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鄉市國土資源局
新鄉市南臨黃河,與省會鄭州、古都開封隔河相望;北依太行,與鶴壁、安陽毗鄰;西連煤城焦作,與晉東南接壤;東接油城濮陽,與魯西相連,是中原城市群及「十字」核心區重要城市之一,是豫北地區唯一的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城市,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發祥地之一。現轄兩市(輝縣市、衛輝市)、六縣(新鄉縣、獲嘉縣、原陽縣、延津縣、封丘縣、長垣縣)、四區(衛濱區、紅旗區、牧野區、鳳泉區)以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西工區、新鄉工業園區。總面積8290平方公里,總人口591萬;其中市區面積422平方公里,人口100萬。
於樹森 局長、黨組副書記
趙世軍 黨組書記、副局長、儲備中心主任
李世成 副局長
裴部之 副局長
李宇方 副局長
范玉嶺 副局長
張保成 紀檢組長
劉傳偉 調研員
馬國慶 助理調研員
於樹森簡介:河南新密人,1953年10月出生,漢族,1970年1月參加工作,1976年10月入黨。1970年1月~1973年1月,新密市冶煉廠工作;1973年1月~1977年1月,解放軍某部駕駛員、教員;1977年1月~1987年12月,鄭州市委、市總工會工作;1988年1月~1999年11月,鄭州工人日報社常務副總編、主任編輯;1999年11月~2004年4月,新華社河南分社《河南內參》主任記者;2004年4月~2008年3月,河南省國土資源廳辦公室副主任、研究室主任;2008年3月,任新鄉市國土資源局局長、黨組副書記。
【機構設置】新鄉市國土資源局現有幹部職工180人,退休人員29人;市局機關編制41人,實有40人。局機關內設辦公室、法規監察科(信訪科)、調控和監測科、統籌城鄉發展規劃科、財務科、耕地保護科、用地審批管理科、地籍管理科(測繪科)、土地利用管理科、礦產開發管理科、地質勘查與環境科、人事科(直屬機關黨委)、行政事項服務科13個職能科室;下設鳳泉分局、牧野分局、高新區分局、工業園區分局4個派出機構,土地儲備中心、土地監察隊、征地事務所、設土地開發整理中心、國土資源信息勘測中心、地產中心、國土資源局一分局、二分局、三分局9個直屬事業單位。
【土地資源】新鄉市地處黃河中下游,境內黃河170公里,流域面積4558平方公里。地形分為山區、丘陵、平原三類,以平原為主,占總面積的78%,平原地形為黃河沖擊平原和山前傾斜平原的過渡區,土層深厚肥沃,平坦遼闊,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基地和優質小麥生產基地。截至2010年底,全市轄區總面積829089.12公頃,其中,耕地475216.08公頃,園地6642.61公頃,林地93626.83公頃,草地5749.99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122920.83公頃,交通運輸用地28897.04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63445.63公頃,其他用地32590.11公頃。
【耕地保護】在全市國土資源工作會議上,市政府和各縣(市、區)政府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明確各級政府行政首長為本行政區域內耕地保護第一責任人,對本行政區域內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保護面積負總責,明確各縣(市、區)耕地保護目標任務。市國土資源局與各縣(市、區)國土資源部門簽訂了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全市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穩定在681.7萬畝和581.7萬畝以上,保護率達到85.32%,連續11年實現耕地佔補平衡。
【依法行政】積極推行依法行政責任制,認真抓好「依法行政」五年規劃實施工作。組織開展了規范性文件清理工作,共清理出各類規范性文件51件,及時向市政府法制辦上報了「立、改、廢」意見,其中建議保留41件、廢止9件、修改1件。充分發揮行政糾錯功能,規范系統內行政執法行為,2010年共審理行政復議案件兩起,結案兩起,受理率、結案率均達100%。行政應訴4起,勝訴3起,1起正在審理之中。積極做好耕地破壞鑒定工作,2010年,共對8起破壞耕地案件進行了實地鑒定,有力地打擊了破壞耕地行為。認真做好土地出讓金追繳工作,追繳土地出讓金近5千萬元。
