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贊美果實成熟的句子
16. 秋天,紅艷艷的蘋果扒開綠葉往外瞧;小紅燈籠似的棗子掛滿了枝頭;像紫瑪瑙的葡萄一串串地掛在葡萄架下,真迷人呀!
17. 稻田裡,一片黃澄澄的稻穀隨著秋風翻起金波,綠油油的菜地里,肥嫩的菜葉上閃耀著晶瑩的露珠。
18. 蘋果一個個紅得發亮,像一團團紅色的火焰。
19. 你看,果園里,一個個大大小小的柿子,紅紅的圓圓的,遠遠望去像一個個紅燈籠似的,掛滿了樹梢,它們你擠我碰,正被人們一個個摘下放入筐中,成熟的石榴裂開了嘴笑嘻嘻的迎接人們的採摘,蘋果樹上的蘋果掛滿了枝頭,人們正面帶收獲的喜悅,把它們一個一個的從樹上摘了下來,橙紅色的橘子,掛在枝頭上,漲紅了臉,正等待著人們收獲呢!
20. 來到那農家小院,展現在我眼前的是一棵高大的海紅果樹,上面結滿了紅紅的果子,快要把樹媽媽壓彎了腰。
21. 看,一個個晶瑩透亮。有的石榴是是青綠色的,在太陽的映照下,透明發亮,如同用翡翠雕刻成一般。有的石榴笑得咧開了嘴,像胖乎乎的娃娃。
22. 那稻穀般黃的是梨,黃得像塗了一層金粉,遠遠望去,就像一隻只葫蘆掛在那兒,金燦燦的。
23. 那紅通通的蘋果像個害羞的小姑娘,連話不敢說。茄子大大方方的跑著,到了鍾點還裂著嘴。橘子和柿子起著燈籠照亮了整個果園。
24. 瞧!這里果實累累:蘋果又大又圓,象一個個紅彤彤的小皮球,那邊樹上結滿了大大的柿子,象一個個紅燈籠;一串串紫瑩瑩的葡萄掛在樹上沉甸甸的,好像一串串晶瑩剔透的珍珠。還有那黃澄澄的梨,青青的脆棗,笑的咧開嘴的石榴,讓人看了,真是饞涎欲滴。
25. 你瞧,農田裡,稻子笑彎了腰,高粱漲紅了臉,成片成片的豆莢搖動著,發出嘩啦啦的聲響,好像在唱著豐收的贊歌;成片成片的棉桃也被秋風吹得裂開了嘴,它們爭先恐後地吐出一朵朵雪白的棉花,看著農民伯伯在田裡收獲的勁頭,不知他們有多高興呢?
26. 進了果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棵棵的橘子樹,那成熟的橘子,掛在樹上,像一個個金元寶。「我應該是這個季節第一個來的吧。」每當此時,我總會這樣想,因為如果那些小孩子們比我早的話,「金元寶」早就沒了吧!
27. 秋天的天氣很晴朗,果園里的果子都熟了,蘋果樹上掛滿了紅燈籠,把樹枝壓彎了腰;梨兒黃澄澄的還有那紫色的葡萄一串一串的掛在葡萄架上。你看那樹葉有的是黃色的。有的是綠色的還有的是半黃半綠的,和那各種顏色
㈡ 用什麼和人類優秀文明成果滋養人心
馬克思主義是時代的產物,有其經濟、社會歷史條件的客觀基礎,同時也有人類文版明成果的理論淵源。換句話說,馬權克思主義是在吸取以往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的優秀成果,特別是在批判繼承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英國空想社會主義合理思想的基礎上,在深刻分析資本主義發展趨勢和總結工人階級斗爭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創立和發展起來的。它在革命實踐的基礎上,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體系及其主要部分,即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是哲學史上偉大的變革,其關鍵就在於,它以科學的實踐為基礎正確地解決了包括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即人與世界的關系,從而實現了唯物論和辯證法、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的統一,形成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體系。
㈢ 四要堅持學以致用,解決成果檢驗的問題."學"的效果如何,最終要靠"做"來檢驗
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既部署「過河」的任務,又指導解決「橋或船」的問題,為我們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樹立了典範。深入學習貫徹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既要准確理解講話提出的一系列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又要深刻把握講話貫穿的科學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斷提高攻堅克難、化解矛盾、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更好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
學習和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
總書記指出:「馬克思主義哲學深刻揭示了客觀世界特別是人類社會發展一般規律,在當今時代依然有著強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導我們人前進的強大思想武器。」我們黨自成立起就高度重視在思想上建黨,其中十分重要的一條就是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和武裝全黨。學哲學、用哲學,是我們黨的一個好傳統。要原原本本學習和研讀經典著作,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自己的看家本領。
辯證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總書記強調,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不斷接受馬克思主義哲學智慧的滋養,更加自覺地堅持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增強辯證思維、戰略思維能力,更好地指導實踐。
第一,學習掌握世界統一於物質、物質決定意識的原理,堅持從客觀實際出發制定政策、推動工作。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是辯證唯物主義最基本、最核心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石。遵循這一觀點,最重要的就是堅持一切從客觀實際出發。當代中國最大的客觀實際是什麼?就是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我們認識當下、規劃未來、制定政策、推進事業的客觀基點。客觀實際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既要看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沒有變,也要看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每個階段呈現出來的新特點,從而使主觀世界更好符合客觀實際,按照實際決定工作方針,這是我們必須牢牢記住的工作方法。
