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項目過程成果

項目過程成果

發布時間:2021-10-29 10:58:01

⑴ 軟體項目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怎麼寫

就說明你的軟體在開抄發過襲程中每一步所完成的階段性成就,例如需求分析過程中你們所掌握的用戶需求,在體系結構設計當中你們所設計的體系結構是什麼樣子的,在詳細設計當中,你們的UI設計,資料庫設計等相應的完成情況,截個圖出來給人展示一下,完成了哪些具體的功能模塊也展示出來,總的來說就是展現你們目前完成的項目任務情況。

⑵ 項目工作過程及任務完成情況

本項目工作年限為2002年1月~2004年12月,歷時3年。根據工作任務及工作內容,大致可分為如下四個工作階段。

(一)資料收集、野外踏勘、設計編審及技術培訓階段

時間:2002年1月~2002年9月。

按照項目任務書的要求,全面收集了測區地形、地質、物化遙及專題研究等方面資料,並進行數字化處理,按有關規定進行技術數據集合管理和分門別類存儲入庫。派項目組部分技術骨幹參加中國地質調查局區調現代化新技術、新方法研討班,並對項目組全體技術人員進行數字區調系統及掌上機的野外實地操作過程的學習和培訓,與相關項目積極開展技術交流,使項目組主要技術骨幹迅速掌握了該系統的操作過程。在消化已有資料和室內遙感圖像初步解譯基礎上,在2002年6月份進行了野外踏勘,用第一代填圖程序完成了一條地質剖面測制和部分主幹地質路線調查,採集了一些關鍵性的岩石樣品;2002年7~8月初編制了數字地質草圖,並完成了設計編寫,確定專題研究的名稱為「計算機輔助區域地質調查系統(RGMap)在1:25萬區調修測區的推廣應用研究」。8月6日中國地質調查局在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組織並主持的評審會通過了設計書(送審稿)審查(評為91分,優秀級)。根據專家意見對設計書送審稿進行修改後於9月中旬提交正式設計,並得到中國地質調查局的批准,同意按設計開展工作。

(二)野外區域地質調查及數字填圖技術在地質填圖中的應用研究階段

時間:2002年9月~2004年4月。

2002年9~10月,項目組開展野外工作前的業務培訓,在室內對數字區調的程序進行系統實踐和檢測。針對程序中出現的問題,我們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向程序開發人李超嶺研究員請教,部分問題得到及時解決,並於9月下旬在李超嶺研究員的指導下,到野外實地進行數字填圖及剖面的操作,通過相互交流、學習,項目組大部分技術人員已基本掌握了數字區調程序的操作過程。與此同時,項目組組織大家學習了1:25萬區調技術要求(暫行)、不同岩類的填圖方法指南、三大岩類岩石命名方案以及相關專業理論知識等;深入查閱和分析了測區前人地質成果資料,討論了測區工作的重點;進行了遙感地質解譯;編制圖區的電子字典,備齊軟、硬體裝備。針對修測區地質研究程度較高、地質資料較豐富,前人資料錄入工作繁重的特點,我們在中國地質調查局區調處和發展研究中心的指導下,初步總結出修測區PRB數字填圖過程中快速、准確、有效地錄入、驗證前人地質資料的工作方法,全面完成野外出隊前的各項准備工作。

2002年11月~2004年4月,全面開展野外數字地質填圖、數字剖面測制、專題研究及室內資料錄入工作。由於本項目為修測圖幅,1:20萬區調和20.5個1:5萬區調圖幅已全面完成,因此我們在野外地質調查過程中作出以下工作部署:①對於未進行過1:5萬區調的地區以及博白—岑溪造山帶內經歷過強烈構造混雜地區,以實測為主,並選擇地質走廊進行加密路線重點解剖;②進行過1:5萬區調的地區主要以檢查、驗證為主,在充分利用前人的實際資料基礎上,我們對每個1:5萬圖幅選擇1~2條路線進行地質調查,並保證1:25萬圖幅內所建立的填圖單位都必需有2條以上實測路線控制,以便於對前人的地質資料進行批註、利用;③對所利用的前人測制剖面均進行了野外檢查,一些重要剖面還進行了修測或重新測制。

在工作中根據實際情況不斷總結、完善適合於修測區數字地質填圖的工作方法,並對填圖採集方式、工作效率、研究精度、成果表達方式以及「RGMap數字填圖系統」的應用效果等方面進行評估,提出了一系列修改、補充和完善的優化建議。完成了地質填圖面積17095km2,實測數字地質剖面5條82km,檢查、修測數字地質剖面26條229km,系統採集、測試各類樣品2022件。

(三)室內資料綜合整理、野外驗收小結編審及野外補課階段

時間:2004年5月~2004年9月。

在完成所有設計規定的野外調查研究工作及室內資料錄入工作後,從2004年5月開始,轉入室內資料的綜合整理研究、樣品的鑒定測試以及資料成果的歸納分析,形成PRB數據實際材料圖,在實際材料圖數據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拓撲數據處理,形成1:10萬、1:25萬數字地質圖和各種數字化專項地質圖。與此同時,根據實踐經驗對修測區數字地質填圖的工作方法作進一步完善和歸納總結,並編寫出詳細的野外工作小結,整理備齊供野外驗收的全部實際材料(包括數字化野外原始記錄本及其采樣資料庫、測試結果資料庫、剖面資料庫和相應圖件等野外實際資料,各種原始圖件、典型實物標本,各種過渡性綜合解釋成果資料和綜合研究成果資料,各級質量檢查記錄和工作總結等)。9月1日~4日,中國地質調查局宜昌地質調查中心在廣西南寧市組織並主持野外驗收,在評審會上有關專家一致認為:「項目自執行以來嚴格按照任務書和設計審查意見的要求進行實施,通過兩年多艱苦的數字填圖和室內對各項數字資料的整理完善總結,按計劃要求圓滿完成了任務書、設計書規定的各項野外調查任務,有重大發現和突破性進展,在修測圖幅數字化填圖方法方面做了認真總結,提供驗收的野外資料符合要求」,評分92.5分(為優秀級),同意予以驗收。9月中、下旬,針對野外驗收專家組所提意見,進一步完善錄入前人資料的批註工作,並到野外進行針對性補課工作。