【規劃修編】市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通過國家二十多個部委的審查,正式報國務院待批。2010年3月9日,全市128個鄉(鎮、辦事處)的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06~2020年)全部獲市政府批復,正式實施。鄉鎮規劃的審批實施為本市重點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產業集聚區建設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等創造了條件,保障了重點項目順利落地實施。
【土地利用】為增加土地供應的計劃性和規范性,結合各地經濟發展和土地市場的實際狀況,科學制訂年度(季)土地供應計劃和年度城市房地產用地供地計劃,比較嚴格地執行了供地計劃特別是房地產用地計劃,確保了本地房地產市場穩定。2010年,市本級土地供應計劃總量為201.0315公頃,截至2010年11月底,實際供應土地196.0532公頃,占土地供應計劃的97.52%。土地供應總量同比減少了50.9753公頃,減幅20.64%,已供應196.0532公頃土地中,存量用地117.9808公頃,占供應總量的60.18%;新增建設用地78.0724公頃,占供應總量的39.82%。
【國有建設用地管理】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招標、拍賣、掛牌出讓制度得到嚴格執行,土地市場秩序進一步規范,工業用地及商業、商品住宅等經營性用地的市場配置率進一步提高。政府供應土地及劃撥土地改變用途,劃撥土地轉讓,出讓土地改變用途、容積率等土地使用條件的辦理符合國土資源部「雙規范」要求。土地市場動態監測監管系統運行良好規范,「專人、專機、專線」制度落實,土地供應計劃、宗地出讓公告、供前公示、合同填報、結果公告、開發建設、供後監管等環節數據信息全部及時通過系統填報、更新和上傳,並定期檢查,撰寫分析報告。2011年11月22日以後,按照國土資源部和省國土資源廳的要求,土地市場動態監測監管系統及時轉並國土資源主幹網運行,將宗地坐標信息全部通過系統上傳,土地市場建設進步科學化、規范化及精確化。針對全國特別是一、二線城市房價居高不下且具持續上漲的趨勢,國家頻出宏觀政策予以調控,省級以上政府及監察、國土部門分別下發了國辦發〔2010〕4號、國土資發〔2010〕34號、豫國土資發〔2010〕2號、3號及國土資發〔2010〕151號等文件對土地市場進行了宏觀調控。市本級通過監測監管系統供應土地94宗162.5060公頃(新增建設用地49.7688公頃),以出讓方式供應79宗146.9836公頃,合同價款47325.0111萬元,以劃撥方式供應15宗15.5233公頃。
【地籍管理】2010年,加快推進國土資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設,完成全市城鎮、農村資料庫建設。全年市區國有土地使用權登記發證1705宗、集體土地使用權登記發證3宗、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4宗;國有土地使用權抵押登記發證119宗,注銷他項權利登記95宗;協助法院查封56宗,解封18宗;土地登記公告刊登36期,資料公開查詢49次。
【第二次土地調查】2010年,完成了農村土地調查成果核查任務,完成了「批而未用」地類的核查、耕地增加數量的核實分析、建設用地增加數量的核實分析,對基本農田劃定范圍內非耕地類進行了核實,並對「飛地」情況進行了調查統計,核查結果均報送省第二次土地調查辦公室。完成了全市權屬界線接邊任務,為節省人力、財力,提高效率,組織所轄8縣(市)4區集中開展了權屬接邊工作並順利完成接邊任務,接邊成果順利入庫上圖並及時上報備案。開展全市「二調」成果預匯總,按照省「二調」辦工作計劃安排,收集全市已上報國家審核等候確認的「二調」成果數據,要求承擔匯總任務的技術隊伍進行「二調」成果預匯總,希望通過預匯總初步掌握全市土地利用現狀。按照省廳及城鎮地籍數據更新的要求,2010年度變更調查工作通過政府公開招標,確定了技術隊伍,並全面開展年度變更調查與遙感監測工作及城鎮地籍數據更新工作,完成了成果匯總及上報任務;完成了「一張圖」工程建設外業核查及成果上報。對監測圖斑做到「四到」,即走到、看到、拍到、記錄到,外業結束又組織專人對調查成果真實性進行嚴格的審核,確保了調查底圖、監測圖斑記錄、照片與實地的「四一致」,外業核查成果已上報。