第二,學習掌握事物矛盾運動的基本原理,不斷強化問題意識,積極面對和化解前進中遇到的矛盾。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事物聯系的實質內容和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人的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從根本上說就是不斷認識矛盾、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問題是事物矛盾的表現形式,強調增強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就是承認矛盾的普遍性、客觀性,就是要善於把認識和化解矛盾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矛盾更加復雜,既有過去長期積累而成的矛盾,也有在解決舊矛盾過程中產生的新矛盾,大量的還是隨著形勢環境變化新出現的矛盾。這些矛盾許多是這個發展階段必然出現的,是躲不開也繞不過去的。對待矛盾的正確態度,應該是直面矛盾,並運用矛盾相輔相成的特性,在解決矛盾過程中推動事物發展。
第三,學習掌握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方法,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提高駕馭復雜局面、處理復雜問題的本領。唯物辯證法揭示了物質世界普遍聯系和永恆發展的特性,要求人們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過程中,充分運用辯證方法觀察和處理問題,正確分析矛盾,在對立中把握統一、在統一中把握對立,克服極端化、片面性,不斷提升辯證思維能力。當前,我國社會各種利益關系十分復雜,要堅持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統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聯系地而不是單一孤立地觀察事物,准確把握客觀實際,真正掌握規律,妥善處理各種重大關系。
第四,學習掌握認識和實踐辯證關系的原理,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實踐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觀點。實踐決定認識,是認識的源泉和動力,也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認識對實踐具有反作用,正確的認識推動正確的實踐,錯誤的認識導致錯誤的實踐。推進各項工作,根本的還是要靠實踐出真知。理論必須同實踐相統一。必須高度重視理論的作用,對經過反復實踐和比較得出的正確理論,要堅定不移堅持。同時要根據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不斷深化認識,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實現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良性互動。
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人的社會歷史觀和價值觀。總書記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只有堅持歷史唯物主義,我們才能不斷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的認識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斷開辟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要結合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際,學習和運用歷史唯物主義。
要學習和掌握社會基本矛盾分析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存在於一切社會形態之中,規定著社會性質和基本結構,推動著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只有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結合起來觀察,把社會基本矛盾作為一個整體來觀察,才能全面把握整個社會的基本面貌和發展方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不斷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調整生產關系,不斷適應經濟基礎發展完善上層建築,不斷適應我國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變化來推進社會發展。
要學習和掌握物質生產是社會生活的基礎的觀點。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最活躍、最革命的要素。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要堅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這個重大戰略判斷,堅持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不斷向前發展,推動實現物的不斷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物質生產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但生產關系也可以反作用於生產力,上層建築也可以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必須圍繞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全面深化各領域改革,通過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更好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要學習和掌握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人民是推動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是真正的英雄。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既是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在實際工作中的具體體現,也是我們黨始終堅持的根本工作路線和根本工作方法。要深刻認識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性,深入群眾中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和辦法,深入研究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的規律和特點,充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拉近與群眾的思想感情距離,不斷提高為人民服務的實際本領。
2.保持戰略定力
戰略定力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當今時代,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社會全面開放,國內國外各種思潮、各種觀點甚至各種奇談怪論多得很,眾說紛紜、泥沙俱下,可謂「亂花漸欲迷人眼」。總書記指出:「在這樣的復雜環境中,保持理論上的清醒、增強政治上的定力是很要緊的。」
