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四川城鎮化取得成果

四川城鎮化取得成果

發布時間:2021-10-30 18:01:49

Ⅰ 四川如何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

城鎮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西部大開發特別是近幾年來,我省城鎮化取得顯著成效,呈現加快發展的良好態勢。但總體看,四川城鎮化進程仍然滯後,不僅低於全國平均水平,也落後於四川工業化水平,處於必須加快發展的階段。這既是發展差距,更是潛力和空間。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對於我省實施多點多極支撐發展戰略,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提升綜合競爭力,意義重大而深遠。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省委十屆三次全會精神,充分發揮新型城鎮化對擴內需、穩增長、調結構的重要引擎作用,增強四川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的持久動力,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現就2013年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工作要求。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部署和要求,努力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全面提升城鎮化發展質量和水平。堅持加速與提質並重,堅持城鄉統籌和區域統籌,堅持因地制宜和分類指導,以人口城鎮化為核心,以科學規劃為引領,以產業發展為依託,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根本,以增強城鎮綜合承載能力為支撐,圍繞加快發展四大城市群、重點發展區域性中心城市、積極發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創新體制機制,加強政策引導,狠抓工作重點,加快構建四川城鎮化發展新格局。

(二)目標任務。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有序推進,全省城鎮化率提高1.6個百分點以上,新增城鎮人口150萬。發展產業,帶動就業,新增二、三產業就業崗位150萬個。城鎮居民保障性住房建設加快,為農民工提供3萬套以上公共租賃住房。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全年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681萬人、基本醫療保險達到2381萬人、失業保險達到550萬人,加快推進教育、文化、衛生、體育、就業和社會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城市新區建設取得重大進展,一批基礎設施和產業項目扎實推進。新開工建設保障性住房和改造棚戶區21.1萬套(戶),其中改造舊城危舊房和棚戶區12萬戶。大力推進百鎮建設試點行動,加快建設一批特色鮮明的經濟強鎮、區域重鎮和文化旅遊名鎮。城鎮道路橋梁、園林綠地、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及管網等市政公用設施、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城鎮大氣環境和水環境質量進一步改善。戶籍、土地、社會保障、行政區劃調整、投融資等方面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

二、工作重點

(一)做強產業促進就業。堅持把新增城鎮就業崗位放在首位,推進產城一體、園城共融,不斷增強城鎮吸納就業能力。充分發揮工業主導作用,以大產業大企業大項目為抓手,扎實推進工業園區和產業集聚區建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強的傳統優勢產業,實現新增就業崗位25萬個。加大對建築業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大型和特大型建築企業集團,積極發展勞務企業,充分發揮建築業吸納農業轉移人口的重要作用,實現新增就業崗位25萬個。大力發展服務業,優先發展現代物流、金融保險、商貿服務、信息服務、會展服務、研發設計和服務外包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餐飲、旅遊、家政、養老、健康和社區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壯大服務業規模,充分發揮其「最大就業容納器」功能,實現新增就業崗位100萬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突出抓好都市型、城郊型觀光農業的發展,加快構建城鄉對接、產銷一體的農業產業體系。

(二)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設。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加強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並軌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賃住房制度,加快構建符合省情的保障性住房體系。大力發展公共租賃住房,在進一步加大政府投資建設力度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鼓勵、引導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公共租賃住房建設,支持開發區(工業園區)和勞動密集型企業建設集體宿舍類公共租賃住房,加快解決城鎮中低收入困難群體及農民工等外來務工人員住房問題。大力實施「農民工住房保障行動」,把進城農民工住房問題納入城鎮住房保障體系統籌解決,對已在城鎮落戶的農民工給予和城鎮居民同等的住房保障,對有穩定職業並在城鎮居住一定年限的農民工提供公共租賃住房。2013年全省提供給農民工的公共租賃住房不低於其房源總量的30%。

(三)推進小城鎮建設。小城鎮是發展縣域經濟、就地就近吸納農業轉移人口的重要載體。優先發展一批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區位優勢明顯的小城鎮,帶動全省小城鎮加快發展。啟動「百鎮建設試點行動」,提升試點鎮基礎設施水平,增強產業支撐,改善人居環境質量,提高吸納能力,逐步形成一批特色鮮明的商貿、工業和旅遊鎮。工業鎮注重提高對工業園區的支撐和服務配套能力;商貿鎮注重加強商業街區、集貿市場和倉儲物流設施建設;旅遊鎮注重塑造文化風貌特色,完善提升服務接待能力。堅持城鄉統籌,注重小城鎮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引導農民向農村新型社區適度集中。