【用地保障】通過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全市最終爭取到城鎮建設用地規模22.5萬畝,位列全省第五位;全市核減基本農田11.7萬畝,佔全省核減基本農田總量的五分之一。2010年3月初,全市128個鄉(鎮、辦事處)新一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在全省第一個落地,實現「四規合一」,為城鎮、產業集聚區(專業園區)、新農村建設及項目順利落地奠定了基礎。全力保障項目用地,2010年,下達本市新增建設用地計劃7005畝,2009年上報、批准用地達到34224畝。新鄉市市區用地在全省第一個獲國務院審批,共批准用地8980畝。
【土地收購儲備】2010年,協調區、鄉政府先後完成了城關建材市場、洪門新村置換用地等地塊的收購拆遷,共收購土地558畝、拆遷各類建築物19.25萬平方米,遷移墳墓200餘座,完成了2009年已徵收的1049畝土地的地面附著物的清理、遷移、糾紛處理和補償。協調有關縣政府解決易地補充耕地指標1900餘畝,確保儲備用地手續按時上報。完成了高鐵車站周邊和107國道以西共計1200餘畝新征土地的勘測、聽證、各種費用的上繳等工作。
【土地「招拍掛」出讓】按照2010年經營性用地供應計劃,全年共舉行「招拍掛」活動10次,出讓土地29宗,成交26宗,面積2162.3099畝,成交價款91609.7821萬元,其中,商住用地17宗,面積1484.4599畝,成交價款82538.596萬元;工業用地9宗,面積677.85畝,成交價款9071.1861萬元。市本級17宗,面積1347.3729畝,成交價款77325.3831萬元,其中,商住用地成交16宗,面積1214.3429畝,成交價款74664.765萬元;工業用地成交1宗,面積133.03畝,成交價款2660.6181萬元;開發區成交8宗,面積699.227畝,成交價款9655.999萬元,其中,商住用地成交1宗,面積235.127畝,成交價款3762.031萬元;工業用地8宗,面積446.1畝,成交價款5893.968萬元;工業園區成交1宗工業用地,面積115.71畝,成交價款4628.4萬元。本年度處置破產企業土地資產9宗,面積約593畝,成交價款約3.68億元,通過土地資產處置變現為改制企業安置職工提供了資金保障。
【南水北調渠首及沿線土地整治重大項目建設】新鄉市率先提出的200萬畝重大土地綜合整治項目(河南省南水北調渠首及沿線土地整治重大項目),是7個省申報國土資源部審批項目中通過的第一個。2010年10月19日,該項目在新鄉市正式動工建設,涉及封丘、原陽、延津三縣,共佔地230萬畝,土地整治200萬畝,爭取資金28.86億元,2010年到位資金5.4321億元。項目實施後,新增耕地13.9萬畝,每年可增加糧食6億斤,該項目第一期整治土地19.6萬畝,投資2.79億元。
【產業集聚區建設】2010年,全市28個產業集聚區(專業園區)規劃全部落地,產業集聚區規劃總規模184.6平方公里,起步區70.6平方公里、發展區55.5平方公里、控制區58.5平方公里。新鄉市13個省定產業集聚區共安排年度土地利用計劃3900畝,佔全市總計劃的55.7%。實際用於產業集聚區(含專業園區)的用地總面積為7716.6畝,占應保障產業集聚區計劃總量的197.8%。累計建成標准廠房638.9萬平方米,2010年建成178.3萬平方米。
【城鄉統籌工作】2010年,全市3571個行政村規劃整合為1050個新型農村社區,全部落實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圖上。全市重點建設的369個新型農村社區用地總規模20萬畝,安排使用存量土地8.5萬畝,新增規模11.5萬畝,新增規模中安排規劃指標0.7萬畝,安排增減掛鉤項目區10.8萬畝。新鄉市共獲批掛鉤周轉指標1.11萬畝,佔全省總量的28.88%。市委、市政府下發了《關於開展農村建設用地專項整治推進統籌城鄉發展的通知》,在全市開展農村建設用地專項整治工作,量化各縣(市、區)拆舊任務,規定了拆除復耕時限,制定了獎懲措施。
【新鄉設立全國首家土地法庭】2010年6月24日,我國首家以專職審理土地糾紛案件的「土地審判庭」在新鄉市中級人民法院掛牌。國家土地督察濟南局副專員杜滇昆、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李志民,新鄉市市長李慶貴、政法委書記弋振立出席了掛牌儀式。土地糾紛審判庭主要職責是審理因統籌城鄉發展、城市化建設、房屋拆遷、土地徵用等各種土地產權糾紛引起的案件。土地違法案件發現、處理、執行問題以及土地信訪糾紛等問題有望得以有效解決。
