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蘇洵成果

蘇洵成果

發布時間:2021-10-26 15:51:36

Ⅰ 蘇荀、蘇軾、蘇轍各自的成就

蘇洵最大的成就是生了兩個才智過人的兒子,著有《權書》;蘇軾最大成就是創立了一個重要的流派豪放詞派著有《東坡全集》;蘇轍文章說理清晰有力著有《欒城集》,三人都是唐宋八大家.

Ⅱ 蘇洵的主要成就

蘇洵(公元一OO九年至一O六六年)字明允,四州眉山人。年二十七,始發憤為學。歲餘舉進士,又舉茂才異等,皆不中。乃悉焚所為文,閉戶益讀書,遂通六經、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千言。至和、嘉祐間,與二子軾、轍同至京師。歐陽修上其所著權書、衡論等二十二篇,士大夫爭傳之。宰相韓琦奏於朝,除秘書省校書郎。歷遷陳州項目城令。與姚辟同修建隆以來禮書,為太常因革禮一百卷。書成而卒。洵著有嘉祐集二十卷,及謚法三卷,均《宋史本傳》並傳於世。

Ⅲ 蘇軾有哪些成就

生平與思想 蘇軾幼年承受家教,深受其父蘇洵的熏陶,既長,「學通經史,屬文日數千言」。嘉佑元年(1056) ,蘇軾首次出川赴京應舉,次年與弟轍中同榜進士,深受主考歐陽修賞識。嘉佑六年應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判官。後其父於汴京病故,他扶喪歸里。熙寧二年(1069)初還朝任職。因與王安石的變法主張有許多不同 ,請求外調,自熙寧四年至元豐初期先後被派往杭州、密州 、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頗有政績。元豐二年(1079)因所謂以詩文誹謗朝廷的罪行下獄。僥幸被釋後,謫貶黃州。 元佑元年(1086) ,舊黨執政 。蘇軾被調回京都任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等職。但在罷廢免役法問題上與舊黨發生分歧。元佑四年,出知杭州。六年召回,賈易等人尋隙誣告,蘇軾請求外任,先後被派知潁州、揚州、定州 。這期間,他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不斷進行某些興革。 紹聖元年(1094)哲宗親政 ,新黨得勢 ,貶斥元佑舊臣,蘇軾被一貶再貶,由英州(今廣東英德)、惠州,一直遠放到儋州(今屬海南)。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歸。建中靖國元年(1101)七月卒於常州 。 蘇軾在儒學體系的基礎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學結合起來,各家思想對他幾乎都有吸引力。他早年具有儒家輔君治國、經世濟民的政治理想,有志改革北宋的萎靡的積習。佛老思想一方面幫助他觀察問題比較通達,在一種超然物外的曠達態度背後,仍然堅持著對人生、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齊生死、等是非的虛無主義又有嚴重的逃避現實的消極作用。這種人生思想和生活態度,在他的創作中都有明顯的反映。蘇軾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於他主張改革但不贊成王安石變法,因而既與變法派發生矛盾,又同維持現狀的保守派有所琲牾。再加上蘇軾為人表裡澄澈,講究風節操守,這就使他既不見容於元豐,又不得志於元佑,更受摧折於紹聖。然而這正好有利於他加深閱歷,擴大視野,使他在文學上獲得很大的成功。 文學成就 蘇軾對文藝創作傾注了畢生精力 。他重視文學的社會功能,反對「貴華而賤實」,強調作者要有充實的生活感受。他認為為文應「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書》),要敢於革新獨創。蘇軾重視文藝創作技巧的探討,他用「求物之妙如系風捕影,能使是物瞭然於心」,進一步「瞭然於口與手」來解釋「辭達」(《答謝民師書》),已經觸及了文藝創作的特殊規律。蘇軾的創作實踐體現了他的文藝觀。他是有多方面創作才能的大家,在詩、詞、散文等方面取得了獨到的成就。 詩 蘇軾今存詩2700多首 ,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采 。同情人民、關心生產是蘇詩的一個突出內容。這類詩表現了人民的痛苦,針砭了時弊,情真語摯,朴實無華,對前人很少涉及的社會題材,多所開發,取材廣泛,命意新穎。蘇軾的寫景詩和理趣詩,藝術價值最高,最為膾炙人口。《游金山寺》、《望海樓晚景》、《望湖樓醉書》、《飲湖上初晴後雨》等詩,描繪了長江夜色、江南晴雨、西湖勝景;《登常山絕頂廣麗亭》、《百步洪》、《登州海市》等詩,則逼真地描繪了江北的地方風物和名勝。蘇軾不但善於觀察和捕捉各地景物的不同特點,而且以欣喜愛悅的感情描繪了農村環境的清新樸厚。在嶺南所寫的農村景物詩,體現出作者同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融洽的關系。蘇軾善於從日常生活和普通自然小景中悟出新意妙理,發人所未發,寫成引人深思的理趣詩。如《題西林壁》、《琴詩》、《泗州僧伽塔》等篇,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餘味不盡。還有些詩常常滿涵著爽朗樂觀的情趣,體現出不畏逆境、傲視磨難的精神。此外 ,蘇軾還寫過不少品詩、題畫、鑒賞書法的詩歌,如《讀孟郊詩》、《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石蒼舒醉墨堂》等。 詞 在北宋詞壇上 ,蘇軾突破詞必香軟的樊籬 ,創作了一批風貌一新的詞章,為詞體的長足發展開拓了道路。從今存三百四、五十首東坡詞來看,蘇軾對詞體的革新是多方面的。 蘇軾擴大了詞反映社會生活的功能,蘇軾不僅用詞寫愛情、離別、旅況等傳統題材,而且還用詞抒寫報國壯志、農村生活、貶居生涯等,擴大了詞境。他以健筆刻畫英氣勃勃的人物形象 ,來寄託立功報國的壯志豪情 ,如〔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等篇。在詞中,他更多地傾入自我,表現個性。〔滿江紅〕「江漢西來」即景懷古,用禰衡的遭遇暗寓憤懣不平的感慨;〔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借日常生活小事,反映不畏坎坷、泰然自處的生活態度。而在徐州寫的五首《浣溪沙》,則以清新雋秀的語言,生動地描繪了農村生產和生活小景,描繪了黃童、白叟、採桑姑、繅絲娘、賣瓜人等各式各樣的農村人物。可以說,凡能寫進詩文中的生活內容,蘇軾都可以用詞來表達。 蘇詞在筆力和體制上有所創變。他以寫詩的豪邁氣勢和勁拔筆力來寫詞,格調大都雄健頓挫、激昂排宕。如〔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筆勢如突兀雪山,卷地而來。元佑詞人以詩文句法入詞,始於蘇軾。蘇軾把陶淵明《歸去來辭》改寫成〔哨遍〕,將韓愈《 聽穎師琴詩 》,?括成〔水調歌頭〕,在詞體上也堪稱創制。以前詞家於調名外極少立題,蘇軾不少詞作不但始用標題,有的還系以小序,小序長者達數百字,文采斐然,頗能引人入勝。蘇軾以詩為詞,擴大了詞體的表現力。 蘇詞具有鮮明的理想色彩。有些作品浮想聯翩,逸興遄飛。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念奴嬌〕「憑高眺遠」、〔滿庭芳〕「歸去來兮」等,這類篇章在精神上上承屈原、李白,下開辛棄疾的某些清曠奇逸之作。在語言和音律上,也體現了蘇軾的創新精神。蘇詞語言多吸收詩賦詞彙,兼采史傳、口語,以清雄見稱,對以前詞人鏤金錯採的風尚有所改變。他重視音律,但不拘泥於音律。蘇軾詞風呈現出多樣化的特色,除了「大江東去」一類壯麗詞外;另一些作品,或清曠奇逸,或清新雋秀,或婉媚纏綿,都各具風韻 。如〔江城子〕悼念亡妻,一往情深;〔水龍吟〕詠唱楊花 ,幽怨纏綿;〔蝶戀花〕寫佳人的歡笑攪動了牆外行人的春愁,風情嫵媚動人。 文 蘇軾對散文用力很勤 ,他以扎實的功力和奔放的才情,為散文創作開拓了新天地。 談史議政的論文,包括奏議、進策、史論等,大都是同蘇軾政治生活有密切聯系的作品。其中除有一部分大而無當帶有濃厚的制科氣外,確也有不少有的放矢、頗具識見的優秀篇章。如《進策》、《思治論》、《留侯論》等,見解新穎,不落窠臼,雄辯滔滔,筆勢縱橫,善於騰挪變化,體現出《孟子》、《戰國策》等散文的影響。 敘事紀游的散文在蘇文中藝術價值最高,有不少廣為傳誦的名作。記人物的碑傳文,如《潮州韓文公廟碑》,記樓台亭榭的散文,如《喜雨亭記》。其寫景的游記,更以捕捉景物特色和寄寓理趣見長 ,如《石鍾山記》 、前後《赤壁賦》,即地興感,借景寓理,達到詩情畫意和理趣的和諧統一。蘇軾的記敘體散文,常常熔議論、描寫和抒情於一爐 ,在文體上,不拘常格,勇於創新;在風格上,因物賦形,汪洋恣肆;更能體現出《莊子》和禪宗文字的影響。 書札、題記、敘跋等雜文,在東坡集中也佔有重要地位,所寫書札尺牘如《上梅直講書》、《與李公擇書》等,大都隨筆揮灑,不假雕飾,使人洞見肺腑,最能顯現出作者坦率、開朗、風趣的個性。蘇軾寫了不少題記、序跋、雜著,品詩評畫,談論書法,總結創作經驗。如《南行前集敘》、《書吳道子畫後》、《文與可篔鱓谷偃竹記》等。此外,蘇軾還有一些記述治學心得的雜文,如《日喻》、《稼說》等,寫法上能就近取譬,深入淺出,內容上也有不少獨得之見。 蘇軾還有流傳較廣的筆記文《東坡志林》,此書東坡生前已提及,但未完成,今傳本實後人編輯。《稗海》所收《志林》,內容較多,史論而外,還有不少隨筆、雜感、瑣記,寫人記事,言簡而明,信筆揮灑,頗饒情致,隨手拈來,即有意境和性情。 蘇軾的作品具有廣泛的影響。他熱心獎掖後進,培植不少人才。他的作品在宋代廣為流傳,對宋代文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蘇詩、蘇文、蘇詞等大量作品,是他留給後人的珍貴遺產。 書畫及學術著作 蘇軾對書畫也很擅長 。他於書法遍覽晉唐諸家,轉益多師,自成一家,長於行書、楷書,筆法肉豐骨勁,跌宕自然,同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傳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帖》、《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賦卷》等。蘇軾論畫卓有所見,主張「神似」、「傳神」,提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畫史上很有影響。他善畫竹石,學文同而又自具風格。蘇軾畫真跡,今僅存《古木怪石圖》等。蘇軾在學術上的著作有《易傳》、《書傳》等。 作品版本及注本 蘇軾詩文集合刻本有明成化程宗《東坡七集》本。包括附錄的《年譜》,共112卷 。有清末端方校印本、《四部備要》鉛印本。 從宋代開始,蘇軾作品的注本不斷出現,較著名的詩注有查慎行《補注東坡編年詩》馮應榴《蘇文忠詩合注》,王文誥的《蘇文忠公詩編注集成》,中華書局1982年出版的由孔凡禮點校的《 蘇軾詩集 》。文注有南宋邱曄編注的選本《經進東坡文集事略》,明末茅維的《東坡先生全集》,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孔凡禮點校的《蘇軾文集》。詞注有近人朱祖謀的編年本《 東坡樂府 》和今人龍榆生的《 東坡樂府箋》。