(四)推進舊城危舊房和棚戶區改造。把舊城危舊房和棚戶區改造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來抓,推動城鎮轉型升級。堅持科學編制舊城改造規劃,合理確定開發強度,嚴格按照規劃組織實施。要因地制宜,充分尊重群眾意願,發揮群眾主體作用,採取改擴建、綜合整治和拆除新建等多種方式,避免簡單地大拆大建。全省各級人民政府要在金融、土地、財政、稅收等方面採取綜合措施,支持居民自主改善居住條件。加強道路、交通設施建設;加快改造舊城區供排水、供電供氣和廣電通訊等設施及配套管網,推進管線下地;配套完善舊城區農貿市場、防災避險場所和停車場等公共服務設施。注重舊城區風貌塑造和園林綠化建設,注重保護歷史文化,加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改善文物保護環境。加強城市建築立面、環境衛生等綜合整治,進一步改善人居環境。

(五)加快城市新區建設。把城市新區作為拓展城市空間的主戰場,壯大提升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堅持統籌規劃城市新區,突出集約發展、內涵發展、綠色發展、特色發展理念,以科學規劃引領建設宜居宜業宜商的城市新區。堅持產業帶動,依託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發展壯大產業園區,推動產城融合發展,同時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聚集商氣人氣。堅持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市新區水、電、路、氣、通訊、生態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城鎮承載人口和吸納產業的能力。堅持重點突破,突出抓好天府新區,以現代化、國際化的定位和視野,打造新的增長極,把天府新區建設成為城市新區的典範;推動一批市(州)所在城市規劃建設城市新區,做大做強區域性中心城市;支持發展條件好的縣(市、區)依託產業園區拓展城市新區,增強人口和產業的聚集功能。

(六)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適應人口城鎮化和農民工市民化發展需要,加快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向基層和社區延伸。優化校點布局,合理配置教育資源,統籌城市新區建設和舊城改造,合理布局和新增學校,增強城鎮教育資源承載能力,將農民工隨遷子女義務教育納入城鎮教育發展規劃,積極推進縣域內義務教育均衡化,有效解決農民工子女入學難問題。健全覆蓋城鄉的就業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體系,加強農民工職業教育培訓,提高勞動者綜合素質和就業質量。深入推進醫葯衛生體制改革,加強疾病預防控制、婦幼保健等專業公共衛生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鄉鎮衛生院標准化建設,保障農民工享有同等醫療衛生服務。建設一批文化、體育設施和主題公園、城市綠地,為市民休閑、健身、娛樂提供場所。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和傳承,市民文化素質得到明顯提高。

三、政策引導

(一)加快戶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農業轉移人口轉戶制度體系,有序推進人口城鎮化進程。成都市在合理控制人口規模的基礎上,完善落戶政策,有序引導農業轉移人口進城落戶。全面放開所有大中城市、小城鎮的落戶限制,最大限度吸納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在城鎮落戶,鼓勵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就地在城市和小城鎮落戶。全面推行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加快實現持證者在就業、教育、醫療、社保等方面享有與城鎮居民同等的權利。相關部門要建立綠色通道,為農民工辦理城鎮落戶手續提供優質高效服務。

(二)強化城鎮建設用地保障。創新用地保障思路,堅持盤活存量、優化增量,充分挖潛、節約集約的原則,科學規劃,統籌安排,優先保障城市新區、重大基礎設施、重大產業項目、保障性住房等城鎮化建設項目用地需要。推進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堅持以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加快農村集體土地使用權、宅基地使用權確權頒證工作,切實保障農民財產權益。加快培育規范的土地交易市場,規范推進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完善農村宅基地有序退出機制,推動城鄉土地資源自由流動,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規范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試點,切實落實國家在川土地管理改革試點政策,大力開展農村土地綜合整治,積極推進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試點,努力拓展城鎮建設用地空間。

(三)加強和改善社會保障。保障農民工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權益,完善在城鎮靈活就業的非城鎮人員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辦法,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非城鎮人員與城鎮戶籍人員享受同等待遇。加快完善醫療保險制度,把新型城鎮化中新增的城鎮人口按規定納入城鎮醫療保險范圍。建立完善省內城鄉間、地區間基本養老保障和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政策,城鎮職工、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逐步實現省級統籌,並力爭到2015年在全省范圍實現醫療保險「一卡通」。農民工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與城鎮人口繳費標准相同,享受待遇相同。加快完善失業保險制度,逐步統一農民工和城鎮職工參保繳費辦法,實現待遇統一。督促用人單位為農民工參加失業保險,保障其失業後的基本生活,對在常住地穩定就業滿6個月後失業的農民工進行失業登記,為農民工提供就業服務。

