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1.新中國成立和發展,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2.外交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績,打破西方國家孤立我國的局面
3.香港,澳門的回歸
4.近幾年來航天事業的發展,神州飛船的陸續升空,載人航
天技術的日趨成熟.
5.經濟,軍事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青藏鐵路,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等
7.還有就是加入世貿組織,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以及在2000悉尼奧運會,2004年雅典奧運會取得的優異成績.
B. 建設中國社會主義以來的兩個偉大成就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取得巨大的成就。
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是對我國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在理論上和實踐上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極大地促進了工、農、商業的社會變革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政治上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經濟上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在我國基本確立;為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開辟了道路;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指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的國家根本任務。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後,黨和國家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確保小康社會建成。
(2)社會主義建設成果擴展閱讀
1952年9月,毛澤東在一次中央會議上提出:「我們現在就要開始用10年到15年的時間,基本上完成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第二年6月,中共中央公布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這是總路線的主體;二是逐步實現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這是總路線的兩翼。1952年下半年至1956年,新中國僅僅用了4年時間,就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使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跨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中國進入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
C. 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一)提出探索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第二次結合」的任務。
在我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時候,毛澤東就向全黨提出,要探索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走出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提出要「以蘇為鑒」,探索自己的道路。毛澤東明確指出,現在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要進行第二次結合,找出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
(二)《論十大關系》的講話。
1956年4月,在經過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毛澤東作了《論十大關系》的重要講話,圍繞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都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基本方針,深刻論述了正確處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關系。講話提出的一系列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理論觀點,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鑒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同年9月召開的黨的八大,強調要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
(三)《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1957年2月,毛澤東作了《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還剛剛建立,還沒有完全建成,還不完全鞏固的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和兩類矛盾的學說,強調了要嚴格區分和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特別是要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提出了從全體人民出發,"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提出了發展工業必須同發展農業同時並舉的工業化方針。同年8月,毛澤東又提出要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以利於較快地建設我國的現代工業和現代農業的思想。此外,毛澤東還提出了許多關於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觀點,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國防、外交、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1958年,他又提出要把對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到技術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上來。這些都是對黨的八大路線的繼續發展。
D.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有哪些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論成果
(一)1956年4月,毛澤東作了《論十大關系》的重要講話
講話提出了正確處理重工業和輕工業、農業的關系,沿海工業和內地工業的關系,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系以及國家、集體和個人的關系的基本原則;提出了改革過於集中的計劃體制的初步構想,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權和擴大企業自主權。鑒於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同年9月召開的黨的八大,強調要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
1957年2月,毛澤東作了《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提出了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還剛剛建立,還沒有完全建成,還不完全鞏固的思想;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和兩類矛盾的學說,提出了從全體人民出發,「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提出了發展工業必須同發展農業同時並舉的工業化方針。
同年8月,毛澤東又提出要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以利於較快地建設我國的現代工業和現代農業的思想。
1958年,他又提出要把對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轉到技術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上來。這些都是對黨的八大路線的繼續發展。
(二)黨對社會主義認識的曲折發展
20世紀50
年代末60年代初,毛澤東在總結「大躍進」以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繼續進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觀點。主要包括:
在領導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錯誤時提出了不能剝奪農民,不能超越階段;提出了社會主義可以區分為「不發達的社會主義」和「比較發達的社會主義」兩個階段;提出了社會主義條件下要反對平均主義,重視商品生產、商品交換和價值規律的作用;
在社會主義經濟占優勢的條件下「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毛澤東還從哲學的高度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有它自身的規律,必須不斷在實踐中積累經驗,逐步克服盲目性,認識客觀規律,才能實現認識上的飛躍;提出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
社會主義建設具有艱難性、復雜性和長期性,沒有100多年的時間,是不行的,要准備著由於盲目性而遭受到許多的失敗和挫折;提出了不搞科學技術,生產力就無法提高;
在中國的具體國情下,應當以農輕重為序安排國民經濟計劃;同時,從世界范圍內兩種社會制度的根本對立與斗爭的角度,提出了要防止和反對帝國主義的「和平演變」,保證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先進性和永不變質的思想;等等。
劉少奇提出,我們應該學會自己走路,應該根據中國的特點,採取適合中國情況的方法來進行建設,要按經濟辦法管理經濟。
周恩來提出了我國知識分子絕大多數已經是勞動人民的知識分子,科學技術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關鍵性作用等觀點。
陳雲提出了「三個主體,三個補充」的思想,鄧小平提出了關於整頓工業企業,改善和加強企業管理,實行職工代表大會制等觀點。
朱德提出了要注意發展手工業和農業多種經營的觀點,他還強調黨執政後紀律檢查工作的基本任務是保護生產、鞏固和純潔黨的組織、鞏固黨同群眾的聯系、保證黨的集中統一。
鄧子恢等提出了農業中要實行生產責任制的觀點。所有這些,都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的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啟示。
E.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取得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重要成果有
《論十大關系》;中共八大的召開及其重要決策;《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發表。
《論十大關系》是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代表作,對當時和以後的社會主義建設都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理論指導作用。
中共八大制定的黨的路線是正確的,提出的許多新的方針和設想是富於創造精神的。當然,由於實踐的時間還很短,理論上和思想上還不可能很成熟,許多新的觀念和方針還不可能牢固地確立並取得深刻的共識。
許多新的設想還沒有付諸實施,或者沒有充分付諸實施,很快又發生反復。但是,八大對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畢竟取得了初步成果,歷史證明這些成果對於黨的事業的發展有長遠的重要意義。
《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講話提出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一系列方法、方針和政策,主張在處理敵我矛盾時要用專政的方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時要用民主的方法,即團結—批評—團結的方法。
十一屆三中全會概況:
全會批評了「兩個凡是」的方針,高度評價了關於真理標准問題的討論。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這個口號,否定了中共十一大沿襲的「文化大革命」中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後還要進行多次的觀點。
十一屆三中全會所作出的這些在領導工作中具有重大意義的轉變,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根本上沖破了長期「左」傾錯誤的嚴重束縛,端正了黨的指導思想,使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從過去盛行的個人崇拜和教條主義束縛中解放出來;
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全面恢復和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結束了1976年10月以來黨的工作在徘徊中前進的局面,將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引向健康發展的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揭開了黨和國家歷史的新篇章,是建國以來我黨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F. 社會主義建設主要成就
一)建立了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中國人民掌握自己的命運。二)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最深刻的社會變革。三)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找到了正確道路和理論指導。 (四)徹底結束了舊中國一盤散沙的局面,鞏固了國家的獨立,實現了國家的高度統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團結。五)建立了獨立的和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空前提高。 (六)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顯著提高,13億中國人不僅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總體上達到了小康。七)社會主義文化事業蓬勃發展,全國人民的精神生活日益豐富,新中國的國家形象逐步形成。八)鍛造了一支黨絕對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重大成就。 (九)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對外開放,為國際社會的和平與發展、為構建和諧世界的崇高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滿意請採納
G. 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那些成就
1、新中國成立後,用了6年的時間完成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新民主主義社會,再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兩次歷史性跨越,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2、中國用了20年的時間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和實踐。
這20年裡,中國有許多不成功的嘗試,指導思想不時出現偏差,甚至出現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兩次嚴重失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是也取得不少成功的經驗。
3、中國用了5年的時間實現了偉大的歷史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征程。
這5年裡,在結束了十年動亂之後,黨和政府在採取休養生息政策的同時,清算和改正「左傾」錯誤,調整了社會關系,開展了一場廣泛深刻的思想解放運動,恢復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成功地實現了全黨工作重心向現代化建設的轉移,經濟發展的目標也重新回到基本民生建設上來。
4、中國用了10年的時間進行了計劃與市場相結合的經驗性改革。
這10年裡,中國明確了自己仍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判斷,形成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實現了對「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麼建設社會主義」認識上的飛躍,提出了從「翻兩番」到「三步走」的社會發展戰略以及先富到共富的發展策略。
5、中國又用了10年的時間進行了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目標的創新性改革。
這10年裡,實施了科教興國、可持續發展、西部大開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一系列重大發展戰略,經受住了異常復雜的國內外環境的考驗,提前實現「翻兩番」的發展目標,人民生活總體達到小康水平。
H. 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哪些成就
1.新中國成立和發展,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2.外交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績,打破西方國家孤立我國的局面
3.香港,澳門的回歸
4.近幾年來航天事業的發展,神州飛船的陸續升空,載人航
天技術的日趨成熟.