Ⅳ 為什麼說蘇洵文章成就最高

蘇洵(1009~1066),字明允,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人們把他的兒子蘇軾、蘇轍稱為二蘇,把他稱為老蘇,也以他的號稱他為蘇老泉。

蘇洵名列「唐宋八大家」,是北宋中期重要的散文家。他早年也讀過書、學過詩,但都沒有下過苦功,直到二十七歲時才在妻子程氏的支持下謝絕交遊,發憤苦讀,是歷史上有名的大器晚成的文學家。

蘇洵不擅長聲律對偶,因此多次在科舉中落榜,這使他在古文上用力最勤,取得的成就也最高。蘇洵的文章主要是議論,書翰和雜文,其中《幾策》、《衡論》論政,《權書》論兵,《六經論》談經,都是自成系統的專著。

蘇洵的文章往往針對現實展開議論,能抓住問題的症結所在。如《六國論》批評六國賄賂秦國,就一針見血地直指宋朝怯敵退讓的政策。又如研究敵情的《幾策·審敵》對敵我態勢作出了具體分析,也能鞭辟入裡,切中實際。

蘇洵的文章以議論見長,文筆老辣,析理精微,常常提出一些獨到的見解。例如管仲歷來被認為是一代賢相,蘇洵卻在《管仲論》中批評他臨死前沒能識拔和舉薦人才,導致了後來的權臣亂國,因此應該對齊國大亂負責。這是一篇翻案文章,卻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無懈可擊,充分體現了蘇文筆鋒犀利的特點。

蘇洵作為一位著名的文學家,不是以詩詞而是以散文見長的。

Ⅳ 三蘇的主要成就

一、蘇洵

1、散文方面

蘇洵文章的語言,字字珠璣,句句珍寶,既古樸凝練,又生動形象,妙語連篇,內涵豐富,讀了使人回味無窮。蘇洵論文,見解亦精闢。蘇洵提倡學習古文,反對浮艷怪澀的時文;

主張文章應「有為而作」,「言必中當世之過」;強調文章要「得乎吾心」,寫「胸中之言」。他還探討了不同文體的不同寫法和共同要求。他特別善於從作品比較中品評各家散文的風格與藝術特色。

2、詩作方面

蘇洵作詩不多,擅寫五古,質朴蒼勁。宋人葉夢得評其詩「精深有味,語不徒發,正類其文」(《石林詩話》)。其《歐陽永叔白兔》《憶山送人》《顏書》《答二任》《送吳待制中復知潭州二首》等都不失為佳作,但總的成就遠遜於散文。

在宋代以多種版本流行的蘇洵著作,原版本大都散佚,今存的有北宋刊:《類編增廣老蘇先生大全文集》殘卷。通行本有《嘉祐集》《15卷、《四部叢刊》影宋鈔本。

3、譜學

蘇洵在譜學領域貢獻巨大,他創造了現代修譜方法之一的蘇氏譜例,影響巨大,時至今日仍然是許多地方和姓氏的修譜範例。其體平列,世序直陳,用表格的形式記述先祖世系。

在表中人名下注出其仕宦、行跡、配偶、死葬、享年並依次書寫子孫後代,各代標明輩分。其譜例以五世為表,以宗法為則,詳近而略遠,尊近而貶遠,主張睦族、恤族、化俗。其特點是篇幅大,記載內容多。蘇氏譜例與歐陽修創立的另一譜例一道,被世人稱為「歐蘇譜例」。

二、蘇軾

1、文章

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2、詞

蘇軾在詞的創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種文體自身的發展而言,蘇詞的歷史性貢獻又超過了蘇文和蘇詩。

蘇軾繼柳永之後,對詞體進行了全面的改革,最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格局,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使詞從音樂的附屬品轉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從根本上改變了詞史的發展方向。

3、書法

蘇軾擅長寫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家」。他曾經遍學晉、唐、五代的各位名家之長,再將王僧虔、徐浩、李邕、顏真卿、楊凝式等名家的創作風格融會貫通後自成一家。

存世作品有《赤壁賦》、《黃州寒食詩》和《祭黃幾道文》等帖。

三、蘇澈

1、文學

他擅長政論和史論,在政論中縱談天下大事,如《新論》三篇,縱談天下大事,論斷相當確切。 《上皇帝書》說「今世之患,莫急於無財」,亦切中肯綮。史論同父兄一樣,針對時弊,古為今用。

