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物探成果資料

物探成果資料

發布時間:2021-10-28 04:50:16

❶ 世紀年代物探新成果

20世紀90年代是我國物探應用進一步深化的時期,物探技術迅速提高的實際結果直接反映在所取得的一批重大成果上,其中比較突出的成果如下。

1.發現了一批大型油氣田,對我國石油天然氣的高產穩產起了重要作用

在此期間,我國先後在鄂爾多斯、塔里木、四川、東海和南海查明了一批新天然氣田,使我國天然氣探明儲量有了大幅度的增長,天然氣產量也從20世紀80年代前長期徘徊在年產150億m3的水平迅速提高到20世紀90年代末的近270億m3。天然氣儲量和產量的增長是我國能源工業在20世紀90年代最為突出的變化,其中庫車凹陷克拉大氣田的發現為「西氣東輸」奠定了資源基礎,這些發現中高解析度地震勘探的成功運用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國東部各盆地的老油區及其周圍地區不斷有新的發現,為穩定東部做出了重要貢獻。20世紀90年代塔里木盆地全面開展油氣勘探,石油和地礦系統,及其以後的中國新星石油公司和中石化系統均集中了大量地震隊伍,採取高解析度三維地震和解決了一系列沙漠地區地震勘探的技術問題,找到了一批油氣田,其中塔河油田已經控制的含油麵積可達上千平方千米,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此外,在吉林、四川、江蘇、雲南、陝西等地都有新的發現,為我國陸上石油天然氣的穩定增長做出了成績。海洋油氣物探在20世紀90年代先後在東海、南海和渤海取得了新成果,三維地震和高解析度地震為查明和開發東海的平湖油氣田、北部灣的東方氣田和渤海的蓬萊19-3大油田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海上油氣產量穩步上升,達到年產2000萬t,物探對此做出了重大貢獻[14,15]

2.為我國煤炭工業持續穩定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從20世紀80年代逐步發展的煤田高解析度地震勘探和三維地震勘探,明顯加快了煤田精查速度,減少了鑽井數量,降低了勘探成本。三維地震勘探成果在煤礦建井中已經成為設計必須具備的資料。僅在1991年到1995年,中國煤田地質總局就集中25個地震隊對13個省、市、自治區的38個礦區的68對礦井做了補充工作,避免了開采過程中因為地質情況了解不夠細致而造成的損失,經濟效益達20~30億元。由於其突出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三維地震勘探被列為煤礦建設新井前必須完成的勘探項目,由國家開發銀行貸款支持,列入礦井建設成本[16]

3.沉積砂岩型鈾礦勘查取得可喜進展

核工業部門充分發揮物探作用,在新疆伊犁察布查爾縣原已發現的淺部礦體周圍及其深部,按照沉積鈾礦成礦規律開展氡及其子體測量等方法,發現了較好的我國第一個可用地浸方法開採的鈾礦,為今後尋找更多更好的同類型鈾礦提供了經驗[3]

4.地熱物探成效更加顯著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地熱的應用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北京市用地震、電法、測溫等方法為市政建設及有關用戶尋找地下熱水,取得很多成果。河北、山東、海南、陝西、甘肅、四川用電法等方法圈定熱儲范圍。西藏羊八井熱田北區用綜合物探方法圈出了深部熱儲構造,並進而打出了達329.8℃的在我國是最高溫度的地下熱水[18]

5.金屬非金屬礦物探繼續取得成果

進入「九五」以後,雖然金屬礦物探工作量有較大幅度下降。在國家戰略礦產普查項目統一安排下,物探在西部以銅為主的普查工作中取得了許多重要的發現。以激電為主的電法工作在發現新疆哈密土屋大型斑岩銅礦及進一步追索礦帶中起了重要作用。另外,用激電發現河北北岔溝門鉛鋅礦主盲礦體。用磁法和化探發現福建梅仙鉛鋅礦。在新疆小熱泉子通過重力異常發現銅礦盲礦體。在雲南大平掌用激電、在雲南龍脖河用磁法圈出銅礦具體范圍,指導鑽探,成效顯著。用激電、電磁法擴大了湖南沃溪金礦儲量,激電配合化探發現了內蒙古朱拉扎嘎金礦。航空物探綜合測量,發現了羅布泊地區含鉀鹽礦產地。這些都是有重要意義的新成果[17]

6.工程及水文物探應用廣泛,貢獻卓著

幾乎所有重大鐵路、公路建設項目都有工程物探的貢獻。在北京—九龍、西安—南京、重慶—懷化等鐵路,特別是其中秦嶺、南昆、侯月等大型隧道的建設中,在多處跨長江、黃河大橋及舟山、平潭、深港跨海大橋的勘察和黃浦江過江隧道掘進中,物探都為其勘測設計和工程質量檢測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資料。所有20世紀90年代我國准備新建的核電站,如嶺澳、連雲港、浙江海門和遼寧的溫坨子、徐大堡、江石底,物探也都為其選址及基礎穩定性進行了工程物探和做出了評價。在水文物探方面,物探在北京平谷電廠、河北三河電廠、黑龍江的幾個電廠尋找水源地,為寧夏、新疆、廣西、雲南等省區城鄉居民尋找生活淡水取得了很好效果。這些物探工作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突出,在政治上也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我國物探界還針對探測大江大河堤壩滲漏發展了多種專用物探方法和儀器,為汛期長江、黃河主堤壩的安全提供了檢測手段[20]

7.環境地球物理調查和考古物探顯示良好發展前景

環境地球物理的活動范圍已經從傳統的地質災害防治與監測逐步發展到城市污染源的調查與防治等更廣領域,出現了一批創新性應用實例。例如,用淺層地震、電法、探地雷達等方法在多處探查了導致地面塌陷的地下岩溶及采空區,用多種物探方法對滑坡進行了探測和監測,對長江三峽庫區的山體崩塌進行了大量的探測,對西安等地的地裂縫的深部地質狀況進行了調查。我國開始了全國系統的放射性本底調查,對一些地區可能的放射性污染進行了監測。值得一提的是,20世紀80年代末,浙江省物探隊在西湖換入錢塘江清水過程中,用水上電法監測取得很好效果。地礦部系統的航空電法監測華北地區海水入侵的試驗工作也取得了成功。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考古物探工作興起,用電法、磁法、探地雷達等方法在安徽、河南、湖北、陝西、甘肅、河北等省的多處考古中發揮了找古墓、古遺址、古沉船的作用,有的結果已經得到證實。物探對樂山大佛風化程度的有效檢測,顯示了它在古文物保護工作中廣泛應用的前景[19,20]

