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華美術學院的研究生導師都有誰
·教授
包林 蔡軍 陳進海 陳輝 陳池瑜 戴順智
杜大愷 鄧偉 代大權 華健心 杭間 何潔
林樂成 呂敬人 李睦 盧新華 李硯祖 李象群
李靜傑 柳冠中 陸志成 李正安 李薇 劉臨
魯曉波 李當岐 劉巨德 馬泉 馬怡西 孫玉敏
蘇丹 宋立民 史習平 尚剛 唐緒祥 田青
唐薇 王建中 王宏劍 吳冠英 王玉良 王培波
魏小明 王敏 王明旨 王洪亮 王鐵牛 彥東
楊永善 嚴揚 曾成鋼 鄒文 鄭藝 趙萌
張夫也 鄭曙暘 周浩明 鄭寧
·副教授
白芸 程向君 陳立 陳磊 陳楠 陳輝 (雕)
陳曉林 陳岸瑛 杜異 董書兵 付志勇 方曉風
關東海 洪興宇 黃艷 洪麥恩 姜竹青 賈京生
焦寶娥 蔣紅斌 金劍平 金納 蔣智南 李莉婷
劉吉昆 李朝陽 魯閩 劉北光 劉振生 劉志國
劉希倬 李泓 李家騮 劉鐵軍 馬賽 聶躍華
潘毅群 秦岱華 邱松 邱新良 曲欣 秦寄崗
邱耿鈺 孫嘉英 宋克 蘇民安 蘇華 石沖
石玉翎 石振宇 申偉 田旭桐 王耀玲 王紅衛
魏二強 王君瑞 王國勝 郗海飛 胥建國 忻東旺
許正龍 肖文陵 楊冬江 袁佐 楊靜 楊陽
楊霖 祖乃甡 臧迎春 周尚儀 張寶華 朱小珊
祝重華 張雷 張旭晨 張虹 張敢 鄭宏
張月 周華南 趙健 周劍石 章星 張歌明
張磊 張火炎 張樹新 張弓
·講師
白明 崔彥偉 崔笑聲 范寅良 管沄嘉 關琰
李天元 李鶴 劉立宇 陸永慶 劉新 劉強
李秉孺 李迎軍 李颯 劉東雷 梁雯 寧凝凝
聶影 邱才楨 千哲 唐林濤 塗山 吳瓊
王之綱 吳波 王悅 汪建松 王輝 文中言
王小蕙 王小義 冼楓 原博 於歷戰 楊建軍
葉健 周岳 趙超 張紅娟 祝卉 張烈
張茫茫 張柏萌
·助教
尹航
⑵ 有什麼學畫人的書嗎
中國美術史方面書籍
一、 文獻史料
目錄之書
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3版
謝巍:《中國畫學著作考錄》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版
丁福保、周青雲編《四部總錄藝術編》。從傳統文獻分類的方法出發,將書學畫學文獻目錄的范圍擴展至法帖、版畫,收書數量也由《解題》的860種擴大為1500種。
盧輔聖:《中國書畫文獻索引》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版
王暉、賈俊俠:《先秦秦漢史史料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
工具書:
清段玉裁註:《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影印經韻樓本
王力:《同源字典》,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容庚:《金文編》,中華書局1985年版。
周祖謨:《廣韻校本》,中華書局1988年版。
周法高:《金文詁林》,香港中文大學1963年。
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唐作藩:《上古音手冊》,江蘇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李孝定編著:《甲骨文集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0年版。
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年版
宗福邦等:《故訓匯纂》,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
龔延明:《中國歷代職官別名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年版
李崇智:《中國歷代年號考》中華書局2001年版
叢書
於安瀾編:《畫史叢書》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年版
盧輔聖主編:《中國書畫全書》新版20卷,上海書畫出版社
華東師大古籍整理研究室:《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書畫出版社1979年版
各時期史料
(一)先秦
(宋)聶崇義:《新定三禮圖》,宋淳熙二年刻本。
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中華書局2005年版。
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81年版。
陳奇猷:《呂氏春秋校釋》,學林出版社1984年。
吳毓江撰:《墨子校注》,中華書局1993年版。
袁珂:《山海經校譯》,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黃懷信等:《逸周書匯校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聞人軍:《考工記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揚之水:《詩經名物新證》,北京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清徐鼎纂輯,王承略點校解說:《毛詩名物圖說》,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楊宗榮:《戰國繪畫資料》中國古典藝術出版社1957年版
(二)兩漢
漢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三)三國魏晉南北朝
晉張華:《博物志》,清指海本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年版
余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年版
俞劍華等:《顧愷之研究資料》人民美術出版社1962年版
姜亮夫:《莫高窟年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四)隋唐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年版