(四)數字填圖技術應用研究報告編寫階段

時間:2004年10月~2004年12月。

研究報告各章節編寫分工如下:第一、二章由覃小鋒編寫;第三章由覃小鋒、周開華編寫;第四章由覃小鋒、周開華、胡貴昂編寫;第五章由胡貴昂、周開華、覃小鋒編寫;第六章由胡貴昂編寫;第七章由周開華、胡貴昂編寫。各章節完成後由項目負責人覃小鋒統稿。2004年12月提交最終報告送審稿。

通過近三年艱苦的野外工作和室內綜合分析研究,在中國地質調查局、中南項目管理辦公室、廣西地調院和廣西區調院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在項目組全體人員的共同努力下,本項目工作進展較為順利,按計劃要求圓滿完成了任務書、設計書規定的各項任務。

⑶ 項目成果報告

完成了所有一級項目來及自子項目的成果報告編寫,編制4 579幅圖件和8 171份表格。其中,常規油氣資源評價完成3 11 1 幅圖件和3 187份表格,編寫了10個二級項目成果報告,編寫了常規油氣資源評價成果報告及數據表、圖冊;煤層氣資源評價編制各種圖件450幅、表格2 666份,編寫了4個二級項目報告,編寫了煤層氣資源評價成果報告及數據表、圖冊;油砂資源評價編制各種圖件530 幅、表格548份,編寫了5個二級項目報告,編寫了油砂資源評價成果報告及數據表、圖冊;油頁岩資源評價編制各種成果圖件91張、成果表格1 044張,編寫了油頁岩資源評價成果報告及數據表、圖冊;油氣資源可采系數研究與應用編制各種圖件38張、表格147張,編寫成果報告15餘萬字;油氣資源發現趨勢預測編制各種圖件55幅、表格200份,編寫了5個二級項目成果報告,編寫了油氣資源發現趨勢預測成果報告及數據表、圖冊;油氣資源評價系統建設共編制各種成果圖件38張、成果表格37 張,編寫報告43萬余字。在一級項目成果的基礎上,編寫了新一輪全國油氣資源評價成果報告及數據表、圖冊。

⑷ 項目的過程管理

一、項目過程管理的一般特點

項目由多個過程組成,這些過程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美國管理協會把項目管理過程分成5個過程組,每個過程組有一個或多個管理過程(圖4-3)。

圖4-3 項目過程組示意圖

項目過程組不是離散的,也不是一次性事件。過程組與過程組之間有重疊,其重疊程度在不同的階段和不同的項目中不一致(圖4-4)。

圖4-4 過程組中各過程的交叉關系

1.啟動

啟動是一個項目開始的標志。啟動過程側重於需求分析,確定下一階段是否有必要開展。這樣,一旦項目的目標需求不被滿足或消失,那麼項目就會終止。

2.計劃

根據項目的目標和任務制定一個切實可行的計劃。項目的獨特性和一次性使得項目計劃的編制非常重要。計劃的詳細和復雜程度與項目的規模、類型密切相關,但計劃的編制工作順序大體上相同。

(1)目標分解:把這一階段或項目要達到的目標進行分解,使其更明朗、具體。

(2)任務活動的確定:要達到預定的項目或階段目標必須完成的任務和進行的活動。

(3)任務分解和排序:分析各項任務的結構以及相互關系,按先後順序排列。

(4)完成任務的時間估算:各項任務所需時間的估算。

(5)進度計劃:根據對任務的分析和歷時估計以及資源的要求,編制進度計劃。

(6)資源計劃:確定完成各項任務所需的人員、資金、設備、原材料和技術等。

(7)費用預算:根據各項活動所需的費用分配資金。

(8)編成計劃文檔:匯總以上成果,編成文檔。

除此之外,還要制定質量計劃、組織計劃、物資采購計劃和管理計劃等。在計劃階段,對各方面考慮得越周詳,越有利於下一階段的進行。

3.實施

地質調查項目的實施是根據編制的設計進行的,實施階段的各種具體活動和任務與相關的專業關系密切,每個專業都有自己的工作程序與標准,要按設計、標准及規范進行。

4.控制

控制階段的任務是定期檢查項目的執行情況,以便發現與設計的偏差,及時調整工作部署。因為地質情況十分復雜,因此,在工作過程中一旦發現與設計有較大的偏差,就需要通過調整設計來改變項目實施的方式、工程手段和實物工作量。例如,當項目進展與設計出現較大偏差時,要分析並找出影響的原因,並採取相應的措施,保證項目按時完成,當無法採取任何措施也無法按時完成項目時,需向上級主管部門提出書面請示,延緩項目完成的時間,批准後方可執行。控制階段主要依據項目控制質量、進度、費用和安全等。

5.收尾

收尾是項目完成的標志,這個階段要編寫、收集和分發各種文件和信息,及時進行原始資料歸檔、成果登記和匯交。同時,完成合同的結算。

二、地質調查項目過程管理劃分

根據項目過程管理理論研究,項目過程管理可以分為啟動、計劃、施工、控制和收尾5個階段。地質調查項目的過程管理既有一般項目過程管理的特徵,又有其自己的專業特點,大致可以分為立項、設計、施工、野外驗收、成果審查、資料匯交和項目終結7個過程或階段,其中野外驗收和成果審查相當於控制過程的關鍵點,資料匯交和項目終結相當於收尾。在總體目標、預期成果和實施過程管理等方面要充分體現國家意志和國家需求。