【土地開發整理】2010年,土地整理中心大力推進土地開發整理項目實施,開展土地綜合整治,中心監管共有13個實施項目,建設總規模151512.9畝,總投資15578.08萬元,新增耕地面積8034.9畝,項目全部竣工並通過驗收。
【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督導相關縣(市)完成2009年獲批的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區的實施,尤其是對拆舊區的拆除復墾工作進行專項督導,確保相關縣(市)按期完成掛鉤試點,做好掛鉤周轉指標的歸還。2010年初,組織各縣(市、區)申報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項目139個,總面積1.38萬畝。受全省掛鉤周轉指標總量限制,省廳在申報的項目中有保有壓地批准了57個項目區,總面積2860畝。12月初,再次爭取省廳掛鉤周轉指標2000餘畝,保障了49個社區前期用地。
【行政事項服務】2010年,共受理各類辦件418件,其中劃撥土地使用權轉讓審批89件、土地使用權變更登記190件、土地使用權變更初始登記14件、建設項目壓覆礦床17件、土地使用權抵押注銷兩件;為企業辦理他項權利登記104件,有效緩解了企業的資金壓力。
【企業服務】2010年,共審查市屬、局(委)屬改制企業土地資產處置方案20份、改制審批表60份,依據法規政策提出修改意見30餘條。為7家改制企業辦理了土地評估結果備案(初審),涉及土地13宗10.22公頃(153.3畝),土地資產評估價值5761.9萬元。積極做好服務企業改制各項業務工作,起草上報改制企業辦理土地出讓手續請示、批復48份,為14家改制後企業辦理土地出讓手續,涉及土地32宗39.4614公頃(591.92畝),土地出讓合同價款4909.0257萬元。參加市屬、局(委)屬企業改制相關會議34次,對市領導批轉、有關部門轉呈、企業直接報送的涉及改制問題的20餘份來件,及時依法依規提出回復意見。
【礦產資源】新鄉市境內已發現的礦種有4大類28種,其中能源礦產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氣、地熱等;金屬礦產主要有鐵、銅、鉛、鋅、金等;非金屬礦產主要有水泥用灰岩、白雲岩、重晶石、花崗岩、大理岩、粘土等;水氣礦產包括地下水、礦泉水等。優勢礦產主要是煤和石灰岩,主要分布在輝縣市和衛輝市境內。全市礦產地總數為131處,其中,地質工作程度達到普查以上的38處。礦產規模達到小型以上礦產地有53處,其中大型礦床10處,中型礦床13處,小型礦床30處,礦點及礦化點78處。探明的礦產資源儲量中,煤炭12.6億噸、泥炭102.28萬噸、水泥用灰岩7.5億噸,重晶石30.7萬噸、水泥配料用粘土5366萬噸、耐火粘土877萬噸。
【礦產資源管理】截至2010年年底,全市共有礦山企業133家。按發證許可權分,部級發證兩個,省級發證13個,市級發證4個,縣級發證114個。按礦種分,其中煤礦10個,白雲岩8個,礦泉水4個,地熱1個,建築用砂3個,磚瓦粘土1個,磚瓦用頁岩11個,建築石料用灰岩91個,重晶石2個,石英砂岩2個。2010年度,全市從事礦業總人數為5853人,采礦總量為1759萬噸,礦業總產值244016.25萬元,綜合利用總產值2180萬元,礦產品銷售收入24748.86萬元,利潤總額為25650萬元。
【地質災害防治】全年無大的地質災害事故發生。2010年,新鄉市編寫了地質災害防治方案並發布實施,有力地推動了新鄉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嚴格落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制度,開展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培訓。全部完成新鄉市境內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建設工作。衛輝市被國土資源部授予全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榮譽稱號。
【地質環境治理和礦山公園建設】2010年,爭取到國家級「兩權」價款資金1400萬元,省級「兩權」價款資金2588萬元用於新鄉市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經過兩年多努力,鳳凰山省級礦山公園成功獲得「國家礦山公園」稱號。
