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影片成果

影片成果

發布時間:2020-12-23 14:41:38

A. 關於反應祖國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的書和電影

一、電影方面:

1、十八個手印

《十八個手印》是由高峰執導,邢原平編劇,李心敏、王志剛、張兆北等人主演的一部劇情片。於2008年12月18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影片講述了鳳陽縣委書記陳開元為改變農村貧窮落後面貌,支持小崗村「包產到戶」的故事。

2、永遠是春天

劇情取材於王樂義從一個癌症病人成為蔬菜種植領域領軍人物的豐富而傳奇的人生經歷,對王樂義這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全國重大典型生活經歷的諸多精彩瞬間進行藝術再創造

通過塑造以王樂義為原形的王永樂以及梁書記、母親等極具個性的藝術形象,試圖用獨特的電影語言、生動的故事、真實的細節、真誠的態度對生命進行禮贊,表現一種值得普通人崇敬與效仿的理想人生境界。

3、農民工

陳軍執導,宋運成主演的劇情片。這是我國第一部反映農民工生活的故事片。影片講述了農民工創業者陳大成的故事。

二、書籍方面:

1、《跨世紀的輝煌-改革開放30年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

《跨世紀的輝煌:改革開放30年中國國防和軍隊建設》分為15個專題,從不同側面和角度反映了改革開放30年中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弘揚了人民軍隊「聽黨指揮、服務人民、英勇善戰」的優良傳統,展現了人民解放軍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和平之師的良好形象。

2、《親歷巨變:一位美國女性眼中的當代中國》

《親歷巨變:一位美國女性眼中的當代中國》從持續變化的中國、今夕英雄、國界之外、中國教育變化的縮影等四個部分。

以一位美國學者的獨特視角,通過各組新舊照片生動鮮明的對比說明,從宏觀到微觀向讀者傳遞了中國經濟結構、社會結構以及家庭結構所發生的深刻變化,把中國改革開放以來30年間經歷的歷史性變化以一種紀錄片的方式呈現給讀者,以作者的親身體驗和經歷客觀、真實地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3、《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

《交鋒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實錄》是2011年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馬立誠、凌志軍。本書主要記敘了當代中國三次思想解放。

三、成就方面:

1、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國家整體進入「小康社會」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共產黨始終以改革開放為強大動力,在新中國成立以後取得成就的基礎上,推動黨和國家各項建設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新的偉大成就。

2、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了科學的指導思想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接受並同意鄧小平關於「我們要完整地准確地理解和掌握毛澤東思想的科學原理,並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以發展」的意見, 把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展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作為中共中央在理論戰線上的崇高任務。

這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征程。此後,經中國共產黨人的持續努力,實現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的飛躍,創立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3、創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了科學的指導思想。

B. 關於社會主義建設偉大成就的影片

可以看看復興之路

C. 災難片有後電影市場嗎求中外災難片的後電影市場分析的影片範例及具體後電影市場的成果 十分感謝 萬分感

個人覺得最好來的運作自是泰坦尼克號,要知道從97年上映,到現在還在為製片方賺取著利潤,在是最經典的運作
上映時期的票房就不說了,後來的原聲音樂大碟,電影音樂大碟,音樂演奏會,高清DVD,加長版,等等,後期價值早就已經完全超過了當初的票房,你可以搜索一下看看就知道了