三、立項管理

地質調查項目正式啟動之前,必須進行充分的項目立項論證,必然要進行大量的項目前期准備工作,包括調研、可行性研究與項目立項評估工作,這些工作直接決定了項目最終能否立項。因此,立項是整個項目過程管理的重要內容。為了對項目立項工作有更加規范和系統的認識,通常把項目立項分為4個步驟,即信息資料的收集與處理、項目調研、可行性研究和項目評估。項目立項在整個項目生命周期中處於起始階段,對於項目能否成立並得到實施非常關鍵。

地質調查項目的確立要根據國家的需要,貫徹中央關於地質工作的要求,加強資源調查評價,更好地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服務,加強地質勘查工作,力爭實現戰略性礦產勘查的新突破,全面加強地質災害的監測預防,繼續做好重點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為了科學決策,使工作部署更加合理,使有限的資金發揮更大更好的效益,目前地質調查項目立項採用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式,並強化自上而下的作用,發布內容具體、針對性強的項目指南。逐級分解、落實具體工作項目。例如採用「三會兩審」的項目決策機制,三會是指「專家咨詢會、供需見面會、項目協商會」,兩審是指「局審和部審」。

立項的目的是確定地質調查項目,並選擇項目實施單位。在立項方面,作為國家地質工作組織管理實施的中國地質調查局,制定國家地質工作規劃,編制項目指南;作為承擔項目的地質調查單位,則要根據中國地質調查局的相關要求,圍繞項目需求開展立項工作。

1.項目信息資料的收集與處理

項目信息資料佔有的多少,直接影響立項活動的成功與否。通過各種形式、渠道和途徑在社會和市場中廣泛收集與地質調查項目的相關信息和資料,是立項的一項重要工作。與項目相關的信息資料非常廣泛,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

●各級政府制定發布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政府部門實施的計劃、重點工程建設規劃與計劃;

●各類社會經濟統計資料、專門研究機構的分析預測資料;

●相關的技術資料,如地質資料、水文資料、氣象資料、地理資料和環境資料等。

資料收集的方式多種多樣,通過各類公開載體獲取信息資料應是主要的方式。一般情況下,按信息來源可分為自然收集、相關市場衍生收集和意外獲取。自然收集是通過正常的工作渠道,如參加各種會議等,獲取上級相關部門的項目指南和國家重大建設項目及規劃信息等,這種方式通常是最主要的方式,具有資質的地質調查單位將根據這些信息開展立項申請。相關市場衍生收集,是在原有項目基礎上派生出的新項目,如在早期的資源評價項目基礎上新發現的礦化帶、礦點等成礦有利地段,利用資源補償費進一步開展礦產勘查工作,爭取申請資源補償費項目。意外獲取則是某些非常偶然的機會得到的信息。

大量信息通過各種渠道反饋到單位的相關部門,如科技處或總工辦,通過這些部門將這些信息資料分類整理並篩選,有價值的信息被確定為下一步調研和立項申請的對象,暫時利用不上的信息被整理保存。收集到的信息資料經過整理以後,根據可利用的程度分別建立信息庫、資料庫和項目庫,同時建立與地質調查項目相關的客戶庫。因此,項目信息資料的處理過程是立項階段非常必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與使用地質調查成果的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建立經常的溝通聯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地質調查必須建立的一種機制,這既是獲取立項信息資料的需要,也是地質調查成果更好地為社會經濟服務的必然要求。

2.項目調研

項目調研是指針對一定的項目目標,在特定的條件下系統地收集、分析和報告有關項目信息的過程。項目調研是整個項目可靠性論證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決定是否立項的重要依據。只有通過項目調研,才能及時准確地掌握周圍的各種情況,使立項更有針對性,決策更有依據,減少風險。

項目調研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項目涉及專業方向和工作內容;

(2)項目的成果特點;

(3)項目運作所需要的經費、技術及人力資源條件;

(4)項目運作的內外部環境及競爭對手;

(5)項目周期與運作的風險;

(6)項目的經費概算。

項目調研是一項比較復雜和煩瑣的工作,它的質量好壞直接影響到項目是否可以成功立項;同時,所收集的各種信息和資料也直接對日後項目實施有重要影響。因此,項目調研要求參與工作的人員既要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又要有高度的責任感。鼓勵和提倡在尊重科學原則的同時,更多地採用綜合方式和創新方式。一般情況下,首先由單位的技術主管部門組織學術委員會成員和技術骨幹,通過分析獲取的各種信息和資料,確定調研和立項的目標,既要適用,又要避免目標太寬或太窄。其次是制定調研與立項計劃,根據前面列出的調研內容,在較短時間內進行調查與研究,作出是否立項的初步結論。

3.可行性研究

可行性研究是針對某個項目目標,為論證技術、工程、經濟上是否科學、合理、可行而開展的調查、分析、評估的一種科學論證方法。對地質調查項目來說,主要是編制立項申請書。立項申請書的內容包括:

(1)技術經濟部分:包括立項依據、目標任務、技術路線、實施方案、預期成果、主要實物工作量、組織管理和經費概算等,並附有關圖件。

(2)資質部分:包括申報單位基本情況、工作業績、組織結構和人員裝備等。

(3)項目立項評估:項目立項評估是運用科學的方法,對立項報告進行綜合分析,從而確定立項報告引用的資料是否真實,研究方法是否得當,所得結論是否正確,項目成果是否有人使用,為最終立項決策提供判斷依據。在評估過程中,要著重從整體上衡量項目對社會和經濟建設的作用,從國家地質工作對經濟的支撐作用角度考慮項目的價值,同時要提交立項評估報告。其程序包括:

(1)初審。大區地調中心對立項申請進行初審,並提出初審意見後報中國地質調查局。

(2)組織專家論證。在初審的基礎上,組織專家進行論證,並提出論證結果和意見,作為項目立項審批的依據。

(3)綜合平衡和確定項目。在專家論證的基礎上,根據國家對地質工作的需要和資金的可能,經綜合平衡確定地質調查項目。

(4)確定項目承擔單位。根據項目承擔單位的資質條件和實際情況,通過招標或委託方式確定項目承擔單位。

四、設計編寫與審查

1.設計編寫程序

設計是根據下達的任務,按照有關技術標准,結合工作區的實際情況而制定的具體工作方案。設計的目的是合理地確定工作部署,選擇科學的技術方法、進行經費的合理安排,保證地質調查項目任務目標的完成。設計編寫的依據主要是項目任務書、以往地質工作資料、相關技術標准和預算標准。其編寫程序為:

(1)明確任務。項目承擔單位應認真研究理解項目任務書所確定的任務目標,並將任務按年度或工作階段逐一分解,按先後時間順序進行排列。

(2)收集資料和現場踏勘。設計編寫前要系統收集工作區內已有的相關資料,並進行分析整理,必要時要對項目工作區域進行野外現場踏勘。

(3)設計編制。設計編寫時,項目負責人必須依據有關技術標准和有關要求,編制詳細的設計提綱,報單位業務主管部門審批。項目組按批準的提綱,及時組織項目組成員,按時保質完成設計圖表的編制和文稿編寫工作。

(4)設計初審。設計初稿完成後,項目承擔單位應組織初審,初審的重點是設計書的內容是否真實可靠,是否能滿足任務書的要求。項目組應根據初審意見進行認真修改,完成設計書送審稿,經單位業務主管部門審核後送審。

2.設計的主要內容

地質調查項目的設計工作與實施基本上是由同一單位進行的,因此,項目設計書是項目的總體安排和部署,它是技術、進度、人員、設備和經費等多個計劃的總和。具體內容包括下列7個方面。

(1)目標任務;

(2)地質工作程度綜合評述;

(3)地質背景;

(4)技術路線和工作部署;

(5)實物工作量與預期成果;

(6)經費預算;

(7)組織措施。

3.設計編寫要求

(1)依靠科技進步,充分運用地質新理論、新技術和新方法;

(2)充分收集並綜合研究前人資料;

(3)符合有關專業規范、規定、操作規程和要求;

(4)按有關要求編制設計預算;

(5)內容完整、重點突出,附圖、附表齊全。

4.設計審查程序

地質調查項目的設計審查工作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統一組織,分級實施。重要項目由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審查,一般項目由大區地調中心或實施單位組織審查。

(1)按照地質調查局的統一安排,項目承擔單位按規定向設計審查組織單位提交項目設計書(送審稿),同時附地質調查局下達的項目任務書和項目承擔單位的初審意見書。

(2)項目設計審查組織單位接到項目設計書後,根據統一要求落實設計審查組織工作,並把設計審查工作的有關事項通知項目承擔單位。

(3)設計審查組織單位聘請有關專家組成審查組,並預先把設計書(送審稿)送達審查組成員審閱。

(4)設計審查可以採用會議審查方式。審查組通過聽取設計編寫人員的介紹、提問和答辯,經過討論,形成設計審查意見書,同時填寫設計質量評分表。

(5)審查組成員的意見如發生重大分歧,應在設計審查意見書中如實反映。

5.設計審查的主要內容

設計審查的主要內容包括:目的任務、以往資料的收集和綜合研究、工作部署、技術路線、工作方法及技術要求、實物工作量、經費預算、組織管理和質量保證措施和預期成果等。

不同專業應突出本專業的特點。

6.設計審查的認定

項目承擔單位要根據專家審查意見書規定的時間內修改補充設計;中國地質調查局或大區地調中心對設計審查結果進行認定,經過認定的設計方可實施。

五、項目施工管理

項目施工是指在地質調查過程中,為完成某一地質調查項目任務,根據不同的地質條件和地質目的,選擇適當的技術手段和技術方法而實施的實際工作。施工分為野外實地調查和室內研究兩類。

1.准備工作

(1)依據項目設計和技術標准制定施工方案;

(2)編制野外作業計劃;

(3)落實作業組織和物資裝備;

(4)制定相關工作細則。

2.管理內容

(1)計劃任務管理:按專業工種、按時間進度制定階段性任務目標。例如礦產普查工作,可以分為地質組、礦產組、化探組和綜合組,每個組都要在指定的時間完成相應的工作任務。

(2)生產技術管理:包括作業組織管理、技術業務指導和施工安全管理等。

(3)質量管理:制定質量責任制度,編制技術標准實施細則、作業指導書和質量檢驗標准,保證質量體系正常運行。

(4)經費財務管理:在批準的項目經費預算內,合理安排資金,嚴格開支標准和范圍,按規定進行財務核算。地質調查項目經費的管理是過程管理中的一項很重要的內容,細化項目經費預算科目,科學測定定額,本著「誰花錢誰負責」的原則,確定各類科目的經費責任人,控制經費的開支。地質調查項目經費的開支,嚴格執行預算規定。例如,測試經費是根據設計的樣品種類和數量按照測試定額確定的測試工作經費,只能用來分析測試設計的樣品,不得隨意增減測試樣品的種類和樣品數量。當設計與實際不符需要調整測試樣品的種類和數量時,需書面請示項目下達單位,經同意後方可調整。由於各種原因沒有完成設計的測試工作量而形成經費節余的,不能用來支付其他工作內容的開支。