面對復雜深刻的國際形勢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任務,如果能夠始終保持強大戰略定力,在戰略上判斷准確、謀劃科學、贏得主動,黨和人民事業就會大有希望,就會立於不敗之地,不斷開辟前行道路。如果沒有足夠戰略定力,就容易出現心理上患得患失、行動上猶豫不決、戰略上搖擺不定,就容易隨波逐流、進退失據,乃至喪失行動能力,錯失發展機遇。實現偉大目標,進行戰略抉擇,作出重大決策,不僅要有「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進取精神,更要有「亂雲飛渡仍從容」的戰略定力。
保持戰略定力,從根本上說,就是要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書記指出:「在道路、方向、立場等重大原則問題上,旗幟要鮮明,態度要明確,不能有絲毫含糊。」他反復強調,「在政治制度模式上,我們就是要咬定青山不放鬆、任爾東西南北風」。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黨每當遇到嚴峻挑戰,黨中央總是能夠沉著冷靜、把握得當、因應適宜,總是能夠成功扭轉危局、化危為機、開創新局,根本原因在於我們黨始終保持強大的戰略定力,堅持獨立自主,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保持戰略定力,就要在制定政策時冷靜觀察、謹慎從事、謀定後動。大國治理強調政策的穩定性、延續性,切不可朝令夕改。總書記多次強調: 「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一旦出現就無法挽回、無法彌補。我們的立場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既要大膽探索、勇於開拓,也要穩妥審慎、三思而後行。」當前,隨著我國改革不斷向縱深推進,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各種矛盾相互交織,各種訴求相互碰撞,各種力量競相發聲,推進改革的敏感程度、復雜程度前所未有。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確保改革沿著正確方向前進,需要無比強大的戰略定力。必須始終保持清醒頭腦,不為各種錯誤觀點所左右,不為各種干擾所迷惑,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以我為主,該改的堅決改,不能改的堅決守住,牢牢把握改革的領導權和主動權。
保持戰略定力,就要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中平心靜氣、靜觀其變。「紛繁世事多元應,擊鼓催征穩馭舟。」總書記指出,當今世界,風雲變幻,最需要的是戰略定力。要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積極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在這個問題上,要有足夠的戰略定力和戰略自信,不要因一時一事或某些人、某些國家的言論而受到影響,更不能掉入別人故意設置的各種陷阱,使我們長期致力維護的和平環境受到破壞,耽誤和平發展大局。要善於審時度勢、內外兼顧、趨利避害,從國際形勢和國際條件的發展變化中把握方向、用好機遇、創造條件、駕馭全局,在復雜形勢下做到「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保持戰略定力,要著眼大局,謀准大勢,把握好度。有定力並不意味著一成不變,而是要把握好變和不變的關系。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最核心的問題是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穩」也好,「改」也好,是辯證統一、互為條件的,關鍵是要把握好這兩者之間的度。
3.提高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底線思維能力
我們黨面對著十分復雜的國內外環境,肩負著繁重的執政使命,如果缺乏科學理論思維的有力支撐,就難以戰勝各種風險和困難,難以不斷前進。要切實提高運用科學理論思維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戰略思維能力,就是高瞻遠矚、統攬全局,善於把握事物發展總體趨勢和方向的能力。提高戰略思維能力,就要視野開闊、胸襟博大,以小見大、見微知著,站在時代前沿和戰略全局的高度觀察、思考和處理問題,從政治上認識和判斷形勢,透過紛繁復雜的表面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和發展的內在規律。要做到既抓住重點又統籌兼顧,既立足當前又放眼長遠,既熟悉國情又把握世情,在解決突出問題中實現戰略突破,在把握戰略全局中推進各項工作。
歷史思維能力,就是以史為鑒、知古鑒今,善於運用歷史眼光認識發展規律、把握前進方向、指導現實工作的能力。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提高歷史思維能力,就要加強對中國歷史、黨史國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和世界歷史的學習,深刻總結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認清歷史趨勢,在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現實工作、更好走向未來。
辯證思維能力,就是承認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善於抓住關鍵、找准重點、洞察事物發展規律的能力。我們的事業越是向縱深發展,就越要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提高辯證思維能力,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矛盾雙方對立統一過程中把握事物發展規律,克服極端化、片面化。
創新思維能力,就是破除迷信、超越陳規,善於因時制宜、知難而進、開拓創新的能力。世間萬物,變動不居。「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總書記指出:「生活從不眷顧因循守舊、滿足現狀者,從不等待不思進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將更多機遇留給善於和勇於創新的人們。」提高創新思維能力,就是要有敢為人先的銳氣,打破迷信經驗、迷信本本、迷信權威的慣性思維,摒棄不合時宜的舊觀念,以思想認識的新飛躍打開工作的新局面。
底線思維能力,就是客觀地設定最低目標,立足最低點,爭取最大期望值的能力。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善於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壞處准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這樣才能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他指出,1945年毛澤東同志在黨的七大上作結論報告,在講「准備吃虧」、准備對付困難時一口氣列了17條困難。毛澤東同志說:「許多事情是意料不到的,但是一定要想到,尤其是我們的高級負責幹部要有這種精神准備,准備對付非常的困難,對付非常的不利情況。」提高底線思維能力,就是要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寧可把形勢想得更復雜一點,把挑戰看得更嚴峻一些,做好應付最壞局面的思想准備。要增強前瞻意識,把工作預案准備得更充分、更周詳,做到心中有數、處變不驚。