8.深部地球物理調查成果豐碩

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地質科學院等單位開始了和美國康乃爾大學等十餘個國家科研單位合作的「喜馬拉雅和青藏高原深地震反射研究(INDEPTH)」項目。1992年8月完成的北起康馬縣的薩馬達、南至亞東縣的帕里共長93.6km的地震測深,是當時靠喜馬拉雅山最近的地震反射剖面。地礦部中國地質勘查技術院與俄羅斯全俄地質所合作編制橫跨歐亞的「台灣—阿爾泰—巴倫支海」地學大斷面,長逾10000km。通過這一系列的國際合作,我國深部地球物理技術水平及應用的深度和廣度有了明顯提高,深部地球物理調查成為我國與國際同行合作的一個經久不息熱點[22,23]

9.南海及大洋綜合地球物理調查深入發展,取得一批新成果

在南海海域進一步開展了系統的重、磁和地震等方法的地球物理科學調查,對其中的萬安、曾母、禮樂、北康、南薇等盆地進行了地震反射調查,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編制了包括全海區莫霍面深度圖在內的系列地球物理圖件。在太平洋深海洋底多金屬結核資源的調查取得豐碩成果,向聯合國海底委員會提供了面積達30萬km2的遠景區。我國已經正式成為洋底資源開發的先驅投資國,在太平洋東部地區取得了同等面積的合法開發者的地位。以上工作都為維護我國在周邊海區和世界大洋中的權益作出了重要貢獻。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期,我國在南海北部及相關地區開始進行天然氣水合物的調查工作,並且已經取得了有意義的成果。

上述20世紀90年代物探新成果僅僅是眾多成果中的一些有代表性的事例,其中不乏對國民經濟建設具有導向意義的重大成果。之所以要突出地介紹這一階段,主要是因為我國物探事業在20世紀的最後十年開始了意義十分重大的改革進程,開始了體制和機制的轉換,從計劃經濟的運行機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行機制,這是我國物探界的一場深刻的革命。進入21世紀,我國物探將以更新的面貌為國家現代化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❷ 有熱礦區物探成果再解譯

有熱礦區物探工作,目前收集的主要為2008年與2010年完成的音頻大地電磁測深(AMT)成果資料,兩者採用的設備不同。

呷村-有熱礦區岩礦石電性特點如下:銀鉛鋅礦石的導電性相差較大,其中緻密塊狀的特富礦石為特低阻特性,而浸染狀礦石及礦化岩石總體表現為低中阻特性。板岩以及含碳質板岩為低阻特徵。大理岩(灰岩)、安山岩、流紋岩、凝灰質碎屑岩為高阻特徵。

因此,銀鉛鋅礦與圍岩大理岩(灰岩)、安山岩、流紋岩和凝灰質碎屑岩等存在較大的電性差異常,具備開展音頻大地電磁(AMT)測深的前提條件。但也存在較大的干擾因素,主要有:

(1)黃鐵礦化的中酸性火山岩與中低品位的鉛鋅礦無明顯的電性差異;

(2)塊狀鉛鋅礦與碳質岩石無明顯電性差異。

因此,在有熱礦區開展音頻大地電磁(AMT)測深,並不能直接用於尋找銀鉛鋅礦體,只能依據視電阻率反演斷面圖劃分出的地電結構、高低阻層的分布情況,推斷隱伏火山岩體的分布,再結合地質成礦條件,間接預測深部礦體的空間位置(成都西南地物科技開發公司,2008;403地質隊,2010)。

10.2.1 2008 年音頻大地電磁測深(AMT)成果再解譯

成都西南地物科技開發公司與403地質隊於2008年6月提交了《四川省白玉縣有熱溝銀多金屬礦音頻大地電磁測深(AMT)探測成果報告》,對測區7、31、39、47、63、79線等6條測線開展音頻大地電磁測深物性與解釋工作,在同一測點做高頻(10000HZ)和低頻(1HZ)觀測,以確保從地表至地下1km范圍內資料的完整性。工作採用的儀器設備為加拿大鳳凰公司(Phoenix Geophysics,Canada)製造的MTU系列大地電磁測深儀(MTU-V8)。

根據成果報告和相關圖件的再解譯,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根據電阻率反演斷面解釋圖,可以看出7、31、39、47線(圖10.1a,b,c,d)的電性結構特徵與63、79線(圖10.1e,f)差異較大,反映存在兩個不同的地質體。該報告認為「在63線附近及以南地區,由於可能存在北西向的推斷斷層,致使北部地區總體向西傾的、向下延深較大的高視電阻率岩帶可能到此結束,從而變成延深較小的、控礦情況等均有所變化的、相距較近的63線與79線兩條測線的視電阻率特徵迥然不同的情形」。該結論與筆者認為的「近東西向F11為後期左旋平移斷層,導致63線以南出現

的大片碳質鈣質板岩夾砂岩」結論吻合,因此可以確定大范圍的低阻異常為碳質板岩引起。地質和物探資料均表明63線以南的有熱南-神山地區地層錯位,神山一帶的含礦流紋質火山碎屑岩就是呷村-有熱礦區的含礦岩系。

(2)7、31、39、47線特徵類似,總體表現為較高的視電阻率(高於100Ω·m),剖面上顯示東部和西部為高阻地層,其間為中低阻地層,代表了碳質板岩地層,為目前已知礦體下盤的地層,因此可以推測礦化層位於中低阻地層東部的高阻與低阻過渡帶上。從7線地質-物探解譯圖(圖10.1a)可以看出,東部高阻層為賦礦流紋質火山岩,東、西礦帶分別位於該高阻層的東、西側邊緣的高阻與低阻的過渡帶上。而31線(圖10.1b)、47線(圖10.1c)則顯示目前已發現的礦體均位於該高阻層西側邊緣的高阻與低阻的過渡帶上,暗示尚未發現該高阻層東側邊緣高阻與低阻過渡帶上的東部礦體。39線(圖10.1d)有一定差別,表現為已知礦體位於高阻層的東側邊緣,可能的原因是39線礦體為厚層塊狀礦體,電阻率很低,影響范圍較大,導致東部高阻層顯示不明顯。因此,39線剖面中部的高阻層可能是礦體西部的非賦礦英安質火山岩,與7線東部的賦礦流紋質火山岩不是同一層。