(四)推進行政區劃和社區管理創新。優化行政層級和行政區劃設置,合理調整增設城市建制,增加中小城市和城鎮數量,形成設置科學、布局合理、服務高效的行政區劃和行政管理體制。支持符合條件的縣撤縣設市和撤縣設區。支持符合條件的鄉改設鎮和鎮改設街道辦事處。深入推進撤鄉設鎮,探索擴權強鎮試點,加快形成一批極具活力、帶動能力強的中心鎮。加快推進社區建設和社區治理,建立健全社區服務體系,增強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2013年,完成符合條件的鄉改設鎮和鎮改設街道辦事處50個,社區服務設施覆蓋率提高10%。

(五)創新投融資體制機制。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創新城鎮化發展投融資體系。發揮財政資金對城鎮建設的引領撬動作用,建立財政支持城鎮建設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加大省級財政對城市新區、小城鎮和新村建設的支持力度,國土收益和地方政府債券資金要重點向城鎮化建設傾斜。充分發揮信貸和投融資平台作用,引導金融機構大力支持城鎮化建設,鼓勵各級投融資平台創新融資方式,多渠道籌集城鎮化建設資金。建立市場化運作機制,採取TOT(轉讓經營權)、BOT(建設—經營—轉交)、BT(建設—轉交)等項目融資模式,引導社會資本在更大范圍參與城鎮化建設。

四、組織保障

(一)切實加強領導。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領導任組長的四川省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工作領導小組,統籌研究和制定相關政策,協調解決城鎮化發展中的重大問題。住房城鄉建設廳承擔領導小組日常工作,協調抓好相關工作的落實。

(二)嚴格目標管理。建立新型城鎮化工作考核指標體系,把推進新型城鎮化納入考核領導班子實績的重要內容。市(州)、縣(市、區)人民政府是推進新型城鎮化的責任主體,要明確任務,細化措施,狠抓落實。省直有關部門要各負其責,通力配合,形成齊抓共管合力。加大宣傳引導力度,營造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良好氛圍。強化督促檢查,嚴格責任,嚴格考核,確保新型城鎮化有序健康發展。

Ⅱ 四川新型城鎮化試點名單 有閬中嗎

沒有,而且…閬中是市,名單內都是鎮

Ⅲ 阿壩州新型城鎮化發展之路的探索

建議參考雲南山地城鎮化經驗
立足省情——

努力實現土地高效利用和城鎮化科學發展

雲南的特殊省情決定,必須統籌好保障科學發展與保護耕地紅線的關系。一方面,堅持保障雲南科學發展,通過轉變土地利用方式,使城鎮化成為未來一段時期全省加快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和重要抓手;一方面,堅持保護耕地紅線,通過轉變城鎮化方式,使有限的土地資源順利承載起雲南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基於這樣一個認識,我認為,推動雲南城鎮化科學發展,應牢牢把握好「守住紅線、統籌城鄉、城鎮上山、農民進城」四個方面的重點。

守住紅線,就是要堅守基本農田保護這根紅線。中央下達雲南省的目標任務是:到2015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保持在9015萬畝以上,基本農田面積保持在7431萬畝以上;到2020年,全省耕地保有量保持在8970萬畝以上,基本農田面積始終保持在7431萬畝以上。這是中央給雲南省劃定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農田面積的兩根紅線,是確保全省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的根本保證。這兩根紅線必須堅決守住,不可觸碰,更不可跨越。

守住紅線的中心工作,就是要保護好壩區的良田。進一步落實基本農田保護責任制,強化壩區耕地保護,做好四個方面的重要工作:一是調整完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將原來已調整到山上的基本農田重新調回壩區來。二是原則上將壩區80%以上的現有優質耕地和山區連片面積較大的優質耕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特殊保護。三是建立基本農田保護的重點區、集中區,健全永久基本農田相關圖表冊、基本農田資料庫,設立統一標識牌並落實到地塊。四是轉變城鎮發展思路,對城鎮人均建設用地標准實行分別控制、分類管理,避免對良田好地的過度侵蝕。

統籌城鄉,就是要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城鄉一體化不是「城鄉一樣化」,城鎮化不是簡單地「化掉農村」,而是要逐步改變城鄉二元結構,使城鄉居民共享現代文明成果。統籌城鄉發展,要求我們把城市與農村、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作為一個整體,在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中統籌謀劃,實現城鄉經濟社會的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我們要堅持推進城鄉規劃、產業發展、市場建設、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管理體制的一體化,尤其要努力推動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社會事業向農村延伸,全面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

根據雲南特點,我們還應把農業產業化作為工農銜接、城鄉對接的有效形式,結合集體林權制度改革、中低產田地改造、山區綜合開發等重大舉措,重點培育特色突出、優勢明顯的產業,努力構建互補互惠的城鄉產業格局。同時,要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以「水、電、路、氣、房」為重點對鄉村進行改造提升,統籌推進城鄉之間公共設施連接,推動農村民居配套化、管理社區化,讓農村面貌「亮起來」、交通「快起來」、居住「寬起來」。