4.調查研究是一項基本功
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研究問題、制定政策、推進工作,刻舟求劍不行,閉門造車不行,異想天開更不行,必須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不斷增強看問題的眼力、謀事情的腦力、察民情的聽力、走基層的腳力。
重視調查研究,是我們黨做好領導工作的重要傳家寶。只有深入調查研究,才能真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真正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也才能從根本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正確制定與貫徹執行,保證我們在工作中盡可能防止和減少失誤,即使發生了失誤也能迅速得到糾正而又繼續勝利前進。經常開展調查研究,非常有益於促進領導幹部正確認識客觀世界、改造主觀世界、轉變工作作風、增進同人民群眾的感情,有益於深切了解群眾的需求、願望和創造精神、實踐經驗。
調查研究要找准問題、有的放矢。開展調查研究的目的是把事情的真相和全貌調查清楚,把問題的本質和規律把握准確,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對策研究透徹。要緊緊圍繞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貫徹執行,深入研究影響和制約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突出問題,深入研究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熱點難點問題,深入研究黨的建設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深入研究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重點問題,深入研究當今世界政治經濟等領域的重大問題。這樣才能使調查研究工作同中心工作和決策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更好地為各級黨委和科學決策服務,為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服務。
調查研究要深入實際、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是獲得正確認識的源泉,也是檢驗和深化認識的根本所在。調查研究成果的質量如何,形成的意見正確與否,最終都要由人民群眾的實踐來檢驗。要多層次、多方位、多渠道地調查了解情況,既要調查機關,又要調查基層;既要調查幹部,又要調查群眾;既要解剖典型,又要了解全局;既要到工作局面好和先進的地方去總結經驗,又要到困難較多、情況復雜、矛盾尖銳的地方去研究問題。基層、群眾、重要典型和困難的地方,應成為調研重點,要花更多時間去了解和研究。尤其對群眾最盼、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更要主動調研,抓住不放,真正聽到實話、察到實情、獲得真知、收到實效。
調查研究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堅持實事求是,最基礎的工作就是了解實際、掌握實情。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作深入系統而不是粗枝大葉的調查研究,使思想、行動、決策符合客觀實際。要樹立求真務實的作風,堅持追求真理、修正錯誤的勇氣,從客觀實際出發,堅持結論產生在調查研究之後,建立在科學論證的基礎上。對調查了解到的真實情況和各種問題,堅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報喜又報憂,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要處理好調查和研究兩個環節的關系,在調查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細致的思考,進行一番交換、比較、反復的工作,把零散的認識系統化,把粗淺的認識深刻化,直至找到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找到解決問題的正確辦法。要把實事求是原則貫穿到各項工作中去,努力把真實情況掌握得更多一些、把客觀規律認識得更透一些,為做好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調查研究要制度化經常化。在堅持和加強調查研究方面,我們黨相繼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要在實踐中大力弘揚、健全完善、抓好落實,使調查研究真正成為各級領導幹部自覺的經常性活動。要堅持和完善先調研後決策的重要決策調研論證制度,把調查研究貫穿於決策的全過程,真正成為決策的必經程序,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水平。領導幹部要帶頭調查研究,拿出一定時間深入基層,特別是主要負責人要親自主持重大課題的調研。堅持和完善領導幹部聯系點制度,領導幹部不僅要「身入」基層,更要「心到」基層,始終關心基層聯系點,關心聯系點的群眾,真心實意地交朋友、拉家常,直接了解基層幹部群眾的所想、所急、所盼。蹲點調研、解剖麻雀是過去常用的一種調研方式,在信息化時代依然是管用的,可以有選擇地開展蹲點調研。
5.發揚釘釘子精神
幹事業好比釘釘子。釘釘子往往不是一錘子就能釘好的,而是要一錘一錘接著敲,直到把釘子釘實釘牢,釘牢一顆再釘下一顆,不斷釘下去,必然大有成效。如果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結果很可能是一顆釘子都釘不上、釘不牢。做工作、幹事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總書記反復強調,要發揚釘釘子的精神,不折騰、不反復,切實把工作落到實處,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
發揚釘釘子精神,就要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總書記指出:「我們要牢記一個道理,政貴有恆。為官一方,為政一時,當然要大膽開展工作、銳意進取,同時也要保持工作的穩定性和連續性。」一張好的藍圖,只要是科學的、切合實際的、符合人民願望的,就要一茬一茬接著干,干出來的都是實績,廣大幹部群眾都會看在眼裡、記在心裡。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朝令夕改,那就什麼事情也幹不成。領導幹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思想境界,始終堅持為人民謀利益的政績觀,正確處理大我和小我的關系,長遠利益、根本利益和個人抱負、個人利益的關系,多做打基礎、利長遠的事,不搞脫離實際的盲目攀比,不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真正做到對歷史和人民負責。