10.2.2 2010 年高頻大地電磁測深(EH4)成果再解譯

2010年403地質隊利用從美國引進的EH-4連續電導率成像儀,對有熱礦區23、27、29、31、39線等5條線再次進行了高頻大地電磁測深工作,提交了《四川省白玉縣有熱銀多金屬礦音頻大地電磁(AMT)測深報告》。

野外數據採集採用單點張量觀測方式,接收大地電磁信號的頻率范圍為10Hz~92kHz。

根據成果報告和相關圖件的再解譯,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根據電阻率反演斷面解釋圖(圖10.2),其電性結構圖基本類似,近地表為視電阻率較低的低阻層;深部的西端為低阻層,中部及東端為高阻層,其間夾一中阻層(為目前已知礦體地段)。與2008年所獲圖件對比(31、39線),兩者基本類似。

(2)23、31線特徵十分類似(圖10.2a,b),西部為一范圍較大的高阻層,東部為一范圍較小的高阻層,目前已知礦化層位於兩高阻層之間的中阻帶上。如果東部高阻層為賦礦流紋質火山岩的反映,則暗示尚未發現高阻層東部邊緣過渡帶上的東部礦體。

(3)從39線地質-物探解譯圖(圖10.2c)可以看出,西部高阻層為下部英安質流紋岩,中部中阻帶為碳質板岩和塊狀礦體,東部高阻層是安山岩還是賦礦流紋質火山岩尚未得知。

圖10.1 呷村礦床勘探線地質-AMT物探綜合剖面圖

(地質資料據403地質隊,1993;物探底圖據成都西南地物科技開發公司,2008)

總之,通過對以上兩份物探報告成果的再解譯,初步認為有熱礦區19~55線深部存在西、東兩個高阻體,分別代表英安質火山岩和賦礦流紋質火山岩。兩高阻體之間為中阻層,代表碳質板岩和已知礦化層。東部高阻體的東部邊緣過渡帶可能存在隱伏的東礦帶(塊狀黑礦)。

圖10.2 有熱礦床勘探線地質與EH-4物探綜合剖面圖

(地質資料和物探底圖據403地質隊,2010,2011)

a—23線;b—31線;c—39線

❸ 資料的收集

(一)地形圖的選擇與准備

區域地質調查所選用的地形圖,其比例尺一般應比實際地質調查的比例尺大一倍。現在開展的1:25萬國土大調查,使用1:5萬的航測地形圖作底圖,而在全國重點礦產地開展的1:5萬區調工作中一般採用國家測繪部門出版的1:2.5萬地形圖,沒有1:2.5萬地形圖的地區可採用地形-地質一次成圖法,即直接用相應比例尺的航空像片並輔以1:5萬地形圖進行;也可收集1:1萬地形圖縮編繪制,亦可用精度高、現勢性好的1:5萬地形圖放大清繪或放大修測為1:2.5萬地形圖作底圖。

收集的地形圖的數量,應根據野外區調人員分組情形以及編制各種成果圖的需求量來確定,一般以20~25份為宜。所用的地形圖須用夏布或馬糞紙裱糊並壓平、陰干。野外調查人員所用的地形圖(准手圖)還需按一定規格(20cm×16cm)裁開,並統一標號蒙上透明紙,分塊使用。這樣野外攜帶既方便又可保證原始手圖的整潔。除收集工作區地形圖外,亦需收集工作區周邊地形圖,每幅1~2份,以備圖邊接圖使用。

(二)遙感資料的收集與准備

遙感資料包括:航空遙感像片和衛星遙感圖像,即全色黑白航片、彩色航片、紅外航片、側視雷達片、陸地衛星MSS圖像、TM圖像、RBV圖像及假彩色衛片圖像等。

1.航空遙感像片的收集和准備

(1)在開展1:5萬區調填圖之前,要全力收集影像特徵好,多片種、多時相、多波段、各種比例尺的全色黑白航片、彩色航片、假彩色航片、紅外航片、側視雷達片等。符合工作比例尺的全色黑白航片3~5套(表2-1)。每套應同時附鑲輯復照圖及航空攝影技術鑒定書。若工作區有冰川、沙漠或大面積第四系掩蓋時,為了對其下伏基岩進行地質調查,應選用側視雷達片;若工作區金屬礦點較多時,應收集大比例尺彩色航片;若進行水文地質調查,應收集紅外航片或遠紅外掃描圖像。若工作區已有的航片比例尺過小,可向航攝部門申請,將像片放大到接近地質調查要求的比例尺。

表2-1 區域地質調查與航片比例尺關系一覽表

(2)獲得航片資料後,應及時進行整理與編表。將同種比例尺的航片按航帶裝入袋內,在袋上註明圖幅代號、航帶號及像片編號等。為了使用便利,還應在每張航片的背面左上角,按下述格式編號:

區域地質調查工作方法

格式上部為圖幅號,下部左邊數字為航帶號,中間數字為本航帶像片總數,右邊數字表示本航帶從左到右的第幾張航片。

(3)用航片做一幅工作區航片鑲嵌像片略圖,使全區地質構造的連續性和構造格架一目瞭然。

(4)對每張航片上的主要地物進行標注,如村鎮、主要公路或鐵路、河流、湖泊、水庫、山峰名稱或高程等。為避免污損航片,要將標注寫在附於航片的透明紙上。

2.衛星遙感圖像的收集與准備

(1)衛星遙感圖像主要收集TM圖像、MSS圖像及假彩色衛星圖像,比例尺為1:100萬、1:50萬,每種衛片的數量1~2份。要將不同波段的TM片底片合成放大為1:5萬彩色影像。

