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城市蔓延成果

城市蔓延成果

發布時間:2021-11-03 17:26:05

㈠ 管郁達的理論成果

《中國行為攝影》 與洛齊主編,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0年)
《從頭再來》 香港世界華人藝術出版社(2004年)
《圖像與社會中的藝術家一》 貴州人民出版社(2005年)
《圖像與社會中的藝術家二》 貴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
《新藝術的震撼——中國當代美術批評家翻譯文集1》 海南出版社(2009年)
《修正與重寫(麗江)——首屆中國當代藝術學術研討會文集》湖南美術出版社 (2009年) 2013
《疲憊的青春與貧困的權利》北京《美術觀察》1/2013
《海上觀潮聽春濤——陸春濤繪畫散論》南京《畫刊》1/2013
《生活的藝術,或者玩樂》海口《天涯》2/2013
2012
《羅旭的生活與藝術》成都《1314》1/2012
《時代的晚上》 昆明《邊疆藝術·藝術雲南》3/2012
《塔皮埃斯與中國當代藝術的接觸》南京《畫刊》4/2012
《蒙克無需金錢的肯定》昆明《生活新報》8/5/2012
《在雲的那邊,藝術還是可以玩下去的——麗江束河「亞洲青年藝術現場」游思》南京《畫刊》5/2012
《「九首歌」:何工藝術中的九個關鍵詞》成都《巴塔哥尼亞的風——何工一個人藝術計劃》6/2012
《老韓與小韓的道法自然》昆明《都市時報》25/7/2012
《觀看的迷盲與轉身》了了藝術傳播機構《洞穴諸天》7/2012
《「新繪畫」必須保持身體快感與手工感覺》北京《藝術蟲》8/2012
《野地蔓延貴陽「城市零件」》北京《Hi藝術》10/2012
《相約春風又一度——第六屆中國 美術批評家年會會議紀要》南京《畫刊》10/2012
2011
《游園、驚夢與尋夢》四川美術出版社《2011·中國美術批評家年度文集<觀看與思考:視覺研究與藝術批>》 2011
《圖像是不是一種完美的觀看?——有「散光」國際攝影邀請展引的思考》
重慶《2011散光國際當代攝影邀請展》1/2011
《游園、驚夢與尋夢——愚自樂園與「浮市若夢」的隨感》 上海《上海月湖美術館》3/2011
《劉國夫繪畫的心路歷程》 《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美術出版社》4/2011
《 「時代的晚上」——90年代雲南當代藝術一瞥》 昆明《90年代雲南當代藝術》5/2011
《吳文光:我可能是中國最先鋒的 》 昆明《邊疆文學·藝術雲南》7/2011
《畫畫而已——羅敏的繪畫世界》 《日常之境》畫冊7/2011
《在當代語境中重構傳統》 上海《大家·東方藝術》8/2011
《陽關與時間——在雲的那邊》成都藍底美術館《陽光與時間》8/2011
《送別「我們」的青春——何多苓與他的學生》 北京《藝術指南》10/2011
《我的故鄉在遠方》南京清河美術館《鄉愁與相遇》11/2011
2010
《「眾聲喧嘩」與自由交流——「領升·2009年中國美術批評家提名展」序一》南京《畫刊》1/2010
《雲南、貴州當代藝術考察》上海《藝術當代》3/2010
《貴州的雨和雲南的天——近十年來雲南、貴州當代藝術概覽》 上海《藝術當代》3/2010
《「遠游何處不消魂?」——藝術中的「流放」與「流放者」》北京《美術焦點》5/2010
《對話管郁達:「金鼎1919」的日常生活與雲南方式》昆明信息港6/4/2010
《重返「野地」——野地蔓延:「城市零件」展序》成都《成都藍頂美術館》9/2010
《主題緒言/生活方式》 成都《成都藍頂美術館》9/2010
《光與色的獨立——向光先生和他的藝術》北京《藝道》9/2010
《田園、農事與詩藝》《在希望的田野上》畫冊9/2010
《重返「野地」——關於貴陽「城市零件」》 上海《藝術當代》10/2010
《萬物靜觀皆自得——讀麻愛周的繪畫》《旁觀》畫冊12/2010
《旁觀者的道路》《旁觀》畫冊12/2010
《六零一代,實驗水墨與「文化自覺」》河北《2010·中國水墨現場》
《覺悟行狀錄》今日美術館《傅榆翔2010個人作品展》
2009
《「眾聲喧嘩話」與自由交流》 北京《領升·2009中國美術批評家提名展》11/2009
《董重藝術創作的譜系》 北京《董重·游離》11/2009
《六十年代的「激素」——關於「激素」七人展的絮語》 昆明《激素》10/2009
《反抗北京上海的藝術中心霸權》 廣州《南方周末》9/2009
《城市風景與歷史輓歌——讀傅文俊的影像作品》 重慶《塗鴉街》8/2009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管郁達訪談》 江蘇《畫刊》8/2009
《從昆明到798:「創庫」之後的藝術生態》 江蘇《畫刊》7/2009
《繪聲繪色:繪畫與數字的對話》 昆明《「奇觀」媒體藝術雙年展》6/2009
《圖像與「色相」》 昆明《色相》6/2009
《從昆明到798:「創庫」之後的藝術生態》 昆明《在雲上》6/2009
《和麗斌架上繪畫評介》 廣州《藝術界》5、6/2009
《煙彌林杪自有閑情——讀陳蔚的畫》 重慶《塗鴉街》4/2009
《韓湘寧的「世界主義」與中國情懷》 北京《藝術時代》4/2009
《評陳長偉雕塑創作》 廣州《藝術界》3、4/2009
《劉國夫繪畫的心路旅程》 上海《藝術當代》2、3/2009
《新表現主義的問題意識與歷史意識》 上海《藝術當代》1/2009
2008
《雲南: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現場和策源地》北京《藝術評論》11/2008
《「心靈不自由,那樣就不好玩了」》 北京《美術焦點》11/2008
《藝術教育與人的啟蒙》 北京《美術焦點》10/2008
《西南當代藝術生態》 北京《藝術評論》11/2008
《緣分的天空》 天津《中國當代藝術生態》10/2008
《從「原始地帶」到「城市零件」》 天津《中國當代藝術生態》10/2008
《在看不見的城市漫遊》 上海《家園方案》10/2008
《傾聽這座孤獨的聲音》 上海《角落第二回展》9/2008
《實踐真正的生活之路》 深圳《諸相非相》9/2008
《數像時代的藝術反省》 北京《世界藝術》9/2008
《日常生活、手工快感與藝術中的享樂主義》 北京《文藝研究》9/2008北京《2008年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文集》
《生命的「觸」與「法」》 貴陽《人文藝術》2/2008
《身體的情色與神話》 海口《天涯》1/2008
《「八五」美術新潮的神話與妖魔化》 海口《天涯》1/2008
《藝術教育與人的啟蒙》 北京《美術焦點》10/2008
《「心靈不自由,那樣就不好玩了」》 北京《美術焦點》10/2008
《幺哥的「中國家庭」物語》 上海《中國家庭2008》8/2008
《城市性格與當代藝術——青島與成都的藝術對話》 貴陽《山花》8/2008
《繪畫的烹調術與煉金術——關於「平行線」的題外話》 上海《平行線》2008
《關於當代藝術意義的再討論》 北京《世界藝術》1/2008
《追憶流逝的時間》 北京《天空之外》4/2008
《哎,那些漸漸遠去的風景呢?》 上海《回望》3/2008
《藝術不能以金錢衡量》 北京《世界藝術》7/2008
《野生的當代:貴州個案》 貴陽《藝道》1/2008
《沉重的漂浮:鄒衛的繪畫藝術》 廣州《藝術界》5、6/2008
《行走在曠野中的鄉愁》 昆明《行者日誌》4/2008
《有沒有一種叫「上海摩登」的文化記憶?》 北京《世界藝術》9/2008
《姜勇——本我的自白》 台北《今藝術》6/2008
《繪畫中的手工快感與享樂主義》 北京《美術焦點》5/2008
《生活、繪畫與修行——與潘文逸談藝書》 青島《臆景·幻游》4/2008
《崇高之後會是什麼?》 沈陽《荒草漫步》7/2008
2007
《千萬不要被藝術搞了》 北京《2007中國美術家年度批評文集》11/2007
《個體心性與日常生活——<花、鳥、蟲、魚>雜論》新加坡《花、鳥、蟲、魚》11/2007
《煙彌林杪,自有閑情&shy;——讀陳蔚的畫》成都《彌林》10/2007
《不是東西:藝術實驗中「水墨精神」與文化身份》
成都《「水墨的精神」第一回展:不是東西》10/2007
《藝術的「角落」》 成都《角落-來自貴陽的當代藝術》8/2007
《維利的精神家園》 新加坡《A MATTER OF TIME》8/2007
《麻園的活力》 北京「美術同盟」網刊7/2007
《一些碎屑的「心事」》 重慶《「心智與慾望」當代藝術展》6/2007
《丹青雅集東陸園》 昆明《伍瑪瑤女士暨雲大師生書畫作品展》6/2007
《誰在神話八五美術新潮》北京《中國文化報》5/2007
《衣冠與禽獸》 成都 《動物狂歡節—中國新銳藝術家邀請展》4/2007北京《2007
年中國美術批評家年會文集》
《「雕塑」也是一種變化中的身體實踐》 成都《變形計》、雅昌藝術網5/2007
《貴州當代藝術的源流》 貴陽《口傳與耳聞的四方—第三屆貴陽藝術雙年展》4/2007
《丹青雅集東陸園》 昆明《伍瑪瑤女士暨雲大師生書畫作品展》6/2007
《麻園的活力》 北京「美術同盟」網刊7/2007
《生命的「觸」與「法」-關於陳長偉的藝術》 廣州《從西南出發》3/2007
《唐志岡繪畫中的身體政治》 廣州《從西南出發》3/2007
《「男人」、游戲、白日夢-關於欒小傑作品的閱讀筆記》 廣州《從西南出發》3/2007,
《搭建一個自由交流的設計文化平台》 香港《裝飾中國》2007
《谷旭推介詞》 武漢《美術文獻》4/2007
《李革推介詞》 武漢《美術文獻》4/2007
《野生的當代》 武漢《美術文獻》4/2007
《徐江躍推介詞》 武漢《美術文獻》4/2007
《董重推介詞》 武漢《美術文獻》4/2007
《一些碎屑的「心事」》 重慶《「心智與慾望」當代藝術展》6/2007
《不是東西:藝術實驗中「水墨精神」與文化身份》
成都《「水墨的精神」第一回展:不是東西》10/2007
《中國當代藝術的江湖與濕地》 北京《情景鏈接》9/2007《燃燒著的風景和人》 新加坡《雜草公園》4/2007
《混沌的肉身》 新加坡《自言自語》4/2007
《藝術的「角落」》 昆明《角落-來自貴陽的當代藝術》8/2007
《影像之後的架上繪畫》 北京《東方藝術·大家》2007
《維利的精神家園》 新加坡《A MATTER OF TIME》8/2007
《誰在神話八五美術新潮》北京《中國文化報》5/2007
《千萬不要被藝術搞了》 北京《2007中國美術家年度批評文集》11/2007
《個體心性與日常生活——<花、鳥、蟲、魚>雜論》新加坡《花、鳥、蟲、魚》11/2007
《煙彌林杪,自有閑情¬——讀陳蔚的畫》成都《彌林》10/2007
2006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中國美術館《曾來德書法作品集》8/2006
《中國當代藝術與「後冷戰」時代的國家形象塑造》 北京《美術觀察》6/2006
《「鄉愁」的守望者》 貴州人民出版社《圖像與社會中的藝術家》8/2006
2005
《「江湖」中的「摩登傳媒》 昆明《摩登傳媒》11/2005
《身體與情色: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實驗藝術中的暗流》
深圳《藝術與社會:26位著名批評家談中國當代藝術的轉向》11/2005
《「中國點子」與觀念藝術》 昆明《春城晚報》10/2005
《藝術的緣分總與雲南的天空有關》 重慶《當代美術家》6/2005
《墨沉流川影,筆花傳石神》 北京《劉維湘山水冊》序5/2005
《藏家肉搏,市場發瘋,藝術家發情》 重慶《當代美術家》1/2005
2004
《先看圖,再說話》廣東美術館編《美術館》2004年A輯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有一個美麗的地方:雲南現代藝術的生長》 昆明《春城晚報》11/2004
《董重藝術創作的譜系》 上海《藝術世界》10/2004
《生於六十年代:藝術與生活》 北京《藝術評論》8/2004
《中國家庭的圖像記憶》 北京「美術同盟」網刊、《貴陽日報》7,5/2004
《那些孩子的眼睛》 北京「美術同盟」網刊、《春城晚報》1,6/2004
《「迷葯」使你心跳》 北京「美術同盟」網刊
《先看圖,再說話》 北京「美術同盟」網刊
《獨立時代的中國青年影像》 海口《天涯》6/2004
《從原始地帶出發》 《第二屆上海春季藝術沙龍》畫冊、上海《新民晚報》6/2004
《當代藝術「借景」麗江》 上海《藝術當代》1/2004
《創庫,西壩路邊101號和昆明的金色黃昏》 海口《天涯》3/2004
《多元視點》 北京《藝術評論》2/2004
《貴州油畫的回顧與展望》 貴陽《藝文四季》1/2004
《人間悟道山水清音》 河北美術出版社《畫道》1/2004
《重要的是自己發出聲音》 北京《美術觀察》4/2004
《觀念與媒介實驗:貴州現代藝術的另一面》 上海《藝術當代》4/2004
2003
《當代藝術的「合法化」與「體制化」難題》 北京《藝術評論》1/2003
《是什麼「行為」使「藝術」變得如此醜陋?》 海口《天涯》3/2003
《情色與妄想》 北京「美術同盟」網站
《讀董克俊近作》 貴陽《當代貴州》7/2003
《對面的城市看過來》 北京《美術同盟》網刊
《男人的全部是女人》 北京《美術同盟》網刊
《新媒體與當代藝術的民主化》 北京《美術同盟》網刊
《原始地帶》 上海書店出版社《第二屆上海春季藝術沙龍》畫冊
《回答關於中國當代藝術的九個問題》上海書店出版社《中國美術批評家的批評與自我批評

