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在母親的幫助下獲得成就的名人有誰
作者:老舍
母親的娘家是北平德勝門外,土城兒外邊,通大鍾寺的大路上的一個小村裡。村裡一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馬。大家都種點不十分肥美的地,但是與我同輩的兄弟們,也有當兵的,作木匠的,作泥水匠的,和當巡察的。他們雖然是農家,卻養不起牛馬,人手不夠的時候,婦女便也須下地作活。
對於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點。外公外婆是什麼樣子,我就不知道了,因為他們早已去世。至於更遠的族系與家史,就更不曉得了;窮人只能顧眼前的衣食,沒有功夫談論什麼過去的光榮;「家譜」這字眼,我在幼年就根本沒有聽說過。
母親生在農家,所以勤儉誠實,身體也好。這一點事實卻極重要,因為假若我沒有這樣的一位母親,我以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個折扣了。母親出嫁大概是很早,因為我的大姐現在已是六十多歲的老太婆,而我的大外甥女還長我一歲啊。我有三個哥哥,四個姐姐,但能長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與我。我是「老」兒子。生我的時候,母親已有四十一歲,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閣。
由大姐與二姐所嫁入的家庭來推斷,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裡,大概還馬馬虎虎的過得去。那時候定婚講究門當戶對,而大姐丈是作小官的,二姐丈也開過一間酒館,他們都是相當體面的人。
可是,我,我給家庭帶來了不幸:我生下來,母親暈過去半夜,才睜眼看見她的老兒子——感謝大姐,把我揣在懷中,致未凍死。
一歲半,我把父親「克」死了。
兄不到十歲,三姐十二、三歲,我才一歲半,全仗母親獨力撫養了。父親的寡姐跟我們一塊兒住,她吸鴉片,她喜摸紙牌,她的脾氣極壞。為我們的衣食,母親要給人家洗衣服,縫補或裁縫衣裳。在我的記憶中,她的手終年是鮮紅微腫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兩大綠瓦盆。她作事永遠絲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戶們送來的黑如鐵的布襪,她也給洗得雪白。晚間,她與三姐抱著一盞油燈,還要縫補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終年沒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還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舊的,櫃門的銅活久已殘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沒有塵土,殘破的銅活發著光。院中,父親遺留下的幾盆石榴與夾竹桃,永遠會得到應有的澆灌與愛護,年年夏天開許多花。
哥哥似乎沒有同我玩耍過。有時候,他去讀書;有時候,他去學徒;有時候,他也去賣花生或櫻桃之類的小東西。母親含著淚把他送走,不到兩天,又含著淚接他回來。我不明白這都是什麼事,而只覺得與他很生疏。與母親相依為命的是我與三姐。因此,她們作事,我老在後面跟著。她們澆花,我也張羅著取水;她們掃地,我就撮土……從這里,我學得了愛花,愛清潔,守秩序。這些習慣至今還被我保存著。有客人來,無論手中怎麼窘,母親也要設法弄一點東西去款待。舅父與表哥們往往是自己掏錢買酒肉食。這使她臉上羞得飛紅,可是殷勤的給他們溫酒作面,又結她一些喜悅。遇上親友家中有喜喪事,母親必把大褂洗得乾乾凈凈,親自去賀吊——份禮也許只是兩吊小錢。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習性,還未全改,盡管生活是這么清苦,因為自幼兒看慣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姑母常鬧脾氣。她單在雞蛋里找骨頭。她是我家中的閻王。直到我入了中學,她才死去,我可是沒有看見母親反抗過。「沒受過婆婆的氣,還不受大姑子的嗎?命當如此!」母親在非解釋一下不足以平服別人的時候,才這樣說。是的,命當如此。母親活到老,窮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當如此。她最會吃虧。給親友鄰居幫忙,她總跑在前面:她會給嬰兒洗三——窮朋友們可以因此少花一筆「請姥姥」錢——她會刮痧,她會給孩子們剃頭,她會給少婦們絞臉……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應。但是吵嘴打架,永遠沒有她。她寧吃虧,不逗氣。當姑母死去的時候,母親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來,一直哭到墳地。不知道哪裡來的一位侄子,聲稱有承繼權,母親便一聲不響,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爛板凳,而且把姑母養的一隻肥母雞也送給他。
