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課程成果化

課程成果化

發布時間:2020-12-23 12:21:09

1. 課改後的成果是怎樣的

新課程改革後,課堂教學發生了一系列可喜變化。在學習方式上,新課程倡回導學生主動參與、答樂於探究、勤於動手,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合作交流多了,參與活動多了;在教學方式上,新課程強調教師角色由「居高臨下」轉向 「平等中的首席」,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質疑、探究,這樣在課堂上學生和老師的平等對話多了,自主探究的空間大了。隨著課堂教學的這樣一些新變化, 「管、卡、壓」的傳統課堂管理方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新課程下只有採取行之有效的課堂管理策略,才可以構建和維持有效的課堂學習狀態,防止和干預不良教學行為的發生,才可以促進學生的發展和確保新課程改革目標的落實

2. 古世倉的課程成果

博士研究生專業課「20世紀中國作家研究」;
碩士研究生基礎課「20世紀中國文學史論」、「比較文學」;
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基礎課「中國現代文學史」等。 1、《老舍個性氣質論》:《文學評論》1999年1期;《新華文摘》1999年4期;《1949?1999甘肅文學作品選萃?文學評論卷》,甘肅文化出版社2000年2月版;99』國際老舍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老舍與二十世紀》,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2、《老舍與中國革命論綱》:《文學評論》2004年2期;《新華文摘》2004年12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當代文學研究》2004年5期。
3、《論老舍幽默的主客體統一性》:《文藝研究》2005年11期。
4、《中國現代小說「鄉土」意蘊的流變與中國革命》:《蘭州大學學報》2003年5期;《新華文摘》2004年2期輯目。
5、《魯迅筆下「孤獨者」形象的特質管窺》:《蘭州大學學報》1993年4期;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魯迅研究》1993年4期。
6、《魯迅〈在酒樓上〉結構的形式主義分析》:《蘭州大學學報》2002年5期。
8、《拓展與沉寂:近十年的老舍研究述評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3年3期。
9、《對近十年老舍研究的反思》:《北京社會科學》2003年3期;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現當代文學文摘卡》2003年4期。
10、《開創「老舍世界」詮釋與研究的新局面》:《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5年2期。
11、《沉實的探索:析第三次國際老舍學術研討會》:《文學評論》2003年4期。
12、《第六次全國老舍學術研討會述評》:《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1994年5期。 1、《老舍與中國革命》,民族出版社2005年11月。
2、《老舍與中國新文化建設》(合著),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 1、主持甘肅省555創新人才資助計劃項目:「老舍幽默的主客體關系研究」(2004-2005);
2、主持蘭州大學翠英計劃項目:「老舍與中國近現代社會變革研究」(2005-2009);
3、參與教育部人文社科「十五」規劃項目(01JB75011-44008):「老舍與中國革命」(2001-2005);
4、參與國家社科基金項目(02BZW051):「老舍與中國新文化建設」(2002-2006)。 1、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五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理論文章二等獎」(2005年);
2、甘肅省委、省政府「甘肅省第九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5年);
3、甘肅省委、省政府「甘肅省第七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1年);
4、甘肅省委、省政府「甘肅省第十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2007年);
5、甘肅省教育委員會「甘肅省高等學校青年教師成才獎」(2000年)。 (一)博士研究生課程:
1、20世紀中國作家研究:專業課,2006年開始;
2、20世紀中國文學思潮研究:專業課,2006年開始;
3、20世紀中國文學重要現象研究:專業課,2006年開始。
(二)碩士研究生課程:
1、20世紀中國文學史論: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基礎課,2006年開始;
2、比較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基礎課,2006年開始;
3、中國現代作家研究:專業課,2005年開始;
4、中國現代小說研究:專業課,2005年開始;
5、20世紀中國文學重要現象研究:專業課,2005年開始。
(三)本科生課程:
1、中國現代文學史:漢語言文學專業基礎課,2005年開始;
2、中國現當代文學:戲劇影視文學專業基礎課,2005年開始;
3、中國現當代文學經典研讀:全校本科生通識課,2005年開始;
4、中國現代小說研究:漢語言文學專業選修課,2007年。

3. 培訓課程開發的主要成果

課程開發的成果主要包括:培訓師手冊、學員手冊、練習及案例手冊、測試題庫、演示稿等材料。

4. 如何實現課程標准化發展

國家課程標準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和要求。它體現國家隊不同專階段的學生在知識屬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規定各門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框架,提出教學和評價建議。
我國的課程標準的框架包括:前言、課程目標,內容標准,實施建議,術語解釋等。

