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要珍惜勞動成果的詩句

要珍惜勞動成果的詩句

發布時間:2021-11-03 09:54:00

① 教育節約糧食,珍惜農民勞動成果的詩句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李紳《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憫農》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入風波里。范仲淹《江上漁者》

② 教育孩子要珍惜勞動成果的詩句,"誰 知 盤 中 餐,粒 粒 皆 辛 苦。"除外

除了多讀詩句以為 還要教育孩子愛惜勞動成果,孩子勞動不是為了創造財富,而是為了培養初步的勞動習慣,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要求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穿脫衣服、學著鋪床疊被等。要幫父母幹些家務活,如:幫助擺碗筷、擦桌、掃地、倒垃圾等等。

③ 有關珍惜勞動成果的詩句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④ 常用來教育孩子要珍惜勞動果實的詩句

朱元璋對功臣後代所說的: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

⑤ 求教育節約糧食,珍惜農民勞動成果的詩句

教育節約糧食,珍惜農民勞動成果的詩句有: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李紳《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憫農》

⑥ 要教育孩子珍惜勞動成果的詩句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⑦ 珍惜勞動成果的詩句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李紳《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憫農》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入風波里。范仲淹《江上漁者》

⑧ 描寫珍惜勞動果實的古詩

憫農
(唐)李紳
鋤 禾 日 當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誰 知 盤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注釋]
1.憫:憐憫。
2.鋤禾:用鋤頭松禾苗周圍土。
[簡析]
這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第一、二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繪出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仍然在田裡勞動,這兩句詩選擇特定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寫出勞動的艱辛。有了這兩句具體的描寫,就使得第三、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嘆和告誡免於空洞抽象的說教,而成為有血有肉、意蘊深遠的格言。
這首詩沒有從具體人、事落筆,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民的生活和命運。詩人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
在表現手法上,作者採用相互對比,前後映襯的方法,不僅給人以鮮明強烈的印象,而且發人深省,將問題留給讀者自己去思考,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簡介:李紳(772-846),字公垂,泣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唐代詩人。
憫 農2
唐 李 紳
春 種 一 粒 粟,
秋 收 萬 顆 子。
四 海 無 閑 田,
農 夫 猶 餓 死。
[注釋]
1.憫:憐憫。
2.粟:(sù) 小米,穀子。這里泛指糧食的種子。
3. 猶:還要。
4:四海:到處,天下。
[簡析]
這是一首揭露社會不平、同情農民疾苦的詩,著重寫舊社會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
第一、二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以「春種」「秋收」,概寫農民的勞動。從「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形象地寫出豐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無閑田」,更寫出全國的土地都已開墾,沒有一處田地閑置著。此句與前兩句的語意互相補充,進而展現出碩果累累,遍地金黃的豐收景象。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造出如此巨大的財富,在豐收的年頭,照理該豐衣足食了吧?誰知結句卻是「農夫猶餓死」。這真是觸目驚心!一個「猶」字,發人深思:到底是誰剝奪了勞動成果,陷農民於死地呢?「猶餓死」三字極為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不平,凝聚著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

⑨ 教育孩子要珍惜勞動果實的詩句

自然後果法---

沒有詩句 就是讓孩子自己建造個什麼東西在即將完成的時候由家長毀壞

並對孩子教育,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勞動來之不易,更不能破壞別人的勞動成果

但注意教育的方式和時機

閱讀全文

與要珍惜勞動成果的詩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武漢疫情投訴 瀏覽:149
知識產權合作開發協議doc 瀏覽:932
廣州加里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5
企業知識產權部門管理辦法 瀏覽:455
消費315投訴 瀏覽:981
馬鞍山鋼城醫院 瀏覽:793
馮超知識產權 瀏覽:384
介紹小發明英語作文 瀏覽:442
版權使用權協議 瀏覽:1000
2018年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表 瀏覽:884
馬鞍山候車亭 瀏覽:329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領導小組 瀏覽:709
張江管委會知識產權合作協議 瀏覽:635
關於開展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相關項目督導的函 瀏覽:941
閨蜜證書高清 瀏覽:11
轉讓房轉讓合同協議 瀏覽:329
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協調交賬會議紀要 瀏覽:877
雲南基金從業資格證書查詢 瀏覽:313
新知識的搖籃創造力 瀏覽:187
股轉轉讓協議 瀏覽: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