發揚釘釘子精神,就要堅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實」。總書記強調:「要抓實、再抓實,不抓實,再好的藍圖只能是一紙空文,再近的目標只能是鏡花水月。」幹事業不是做樣子,不是做表面文章。很多時候,有沒有新面貌,有沒有新氣象,並不在於制定一打一打的新規劃,喊出一個一個的新口號,而在於結合新的實際,用新的思路、新的舉措,腳踏實地把既定的科學目標、好的工作藍圖變為現實。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切實干出成效來,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任務一經確定,就要一步一個腳印、穩扎穩打向前走,不斷積小勝為大勝。
發揚釘釘子精神,還要建立規范的幹部考核評價體系,形成激勵幹部求真務實的有效機制。要切實使那些重實際、說實話、務實事、求實效的幹部,不僅不吃虧,而且受到鼓勵、褒獎、重用;使那些做表面文章、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和「政績工程」、跑官要官的幹部,不僅撈不到好處,而且受到批評和懲處。只有這樣,才能使開拓進取謀發展、埋頭苦幹抓落實蔚然成風。
6.依靠學習走向未來
我們黨歷來重視抓全黨特別是領導幹部的學習。在每一個重大轉折時期,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總是號召全黨同志加強學習;而每次這樣的學習熱潮,都能推動黨和人民事業實現大發展大進步。總書記指出,全黨同志一定要善於學習、善於重新學習,要有本領不夠的危機感,以時不我待的精神,一刻不停地增強本領。只有全黨本領不斷增強了,「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才能夢想成真。
當今世界發展變化很快,當代中國發展變化也很快,新情況新問題新事物層出不窮。同過去相比,我們今天的學習任務不是輕了,而是更重了。這是因為,我們遇到的問題中,有些是老問題,或者是我們長期努力解決但還沒有解決好的問題,或者是有新的表現形式的老問題,但大量是新出現的問題。要認識好、解決好這些問題,唯一的途徑就是增強我們自己的本領。只有加強學習,才能增強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主動性,才能使領導和決策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無知而亂的困境,才能克服本領不足、本領恐慌、本領落後的問題。
學習應該是全面的、系統的、富有探索精神的。既要抓住學習重點,也要注意拓展學習領域;既要向書本學習,也要向實踐學習;既要向人民群眾學習,向專家學者學習,也要向國外有益經驗學習。首先,要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不斷補精神之鈣、固思想之元、培為政之本。要有「望盡天涯路」那樣志存高遠的追求,耐得住「昨夜西風凋碧樹」的清冷和「獨上高樓」的寂寞,靜下心來通讀苦讀;要勤奮努力,刻苦鑽研,捨得付出,百折不撓,即使「衣帶漸寬」也「終不悔」,「人憔悴」也心甘情願;要堅持獨立思考,學用結合,學有所悟,用有所得,在學習和實踐中「眾里尋他千網路」,最終「驀然回首」,在「燈火闌珊處」領悟真諦。其次,要加強對歷史的學習,特別是對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中國歷史的學習,從歷史中得到啟迪、得到定力;認真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學習黨章黨規和國家法律法規。這些既是領導幹部開展工作要做的基本准備,也是很重要的政治素養。同時,還要堅持干什麼學什麼、缺什麼補什麼,結合工作需要學習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科技、軍事、外交等方面的知識。用各種科學知識把自己更好武裝起來,不斷提高知識化、專業化水平,真正成為行家裡手。
學習的目的全在於運用,要通過學習增強工作本領、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古人講,「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說的就是學以致用這個道理。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講的也是同樣的道理。要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馬克思主義學風,帶著問題學,拜人民為師,做到干中學、學中干,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千萬不能誇誇其談、陷於「客里空」。
要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擔負著黨和人民交付的重大職責,形勢在發展,任務在變化,以不變應萬變是不行的。要真正把學習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自覺學習、主動學習、終身學習。要善於擠時間,多一點學習、多一點思考,少一點無謂的應酬、少一點形式主義的東西。要沉下心來,貴在持之以恆,重在學懂弄通,不能心浮氣躁、淺嘗輒止、不求甚解。要把學習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如飢似渴地學習,積少成多、積沙成塔,積跬步以至千里。
好學才能上進。中國人依靠學習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學習走向未來。我們的幹部要上進,我們的黨要上進,我們的國家要上進,我們的民族要上進,就必須大興學習之風,堅持學習、學習、再學習,堅持實踐、實踐、再實踐。
㈣ 夏學惠的藝術成果
代表作《牡丹圖》,深得王雪濤大師的真傳,雍容華貴,富麗堂皇,健康向上,具有強烈的時代感。所畫牡丹形神兼備,氣韻生動,艷而不俗,充滿陽剛之氣,被譽為「國色天香牡丹王」。大小章幅皆成傳神佳作,王雪濤大師如果再世,當贊嘆不已,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勢。他畫的《大吉大利富貴長春》,以濃重的筆墨,注入書法的內涵,寥寥數筆,一隻栩栩如生的雄雞,躍然紙上,與象徵富貴的牡丹相呼應,使人感到一種生命的歡樂,社會穩定與生活的幸福。《年年有餘,歲歲平安》堪稱大手筆,兩條濃淡各異的鯰魚,象徵著人們生活的富裕和對社會平安的渴求。《神州萬年春》8尺橫幅,以盛開的牡丹為主,岩石邊配以水仙,迎春和蒼松翠柏,並以遠山相映襯,整個畫面渾然一體,充滿生機,氣勢磅礴,反映純朴的大自然之美。對書畫創作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套路,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汲取傳統藝術精華,以滋養自己;以書入畫,豐富內涵,力求厚重,著意用筆用墨,將王雪濤的雅俗共賞與吳昌碩的古樸高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形成自己典雅大氣的藝術風格。總之,夏學惠的繪畫藝術是我國傳統繪畫的延續和發展。他幾十年如一日,為繼承和發展民族繪畫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具有深厚的傳統功力和純熟的筆墨技法,形成了自己的套路和風格,用自己的藝術語言,譜寫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的壯麗詩篇,以作品特有的藝術魅力激發人們對中華民族悠久文化的自豪感。
㈤ 哲學上有價值的理論成就在這幾年有哪一些
哲學尤如手機界面,沒能力請空歸零,哪縷旋律就無法普惠人們翩翩盈舞!其任務激活每一個人!一旦開口,別無異論!