蘇轍史論的代表作品是《歷代論》,有些篇章是寫得很有特點的。論漢光武、唐太宗,分析相當全面,和蘇軾相比,特點確在於「穩」。

《六國論》評論齊、楚、燕、趙四國不能支援前方的韓、魏,團結抗秦,暗喻北宋王朝前方受敵而後方安樂腐敗的現實。

《三國論》將劉備與劉邦相比,評論劉備「智短而勇不足」,又「不知因其所不足以求勝」,也有以古鑒今的寓意。

2、書法

蘇轍不僅在詩文創作方面才華橫溢,而且其書法也頗有造詣。其書法運筆結字與其兄蘇軾頗為接近,書法瀟灑自如,工整有序。

傳世墨跡有《雪甚帖》、《雪詩帖》、《車馬帖》、《晴寒帖》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蘇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蘇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蘇軾

Ⅵ 蘇軾的成就有哪些

主要成就:
文學
蘇軾的文學觀點和歐陽修一脈相承,但更強調文學的獨創性、表現力和藝術價值。他的文學思想強調「有為而作」,崇尚自然,擺脫束縛,「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他認為作文應達到「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答謝民師推官書》)的藝術境界。蘇軾散文著述宏富,與韓愈、柳宗元和歐陽修三家並稱。文章風格平易流暢,豪放自如。
釋德洪《跋東坡(左忄(xīn)右允)池錄》說:「其文渙然如水之質,漫衍浩盪,則其波亦自然成文。」蘇軾與歐陽修並稱「歐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後主持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在當時的作家中間享有巨大的聲譽,一時與之交遊或接受他的指導者甚多,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和張耒都曾得到他的培養、獎掖和薦拔,故稱蘇門四學士。蘇門四學士和陳師道、李廌六人並稱蘇門六君子。
其《題柳子厚》雲:「詩須要有為而作……好奇務新,乃詩之病。」其《答喬舍人啟》亦雲:「「文章以華采為末,而以體用為本」主張詩要有為,以「體用」為文之根本。在《答王庠書》中又說:「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實用。」
其詩《送李公恕赴闕》說自已的詩文是「雜以嘲諷究詩騷」。《宋史》也說他作詩是「以詩托諷,庶幾有補於國」,這都說明他是在有意繼承風、騷的諷喻傳統。
他在《答毛滂書》中也說:「文章如金玉,各有定價,先後進相汲引,因其言以信於世,則有之矣。至其品目高下,蓋付之眾口,決非一夫所能抑揚。」
詩詞
蘇軾的詩現存約兩千七百餘首,其詩內容廣闊,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筆力縱橫,窮極變幻,具有浪漫主義色彩,為宋詩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葉燮(字星期)《原詩》說:「蘇軾之詩,其境界皆開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萬物,嬉笑怒罵,無不鼓舞於筆端。」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別開生面,成一代之大觀。……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筆一枝,爽如哀梨,快為並剪,有必達之隱,無難顯之情,此所以繼李、杜後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處亦在此。」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篇也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念奴嬌·赤壁懷古》、《水調歌頭·丙辰中秋》傳誦甚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蘇軾的詞現存三百四十多首,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廣闊的社會內容。蘇軾在我國詞史上佔有特殊的地位。他將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精神,擴大到詞的領域,掃除了晚唐五代以來的傳統詞風,開創了與婉約派並立的豪放派,擴大了詞的題材,豐富了詞的意境,沖破了詩庄詞媚的界限,對詞的革新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名作有《念奴嬌》、《水調歌頭》等,開豪放詞派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劉辰翁在《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盪磊落,如詩,如天地奇觀。」
首先,在題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蘇軾的「具體的政治憂患」,而後期作品則將側重點放在了「寬廣的人生憂患」,嫉惡如仇,遇有邪惡,則「如蠅在台,吐之乃已」。其行雲流水之作引發了烏台詩案。黃州貶謫生活,使他「諷刺的苛酷,筆鋒的尖銳,以及緊張與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現的,則是一種光輝溫暖、親切寬和的識諧.醇甜而成熟,透徹而深入。」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後期尚道尚佛。
前期,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會責任,他深切關注百姓疾苦; 後期,尤其是兩次遭貶之後,他則更加崇尚道家文化並回歸到佛教中來,企圖在宗教上得到解脫。他深受佛家的「平常心是道」的啟發,在黃州惠州儋州等地過上了真正的農人的生活,並樂在其中。
第三,在風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氣磅礴、豪放奔騰如洪水破堤一瀉千里;而後期的作品則空靈雋永、朴質清淡,如深柳白梨花香遠益清。
就詞作而言,縱觀蘇軾的三百餘首詞作,真正屬於豪放風格的作品卻為數不多,據朱靖華先生的統計類似的作品占蘇軾全部詞作的十分之一左右,大多集中在密州徐州,是那個時期創作的主流。這些作品雖然在數量上並不佔優勢,卻著實反映了那段時期蘇軾積極仕進的心態。而後期的一些作品就既有地方人情的風貌,也有娛賓遣興,秀麗嫵媚的姿采。諸如詠物言情、記游寫景、懷古感舊、酬贈留別,田園風光、談禪說理,幾乎無所不包,絢爛多姿。而這一部分佔了蘇軾全詞的十之八九左右,其間大有莊子化蝶、物我皆忘之味。至此,他把所有的對現實的對政治的不滿、歇斯底里的狂吼、針尖麥芒的批判全部驅逐了。其題材漸廣,其風格漸趨平淡致遠。
書法
蘇軾還擅長行、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他曾遍學晉、唐、五代名家,得力於王僧虔、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自成一家 ,自創新意。 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 自雲:「我書造意本無法」;又雲:「自出新意,不踐古人。」 黃庭堅說他:「早年用筆精到,不及老大漸近自然」;又雲:「到黃州後掣筆極有力。」晚年又挾有海外風濤之勢,加之學問、胸襟、識見處處過人,而一生又屢經坎坷,其書法風格豐腴跌宕,天真浩瀚,觀其書法即可想像其為人。
人書並尊,在當時其弟兄子侄子由、邁、過,友人王定國、趙令畤均向他學習;其後歷史名人如李綱、韓世忠、陸游,以及的吳寬,清代的張之洞,亦均向他學習,可見影響之大。黃庭堅在《山谷集》里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黃州寒食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書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氣勢奔放,而無荒率之筆。《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洋溢著起伏的情緒。元朝鮮於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 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
《黃州寒食詩帖》彰顯動勢,洋溢著起伏的情緒。詩寫得蒼涼惆悵,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通篇起伏跌宕,迅疾而穩健,痛快淋漓,一氣呵成。蘇軾將詩句心境情感的變化,寓於點畫線條的變化中,或正鋒,或側鋒,轉換多變,順手斷聯,渾然天成。其結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密,有輕有重,有寬有窄,參差錯落,恣肆奇崛,變化萬千。
因為有諸家的稱賞贊譽,世人遂將《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還有人將「天下三大行書」作對比說:《蘭亭序》是雅士超人的風格,《祭侄帖》是至哲賢達的風格,《寒食帖》是學士才子的風格。它們先後媲美,各領風騷,可以稱得上是中國書法史上行書的三塊里程碑。
蘇軾晚年用筆沉著,早期書法代表作為《治平帖》,筆觸精到,字態嫵媚。中年代表作為《黃州寒食詩帖》此詩帖系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因為烏台詩案遭貶黃州時所寫詩兩首。詩句沉鬱蒼涼又不失曠達,書法用筆、墨色也隨著詩句語境的變化而變化,跌宕起伏,氣勢不凡而又一氣呵成,達到「心手相暢」的幾近完美的境界。所以元朝鮮於樞把它稱為繼王羲之《蘭亭序》、顏真卿《祭侄稿》之後的「天下第三行書」。晚年代表作有行書《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等,此二賦以古雅勝,姿態百出而結構緊密,集中反映了蘇軾書法「結體短肥」的特點。其最晚的墨跡當是《與謝民師論文帖》(1100年)。
其代表作有《黃州寒食詩帖》、《天際烏雲帖》、《洞庭春色賦》、《中山松醪賦》、《春帖子詞》、《愛酒詩》、《寒食詩》、 《蜀中詩》、《人來得書帖》、《答謝民師論文帖》、 《江上帖》、《李白仙詩帖》、 《次韻秦太虛詩帖》、 《渡海帖》、《祭黃幾道文卷》、《梅花詩帖》、《前赤壁賦》、《東武帖》、《北游帖》、《新歲展慶帖》、 《寶月帖》、《令子帖》、《致南圭使君帖》、《次辯才韻詩》、《一夜帖》、《宸奎閣碑》、《致若虛總管尺牘》、《懷素自序》等。蘇軾的書法,後人贊譽頗高。最有發言權的莫過於黃庭堅,他在《山谷集》里說,「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為第一」。
繪畫
蘇軾在繪畫方面畫墨竹,師文同(即文與可),具掀舞之勢。米芾說他「作墨竹,從地一直起至頂。余問:何不逐節分?曰:竹生時,何嘗逐節生?」亦善作枯木怪石。 米芾又雲:「作枯木枝幹,虯曲無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無端,如其胸中盤郁也。」均可見其作畫很有奇想遠寄。其論書畫均有卓見,論畫影響更為深遠。如重視神似,認為「論 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式束縛,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並明確提出「士人畫」的概念等,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 造詣。為其後「文人畫」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存世書跡有《黃州寒食詩》、《赤壁賦》、《答謝民師論文》與《祭黃幾道文》、《前赤壁賦》等。存世畫跡有《古木怪石圖卷》、《瀟湘竹石圖卷》也是他的作品。
蘇軾在才俊輩出的宋代,在詩、文、詞、書、畫、修心、悟道、自然辟穀等許多方面均取得了登峰造極的成就。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文學和藝術天才。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蘇軾按排行位居第二,故曰「仲」,至於取字「和仲」,則是蘇洵希望兒子性格和緩(蘇軾性格比較急躁),後來父親另給他取字子瞻,則與他的名「軾」更相關,且希望兒子高瞻遠矚),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死後追謚文正。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書畫家、文學家、美食家,是豪放派詞人的主要代表之一。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其題材廣泛,內容豐富,現存詩3900餘首。
在文章方面與歐陽修合稱「歐蘇」,在詞作方面與辛棄疾合稱「蘇辛」。在詩歌方面與黃庭堅的並稱「蘇黃」,在書法方面"自出新意、不踐古人",開創"尚意"書風,其作《黃州寒食帖》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在繪畫方面擅畫枯木竹石,反對程式束縛,重視神似,為其後世"文人畫"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代文人稱其為「坡仙」「詩神」「詞聖」等。與父親蘇洵,弟蘇轍同為唐宋八大家中,合稱「三蘇」。
蘇軾是蘇洵的次子(蘇洵長子夭折)。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與弟弟蘇轍同登進士。曾在立新法中反對王安石,被貶到黃州。世人說:「門下三父子,都是大文豪。」但在父子三人中,蘇軾的成就是最高的,勝過蘇洵和蘇轍。清人敬稱:「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三詞客」指的就是蘇氏父子。
《水調歌頭》《赤壁賦》《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念奴嬌·赤壁懷古》《定風波》《江城子·密州出獵》《飲湖上初晴後雨》《浣溪沙》 《臨江仙》 《題西林壁》《記承天寺夜遊》等。
蘇軾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宋詞豪放派創始人,也作婉約詩詞。
父子三人合稱「三蘇」,父子三人都是著名的政治家。

