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諸葛亮寫出師表之後發生了什麼事
寫下前出師表後,諸葛亮被免去丞相職務,但行丞相職務,後再出祁山,勝後還朝,後病逝於五丈原
❷ 後出師表原文及翻譯
《後出師表》,載於三國時期吳國張儼的《默記》,一般認為是諸葛亮的作品。
原文:
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得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
今賊適疲於西,又務於東,兵法乘勞,此進趨之時也。謹陳其事如左:
高帝明並日月,謀臣淵深,然涉險被創,危然後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謀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長策取勝,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劉繇、王朗各據州郡,論安言計,動引聖人,群疑滿腹,眾難塞胸,今歲不戰,明年不征,使孫策坐大,遂並江東,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然困於南陽,險於烏巢,危於祁連,逼於黎陽,幾敗北山,殆死潼關,然後偽定一時耳。況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圖之,委任夏侯而夏侯敗亡,先帝每稱操為能,猶有此失,況臣駑下,何能必勝?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陽群、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郃、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突將、無前、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餘人。
此皆數十年之內所糾合四方之精銳,非一州之所有;若復數年,則損三分之二也,當何以圖敵?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窮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則住與行勞費正等。而不及今圖之,欲以一州之地,與賊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難平者,事也。昔先帝敗軍於楚,當此時,曹操拊手,謂天下以定。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
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至於成敗利鈍,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翻譯:
先帝考慮到蜀漢和曹賊是不能同時存在的,復興王業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討曹賊的大事託付給我。憑著先帝的英明來衡量我的才幹,本來他是知道我去征討曹賊,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敵人是強大的。
但是不征伐曹賊,他所創建的王業也會丟掉,坐著等待滅亡,哪裡比得上去討伐敵人呢?因此先帝毫不遲疑地把討伐曹賊的事業託付給我。
我接受遺命以後,每天睡不安穩,吃飯不香。想到為了征伐北方的敵人,應該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領兵渡過瀘水,深入到連草木五穀都不生長的地區作戰,兩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飯。
不是我自己不愛惜自己,只不過是想到蜀漢的王業決不能夠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著艱難危險來奉行先帝的遺意。可是有些發議論的人卻說這樣作不是上策。
如今曹賊剛剛在西方顯得疲睏,又竭力在東方和孫吳作戰,兵法上說要趁敵軍疲勞的時候向他進攻,現在正是進兵的時候。我恭敬地把一些情況向陛下陳述如下:
高帝象日月一樣英明,謀臣們智謀淵博深遠,卻是經歷過艱險,受過創傷,遭遇危難以後才得到安全,現在陛下未韶趕得上高帝,謀臣不如張良、陳平,卻想採用長期相持的策略來取得勝利,安然平定天下,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點。
劉繇、王朗,各自占據州郡,在談論如何才能安全、提出種種計謀時,動不動就引用聖賢的話,滿腹都是疑問,胸中塞滿了難題,今年不戰,明年又不出征,使得孫策安然強大起來,於是吞並了江東。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點。
曹操的智慧計謀,遠遠地超過一般人,他用起兵來就好象孫臏、吳起一樣,可是他卻曾在南陽受困,在烏巢處於險境,在祁連山上遭到危險,在黎陽被逼,幾乎在北山失敗,差一點死在潼關,後來才在表面上穩定了一段時間。
何況我的才力很弱,卻打算不經歷危險來安定天下。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點。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沒有獲勝,四次渡過巢湖沒有獲得成功,任用李服,可是李服卻圖謀殺死他,委任夏侯淵,可是夏侯淵卻戰敗身亡。
先帝常常稱贊曹操是個有才能的人,他還有這些失誤的地方,何況我才能平庸低下,哪裡就一定能獲勝呢?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點。
(2)成果被出師表擴展閱讀:
《後出師表》作於蜀漢建興六年(228),比《前出師表》晚了一年。建興六年(228年)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穀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
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關中震響。魏明帝西鎮長安,命張郃率領步騎五萬人前往,大破馬謖於街亭。而同時趙雲寡不敵眾,失利於箕谷。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未取得預期成果之時。為消除各方阻礙,在第二次北伐臨行之際,諸葛亮向後主劉禪獻上了這篇《後出師表》。