㈥ 形容果實成熟的句子
描寫秋天果實成熟的句子
1、當秋風吹拂著你的雙頰,稻田裡,那一株株飽滿的稻穗充滿著成熟的喜悅,彎著腰,躬著背,低著頭,它好像是成功者謙虛的楷模,當秋天來臨時,碩果累累,秋高氣爽,一股成熟的氣息撲面而來,這一切都是那神奇的畫布——大自然,精心用粗細不一的線條,五彩繽紛的顏料,勾畫出一幅又一幅美得動人,色彩斑斕的圖畫, 讓人心曠神怡。 我愛秋天,愛秋的寧靜,愛秋的樸素,愛秋的高潔。
2、秋天悄無聲息地來了,邁著輕盈的步子,帶著收獲的希望和喜悅。稻子成熟了。金燦燦的稻田,那一串串飽滿充實的稻穗,承載著的,是農人一年的寄託和夢想。
3、深秋的大自然界,留下的是一片凄涼的景象。農忙後的田野,一眼望去,光禿禿的。牲口垂頭喪氣地在來回走動。成群的麻雀不時從麥地里騰空而起,又像下雹子似地紛紛散落在滿是塵土的道路上。烏鴉在低空盤旋,突然,它絕望地叫了一聲飛走了。於是,一種惆悵的感覺會向你的心頭襲來,勾起你無限的愁緒。
4、秋天是豐收的季節,無邊的稻田裡,放眼望去,目之所及滿是令心醉的金色,在陽光的照射下,越發光耀奪目,好象滿地的金子。嗬!怪不得割稻的農民樂得連嘴都合不攏,看著這樣豐碩的成果,誰不心裡樂開花呢!秋天到了,天空一碧如洗,好象用清水洗過的藍寶石一樣. 秋天的天空,像大海一樣湛藍。朵朵白雲宛如揚帆起航的輕舟,慢悠悠的漂浮著。風一吹樹葉落了,在天空中飄舞,就像一隻只黃燦燦的蝴蝶.還有楓樹,葉子全紅了,搖一搖,葉子紛紛落了下來,彷彿給大地鋪上了紅色的地毯,把大地裝點得格外美麗.而松樹,筆直筆直的,滿樹松葉綠得可愛,活像一把把張開的綠絨大傘, 風一吹,輕輕搖曳。秋姑娘唱著豐收之歌向我們走來了。稻田裡機聲隆隆,一台台收割機唱著歡歌,正在田裡來回穿梭,將沉甸甸的稻穗攬入「懷中」。
5、遠遠的,我聞到了撲鼻的香氣,一陣爽颯的風兒吹過,瞧,那一棵棵婆娑的桂花樹,隨風搖曳起來了。咦?那是什麼?好似金色的蝴蝶,好似銀色的綵帶,纏綿的飄呀飄,飄落下來,飄到了地上,桂花雖然沒有琦君故鄉那麼多,然而我卻真的感覺就像琦君所說的,成了「金沙鋪地的西方極樂世界。」
6、太行山的秋天,一派豐碩的山野。梯田裡是火紅的高粱,黃澄澄的玉茭,山坡上是熟透的大紅棗,小燈籠似的大柿子,掛滿枝頭的核桃和板栗。滿山滿谷,滿是成熟糧果的芳香。
7、十月是豐收的季節,美麗的北國更是風景如畫:你看那一望無際的稻田,稻浪滾滾,一片金黃,像金色的海洋。人們格外偏愛秋天。春天是耕耘的季節,夏天是孕育的季節,冬天是收藏的季節,惟有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是金秋時節, 當秋風吹過田野,吹黃了稻子,金燦燦的稻穀,笑彎了腰.人們這才感受到勞動的甘甜、豐收的喜悅,地里的農民,被太陽曬得發黑的臉上印出了笑容,不知淌了多少汗,如今豐收在望,能不叫人開心嗎?
8、秋天是豐收的,田野里到處是豐收的歌聲,一陣風拂過,大豆搖起響亮的銅鈴,高粱舉起火紅的火把,麥子在一旁不住地點頭 農民伯伯們看到了一年的成果,更是笑個不停。
9、田野一片金黃,好一派豐收的喜人景象,給人一種「春華秋實」的感受。到了秋天,菊花盛開,各種各樣的菊花都不甘示弱,千姿百態,盡情綻放,菊花的顏色異彩紛呈:有的潔白如雪,有的黑紫如墨玉,有的金黃如金……顯得雍容華貴,令人賞心悅目。
10、秋天象徵著成熟,能給人們帶來收獲的喜悅。記得在霜地的黃昏里,在不遠處的裊裊炊煙里,抱著又圓又大的地瓜,那心情用現在的話說是多麼的「爽」啊!再大些,用枯葉燒起的黃豆稞里,尋覓著無盡的秋香,我敢說那是這世界上最美味的豆香!