(2)利用1:5萬的TM彩色影像,作一幅工作區的鑲嵌影像略圖這是非常必要的,因它有寬廣的視域,信息量更豐富,解譯效果會更佳。

(三)地質、礦產資料的收集

工作區和鄰區地質、礦產資料的收集,最好從新到老進行,這樣便於刪除那些過時的無參考價值的資料和「已被消化」到後期地質成果中去的資料。要特別注意收集1:20萬區域地質調查成果資料(地質圖、地質報告)。實踐證明,它是開展1:5萬區調最有參考價值的基礎成果資料。對那些研究程度較高,資料較豐富的地區,以收集近期的資料為主,並以編為主或編測結合的方式將其資料融入實測資料中去。現將要收集的地質、礦產資料歸納如下:

1.工作區地質資料的收集

主要指工作區的各種地質調查、礦產普查和勘探成果資料、水文地質調查資料、各種相關的測試分析資料(如岩石薄片鑒定、同位素測年、硅酸鹽分析、化學分析,稀土配分、人工重砂、孢粉分析、化石鑒定)、各種相關的專題研究文獻和科研論文以及相關的圖件、報告、手圖、記錄簿和檔案資料等。對鄰區主要的地質、礦產資料也應收集。

2.工作區自然、經濟地理資料的收集

收集區內有關的水文、地理、地貌、森林、植被、土壤、氣候、旅遊、交通運輸和地方誌乃至游記等資料。因為這些資料對確定調查路線、選擇交通工具、合理確定野外裝備和工作期限等密切相關,對解決許多有關的地質問題也是不可或缺的。

3.工作區群眾找礦、報礦資料的收集

充分收集群眾找礦、報礦、礦產開采歷史等資料。這些資料往往能提供找礦線索,對礦產評價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工作區實物資料的收集

包括前人在調查區和鄰區採集的礦物、岩石、古生物化石等標本和岩石薄片以及鑽孔岩心等實物資料,這樣可做到物盡其用,也可節約有限的經費,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和浪費。

5.工作區經濟開發資料的收集

工作區內農業建設、工程建設等相關情況;當地政府部門或一些大廠礦他們對地質工作提出的建議與要求等,也應收集或了解。這對區域地質調查的科學決策和具體實施方案的部署都有極高的參照價值。

(四)其他資料的收集

1.工作區化探與重砂測量成果資料的收集

我國1:20萬區域化探和重砂測量工作業已完成(有些地區甚至還開展了大比例尺的地面化探和重砂測量調查),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目前我國正開展的1:5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一般都選擇在成礦前景較為有利的地區進行。那麼,這些化探、重砂測量的成果資料,能有效地前瞻性的指導編寫1:5萬區域地質調查設計書和全面開展地質調查工作。所以,這些成果資料要給予充分收集。

2.工作區物探成果資料的收集

地球物理探礦包括地面物探和航空物探,所取得的豐富資料對探索、解釋、了解地下構造形態,地下礦體的埋藏狀況、認識地球圈層性質、探討板塊運動模式等重大地質問題都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

(1)地面物探成果資料的收集。地面物探主要方法有:磁法、電法、地震法、重力法等。當工作區為沙漠區或為大面積第四系覆蓋時,收集地面物探成果圖及資料尤為重要。在1:5萬區域地質調查中,磁法勘探主要用於劃分大地構造單元,圈定岩體和斷裂,提供進一步普查找礦的遠景區。

(2)航空物探成果資料的收集。航空物探資料有許多種,在我國開展較早較廣泛、效果較好的是航空磁測,其次是航空放射性測量和航空重力測量等。全國及區域性資料成果豐富,野外工作之前,要收集航磷異常地質解譯圖與報告說明書,以備地質調查工作中參考和驗證。

(五)區調技術規范等資料的收集

區域地質調查工作隨著現代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地質找礦工作的深入開展,它的重要作用和深遠意義,已愈來愈顯著。世界各國都很重視區調工作,都制定出詳盡的區調規范及技術規程。要切實地完成區域地質調查工作,就必須首先進行崗前人員素質培訓,以保證從業者能在最新理論、觀點、研究成果及新技術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為此,必須在工作前收集有關規范和相關指導性文獻。

❹ 取得一批有重大意義的物探成果

整個20世紀80年代,是物探工作應用領域進一步擴大,技術水平迅速提高的時代。我國物探解決復雜地質問題的能力明顯增強,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義的成果。

1.石油物探在南海、東海和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准噶爾盆地取得重大突破

1979年8月,根據地質部第二海洋地質大隊珠江口盆地普查地震構造資料部署的珠5井突破了珠江口盆地的出油關。南海成為我國油氣勘探和國際石油公司投資的新熱點,國務院於1982年1月決定我國南海油氣勘探實行對外開放。這一決定有力推動了全國對外開放政策的貫徹。

在東海,地質礦產部第一海洋地質大隊進行了系統的油氣物探工作,1982年在龍井構造上確認了含油氣層的存在。1983年,在平湖凹陷的平湖1井獲得工業油流,該井成為東海的第一口發現井。在我國東部工農業發達,但又極缺能源的近海海域發現了油氣,在國內外都引起了轟動。

1984年,地質礦產部參照物探結果布設在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的沙參2井,在深達5360m的古生代石灰岩地層中獲得了日產原油1000t、天然氣200萬m3的重大突破。這一具有歷史意義新發現,使塔里木盆地的油氣遠景成為現實,進一步推動了我國西部地區油氣勘探新高潮。石油系統在吐哈盆地、准噶爾盆地和青海也取得一系列重要發現,揭示了西部作為我國油氣資源戰略接替區的巨大潛力。國務院在「八五」計劃中明確提出了石油工業要實行「穩定東部,加快西部」的方針[12]

2.煤田物探成果顯著,物探應用邁入精查和開發領域

煤田物探在內蒙古、黑龍江、河南等地擴大了資源前景,發現了新煤區。高解析度地震等技術的應用使煤田物探精度明顯提高,開始介入煤田的精查和井巷建設,大大拓寬了應用領域[13,14]