統籌城鄉,就是要求我們全面增強中小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雲南山多壩少,大中城市的輻射帶動力明顯弱於平原地區。因此,雲南的城鎮化應高度重視和突出中小城市的建設,以彌補因地理分割導致雲南城市輻射范圍有限的不足。建設中小城市,我們要注意處理好以下四個關系——

一是在發展中心城市的同時,把發展中小城鎮作為雲南的特點和亮點。二是科學確定各類城市的規模和發展定位,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比例協調、布局合理的城鎮體系。三是緊密結合各地優秀的文化傳統,鑄就城市的文化靈魂。充分藉助雲南已形成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街區,以及保存的大量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優秀歷史建築,努力營造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與現代城市文明交融共生的城市文化。四是充分依託各地特有的資源稟賦,在城市的空間形態、經濟形態等方面形成自己的典型特徵,彰顯出有別於其他地區的差異化、個性化特色,進而形成強勁的內在發展活力和競爭力。
城鎮上山,就是要建設山地城鎮。建設山地城鎮,並不是到陡峭的高山上去建城市,而是改變現在城市擴張過程中非要集中連片攤大餅佔有良田的思路,堅持因地制宜,選擇向山坡、丘陵等方向發展,通過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將城區連接起來,實現組團發展。

從世界城市發展的情況來看,山地城鎮以立體化的生態美景、對耕地的有效保護、與自然的有機和諧等優勢,能較好地實現城鎮與自然的融合,正逐漸成為當代城鎮發展的潮流。

雲南的壩子周邊荒山荒坡很多,潛力很大,且多為丘陵,地質條件、生態環境、景觀效果都比較優越。顯然,城鎮上山符合雲南實際的城鎮發展方式。因此,我們應推動工業項目、城鎮建設盡量向山坡、丘陵發展,多利用荒山荒坡搞建設,少佔或不佔優質農田,努力實現「城鎮朝著山坡建、良田留給子孫耕」的目標。

建設山地城鎮,關鍵要建得起、建得好、建得美,讓人民群眾滿意。圍繞山地城鎮建設,堅持做到「四個注重」。一是注重做好規劃布局調整。規劃具有戰略性、前瞻性、導向性作用。城鎮發展關鍵取決於規劃思路的確立,思路一調整,很多困難都可以迎刃而解。二是注重加強政策引導。山地城鎮的建設成本肯定要大一些,要通過差別化政策引導城鎮向山地發展。三是注重山地城鎮的安全性能和人居環境。充分利用自然山勢、水系,形成高效的城市道路、供排水系統等基礎設施,避免大開大挖。四是注重依託自然地形做好「山」的文章。依山就勢,藉助自然環境、景觀特色,建設與自然面貌有機結合的城市環境,形成獨特的城鎮風貌。同時,做好城鎮的綠化工作,動員和鼓勵城鎮居民綠化美化城鎮環境。

農民進城,就是要逐步把農村人口轉變為城鎮居民。雲南人口過度分散,大量農民廣布在近1.3萬個行政村和13萬個自然村,我們應逐步將分散的農村人口向城市、向宜居地集中,加快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近年來的實踐證明,富裕農民、發展農村的一個有效途徑在於減少農民,讓農民進城。

推進城鎮化,讓農民進城,必須始終把農民利益放在首位。由於相關配套政策措施不到位,目前雲南省農民進城落戶的積極性還不高。比如,農民工中普遍存在「前瞻有愁」、「後顧有憂」的情況,「前瞻有愁」主要是擔心進城租房購房等居住成本高,不能享受與城裡人同等的就業、教育、社會保障等福利;「後顧有憂」主要是擔心進城後,失去原有在農村的耕地、宅基地、林地、計劃生育等權益,進城落戶有風險。因此,解決進城農民工的「憂」與「愁」,已經成為推動農民向市民轉化的關鍵。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採取有效措施,積極穩妥地引導、幫助農民進城發展。

農民轉變為城鎮居民,不僅僅是個戶籍問題,還涉及到其他各方面的問題,特別是與政策扶持、社會保障、城鎮經濟發展等密切相關。雲南的農民進城,將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針對農民進城存在的憂慮,我們考慮為農民在城鎮和農村發展都留下餘地,給進城農民一定的過渡期和適應期,使他們在身份從農民轉變為市民的時候,有一個過渡的時間,在這期間既享受農民的身份待遇,又享受市民的身份待遇,使農民「退可回農村,進可入城鎮」。

達到讓農民真正進得來、住得下、留得住、過得好這一目的,不僅需要我們創新農民進城的政策體系,也需要我們充分考慮城鎮化擴張的土地利用方式轉變問題,利用山地城鎮這樣的思路和模式,減輕由於農民進城而加速城鎮化進程所帶來的用地壓力。