㈦ 為什麼說書籍滋養女人
只有讀萬卷書,才能每臨大事有靜氣,成就別人無法企及的大業。有一句話說得好:能閑世人所閑人,方能忙世人所忙事。這里所謂的閑事,就是讀書。
一本《湯姆叔叔的小屋》在美國廢奴運動和南北戰爭期間掀起一種強大的輿論浪潮。
甚至有人認為,要是沒有《湯姆叔叔的小屋》,林肯就不可能在1861年當選為美國總統。
一個人,他所能體會到的自由的程度和對幸福的理解的深度,與他對於人性認識的廣度與深度是成正比的。以此為出發點,他就會塑造出更有精神境界的成功觀。
喜歡讀書,就等於把生活中平常的時光轉換成了巨大享受的時刻。讀書,可以增長見識,陶冶性情,使人的情感更細膩,舉止更優雅,氣質更深沉。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非讀書是不能達到的。讀書為人生帶來了最美妙的時光,一個人當他沉浸於文學世界中時幾乎可以稱得上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英國著名浪漫主義詩人雪萊非常愛讀書,從書本上源源不斷地流向他腦海里的新知識,使他看上去永遠是那麼朝氣蓬勃、熱情奔放。據記載,他總是在不停地看書,連吃飯時飯桌上也攤著一本書,他常會忘了喝茶吃烤麵包,卻不會忘記讀書。他會讓面前的烤羊腿、馬鈴薯冷掉,可對書本的熱情卻絲毫不會冷卻。他外出散步時也總是手不釋卷,要是獨自出門,他便自言自語地吟誦;要是友人同行,他就大聲朗讀,讀到動情處,同行的朋友無不動容。他的一生雖然短暫,卻放射出了最炫目的光芒,《西風頌》、《雲》、《致雲雀》等抒情詩堪稱是文學史上的不朽之作。在英國,這樣的「書蟲」數不勝數。曾一度登上英格蘭王位的簡·格蕾女士,在年輕時,有一天坐在家中窗下沉迷地讀著柏拉圖對蘇格拉底之死的美麗描述。她的父母親都在花園里狩獵,獵狗的狂吠之聲從開著的窗子里清晰地傳進去。一位來訪者十分驚異:簡·格蕾女士竟然不參加他們的游戲!她卻平靜地說:「我認為,他們在花園里的快樂不過是我在柏拉圖那裡所獲得的快樂的影子罷了。」
讀書能補天然之不足,甚至可以鏟除一切心理上的障礙,正如通過適當的運動可以矯治身體上的某些疾患一樣。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東吳有位將軍名叫呂蒙,自小為人家放牛,不通文字,因作戰勇猛而受到破格提拔,卻經常被同僚譏笑。後在國君孫權的勸說督促下,用心苦讀。終於成為智勇雙全的一代名將,不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清代咸豐年間的山東巡撫張曜(1832—1891),幼年失學,年輕時日夜在賭場中混生活,閑來無事練就一身好武藝,後因參加鎮壓反軍有功,被僧格林沁保奏做了知縣,授予五品頂戴。張曜乃一介武夫,認字不多,所以一切公文全由夫人處理。他任河南布政使時,被監察御史劉楠彈劾「目不識丁」,難理一省民政財務,遂由文改武,調派為南陽鎮總兵。那時,「文改武」是很丟面子的事。張曜憤憤之餘,知恥後勇,拜夫人為師,像蒙童那樣志於向學,發憤讀書,並刻「目不識丁」四字印章一枚,隨身佩帶以自警。後來,當年奏劾他「目不識丁」的劉楠也被劾罷職,回河南老家,百無聊賴。此時的張曜不計前嫌,「貽以千金」,且年年如此。每次給劉楠的信上都要蓋上「目不識丁」的印章,以感念劉楠的栽成之德。長期的手不釋卷,使得張曜的文學修養比起以往來已是不可同日而語,這足以使他對往日的官場糾葛以闊大胸襟坦然處之。後張曜轉任山東巡撫,辦了不少好事,如治理黃河水害,整修河堤,興辦水利,修築道路,開設機械廠局等,凡是有益於官民的事他都盡力去辦,在山東留下了較好的口碑。由一個無賴賭徒到頗有政績的封疆大吏,在這一轉變中讀書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由於偶然的機遇或出於必然的選擇,人們踏上了不同的人生旅程。有時,一本書能夠影響到一個人的整個人生。
據說《天路歷程》的作者、英國作家班揚平生只熟讀一本書:《聖經》。而正是這本書影響了他一生的文學創作。《天路歷程》是17世紀英國文學史上的重要作品之一,它以寓言的形式反映了英國王朝復辟時期的社會情況,諷刺貴族階級的荒淫和貪婪,同時也宣揚了作者的清教徒信仰,由此可見《聖經》對他的影響之大。
法國當代著名作家和戲劇家弗朗索瓦·薩岡,曾滿懷感激之情地回顧加繆的《反抗的人》一書對她的影響。在14歲時,薩岡親眼目睹了一個與自己年齡相仿的小女孩的夭亡,她無法原諒上帝競允許這件事發生,因而不再信仰上帝,陷入可怕的精神危機之中。恰在這時,她讀到了加繆的《反抗的人》,由此發現了一個新的精神世界:盡管沒有上帝了,但是還有「人」,你不用信仰上帝,卻必須信仰你自己,相信人類的天性,相信人類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她熱切地走進這個嶄新的精神世界,重新建立起自己的信仰。她由此意識到文學的神聖意義與崇高使命,並在日後堅定地選擇了文學創作之路,決心以此幫助那些在人生之旅中迷惘、焦慮的人們,幫助他們飛越精神的荒原與樊籬。古今中外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
當代許多成功女人在回顧自己的成長道路時,也常常將人生一些最真誠、最輝煌的瞬間與一本或幾本好書連結在一起。一本好書能夠給予一個人最初的人生啟蒙甚至終生的影響,這有多麼神奇!
