全國人大全面修改憲法後,全國人大又通過了4個憲法修正案,制定了200多部現行有效的法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7500多件現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規.
依法治國方略得到深入貫徹,以憲法為基礎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在逐步完備.

5,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
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大力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努力繁榮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取得一大批研究成果.

6,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貫徹
認真堅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積極支持個少數民族參與管理國家事務,充分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的各項權利.尊重和保護各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94年到2003年民族自治地方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速為9.87%.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7,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
在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和江澤民關於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的指引下,以科學發展觀作為國防和軍隊建設黨的重要指導方針.
人民解放軍堅持以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為統攬,以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為主線,以軍事斗爭准備為龍頭,按照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略目標,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精兵之路.

8,祖國統一大業取得重大進展
根據鄧小平"一國兩制"的構想,1997年7月1日和1999 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先後恢復了對香港和澳門的主權,這是實現祖國統一邁出的歷史性步伐,實現了幾代人的夢想.

祖國大陸與台灣經濟文化交流和人員往來不斷發展,反對"台獨"斗爭深入發展.2005年3月14日十屆人大三次會議通過《反分裂國家法》,用立法形式表達中國人民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決心.2005年4月至5月,中國國民黨,親民黨,新黨領導人相繼由台灣率團訪問大陸,受到胡錦濤總書記的接見,兩岸關心出現重大轉機.
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9,積極開展全方位外交
面對深刻變化的國際局勢,中國政府堅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的道路,致力於建設一個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全方位地開展對外工作.
中國的國際影響日益擴大,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在國際社會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提倡新安全觀,主張按照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其他公認的國際關系准則處理國際事務.
中國已經同160多個國家建立了外交關系.在睦鄰,安鄰,富鄰政策指導下,同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日益加強.

10,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
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
堅持黨的性質和宗旨,以改革的精神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不斷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的能力.

Ⅷ 全面深化改革要重點把握和處理好哪幾個重大關系

一、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立足於我國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

全面深化改革,根本目的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為人民群眾謀求更大福祉。因此必須從中國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出發,必須從深刻了解中國國情,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在規律出發。

推進改革,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都離不開穩定這個大局。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無論是體制改革所涉及的各方面利益關系調整,還是經濟發展成果的形成與分配,都是一個異常錯綜復雜的、動態的系統運動。

如果改革與發展之間關系的調整超出了底線與邊界,就可能引起利益矛盾激化,就可能喪失穩定的大局。一旦各種社會矛盾沖突失控,則維持經濟社會正常運轉的各種秩序就可能盪然無存,多年累積起來的改革發展成果就可能毀於一旦。

因此,處理好改革與發展的關系,至為重要的是緊密結合體制變革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密切觀察、正確評估改革的效果與社會的承受能力,努力使改革發展給社會各方面利益增長的效果最大化,努力使可能引起的利益矛盾沖突保持在可承受范圍內。

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要求我們深化改革,促進發展,必須要注意積累越來越豐富的實踐經驗,必須要有越來越高超的策略和方法。

二、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改革與法治的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律。從當前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看,要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幹預過多和監管不到位問題。

要加強重點領域立法,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經濟、文化、社會等各方面權利得到落實。

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

三、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基層首創的關系

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基層首創精神的關系,根本上還是要處理好改革依靠誰、為了誰的問題。毛澤東同志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取得的偉大成就,都源自於廣大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百折不撓,不畏犧牲,實事求是、開拓創新的實踐。

因此,改革必須依靠人民,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為人民謀幸福。處理好頂層設計與基層首創精神的關系,必須把握好改革依靠人民,為了人民這一基本原則。這也是推進改革最為深厚的力量源泉,是堅持正確的改革方向的指南針。

(8)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實現發展成果擴展閱讀

鄧小平曾說過,不改革開放,只能是死路一條。改革有困難,不改革會更困難。走過30多年改革歷史的今天,我們對改革理解得更全面也更透徹,改革要更有力度,要上更高台階。改革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關鍵就關鍵在,改革能夠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

我們深信,以十八屆三中全會為標志,啟動的新一輪改革,將會充分釋放改革的紅利,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讓國家更加富強、更繁榮,讓人民生活更美滿、更幸福。

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目前,全面深化改革的總路線圖已經繪就,要把改革的新藍圖、新願景、新目標變為現實,關鍵是靠實干、抓落實。如果落實工作抓得不力,再好的政策措施也會落空。

這就要求我們,進一步增強進取意識、機遇意識、責任意識,牢牢把握方向,大膽實踐探索,把精力集中到干實事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實上,把本領用到謀發展上來。唯有如此,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策部署才能落到實處,也才能續寫好改革新篇章。

與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實現發展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武漢疫情投訴 瀏覽:149
知識產權合作開發協議doc 瀏覽:932
廣州加里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5
企業知識產權部門管理辦法 瀏覽:455
消費315投訴 瀏覽:981
馬鞍山鋼城醫院 瀏覽:793
馮超知識產權 瀏覽:384
介紹小發明英語作文 瀏覽:442
版權使用權協議 瀏覽:1000
2018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表 瀏覽:884
馬鞍山候車亭 瀏覽:329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領導小組 瀏覽:709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
© Arrange www.jhzxd.com 2006-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