㈡ 伊安·麥克哈格的人物成就

二次大戰後,戰後西方的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達到高峰,郊區化導致城市蔓延,環境與生態系統遭到破壞,人類的生存和延續受到威脅。正是在這樣一種情況下,Ian McHarg成為景觀規劃最重要的代言人。McHarg於1969年首先扛起了生態規劃的大旗,他的《設計結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1969)建立了當時景觀規劃的准則,標志著景觀規劃設計專業勇敢地承擔起後工業時代重大的人類整體生態環境規劃設計的重任,使景觀規劃設計專業在Olmsted奠定的基礎上又大大擴展了活動空間。McHarg一反以往土地和城市規劃中功能分區的做法,強調土地利用規劃應遵從自然固有的價值和自然過程,即土地的適宜性,並因此完善了以因子分層分析和地圖疊加技術為核心的規劃方法論,被稱之為「千層餅模式」,從而將景觀規劃設計提高到一個科學的高度,成為本世紀規劃史上一次最重要的革命。
1955年,麥克哈格牽頭創立了賓西法尼亞大學研究生院風景園林設計及區域規劃系,他本人也擔任了多年的系主任,並且現在仍被聘為名譽教授。1960年至1981年間,麥克哈格還和設計師威廉,羅伯特及托德合夥成立了一家設計事務所。
在園林景觀設計方面,麥克哈格擴展了這門學科的范圍,並將它提升到科學的高度,從此,園林景觀設計開始向包含多門綜合性學科的方向發展。通過對美國華盛頓特區、紐約斯塔騰島等許多地方的評析研究,麥克哈格和他的同事們提出了許多極富價值的見解。麥克哈格最近還和生態學家Jim Thorne,Lee alexander以及園林設計師Carol Smyser和Dorthy Wurman一起在紐約設計了一個濱河公園。公園位於布朗克斯區,面積為50英畝,設想中的公園將作為一個環境教育中心。麥克哈格的方案是將這處場地恢復為原先的森林群落。他的計劃包括對覆蓋了此處近半數面積,有著200年歷史的森林的整理恢復,同時努力保持場所的延續性。這個設計被譽為園林設計中的合氣道:運用了生態學的可持續性--這種強大的自然力量去創造富於多樣性,同時也易於管理的園林,這是因為他們與場所的自然環境相適應的緣故。
由於他出色的設計和對園林事業的巨大貢獻,他一生中獲得了無數的榮譽,包括1990年由喬治.布希總統頒發的全美藝術獎章和最近剛剛獲得的享有盛譽的日本城市設計獎。
在20世紀60年代,他為哥倫比亞廣播公司製作了系列電視節目「我們居住的房子」,他也曾在1969年為美國公共廣播公司製作過紀錄片「地球的興衰」。

㈢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18世紀下半葉和19世紀,在英國、法國、比利時、德國、美國等歐美先進國家首先發生了工業革命。

機器大工業的產生開辟了利用大自然賦予人類的豐富自然資源的廣闊前景,這就使完成工業革命的國家產業結構發生根本變化,原來以農業為基礎的農業社會轉變為以工業為基礎的工業社會。這些國家的綜合國力大為增強。世界經濟、科學文化、軍事和政治的重心從亞洲古老文明國家轉移到歐洲和北美,世界格局隨之發生重大變化。
世界上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世界歷史進程的影響。

一、生產力的一次巨大飛躍

以機器取代手工工具,以蒸汽機、內燃機和電動機等動力機械取代人力、獸力、水力和風力,克服了人力獸力的局限性和自然力的不可遇見性及難以控制性,提高了人類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使生產力發生了巨大的飛躍。與過去時代的技術變革相比,工業革命中生產技術的變革具有全面、深刻、規模大等特點。它涉及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從紡織工業到動力工業,從采礦業到冶金業,從金屬加工到工作母機的製造,從農業到交通運輸業,沒有一個部門不被捲入技術革命的洪流。在許多工業部門,機械化涉及生產的全過程。

採用機器僅僅是工業革命的一個方面,生產組織和管理的科學化對提高生產效率也起了重要作用。把大量的機器和人力集中在工廠里,實現勞動分工的高度專業化;把生產過程中各個環節的機器合理地組成機器系統,形成生產流水線;科學地計算完成每道工序所需的勞動時間,合理地安排勞動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產品元部件的專業化,增加可替換性,以便實現產品的專業化和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提高產品的耐用性,以上這些措施都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由於工業化和城市化相伴發展,有充足的勞動力、動力和原材料供應,公用設施齊備,有利於發揮生產專業化和協作的優勢及提高投資效益。