人類社會中的諸多傑出人物往往以尋求真知為己任,常常沉迷於書海中樂而忘返。
孫中山先生一生博覽群書,知識淵博。不僅好讀書,而且好問,遂有「通天曉」之名。
1920年毛澤東在上海,他的居室中堆滿書刊,每日回家便埋頭讀書看報,在他周圍的一批湖南青年都稱他為「毛夫子」。
魯迅年輕時發憤求學,潛心苦讀,他購書數千卷,日夜攻讀,學識日長,幾乎達到「心通中外千年史,胸藏古今萬卷書」的博學程度。他常常以燒餅充飢,辣椒禦寒,節衣縮食省錢購書。因為學習成績優秀而獲得的勛章,魯迅也都拿去換書,從不保留。
你還可以從文學的鏡子里重新認識你自己。文學的核心是人學,是對人和人性的悉心認識和真切體認。而自人類頓悟自己存在的那一天起,「我是誰」便一直是困惑人類自身的斯芬克斯之謎。數千年前,希臘人為此把「認識你自己」作為神諭,鐫刻在庄嚴、神秘的德爾斐阿波羅神廟的牆上。古今中外文學家們的皇皇巨著,都可以視做對於這一問題的苦心孤詣的思索與描述。圖騰文學(包括古代神話、傳說等)、古典主義文學、啟蒙主義文學、浪漫主義文學、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現代派文學乃至後現代文學,都是隨著人們人學觀的漸進認識而漸次發生的。英國著名小說家勞倫斯認為,人是一個既有理智的頭腦又有人的本能慾念的思想探險家,人類「從古到今沒有停止過思想,最早他的思想體現在木製或石制的小偶像里,後來又體現在方尖碑的象形文字里、黏土卷軸和紙莎草紙上。現在,他在書本里的思想,在封底和封面之間」。人總是在不間斷地思想、探索,而書籍這種思想成果形式則會有助於人類戰勝命運,並在戰勝命運的同時更深刻地認識自身。
誠如人類對自身的探索永遠沒有窮盡,文學對於人性的思索與探求也就永遠不可能終止。一個人,他所能體會到的自由的程度和對幸福的理解的深度,與他對於人性認識的廣度與深度是成正比的。以此為出發點,他就會塑造出更有精神境界的成功觀。廣泛閱讀色彩斑斕的文學畫卷,無疑是我們體察人性、認識自身,追求輝煌的一條捷徑。
㈧ 傳統文化的滋養,使學生有什麼變化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版種文化思想權、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最有代表性的哲學思想是儒釋道三家。其次,史學、文學、藝術千年來亦輝煌璀璨。學生在傳統文化熏陶中,能夠極大的提升個人生命品質,達到「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論語》),同時「利萬物而不爭」(《道德經》),並不忘初心(佛經《大般若波羅蜜經》「初心勝後心」),方得始終。
憨山大師曾說:「為學有三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此三者,經世出世之學備矣,缺一則偏,缺二則隘,三者無一而稱人者,則肖之而已。」正是此意。
㈨ 從小被閱讀滋養的孩子,究竟贏在哪
一個來從閱讀中經歷了豐富的社會生活自,傾聽了眾多智慧語言,分享了無數思考成果的孩子,他的思想會更成熟,價值觀會更完善,他的...
一個從閱讀中經歷了豐富的社會生活,傾聽了眾多智慧語言,分享了無數思考成果的孩子,他的思想會更成熟,價值觀會更完善,他的境界會更美好;同時他會有自己獨立見解,很少會陷入盲從和愚蠢。他從閱讀中獲得的,不僅是心靈的滋養,也是心理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