畢斐:《<歷代名畫記>校箋與研究》中國美術學院2003年博士學位論文
(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明王氏畫苑本
陳高華:《隋唐畫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陳清華:《王維年譜》學林出版社1988年版
(五)五代宋遼金
宋李誡撰、鄒其昌點校:《營造法式》, 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宋陸游:《老學庵筆記》,中華書局1979年版。
(宋)佚名:《宣和畫譜》台北故宮博物院1971年景元大德吳氏刻本
(宋)佚名著,俞劍華注譯:《宣和畫譜》江蘇美術出版社2007年版
(宋)郭若虛著,黃苗子點校:《圖畫見聞志》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年版
(宋)鄧椿著,黃苗子點校:《畫繼》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年版
(宋)黃休復:秦嶺雲點校:《益州名畫錄》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年版
陳高華:《宋遼金畫家史料》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六)元
陳高華:《元代畫家史料》杭州出版社2004年版
孫國彬:《元四家年表》,《朵雲》第47期,1997年版
宗典:《柯九思史料》上海美術出版社1985年版
【日】近藤秀真、何慶先:《圖繪寶鑒校勘與研究》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
(七)明
明黃成著,明楊明註:《髹飾錄》,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王永順主編:《董其昌史料》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單國強:《戴進年表》,《朵雲》第61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年版
(八)清
張升編著:《王鐸年譜》上海書畫出版社2007年版
童一鳴:《王時敏年譜》,《朵雲》第46期,1997年版
李志鋼:《程邃研究》,《朵雲》第46期,1997年版
陳三弟:《程邃之交遊考議》,《朵雲》第46期,1997年版
二、 圖錄
邵宇等:《中國美術全集》(全60冊),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年版。
金維諾等:《中國美術全集》(新版全51冊),黃山書社2010年版。
耿寶昌等:《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全60冊),商務印書館,上海科技出版社
國家文物局主編:《中國文物精華大辭典》(全四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5年版
楊伯達主編:《中國玉器全集》河北美術出版社2005年版
洪再新:《中國美術史圖像手冊•繪畫卷》中國美術出版社2003年版(有光盤)
周積寅,王鳳珠:《中國歷代畫目大典》(全4卷),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王乃棟:《中國書法墨跡鑒定圖典》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張正明,邵學海主編:《長江流域古代美術》(全6冊),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三、 考古與文物鑒定資料
歷年期刊:
《考古》
《文物》
《中原文物》
《江漢考古》
《故宮博物館院刊》(北京故宮博物院)
(台北)《故宮文物月刊》(台北故宮博物院)
(台北)《故宮學術月刊》(台北故宮博物院)
單行本:
湖南省博物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文物出版社1973年版。
睡虎地秦墓竹簡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78年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婦好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上海市紡織科學研究院,上海絲綢工業公司文物研究組:《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紡織品的研究》,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寶雞北首嶺》,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
湖北省荊州地區博物館編:《江陵馬山一號楚墓》,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陽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半坡博物館,陝西考古研究所,臨潼縣博物館:《姜寨》,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廣西左江岩畫》,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盧連成、胡智生:《寶雞魚國墓地》,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
湖北省博物館:《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包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文物出版社:《新中國考古五十年》,文物出版社1999年版。
四、 美術史研究成果
相關學科通論