新材料的發現和發明對發展生產力的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冶金工業的技術進步,特別是鋼鐵工業的發展為工作機、工作母機、交通工具、建築和日常生活提供了堅固耐用的基礎材料,煤氣製造、發電技術和石油提煉方法的發明為人類提供了新型熱源和動力。化學工業的發展使人工製造染料、肥料、葯品和其他與人類生活有密切關系的產品成為可能。

生產過程的機械化和組織管理的科學化,使勞動生產率成倍提高,工業生產量和貿易額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各項社會經濟指標都明顯改善。在1820—1980年的160年間,16個較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總量增至60倍,人口增至4倍,人均產值增至13倍,而一個勞動力的平均年工時卻從3000小時減至不到1700小時,勞動生產率提高約20倍,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增至70歲。

如果我們把目光轉向全世界,經濟增長的幅度同樣給人以深刻印象。1860年至1913年期間,世界工業生產量增長7倍,世界貿易額從1851年的6.41億英鎊增至1913年的78.4億英鎊,增長11.2倍。工業發達國家在世界工業和貿易增長中佔了很大份額。

工業革命使歐美國家經濟結構和勞動力結構發生重大變化。以英國為例,英國(聯合王國)農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從1770年的45%降到1841年的22%,1901年再降至6%,工業相應地從24%上升至34%和40%。大不列顛農業勞動力在總勞動力中的比重從1801年的35%下降至1901年的9%,工業勞動力則從29%上升到54%。

工廠工業的發展導致工業資產階級和產業無產階級的產生,使社會階級結構發生重大變化。近代大工業的建立奠定了資本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確立了資產階級在國家政治和經濟生活中的中心地位。階級力量對比的變化把舊時占統治地位的貴族和地主階級排擠到次要地位。各國經過資產階級激進運動或民主革命,或通過一系列漸進式的改革,資產階級獲得參政權,多數居民亦獲得選舉權,政黨政治及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逐漸建立起來。經濟基礎的發展使國家職能發生變化,政府的機構從王要管理財政、外交、軍事和內政等,變成執行多種職能的龐大機器。以英國政府機構設置為例,1761年政府僅有14個大臣席位,到1892年自由黨組閣時,主管大臣席位增至48個,政府加強了管理經濟、教育、殖民事務、地方事務和司法方面的職能,政府機構的設置和國家職能趨於現代化。資產階級為維護其經濟利益和鞏固其階級統治,建立了非常龐雜和完善的國家機器。經濟上強大起來的歐美大國在對世界其餘地區進行經濟、軍事和領土擴張的同時,還竭力把它們的政治制度推廣到全世界。

二、全球交通網及世界市場的形成

在前工業社會,由於交通工具落後、旅行困難,世界各地區之間基本上處於隔絕狀態,人員往來,文化和商品交流都不多。直到汽船發明以前,海上運輸既費時又艱險,從歐洲到美洲需要航行約2個月。歐洲與美、亞、非各地區的貿易僅為少數冒險商人操縱,外來商品數量和品種都很少,價格非常昂貴。歐洲航海家、商人和傳教士所涉足的地區僅限於沿海商站和河口,亞、非、美各大洲的腹地對歐洲人來說,還罕為人知,至於大洋洲,直到17世紀才被歐洲人發現。

工業革命時期,蒸汽機與船運和陸地軌道運輸的結合,使社會進入汽船和鐵路運輸時代。交通運輸革命從根本上改變了地球上各地區彼此隔絕的狀態。自從1819年美國汽船「薩凡納」號橫渡大西洋抵達利物浦和彼得堡後,從歐洲國家到美洲的航行時間從約2個月縮短到19世紀中的10—15天。歐洲國家之間,歐洲和其他各大洲之間,凡可通航的地方,都建立了定期和不定期的航運聯系。在19世紀,造船技術取得長足進步,推進裝置由明輪翼改為螺旋槳,船體由木製改為鐵制和鋼制。19世紀70年代以後,汽船在數量上壓倒木船。英、美、法、德等國都相繼建立遠洋運輸公司,開辟了歐美之間及歐美各國通向亞非各重要港口的定期航線。

自從英國於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條鐵路以後,興建鐵路的熱潮很快波及歐洲大陸和北美,進而蔓延到歐美國家的殖民地和附屬國。世界鐵路總長度由1840年的5490英里增至1880年的22.2萬英里,1900年達到46.6萬英里。一些國家修建了橫跨大陸的鐵路干線和國際鐵路。美國走在各國前列。它在19世紀建成5條橫貫全國的鐵路干線,把美國東西兩岸和南北疆域都連接起來。加拿大也於1885年建成跨越大陸的鐵路。1888年,歐洲建成加來至君士坦丁堡的大鐵路。1903年,俄國建成西伯利亞大鐵路。南美洲從阿根廷到智利的鐵路也於1910年建成。鐵路運輸和公路運輸的發展擴大了大陸各地區之間的聯系,拓寬了商品市場。

歐美國家為了擴大海外市場和加強殖民掠奪,致力於打通遠洋運輸的瓶頸。1855年,美國建成穿越巴拿馬地峽的鐵路,1914年建成巴拿馬運河。這條鐵路和運河把大西洋和太平洋連接起來,使兩洋間的海路大為縮短。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使倫敦到新加坡和孟買的距離分別縮短了1/3和2/5。1895年德國建成基爾運河,開通了北海和波羅的海間的捷徑。

聯結各大洲和大洋的海路的開通,使海上運輸網和陸上運輸網互相銜接,形成全球性的交通運輸網路,導致世界市場的形成。

此外,電報和電話等先進通訊手段的發明和廣泛應用,為世界各地區間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先進工具。

三、先進技術的擴散

工業革命中產生的新技術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必然要從它誕生的地方向周圍傳播,盡管這種傳播會受到各種政治因素和社會條件的影響,但最終還是會推動世界各地區經濟的發展。

近代技術革命的中心首先是英國,然後迅速向歐洲大陸和北美蔓延,再進一步傳播到全世界。新技術的擴散主要通過先進國家對外出口機器、對外投資、工程技術人員的流動和技術走私等途徑。

最先吸收英國先進技術的是社會經濟條件較好的歐洲大陸國家和北美,其次是白人殖民地,再次才是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的其他國家。

18世紀下半葉和19世紀初,英國企圖壟斷先進的工業生產技術,曾頒布禁止熟練工人移民和機器出口的禁令。但新技術是封鎖不住的,一些先進機器經特許或走私出口到其他國家,許多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不顧禁令移居國外,向移居國帶去先進生產技術、機器圖紙和技術知識。有些技術情報通過刊物公布於世。

法國在18世紀70年代就引進英國的珍妮紡紗機,隨後美國和歐洲許多國家都引進了英國的紡紗機和織布機,機械化的紡織工業技術不久就傳遍了全世界。英國新型的動力機—蒸汽機也在極短的時間內傳到歐洲大陸和北美。法國建成第一條鐵路僅比英國第一條鐵路晚5年,美國晚7年,德國晚10年。在英國出現鐵路後的一二十年裡,在歐洲和北美就掀起了鐵路熱,一種嶄新的陸上交通工具很快風靡全球。

歐洲大陸國家和北美不僅大量進口英國的機器,還引進英國企業家和技術人員。在這方面,法國就是一個典型例子。英國企業家艾倫·曼比和他的四個兒子在法國建立機器製造廠和煤氣廠,並擁有內河汽船。曼比和他的合夥人丹尼爾·威爾遜在巴黎附近開設機器製造企業,這些英國人建造的企業對該時期法國工業的發展有相當大的影響。約翰·威爾金森1785年在勒克勒佐建造了法國第一座焦炭煉鐵爐。英國資本、技術知識和熟練的工程師促進了法國內部的汽船運輸和鐵路建設。

19世紀40年代,約有一半的法國鐵路公司股份都是英國的。在法國的英國工程技術人員不勝枚舉,至1830年,有1.5至2萬英國工人受雇於法國,在工廠、鐵路和運河上操縱從英國進口的設備。

英國人約翰·休斯1869年與新俄羅斯合作創建了烏克蘭煉鐵工業,最初該企業的礦工、攪煉工和高爐工都來自威爾士。愛爾蘭企業家W.T.馬爾瓦尼及其合夥人在開發魯爾煤田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蘭開夏機械師威廉、科克里爾幫助比利時創建了紡織業和冶金工業,並在那裡安裝了第一台蒸汽機。挪威也是因引進英國技術和設備,才發展了近代棉紡織工業的。

英國技術對外傳播的一個重要渠道是對外投資。19世紀,英國是最大的資本輸出國。在英國資本的支持下,在歐洲和北美建起了一系列的鐵路公司,內河航運公司、礦山、紡織廠、機器製造廠、煤氣廠和自來水廠。資本輸出與機器設備的出口和技術人員移居國外,三者往往緊密相聯,互相密不可分。

英國和跟隨其後的其他歐美國家工業革命的技術成就也傳到拉丁美洲、大洋洲、亞洲和非洲,但這些國家的命運與歐美國家大不相同,這在下一節里談。

四、歐美國家工業革命對亞、非、拉國家的雙重影響

歐美國家的工業革命對亞非拉地區歷史的發展卻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影響,它加快了弱小國家淪為殖民地和附屬國的過程。與此同時,在歐美列強對亞非拉進行殖民掠奪和經濟開發的時候,也不可避免地把歐美先進的工業技術帶到這些地區,使這些國家緩慢地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與歐美國家比較起來,亞非拉國家通向現代化的道路是極具艱難曲折的,充滿了險阻和挫折,阻力主要來自歐美列強的掠奪和奴役性政策。