D. 我想知道一些好影片;比如像一位好官為了人民付出了自己的一生;或是為了玩成科學成果;和對真理的探索...

《焦裕祿》——好官
《橫空出世》 ——原子彈的誕生

E. 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的科研成果


名 論文名稱 署名作者 期刊名稱 期次 是否CSSCI 楊

鴻 傳播學視野下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再定位思考 楊尚鴻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年05期 否 戲曲電視的藝術歸途:一種媒介進化論的視角 楊尚鴻 文藝爭鳴 2011年 14期 是 民間儀式戲劇的傳播學解讀——以雲南大理石龍村白族鄉戲為例 楊尚鴻、孫良斌、黨超億 人文雜志 2011年 04期 是 結構主義符號學原理在影視批評中的應用——以解析影片《小武》中主人公形象為例 楊尚鴻、黨超億 大眾文藝 2011年 06期 否 電視遮幅的製作方法探討 楊尚鴻、孫良斌 現代電視技術 2010年 01、03期 我國公共科學傳播理論與實踐初探——以2009國際天文年日全食多路聯合直播為例 楊尚鴻 人文雜志 2010年 01期 是 黃
琳 國際友人與陝北革命根據地新聞紀錄片 黃琳、張珂 電影評介 2006年11期 否 再論陳凱歌的電影創作 黃琳 社科研究 2005年11期 否 對女性電影的批評 黃琳 社科研究 2006年03期 否 論愛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論 黃琳 科學研究 2006年04期1 否 再讀《電影美學》 黃琳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 2006年04期 是 論陳凱歌的電影創作 黃琳 社科研究 2005年11期 否 論藝術媒介決定論的思想 黃琳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5年03期 否 主題的多元詮釋——論電影的一種復調敘事結構 黃琳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5年03期 否 三論陳凱歌的電影創作 黃琳 社科研究 2006年01期 否 論「純電影」理論 黃琳 雲南社會科學 2006年06期 是 論藝術媒介決定論思想 黃琳 文藝理論 2005年08期 否 再讀電影美學 黃琳 影視藝術 2006年06期 否 論特殊文化系統的敘事特徵 黃琳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 2004年12期 否 國際友人與陝北革命根據地新聞紀錄片 黃琳、張珂 電影評介 2006年11期 否 再論陳凱歌的電影創作 黃琳 社科研究 2005年11期 否 論藝術語言 黃琳、梁超 電影文學 2009年01期 否 論蒙太奇的嬗變 黃琳、岳瑩 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9年01期 是 評愛因漢姆的電影藝術觀 黃琳 雲南社會科學 2007年02期 是 西方電影理論三個標志性時期 黃琳、岳瑩 寧夏社會科學 2008年04期 是 解析《新拉奧孔》 黃琳、陳昕瑜 電影評介 2007年10期 否 論真實影像系統 黃琳、賈文萱 電影文學 2008年02期 否