3.金屬與非金屬礦產物探取得豐富成果

「六五」和「七五」期間,地礦部門地面物探、化探共發現異常4.9萬余處,經查證見礦2200餘處,發現和擴大礦床504處,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屬於隱伏礦體,是金屬礦物探成果最為豐富的時期。黑色和有色金屬礦物探在發現或擴大許多重要新礦產地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其中包括雲南惠民大型鐵礦床,新疆阿舍勒及索爾庫都克、廣東鍾丘洋及玉水、福建紫金山、內蒙古烏奴格吐山、西藏馬拉松多等大型銅礦床,新疆富蘊縣哈拉通克和哈密黃山的大型銅鎳礦床,河北張北縣蔡家營、內蒙古白音諾及浩布高、新疆可可塔勒、福建水吉和雲南核桃坪等大型鉛鋅礦床,廣西芒場錫多金屬礦床,河北大灣鉬礦床等。在貴金屬方面有山東蒼上大型金礦床,湖北雞冠嘴銅金礦床,內蒙古額仁陶勒蓋、查爾布拉根和四川呷村等大型銀礦床等。在非金屬礦方面則有河北雙碑、湖北高店子、湖南歇駕山等大型石膏礦床等[15,16]

4.水文工程物探成為國家重點建設不可缺少的工作

在解決我國西部和華北廣大地區的缺水問題方面,物探發揮了重要作用。物探在尋找第四系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岩溶水、地下熱水,以及劃分鹹水和淡水方面,取得了大量有意義的成果。如在甘肅河西走廊,根據電測深資料發現了豐富的地下水源地,在海南、廣東、黑龍江、北京等許多地方用物探找到了基岩裂隙水。在西藏羊八井,依據電法資料打出了一批高溫熱水井。在為國家重大工程建設項目服務方面,物探在三峽壩址的勘查和論證工作中,在浙江、廣東核電站選址的工程勘查中,在長江口和寶鋼碼頭的勘查中所起的作用,得到了社會公認,贏得了信譽[17]

5.深部地球物理調查大規模展開,取得一批重要成果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全國按照統一部署,完成了11條深部大剖面中的9條,對我國陸地地殼和岩石圈的構造及結構有了一個宏觀了解。例如,亞東—格爾木剖面提出了「青藏高原是6個地體拼合成的增生陸塊」的認識;江蘇響水至內蒙古滿都拉剖面結果認為該剖面所穿過的8個構造單元的深部構造特徵差異很大,反映了中朝板塊克拉通化及其遭受後期改造的過程。華北、秦嶺及蘇皖地區的深反射地震剖面對地殼細結構的研究提出了許多新認識。

6.開展了大量海洋區域性綜合性物探調查工作,

在東海陸架區、沖繩海槽、琉球海溝、台灣海峽和南海開始了系統的海洋物探調查工作,取得了大量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區域物探資料。這些科學調查工作對我國周邊海洋地質構造的特色,及海洋油氣和固體礦產資源的總體情況加深了認識,對海洋工程勘查及濱海砂礦調查也發揮了應有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我國出版了若干海域的地球物理圖集。

❺ 物探資料數據處理

(一)重力航磁資料數據處理

為突出和增強反映地質體、地質構造空間特徵方面的地球物理場信息,進行空間分析和找礦信息提取,對1:20萬重力、航磁成果資料開展了位場轉換、方向導數計算等預處理工作。

1.資料准備

重磁數據處理應用程序中已對邊部數據採取了外延加權處理,但為減少轉換邊界畸變效應,資料准備時對評價區周邊均擴充了幾千米范圍。數據處理區域為矩形域,其中省外部分的重力數據為1:50萬區調資料。

根據網格數據處理要求,採用空間自協方差最優內插法——Kriging插值法對原始數據進行了網格化運算。參考重、磁原始資料平均網度,重力網格距取2km×2km,航磁取lkm×1km。

2.數據處理的基本原理

採用頻率域重磁位場轉換方法進行數據處理,其基本原理如下:

①運用Fourier正交換,計算原始重磁異常Fa(x,y)的頻譜Fa(μ,v);

②應用褶積定理,由Fa(μ,v)乘以相應轉換的波數響應函數之頻譜φ(μ,v),得到轉換後的異常頻譜Fb(μ,v);

③運用Fourier反變換,由F(bμ,v)計算得到轉換後的相應重磁異常fb(x,y),其中μ,v分別是x、y方向上的圓頻率。

3.計算公式

在空間域中,重磁場的各種轉換可以表示為褶積形式:

皖東南區域地質礦產評價

式中fa(x,y)、fb(x,y)分別為轉換前、後的位場;ψ(x,y)為濾波脈沖響應函數,或稱權函數。

利用Fourier變換的褶積定理,上述空間域中的褶積關系在頻率域內即變成簡單的乘積關系,即為下列表達形式:

皖東南區域地質礦產評價

式中Fa(μ,v)、Fb(μ,v)分別是fa(x,y)、fb(x,y)的頻譜;φ(μ,v)為權函數ψ(x,y)的頻譜,或稱濾波器的頻率響應函數;μ,v分別是x、y方向上的圓頻率。

對於重磁位場的不同轉換,其頻率響應函數是不同的,表4-3-1列出了常見位場轉換的頻率響應函數的表達形式。

表4-3-1 重磁位場轉換的頻率響應函數列表

4.位場轉換

有了上述計算公式就可以進行重磁位場轉換、方向導數計算了,重磁預處理的具體內容包括:航磁(T)異常化極,重、磁(化極後)異常向上延拓1km、5km、10km、20km 4個高度,原平面及各上延高度的0°、45°、90°、135°4個方向水平一階導數和垂向一階、二階導數。

(二)物探異常點的篩選

物探局部異常點信息可提供直接或間接找礦標志,在找礦預測和普查找礦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確定物探異常的標準是根據工作所發現的地球物理參數的局部變異,確定其與一定的地質現象相聯系,這種局部變異被稱為異常。異常本身無尺寸之分,但有級次之別。區內不同時期工作、現已建檔的乙1類以上部分物探航磁、地磁、電法異常點信息簡況,經綜合整理予以取捨、確認,共確定區內33處物探異常點。在這些物探異常點(1處往往存在多個子異常)中,有20處為已知礦產地。已知礦產多有綜合異常顯示,其中激化率>4%,自然電位絕對值>100m V。礦化帶、蝕變帶、與礦產有關的(隱伏)侵入岩等(目標物)多有物探異常反映,其中地面磁測值達數百至上千納特(n T)。