工業革命使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工業生產力飛躍發展,工業製成品成倍增長。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勞動群眾處於被剝削地位,購買力低下,國內市場需求增長緩慢,接納不了迅速增多的產品,以致造成生產過剩的危機,因此資本家們急於擴大海外市場。同時,歐美列強對原材料和農產品的需求量也急劇增長,擴大廉價的原料和農產品來源也成了這些國家的當務之急。在世界市場上的優勢地位使這些國家獲得大量超額利潤,形成剩餘資本,需要到欠發達國家和殖民地去尋找有利的投資場所,以便利用那些地區的廉價勞動力和原材料,賺取更多的超額利潤。這些因素推動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掀起了一個空前規模的殖民擴張浪潮。工業革命也使歐美大國具備了向外擴張的物質力量。

19世紀,特別是該世紀最後30年,是歐美列強爭奪殖民地最激烈、最瘋狂的年代,它們爭奪的范圍從亞洲、非洲、拉美和澳洲的沿海地區延伸到內地,凡是可以開發的地區都有殖民主義者的足跡,整個世界都被帝國主義者瓜分殆盡。

最早開始工業革命的英國也是最大的殖民帝國。亞洲經濟比較發達的文明古國是英國掠奪的首要對象。到19世紀中,英國完全征服印度,並通過2次鴉片戰爭,強迫中國政府割地、賠款和開放通商口岸。它還先後征服新加坡、馬來西亞、沙撈越、北婆羅州、汶萊、阿富汗、緬甸等國家和地區,宣布它們為英國的殖民地或保護國。法國則把印度支那作為自己的勢力范圍,它多次發動侵略戰爭,最後於80年代佔領印度支那,稍後又與英國劃分在暹羅的勢力范圍。非洲大部分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相對遲緩,但那裡資源十分豐富,是西方列強爭奪的最後一塊大陸。

進入19世紀70年代以後,列強瓜分非洲的斗爭進入一個新階段。1869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後,北非成為英法兩國爭奪的焦點,埃及於1882年淪為英國殖民地。然後英國殖民主義者溯尼羅河而上,佔領蘇丹和整個尼羅河流域,法國則把阿爾及爾、突尼西亞和北摩洛哥變成自己的勢力范圍。在西非,英、法為爭奪尼日河和剛果河流域而進行角逐。英國佔領了獅子山、甘比亞河、伏爾塔河、尼日河下游的土地,以及黃金海岸(今迦納)和奈及利亞。從80年代起,從地中海到幾內亞的大片土地,形成法屬非洲。德國剛剛完成工業革命,工業家們就建立殖民協會(1882年),推動殖民擴張。德國在80年代奪占盛產金剛石的安格拉、佩昆納,並宣布多哥和喀麥隆為德國保護國。荷蘭和比利時也參與了對非洲的殖民掠奪。

美國在1817年成立殖民協會,鼓吹殖民主義。工業化加快了美國殖民擴張的步伐,首先是越過阿巴拉契侖山脈,向西擴張領土,大肆屠殺印第安人,強占他們的家園。40年代,美國發動對墨西哥的戰爭,吞並得克薩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拉丁美洲被美國資本視為擴張重點。

1898年,美國發動美西戰爭,奪取古巴、波多黎各、太平洋上的關島、菲律賓群島,並正式吞並夏威夷群島。

拉丁美洲原為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1810年至1826年期間,拉美人民經過獨立運動,紛紛取得民族獨立。但新獨立國家在政治經濟上很軟弱,英、法、美等國資本乘虛而入,加緊進行經濟滲透,控制這些國家的經濟命脈。它們通過大量移民、直接投資、進行不平等貿易等方式,掠奪該地區資源,剝削其廉價勞動力,使這些國家陷入半殖民地的境地。

工業革命以後,西方列強在大肆擴張殖民地的同時,還改變了對殖民地的掠奪方式。在前工業化時期,殖民掠奪的主角是商業資本及其所控制的特許公司。它們對殖民地雖然也進行經濟開發,但更多的是採取直接掠奪、強迫納貢、掠奪式貿易等方式,這些活動並未在殖民地造成根本性的社會和經濟變化。工業革命以後,西方工業國家由於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強了對殖民地的經濟開發,把殖民地當作推銷工業品的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殖民地成了工業資本的剝削對象。他們為了利用殖民地廉價的勞動力和豐富的資源,積極投資鋪設鐵路,修建港口,開發礦山,採伐森林,興辦種植園,建立加工工廠,特別是初級加工工場。殖民活動的范圍向廣度和深度發展。這一時期的殖民活動使被征服地區的社會和經濟狀況發生深刻變化,使它們變成世界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一部分。

19世紀以前,歐洲國家對非洲的掠奪除了掠取黃金、金剛石、象牙等貴重物品以外,主要是獵獲黑人,從事奴隸貿易,以此作為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進入工業革命階段以後,歐洲工業資產階級認為把非洲開辟為工業品市場、原料來源和投資場所更為有利,轉而採取反對奴隸貿易的立場,原先積極從事奴隸貿易的英國、荷蘭、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國都在19世紀頭20年先後宣布禁止奴隸貿易。歐洲工業國需要利用非洲的人力資源開發那裡的礦山和土地,以獲取更多的超額利潤。

澳大利亞在1820年前是英國的罪犯流放地,此後英國改變政策,從1840年停止向那裡流放罪犯,轉向重視經濟開發,大量移民,在那裡開采黃金等礦藏,發展養羊業,把澳變成「『約翰牛』的羊毛袋」。1807年,澳大利亞開始出口細羊毛,到1831年,出口量達250萬磅。1851年,澳多處發現金礦,出現淘金熱,此後10年間,黃金開采量價值12400萬英鎊,在此期間羊毛出口量和糧食種植面積都擴大了1倍以上。澳大利亞經濟發展的速度和人均收入水平都超過了母國。

英國對印度掠奪方式的改變最能說明工業革命對殖民地國家命運的影響。原先,英國對印度的掠奪主要通過東印度公司進行。它強佔印度土地,徵收賦稅,巧取豪奪。該公司壟斷了東方香料、棉絲織品和茶葉向歐洲市場的出口,賺取暴利。工業革命開始後,英國新生工業資產階級急需擴大海外市場,對東印度公司的壟斷地位提出挑戰。1813年,該公司的貿易業務被取消,變成英國進行殖民統治的軍事行政機構。從此,英國工業品大量湧入印度。

印度曾是紡織工業大國,其手工棉絲織品曾享譽歐洲市場。英國為保護本國毛織業,曾禁止英國人穿戴印度棉織品,對進口棉布徵收高額關稅。英國機器紡織業發展起來以後,機制棉紗和布匹大量輸入印度,在1830—1880年期間,英國輸往印度的棉布從5690萬碼(包括中國、日本、爪哇)增加到181340萬碼,出口印度的棉紗從490萬磅增至4710萬磅。1850年,英國輸往印度的棉織品占其棉織品出口總額的1/4。印度從棉絲織的重要出口國變成進口大國,到50年代末和70年代,印度進口的棉製品和絲毛織品已佔商品總額的50%以上。英國的機器製成品摧毀了印度的手紡車的手織機,破壞了殖民地的城鄉手工業。英國的蒸汽機的科學在印度全境把農業和手工業的結合徹底摧毀了,使千百萬城鄉手工業者和以手工業為副業的農民喪失生計。除紡織品以外,英國還向印度出口金屬製品、陶瓷、玻璃、紙張等工業製成品,印度成為英國在亞洲最重要的市場。

從兩次鴉片戰爭時起,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強行轟開中國大門,把中國變成了歐美工業國家的工業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

在東方,只有日本倖免於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悲劇,它通過明治維新,革新政治,成功地學習了西方的科學技術,獨立地走上工業化的道路,最後也加入了殖民擴張的行列。

歐美工業國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貿易主要是進口原材料和食品,出口工業製成品。以英國為例,1870—1879年期間,英國出口商品中,食品和原料僅佔16.6%,而工業品卻佔83.4%,在進口商品中,食品和原料佔86.6%,工業品僅佔13.4%。同殖民地的貿易在主要殖民帝國的對外貿易中佔有重要地位。拿英國來說,1913年,殖民地食品在英國進口總額中佔30.3%,原料佔34.5%。

西方工業國家對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經濟開發,對亞非拉的發展產生了雙重影響。

一方面,工業國家的機器製成品在大量傾銷到這些地區的時候,摧毀了當地傳統的手工業,使土著的手工業者紛紛破產,傳統的社會經濟結構遭到破壞。西方工業強國在殖民地半殖民地開發礦藏,發展單一農業,它們的一切經濟活動都在於把這些國家變成工業品市場、原料供給地和投資場所。

工業國家對亞非拉地區的經濟開發帶有強烈的掠奪和奴役性質,阻礙了當地經濟的正常發展。帝國主義國家操縱受奴役國家的經濟命脈,控制其財政、海關,主宰其經濟生活,使其長期處於依屬地位。