王伯敏主編:《中國美術史》(8卷本)山東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王朝聞主編:《中國美術史》(12卷本)齊魯書社、(香港)明天出版社
彭德:《中國美術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美】高居翰,【台灣】李渝譯:《中國繪畫史》雄獅美術圖書股份公司1985年版
於非闇:《中國畫色彩研究》,朝花美術出版社1955年版。
王定理:《中國畫顏色的運用與製作》,台北藝術家出版社1993年版。
蔣玄佁:《中國繪畫材料史》,上海書畫出版社1986年版。
楊仁愷:《中國書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楊泓、鄭岩:《中國美術考古學概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陳淳著:《考古學研究入門》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
[英]科林•倫福儒等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譯:《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 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張舜徽:《中國古典文獻學》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版
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雲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齊佩瑢:《訓詁學概論》中華書局2004年版
榮新江:《學術訓練與學術規范》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版。
盧嘉錫總主編,趙承澤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史(紡織卷)》,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陳振中:《先秦手工業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劉敦楨:《中國古代建築史》,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4年版。
傅熹年:《中國科學技術史(建築卷)》,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王世襄:《髹飾錄解說:中國傳統漆工藝研究》,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諸葛鎧:《墨朱流韻:中國古代漆器藝術》,北京三聯書店2000年版
陳振裕:《楚文化與漆器研究》,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德]格羅塞著,蔡慕暉等譯:《藝術的起源》,商務印書館1984年版。
[美]魯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堯譯:《藝術與視知覺》,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綜合研究
[德]雷德候著,張總等譯:《萬物: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和規模化生產》,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版。
【美】杜朴,【美】文以誠:《中國藝術與文化》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1年版
李松:《土木金石:傳統人文環境中的中國雕塑》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年版
【美】方聞:《心印:中國書畫風格與結構分析研究》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年版
年代分類研究成果
先秦
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北京三聯書店2002年版
馬承源:《商和西周的金文》,《書法》1981年第2期
馬承源:《中國古代青銅器》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袁德星:《商周時代的繪畫概念》,《台北故宮博物院院刊》1974年版
高明:《中原地區東周時代青銅禮器研究》,《考古與文物》1981年第2期至第4期
史樹青:《我國古代的錯金工藝》,《文物》1973年第6期
郭沫若:《關於晚周帛畫的考察》,《人民文學》1953年第12期
蔣玄怡:《長沙楚民族及其藝術》上海古籍書店1949年版
孫新周:《中國原始藝術符號的文化破譯》,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出版1998年版;
嚴文明:《鸛魚石斧圖跋》,《文物》1981年第12期,
彭德:《屈原時代的一幅情節性繪畫--荊門楚墓彩畫《王孫親迎圖》》,《文藝研究》1990年第4期。
【日】林巳奈夫:《神與獸的紋樣學:中國古代諸神》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版
秦漢
夏鼐:《洛陽西漢壁畫墓中的星象圖》,《考古》1965年第2期
金維諾:《秦漢時代的壁畫》,《美術研究》1980年第1期
孫作雲:《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畫幡考釋》,《考古》1973年第1期
孫作雲:《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漆棺畫考釋》,《考古》1973年第4期
周士琦:《馬王堆漢墓帛畫日月神話起源考》,《中華文史論叢》1979年第2期
王今棟:《南陽漢畫像石研究》,《美術》1984年第3期
李亞東:《秦俑彩繪顏料及秦代顏料史考》,《考古與文物》1984年第4期