統籌協調——

推動保護壩區農田、建設山地城鎮工作不斷取得實效

做好保護壩區農田、建設山地城鎮的工作,關繫到雲南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關繫到雲南糧食安全和民生大計,也是對我們領導科學發展能力的重大考驗。從前段時間調研的情況來看,雖然全省上下對做好保護壩區農田、建設山地城鎮的認識高度統一,但也反映出一些具體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強和深化。

一是必須加強領導,狠抓落實。要把保護壩區農田、建設山地城鎮工作擺上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黨政一把手掛帥,切實加強領導,健全領導機制、決策機制和工作機制,大膽實踐、有序推進,及時研究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努力探索符合各州市縣自身實際的農田保護和城鎮化路子。領導機構和各級各部門要充分發揮組織協調作用,各司其職、協調配合,把推進農田保護和山地城鎮建設的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二是必須完善政策,建立激勵約束機制。要建立健全與保護壩區農田、建設山地城鎮相適應的規劃引導調控、激勵約束、耕地補償、農民土地權益保障、土地資源儲備和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等機制。積極探索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路子,通過有限的財政資金引導,廣開城鎮建設資金籌措渠道,為保護壩區農田、建設山地城鎮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

三是必須求真務實,始終維護群眾利益。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尊重客觀規律,既積極主動、又量力而行,既要有大思路、大舉措,又要科學規劃、扎實組織實施,防止急於求成、一哄而上,防止損害群眾利益的行為。在引導農民進城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以農民自願為前提,不得強迫農民,最大限度地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四是必須深入宣傳,家喻戶曉。保護壩區良田、建設山地城鎮的決策,涉及雲嶺大地的每家每戶、每片土地。為了使正確的決策得到應有的正效應,對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我們必須進行最充分最廣泛最深入地宣傳動員,讓所有幹部群眾共知情,讓所有幹部理解和支持。贏得了最廣大人民群眾支持的決策,必將會圓滿實現。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們期望,雲南的子子孫孫永遠生活在天地人和諧環境中。這是我們的期望,更是我們努力工作的方向!