F. 關於蘇菲瑪索的成就拜託了各位 謝謝

20世紀80年代初,法國影壇一些新銳導演開始把鏡頭對准青少年,注重反映他們成長的煩惱。年,導演克勞德·皮諾托涉足青少年題材影片,決定拍攝《初吻》(又被譯為《第一次接觸》),但因找不到合適的女主角而遲遲未能開機。 幸運的克勞德·皮諾托終於碰到了更加幸運的蘇菲·瑪索,兩人一見如故,年齡相差幾十歲並不妨礙他們溝通。一個是出色的伯樂導演,一個是本色的少年演員,導演與演員之間總有情投意合的時候,克勞德·皮諾托與蘇菲·瑪索就是如此。當時沒有拍過電影的小蘇菲在拍戲時比別的演員更加投入,也異常勤奮,頗受導演的青睞,也理所當然地受到劇組其他成員的好評。她不僅在拍戲時是一個投入的演員,在拍戲之餘,她的許多即興表演也給大家帶來了快樂。初入電影界的蘇菲·瑪索受到了特別的喜愛、肯定。 《初吻》是蘇菲·瑪索的電影處女作,也是她的成名作。14歲的蘇菲·瑪索,早熟、敏感而又性感的氣質,在這部電影里表露無遺。 後來,包括導演克勞德·皮諾托在內的人,都對她如此評價:小蘇菲把她的早熟和敏感都表現在《初吻》中。那種青春期的壓抑,帶著些許對未來渴望的眼神,少女羞澀的微笑,在鐵柵欄前的那一個青澀朦朧的初吻,讓觀眾沉醉不已。小蘇菲略顯稚嫩的演技,反而為這部電影增添了青春青澀的氣息。《初吻》上映後,風靡歐洲各地,蘇菲·瑪索那楚楚可憐的形象也在一夜之間成為千千萬萬法國少男少女心中的偶像。 14歲,每個女孩子只有一次。蘇菲·瑪索拍《初吻》時剛剛過了14歲,而她在《初吻》里扮演的薇卡只有13歲。 《初吻》中的薇卡,正值情竇初開。剛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總希望有一些自己的空間和小秘密,父母卻不一定能理解和接受。小女兒從稚嫩到成熟過程中的變化,薇卡和父母間的誤會、摩擦甚至沖突,在所難免。好在她有一個非常風趣、開明的外曾祖母,能傾聽她的煩惱,分享她的秘密。 在同學的生日晚會上,薇卡認識了英俊的高年級男孩瑪菲,兩人開始了純真的初戀。與此同時,薇卡的父母正鬧離婚,因為父親搞婚外戀。薇卡和男孩瑪菲之間也有一些誤會發生。在青春期,這是一個女孩子多麼正常的煩惱啊。 這是許多家庭熟悉的生活,也是許多家長吃不消的問題。影片中,父母最終握手言和,男孩瑪菲也終於出現在薇卡的生日舞會上。不過,薇卡在舞會上又認識了一個陌生的、叫她心顫的英俊男孩…… 影片中孩子們在同學家參加生日派對的場面令人印象深刻。深夜,家長們開著車在派對的樓下忐忑不安地等待著第一次參加派對的孩子,還在電話亭排起長隊,要打電話探聽情況。他們由此回憶起自己的青春歲月。令他們百思不解的是,從什麼時候起,兒女已經長大成人,開始遠離他們,甚至有了代溝,有了隔閡。 這部影片不僅僅關注孩子們青春成長的煩惱,更有父母們的深思與焦慮。它所散發的清新、香醇、溫和、親切、細膩而又生活化的法蘭西之風令人陶醉不已。14歲的蘇菲·瑪索,把少女薇卡的純真、可愛、懵懂、任性,以及初戀時的陶醉和迷失,演繹得細致入微,惟妙惟肖。此時的蘇菲,雖說是沒有發育開的小女孩,又穿著中性的學生裝,配著頭套似的發型,但她臉上的夢幻氣息已經初見端倪。她米的個子在一群女生中又格外顯眼。在影片中,小蘇菲扎著兩條小辮,用鉛筆支著下巴,翹著頭,心不在焉聽課的樣子,迷住了很多人,以至於她那張純真的臉變成了那個年齡少女的標本,永遠地留在了觀眾心裡。就像主題歌Reality的旋律一樣,夢幻、柔美、純真、清澈,又帶有一點點憂郁、無奈、迷失和彷徨。 少女情懷,如詩如夢一般地清純,14歲的花,只開一季。 蘇菲·瑪索那朵14歲的花,在《初吻》里開放得鮮艷欲滴。那個煩惱苦悶而又桀驁不馴的少女形象,迷倒了許多孩子與成人、許多老男人甚至有夫之婦。 在沒有有線電視也沒有網際網路的時代,看電影是人們最好的娛樂消遣。《初吻》在法國公映後,電影院人滿為患。影片中講述的故事,為人們特別是青少年津津樂道,少年蘇菲·瑪索一夜成名,從此成為法國影壇上的一個奇跡,也成為法國電影在世界影壇上的驕傲。 《初吻》的成功,不僅僅是蘇菲·瑪索的幸運,更是劇組成員們共同努力的成果。這部電影後來一度榮獲戛納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金棕櫚獎、柏林影展最佳影片獎、西雅圖國際電影節最佳電影和最佳導演獎。當時有這樣的評價:「導演克勞德·皮諾托用輕快的手法,處理了一個其實並無新意的少女初戀故事,將少女薇卡的心事,用日常生活點點滴滴的細節,傳神地展現在觀眾面前,令人為之動容。」 值得一提的還有片中的音樂,它們總在一些關鍵時刻,或需要交代時間流逝的過渡場景中出現,將法國式的浪漫情懷,通過情歌的方式,用輕緩的曲調表達出來,對於氣氛的醞釀和渲染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這樣美妙的音樂,配以蘇菲·瑪索的出色表演,簡直稱得上是完美的極致。 《初吻》推出並獲獎後,蘇菲·瑪索像當年出演《茜茜公主》的羅密·施耐德一樣,轟動了全法國乃至歐洲,成為電影寶貝,人們形象地稱她為「法蘭西之吻」。在《初吻》中,蘇菲還沒有堅毅的眼神和強烈的個性色彩,但她清新自然的表演,將如詩的少女心事生動地傳達了出來。同樣,少女蘇菲·瑪索藉助薇卡這個角色,把自己的青春表現得淋漓盡致。這一切,讓人覺得,一個人的青春,連同那個時代,都十分美好。