【測繪管理】2010年,進一步健全了測繪管理機構,積極主動與當地人事編制部門聯系,把機構落實到位,目前,所轄8縣(市)中,已有6縣(市)成立了測繪管理科或加掛了測繪管理科牌子。有效整合利用測繪資源,提高測繪應急保障能力,為應對市內突發事件提供高效有序的測繪保障,認真編制了《新鄉市測繪應急保障預案》,並成立了新鄉市測繪應急保障領導小組和新鄉市測繪應急保障專家庫,開展了「數字城市」項目申報,籌劃編制領導工作用圖,積極開展了測繪類航空攝影與遙感項目報審和測繪任務備案工作,10月,積極配合省測繪質量產品監督檢驗站對輝縣市規劃局1:1000航測成圖項目進行了驗收,經過專家的一致評定,結果為合格。2010年,對全市36家測繪單位進行了測繪資質復審,22家測繪單位通過復審,全市復審換證率達到80%以上。
【信息化建設】市、縣兩級國土資源信息網路基本建成,運行情況良好。局機關大樓信息網路和中心機房工程建設完成,並通過專家驗收。局電子政務內網及外網、省、市、縣國土資源主幹網、電子監察網均建成並投入應用;安裝並啟用安全網閘、網路防病毒軟體等,確保信息網路安全運行,縣(市)局基本建立了區域網,市、縣級視頻會議系統建成並投入使用。全面完成河南省建設用地動態監管系統建設任務。電子政務系統在市、縣兩級主要業務部門得到應用。2010年,各科室部門在網站上共發布各類信息1157條,收到網友留言35條,其中回復4條;收到各類網上信訪56件,回復18件。為促進政務信息公開工作,進行了兩次網站政務公開信息檢查通報。聘請專業公司專家,對全局工作人員進行網路安全、辦公系統、防病毒軟體應用等約200人次的信息技術培訓。
【鄉所建設】鄉鎮機構改革以來,新鄉市基本完成基層國土資源所的機構建設工作。按照省廳下發的《基層國土資源所規范化建設驗收標准》,要求縣(市、區)迅速展開自查,通過抽查、檢查,2010年,全市共設置126個基層國土資源所,106個基層國土所達到規范化建設驗收標准,達標率83%。完成省廳規定的75%的基層所達標任務。
【執法監察】2010年,市區共查處違法案件90起,立案調查90起,下達處罰決定90起,收繳罰款776萬余元,其中,申請法院強制執行土地違法案件36起,申請率達到100%,向公安局移送土地違法案件22起,移送率達到100%。查處土地違法案件結案率100%,按要求圓滿完成了2010年度的工作目標。
2010年共接到「12336」群眾舉報案件及信件37件,上級領導交辦件63件,根據案件不同情況及時組織人員調查落實,同時將交辦內容傳真至有關縣局,並按時間要求將調查處理情況向上級有關部門進行了回復,做到了及時受理、及時處理。
【土地衛片執法】2010年,為保障衛片執法檢查工作順利有序開展,我市成立了以市長為組長,副市長為副組長,市公安局、市中級人民法院、市檢察院、市監察局等15個單位為成員的2009年度衛片執法檢查領導小組,全面負責開展土地衛片執法監察工作,建立了五個督查組,一是外業核查變化圖斑督查組;二是綜合材料匯總組;三是合法用地審核組;四是違法用地處理情況核查組;五是統計報表審核組。為全面推動工作,市衛片執法檢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及時制定和印發了《新鄉市開展2009年度土地衛片執法檢查工作實施方案》,將2009年衛片執法檢查工作與專項整治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明確了專項整治和衛片執法檢查活動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統一標准,統一要求,統籌安排。本次衛片執法檢查對全市6縣2市4個區行政區域內的土地使用情況進行了監測,共監測542個變化圖斑,後新增補變化圖斑1209個,總圖斑數為1751個,涉及土地面積26766.61畝,其中,合法用地面積19276畝,涉及耕地面積18157畝;違法用地面積1152畝,涉及耕地面積935.42畝,實地偽變化涉及土地面積為6338.61畝。違法用地宗數佔新增建設用地總宗數比例為22.38%,違法用地面積佔新增建設用地總面積比例為5.64%,違法佔用耕地面積佔新增建設耕地總面積的比例為4.9%。
【信訪工作】為進一步加大矛盾糾紛排查力度,妥善解決信訪穩定苗頭,在全市系統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百日競賽」和「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穩定」活動,同時,各單位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對本轄區內迅速開展拉網式大排查,摸清情況,做好登記,建好台賬。對各類國土資源信訪隱患苗頭,特別是第一季度已經發生進京、赴省的信訪案件,切實做到案結人穩。2010年,新鄉市國土資源系統共受理群眾來信436件(包括重信),全市國土資源系統接待群眾上訪共1560批6350人次,受理接待電話1162個。全年來市來訪共計327批606人次,集體訪20批136人次,集體訪批次占總批次的6%,人次佔22%。個體訪307批470人次,個體訪的批次占總批次的94%,人次占總人次的78%。其中違法佔地31%,征地糾紛23%,權屬糾紛12%,非法轉讓10%,破壞耕地5%,探采糾紛2%,咨詢建議17%。與同期相比,來市訪下降12%,集體訪批次下降10%,集體訪人次上升22%,信件總量下降26%。