前文描述的地球物理場特徵已涵蓋航磁異常點信息,而航磁異常值為全區統一的化極異常的趨勢特徵解釋「下限」。需注意的是,不同區域構造背景、局部地質環境中某一場源體引起的物探異常的場值常是相對的,且存在綜合因素的疊加,需具體對待加以區分。規模、產狀相近的地質體引起的異常幅度(或場值),隨其物性、探測距離及其與圍岩的差異而變化。如:屯溪幅中依坑航磁異常(C31)處在正背景場中、異常幅度約100 n T,北岸異常(C35)位於負背景場中、幅度約200 n T,而地表主要出露中元古代地層,故推測均為隱伏侵入岩體,依坑解譯為中酸性岩、有已知多金屬礦點,北岸解譯為(中)基性岩、見磁鐵礦化。規模、物性差異相近的場源體產生的異常幅度,隨其產狀、埋深等變化。又如:伏嶺岩體西側中半坑航磁異常(C19)幅度約30 n T,東側逍遙(C21)異常幅度約100 n T,兩處相距約10km,出露主要均為震旦紀地層;逍遙出露花崗閃長岩體、有中小型礦床,中半坑解譯為隱伏中酸性侵入岩、有銅礦(化)點。

在所有乙1類以上的物探異常點中,除了與評價預測的目標礦產有直接關系的異常點外,還有一些雖然與評價目標礦產無直接的關系,但它與成礦侵入岩有關,故列入與成礦有間接關系的評價參數參加計算。

(三)重磁異常解譯推斷

評價預測工作中物探異常的解譯推斷主要是以隱伏、半隱伏斷裂構造和岩體為目標,其結果將作為評價地質變數——控岩控礦構造和控礦容礦侵入岩的一部分。有了這些隱含信息的參與,提高了評價預測結果的科學性和可信度。

1.隱伏、半隱伏斷裂構造的推斷解譯

反映斷裂構造的地球物理場綜合信息標志:不同性質和不同方向展布的區域性重磁異常區帶的接合部,平直陡變的區域重力梯度帶,具明顯走向的狹長帶狀或串珠狀磁異常,往往為深大斷裂帶的反映;重力高、低突變(常為梯度帶),帶狀重、磁異常的轉折、重疊,多條(一組)等量線的扭曲、收斂或發散等,多數是不同規模斷裂構造所致。水平一階導數相當於垂直求導方向的濾波器,應用其正、負極值帶分析研究某一方向的線性構造特徵。

2.隱伏、半隱伏侵入岩的推斷解譯

岩石物性差異是引起地球物理異常及其地質解譯的前提。根據皖南地區岩石物性資料統計分析,①酸性-中酸性侵入岩平均密度為(2.59~2.62)×103kg/m3,如許村岩體為2.62×103kg/m3,基性侵入岩為2.87×103kg/m3,古生代-新元古代岩層密度為(2.65~2.68)×103kg/m3,而中元古代下部板橋組、漳前組岩石平均密度為2.74×103kg/m3。當相對地表而言存在剩餘密度時,酸性-中酸性岩體將形成重力低異常,基性岩可引起重力高異常。②沉積岩、淺變質岩系及花崗岩基本無磁或為弱磁性,中酸性、基性岩類具中強磁性,如所測的花崗閃長岩磁化率為(427~2880)×4π106SI,剩磁強度為(24~248)×103A/m。不同岩性的侵入岩將產生不同梯度特徵的局部磁異常。

通過數據處理突出異常信息是具體圈定隱伏、半隱伏岩體的有效方法手段。磁異常化極消除斜磁化的不對稱等影響,有利於地質解譯。垂向導數相當於高通濾波器,既突出局部異常特徵,又壓制區域低波數成分。

區內各類岩漿岩廣泛出露,除個別岩體因與圍岩無物性差異或差異不大、岩體規模太小未引起明顯的物探異常外,大部分與重、磁異常較好對應,這就為從已知到未知類比推測隱伏岩體產狀提供了依據。對同源重、磁異常,以磁異常解譯岩體產狀。岩體侵入時代未能根據物探資料予以判定。岩性依據重力異常正負性質、正磁異常梯度幅度及其組合等綜合判斷,如重力低位置上磁異常不明顯多為花崗岩(如伏嶺岩體等),局部磁異常處伴生幅度不大的重力低或重力異常不明顯多為中酸性岩體(如大谷運岩體、里東坑岩體等)。結合與出露岩體岩性關系開展異常解譯:①長陔-白際一帶,重力低伴生局部磁異常反映該地的花崗岩中磁性暗色礦物含量較高,解譯結果為花崗岩類。②伏嶺重力低西側明顯繞曲形成次級異常,其位置與楊溪岩體偏離,同時存在局部緩磁異常(C19中半坑異常),故解譯為隱伏的中酸性岩體。

無論物探推斷的是斷層還是岩體,只要是與成礦有關,且地質上未出露的,都將分別並入相應的控(容)礦構造和控礦侵入岩圖層中。

❻ 地面沉降調查成果資料整理

地面沉降調查工作完成後,要對調查過程中所取得的各類資料進行整理、分析,並編寫報告。

地面沉降成果資料包括調查資料、工程地質測繪資料、鑽探物探資料和監測資料。

地面調查資料整理內容有:第四系地層岩性資料;地下水的儲量、開采量、補給量資料;基岩地層岩性、地質構造及其與區域地質構造的關系資料;第四紀地質發展史和新構造運動情況資料;建築物破壞、地表開裂資料;人類經濟活動情況和經濟發展趨勢等資料。同時提交地面沉降調查報告,評價地面沉降危害等級,提出防治方案。

工程地質測繪資料包括:設計書,測繪方法,使用儀器,工程進度,地形圖,地表水入滲、產流、徑流、沖刷以及地表水的流通、灌溉、庫水位及升降資料,開展滲水試驗、滲透系數、地下水位等深線圖等資料。

鑽探與物探資料包括:勘探點線的布置,鑽孔編錄和鑽孔柱狀圖資料,物探方法、儀器及成果(平剖面圖及物探解譯)資料,第四系地層資料,隱伏斷裂資料,抽注水試驗資料和地下水基本特徵資料。