G. 電影中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的區別

全景,遠景,中景,近景,特寫,所說的這些統稱為景別,是指由於攝影機與被攝體的距離不同,而造成被攝體在電影畫面中所呈現出的范圍大小的區別。

景別的劃分,一般可分為五種,

  1. 特寫是指拍攝的部分為人體肩部以上,主要拍攝人的面部細節,從遠到近拍攝

  2. 近景所指的是拍攝的是人的胸部以上的畫面,主要是拍攝人面部的表情

  3. 中景是指拍攝的人體膝部以上的畫面,著重展示人的姿勢與生態。

  4. 全景指的是拍攝的人體的全部和周圍背景,能夠表現出人所在的環境。

  5. 遠景指的是被攝體所處環境。

在電影中,導演和攝影師利用復雜多變的場面調度和鏡頭調度,交替地使用各種不同的景別,可以使影片劇情的敘述、人物思想感情的表達、人物關系的處理更具有表現力,從而增強影片的藝術感染力。如果兩者直接組接,會造成視覺上和情緒上大幅度的跳躍,常能收到特有的藝術效果。

(7)影片成果擴展閱讀:

景別就是攝影機在距被攝對象的不同距離或用變焦鏡頭攝成的不同范圍的畫面。電影為了適應人們在觀察某種事物或現象時心理上、視覺上的需要,可以隨時改變鏡頭的不同景別,猶如我們在實際生活中,常常根據當時心理需要或趨身近看,或翹首遠望,或瀏覽整個場面,或凝視事物主體乃至某個局部。

這樣,映現於銀幕的畫面形象,就會發生或大或小的變化。景別的確定是攝影者創作構思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別運用是否恰當,取決於作者的主題思想是否明確,思路是否清晰,以及對景物各部分的表現力的理解是否深刻。

比如,拍攝芭蕾舞演員的舞姿,若不遠不近恰恰去掉舞蹈者的足尖;拍精心檢驗產品,而手卻不在畫面之內;需要強調神情又遠得看不清面目;需要強調氣氛的沒有給予舒展的空間等,都是思路不清的毛病。

至於有些人事先不構思好景別的運用,往往先拍下來再說,需要中景、特寫靠放大後再剪裁,這就是不了解拍攝距離對畫面形象的質量和表現力的影響。要保證完美的畫面質量,景別的確定要盡可能在拍攝時一次完成。