這篇文章立論於漢賊不兩立和敵強我弱的嚴峻現實,向蜀漢後主劉禪闡明北伐不僅是為實現先帝的遺願,也是關繫到蜀漢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議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動搖。全文以議論見長,傳達出一股忠貞壯烈之氣。
《後出師表》系《前出師表》意猶未盡的延伸。作者立論於漢賊不兩立和敵強我弱的嚴竣事實,向後主闡明北伐不僅是為實現先帝的遺願,也是為了蜀漢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議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動搖。
文中多處闡述北伐乃國家的前途命運所系。並以軍事上的情勢為例,從各方面說明「安」、「危」的辯證關系。也就是:要保住安全,就不能不冒險出兵伐魏。
文中「寢不安席,食不甘味」、「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等句成為諸葛亮為國盡忠的寫照。文章說理性很強,有的放矢,不尚空談。
這篇文章立論於漢賊不兩立和敵強我弱的嚴峻現實,向蜀漢後主劉禪闡明北伐不僅是為實現先帝的遺願,也是關繫到蜀漢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議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動搖。全文以議論見長,傳達出一股忠貞壯烈之氣。
從全文來看,此表不管是諸葛亮本人所作,還是後人的偽托,總體思想是基本上符合諸葛亮為人的;至於「鞠躬盡力,死而後已」衍化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一成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千百年來激勵過無數有為之士。
因此,不論此文是否出於諸葛亮之手,都是中華歷史文化中的重要篇章,值得後人品讀。
❸ 在《出師表》中被諸葛亮提名的三名文臣,最後都怎樣了
出師表裡提到的三名文臣分別是:費禕、董允、郭攸之,他們的大結局表現各異,具體如下:
1、宰相風范,被刺身死。
費禕,蜀漢名臣,與諸葛亮、蔣琬、董允並稱為蜀漢四相。他深得諸葛亮器重,尤其是在調解魏延與楊儀紛爭時,更是宰相風范盡顯。絕對是諸葛亮的肱股之吏。
其主政川蜀後,審時度勢地,對蜀執行休養生息政策,致使蜀地富庶再現,百姓重獲安寧,真正為蜀漢的發展,盡心竭力。然而天不假年,一代治蜀精英卻被為降將郭循行刺身死,實在令人扼腕。
3.留於平靜,能者多勞。
郭攸之,曾任侍中,也受到諸葛亮的青睞,只是性感溫和,能給人溫暖,卻難有擔當,雖然人品端正,但老好人難有異彩,相比費、董的強大能量,郭攸之只能留於平靜,不那樣耀眼。也許讓賢也是一種智慧吧。綜上,就是諸葛亮提名的三文臣的結局。
❹ 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有什麼區別
1、出處不同
《前出師表》指諸葛亮的《出師表》,出自於《三國志·諸葛亮傳》卷三十五。而《後出師表》載於三國時期吳國張儼的《默記》,具體是否為諸葛亮所作,仍有異議。
2、創作時間不同
《前出師表》是諸葛亮作於三國時期(227年),而《後出師表》作於蜀漢建興六年(228),比《前出師表》晚了一年。
3、創作背景不同
《前出師表》是諸葛亮在決定北上伐魏、奪取長安(今漢長安城遺址)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
《後出師表》則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未取得預期成果之時,為消除各方阻礙,在第二次北伐臨行之際,諸葛亮獻給後主劉禪的表文。
4、側重點不同
《前出師表》以開導後主劉禪的昏庸為主,《後出師表》以審時度勢堅定出師的決心為主。較前表而言,後表的重點放在了表達軍事方略以及對此次北伐持有反對意見人的駁難上。
❺ 求幾篇搞笑的《出師表》改編
愛情出師表
歲月如矢,倏忽三載.七月轉眼將至,而臣辭朝歌去陛下之日亦近矣!今天下三分,情敵虎視眈眈,臣又當離此他往,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固有不得不進諫於陛下者.願陛下垂聽,則臣幸甚. 臣本學生,躬讀於清華,苟全性命於考試,不求聞答於教授,三年不改其道.臣生性淡薄,無意功名,晝夜苦讀,心如止水.遁入空(工)學院計已有年,修成正果之日當在不遠,孰料一時定力不堅,因空見色,由色生情,走火入魔,重墮凡塵.雖雲臣六根未凈,陛下實為臣造業之因.年前臣於某一擔心(dancing)會中,始初識陛下,一見而驚為天人,再見而拜倒石榴裙下.乃蒙陛下重用,不次擢升為護花大臣,由是感激,遂許陛下以馳騁.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陛下之明,故展開快攻,深入敵後,殺退情敵半打.今天下初定,兵甲已足,昔日情敵,已化作灰飛煙滅,然臣仍未能高枕無憂也,蓋臣之於陛下,固未嘗有二心;陛下之於臣,態度殊為游移.況陛下朝中,臣子何止數十,寵臣亦有三人,故臣猶戰戰兢兢,畢恭畢敬,唯恐一朝失寵也.今者臣接軍書三卷,卷卷有臣名.夫執干戈以衛君,忠也;以衛社稷,義也.臣亦思燕然當刻,立功異域。故臣此去,數月不能歸,實有未能釋懷於陛下也。今者臣接軍書三卷,卷卷有臣名.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嗚呼!微斯人,吾誰與歸?臣未行已刻刻以陛下為念矣!陛下雖賢,然不免常為群小包圍,故臣常戮力於清君測之舉.陛下亦宜自課,凡有花言巧語,自命為護花大臣者,宜付太後裁決,一律逐出宮中,以昭陛下平明之治.小羊,老鼠二人,口腹蜜劍,絕非善類,陛下切勿親近!陛下之御弟及御犬ㄚ花,此皆忠良,志慮忠純,願陛下親之信之。御弟為最佳電燈泡,臣曾領教其威力.愚以為凡有看電影,觀球賽之事,悉以攜之,必能裨補缺漏,有所廣益.御犬ㄚ花,戰鬥力極強,護主之心尤切,臣在它口中,報銷西裝褲兩條.愚以為夜間出遊,悉與之俱,必能使宵小無所乘.親賢臣,遠小人,此臣所以與陛下情好日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臣所以與前任女友告吹也. 願陛下諮諏善道,察納雅言,以待臣班師回朝,則臣不勝感激也!反攻之號角響矣!剃光頭進秦城之日至矣!臣頓首頻呼:卿莫忘我!卿莫忘我! 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雲.