Ⅳ 四川省城鎮化將劃哪些城鎮為城鎮化城市

專欄1成都平原城鎮群范圍及其城市等級
成都平原城鎮群包括成都市、德陽市、綿陽市、眉山市、資陽市以及樂山市主城區、夾江縣、峨眉山市和雅安市主城區、名山縣等,幅員面積約5.82萬平方公里。
成渝經濟區核心城市:成都市。
特大城市(規劃人口100萬人以上):德陽市、綿陽市。
大城市(規劃人口50—100萬人):樂山市、眉山市、資陽市、雅安市,都江堰市、簡陽市。
中等城市(規劃人口20—50萬人):彭州市、邛崍市、崇州市、金堂縣、郫縣,廣漢市、綿竹市、中江縣,江油市、三台縣,峨眉山市,仁壽縣,安岳縣。
小城市(規劃人口20萬人以下):大邑縣、蒲江縣、新津縣,什邡市、羅江縣,鹽亭縣、平武縣、安縣、梓潼縣、北川縣,夾江縣,彭山縣、洪雅縣、丹棱縣、青神縣,名山縣,樂至縣。
(按空間統計,雙流縣計入成都市)
川南城鎮群。構建以自貢市、瀘州市、內江市、宜賓市等大城市為中心,合江縣、威遠縣、隆昌縣等中小城市和重點鎮為節點的次級城鎮體系。充分發揮臨港優勢,大力發展飲料食品、機械裝備製造、綜合化工、能源電力、新材料、節能環保等產業[4] ,打造「中國白酒金三角核心區」,建設國家重要的資源深加工和現代製造業基地,加快老工業基地工業調整改造和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加強與重慶市、雲南省、貴州省及其周邊地區開放合作,建成四川沿江和南向對外開放門戶,建設成為川、滇、黔、渝結合部綜合交通樞紐,成渝經濟區重要的大城市集群,成渝經濟區新的重要經濟增長極。
專欄2川南城鎮群范圍及其城市等級
川南城鎮群包括自貢市、瀘州市、內江市、宜賓市,以及樂山市除主城區、夾江縣、峨眉山市外的其餘城鎮,幅員面積約4.42萬平方公里。
特大城市(規劃人口100萬人以上):自貢市、瀘州市、內江市、宜賓市。
中等城市(規劃人口20—50萬人):榮縣、富順縣,合江縣,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
小城市(規劃人口20萬人以下):瀘縣、敘永縣、古藺縣,江安縣、長寧縣、高縣、筠連縣、珙縣、興文縣、屏山縣,犍為縣、井研縣、沐川縣、峨邊縣、馬邊縣。
(按空間統計,宜賓縣計入宜賓市)
攀西城鎮群。構建以攀枝花市和西昌市大城市為中心,米易縣、鹽邊縣、德昌縣、會理縣、冕寧縣等小城市和重點鎮為節點的次級城鎮體系。加強資源綜合勘探、合理利用與跨區域整合,加快發展釩鈦、稀土等優勢資源特色產業,積極發展特色農業和生態旅遊。積極開展與貴州省六盤水市、滇西北和滇東北等區域的合作,打造四川南向開放的橋頭堡。加快建設國家級戰略資源創新開發試驗區,帶動金沙江流域、安寧河谷流域的發展。
專欄3攀西城鎮群范圍及其城市等級
攀西城鎮群包括攀枝花市、涼山州以及雅安市除主城區、名山縣外的其餘城鎮,幅員面積約6.7萬平方公里。
特大城市(規劃人口100萬人以上):攀枝花市。
大城市(規劃人口50—100萬人):西昌市。
小城市(規劃人口20萬人以下):米易縣、鹽邊縣,滎經縣、漢源縣、石棉縣、天全縣、蘆山縣、寶興縣,木里縣、鹽源縣、德昌縣、會理縣、會東縣、寧南縣、普格縣、布拖縣、金陽縣、昭覺縣、喜德縣、冕寧縣、越西縣、甘洛縣、美姑縣、雷波縣。
川東北城鎮群。構建以南充市、達州市和廣元市、遂寧市、廣安市、巴中市等大城市為中心,射洪縣、閬中市、渠縣等中小城市和重點鎮為節點的次級城鎮體系。加快天然氣等優勢資源開發利用,提高資源就地加工和轉化水平,重點發展清潔能源和石油天然氣化工、農產品加工業,建設西部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農產品深加工基地,依託嘉陵江、渠江和重要的交通干線,構建連接我國西北、西南地區的新興經濟帶。
專欄4川東北城鎮群范圍及其城市等級
1.川東北城鎮群包括廣元市、遂寧市、南充市、廣安市、達州市、巴中市,幅員面積約8.2萬平方公里。
2.特大城市(規劃人口100萬人以上):南充市、達州市。
3.大城市(規劃人口50—100萬人):廣元市、遂寧市、廣安市、巴中市。
4.中等城市(規劃人口20—50萬人):射洪縣,閬中市、南部縣,鄰水縣,宣漢縣、大竹縣、渠縣,平昌縣。
小城市(規劃人口20萬人以下):劍閣縣、旺蒼縣、青川縣、蒼溪縣,蓬溪縣、大英縣,西充縣、營山縣、儀隴縣、蓬安縣,華鎣市、岳池縣、武勝縣,萬源市、開江縣,通江縣、南江縣。
(按空間統計,達縣計入達州市)

Ⅳ 四川省國家會統一城鎮化建設嗎

四川省國家會統一成化城鎮化建設嗎?四川省國家會城鎮化建設嗎?這個你得去四川省網資訊一下的,到底能不能同城市化建設?或者是問一下四川省城建局就知道

Ⅵ 城鎮化率44.38%,我國是如何提前完成一億人口落戶目標的

身為中國的公民,從出生的那一刻起,便會有一個專屬於自己的戶籍,有了這個戶籍,便在中國內擁有合法的身份,正是擁有戶籍,我們才可以順利的上學,工作以及結婚生子,可以享受國家的所有補貼,各種政策福利待遇都可以享受到。因為我國的戶籍制度,導致戶籍分成了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之分,而且兩種戶籍所享受的福利待遇以及政策有所不同,導致現在中國國內的城鄉差距越來越大,國家為了城鄉差距的縮小,便開啟了戶籍改革制度,以期望縮小城鄉差距。


農業戶口轉變成非農業戶口,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在城市裡的常住人口在城市或城鎮里落戶更加的方便,我國很多的城市也出台了落戶無門檻的政策,為人口的流動提供了便利,當然為了防止大量的人口湧入大城市的現象,很多的大城市也會有相應的政策,當然政策也會相應的放鬆,農轉非政策,也可以為城市的發展吸引人才,為城市的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

Ⅶ 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與新農村建設有哪些成果,面臨哪些困難和問題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產城互動、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徵的城鎮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以及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其核心在於實現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近年來,在各級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有效促進了經濟快速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同時在新城鎮化過程中面臨著諸如投資主體單一、融資渠道狹窄、農村金融發展滯後等問題。以遼寧省盤錦市為例,通過對該市新型城鎮化發展特點、融資需求等情況的調研,深人分析資源轉型城市新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有針對性對策建議。