Ⅶ 蘇洵被列入「唐宋八大家」的成就給我們怎樣的啟示

唐宋8大家 都是2B

Ⅷ 三蘇(蘇軾蘇洵蘇轍)的主要成就有什麼

三蘇
蘇洵
皇家大觀園2年己酉(1009):蘇洵 生。 歐陽修《蘇明允墓誌銘》有「君以疾卒,實治平3年(1066)4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語,治平3年上推五十八年,當生於此年。 大中祥符3年庚戌(1010):蘇詢二歲。 妻程氏生。司馬光《程夫人墓誌銘》有「夫人以嘉皊2年(1057)4月癸丑終於鄉里……年四十八」。本此,當生於此年。 大中祥符4年辛亥(1011):蘇洵三歲。 大中祥符5年壬子(1012):蘇洵四歲。 大中祥符6年癸丑(1013):蘇洵五歲。 蘇洵長兄蘇澹之子蘇位生,蘇洵《祭侄位文》有「昔汝之生,後餘五年」語。 石昌言舉進士,蘇洵戲於父側,昌言以棗栗啖之。 大中祥符7年甲寅(1014):蘇洵 六歲。 大中祥符8年乙卯(1015):蘇洵 七歲。 大中祥符9年丙辰(1016):蘇洵 八歲。 天禧元年丁巳(1017):蘇洵九歲。 天禧2年戊午(1018):蘇洵十歲。 天禧3年己未(1019):蘇洵十一歲。 天禧4年庚申(1020):蘇洵十二歲。 天禧5年辛酉(1021):蘇洵十三歲。 眉州有所謂茅將軍神顯聖,洵父蘇序毀其神像,拆其廟宇。 乾興元年壬戌(1022):蘇洵十四歲。 天聖元年癸亥(1023):蘇洵十五歲。 蘇洵之仲兄蘇渙「始就鄉試」。 天聖2年甲子(1024):蘇洵十六歲。 蘇渙與蘇洵之妻兄程?同科進士及第,父蘇序至劍門迎蘇渙,再毀茅將軍廟。 天聖3年乙丑(1025):蘇洵十七歲。 天聖4年丙寅(1026):蘇洵十八歲。 天聖5年丁卯(1027):蘇洵十九歲。 娶程氏,司馬光《程夫人墓誌銘》有「生十八年歸蘇氏」語。 天聖6年戊辰(1028):蘇洵二十歲。 長女夭折。蘇洵《極樂院六菩薩記》:「自長女之夭,不四五年,而丁母夫人之憂,蓋年二十有四矣。」二十四歲前四五年,可見此女出生不久即夭折。 天聖7年己巳(1029):蘇洵二十一歲。 天聖8年庚午(1030):蘇洵二十二歲。 蘇洵游成都玉局觀,得張仙畫像,祈嗣。 天聖9年辛未(1031):蘇洵二十三歲。 明道元年壬申(1032):蘇洵二十四歲。 蘇洵之母史氏卒,事見前天聖6年譜。蘇渙去官,回家居母喪。 明道2年癸酉(1033):蘇洵二十五歲。 蘇洵始知讀書,他在《上歐陽內翰第一書》中說:「洵少年不學,生二十五歲,始知讀書。」 景皊元年甲戌(1034):蘇洵二十六歲。 蘇洵長子景先生於此年或其前後。 景皊2年乙亥(1035):蘇洵二十七歲。 蘇洵始大發憤,刻苦讀書。歐陽修《蘇明允墓誌銘》:「年二十七始大發憤。謝其素所往來少年,閉戶讀書為文辭。」 蘇洵幼女八娘生,其《自尤詩並序》有「壬辰之歲(1052)而喪幼女」,「年十有八而死」語,自壬辰上推十八年,當生於此年。 景皊3年丙子(1036):蘇洵二十八歲,蘇軾生。
蘇軾和蘇轍
生於12月19日,蘇軾《送沈逵》有「嗟我與君同丙子」語,《李委吹笛》有「十二月十九日東坡生日」語。 景皊4年丁丑(1037):蘇洵二十九歲,蘇軾二歲。 長兄蘇澹卒。蘇洵舉進士再不中。 寶元元年戊寅(1038):蘇洵三十歲,蘇軾三歲。 蘇洵長子景先卒,蘇轍《次韻子瞻寄賀生日》詩有「兄弟本三人,懷抱喪其一」語。 寶元2年己卯(1039):蘇洵三十一歲,蘇軾四歲,蘇轍生。 蘇轍生於2月20日,宋孫汝聽《蘇潁濱年表》:「仁宗寶元二年己卯二月丁亥蘇轍生。
」 康定元年庚辰(1040):蘇洵三十二歲,蘇軾五歲,蘇轍二歲。 慶歷元年辛巳(1041):蘇洵三十三歲,蘇軾六歲,蘇轍三歲。 蘇洵幼姊卒。 慶歷2年壬午(1042):蘇洵三十四歲,蘇軾七歲,蘇轍四歲。 蘇軾開始讀書,其《上梅直講書》有「軾七八歲始知讀書」語。 慶歷3年癸未(1043):蘇洵三十五歲,蘇軾八歲,蘇轍五歲。 蘇軾入小學,其《記陳太初》有「吾八歲入小學,以道士張易簡為師」語。 慶歷4年甲申(1044):蘇洵三十六歲,蘇軾九歲,蘇轍六歲。 蘇洵與郫縣處士張俞交遊。蘇轍亦入天慶觀小學讀書。 慶歷5年乙酉(1045):蘇洵三十七歲,蘇軾十歲,蘇轍七歲。 蘇洵教蘇軾作文,王宗稷《蘇文忠公年譜》有「東坡十來歲,老蘇令作《夏侯太初論》」語。 蘇洵舉制策,東游京師,見石昌言於長安,與魯人顏醇之、僧保聰等游。蘇洵游學在外,母程夫人親教蘇軾兄弟讀書。蘇洵次女卒。 慶歷6年丙戌(1046):蘇洵三十八歲,蘇軾十一歲,蘇轍八歲。 蘇洵舉茂材異等,不中。 慶歷7年丁亥(1047):蘇洵三十九歲,蘇軾十二歲,蘇轍九歲。 蘇洵下第,南遊廬山、虔州。父蘇序卒於家,洵匆匆返蜀。悉焚舊稿,絕意於功名而自托於學術。精心培養二子,作《名二子說》。命蘇軾擬作《謝宣詔赴學士院表》。 蘇渙亦赴喪返蜀,蘇軾兄弟始識伯父,渙教育他們要「師其寡過」。 慶歷8年戊子(1048):蘇洵四十歲,蘇軾十三歲,蘇轍十歲。 蘇洵杜門家居,其《憶山送人》有「到家不再出,一頓俄十年」語;以己學行授二子,以明其學。 蘇軾兄弟就學於城西劉巨。 皇皊元年己丑(1049):蘇洵四十一歲,蘇軾十四歲,蘇轍十一歲。 蘇洵杜門家居,蘇軾《答任師中、家漢公》有「先君昔未仕,杜門皇皊初」語。 蘇軾兄弟等在學舍作《雨中聯句》詩。 皇皊2年庚寅(1050):蘇洵四十二歲,蘇軾十五歲,蘇轍十二歲。 蘇洵拜見知益州田況。蘇洵幼女八娘十六歲,適表兄程之才。 皇皊3年辛卯(1051):蘇洵四十三歲,蘇軾十六歲,蘇轍十三歲。 蘇洵兄弟居父喪期滿,蘇渙出知祥符。八娘生子。 皇皊4年壬辰(1052):蘇洵四十四歲,蘇軾十七歲,蘇轍十四歲。 蘇洵幼女八娘因受程家虐待而死,蘇程兩家遂絕交。 皇皊5年癸巳(1053):蘇洵四十五歲,蘇軾十八歲,蘇轍十五歲。 至和元年甲午(1054):蘇洵四十六歲,蘇軾十九歲,蘇轍十六歲。 蘇軾娶青神貢士王方之女王弗為妻,王弗年十六。 11月張方平鎮蜀,訪知蘇洵。 