監測資料整理的內容包括:分層標、基岩標、孔隙水壓力標、水準點、水動態監測網、水文觀測點、海平面預測點的設置,水準測量和地下水開采量、地下水位、地下水壓力、地下水水質監測及地下水回灌監測資料,建築物和其他設施因地面沉降而破壞的定期監測資料和地面沉降速度、幅度、范圍資料等。

地面沉降勘查報告的主要內容包括:序言,所處地貌單元,第四系地層岩性及發展史,新構造運動,水文地質條件,經濟發展現狀及經濟發展趨勢,地面沉降危害等級及成因機制,地面沉降防治方案。附圖包括地形圖,地貌圖,第四系地質圖,水文地質圖,地下水等水位線圖,鑽孔柱狀圖,地質剖面圖,隱伏斷裂橫剖面圖,物探平剖面圖,基岩等高線圖和地面沉降危害分區圖(圖6-5)等。附件包括調查報告、工程地質測繪報告、勘探與物探報告和監測報告。

圖6-5 北京市平原區地面沉降危害分區評價示意圖(據俞豐俊)

❼ 物探數據

物探技術在地質勘探中具有重要作用,勘探方法主要有地震、電法、磁法、重力等,從物探數據中可得到:點位資料、層位劃分及其屬性。在地下水系統建模中,物探數據和鑽孔數據具有相同的作用,根據物性的差異提供含水層的劃分情況,表達地層具有相同的物理力學參數或位置,如地下含水層頂板、底板、地下水位等值線信息。使用這些等值線數據,建模系統可以插值擬合地層面或斷層面。

物探數據在地下水三維地質建模中的輸入,採用MapGIS明碼文件讀入等值線文件,然後把等值線離散點化,進行抽稀,即可擬合成光滑的面。

❽ 地球物理勘探成果圖件有哪些

地震數據處理的對象是記錄在磁帶上,經過采樣的人工激發的地震波,包括反射波或折射波,同時還包括繞射波、多次波和干擾波等。
地震勘探數據處理應滿足:
①消除或削弱各種干擾波,保留和加強用於勘探目的的反射波或折射波。採用各種手段提高信號-雜訊比;
②把反射波(或折射波)歸位到產生反射(或折射)的地下反射點的位置上去;
③提取地震波傳播介質和界面的物理參數,用於定性和定量地解釋地震層位的岩層物理特徵;
④提供地震正、反演問題的人機聯作終端的各種處理方案和程序,以提高解釋成果的精度;
⑤使處理方案自動化,縮短處理周期,減少人工干預。
為了滿足上述5個方面的要求,人們從不同的角度針對不同的問題,已經提出了多種處理方法和數學物理模型。這些方法和模型有的是在彈性波傳播方程的原理上提出來的,有的是在其他學科中成功地應用之後被引進到地震數據處理中來的。地震勘探可以被看做是以地層為傳輸道的通信系統。它所記錄的離散時間序列從一個角度來看是確定性過程,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又是隨機性過程。因此,在地震數據處理中常常是兼用數學分析方法和數理統計方法。地震勘探數據處理正處於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進程中。

❾ 地球物理勘探及其主要成果

早在1958~1964年,原石油工業部華東石油勘探局304、305聯隊完成了合肥盆地1∶20萬重力、磁力普查工作;1970年,剛剛成立的安徽石油勘探處以合肥盆地為重點,在盆地東部和南部進行光點記錄地震和模擬地震勘探。

1988~1989年及1991~1992年間,原石油天然氣總公司物探局第二地質調查處在盆地東部完成數字地震測線13條694km,1993~1996年,南方項目經理部在盆地中部目標區部署並完成數字地震測線19條,在中部和西部部署區域大剖面5條,合計24條,1258km。這些地震剖面的完成,一方面對盆地的構造格架有了基本的了解,同時也發現了吳山廟、木廠埠和小廟等局部構造。

1999~2001年底,勝利石油管理局在合肥盆地共完成二維地震31條3452km(圖1-4),其中區域大剖面12條;電法剖面8條,包括5條EMAP(707.3km),3條MT(484km);重力測量27686km2;航磁測量30416km2,其中化探、重力、航磁已覆蓋全盆地。以上資料的獲得為查明合肥盆地的構造、斷裂、地層及圈閉發育特徵等提供了物質保證。

圖1-4合肥盆地1999~2001年度地震部署圖

(一)重力勘探取得的主要成果

經過重力勘探,取得了覆蓋全盆地的重力資料,發現了眾多的局部重力異常,基本掌握了合肥盆地的重力場特徵、斷裂體系的展布及其性質(賈紅義等,2002)。

(1)確定了華北地層區、下揚子地層區、大別山區及合肥盆地不同地層單元的密度界面。

(2)通過對合肥盆地重力場特徵研究並結合區域地質資料,確定了合肥盆地主要斷裂體系及其展布特徵。

(3)發現了與郯廬斷裂左行走滑和右旋壓扭有關的構造形跡以及吳集斷裂的分布范圍和右行走滑的構造形跡。

(4)利用延拓法、求平均場法、二次導數法及趨勢分析法等求取剩餘異常,然後進行對比,確定了盆地的重力異常特徵,並對局部重力異常進行了定性和定量解釋。

(二)航磁勘探取得的主要認識

對合肥盆地曾進行過1∶100萬航磁勘探並覆蓋全區,部分地區有1∶20萬、1∶10萬、1∶5萬航磁資料,但由於測量時間不同、測量儀器精度不同,導致航磁資料在反應構造方面存在明顯不足。鑒於此,勝利石油管理局2000~2001年在合肥盆地及其周緣進行了1∶5萬高精度航磁勘探,地質效果較為明顯,彌補了過去不同比例的航磁資料在反應構造方面的不足,並發現了很多可能與火山活動有關的磁異常(董波等,2002)。