城鎮化建設現狀。

近年來,盤錦市先後承載東北振興、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遼寧沿海經濟帶、石油能源四個國家戰略和遼寧省綜合改革試驗區一個省級戰略。尤其自2009年被正式確立為遼寧省城鄉一體化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來,相繼出台多項推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意見措施和指導辦法,並在全面借鑒國內外城鎮化先進經驗的同時,充分結合自身地域小、人口少和城鎮化水平高的地域特色,逐漸確立了「城鄉聯動、全域推進」的就地城鎮化發展模式,堅持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有序推進「五點」城市帶、重點鎮和特色新村建設,逐步構建「城區-縣城-重點鎮-新農村」的新型城鎮化體系。城鎮化水平和質量全面提升。截止2013年末,全市城鎮建成區面積達125.63平方公里,城鎮總人口100.2萬,城鎮化率為69.85%,高於2009年5.85個百分點.

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面臨的困難與問題

投資主體單一,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不足。目前,財政投資在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中所佔份額仍然較大。但是財政資金畢竟有限,並且隨著經濟增速持續放緩,財政收入增速已經出現了大幅回落。從盤錦情況看,全市財政收入增速呈下滑趨勢。2013年,全市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同比增長6.1%,比前幾年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與之相對應的是,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7.6%,持續高位運行。2013年,全市施工項目總數高達150餘個,總投資近千億元,其中融資需求佔比將近一半。隨著向海發展、全面轉型戰略的進一步推進,預計未來幾年全市施工項目數將出現新的增長,由此會帶來巨大的資金缺口。在這種情況下,僅靠財政資金投入難以滿足新型城鎮化建設快速發展的資金需求。

融資渠道狹窄,多元化融資需求難滿足。雖然政府每年安排統籌城鄉發展專項資金,並對縣城建設給予資金扶持和稅費減免,但是城鎮化多元化融資需求依然較大。

一是新型工業化過程中產業集聚發展產生的大型項目資金需求和日常性資金需求;

二是城鎮化基礎設施,如水、電、路、網及能源應用改造等資金需求;

三是醫療、衛生、教育及農轉非人群創業、再就業等公共服務領域資金需求;

四是推動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打造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區的資金需求;

五是建設特色鄉鎮等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資金需求。

而從目前盤錦市融資渠道來看,能夠滿足城鎮化的融資渠道相對較少,主要包括一般性財政支出、銀行信貸和利用外資等,而股票市場、債券市場等直接融資依然不足。另外,在城鎮化發展過程中,農民創業、住房、規模化多種經營等資金需求也將迅速增加,需要金融機構在營業網點、支付手段、投資理財等多方面為農民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城鎮化建設融資渠道過於狹窄,使得新型城鎮化多樣性資金需求無法得到滿足。

農村金融服務供給不足,融資環境亟需改善。由於農業發展的天然弱質性,金融機構對新型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金融供給積極性普遍不高,致使農村金融服務供給嚴重不足。

一是農村金融服務能力不足。鄉鎮以下地區較多儲蓄類網點尚未升級為綜合類網點,如盤錦市鄉鎮地區金融網點中50%僅能辦理儲蓄業務,而綜合類鄉鎮金融網點跨行支付系統接入率不高,對公結算還僅依託傳統支票、匯兌結算方式,清算渠道狹窄、資金流轉慢和業務單一等弊病致使很多坐落鄉鎮的大中型企業紛紛舍近求遠到縣城開立賬戶,辦理結算。

二是農村支付服務項目較少。農業銀行(601288,股吧)和儲蓄銀行雖然在助農取款服務推廣中發揮了主力軍作用,但受制於轉賬電話取款限額低,繳費業務功能未開通,以及郵儲銀行推廣進度緩慢而局限了助農服務的深入拓展。

三是農村支付供給需求不對等。受農村地區經濟落後和生活差異化影響,農村支付供給使用率不高,支付工具總體使用驅動力小,制約了農村地區銀行卡廣泛推廣應用。

資金管理不夠規范,融資效果有待提高。城鎮化建設普遍周期較長,政府下撥財政資金時,由於資金流通環節較多,且管理不夠規范,使得城鎮化建設資金到位不及時,資金使用效果不高。另外,城鎮化建設資金多來源於銀行貸款,資金使用成本較高,且政府融資償還大部分來源於土地使用權出讓或財政補貼,其他營利渠道較少。而土地抵押存在變現能力和流動性不強、土地流轉和價格受國家宏觀政策影響大等問題,隨著國家房地產宏觀調控力度的進一步加大,房地產市場持續低迷,未來走勢的不確定性加大,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讓收入持續下降。高額的利息支出換來的資金只能滿足基礎設施建設的當下需求,卻給政府部門帶來了巨大的財政還款壓力,融資效果有待提高。