另一方面,西方工業強國在把亞非拉國家變成工業品市場和原料產地的同時,不可避免地要把西方先進的工業生產技術和科學知識帶到那裡。西方列強的殖民開發打破了亞非拉國家的封閉和隔絕狀態,破壞了傳統的社會經濟結構,使原來的自給自足的農業和手工業土崩瓦解,促使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緩慢發展,把亞非拉國家卷進了工業化的洪流,變成世界資本主義大市場的一部分。西方列強為了更好地掠奪亞非拉國家的資源和財富,一般都投資興建鐵路,發展陸上和水上運輸,發展商業,開設銀行,建立工廠,興辦學校,這些經濟活動客觀上促進了當地民族工業的發展和對農業社會的改造。

殖民地工業的發展造就了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廣大人民來說,遭受帝國主義列強奴役的過程是極其痛苦的,但它們經過煉獄般的磨難以後,終於覺醒,以無產階級為主力軍的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運動,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多數國家都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獲得解放,紛紛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

歐美國家的工業革命加快了世界歷也發展的進程,它不僅使西歐北美的經濟文化獲得空前的發展。也改變了亞非拉國家的歷史命運,把它們卷進了工業文明的潮流。

㈣ 荒漠化會產生明顯的外部成本,減少或解決外部成本問題的基本思路是什麼

西北地區是我國土地沙漠化集中分布的地區,也是我國水資源最為緊缺的地區,缺水是其主要特徵。西北大部分地區年降雨量在250mm以下,年蒸發量在1000~2800mm之間。根據《西北地區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成果,西北地區水資源總量1563億m3,可供維持人類生存利用的水資源量1071億m3,其中地下水可利用量為134億m3。維持天然生態系統需水量為271億m3,可供生活和生產發展利用的水資源量為800億m3。現狀生態用水短缺21.6億m3,生活和生產缺水量47億m3。到2010年,在大力節水的前提下生活和生產發展需水量將達到853億m3,缺水矛盾十分突出。
2.水利防治土地沙漠化的成功實踐

一是優化水資源配置,合理安排生態用水。黃河、黑河、塔里木河調水成功,譜寫了綠色頌歌,充分體現了水是生態的命脈和生態建設的根本;說明恢復生態、建設生態首先要解決水的問題,而不是其他。

二是以水為龍頭,採取綜合措施防治土地沙漠化。我國北方地區的水庫、灌區、機井等各類大中小水利工程,如顆顆明珠,鑲嵌在祖國的大地上,滋潤著林草植被,灌溉著沃野良田,改造著沙化土地,生機盎然的綠洲挺立在沙漠戈壁之中,遏制著土地沙漠化擴展,改善了環境,幫助群眾脫貧致富,發展了地方經濟。

20世紀80年代初期,水利部將長城沿線的水蝕、風蝕交錯區(即農牧交錯區)部分地區的40多個縣列為水土流失的重點防治范圍,包括毛烏素沙漠南緣和渾善達克沙地邊緣的地區,范圍達20萬hm2,開展了連續、集中、大規模的綜合治理。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黃土高原地區、海河流域上游、遼河流域中上游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部署了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工程,涉及310個縣,改善了這些地區的生態環境,有效地遏制了沙化擴展。在防治土地沙漠化工作中,我們堅持因地制宜,發揮以水治沙的優勢,綜合治理。

——在水蝕、風蝕交錯區和綠洲邊緣地區,採取打井、渠系配套,建設小型水利工程發展灌溉,把大面積沙荒地改造為良田,同時,圍繞井、渠、田、路建設農田防護林網。

——在沙漠邊緣的沙丘起伏區,採取引水拉沙、治沙造田等措施改良沙丘,改造沙灘地,適度建設基本農田。特別是在乾旱缺水地區,大力推廣草木犀、紫花苜蓿、沙棘、檸條、沙柳、沙打旺、油松、刺槐等。

——在黃土高原、海河流域上游、遼河流域中上游等地區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退耕還林還草,封山禁牧,發展高效農牧業。

——在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中,突出抓生態水源及節水配套工程建設,抓小流域治理、灌溉草庫倫建設和生態移民工程。

三是加強預防保護,遏制沙漠化擴展。根據《水土保持法》的規定,實行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方針,在風力侵蝕地區加強預防監督和植被恢復保護工作。首先是建立健全法規體系,依法對風沙區開發建設活動進行監督管理。其次是認真落實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報告制度和「三同時」制度。西部大開發重大工程如西氣東輸、青藏鐵路以及石油、煤炭的開發,都執行了水土保持方案報告制度,落實防治措施。

3.水土保持綜合防治土地沙漠化取得明顯成效

多年來,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工程堅持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工程措施、林草生物措施和農業技術措施科學配置,綜合治理,以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為重點,以實現風沙區廣大農牧民脫貧致富為目標,建設高標准基本農田和灌溉草場,發展高效農牧業,促進大面積退耕和封育保護。

㈤ 東北大學學報的《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是由教育部主管、東北大學主辦的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1999年創刊,雙月刊,每期96頁。本刊依託東北大學優越的教學、科研環境,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和宗旨,致力於交流和傳播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優秀成果,促進東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學術水平的提高,促進哲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工程技術的結合,加速學科建設的綜合化與人才素質的完善化。主要欄目有:科技哲學研究、經濟與管理研究、政治與公共管理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法學研究、語言文學研究、教育研究等。
「科技哲學研究」是本刊的特色欄目和重點欄目,在2006年和2010年全國高校社科學報評比中被評為「全國社科學報優秀欄目」和「全國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欄目」。該專欄依託東北大學科學技術哲學學科點,刊載國內外科技哲學研究方面的高質量的學術論文,開設10年來已發表論文200多篇,被轉載率達40%。
近年來,該欄目已有數十篇論文被國內三大權威文摘轉載。其中,劉大椿教授的論文《技術何以決定人之本質》被《新華文摘》2006年第11期全文轉載;王子彥教授的論文《值得重視的城市蔓延問題》被《高校文科學術文摘》2006年第1期轉載;周春彥博士的論文《雙三螺旋:創新與可持續發展》被《高校文科學術文摘》2006年第4期轉載;陳凡教授的論文《論工程倫理學研究的趨勢與路徑》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7年第3期轉載;王玲博士的論文《科技與奧運契合過程及特徵的歷史解析》被《新華文摘》2008年第15期全文轉載;斯文·歐威·漢森的論文《技術哲學視閾中的風險和安全》被《新華文摘》2011年第10期全文轉載,等等。
本刊是CSSCI(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來源期刊、全國中文核心期刊、全國高校百強社科期刊和RCCSE中國核心學術期刊,被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波蘭《哥白尼索引》(IC)和中國科技論文在線等國內外權威資料庫收錄。據2011年《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人文社會科學)》的數據,2010年社會科學版學報的復合影響因子為1.052,在全國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期刊(673種)中排名22;期刊影響因子為0.406。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為雙月刊,大16開,每期96頁,國內定價10元/冊,全年60元,國內外公開發行。
國際標准刊號:ISSN 1008-3758
國內統一刊號:CN 21-1413/G4
國內郵發代號:8-123
國際郵發代號:BM7815
國外總發行:中國國際圖書貿易集團有限公司(北京399信箱)
國內讀者可在當地郵局訂閱。
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
地 址:沈陽市和平區文化路三號巷11號
主編:左良
編輯部主任:徐用吉 主任委員(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丁烈雲
副主任委員(Vice 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左良
委員(Members):
於立鄧大松王建平王前王銘玉葉平朱葆偉
庄新田陳凡汪同三李兆友李凱張明國張雷
肖峰遲福林林木西歐陽康周光輝金啟軍鍾田麗
婁成武洪曉楠趙雯徐用吉郭亞軍魏江
主編(Chief Editor):左良
副主編(Vice Chief Editor):徐用吉 左良:主編
徐用吉:編輯部主任、副主編,全面負責本刊編輯出版工作。
李新根:主任助理,協助主任負責本刊編輯出版工作,並負責科技哲學研究、語言文學研究等欄目的策劃、組稿、編輯等。
王薇:責任編輯,負責經濟與管理研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專題、法學研究等欄目的策劃、組稿、編輯等。
付示威:責任編輯,負責政治與公共管理研究、教育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等欄目的策劃、組稿、編輯等。 1.來稿要求觀點鮮明並有創新,論證嚴謹,數據准確,語言流暢,文字簡潔,篇幅以6000~9000字為宜(包括圖表,中英文摘要,即計算機統計中「字數」),正文用A4紙五號宋體1.5倍行間距排版,大標題用小二或三號字,二級標題用四號字。
2.來稿內容包括(按順序):題目(少於20字)、姓名、作者單位(單位全稱、郵編)、中文摘要、關鍵詞(3~5個)、中圖分類號(查找《中國圖書館分類法》進行分類)、正文、參考文獻以及英文標題、作者、單位、摘要、關鍵詞,英文部分另排一頁,2倍行間距。
3.摘要應說明文章的主題范圍及內容梗概,不使用「本文」、「筆者」等第一人稱作主語,字數200~250字。
4.作者簡介置於篇首頁地腳,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漢族省略)、出生地(籍貫),單位、職稱,學位(碩士或博士)。只介紹第一作者及非第一作者中的教授。
5.參考文獻只列入最主要且公開發表過的文獻。參考文獻應在正文中引用處用「[序號]」標注,並按在文中出現的次序依次編排。幾種主要類型的參考文獻著錄格式(含標點符號)如下。
期刊:[序號]著者.題名[J].刊名(外文刊名可縮寫,並省略縮寫點),出版年,卷號(期
數):起止頁碼.
專著:[序號]著者.書名[M].版次.出版地(城市名):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頁碼.
文集:[序號]著者.引用的具體文章題名[M]//文集著者.文集名. 出版地(城市名):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頁碼.
學位論文:[序號]著者. 論文名[D]. 保存地(城市名):保存單位,年份:起止頁碼.
6.獲得基金資助的論文應在首頁地腳處註明項目名稱及項目編號。
7.本刊不接受郵箱投稿,只接受在學報網站投稿系統投稿。請在系統注冊時准確填寫作者尤其是通訊作者的聯系地址、電話、E-mail等信息 。 全國中文核心期刊
CSSCI來源期刊 科技哲學研究
經濟與管理研究
政治與公共管理研究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
法學研究
教育研究
語言文學研究