(5)物資裝備管理:確保野外施工必備的裝備和物資供應。

(6)生活保障管理:積極創造條件,採取多種措施,努力改善野外工作人員的食宿條件和文化生活。

3.日常檢查和年度檢查

對地質調查項目進行日常檢查和年度檢查的目的是為了保證原始資料取得過程的真實性和正確性,由於地質調查野外作業獲取原始資料的過程大多數情況是無法重復進行的,因此,對原始資料的日常檢查和年度檢查尤為重要。通過不同層次的監督檢查,保證地質調查項目的工作質量和項目經費的合理使用。同時,對項目實施階段性控制管理,提出階段性工作的調整部署意見。具體組織可以分為項目組的日常檢查、項目承擔單位的常規檢查、地區地調中心和中國地質調查局的抽查。檢查的內容、數量和比例依次減少。

具體檢查內容包括:

(1)工作進展和任務完成;

(2)地質成果;

(3)工作質量;

(4)經費使用。

檢查形式有:

(1)野外現場檢查。主要內容為:任務完成情況、地質工作成果、原始資料質量。

(2)年度成果匯報會或項目中期評估。主要內容為:工作進展、主要成果、存在問題、下一步工作建議等。

六、野外驗收

野外驗收是地質調查工作的重要階段,為了檢查項目任務的完成情況和保證成果報告的編寫質量,必須做好野外驗收工作。野外驗收工作由地區地調中心或受委託的項目實施單位聘請項目監督審查專家和有關人員,按照規定的程序和要求進行。

1.野外驗收的程序

(1)項目承擔單位提出野外驗收申請;

(2)項目主管單位組成專家組,並確定驗收時間;

(3)項目實施單位提供全部野外原始資料和野外工作總結報告;

(4)專家組審查原始資料並按規定實地抽查;

(5)專家組提交野外驗收報告。

2.野外驗收的主要內容

(1)原始資料是否齊全、准確;

(2)是否完成了規定的目標、任務;

(3)是否完成了批準的工作量;

(4)項目工作部署、工程布置是否合理,工作質量是否符合各類規范、規定要求;

(5)地質資料綜合整理、綜合研究是否符合有關要求;

(6)質量管理體系執行情況是否正常;

(7)野外驗收簡報是否系統、全面;

(8)野外實地抽查是否合格。

3.提供野外驗收的資料

(1)全部野外實際資料:

●野外原始圖件;

●野外記錄本、原始野外記錄卡片、原始數據記錄、相冊、表格等;

●野外各類原始編錄資料及相應的圖件;

●樣品鑒定、分析、測試送樣單和分析測試結果;

●各類典型實物標本;

●過渡性綜合解釋成果資料和綜合整理、綜合研究成果資料;

●其他相關資料。

(2)質量檢查記錄:包括年度原始資料檢查記錄小結;

(3)野外工作總結:包括任務完成情況(含工作量),地質成果和質量等;

(4)提供野外檢查路線及其地層、岩漿岩、構造、礦產等文字和圖件資料。要求原始資料齊全、准確;文字、圖件與實際相吻合。

4.野外補課

野外驗收後,項目實施單位必須按驗收意見組織野外補課,並向有關單位提交野外補課工作總結。

七、成果報告編寫與審查

1.成果報告編寫

報告編寫是地調工作的最後階段。通過總結整理野外資料,總結規律,提高認識。全面、准確地反映地質調查工作成果。該階段要認真學習有關技術標准,制定具體要求,明確組織分工,落實責任制度,加強質量管理。

編寫成果報告的程序:

(1)編寫報告提綱;

(2)整理各類原始資料和數據處理;

(3)編制各類綜合圖件和文字報告;

(4)整理原本檔案和實物資料,進行原本檔案歸檔;

(5)在編寫地質調查項目成果報告的同時,單位財務部門應簡要編寫項目財務報告,總結項目經費使用情況。

報告內容參照各專業的具體要求。

2.成果報告審查的依據

成果報告審查是地調項目工作內容的全面考核和取得成果的技術評定,是對項目成果質量最終把關。成果報告審查由中國地質調查局、地區地調中心或指定的單位聘請技術質量監審專家及有關人員進行。對成果報告進行評審的主要依據有:

(1)任務書、設計書、設計審批意見書;

(2)野外驗收意見書;

(3)有關技術標准。

3.報告評審的主要內容

(1)主要地質成果是否符合規定的要求;

(2)各項技術資料是否齊全准確;

(3)地質成果的綜合研究水平;

(4)地質成果和原始資料的符合程度;

(5)地質成果和綜合圖件的質量評價;

(6)存在的問題。

4.報告評審的程序

(1)項目實施單位提出報告審查申請;

(2)組織審查單位組成專家組,並確定審查時間和地點;

(3)項目實施單位提供所有資料並匯報成果報告主要內容;

(4)專家組審核各類資料、評議報告內容、提交審查意見書。

5.成果報告的審查認定

項目報告編寫單位根據專家審查意見在規定的時間內對報告補充修改;中國地質調查局或地區地調中心對報告審查工作進行認定。認定內容包括:審查程序、審查專家的組成、報告是否符合設計任務要求、依據的技術標准、根據專家意見的修改情況等。

八、資料匯交

地質資料是項目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承擔單位對承擔的地質調查項目形成的地質資料除了按規定向政府有關部門匯交外,必須按照中國地質調查局的規定,向中國地質調查局和地區地調中心匯交,作為部署新的地質調查工作的基礎資料,由中國地質調查局提供政府和社會化服務。凡中國地質調查局組織實施的地質調查項目所形成的資料均應匯交。