可是,母親並不軟弱。父親死在庚子鬧「拳」的那一年。聯軍入城,挨家搜索財物雞鴨,我們被搜兩次。母親拉著哥哥與三姐坐在牆根,等著「鬼子」進門,街門是開著的。「鬼子」進門,一刺刀先把老黃狗刺死,而後入室搜索。他們走後,母親把破衣箱搬起,才發現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壓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來了,滿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親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飢荒中,保護著兒女。北平有多少變亂啊,有時候兵變了,街市整條的燒起,火團落在我們院中。有時候內戰了,城門緊閉,鋪店關門,晝夜響著槍炮。這驚恐,這緊張,再加上一家飲食的籌劃,兒女安全的顧慮,豈是一個軟弱的老寡婦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這種時候,母親的心橫起來,她不慌不哭,要從無辦法中想出辦法來。她的淚會往心中落!這點軟而硬的個性,也傳給了我。我對一切人與事,都取和平的態度,把吃虧看作當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與基本的法則,什麼事都可將就,而不能超過自己劃好的界限。我怕見生人,怕辦雜事,怕出頭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時候,我便不得不去,正象我的母親。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歷過起碼有廿位教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的母親。母親並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當我在小學畢了業的時候,親友一致的願意我去學手藝,好幫助母親。我曉得我應當去找飯吃,以減輕母親的勤勞困苦。可是,我也願意升學。我偷偷的考入了師范學校——制服,飯食,書籍,宿處,都由學校供給。只有這樣,我才敢對母親提升學的話。入學,要交十元的保證金。這是一筆巨款!母親作了半個月的難,把這巨款籌到,而後含淚把我送出門去。她不辭勞苦,只要兒子有出息。當我由師范畢業,而被派為小學校校長,母親與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說了句:「以後,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淚。我入學之後,三姐結了婚。母親對兒女是都一樣疼愛的,但是假若她也有點偏愛的話,她應當偏愛三姐,因為自父親死後,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親和三姐共同撐持的。三姐是母親的右手。但是母親知道這右手必須割去,她不能為自己的便利而耽誤了女兒的青春。當花轎來到我們的破門外的時候,母親的手就和冰一樣的涼,臉上沒有血色——那是陰歷四月,天氣很暖。大家都怕她暈過去。可是,她掙扎著,咬著嘴唇,手扶著門框,看花轎徐徐的走去。不久,姑母死了。三姐已出嫁,哥哥不在家,我又住學校,家中只剩母親自己。她還須自曉至晚的操作,可是終日沒人和她說一句話。新年到了,正趕上政府倡用陽歷,不許過舊年。除夕,我請了兩小時的假。由擁擠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爐冷灶的家中。母親笑了。及至聽說我還須回校,她楞住了。半天,她才嘆出一口氣來。到我該走的時候,她遞給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麼熱鬧,我卻什麼也沒看見,淚遮迷了我的眼。今天,淚又遮住了我的眼,又想起當日孤獨的過那凄慘的除夕的慈母。可是慈母不會再候盼著我了,她已入了土!
兒女的生命是不依順著父母所設下的軌道一直前進的,所以老人總免不了傷心。我廿三歲,母親要我結了婚,我不要。我請來三姐給我說情,老母含淚點了頭。我愛母親,但是我給了她最大的打擊。時代使我成為逆子。廿七歲,我上了英國。為了自己,我給六十多歲的老母以第二次打擊。在她七十大壽的那一天,我還遠在異域。那天,據姐姐們後來告訴我,老太太只喝了兩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說出來。七七抗戰後,我由濟南逃出來。北平又象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據了,可是母親日夜惦念的幼子卻跑西南來。母親怎樣想念我,我可以想像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總不敢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歲,有母親便可以多少還有點孩子氣。失了慈母便象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有母親的人,心裡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帶來不好的消息,告訴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
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關於老母的起居情況。我疑慮,害怕。我想像得到,如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親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寫去祝壽的信,算計著會在壽日之前到達。信中囑咐千萬把壽日的詳情寫來,使我不再疑慮。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勞軍的大會上回來,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讀。就寢前,我拆開信,母親已去世一年了!
生命是母親給我的。我之能長大成人,是母親的血汗灌養的。我之能成為一個不十分壞的人,是母親感化的。我的性格,習慣,是母親傳給的。她一世未曾享過一天福,臨死還吃的是粗糧。唉!還說什麼呢?心痛!心痛!
❷ 女兒工作有成就母親為他開心怎樣寫一句話
家中有女初長成!