㈥ 城市蔓延測度與農地保護: 定量測度

(一)國外研究動態

從目前已有的研究文獻和出版專著來看,西方城市蔓延的度量方法主要有分形維度測算、美學程度度量以及指標測度法(張坤,2007)。由於前兩項研究處於試驗階段,並且與蔓延的特徵並不是緊密相扣,導致其應用的范圍不是很廣。而最為流行的當屬指標測度法,其大致可分為兩類:單維度(人口或土地)和多維度(根據蔓延特徵總結而出)。指標比較的方式又能分成「橫向」和「縱向」兩種,前者指的是同一時間段不同城市間的比較;後者指的是同一城市在不同時間段下的比較。單維度測算最常用的指標通常有人口密度(Fulton,et al.,2001)、就業離心化程度(Kahn,2000)、城市化用地增量(Kolankiewicz et al.,2001)、土地-人口增長彈性(Sierra Club,1998)等。不過最具影響力的當屬Lopez和Hynes所建立的蔓延指數(sprawl index,簡稱SI),他們認為一個良好的城市蔓延指標必須具備客觀、獨立、易於量化及可推廣性等優點,而居住密度比就業密度更能表徵蔓延的特徵(Lopez et al.,2003)。

但考慮到蔓延現象的復雜性,不論採取何種單維度指標,其在度量城市蔓延的時候均考慮的是某個方面的特徵,與綜合指標相比總顯單薄。所以,為了更全面地了解城市蔓延的程度,許多從事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的專家,嘗試著建立多因子的測度體系。

最具代表性的當屬Galster和Hanson等學者(Galster et al.,2001)。他們設計了8項指標:居住密度(density),城市建設用地的連續性(continuity),城市建設用地的集中度(concentra-tion),城市建設用地的集群度(clustering),相對於中心商務區的中心性(centrality),城市的多中心程度(nuclearity),土地利用多樣性(mixed use),居民居住與就業的距離接近度(proximi-ty)。然後選擇13個研究區,利用GIS強大的空間分析功能,得出各指標的結果,從而識別出城市蔓延的程度與格局,該方法已經成為測度城市蔓延的一個代表性成果。

Ewing et al.(2004)受美國理性增長協會(Smart Growth A-merica,簡稱SGA)的委託,作了題為《度量城市蔓延及其影響》的報告。他們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從眾多相關因素中篩選出了22個高度相關的變數,並在此基礎上組成四個因素:住宅密度(residential density),居住、工作和就業的混合程度(neighbor-hood mix of homes,jobs,and services),中心區的活力(strength of activity centers and downtowns),城市道路的通達性(accessibil-ity of the street network)。然後將四項因素的得分合並,再按照所轄人口標准化得到其蔓延指數。

Hasse(2002)則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緊密聯系蔓延表現的症狀,設計了一個更為綜合的蔓延測度體系,其包含了12項指標:人口密度(density),蛙跳式開發(leapfrog),土地利用分割程度(segregated land use),區域規劃的不一致性(regional planning inconsistency),帶狀發展(highway strip development),新道路基礎設施的無效率程度(new road infrastructure inefficien-cy),替代運輸工具的不可進入性(alternate transit inaccessibil-ity),社區結點的不可進入性(community node inaccessibility),重要土地資源損失(loss of important land resources),敏感性開放空間的消失(sensitive open space encroachment),單位面積不透水面層的增加(increased per unit impervious surface),城市增長軌跡(urban growth trajectory)。此後,他與Lathrop(2003)以美國新澤西州的566個市鎮為案例,著重從土地資源效應的角度對蔓延的特徵進行了刻畫和測度。

不過,隨著GIS和RS技術的不斷發展,大范圍、動態的、宏觀尺度的信息提取能力在城市空間格局研究中的應用就變得極易實現。Sutton(2003)認為:無論是單維度測算還是多維度測算,其都存有局限性,如城市范圍不準確,城市人口是總人口的非線性變數等。所以其藉助RS技術,利用夜間燈光數據來確定建設用地和非建設用地,並在此基礎上對蔓延的狀況做了有力的實證研究。此外,Davis et al.(2005)也運用GIS和RS技術,以跨行政區域的美國北太平洋沿岸為研究對象,藉助非自然地表、鄰近密度、許可建築三項獨立的指標方法對蔓延的特徵和程度做了深入的解釋。

(二)國內研究現狀

對國內而言,剛剛步入城市化的高速發展期,城市用地蔓延的相關症狀正在日益凸顯,但這並沒能夠引起學術界的足夠重視。再加上涉足較晚,而中國的實際情況又與西方有所區別,使得國內對於蔓延及其控制的研究還處在理論探索和初步實踐階段。正因如此,國內對於城市蔓延的定量化研究相對缺乏,唯有少量學者展開了相關實證測度。

蔣芳等(2007)針對現階段我國城市用地快速擴張和無序蔓延的現實問題,以北京市在1996~2004年期間的城市擴展作為研究案例,提出可以從城市擴展形態、擴展效率和外部影響等三個方面來判識城市蔓延現象,並提出基於地理空間指標體系的城市蔓延測度方法,主要由涉及人口、經濟、土地利用、農業、環境和城市生活等方面的13項指標所組成(見圖6-1)。實證分析結果表明,該方法可以有效地測度和量化研究區城市蔓延的特徵:①建設用地斑塊具有明顯的破碎化和不規則化趨勢,缺乏良好的規劃控制,不連續開發、條帶式開發和跳躍式開發特徵明顯,擴展形態不盡合理;②新增建設用地的建設密度和容積率較低,並且新增用地的人口密度和經濟產出水平均低於原有用地績效,擴展效率不高;③城市蔓延佔用大量的耕地和開敞空間,加重了交通負擔,對農業、環境和城市生活存在顯著的負面影響。

圖6-1 北京城市蔓延的空間測度體系

劉衛東等(2009)先從傳統的空間形態角度,在借鑒和綜合多種西方城市蔓延評估方法的基礎上,利用層次分析法來初步構建城市蔓延的評估體系(見表6-2),再從經濟社會的角度,運用主成分分析和模糊數學法求出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之間的協調度,利用有關協調度的函數來對評估體系進行修正。然後,具體以杭州市為例進行了實際測算,結果表明,杭州的城市蔓延處於較嚴重的等級,這與從空間形態圖上的判斷基本一致。該項研究中,重點提及了蛙跳式的蔓延發展導致了農田及生態環境的損失。如杭州江東和臨江工業園。這些開發區佔地巨大(江東工業園區總規劃面積105km2),分散式、跳躍式地分布在主城周邊,大量農田和濕地等脆弱性土地被侵佔。

表6-2 空間形態指標體系表

(據劉衛東等,2009)

其餘的研究基本都集中在定性的層面,只對指標的設計進行理論構想,而沒有做出相關的實證測度。另外,李強、楊開忠等學者在傳統新古典「單中心」城市模型的基礎上,引入相關規制變數,並把其中部分變數與中國的實際以及北京的特點相結合進行解釋,建立了一個北京城市蔓延的城市經濟學模型,以此來解釋轉型時期北京「攤大餅」蔓延的原因(李強等,2007)。

(三)城市蔓延與農地保護

國外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城市蔓延與農地的損失有著深刻的內在聯系。究其原因,可從兩個方面來解釋:一方面,城市擴張、工業的「去中心化」和交通網路的鋪設形成了對土地空間擴張的需求。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的研究表明,更多的人喜歡居住在靠近大城市的農村區域,而不是大城市或偏遠的農村區域。運輸和通信技術的發展,美國聯邦政府在家庭財產上的津貼和稅收的減免,製造和服務部門「去中心化」的增長為更多的人實現這一偏好提供了條件,而不像早期的城市化發展中那樣在城市的核心地帶集中(Pfeffer et al.,1994)。Molotch(1976)提出了城市增長機器的概念,認為通過土地的轉換,城市成為增長的引擎。一旦土地被商品化,或者被剝奪用於特殊目的,土地就變成城市社會最重要的財富和權力的資源,增長機器能夠使財產所有者通過經濟增長實現土地投資價值。另一方面,土地潛在的發展權價值作為內在動因加速了土地的快速消失。土地的使用具有較強的正外部效應,土地所有者和社會對土地收益不公平的分享導致了土地使用的不穩定狀態。土地所有者發現,土地開發的私人經濟收益遠遠超過開闊空地現時利用的狀態,強大的經濟誘惑導致土地的最終開發(Veseth,1979)。在這兩個因素的作用下,城市的發展形成了一種「蔓延」和「蛙跳」現象,其中的一個明顯結果是在主要城市周圍形成了「城鎮沙漠」地帶。於是,控制增長就成為對城市發展動力一個重要的制度性挑戰,而最直接的限制措施就是加強農村與城市結合部的農地保護,使這些被保護的土地不用於或者緩用於城市發展。

國內鑒於社會發展體制、城市化進程等方面的差異,導致內在的驅動機制有所變化,但城市蔓延導致農地減少這一不爭的事實卻得到了一致的認可。所以如何控制城市蔓延,減少農地損失,保護生態環境,最終實現城市的健康發展便成了政府乃至民眾所追求的終極目標。

㈦ 收獲的唯美句子有哪些

1、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要想收獲得好,必須耕耘得好。

2、生活是一方沃土,你播下什麼,你就收獲什麼:播下一種心態,收獲一種思想;播下一種思想,收獲一種行動;播下一種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命運。

3、我想說,收獲是果,而土地是根。荒涼的土地上培育不出美麗的花朵;乾旱的沙漠孕育不了生機的綠洲;絢麗的牡丹不會在貧瘠的大地上開花;平淡的柳樹不會在乾裂的土壤中發芽。建樓需要一個好的地基,那人生是否需要一個好的開頭?