1.匯交內容

地質調查成果資料、地質調查原始資料、地質調查實物資料。

2.匯交形式

地質調查成果資料應以正式印刷的紙介質資料和光(磁)盤數據資料兩種形式匯交。

3.資料接收單位

向中國地質調查局資料管理部門或中國地質調查局委託的資料管理部門匯交,資料接收單位出具資料簽收文據。

九、項目終結

項目任務終結是指項目所有工作結束後,對項目任務完成情況進行最終認定,這是項目管理的最後一個環節,認定結果可作為項目實施單位資質評定及有關部門獎勵、懲罰等的重要依據。由中國地質調查局負責組織,地區地質調查中心負責實施。

1.內容

(1)成果報告審查情況;

(2)經費結算和審計情況;

(3)資料匯交情況;

(4)合同執行情況。

2.程序

(1)項目承擔單位完成資料匯交任務後,提出終結申請;

(2)管理部門按照驗收內容逐項審核;

(3)形成書面驗收意見;

(4)項目完成,合同終止。

項目管理是一個封閉過程。從立項開始到項目終結,不論項目管理部門還是項目承擔單位,都要有始有終,按照規定的時間和方式進行。項目管理又是不同層次的管理過程。不同層級的管理部門應負責不同項目層級的管理階段和范圍。比如中國地質調查局管理計劃項目,地區地調中心負責管理工作項目,各承擔單位負責工作項目的實施。承擔哪個層級項目的單位負責本層級項目設計的編寫,由上一層級組織審查,使整個過程得到有序地運行。

⑸ 軟體實施項目主要有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交付成果是什麼

一、復軟體分析:是一個對用戶制的需求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正確理解,然後把它用軟體工程開發語言表達出來的過程,replica soccer jerseys。基本任務是和用戶一起確定要解決的問題,建立軟體的邏輯模型,編寫需求規格說明書文檔並最終得到用戶的認可。
二、軟體設計:主要任務就是將軟體分解成模塊使之能實現某個功能的數據和程序說明、可執行程序的程序單元。
三、軟體編碼:指把軟體設計轉換成計算機可以接受的程序,即寫成以某一程序設計語言表示的"源程序清單"。
四、軟體測試:目的是以較小的代價發現盡可能多的錯誤。要實現這個目標的關鍵在於設計一套出色的測試用例(測試數據和預期的輸出結果組成了測試用例)。
五、軟體維護:指在已完成對軟體的研製(分析、設計、編碼和測試)工作並交付使用以後,對軟體產品所進行的一些軟體工程的活動。根據軟體運行的情況,對軟體進行適當修改,以適應新的要求,以及糾正運行中發現的錯誤。
希望會對你的計算機考試有幫助

⑹ 本項目的主要進展和成果

鑽石產地來源的確定不僅是國際寶石學的技術難題,也是地質學界的科學難題。2002年11月,各國政府、國際鑽石行業組織以及非政府組織達成創立金伯利進程證書制度(Kimberley Process Certificate Scheme)的協議,對國際科技界解決這個難題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世界各國的科學家開始參與鑽石產地來源的科學研究。鑽石產地來源的研究從普通的科學問題上升為涉及國際政治、外交關系及人權問題的重要社會科學議題。

本項目通過全面收集和分析近50年來我國三個鑽石產地的地質背景、鑽石產量及各種寶石學特徵的資料,根據最近開采情況,盡可能收集、觀察和統計分析了三個鑽石產地產出的數萬克拉的鑽石,並分析測試了三個產地1077顆鑽石樣品(遠遠超過原來設計樣品數量),直接到國外參觀考察了國外鑽石開采和分選情況,通過多種渠道比對和直接測試國外部分礦區的鑽石樣品/資料,圓滿地完成了項目設計的科研工作,取得如下的一些重要進展和成果:

(1)通過對中國三個主要鑽石產地開展野外地質野外調研和采樣,了解我國最新鑽石地質探采和研究進展。在前人工作基礎上,通過對金伯利岩及鉀鎂煌斑岩重砂礦物的研究,首次在遼寧瓦房店金伯利岩脈中淘選出斜鋯石樣品,對金伯利岩、鉀鎂煌斑岩及重砂礦物樣品進行了大量岩石地球化學及微量元素(LA–ICP–MS)、Rb-Sr、U–Pb、Lu–Hf 同位素方面的測試分析工作;並首次獲得了遼寧金伯利岩斜鋯石的精確Pb/Pb 年齡479.6±4.9Ma及176Hf/177Hf初始比值數據(0.282283~0.282389,Hf(t) –2.98~–6.75),證實了至少部分遼寧瓦房店金伯利岩和山東蒙陰金伯利岩是近於同時侵位的;發現遼寧和山東金伯利岩記錄了華北新太古宙古大陸拼合(2.4~2.6Ga)和1.3Ga地幔交代事件的鋯石年齡,初步證實兩岩區鑽石結晶時岩石圈地幔狀態存在差異,兩地在鑽石形成時可能並不是統一的克拉通陸塊。這對於進一步認識華北克拉通的組成及演化過程具有重要的意義。

(2)在前人統計分析的基礎上,利用常規放大設備及高倍顯微鏡系統,對中國三個產地鑽石大小、質量(重量)進行了比較。特別是對項目執行期間仍在開採的山東蒙陰701鑽石礦金剛石/鑽石的品質進行了動態統計分析,獲得了山東新開采礦段鑽石的質量品質數據。通過對大量樣品的實際觀察比較,得出以下結論:遼寧鑽石晶形完整度比例最高,寶石級鑽石含量最高;山東鑽石粒度最大,質量(重量)變化也最大;湖南地區砂礦金剛石以帶有磨圓特徵的完整晶體居多,鑽石相對較小,質量(重量)變化小,完整性好。