至和2年乙未(1055):蘇洵四十七歲,蘇軾二十歲,蘇轍十七歲。 蘇洵作《上張益州書》,並謁張方平於成都,又至雅州,訪知雅州雷簡夫。張方平薦蘇洵任成都學官,朝廷未作答復;雷簡夫致書張方平,稱蘇洵「豈惟西南之秀,乃天下之奇才」,勸張再薦蘇洵(邵博《聞見後錄》卷15)。蘇洵送吳照鄰赴闕,吳攜蘇洵文致歐陽修。 蘇軾亦以所作文謁張方平,其《樂全先生文集敘》雲:「軾年二十,以諸生見公成都,公一見待以國士。」蘇軾在成都得破酒缸所作之硯以贈蘇轍,蘇轍作《缸硯賦》。 蘇轍娶妻史氏,其《寄內》詩有「與君少年初相識,君年十五我十七」語。 嘉皊元年丙申(1056):蘇洵四十八歲,蘇軾二十一歲,蘇轍十八歲。 蘇洵作《張益州畫像記》、《上張侍郎第一書》,書中表示將送二子入京應試。 3月,三蘇父子至成都,拜別張方平,蘇轍始見張;張盛贊蘇軾兄弟,謂「皆天才,長者明敏尤可愛,然少者謹重,成就或過之」(無名氏《瑞桂堂暇錄》)。蘇洵父子攜張方平致歐陽修,雷簡夫致歐陽修、韓琦推薦蘇洵的信離成都,經閬中,出褒斜谷,過長安、澠池,於5月抵京師開封。8月舉進士於京師,蘇軾兄弟皆入選。 蘇洵上書歐陽修、韓琦、富弼等人。歐陽修激賞蘇洵之文,「目為孫卿子(荀子)」,並薦蘇洵於朝。蘇洵遂成為歐、韓之座上客。時王安石亦在京任群牧判官,亦為歐陽修門人,但因見解分歧,蘇洵拒絕同王交遊,王亦屢詆洵於眾。 蘇洵作《送石昌言使北引》,蘇軾書之。 冬,張方平返京,蘇洵作《上張侍郎第二書》。時蘇洵雖名動京師,但求官未遂,盼張援引,其言凄切。 嘉皊2年丁酉(1057):蘇洵四十九歲,蘇軾二十二歲,蘇轍十九歲。 歐陽修知貢舉,疾時文之弊,凡怪奇艱澀之文皆黜,而蘇軾兄弟同科進士及第。 蘇軾上書謝歐陽修、梅摯、范鎮、韓絳、梅堯臣等。蘇轍上書韓琦,提出文氣說,強調閱歷對養氣為文的作用。 4月程夫人卒於家,三蘇父子匆匆返蜀,蘇洵作《祭亡妻文》、《老翁井銘》、《老翁井》詩。 蘇洵老友史彥輔去世,洵為之立後,治喪,作《祭史彥輔文》和《與吳殿院書》,求吳照鄰照護史沆遺孤。 蜀州新建絕勝亭,蘇轍作《絕勝亭》詩。 嘉皊3年戊戌(1058):蘇洵五十歲,蘇軾二十三歲,蘇轍二十歲。 蘇洵作《答二任(任孜、任?)》詩和《木假山記》,有鬱郁不得志之感。10月得雷簡夫書,聞將召試舍人院;11月5日召命下,蘇洵上書仁宗,又致書雷簡夫、梅聖俞,拒不赴試,謂「惟其平生不能區區附和有司之尺度,是以至此窮困。今乃以五十衰病之身,奔走萬里以就試,不亦為山林之士所輕笑哉!」(《答梅聖俞書》) 王素知成都,蘇軾往見,並作《上知府王龍圖書》,論治蜀難易。 蘇轍謁見益州路轉運使趙?。 嘉皊4年己亥(1059):蘇洵五十一歲,蘇軾二十四歲,蘇轍二十一歲。 6月召蘇洵赴試之命再下,梅聖俞作《題老人泉寄蘇明允》詩,勸洵入京。蘇洵作《上歐陽內翰第四書》,表示將攜二子入京;又作《自尤》詩,哀其幼女之死;作《極樂院六菩薩閣記》,紀念已死之親人。10月三蘇父子及其家屬沿岷江、長江而下,一路遊山玩水,吟詩作賦,於12月8日抵達江陵,並在江陵度歲。 匯途中所作詩為《南行前集》,蘇軾作《南行前集敘》。 嘉皊5年庚子(1060):蘇洵五十二歲,蘇軾二十五歲,蘇轍二十二歲。 正月5日三蘇父子離江陵,陸行北上,2月5日抵京,匯途中所作詩文為《南行後集》,蘇轍為作《南行後集引》。 3月蘇軾兄弟以選人至流內銓,蘇軾授河南福昌縣主簿,蘇轍授河南澠池縣主簿。因舉制策,均未赴任。 「居梁不耐貧,投杞辟糠?」(蘇轍《辛丑除日寄子瞻》),三蘇父子到京不久即移居杞縣。 6月蘇洵長兄蘇澹之子蘇位卒,洵作《祭侄位文》。8月因歐陽修、趙?之薦,以蘇洵任秘書省試校書郎,洵有《謝相府啟》和《謝趙司諫啟》。 嘉皊6年辛丑(1061):蘇洵五十三歲,蘇軾二十六歲,蘇轍二十三歲。 正月蘇軾兄弟因舉制策,移居懷遠驛,見蘇軾《感舊詩並敘》。 蘇洵上書韓琦,對其不能重用自己表示不滿。7月以蘇洵為霸州文安縣主簿,與陳州項城令姚辟同修《禮書》。(歐陽修《蘇明允墓誌銘》) 8月仁宗御崇政殿試所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科策問。蘇軾兄弟各在所上五十篇《進策》、《進論》和《御試制科策》中,系統提出了自己的革新主張。蘇軾入第三等(一二等為虛設,實為一等),蘇轍因極論朝政之失,宮掖之秘,在朝廷引起軒然大波,胡宿等力主黜之,仁宗曰:「吾以直言求士,士以直言告,今而黜之,天下其謂我何!」(蘇轍《遺老齋記》)遂降一等,第以四等下。 制科入第後,蘇軾除大理評事、鳳翔簽判。蘇軾兄弟即將離別,有感於韋應物「安知風雨夜,復此對床眠」詩而相約早退。 11月蘇軾赴鳳翔簽判任,蘇轍送至鄭州西門外,「話別鄭原」。(蘇轍《懷澠池寄子瞻兄》)從此,兄弟二人離別之日多,相聚之日少,開始岐梁唱和。 嘉皊7年壬寅(1062):蘇洵五十四歲,蘇軾二十七歲,蘇轍二十四歲。 蘇洵在京修纂禮書,蘇軾簽判鳳翔,蘇轍在京侍父。 2月蘇軾往屬縣減決囚犯,作《奉詔減決囚禁記所經歷》詩,蘇轍次韻。4月,楊畋卒,蘇轍作《楊樂道龍圖哀詞》。8月,伯父蘇渙卒。蘇轍除試秘書省校書郎、商州軍事推官。知制誥王安石以蘇轍「右宰相專攻人主」,不肯草制,轍遂求留京侍父,從之。10月,蘇軾有《病中聞子由得告不赴商州》詩。歲暮,蘇軾作《矷歲》、《別歲》、《守歲》詩,蘇轍作《次韻子瞻記歲暮鄉俗三首》。 嘉皊8年癸卯(1063):蘇洵五十五歲,蘇軾二十八歲,蘇轍二十五歲。 蘇洵、蘇轍在京,蘇軾簽判鳳翔。3月仁宗去世,英宗繼位。韓琦為山陵使,厚葬仁宗。蘇洵作《上韓昭文論山陵書》,力主薄葬。是歲,王安石之母死,士大夫皆吊之,蘇洵獨不往,作《辨奸論》。 宋英宗治平元年甲辰(1064):蘇洵五十六歲,蘇軾二十九歲,蘇轍二十六歲。 蘇洵、蘇轍在京,蘇軾簽判鳳翔,12月罷鳳翔任。 治平2年乙巳(1065):蘇洵五十七歲,蘇軾三十歲,蘇轍二十七歲。 正月蘇軾還京,差判登聞鼓院,2月直史館。蘇軾兄弟匯集數年詩作為《岐梁唱和詩集》。(蘇轍《次韻姚孝孫見還岐梁唱和詩集》)3月蘇轍始仕,出為大名府(今河北大名)推官。