❸ 兒子有成就,母親高興的成語
關於母愛的成語
比較常見的有這些:
舐犢情深,孟母三遷,母愛如山,無微不至,寸草春專暉,父母恩勤,哀哀父屬母,春暉寸草,鶉居鷇食,斷杼擇鄰,寒泉之思,昊天罔極,老牛舐犢,含辛茹苦,恩逾慈母,孟母三遷,曾母投杼,可憐天下父母心
❹ 取得成就時再回報母親作文
回報母親,是因為母愛的無私和偉大.高爾基有言:「世界上的一切光榮和驕傲,都來自母親.」是的,母親就是這樣一個人,無論你走到哪裡都放不下對你的牽掛,她願把自己的一生無私的奉獻給你,母愛就是這樣一種愛,它讓你肆意地索取和享受,卻不要你任何的回報.
母親節那天的星期日晚上,媽媽推開家門,疲憊地躺在了沙發上.我走了過去,說:「媽媽,今天是母親節,我來給您捶捶背吧!」媽媽欣慰地笑了.雖然我站在她身後,卻彷彿可以看見媽媽那盪漾著燦爛的笑容的臉,和她那愜意的臉上輕輕泛起的歲月的痕跡.
等媽媽到房間里換衣服之後,我便躡手躡腳地走到浴室,拿出水盆,盛上溫水,拿到客廳里.媽媽走了出來,一看見我,好奇地問:「怎麼了?」 「今天我決定——為您洗一次腳.」「洗腳!」媽媽驚訝地說.「是的.您不用驚訝.能為您服務我感到很榮幸.」我像個服務生似的說.可媽媽還是很驚訝.
我拿只小板凳,坐在了媽媽面前,把媽媽的腳放進了溫水裡,用毛巾輕輕地為媽媽的腳洗去塵埃.從上到下,每一個細微的地方我都不放過.我彷彿感受到了媽媽那享受兒女的愛的心情.可我卻看見媽媽為了我奔波,腳底那磨出的厚厚的繭.我心疼地看著腳上的繭.我多麼希望時間永遠停留在這一刻,讓媽媽享受著我對她的關心.忽然,水盆上的水濺起了一滴水花.我抬起頭,看見媽媽正紅著眼眶看著我,看著我滲出細細汗珠的額頭,看著已經懂事了的我.我知道,媽媽剛才那一滴淚水,不是悲傷的淚水,而是欣慰的淚水,是感動的淚水.她因為我已經長大了而欣慰,因為我懂得了感恩而感動.
「滴水之恩,自當湧泉相報.」可母親對我那深厚的愛,我何時才能報答完呢?於是,我想從現在開始,感恩母愛,為母親獻上一杯熱茶,讓母親感到一絲絲的溫暖,一絲絲的感動.也許,這對於母親來說,就是最好的報答了
❺ 演員成果的媽媽是誰
演員成果的媽媽是誰,具體是誰不清楚,應該是演員吧。
❻ 慈祥的母親成就優秀的兒子是什麼意思
慈母多敗兒,慈祥的母親未必就能成就優秀的兒子,但能讓孩子感受到更多家庭的溫暖,不會因為家庭暴力什麼的影響到孩子性格的成長。
❼ 古今中外受過母親影響的名人
1、林肯
林肯的父親在西雅圖,用很低廉的價格買了一塊堆滿石頭的山地,林肯的母親曾多次建議搬走石頭,但他的父親死不同意,認為這塊山地價格這么便宜,肯定是一座與石頭大山相連的石頭小山。一次父親外出,母親就帶領孩子們一起動手,沒用多少時間就把石頭山搬走了,
小林肯通過這件事認識到:「有些事人們之所以不去做,只是因為他們認為不可能,而許多不可能,存在於人們的想像中。 」當林肯競選議員失敗,母親鼓勵他說:「記住孩子,只要一顆心在,沒有辦不成的事,想想在西雅圖的日子。」林肯當選總統後說:「我的一切都屬於我天使般的母親。」
2、愛迪生
愛迪生上小學時,老師把他的母親南希叫到學校,「我看這孩子實在太笨,留在學校里只會妨害到別的學生,還是別上學了吧。」了解兒子的南希生氣得說:「我認為阿爾(愛迪生的呢稱)比同齡的從多數孩子聰明,我會教我的阿爾,他再也不會來到這里。」
回家後母親對愛迪生說:「學校里當你是低能兒,無法教育,我就要家裡好好教育你,阿爾,我今天要和你立一個誓,母親已立了決心,無論如何要使你成為世界第一等人物,你能不能發這個誓呢?」
愛迪生回答說:「母親,我願意發這個誓,我定要做番大事業,使現在說我是低能兒的先生聽了後悔。 」正是在母親的教導下,在學校呆了3個月的愛迪生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家。
3、比爾蓋茨
比爾蓋茨讀大三時,想從哈佛大學退學,父母開始時反對,但看到兒子的決心後,母親瑪麗同意他退學。當IBM公司決定和才起步的微軟簽約前,IBM的新任總裁是比爾母親的朋友,他找到瑪麗,「你兒子只上了兩年大學,能幹什麼呢?」