4、失去了一份童心,但是我們並沒有失去愛!父母時時刻刻關心我們的冷暖溫飽,關心著我們的學習,像滋潤幼苗的泡泡花,像哺育小芽的太陽。我們收獲了更多的愛!

5、生活是一面鏡子,而鏡子的那邊就是你自己,只有不畏狂風暴雨的侵襲,才能開花結果,迎接收獲的那一天,盡管自己已失去一半光明,又何必自卑呢?生活是好的,它讓你學會收獲自己。

6、我們每付出一份艱辛,就會有收獲。收獲是農民頭上的汗水,是一條坎坷的路。我們只有不斷努力,才能收獲。

7、播種行為,可以收獲習慣;播種習慣,可以收獲性格;播種性格,可以收獲命運。

8、品讀一篇精美的小品文,我們會收獲到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利用空閑去做一件家務事,我們會收獲到母親勞動的辛苦;在千篇一律,枯燥無味的煩瑣生活中,我們又會收獲到什麼呢?

9、秋天的天空是湛藍的,秋天也是一個金色的季節,秋天的景色也是美麗的。更絕的是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它表示著絢麗與成熟。

10、收獲,在秋天。喜悅在充滿纖維的空氣中蔓延著。人們收割了成果,也收割了歡笑,快樂的氣氛在人們的四周洋溢著。在春時播種,在夏時耕耘,在秋時收獲,這似乎是一個亘古不變的真理。

11、不是每一次努力都會有收獲,但是,每一次收獲都必須努力,這是一個不公平的不可逆轉的命題。

㈧ 大家請進!

看了《尋找身邊的道德細節》報道後北京八中怡海分校舉行了一次主題班會同學們在班會上認為《尋找身邊的道德細節》報道,在學校中引起極大關注。北京八中怡海分校的學生,甚至完全模仿本報報道形式,舉行了一次主題班會。

■班會調查了五組內容,引起同學們的共鳴

舉行主題班會的是北京八中怡海分校初二(8)班,主題是《尋找身邊的道德細節———你為他人和自己創設好環境了嗎》。學生通過電腦製作、大屏幕展示等方式,分現場調查、同齡觀點、專家點評和樣板行為四部分,指出了身邊存在的一些不良行為,並做出了樣板行為規范。主題班會現場調查了五組內容:破壞公物、隨地吐痰和亂吐口香糖、不分時間場合大聲喧嘩、上下車擁擠、寵物擾民。學生對上下車擁擠和寵物擾民最關注。

一名男生給大家講的關於擠公交車的切身經歷引起大家共鳴。前幾天乘公交車去補課,到目的地的時候,好不容易剛從車上擠下來,但是上車的人擁擠得更厲害,結果剛下車的他又被擠回到車上。「當你要擠上公交車時,你如果能認識到上下車擁擠會更浪費時間,就不會做出擠車這種不道德的事,這樣無形中會節省時間。」這名男生說,「當我們要隨地吐痰或吐口香糖時,我們如果能認識到做這件事,會破壞我們美好的環境,就不會隨地吐了。」他說,其實講道德首先受益的是自己,其次是他人和社會。

■不檢點自己的道德細節,既損人又不利己

《尋找身邊的道德細節———你為他人和自己創設好環境了嗎》列舉了許多學生認為生活中值得反思的道德細節:公共場所大聲喧嘩;廁所里,清潔人員特地在便池邊放了垃圾桶,可仍有人不時往水池和便池裡扔煙頭、紙屑,引起堵塞;電影院銀幕上醒目地出現「請勿吸煙」的提醒語,可仍有人吞雲吐霧;候車室,有人對痰盂視而不見,仍隨地吐痰,甚至還吐口香糖,使地面齷齪不堪……學生們告訴記者:「這些人我行我素,目中無人,其實質是缺乏社會公德。」

在大家的身邊有沒有上述現象的發生呢?同學們的回答是肯定的。學生們通過自身體驗,或者通過查閱資料,對破壞公物、隨地吐痰和亂吐口香糖、不分時間場合大聲喧嘩、上下車擁擠、寵物擾民等五種不良現象進行了評議,並總結出了減少這些不良行為的樣板做法。

「社會是一個整體,如果每一個人都不注意道德細節,那麼每個人一方面是給別人帶來不便,另一方面也影響了自己的生活質量。」一個擔任專家點評的學生說,「我們生活在社會這個大家庭中,時時刻刻都要與人相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同樣需要德。試想如果我們每一個人在做事之前都替他人著想,遇事都能以一顆寬容的心去面對,那麼我們的社會肯定會變得更美好。」

那位「專家」學生特別說,讓我們重視身邊的道德細節,為他人和自己創設良好環境,「也請大家記住一句話:因為你的存在,使別人感到快樂幸福。」

■同學們發出倡議:從小事做起

主題班會結束的時候,初二(8)班學生還為《尋找身邊的道德細節》發出倡議書。他們倡議:1.自覺遵規守紀,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提高自身的公德意識。2.從身邊小事做起,注意道德細節:在家庭中做一名孝敬父母、明理懂事的好孩子;在學校中做一名熱愛學校、尊敬老師的好學生;在社會中做一名知法守法、舉止文雅的好市民。3.提高自身明辨是非的能力,能區分善惡美醜,敢於和善於向不良行為做斗爭。

初二(8)班班主任老師說,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社會的同時,有些人卻忽略了對精神文明的規范。不文明行為的時有發生,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都已造成危害。《尋找身邊的道德細節》則是為了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為了杜絕不文明行為的出現,為了營造健康文明的社會環境。

北京八中副校長尹小鳳介紹說,《尋找身邊的道德細節·成長必讀》目前已經引起全校學生和教師的共鳴,這種方式非常新穎,而且切近學生生活。

「只有不斷地通過道德細節教育,學生才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尹小鳳校長說,「這樣學生才能在未來的生活中更好地適應社會。尋找身邊的道德細節,剛好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思路,也為學校的道德教育提供了一個範本。