課程目標
1.廣義的課程目標
在廣義上的課程目標的涵義定位於教育與社會的關系,是一個比較大的視角,涵蓋面是全層次的。它即是教育意圖,包含了「教育方針」、「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而教學目標又包含年級教學目標、單元教學目標和課時教學目標。
2.狹義的課程目標
在狹義上的課程目標的涵義定位於教育內部的教育與學生的關系,是一個相對狹窄而具體化的視角,它的涵蓋面是特定的,主要指「教育目標」。在狹義上,課程目標不包含「教育方針」,只包含「教育目的」、「培養目標」、「課程教學目的」和「教學目標」。

我也是個教書匠,就我個人的理解,課程標准和課程目標就是宏觀和微觀的區別,前一個是個大方向,後一個是具體操作流程制定。不好說,也說不好。能力有限,只能回答成這樣了

5. 二十世紀初中國近代化課程最突出的成果是

一般的祠廟數量眾多,多為小龕和單獨小築,利用環境根據不同的條件因內地制宜、容靈活布局,遍布於鄉村之間。大型的祠廟空間布局常用主次分明,中軸對稱;縱深發展,線形布置;曲徑通幽,欲揚先抑;繁而不亂,氣勢恢宏;向心布局,橫向排列等形式,而晉祠的布局則兼而有之,集眾所長與一身,分行了一個更為豐富合理的空間。
組織序列,引人入勝:出古城南行,時逢夏秋之季,但見麥浪翻滾,稻菽千頃,時有微風拂面,一派江南景色,「未入蓮花園,先聞水面香」。路邊荷塘之中有一古剎,是創建於北齊的崇福寺(俗稱北大寺),為晉祠外八景之一的「大寺荷風」。再向西折,鳴溪夾路,流水潺潺,放眼望去,遠入山巒延綿無際。過觀音堂,穿仙翁閣,山麓間一片密林

6. 學校推進課堂教學改革的主要思路,措施和成果有哪些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新課程實施以來,課堂教學中出現了一些新問題,這些問題緣於許多教師對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的一些基本關系缺乏正確認識。本文擬重點就以下幾個關系進行梳理與分析,以期為教師改進日常教學提供思路。了解更多教育資訊,網路一下英盛觀察。

課程改革是一項復雜而細致的系統工程,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如果離開了課堂,離開了教師的日常教學行為,那麼課程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話。如果教師的教學觀念不更新,教學方式不轉變,課程改革也將流於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勞而無功。因此,教學改革是課程改革系統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隨著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推進,如何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改革課堂教學,把先進的教學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學行為之中,已日益成為廣大教師和教學研究人員關注和探討的熱點問題。

課程改革其本質是對教育教學規律的再探索,是對教育方針的再認識,是對基礎教育的再定位。這就決定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是穩中求變的漸進過程,而絕非是一場運動式的根本轉變。新課改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課堂教學理念,為課堂教學改革指明了方向,廣大教師既要敢於實踐,也要善於思考,還要站在新課程理念的高度重新審視以往傳統的課堂教學,處理好傳統與改革、繼承與創新的關系,要防止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針對廣大教師在課堂教學實踐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下面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談一談自己的體會與思考。

一、研究教學活動方式變革的有效性

學生的發展是通過學生的活動來實現的。學生如何活動,決定了學生如何發展。因此,當前的課堂教學改革把學生學習活動方式的變革作為重點,這是基於課堂教學改革方向的合理選擇。廣大教師也不滿足於講練、機械問答、逼著學、哄著學、死纏爛打的教學方式。但是,在實際的課堂中,我們觀察到,講練和機械問答仍然是主要的教學方式,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則多流於"放羊",效率較低。一方面,教師們期盼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高喊"再也不能這么過,再也不能這么活",另一方面,學習方式變革的結果卻又讓教師們感覺到"山也還是那座山,河也還是那條河"。

之所以陷入這種矛盾的境地,主要原因在於教師們對學習方式的理解存在片面性,在具體使用上存在機械性。譬如,教師們往往把自主學習理解為讓學生自學,把合作學習理解為讓學生討論,不知道在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如何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以至於教師們認為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浪費時間、效率低下,擔心教師不講,學生不會,教師不講,教師失職。這說明,在堅持把學習方式變革作為課堂教學改革主要內容的同時,我們應該深入研究何謂學習方式?為什麼要進行學習方式的變革?如何進行學習方式的變革?這樣有助於揭示學習方式的准確內涵,明確變革的對象、合理性和有效性,避免形式主義。