瑪麗笑笑說:「這一次我以自己的成就和人格為我的愛子作最好的擔保。」比爾終於為IBM研製出第一代PC機,微軟DOS也因之成為行業的唯一標准。
4、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
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5、歐陽修
歐陽修4歲喪父,家境貧困,全仗母親鄭氏做針線活掙下的錢糊口,連吃飯都成問題,家裡拿不出錢來給他買紙買筆。歐陽修在街上看到鄰家的孩子都背著書包上學去了,心裡很羨慕,要求母親也讓他上學去。
鄭氏聽了孩子的話,又喜又愁,喜的是孩子有那麼強烈的學習願望,愁的是自己實在無能為力滿足孩子的合理要求。一天,她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鄭氏在家門口的一塊平地上鋪了一層細沙,又折來了一根荻桿,把孩子叫到跟前說:「你用沙作紙,用荻桿當筆,不管你寫多少字或畫多少畫都是用不完的。」
小歐陽修聽了高興極了,蹲在這層沙土邊上,用荻桿在沙土上不停地描劃,寫了一陣子後,把沙抹開,又重新寫了起來。就這樣,小歐陽修在母親的指導下認了很多字,學會了寫詩作賦。
❽ 母親啊,航天領域取得豐碩成果,我為你驕傲:
示例: 母親啊,航天領域取得豐碩成果我為您驕傲;汶川地震中堅強地站起我為您自豪;奧運會的成功舉辦我為您歡呼。在您的懷抱中成長,我無上榮耀!(開放性試題,不設統一答案)
❾ 高爾基的母親是
《母親》是前蘇聯文學家高爾基創作的長篇小說。
於1906年在美國寫成的。小說取材於1902年高爾基的家鄉諾夫戈羅德附近的索爾莫夫鎮的「五一」遊行。遊行的領導人扎洛莫夫等被捕,同年10月被判處眾生流放。高爾基在遊行前就聽說過扎洛莫夫,遊行以後,他和繼續兒子事業的扎洛莫夫的母親安娜有了交往。《母親》就是以扎洛莫夫的事跡為基礎寫成。
《母親》標志著作家思想和藝術上的成熟,是蘇聯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品,在世界文學史上開辟了無產階級文學的新紀元。
瑪克西姆·高爾基(Maxim Gorky),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姆維奇·別什可夫,前蘇聯作家、詩人,評論家,政論家,學者。
高爾基於1868年3月16日誕生在伏爾加河畔下諾夫戈羅德鎮的一個木匠家庭。4歲時父親去世,他跟母親一起在外祖父家度過童年。10歲那年,高爾基開始獨立謀生。他先後當過學徒、搬運工、看門人、麵包工人等,切身體驗到下層人民的苦難。在此期間,他發奮讀書,開始探求改造社會的真理。1884年,他參加民粹黨小組,閱讀民粹黨人著作和馬克思的著作,積極投身於革命活動。1905年,高爾基加入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1906年,高爾基受列寧的委託,由芬蘭去美國進行革命活動,在美國出版長篇小說《母親》。後定居義大利卡普里島。1913年,高爾基從義大利回國,從事無產階級文化組織工作,主持《真理報》的文藝專欄。1917年十月革命後,伴隨著革命出現的混亂、破壞、無政府主義思潮及各種暴力事件,高爾基與列寧及新政權之間產生了矛盾。1921年10月,由於疾病,也由於與布爾什維克政權的分歧,高爾基出國療養。1928年,高爾基回到蘇聯,在斯大林的安排下,他在俄羅斯作了兩次長途旅行觀光後決定回國定居。1934年當選為作協主席。回國後的高爾基作為蘇聯文化界的一面旗幟,為蘇維埃的文化建設做了大量工作。但20世紀30年代蘇聯出現的種種問題又使他與斯大林及現實政治始終保持一定的距離。
1936年6月18日,68歲的高爾基因病去世。
❿ 我媽在家很強勢、但事業上沒有成就、這是強勢嗎成功的母親嗎
不是,個人性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