H. 請大神幫忙剪輯一影片,把我所列的4個片段都湊在一起,時間緊迫,希望今天就能收到成果,謝謝。

額~ ~木時間哇

I. 中影集團數字電影發展有限公司的成就

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年生產故事片54部;發行國產新片120部,全年實現票房10.1億元,佔全國院線國產影片票房的81%;全國國產影片票房排名前20部的影片中,中影集團參與發行的有17部;中影集團控股、參股院線票房超過10億元,佔全國院線市場票房份額的42.9%……一組數據表明,2007年中影集團文化產業發展取得豐碩成果,穩坐中國電影行業第一把交椅。
1999年成立的中影集團公司作為中國最大的電影製作與發行機構,在文化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始終走在前端,成為帶動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火車頭」。2008年2月,「首屆全國文化企業30強」推薦活動的名單公布,中影集團榜上有名。正如中影集團董事長韓三平所說:「如何在機制上更具活力,提高中國電影的市場份額,是我們一直推進的目標。」
轉企改制 實現跨越式發展
中影集團公司成立之初,將原中國電影公司、北京電影製片廠、中國兒童電影製片廠等8家單位攬入旗下。「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創作、生產、發行都各管各的,沒有內在的關聯。」韓三平說,理順內部關系、提高生產效率成為中影集團改革邁出的第一步。中影集團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進行業務重組、資產整合和產權制度的改革,逐步建立適應市場需求的運行機制。鳳凰涅盤,專攻不同領域的8家單位合並以後通過優勢互補,表現出驚人的文化創造力和市場掌控能力。
在增強自我造血機能的同時,「資本補進」成為中國電影市場的又一顯著特徵。「中國電影產業需要大量資本進入,迅速擴大市場規模。」面對中國電影高速成長的現狀,韓三平認為中影集團目前工作重點之一就是向資本市場「要錢」,在牢牢控股的前提下,大膽吸納來自海內外的投資與先進管理優勢進入產業鏈的各個環節。
創造品牌 增強核心競爭力
2007年,中影集團公司加大對製片環節的控制,成立了製片分公司。對這一舉措,韓三平表示,製片是中影集團最核心的資源,現在中影需要迅速建立自己的製片品牌。賀歲檔熱映的《投名狀》、《長江七號》和即將推出的《赤壁》、《梅蘭芳》等影片製作精良,成為中影製片品牌的生動注腳。
中影集團2007年的另一個大動作是被譽為打造夢工廠的8部重點國產影片製片計劃。中影集團希望憑借《青藏線》、《王選》、《胡同里的陽光》等類型各異的國產主流電影打造出一個全新的國產重點影片品牌。韓三平強調,我們必須承擔弘揚主流意識、拍攝主流影片以及弘揚主流道德觀世界觀的責任。
在這8部影片當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由安占軍導演的《胡同里的陽光》。2007年,中影集團與美國國際數據集團(IDG)中國媒體基金合作設立5000萬美元的中國傳媒基金,用於扶持中國青年導演,《胡同里的陽光》成為第一個受益者。除了資金支持,中影集團在扶持青年導演方面不斷推出新舉措。2007年,由中國電影集團公司聯合香港英皇、香港寰亞等公司共同出資的「中影集團青年導演電影製作計劃」將培養青年導演的過程細化成三步走,為青年導演的成才之路保駕護航。
除了保持以往商業大片、主流影片的製片特色外,中影集團還提出了「作家電影」的概念。劉震雲編劇的《我叫劉躍進》在賀歲檔激烈競爭中以500萬元的成本贏得1300萬元票房,打響了「作家電影」的第一炮。
齊頭並進 打造健康產業鏈
「製片業雖然是龍頭,但不是全部。」韓三平認為,後期製作、院線放映、發行等「旱澇保收」的產業在中影產業鏈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2007年,中影集團分別組建了中國電影集團公司電影營銷策劃分公司與中影影院投資有限公司,機制上「兵分多路」保障產業鏈的健康發展。
在硬體建設上,韓三平格外強調中影集團的國企責任感,很多製作環節的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利潤卻很少,這些其他企業不願做也沒有能力去做的事情,中影集團必須做。目前,由中影集團與柯達公司合作成立的華柯電影洗印公司已經投入使用,過去投資稍大的影片都要拿去國外洗印的歷史一去不復返,我國的底片樣片洗印技術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
已被列入《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重大文化產業項目的國家數字電影製作基地,是中影「人無我有」的又一產業大動作。該基地2008年奧運會前正式運營,年生產能力將達到膠片故事片電影80部、數字電影100部、電視電影200部、電視劇500集,幾十個相關配套公司將為全世界的影視製作人提供一站式的服務,滿足各種影視製作要求。
此外,中影集團進一步細化完善產業鏈。2007年集團投入6000多萬元用於開發建設國有控股影院,已開業和即將開業的有9家,56個放映廳,1萬個座位。2007年,中影與首鋼共同組建中影首鋼環球數碼數字影院建設有限公司,計劃在2008年年底前建設2000個數字影院。中影集團還重視後產品開發,成立了後電影開發公司,開拓了電視播映權的授權、音像製品的出版等業務,累計引進、出版、發行海外影視音像節目多達三千個品種。
在談到中影集團公司今後的規劃時,韓三平說:「中影集團在整個中國電影產業中,實力最強、門類最全、影響力最大。我們將把這些資源用好用足,為中影集團的強大而努力,還要為整個電影產業服務。」
中影集團數字電影發展有限公司於2003年12月4日由中國電影集團公司和華龍電影數字製作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組建。