(李永剛王素閣)
B. 航空攝影測量的相關規范有哪些可以分為哪幾類主要內容是什麼
1:500 1:1000 1:2000比例尺地形圖航空攝影規范 GB 6962--86
1:500 1:1000 1:2000地形圖航空攝影測量內業規范 GB 7930--87
1:500 1:1000 1:2000地形圖航空攝影測量外業規范 GB 7931--87
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圖航空攝影測量內業規范 GB 12340--90
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圖航空攝影測量外業規范 GB 12341--90
1:25000 1:50000 1:100000地形圖圖式 GB 12342--90
1:25000 1:50000地形圖編繪規范 GB 12343--90
1:5000 1:10000 地形圖航空攝影測量外業規范 GB/T 13977--92
1:5000 1:10000 地形圖航空攝影測量內業規范 GB/T 13990--92
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分幅與編號 GB/T 13989--92
工程攝影測量規范 GB 50167--92
1:5000 1:10000 地形圖圖式(修訂) GB/T 5791--93
攝影測量與遙感術語 GB/T 14950--94
1:500 1:1000 1:2000地形圖航空攝影測量數字化測圖規范 GB 15967--1995
數字線劃地形圖、數字高程模型質量要求 GB/T 17941.1—2000
主要內容自己去找吧。分類一般都是內業和外業。
C. 下列選項中,屬於成果與服務類標準的是( )。
A
答案解析:
根據測繪標準的分類:《測繪產品檢查驗收規定》為檢驗與測試類標准;《1:500
1:1
000
1:2
000地形圖航空攝影規范》為獲取與處理類標准;《測繪技術設計規定》為管理類標准。
D. 速求最新地籍測量規范
只是地籍測量規范?
1、《土地勘測定界規程》(TD/T1008-2007);
2、《土地利用現狀分類》(GB/T 21010-2007);
3、《城鎮地籍調查規程》(TD 1001-93 );
4、《城鎮地籍資料庫標准》(TD/T 1015-2007);
5、《國土基礎信息數據分類與代碼》(GB/T 13923-92);
6、《1∶500、1∶1000、1∶2000地形圖要素分類與代碼》(GB 14804-93);
7、《1:500、1:1000、1:2000地形圖圖式》(GB/T 20257.1-2007);
8、《1:500 1,1 000 1,2 000外業數字測圖技術規程》(GB/T 14912-2005);
9、《基礎地理信息數字產品 1:10 000、1:50 000數字高程模型》(CH/T1008-2001);
10、《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
11、《國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分幅與編號》(GB/T 13989-1992);
12、《全球定位系統(GPS)測量規范》(GB/T 18314—2009);
13、《數字測繪成果質量檢查與驗收》(GB/T 18316-2008);
14、《測繪成果質量檢查與驗收》(GB/T 24356-2009);
15、《遙感影像平面圖製作規范》(GB 15968-1995);
16、《全球定位系統實時動態測量(RTK)技術規范》(CH/T 2009-2010);
17、《衛星定位城市測量規技術規范》(CJJ/T 73-2010);
18、《低空數字航空攝影測量內業規范》(CH/Z 3003-2010);
19、《低空數字航空攝影測量外業規范》(CH/Z 3004-2010);
20、《低空數字航空攝影規范》(CH/Z 3005-2010);
21、《城市測量規范》(CJJ 8-2011);
22、經批準的本項目專業技術設計書。
E. 測繪資質分級
名字即電話,資質參謀王工
簡單說分為甲級、乙級、丙級、丁級四個級別
每個級別對人員、儀器、辦公場所、可作業范圍的要求是不同的!