(蘇轍《潁濱遺老傳》)5月蘇軾之妻王弗卒於京師,年二十七。(見蘇軾《亡妻王氏墓誌銘》)9月四日蘇洵等編成《太常因革禮》100卷。9月蘇洵參加韓琦家宴,韓作《乙巳重陽》詩,蘇洵作《九日和韓公》。 治平3年丙午(1066):蘇洵五十八歲,蘇軾三十一歲,蘇轍二十八歲。 蘇軾續娶王閏之,蘇軾《祭亡妻同安郡君文》:「昔通義君(前妻王弗),沒不待年,嗣為兄弟,莫如君賢。」王弗卒於2年5月,蘇洵卒於3年4月,王弗「沒不待年」而蘇軾續娶王閏之,可知當娶於2年底或3年初。 春,蘇洵病。歐陽修多次致書問病情。(歐陽修《與蘇編禮啟》)4月25日蘇洵卒於京師,朝野之士為作哀詞銘誄者百三十有三人。(張方平《文安先生墓表》)蘇軾兄弟護喪出都,自汴入淮,沿江而上返蜀。 治平4年丁未(1067):蘇軾三十二歲,蘇轍二十九歲。 正月英宗崩,神宗繼位。軾兄弟在蜀居父喪。8月葬蘇洵於彭山縣安鎮鄉可龍里。(張方平《文安先生墓表》) 宋神宗熙寧元年戊申(1068):蘇軾三十三歲,蘇轍三十歲。 4月王安石越次入對,並上《本朝百年無事札子》,認為「大有為之時,正在今日。」(《續資治通炮》卷66)冬,蘇軾兄弟居父喪期滿,挈家還京,在長安度歲。 熙寧2年己酉(1069)。蘇軾三十四歲,蘇轍三十一歲。 2月以富弼同平章事,王安石參知政事。創制置三司條例司,開始變法(《續資治通炮》卷66)。蘇軾兄弟於2月到京後,因王安石不滿蘇軾議論異己,仍以蘇軾為殿中丞、直史館、判官告院;以蘇轍為制置三司條例司檢詳文字。王安石欲變科舉,神宗召兩制三館議。蘇軾上《議學校貢舉狀》,安石不悅,命軾攝開封府推官,欲以事繁困之。(蘇轍《東坡先生墓誌銘》)蘇轍在條例司亦與王安石意見不合,8月上《制置三司條例司論事狀》、《條例司乞外任狀》,全面批評新法,且請外任。安石大怒,欲加以罪,陳升之阻之,奏除河南推官。 熙寧3年庚戌(1070):蘇軾三十五歲,蘇轍三十二歲。 正月張方平出知陳州,奏改辟蘇轍為陳州教授,轍有《初到陳州》詩。上元節有旨市浙燈。蘇軾上《諫買浙燈狀》,詔罷之。軾驚喜過望,又作《上皇帝書》、《再上皇帝書》,全面批評新法。殿前策進士,士子附和王安石,爭言舊法不是,軾作《擬進士對試策》一道諷神宗。王安石黨大怒,御史知雜事謝景溫誣奏蘇軾居喪,往復賈販。詔湖北運司查核。窮治無所得,軾無一言自辯,乞外任避之。(《續資治通炮長編》卷214) 熙寧4年辛亥(1071):蘇軾三十六歲,蘇轍三十三歲。 蘇轍任陳州學官。蘇軾以太常博士、直史館通判杭州,7月出都赴陳,謁張方平,看望蘇轍,留七十餘日。(蘇軾《記鐵墓厄台》)9月蘇軾兄弟同赴潁州,謁歐陽修,並別於潁。蘇軾沿途遊山玩水,11月28日到杭州任。到官3日即游孤山、靈隱、上天竺,訪僧惠勤、惠思、辯才。除夜,軾作《都廳題壁》詩。 熙寧5年壬子(1072):蘇軾三十七歲,蘇轍三十四歲。 蘇軾通判杭州。8月鄉試,蘇軾監試。赴湯村,開運鹽河,又赴湖州相度堤岸,有《湯村開運鹽河雨中督役》、《吳中田婦嘆》等譏刺新政之詩。 蘇轍任陳州學官,8月赴洛陽考試舉人,繼游嵩山,沿途有詩。 熙寧6年癸丑(1073):蘇軾三十八歲,蘇轍三十五歲。 蘇軾通判杭州,協助知州陳述古修復錢塘六井成,作《錢塘六井記》。冬,赴常、潤等地賑飢。 蘇轍任陳州學官,夏改齊州掌書記,有《自陳適齊戲題》詩。9月李師中知齊州。10月作《京西北路轉運使題名記》。 熙寧7年甲寅(1074):蘇軾三十九歲,蘇轍三十六歲。 4月王安石罷相,出知江寧。 蘇軾通判杭州,納妾朝雲。5月被命知密州,9月離杭,11月到任,上《論河北京東盜賊狀》。 蘇轍任齊州掌書記。2月李師中知瀛州,有《送李誠之知瀛州》詩。3月李肅之知齊州,有《齊州代李肅之諫議謝表》。與李遵度游,為作《洛陽李氏園亭記》。 熙寧8年乙卯(1075):蘇軾四十歲,蘇轍三十七歲。 2月,王安石復相。 蘇軾知密州,有《上韓丞相論災傷手實書》、《上文侍中論強盜賞錢書》。作《江城子·記夢》,悼念已去世十年的前妻王弗。又作《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轍任齊州掌書記。春末夏初游泰山,有詩紀行。李肅之建閔子廟,蘇轍為作《齊州閔子祠堂記》。知歷城施辯建濼源石橋,蘇轍為作《齊州濼源石橋記》。蘇軾在密州建超然台,蘇轍為作《超然台賦》。 熙寧9年丙辰(1076):蘇軾四十一歲,蘇轍三十八歲。 10月王安石再次罷相,從此閑居金陵。 蘇軾知密州。建蓋公堂並作《蓋公堂記》,希望無為而治。又作《水調歌頭·丙辰中秋》,懷念蘇轍。12月移知河中府,離密州。 蘇轍任齊州掌書記。2月李公擇代李肅之知齊州。10月蘇轍罷齊州任還京,暫寓范鎮東齋,作《自齊州回論時事書》,批評神宗「知其(指王安石)不可用而去之,又循其舊術而不改」。 熙寧10年丁巳(1077):蘇軾四十二歲,蘇轍三十九歲。 蘇轍改官著作佐郎,張方平辟為南京簽書判官。2月蘇轍自京往迎蘇軾,相會於澶、濮之間。抵陳橋驛,告下,蘇軾改知徐州,不得入國門,遂居郊外范鎮東園。為長子蘇邁娶石昌言之孫女,蘇軾《與黎希聲書》雲:「向自密將赴河中府,至陳橋驛,受命改差彭城,便欲赴任。以兒子娶婦,留城東景仁園中。」王文浩《蘇詩總案》卷15載:「邁時年十九,其婿於誰氏,不可考也。」1982年四川眉山出土了《蘇符行狀》,其「婿於誰氏」已可確考。《蘇符行狀》雲:「先公姓蘇氏,字仲虎,諱符,世居眉山。曾王父諱洵,王父諱軾,父諱邁,母石氏,故中書舍人昌言之孫。」 4月蘇轍送蘇軾赴徐州,留百餘日。中秋夜,蘇軾兄弟作《水調歌頭》話別。8月十六日蘇轍離徐,赴南京簽判任,不久,張方平告老,龔鼎臣知南京。 黃河決口,8月21日水及徐州城下,蘇軾率軍民防洪,徐州得以保全。 元豐元年戊午三蘇
蘇洵