青少年與網路

隨著我國物質、文化、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網路成為我們現代國家的主要服務信息,那麼「網吧」也就應運而生。1998年,網吧開始在我國的一些文化品位比較濃厚的大城市出現,然後又向小城市蔓延,去網吧的人數不勝數,但以青年為主其次是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其中,中小學生又佔多數,我們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調查了一些網吧,發現網吧里大多數是十來歲的學生。這些昔日沉迷於游戲機室中的學生,如今搖身一變,大多數成了網吧的常客,那麼這些中小學生在網吧里都幹些什麼呢?在2002年有的專家調查3000名大、中學生中發現,曾光顧色情網站的佔46%,沉迷聊天室的學生網民佔76%,只有30%的學生「選擇搜索信息」、「下載軟體,」另有35%的學生選擇玩游戲找刺激,甚至有的學生輟學幾天幾夜泡在網吧,吃、住、睡一條龍,直至把手中的錢花光。
那麼青少年為什麼會迷戀網吧呢?
第一,在網路這個虛擬的世界裡獲得成功的機會遠遠高於現實生活,個人可以獲得心理滿足。現在的青少年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比較孤獨,而從心理上說最渴望能與同齡的夥伴交流,在家玩游戲機畢竟是單向的,網上聊天則是一種相對真實的交流,可以宣洩自己內心真實的煩惱、孤獨和痛苦。在網上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扮演一個滿意的角色,真實生活中的缺憾可以通過上網製造的虛擬來彌補,比如找異性朋友,實際上就是這個年齡段對異性存在的朦朧意識的反映。
第二,網路的高科技身份,給學生一種借口,給家長一種障礙,學生可以打著學電腦、技術的旗號向家長伸手要錢,而家長對電腦和網路不是很明白,對學生上網是干什麼更是無法控制。
第三,網吧給前來泡吧的人提供一種放盪的文化氛圍,網民在網吧中可以無所顧忌。一個中學生在家裡當著家長的面不可能看那些被限制的內容,但是網吧里就可以隨心所欲,尋找刺激、獵奇、偷窺。種種陽光下不能實現的慾望都可以在這里達到。
第四,網路能給青少年一種心理平衡。在一定條件下,網路的使用者之間確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不同身份的人都可以在網路上發表自己的看法與見解,並能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正因為網路的許多特點切合青少年的心理需要,所以青少年對到網吧上網樂此不疲,甚至如痴如狂。
有人曾作過這樣一個比喻:網吧對青少年的危害決不亞於邪教,是腐蝕青少年的「電子毒品」。由於網路具有信息量大且新奇等特點,加之大量形形色色的網路游戲及色情影片反動等信息,甚至還有網吧經營者提供的免費食、住、行等優惠手段,使不少青少年沉迷於網吧。這種沉迷往往無法自拔,同毒品的成癮性是很相似的。這種迷戀網吧對青少年群體至少存在以下幾種顯著的危害:
1、影響青少年性格的完善。長時間的上網使處在成長期的青少年處在於一種虛擬的世界中,將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相混淆。有人曾做過一項調查,發現那些沉迷於網吧的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往往表現為沉默寡言、孤僻,和同學不能正常溝通等等,這些性格特徵除了極易引發不良後果外,更會使學生將來無法適應千變萬化的社會。
2、影響青少年誠信品質的形成。大多數青少年上網的內容都是網路聊天,由於這種交流方式具有匿名性,因此學生在聊天時通常無所不說、無所顧忌,久而久之的後果便是做事為人的不負責任,缺乏誠信。
3、影響青少的情感世界。青少年處於情竇初開的年齡,嚮往與異性的交往,網路便為他們提供了這樣的空間,但在網上「你、我、他」通常都是虛假的,這種虛無的情感只會導致青少年走向情感誤區,無法自拔。
4、影響青少年的遵紀守法意識。由於青少年的自控能力較差,極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如果過多的受反動、暴力、色情的腐蝕,往往會走上犯罪的道路。我院曾有一名學生,因為上網在網吧與外人搶網友,便採取暴力極端的方式實施了持刀打架行為,結果呢?受到了法律的嚴懲,害人害已。
上面講了這么多的壞處,那麼網吧是不是百害而無一利呢?青少年是否可以進網吧呢?其實上網也是有好處的,互聯網畢竟代表了當今社會科學的進步,世界各國都在廣泛推廣,高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不但給人們帶來了信息革命,而且能夠讓人們快速獲取科學知識,人們敲擊鍵盤,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可以暢游世界各地,可以掌握世界最新知識動態。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懂得互聯網的人,將要被社會淘汰。社會要發展,就離不開互聯網技術正如社會不會因為有違章駕駛造成嚴重交通事故而停止汽車製造和發展交通運輸的道理一樣,互聯網技術也不會因為它有危害就會遭到全盤否定。
所以互聯網的好與壞並不是一句話兩句話能夠說的清的,也沒有一個定論。它的好壞主要決定於青少年的周邊環境,如果有一個好的向導,互聯網就會是一個良師益友,但如果沒有加以向導的話,互聯網就會像一個魔鬼一樣。
那該怎樣去創造這樣的環境,讓互聯網成為一個良師益友呢?
1加強青少年的教育力度,提升自身自覺性和免疫力。從學生思想上進行疏導,找出學生上網成癮的原因,讓學生明白長時間上網的危害,逐步幫助學生脫癮,當然,作為老師首先要多了解網路知識,這樣在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才能比較得心應手,而不能採取簡單的打罵或懲罰的方式;其次是對學生進行安全法制教育,讓學生主動杜絕登錄不良網站,不輕易透露自己的真實信息給別人,不同網友見面,提高安全防範意識,減少受不法侵害的機率。
2立法部門應從宏觀上為網路經營這一特種行業制定操作性較強的法律法規,使在現實中的網吧管理更加規范,更具管理力度和效果。
3執法部門對網吧應建立健全常規管理機制。前期,公安機關聯合多部門對網路色情進行了專項治理,成果顯著。所以,執法部門應建立常規管理機制,加強日常管理,各職能部門通力合作,不給黑網吧、不法網吧經營者生存空間。
4充分利用學校資源,積極正確引導學生上網。將學校網路資源充分利用起來,開辟校園網吧,多給學生在費用方面的優惠,平時舉辦網路技能比賽等等,培養學生良好興趣及愛好。
總之,在青少年迷戀網吧這一社會問題上,需要社會、政府、學校及家庭的共同努力,這樣才能有效制止網吧對青少年的危害,使青少年有一個健康成長的環境。
綜上所述,互聯網有好也有壞,家長們不能一味的去否定子女們上網,但也
不能放縱他們,應該因人而異,好好開導子女正確使用網路。

㈨ 埃及為什麼內亂

LS別搞笑 是突囗尼斯的連鎖反應 這些國家的民囗主制度都不完善 實際上是威權統治

經濟的發展和政治的落後 導致了一系列尖銳的社會問題(貧富分化 以權謀私 貪腐嚴重 失業普遍 社會不公等等) 最終社會矛盾轉化為政治危機 導致了這次的大規模游囗行示囗威

而埃及不正視矛盾 企圖鎮囗壓游囗行 掩蓋矛盾 最終導致游囗行發展為騷囗亂 並向其他各大城市蔓延 於是又動用軍隊 但是軍隊又拒絕開槍 認為民眾的訴求是合法的 拒絕鎮囗壓 於是局勢失控

最後穆巴拉克被迫宣布「沒打算讓兒子繼承他的位置」 其後迫於國內(民眾)國外(西方民囗主國家)的壓力 又宣布「不競選連任」 「修改選舉法 取消總統無限期連任」 中國在此次事件上堅決的站在了穆巴拉克一方 支持埃及慰問 即以國家暴囗力機關強力鎮囗壓民眾

局勢應該也到此為止了 雖然民眾要求其下台 但是由於埃及軍方和西方各國害怕穆下台導致埃及內亂 給宗教極端勢力機會 不贊成穆立即下台 所以辭職可能不大

㈩ 近年來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哪些

一、世界最大射電望遠鏡FAST將投入使用

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縣一個「大窩凼」里,世界最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預計9月竣工,9月25日投入使用,開始探索宇宙深處的奧秘。

高分衛星是「天眼」觀地,射電望遠鏡是「巨眼」觀天。中科院國家天文台副台長鄭曉年表示,FAST突破了射電望遠鏡的百米極限,它擁有30個足球場大的接收面積,與號稱「地面最大的機器」的德國波恩100米望遠鏡相比,靈敏度提高約10倍。它將在未來20至30年保持世界一流設備的地位。

對科學家們來說,FAST具有極其重大的科學意義。它將可能搜尋到更多的奇異天體,用來觀測脈沖星,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暗物質暗能量、星系與銀河系的演化等等,甚至可以搜索星際通訊信號,開展對地外文明的探索。

二、舉辦奧運會

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又稱2008年北京奧運會,2008年8月8日晚上8時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北京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辦城市是北京,上海、天津、沈陽、秦皇島、青島為協辦城市。香港承辦馬術項目。

2008年北京奧運會共創造43項新世界紀錄及132項新奧運紀錄,共有87個國家和地區在賽事中取得獎牌,中國以51枚金牌居金牌榜首名,是奧運歷史上首個登上金牌榜首的亞洲國家。

三、國產航母下水

001A型航空母艦是中國首艘自主建造的國產航母,基於對前蘇聯庫茲涅佐夫級航空母艦、中國遼寧號航空母艦的研究,由中國自行改進研發而成,是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第一艘國產航空母艦。2017年4月26日,中國首艘國產航母在大連正式下水。

2018年5月13日清晨,001A型航空母艦離開碼頭,開始海試;2018年5月18日,完成首次海上試驗任務,返回了大連造船廠碼頭。2018年12月27日,001A型航空母艦從大連造船廠出發,赴相關海域進行第四次海試。

四、創造第一台光量子計算機

在光量子計算機領域,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院士、陸朝陽教授領導的團隊,研製出一種操控5個粒子的光量子計算原型機。

在完成「玻色取樣」任務時,它的速度不僅比國際同行之前所有類似實驗的最高紀錄加快至少24000倍,同時,通過和經典演算法比較,也比人類歷史上第一台電子管計算機ENIAC和第一台晶體管計算機TRADIC的運行速度快10倍—100倍。

五、天河二號

「天河二號」是由國防科學技術大學研製的超級計算機系統,以峰值計算速度每秒5.49億億次、持續計算速度每秒3.39億億次雙精度浮點運算的優異性能位居榜首,成為2013年全球最快超級計算機。

2014年11月17日公布的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中,中國「天河二號」以比第二名美國「泰坦」快近一倍的速度連續第四次獲得冠軍。

2015年5月,「天河二號」上成功進行了3萬億粒子數中微子和暗物質的宇宙學N體數值模擬,揭示了宇宙大爆炸1600萬年之後至今約137億年的漫長演化進程。同時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粒子數最多的N體數值模擬。

11月16日,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在美國公布,「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以每秒33.86千萬億次連續第六度稱雄。2016年6月20日,新一期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公布,使用中國自主晶元製造的「神威·太湖之光」取代「天河二號」登上榜首。

2018年11月12日,新一期全球超級計算機500強榜單在美國達拉斯發布,中國超算「天河二號」位列第四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

閱讀全文

與城市蔓延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Sw的證書 瀏覽:693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119
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工作計劃 瀏覽:874
馬鞍山開源駕校招聘 瀏覽:509
馬鞍山手工活 瀏覽:475
矛盾糾紛調解工作總結 瀏覽:326
品管圈成果匯報演講 瀏覽:469
千慧知識產權是什麼 瀏覽:939
馬鞍山美孚 瀏覽:976
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743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台帳 瀏覽:775
徵信報告多長時間有效期 瀏覽:387
日立挖掘機看年限 瀏覽:926
馬鞍山彪哥 瀏覽:83
雪花錢包投訴 瀏覽:956
系統平台使用權授權合同 瀏覽:754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主要工作完成量統計表 瀏覽:664
1968年斯班瑟發明了膠水新配方 瀏覽:652
楚楚街轉讓 瀏覽:414
馬鞍山何家俊 瀏覽: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