(3)利用常規的放大設備、微分干涉顯微鏡、掃描電鏡和陰極發光光譜儀(CL)等儀器,對我國三個產地鑽石毛坯的實際晶形、結晶度、微形貌及內部生長特徵進行了細致全面的觀察比較,發現前人所描述的部分表面特徵並不是獨立的特徵,如毛面特徵其實是楔形特徵的顯微表現;利用新的測試手段——鑽石觀測儀DiamondView(DV)分析統計了超強短波紫外光波在鑽石表面激發的熒光影像及生長結構,探討了該儀器在鑽石產地來源方面的應用。在山東個別淺褐色八面體金剛石{111}面上觀察到特殊的平行於[100]晶帶方向的長條狀蝕象,提出了這種蝕像是出露到表面的氮片晶遭受優先選擇性腐蝕所致;CL和DV圖像顯示的生長結構表明,我國三個產地的鑽石都出現了均勻的無環帶和規則層狀環帶模式。但湖南樣品和山東、遼寧樣品相比,無環帶比例明顯偏高,從中心到邊緣兩期和多期生長結構樣品比例則明顯偏低,且湖南鑽石CL圖像出現獨特的「皮殼」狀發光樣式;證實了山東鑽石中也存在遼寧鑽石中見到的多期多階段的復雜生長環帶形成的「似瑪瑙狀」生長結構。

特別是通過對鑽石進行拉曼光譜的系統分析,發現了遼寧金剛石的拉曼特徵峰半高寬變化最小,為5.4737~6.1024cm-1(集中分布在5.4~5.8cm-1),平均值為5.6396cm-1;山東金剛石的拉曼特徵峰半高寬變化范圍最大,為5.6069cm-1~6.8527cm-1(主要變化范圍為6.2~6.8cm-1),平均值為6.4112cm-1;湖南金剛石拉曼特徵峰半高寬變化范圍介於山東和遼寧之間,集中分布在5.4~5.8cm-1,平均值為5.7027cm–1。研究結果為中國三產地鑽石的品質特徵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解釋,顯示鑽石的結晶度可能對鑽石的產地來源有指示作用,是潛在的產地指紋性特徵。

(4)首次在辛巴威馬朗金剛石/鑽石大規模開發以來,對聯合國金伯利進程非常關注的辛巴威馬朗金剛石/鑽石的品質、晶體形態和表面微細特徵和生長特徵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研究,指出辛巴威馬朗金剛石/鑽石表面常見的紅色斑點的形成與我國湖南等產地砂礦鑽石表面常見的褐色斑點和綠色斑點有本質差異,與地質輻照作用無關,是次生氧化鐵類礦物沉積氧化致色;根據該地金剛石/鑽石陰極發光、DV圖像特徵以及「十字架」是大量溶蝕坑沿[100]方向折重疊排列的事實,推斷這類特定的缺陷可能與晶體生長過程中產生的線狀和面狀缺陷,如位錯線、位錯束、氮雜質集合體等有關。上述成果對分析馬朗金剛石砂礦成礦及其賦存環境提供了有力依據,並首次提出「十字架」形熔蝕圖像和紅色斑點、斑塊為世界金剛石砂礦罕見特徵,可作為該產地的「指紋」特徵。

(5)對中國三個產地314顆鑽石進行了傅里葉變換紅外光譜分類比較研究,確認我國所產鑽石紅外光譜類型主要為IaAB型,其次為IaB型和IaA型。山東鑽石的類型相對豐富,IaA、IaB和IIa型鑽石的比例均高於遼寧和湖南兩地。而湖南IaA型鑽石比例偏低,證實了三個產地的鑽石中普遍存在H雜質。而被測樣品中,除IIa型鑽石外,所有樣品均顯示出與{111}滑移面有關的吸收峰,表明三個產地金剛石/鑽石中普遍存在塑性變形。同時,首次對鑽石進行了系統的面掃描分析,根據顯微紅外光譜譜圖定量計算出鑽石中的氮含量並進行填圖示蹤,證實鑽石生長過程中鑽石類型的轉變是普遍存在的現象,鑽石生長過程中氮的含量和聚集度是不斷變化的,且成核階段氮含量可高於或低於其他生長階段,不同生長階段氮雜質含量變化不具有單向變化規律,顯示鑽石生長過程中地幔流體碳和氮存在復雜的交換,不同產地鑽石中氮含量頻率分布及NB(% )/ N(T)特徵存在一定區域性差異;鑽石中碳和氮含量並不存在嚴格的相關性。

(6)在前人研究工作基礎上,通過對中國三個產地192顆鑽石原石的包裹體進行常規顯微鏡、掃描電鏡、拉曼光譜、電子探針成分及激光燒蝕等離子發射光譜與質譜的系統研究,確認了山東和遼寧金剛石/鑽石以P型包裹體為主,而湖南沅水流域金剛石/鑽石P型和E型包裹體比例接近;首次同時在三個產地均發現了共生於同一金剛石/鑽石中的橄欖岩型和榴輝岩型包裹體組合(P+E型);在湖南砂礦鑽石中發現確認了原生藍晶石礦物包裹體及金紅石、柯石英包裹體組合,顯示湖南鑽石形成過程中岩石圈地幔可能存在古老的地殼物質。這一認識對於進一步研究揚子克拉通的組成及演化具有重要啟示。