❻ 出師表被稱為什麼的典範
諸葛亮的《出師表》與李密的《陳情表》一忠一孝,合稱雙璧,是千古景仰的典範之作
出師表是一篇直言勸諫的典範之作
古代「奏章」的典範之作
《出師表》作為忠言不逆耳的文章典範,
❼ 後人對《出師表》的評價
好象是陸游的詩吧「出師一表真名士,千載誰堪伯仲間」
補充:
1。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陸游 <<書憤>>)
2。讀出師表而不垂淚者其人必不忠
(宋代學者趙與時在《賓退錄》中說:"讀諸葛孔明《出師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忠。讀李令伯《陳情表》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孝。讀韓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墮淚者,其人必不友。")
3。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
(《病起書懷》)
和
讀罷《出師表》,掩卷深思,一位為國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彷彿就站在面前。
《出師表》是諸葛亮分析時局,把握戰機向蜀後主劉禪提出的出師攻魏的意見書。作者在表中反復勸戒劉禪要繼承先主遺志,勵精圖治,嚴明法紀,以完成興復漢室、統一中原的大業,表現了他偉大的抱負和忠於蜀漢的決心。
諸葛亮知道,獎罰應該一致,否則人心不服。他寫道:「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對於蜀國的人才,這位蜀相也很有了解:「侍中侍郎郭攸之……悉以咨之……有所廣益」進行了廣泛的推薦。這突出表現了他一心為國毫無私心的磊落胸懷。「親賢臣、遠小人……」諸葛亮已經洞察了這一點,力諫君王不要親近小人,因為親近小人會給國家帶來禍患。聯系實際,親近小人而疏遠君子者,仍大有人在。有些單位的領導人喜愛聽身邊心術不正的下屬講恭維的話,拍他的馬屁;面對逆耳忠言,卻置之不理,甚至會找莫須有的「罪名」,把講正氣的同志「調離」。我實在想不出他們面對古人「親賢疏佞」勸戒的心理狀態,也許這些所謂的「領導」根本就沒有讀過《出師表》吧!
諸葛亮率兵出戰,甘願立下軍令狀,「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多麼豪爽耿直。如今又有多少人,口口聲聲說什麼一定要把「效益搞上去,否則……」「一定要以廠為家」。可是廠子倒閉了,他卻拍拍屁股一走了之。更有甚者用送禮行賄的手段,異地為官,另謀高就,繼續揮霍、攫取。這比起蜀相諸葛亮,怎不汗顏?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諸葛亮的高風亮節,至今令人懷念,讓人敬仰。我讀《出師表》更加深切地體會到,唯心中裝著國家和人民的人,歷史才不會忘記他。
❽ 諸葛亮寫的《出師表》,為何被譽為天下第一表文
《出師表》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給後主劉禪上書的表文,闡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對後主劉禪治國寄予的期望,言辭懇切,寫出了諸葛亮的一片忠誠之心。歷史上有《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通常所說的《出師表》一般指《前出師表》。
在文章一開篇便談論了當前局勢,天下一分為三,魏國實力最為雄厚,吳國靠著地利穩穩占據半壁江山,而蜀國國力最為薄弱,處境可見非常危險。然而,蜀國靠著人和,硬是打拚出一片天下,分得一杯羹。
諸葛亮寫此表文,心中可謂五味雜陳,有擔憂、有自信、有責任,以至於寫到最後臨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師一表真名世
諸葛亮雖然六齣祁山,但最終仍沒成功,而自己去世在五丈原,無不令人百感交集,但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卻是可歌可泣。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在《書憤》中也高度贊揚諸葛亮的智慧與忠心: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