J. 邵逸夫的職業生涯和拍攝電影成果分別是怎樣的

邵逸夫1907年出生在上海。17歲進入大哥的天一影片公司打工,隨三哥闖盪東南亞。

1932年,在香港拍出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

1959年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建立邵氏電影城,拍攝的影片在歷屆亞洲電影節中共得大小獎項46項,創下了中國電影史上的最高紀錄。

1980年,成為香港電視(無線)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無線電視台獲得長足發展。

1973年,邵逸夫創立了香港「邵氏基金」,用於提高社會福利。

1985年以來,邵逸夫又多次捐款支援中國大陸興辦教育事業。

1992年初,他捐資興辦的教育項目已達84個,總額達5億多港元。

影視皇帝邵逸夫的祖籍是浙江鎮海。他1907年出生在上海,是家裡的第六個孩子。

邵逸夫兄弟後來紛紛投身電影事業,無疑是受父親的影響。

後來,邵逸夫回到祖國,與粵劇表演藝術家薛覺生合作,終於拍出了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白金龍》(1932年)。

1959年,邵逸夫在香港成立了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

到20世紀70年代初,日本、泰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200多家邵氏影片的發行網點,專門放映邵氏公司拍攝的中國影片。用邵逸夫的話說,邵氏公司掛起了「太平洋銀幕」!

20世紀60年代,是邵逸夫開創電影王國的黃金時代,邵氏公司網羅了大量編、導、演人才,每年都能拍40多部故事片。

從1958年到1973年,邵氏公司拍攝的影片,在歷屆亞洲電影節中共得大小獎項46項,創下了中國電影史上的最高紀錄。

當20世紀60年代中期香港政府公開招標競投無線電視廣播經營權時,他毅然與幾位志同道合的投資者合作,一舉奪標,闖進了電視廣播領域。

1967年底,無線電視正式開播,邵逸夫從此成為「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無線電視台)的董事。

1980年,邵逸夫出任董事局主席以後,把「邵氏影城」的明星和香港演藝界的精英都網羅到了門下,一時無線製作的高水平高質量的電視劇集紛紛出籠(如83版《射鵰英雄傳》),每晚黃金時間播出的《歡樂今宵》,更以其豐富多彩生動活潑的內容深受廣大市民的歡迎,於是收視率急劇上升。此後十多年,一直以8∶2或7∶3的比例壓倒「亞洲電視」亞視,雄視香港。

閱讀全文

與影片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武漢疫情投訴 瀏覽:149
知識產權合作開發協議doc 瀏覽:932
廣州加里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5
企業知識產權部門管理辦法 瀏覽:455
消費315投訴 瀏覽:981
馬鞍山鋼城醫院 瀏覽:793
馮超知識產權 瀏覽:384
介紹小發明英語作文 瀏覽:442
版權使用權協議 瀏覽:1000
2018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表 瀏覽:884
馬鞍山候車亭 瀏覽:329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領導小組 瀏覽:709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