其中乙級、丙級可以直接新注冊也可以升級資質
甲級的只能升級!不能新辦!
F. 遙感圖像的幾何變形誤差的影響因素
遙感圖像的幾何變形誤差可分為靜態誤差和動態誤差兩大類。靜態誤差是指在成像過程中,感測器相對於地球表面呈靜止狀態時所具有的各種變形誤差;動態誤差則主要是由於在成像過程中地球的旋轉所造成的圖像變形誤差。靜態誤差又可分為內部誤差和外部誤差兩類變形誤差。內部誤差主要是由於感測器自身的性能、技術指標偏離標稱數值所造成的,它隨感測器的結構不同而異,誤差較小,本書不做討論。例如,對於框幅式航空攝影機,有透鏡焦距變動、像主點偏移、鏡頭光學畸變等誤差;對於多光譜掃描儀(MSS),有掃描線首末點成像時間差、不同波段相同掃描線的成像時間差、掃描鏡旋轉速度不均勻、掃描線的非直線性和非平行性、光電檢測器的非對中等誤差,本書不做討論。外部變形誤差指的是感測器本身處在正常工作的條件下,由感測器以外的各因素所造成的誤差。例如感測器的外方位(位置、姿態)變化、感測介質的不均勻、地球曲率、地形起伏、地球旋轉等因素所引起的變形誤差等。
1.感測器成像幾何形態帶來的變形
感測器一般的幾何成像方式包括中心投影、全景投影、斜距投影以及平行投影等;在這幾種不同的類型中,平坦地區的豎直攝影的中心投影和豎直情況下的平行投影是沒有幾何形態變形的,因為中心投影圖像本身與地面景物保持相似的關系,而全景投影和斜距投影的結果,則產生圖像變形。通常把豎直攝影的中心投影和平行投影(正射投影)的圖像視為基準圖像,而全景投影和斜距投影變形規律可以通過與中心投影或正射投影的影像相比較而獲得。因此,航空相片的解析理論是各種遙感圖像的解析基礎。
2.遙感數字影像幾何糾正的一般過程
遙感數字影像的幾何糾正的目的就是改正原始影像的幾何變形,生成一幅符合某種地圖投影或圖形表達要求的新的圖像,幾何糾正的一般步驟見圖5-1。
圖5-7 雙象素重采樣法
4)雙象素重采樣法。從頻譜分析而言,上述的雙線性與雙三次內插法,均是一個低通濾波,濾掉信號中的高頻分量,使影像產生平滑(模糊)。隨著計算機容量與外存容量的不斷增加,因此有人建議採用將原始的數字影像的一個象素在x,y方向均擴大一倍,然後再對放大了1倍的影像進行重采樣。如圖5-7所示,它相當於將一條灰度為100的直線作旋轉。圖5-7(b)是對原始影像5-7(a)進行雙線性內插的結果;而圖5-7(d)則是由放大一倍後的影像(c),同樣採用雙線性內插的結果。由圖可看出,對放大一倍之影像進行重采樣-雙象素影像重采樣,能更好地保持影像的「清晰度」。
重采樣工作不僅在數字遙感影像的幾何糾正中需要做,在數字遙感圖像處理中也大量地用到。
(7)輸出糾正數字影像
經過逐個象元的幾何位置變換和灰度重采樣得到的輸出影像數據按需要的格式(或應用中常用的影像文件格式)寫入糾正後的輸出影像文件。
G. GB/T27920.2-2012 數字航空攝影規范第2 部分:推掃式數字航空攝影——PDF格式
留下郵箱,我發給你
H. 地理學的18個標準是什麼
18項測繪地理行業標准:
18項行業標准中均為新制定標准,具體包括CH/T 1026-2012《數字高程模型質量檢驗技術規程》、CH/T
1027-2012《數字正射影像圖質量檢驗技術規程》、CH/T 1028-2012《變形測量成果質量檢驗技術規程》、CH/T
1029-2012《航空攝影成果質量檢驗技術規程 第1部分:常規光學航空攝影》、CH/T 1030-2012《基礎測繪項目文件歸檔技術規定》、CH/T
1031-2012《新農村建設測量與制圖規范》、CH/T 2011-2012《全球導航衛星系統連續運行基準站網運行維護技術規范》、CH/T
3009-2012《1:50000地形圖合成孔徑雷達航天攝影測量技術規定》、CH/T
3010-2012《1:50000地形圖合成孔徑雷達航空攝影技術規定》、CH/T
3011-2012《1:50000地形圖合成孔徑雷達航空攝影測量技術規定》、CH/T 4017-2012《矢量地圖符號製作規范》、CH/T