皇家大觀園2年己酉(1009):蘇洵 生。 歐陽修《蘇明允墓誌銘》有「君以疾卒,實治平3年(1066)4月戊申也,享年五十有八」語,治平3年上推五十八年,當生於此年。 大中祥符3年庚戌(1010):蘇詢二歲。 妻程氏生。司馬光《程夫人墓誌銘》有「夫人以嘉皊2年(1057)4月癸丑終於鄉里……年四十八」。本此,當生於此年。 大中祥符4年辛亥(1011):蘇洵三歲。 大中祥符5年壬子(1012):蘇洵四歲。 大中祥符6年癸丑(1013):蘇洵五歲。 蘇洵長兄蘇澹之子蘇位生,蘇洵《祭侄位文》有「昔汝之生,後餘五年」語。 石昌言舉進士,蘇洵戲於父側,昌言以棗栗啖之。 大中祥符7年甲寅(1014):蘇洵 六歲。 大中祥符8年乙卯(1015):蘇洵 七歲。 大中祥符9年丙辰(1016):蘇洵 八歲。 天禧元年丁巳(1017):蘇洵九歲。 天禧2年戊午(1018):蘇洵十歲。 天禧3年己未(1019):蘇洵十一歲。 天禧4年庚申(1020):蘇洵十二歲。 天禧5年辛酉(1021):蘇洵十三歲。 眉州有所謂茅將軍神顯聖,洵父蘇序毀其神像,拆其廟宇。 乾興元年壬戌(1022):蘇洵十四歲。 天聖元年癸亥(1023):蘇洵十五歲。 蘇洵之仲兄蘇渙「始就鄉試」。 天聖2年甲子(1024):蘇洵十六歲。 蘇渙與蘇洵之妻兄程?同科進士及第,父蘇序至劍門迎蘇渙,再毀茅將軍廟。 天聖3年乙丑(1025):蘇洵十七歲。 天聖4年丙寅(1026):蘇洵十八歲。 天聖5年丁卯(1027):蘇洵十九歲。 娶程氏,司馬光《程夫人墓誌銘》有「生十八年歸蘇氏」語。 天聖6年戊辰(1028):蘇洵二十歲。 長女夭折。蘇洵《極樂院六菩薩記》:「自長女之夭,不四五年,而丁母夫人之憂,蓋年二十有四矣。」二十四歲前四五年,可見此女出生不久即夭折。 天聖7年己巳(1029):蘇洵二十一歲。 天聖8年庚午(1030):蘇洵二十二歲。 蘇洵游成都玉局觀,得張仙畫像,祈嗣。 天聖9年辛未(1031):蘇洵二十三歲。 明道元年壬申(1032):蘇洵二十四歲。 蘇洵之母史氏卒,事見前天聖6年譜。蘇渙去官,回家居母喪。 明道2年癸酉(1033):蘇洵二十五歲。 蘇洵始知讀書,他在《上歐陽內翰第一書》中說:「洵少年不學,生二十五歲,始知讀書。」 景皊元年甲戌(1034):蘇洵二十六歲。 蘇洵長子景先生於此年或其前後。 景皊2年乙亥(1035):蘇洵二十七歲。 蘇洵始大發憤,刻苦讀書。歐陽修《蘇明允墓誌銘》:「年二十七始大發憤。謝其素所往來少年,閉戶讀書為文辭。」 蘇洵幼女八娘生,其《自尤詩並序》有「壬辰之歲(1052)而喪幼女」,「年十有八而死」語,自壬辰上推十八年,當生於此年。 景皊3年丙子(1036):蘇洵二十八歲,蘇軾生。
蘇軾和蘇轍
生於12月19日,蘇軾《送沈逵》有「嗟我與君同丙子」語,《李委吹笛》有「十二月十九日東坡生日」語。 景皊4年丁丑(1037):蘇洵二十九歲,蘇軾二歲。 長兄蘇澹卒。蘇洵舉進士再不中。 寶元元年戊寅(1038):蘇洵三十歲,蘇軾三歲。 蘇洵長子景先卒,蘇轍《次韻子瞻寄賀生日》詩有「兄弟本三人,懷抱喪其一」語。 寶元2年己卯(1039):蘇洵三十一歲,蘇軾四歲,蘇轍生。 蘇轍生於2月20日,宋孫汝聽《蘇潁濱年表》:「仁宗寶元二年己卯二月丁亥蘇轍生。
」 康定元年庚辰(1040):蘇洵三十二歲,蘇軾五歲,蘇轍二歲。 慶歷元年辛巳(1041):蘇洵三十三歲,蘇軾六歲,蘇轍三歲。 蘇洵幼姊卒。 慶歷2年壬午(1042):蘇洵三十四歲,蘇軾七歲,蘇轍四歲。 蘇軾開始讀書,其《上梅直講書》有「軾七八歲始知讀書」語。 慶歷3年癸未(1043):蘇洵三十五歲,蘇軾八歲,蘇轍五歲。 蘇軾入小學,其《記陳太初》有「吾八歲入小學,以道士張易簡為師」語。 慶歷4年甲申(1044):蘇洵三十六歲,蘇軾九歲,蘇轍六歲。 蘇洵與郫縣處士張俞交遊。蘇轍亦入天慶觀小學讀書。 慶歷5年乙酉(1045):蘇洵三十七歲,蘇軾十歲,蘇轍七歲。 蘇洵教蘇軾作文,王宗稷《蘇文忠公年譜》有「東坡十來歲,老蘇令作《夏侯太初論》」語。 蘇洵舉制策,東游京師,見石昌言於長安,與魯人顏醇之、僧保聰等游。蘇洵游學在外,母程夫人親教蘇軾兄弟讀書。蘇洵次女卒。 慶歷6年丙戌(1046):蘇洵三十八歲,蘇軾十一歲,蘇轍八歲。 蘇洵舉茂材異等,不中。 慶歷7年丁亥(1047):蘇洵三十九歲,蘇軾十二歲,蘇轍九歲。 蘇洵下第,南遊廬山、虔州。父蘇序卒於家,洵匆匆返蜀。悉焚舊稿,絕意於功名而自托於學術。精心培養二子,作《名二子說》。命蘇軾擬作《謝宣詔赴學士院表》。 蘇渙亦赴喪返蜀,蘇軾兄弟始識伯父,渙教育他們要「師其寡過」。 慶歷8年戊子(1048):蘇洵四十歲,蘇軾十三歲,蘇轍十歲。 蘇洵杜門家居,其《憶山送人》有「到家不再出,一頓俄十年」語;以己學行授二子,以明其學。 蘇軾兄弟就學於城西劉巨。 皇皊元年己丑(1049):蘇洵四十一歲,蘇軾十四歲,蘇轍十一歲。 蘇洵杜門家居,蘇軾《答任師中、家漢公》有「先君昔未仕,杜門皇皊初」語。 蘇軾兄弟等在學舍作《雨中聯句》詩。 皇皊2年庚寅(1050):蘇洵四十二歲,蘇軾十五歲,蘇轍十二歲。 蘇洵拜見知益州田況。蘇洵幼女八娘十六歲,適表兄程之才。 皇皊3年辛卯(1051):蘇洵四十三歲,蘇軾十六歲,蘇轍十三歲。 蘇洵兄弟居父喪期滿,蘇渙出知祥符。八娘生子。 皇皊4年壬辰(1052):蘇洵四十四歲,蘇軾十七歲,蘇轍十四歲。 蘇洵幼女八娘因受程家虐待而死,蘇程兩家遂絕交。 皇皊5年癸巳(1053):蘇洵四十五歲,蘇軾十八歲,蘇轍十五歲。 至和元年甲午(1054):蘇洵四十六歲,蘇軾十九歲,蘇轍十六歲。 蘇軾娶青神貢士王方之女王弗為妻,王弗年十六。 11月張方平鎮蜀,訪知蘇洵。 至和2年乙未(1055):蘇洵四十七歲,蘇軾二十歲,蘇轍十七歲。 蘇洵作《上張益州書》,並謁張方平於成都,又至雅州,訪知雅州雷簡夫。張方平薦蘇洵任成都學官,朝廷未作答復;雷簡夫致書張方平,稱蘇洵「豈惟西南之秀,乃天下之奇才」,勸張再薦蘇洵(邵博《聞見後錄》卷15)。蘇洵送吳照鄰赴闕,吳攜蘇洵文致歐陽修。 蘇軾亦以所作文謁張方平,其《樂全先生文集敘》雲:「軾年二十,以諸生見公成都,公一見待以國士。」蘇軾在成都得破酒缸所作之硯以贈蘇轍,蘇轍作《缸硯賦》。