5.經濟,軍事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6.青藏鐵路,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等等
7.還有就是加入世貿組織,成功申辦2008年奧運會,以及在2000悉尼奧運會,2004年雅典奧運會取得的優異成績.
I.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初步探索的成就有哪些
1、全面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而且還提出了分「兩步走」的戰略設想:第一步,大約用三個五年計劃時間,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力爭在20世紀末全面實現現代化,走在世界的前列。
2、重視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以保持農、輕、重的協調發展。此外,黨的八大還指出要正確調整和安排積累和消費的比例,使國家建設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這兩個方面得到適當的結合。
3、發展手工業和農業多種經營,農業中要實行生產責任制,不能剝奪農民,不能超越階段,反對平均主義。
4、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堅持民主集中制,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防止領導機關官僚化、特殊化。
5、除此之外,黨還在國際戰略、國防和軍隊建設、實現祖國統一等方面也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如關於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關於「三個世界」劃分,關於建設強大的國防,關於可以用和平方式解決台灣問題,關於知識分子工作等的重要思想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9)社會主義建設成果擴展閱讀:
從1956年到1978年,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了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的建設成就堪稱輝煌,歷經的艱辛坎坷刻骨銘心,積累的認識成果彌足珍貴。
正如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的,「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取得的獨創性理論成果和巨大成就,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准備、物質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廣大幹部群眾積極投身改革,匯聚起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磅礴偉力。
迎風破浪、大刀闊斧、上下聯動、蹄疾步穩,主要領域四梁八柱性質的改革主體框架基本確立,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突破,一批重要理論、制度、實踐創新成果正在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和歷史性成就。
J. 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哪些成就
1、開創性地建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制度體系。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對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新民主主義國家制度及其政權組織系統作出了明確規定,建立了全新的國家制度。
1954年9月召開的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制度。
用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原則固定下來,為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全面確立奠定了根本法基礎。
2、重建了新型的社會主義法律秩序。
任何一場劇烈的社會革命運動,要實現其預定目標,不僅要從根本上改變舊的政治與法律制度的本質與結構,而且要建立一種新的政治與法律制度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穩定的社會與法律秩序。
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幾年裡,國家生活的重心就是要在逐步實現國家制度根本性變革的基礎上重建社會與法律秩序。
這一時期先後開展的土地改革運動、鎮壓反革命運動、貫徹婚姻法運動、「三反」「五反」運動、司法改革運動以及「一化三改」等以群眾運動方式推進的一系列重大社會變革運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展開較大規模的法律創制活動。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共產黨人重視加強人民民主法制建設,注重運用法律與政策相結合的方式治理國家與社會,藉以適應新的社會經濟政治情況不斷發展的客觀要求。1949年到1956年間,新中國的法律創制工作大致經歷了兩個前後相繼的發展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以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基礎的法律創制,其特點是運用立法手段,鞏固革命勝利成果,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社會與法律秩序,保障各項社會民主改革運動的順利進行。
第二個階段則是以「五四憲法」為基礎,加快國家立法進程,推動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全面構建社會主義制度的法律基礎,促進國家的工業化進程。立法亦開始啟動。
4、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新的偉大社會革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發展進入了一個革命性變革的歷史新時期。
這場新的偉大社會革命在法治領域的集中體現,就在於實現了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政策型法律秩序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現代法理型法治秩序的歷史變革,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持續推進了當代中國法治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5、把依法治國確立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現代意義上的法治是與民主政治密切聯系的,它要求法律的權威高於任何個人的權威,法律是治理國家的基本手段。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把加強社會主義法治、實現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的歷史性任務突出地提到全黨全國人民面前,強調「為了保障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6、把依法執政確定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
新中國的誕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斗的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且長期執政的黨。隨著這一巨大而深刻的轉變,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方式面臨新的重大課題。
7、形成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黨的十五大在提出堅持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同時,第一次明確提出「加強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質量,到二〇一〇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歷史性任務。
設定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具體時間表,這充分反映了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理性自覺。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以來的不懈努力,當代中國的立法事業取得了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