9013-2012《數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設要求》、CH/T 9014-2012《數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運行服務規范》、CH/T
9015-2012《三維地理信息模型數據產品規范》、CH/T 9016-2012《三維地理信息模型生產規范》、CH/T
9017-2012《三維地理信息模型資料庫規范》、CH/Z 9018-2012《地理信息網路分發服務元數據內容規范》、CH/Z
9019-2012《地理信息元數據服務介面規范》。
CH/T 1026-2012《數字高程模型質量檢驗技術規程》、CH/T 1027-2012《數字正射影像圖質量檢驗技術規程》、CH/T
1028-2012《變形測量成果質量檢驗技術規程》、CH/T 1029-2012《航空攝影成果質量檢驗技術規程
第1部分:常規光學航空攝影》這4項行業標准在GB/T
24356-2009《測繪成果質量檢查與驗收》的基礎上,分別細化了數字高程模型、數字正射影像圖、變形測量成果以及常規光學航空攝影成果的質量檢查內容和方法,為相應測繪地理信息成果的質量檢驗提供了技術依據。
CH/T 9013-2012《數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設要求》和CH/T
9014-2012《數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運行服務規范》2項行業標准分別規定了數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前期建設實施以及後期運行服務階段的各項內容和要求,與先前發布實施的相關標准構成了數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設與應用的標准系列,對於規范引導數字城市建設與應用十分重要。CH/T
9015-2012《三維地理信息模型數據產品規范》、CH/T 9016-2012《三維地理信息模型生產規范》、CH/T
9017-2012《三維地理信息模型資料庫規范》等3項行業標准分別規定了三維模型的數據獲取、加工處理和生產建庫等過程以及技術要求,填補了行業領域三維地理信息模型標准方面的空白。
CH/T 3009-2012《1:50000地形圖合成孔徑雷達航天攝影測量技術規定》、CH/T
3010-2012《1:50000地形圖合成孔徑雷達航空攝影技術規定》、CH/T
3011-2012《1:50000地形圖合成孔徑雷達航空攝影測量技術規定》等3項行業標准分別規定了針對1:50000地形圖測繪的星載合成孔徑雷達數據航天攝影測量內業成圖、合成孔徑雷達航空攝影以及航測成圖基本技術要求,對於推廣應用基於合成孔徑雷達數據的地形圖測繪技術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行業標准化指導性技術文件CH/Z
9018-2012《地理信息網路分發服務元數據內容規范》和CH/Z
9019-2012《地理信息元數據服務介面規范》分別規定了地理信息網路分發服務中元數據內容及其編碼方法、地理信息元數據服務的信息模型及其訪問介面,為地理信息網路分發服務的元數據信息服務和地理信息元數據服務的互操作訪問提供了技術保障。
CH/T 1030-2012《基礎測繪項目文件歸檔技術規定》、CH/T 1031-2012《新農村建設測量與制圖規范》、CH/T
2011-2012《全球導航衛星系統連續運行基準站網運行維護技術規范》、CH/T
4017-2012《矢量地圖符號製作規范》等4項行業標准分別規范了基礎測繪項目文件整理與歸檔、新農村建設測量與制圖、全球導航衛星系統連續運行基準站網運行與維護、地形圖圖式矢量地圖符號製作的相關技術要求,能夠為規范基礎測繪項目文件歸檔管理、新農村建設測繪保障、國家和區域基準站網運行維護、地圖符號製作繪制與共享等給予針對性的指導。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