根據橄欖石拉曼壓力計、石榴子石-橄欖石共生礦物對的Ni溫度計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獲得的湖南金剛石/鑽石形成時地幔溫度范圍為1109~1327℃,壓力為4~6GPa,形成深度133~192km,確認華北克拉通和揚子克拉通在金剛石/鑽石形成時存在難熔的岩石圈地幔,金剛石/鑽石形成時地幔具有明顯的不均一性;湖南金剛石/鑽石中包裹體與山東、遼寧金剛石/鑽石包裹體的類型組合及其地球化學特徵不同,顯示出揚子克拉通和華北克拉通岩石圈組成及演化過程存在的差異;湖南砂礦金剛石/鑽石與西澳和非洲榴輝岩型金剛石/鑽石中包裹體類型組合類似,除了顯示湖南砂礦金剛石/鑽石的原生礦來源可能和鉀鎂煌斑岩相關(榴輝岩型金剛石/鑽石具有更大的重要性),還可能暗示了湖南金剛石/鑽石形成時岩石圈地幔可能存在古老地殼物質或者陸殼物質參與了地幔對流和再循環過程。上述成果對認識湖南金剛石/鑽石來源的多樣性、確定今後找礦方向具有明顯的意義,為我國鑽石找礦提供了新的重要認識。

(7)利用加拿大同位素研究所(CCIM)的SIMS(Cameca IMS-1280離子探針)對我國三個產地鑽石進行了精細的碳同位素分層原位測試(123個點)。結果顯示,遼寧瓦房店鑽石的41個點δ13C的變化范圍為-6.0‰~-2.6‰;平均值為-3.9‰;山東蒙陰鑽石56個點δ13C值的變化范圍在-5.6‰~-2.0‰之間,平均值為-3.6‰,湖南樣品碳同位素δ13C的變化范圍為-8.6‰~-3.0‰,平均-6.1‰。遼寧金剛石的碳同位素組成范圍最窄,湖南最寬。碳同位素原位測試結果顯示,遼寧和山東的鑽石生長具有更多的期次,變化復雜,在鑽石結晶晚期碳同位素大部分呈現變輕趨勢;而湖南沅水鑽石則變化較為簡單、平緩,大部分晚期出現變重的趨勢。上述結果顯示出鑽石結晶時華北克拉通和揚子地台岩石圈地幔流體或熔體碳同位素組成或來源上具有一定的差異性,但有關的變化規律仍然需要更多測試結果的證實。

(8)首次系統地對世界25個地區金剛石/鑽石及我國三個產地金剛石/鑽石的寶石礦物學特徵進行了綜合比較。通過對9個產地金剛石/鑽石中E型石榴子石包裹體的元素含量分組統計分析,發現不同產地來源的金剛石/鑽石E型石榴子石包裹體的FeO、MgO、CaO三種組分的含量分組聚類後有一定的差異性,建立了判別方程,證實E型石榴子石的成分是一種潛在的指紋性特徵,可以為產地來源的判斷提供量化參數。通過比較,確認鑽石(礦)形成時間、礦物學特徵(特別是晶形及其組合)、氮雜質、包裹體特徵和碳同位素特徵等要素組合,對於金剛石/鑽石產地來源的確定具有明顯的重要性。理論上,如果可以確認某個礦區金剛石/鑽石的上述特徵,在存在國際金剛石/鑽石產地完整資料庫前提下,可以通過這些要素組合進行單一礦區典型鑽石包裝樣品(指具有代表性的混合樣品)的產地來源進行判別。

綜上所述,本項目通過對中國三個主要鑽石產地形成地質背景,結晶礦物學特徵及包裹體地球化學,原位碳同位素分析,創新性地將寶石學和地質地球化學的研究結合起來,在綜述世界重要克拉通不同產地鑽石特徵的基礎上,首次系統提出了我國三個產地來源組合特徵及其與國際其他產地來源鑽石的區別,研究成果對支撐我國參與聯合國金伯利進程的工作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⑺ 什麼是項目過程什麼是項目管理過程

項目過程是由一系列的項目階段所構成的一個完整過程(或叫全過程),而各個項目階段又是由一系列具體活動構成的一個工作過程。

項目先後銜接的各個階段的全體被稱為項目管理流程。在項目管理過程中,啟動階段是開始一個新項目的過程。在項目實施階段是佔用大量資源的階段。

(7)項目過程成果擴展閱讀:

一、項目計劃特點

①彈性和可調性。即能夠根據預測到的變化和實際存在的差異,及時作出調整。

②創造性。充分發揮和利用想像力和抽象思維的能力,滿足項目發展的需要。

③分析性。也就是要探索研究項目中內部和外部的各種因素,確定各種變數和分析不確定的原因。

④響應性。即能及時地確定存在的問題,提供計劃的多種可行方案。

二、項目管理流程

在項目管理的流程中,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起止范圍,有本階段的輸入文件和本階段要產生的輸出文件。

同時,每個階段都有本階段的控制關口,即本階段完成時將產生的重要文件也是進入下一階段的重要輸入文件。每個階段完成時一定要通過本階段的控制關口,才能進入下一階段的工作。

其中IT行業的項目管理流程一般包括為五個部分:項目的啟動、項目的計劃、項目的實施及控制過程、項目的收尾和項目的後續維護。

⑻ 項目的成果形式都有哪些種類

項目的成果形式的種類有:

1、學術論文

2、軟體

3、設計技術資料

4、實版用新型專利權

5、外觀設計專利

6、帶有技術參數的圖紙等

(8)項目過程成果擴展閱讀

科技項目是指以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為內容而單獨立項的項目,其目的在於解決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出現的科學技術問題。不同的科技項目,根據其性質、實施范圍、運作特點有不同的分類。

科技成果根據其性質可分為三大類型:

1、基礎理論成果,是指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領域取得的新發現、新學說,其成果的主要形式為科學論文、科學著作、原理性模型或發明專利等。

2、應用技術成果,是指在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應用中取得的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新材料、新設備,以及農業、生物新品種、礦產新品種和計算機軟體等。

3、軟科學成果,是指對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技活動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論、方法和觀點,其成果的主要形式為研究報告。

閱讀全文

與項目過程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