(1)在盆地內部及周邊的97個點進行了岩石磁化率測量,獲得600個磁化率數據;同時還對安參1井石炭系以上地層進行了磁化率測量。

(2)根據磁異常反應的斷裂特徵,識別出76條NE向、NW向、近EW向和近NS向斷裂。

(3)圈定出143個局部構造異常,並根據異常形態、幅值等異常特徵及地質構造分析,確定基岩異常凸起27個,與火山活動有關的構造異常35個,沉積層構造異常81個。

(4)根據磁異常特徵,圈定出盆地內及周緣火山岩分布范圍,發現盆地內部火山岩分布比較局限,而盆地南緣和東緣較為發育。

(5)通過航磁測量,發現以肥中斷裂帶為界,盆地南部為弱磁場分布區,北部為強磁場分布區,反映出盆地具有不同的基底性質。

(三)電法勘探取得的主要成果

近兩年的電法勘探(圖1-5),獲得了盆地的電性資料和較為豐富的地質成果,這對合肥盆地的基礎地質研究和油氣勘探有重要意義(張昇平等,2002)。

圖1-5合肥盆地電法勘探測線部署圖

(1)通過井旁MT的測定,確定了不同層位的電性特徵,並為鑽井地層劃分提供了佐證。

(2)在電性分層的基礎上,查明了各剖面的電性結構和電性層的電性特徵。

(3)結合鑽井資料,對各電性層進行了地層層序研究,進而確定了各剖面的地質結構。

(4)根據剖面上電性變化規律,查明了主要斷裂的剖面位置,確定了斷裂體系的平面展布。

(5)根據電法資料,再次驗證了華北型古生界逆掩於大別山之下的觀點。

(6)利用電法資料圈定了中、新生界的分布范圍,為研究盆地地層的分布提供了參考。

❿ 物探成果概述

物探工作基本比例尺為1∶2000,網度40m×10m。物探採用磁法、激發極化法以及激電測深等方法。

(一)異常圈定及解釋

根據測區礦化的實際情況和物探測量結果,認為激電異常的下限為10%,根據情況構制不等間距的等線值(10%、20%、30%等)10%的異常均為礦化異常,10%以上的異常不予考慮,認為是黑雲斜長花崗岩所引起,視電阻率的異常下限定為2000Ω·m(但根據資料還構繪了3000、4000、6000的等值線供對比參考),ΔZ的異常下限為400nT(根據資料構繪了600、800、1000等值線)。

異常解釋的方法是結合地質情況進行分析研究,選擇出切合實際的定性解釋方法,對引起異常的原因給予適當的地質解釋。

(二)對異常的初步解釋

根據物探測量結果,繪制出的平面剖面圖和等值線平面圖。結合地質情況,對測區劃分了3個異常帶。編號DHJ-1、DHJ-2、DHJ-3,現分別描述如下:

DHJ-1號異常:異常位於24—30線90號點,異常形態呈似透鏡狀,長約140m,寬約30m,走向呈北西—南東向,異常極化率一般在10%左右,異常幅值不高(同參數相比),但較規則,ρs值幅較高,ΔZ值在800nT左右,各參數值在此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與礦化體吻合較好,引起該異常的因素主要與礦化的夕卡岩有關。

DHJ-2號異常:異常位於32—46線110號點附近,異常范圍較大,長約240m,最寬處20m,異常形態呈似條帶狀,呈北西—南東向展布,與黑雲角閃斜長花崗岩的分布相一致,其中夕卡岩呈似層狀產出,在整個異常范圍內有若干小異常,其中極化率最高的可達30%左右,一般在15%左右,在34—36線106號點槽探揭露有銅礦體,該處的極化率異常值為10%,視電阻率值為1500Ω·m,ΔZ值為300nT,所反映的異常值與礦化關系密切,推斷認為引起該處異常的地質原因是與礦化的夕卡岩及斜長花崗岩和接觸變質岩有關,礦石礦物以黃銅礦、孔雀石為主。

DHJ-3號異常:該異常位於測區北部,50線100號點附近,從整體上可以看作一個似透鏡狀的封閉異常,長軸長近150m,短軸寬近60m,走向近南北向,異常幅值ηs在10%左右,ρs值為Ω·m,ΔZ值為600nT,引起該處異常的原因是接觸變質岩有關,岩性為夕卡岩、大理岩。

綜合上述3處異常,該測區由於出露面積較小,岩性單一,構造也較簡單,但也存在幾條斷裂,其次測區大面積出露有二長花崗岩,中部為一套呈近南北向延伸的片麻狀黑雲斜長花崗岩;風成砂土和沖洪積砂土覆蓋大部分測區,引起異常的因素很多,也較復雜。但對於接觸變質岩帶和礦化有直接關系的夕卡岩來講,一般均具有高極化,低電阻率異常特徵,與礦化毫無關系的黑雲斜長花崗岩的異常也表現了高極化高電阻的特徵。因礦化體規模小,呈現出零星散狀,使圍岩的異常嚴重干擾了礦化異常。礦化段異常的圈定、解釋只能根據所測資料結合地質物性參數來進行對比分析。

(三)電測深剖面

根據需要在測區南部30、38線分別測制了兩條不同點距的電測深剖面,通過測深來了解地質體的垂向延深情況;從測深的曲線結果來看並不太理想,視極化率沒有獲得理想的結果,其原因是測區內岩石產狀陡立,岩性復雜,地電條件困難,不具備垂向測深的外界條件,但是也取得一定的資料,剖面應用了視電阻率結果。從斷面圖中可以看出岩層產狀較陡。但極化體依然存在,在其深部可能有不連續的現象,產狀可能向西傾。

通過地質物探工作,在黑哈庫都克銅礦(化)點上獲取了一定的電性資料,採用的方法是正確的。但還要改變地電條件,來獲得更理想的激電效果。

(四)結論

(1)磁測:電阻率及激電對夕卡岩及黑雲斜長花崗岩的蝕變,礦化帶有一定的反映,經分析,圈出切合實際的3處異常,礦化體的極化率一般在10%左右,高極化、高電阻異常與礦化無關,測區內各方法異常的形態分布變化與礦化有關的接觸變質岩帶分布走向一致。

(2)對測區內較大的斷裂反映較好。

(3)能間接了解地質體的垂向延深情況。

(4)存在的問題是,因受地電條件的限制,對於視極化率參數有了一定的影響,所獲取的數據不太理想,對此類地電條件困難地區,要改變和選擇更實際的接地方法,來取得更可靠的結果。

閱讀全文

與物探成果資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