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認識、實踐的程序、法則和手段。學生的學習方式,是教與學統一的方式。離開了教師教的學習方式,是自學,不屬於教學范疇。因此,學習方式的變革不是不要教師指導,而是教師如何指導。教師的主導作用應放在關注學生學習的程序、法則和手段,分析學習成功或困難的原因,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目的在於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發展,不是為了變革而變革。因此,在變革學習方式時,我們應重點關注學習方式變革目的和手段的合理性,思考通過學習方式我們要達到何種教學目的,使用該學習方式能否有效地達到教學目的。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應重點研究學習方式與教學內容、教學目的的關系,體現出學科特點,突出"語文味"、"數學味"等;應重點研究教師教、學生學的方式,突出學生學習的內外部活動過程的主動性。

二、正確處理課堂教學的幾個關系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環節;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是實現課程教學改革目標;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上好課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最關鍵的一環。

第一、 做好課前的精心准備和設計。以往的教學環節也是注重課前備課環節,但那隻是偏重老師自己教材知識的把握、教學重難點的把握、學生的學情把握,只是老師瞭然於心就夠了。現在就不行了,它要求老師對於以上問題不但要自己瞭然於心,還要它化成具體可操問題,並於課堂上什麼時候以何形式適時展示出來。這就需要老師提前准備出學案或題板。

第二、把握課堂上學生和老師"學"與"教"的互動關系。傳統的教學主要是以教師為主體,"滿堂灌""牽著鼻子走"是其具體表現。顯然,這種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教育的需要。因為它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空間,束縛了學生的能力發展,扼殺了學生的天性及應有的創造力。究其根本原因,傳統的教學顛倒了主次,是以教師為主,把課堂當"講堂"。因此,要真正地改過來,就必須為學而教,以學生為主體,把課堂當"學堂"。這種學生和老師"學"與"教"的互動關系如何把握,達到怎樣的程度還需要長時間的摸索。

第三、處理好課內與課外的關系。課內是有限的,課外是無限的。可以說,播種在課內,收獲在課外。因此,課堂教學只能是點"睛"、點撥、點"種",給學生以充分的自由空間。再者,語文課本一學期也只有三十幾篇文章,三年學完也不過近兩百篇。要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素養談何容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必須將課內學習與課外延伸有機結合起來。

第四、處理好短期效應與長遠目標的關系:為考而教雖然奏效,但只是短期行為,從長遠看,學生得不到實惠。眼下有些同學高分低能,學習中明於心而不能言於口、訴之筆,一篇作文幾百字,錯別字常見,病句不斷,語言蒼白,正是短期行為的結果。衡量一個學生的語文水平如何,應該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著眼;聽,能了於心;說,能達於聰;讀,能通其意;寫,能感於人。因此,有效的課堂教學必須扎扎實實地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

總之,課堂改革是一項艱巨而漫長的工作,它需要我們教師有決心、有信心去該,有行動、有思考去做,長此以往,實現課堂改革,減負增效,推進素質教育的目標就一定能實現。

7. 校本課程實施中的固化成果是什麼意思

校本課程實施抄中的成果襲固化是指課程實施成果從動態轉變為靜態從而得以保存、提升成果的過程。校本課程實施中的固化成果主要包括校本課程教學材料、課程綱要、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總結(包括:開發的背景、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簡介、課程開發及實施過程、實施效果、課程主要特色等)、課例光碟 、教學設計、學生學習課程後的反饋(感想、心得、評價均可)等支撐性材料。

8. 幼兒園課程展示教學成果可以有哪些形式

課程抄內容的組織方式主要有 3 種,即分科課程、核心課程和活動課程。 1)分科課程,是以科目為單位對課程內容進行組織的一種方式。
(2)核心課程,又稱為生活中心課程或單元課程,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幼兒的學習有一個中心,所有學習活 動都圍繞著一個中心來進行。
3)活動課程,又稱經驗課程,在課程內容組織方面,強調以幼兒的活動為中心,以幼兒的興趣、需要和能
力為課程內容組織的起點,重視依據幼兒的興趣、需要和能力的變化不斷調整和組織課程內容。

閱讀全文

與課程成果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武漢疫情投訴 瀏覽:149
知識產權合作開發協議doc 瀏覽:932
廣州加里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5
企業知識產權部門管理辦法 瀏覽:455
消費315投訴 瀏覽:981
馬鞍山鋼城醫院 瀏覽:793
馮超知識產權 瀏覽:384
介紹小發明英語作文 瀏覽:442
版權使用權協議 瀏覽:1000
2018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表 瀏覽:884
馬鞍山候車亭 瀏覽:329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領導小組 瀏覽:709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