Ⅸ 孔子孫子蘇軾的主要成就是什麼

  1. 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生活在春秋晚期。在思想教育和文化方面的重要貢獻:⑴ 在政治思想方面:孔子關心人民的疾苦,他提出「仁(包含一切美德)」的學說,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反對暴政 。⑵ 在教育方面: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他創辦私學,廣收門徒,不分貴賤。開啟了平民教育,打破了「學在官府」的貴族教育。他提出一系列寶貴的教育思想「因材施教」「溫故知新」提倡啟發式教學等等 〔3〕 整理古代文化典籍:編成《春秋》一書,修訂《詩》、《書》、《禮》、《易》等經典文獻。他的言論被收錄在《論語》里。
    孔子是一個教育家、思想家,也可算半個政治家,但他首先是一個品德高尚的知識份子。他正直、樂觀向上、積極進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會。他的成功與失敗,無不與他的品格相關。他品格中的優點與缺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特別是影響著中國的知識份子。局限性:但是,孔子輕視實際生產勞動,鼓吹求學為做官。影響:孔子的學說被歷代封建統治者利用,成為封建文化的正統思想,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對後世影響深遠。

  2. 孫子,名孫武,春秋末期軍事家。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著有《孫子兵法》。
    中文名: 孫武
    別名: 孫子,字長卿
    國籍: 中國
    出生地: 齊國樂安(今山東廣饒縣)人
    出生日期: 公元前535年
    逝世日期: 公元前470年
    職業: 軍事家
    主要成就: 留下不少珍貴的論兵、論政的篇章
    代表作品: 《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勢篇》《虛實篇》
    所處時代: 春秋
    孫子故園孫武,字長卿,前535-前470年,漢族[1][2],齊國樂安(今山東省廣饒縣)人。是兵家流派的代表人物。孫子兵法
    古今中外的軍事家們都使用其中論述的軍事理論來指導戰爭不僅運用於軍事領域,還被推廣運用於社會的各個領域,尤其在企業經營管理中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孫武的軍事理論與企業管理雖然活動的領域不同,但它們確實有許多相似之處,市埸,競爭即戰爭。日本企業家大橋武夫所著《兵法經營全書》指出:「採用中國的兵法思想指導企業經營管埋,比美國的企業管理方式更合理、更有效。」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霍吉茲在《企業管理》一書中指出:《孫子兵法》一書中「揭示的許多原理原則,迄今猶屬顛撲不破,仍有其運用價值」。古老的兵法在現代社會中閃耀著迷人的光彩。

  3.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自號道人,世稱蘇仙[1-3] 。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宋代重要的文學家,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宋仁宗嘉祐(1056—1063)年間進士。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蘇軾在詩詞書畫以及散文方面都有較高的成就。在詩歌上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在詞上與辛棄疾並稱為「蘇辛」;在書法方面與「黃庭堅、米芾、蔡京」並稱為書法四大家;在繪畫方面,蘇軾是以文同為首的「文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在散文上,蘇軾與「韓愈、柳宗元、蘇洵、蘇轍 、歐陽修、王安石、曾鞏"並稱為唐宋八大家。蘇軾在歷史上可謂是絕無僅有的全才

閱讀全文

與蘇洵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