促進新型城鎮化健康發展的對策建議

完善資金投入機制,豐富城鎮化投資主體。

一是完善公共財政投入方式。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吸引社會投資主體廣泛參與城鎮化建設發展,建立城鎮化專項基金,對由社會資本牽頭的一些基礎設施投資和公益性支出給予鼓勵、獎勵和補償。

二是強化財政金融協調配合機制。對於城鎮化基礎設施項目,機制的建立有利於改變財政投入管理部門眾多,資金安排分散,資金使用效率不高的現狀,能夠更好的促進城鎮化基礎設施整體功能的發揮。

三是探索市場化融資方式。實行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融資方式多元化、規范化與市場化運作,發揮各類投資者和經營者建設小城鎮的積極性。同時在堅持項目資本金制度的前提下,鼓勵金融機構進行固定資產貸款、項目貸款和地方政府貼息貸款。

創新融資模式,提升資金供給能力。

一是探索多種物權擔保形式的產權抵押貸款。積極推行農村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推廣應收賬款、倉單、漁權等多種權利質押方式,有效擴大抵押擔保范圍,解決農民融資難題。

二是組織大型項目銀團貸款。允許多家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組成的銀行集團採用同一貸款協議,按商定的期限和條件向城鎮化基礎設施建設、公益性項目的投資人提供融資,開展代理和批發性融資服務。

三是充分發揮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功能。鼓勵符合條件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現代農民專業組織、新興行業的中小企業開展直接融資。鼓勵地方政府發行債券籌集資金,用於地方政府負責的城鎮化項目建設,彌補地方財力不足。

創新金融服務方式,改善金融服務環境。

一是構建多層次金融組織體系。各金融機構應改善小城鎮的金融資源配置,增加小城鎮機構網點、人員配置和基礎設施。並根據自身比較優勢和經營發展戰略明確市場定位,減少同質無序競爭,開展差異化、特色化服務。

二是創新金融產品以滿足城鎮化建設個性化的金融需求。鼓勵金融機構開發針對小城鎮服務行業的貸款產品,加大對小城鎮服務行業的金融支持。探索創新經營收益權質押、綠色信貸等模式,提升城鎮文化設施、醫療條件以及社區養老標准化建設水平,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

三是提高金融服務便利性。應根據城區擴建及人口增加情況,不斷加大支付渠道建設,增加城鎮ATM機、銀行卡受理設備數量,積極推廣網上支付,電話支付,移動支付等支付創新能力。

規范資金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一是建立資金專項管理制度。城鎮化建設關系城市經濟發展大局,關系當地居民生活水平和社會的進步。應建立城鎮化資金專項管理制度,做到專項資金專人管理,專項資金專門用途,杜絕資金違規濫用和到位延遲的情況發生。

二是建立資金使用監督機制。建立城鎮化專項資金監管組織,對於資金的發放、管理和使用提供必要的監督,避免資金挪作他用和不必要的流失。

三是制定資金使用情況定期通報規程。政府相關部門要對資金使用情況、資金主要用途進行定期通報,讓群眾掌握資金去向,有效提高資金使用的透明度,有利於城鎮化資金使用的群眾監督。

Ⅷ 中國城鎮化發展歷程

1.歷程: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城鎮化進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1)第一階段:1949~1957年。建國初三年恢復時期以後,我國很快進入了「一五計劃」的大規模工業化建設和城市建設時期,國家採取「重點前進」的城市發展方針,城鎮化得到了穩步推進。城鎮化水平由10.6%提高到15.4%,平均每年提高0.6個百分點。

(2)第二階段:1958~1978年。這一階段我國城鎮人口增長速度變化比較紊亂,總體上是「大起大落」的發展時期。21年間城鎮人13共增長7296萬人,城鎮化水平由15.4%提高到17.9%,平均每年提高0.2個百分點,僅為第一階段的五分之一。
「大起」:1958~1960年三年「大躍進」期間農村人13進入城市嚴重失控,城鎮化水平迅速提高到19.7%,三年提高了4.3個百分點,平均每年增加1.43個百分點。
「大落」:「大躍進」後進入困難時期和調整階段,城鎮人口中2600萬人被動員回鄉,城鎮化水平從19.7,5%下降到17.98%。「文革」十年,經濟社會事業遭到極大破壞,加上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等逆向人13的遷移的影響,城市化水平多年徘徊在17%上下。

(3)第三階段:1978年至今,僅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進入穩步增長的城鎮化階段。一系列改革開放政策的貫徹執行極大地推動了城鎮化的發展。
1978~2005年27年的時間里,我國城鎮化水平由17.9%提高到43.0%,平均每年增加0.93個百分點,是世界平均增長水平的2倍以上。

與四川城鎮化取得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