[美]巫鴻著,楊柳等譯:《武梁祠》,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版;
[美]巫鴻著,施傑譯:《黃泉下的美術》,北京三聯書店2010年版;
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 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
沈壽:《西漢帛畫《導引圖》解析》,《文物》1980年第9期。
陳振裕:《楚國車馬出行圖初論》,《江漢考古》1989年第4期。
孫機:《中國古輿服論叢》(增訂本)文物出版社.2001版
魏晉
鄒清泉:《顧愷之研究文選》上海三聯書店2011版;
楊新:《從山水畫法探索女史箴圖的創作時代》,《故宮博物院院刊》2001年第3期
陳傳席:《六朝畫論研究》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年版
阮璞:《謝赫「六法」原義考》(上、下),《美術史論》1985年第5、6期
徐書城:《山水畫起源辨》,《美術史論》1982年第2期
陳傳席:《山水畫與玄學》,《朵雲》第5輯,上海書畫出版社1984年版
沙孟海:《略論兩晉南北朝隋代書法》,《中國書法》1985年第4期
金維諾:《職貢圖的時代與作者》,《文物》1960年第7期
隋唐
金維諾:《閻立本與尉遲乙僧》,《文物》1960年第4期
楊仁愷:《簪花仕女圖研究》朝花出版社1962年版
【美】謝弗:《唐代的外來文明》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滕固:《唐宋繪畫史》,《滕固藝術文集》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年版
承名世:《論孫位<高逸圖>的故事及其與顧愷之畫風的關系》,《文物》1965年第8期
【台灣】蘇瑩輝《院藏隨畫兩軸析論-兼談成陀羅在莫高窟鑿窟造像的相關問題》,《故宮學術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83年冬季號)
【台灣】陳葆真:《圖畫如歷史:傳閻立本<歷代帝王圖>研究》,《美術與考古》(上冊)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2005年版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黃苗子:《吳道子事輯》,《中國畫研究》第二輯
【台灣】佘城:《唐代畫壇奇傑李邕和他的書法藝術》,《故宮學術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83年冬季號)
五代宋遼金
令狐彪:《宋代畫院畫家政治地位與待遇》,《中國畫研究》(第1輯)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年版
【美】謝柏軻:《一幅古代作品(<溪岸圖>)的現代釋讀》,《朵雲》第58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版
【美】姜斐德:《宋代詩畫中的政治隱情》中華書局2009
趙廣超:《筆記清明上河圖》三聯書店2002年版
【台灣】王正華:《<聽琴圖>的政治意涵:徽宗朝院畫風格與意義網路》,《美術與考古》(下冊)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2005年版
【台灣】彭慧萍:《「南宋畫院」之省舍職制與畫史想像》中央美術學院2006年博士論文
元代
【台灣】嵇若昕:《王冕與墨梅畫的發展》,《故宮學術月刊》第二卷(1983年秋季號、冬季號)
元代:
【美】高居翰:《隔江山色:元代繪畫,1279-1368》三聯書店2009年版
盧輔聖主編:《倪瓚研究》,《朵雲》第62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版
洪再新:《元季蒙古道士張彥輔<棘竹幽禽圖>》,《新美術》1997年第3期
【美】文以誠:《王蒙<青卞隱居圖>中的個人家境與文化類型》,《朵雲》第65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版
【美】文以誠:《關於元末山水畫受10世紀風格影響之新論》,《朵雲》第65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6年版
明代:
【美】高居翰:《江岸送別:明代初期與中期繪畫,1368-1580》,北京三聯書店2009年版
【美】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繪畫,1570-1644》,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版
【台灣】江兆申:《從唐寅的際遇來看他的詩書畫》,《故宮學術月刊》第二卷第二期(1983年冬季號)
【美】何惠鑒:《董其昌對歷史和藝術的超越》,《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版
【美】方聞:《董其昌和藝術的復興》,《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年版
【日】鈴木敬:《戴進的繪畫風格》,《朵雲》第61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年版
皮道堅:《吳偉研究》,《朵雲》第61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年版
【台灣】石守謙:《浙派畫風與貴族品味》,《朵雲》第61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年版
【英】柯律格:《明代圖像與視覺性》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
清代:
【美】喬迅著,邱士花譯:《石濤:清初中國的繪畫與現代性》北京三聯書店2010年版
【美】高居翰:《氣勢撼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的自然與風格》,上海書畫出版社2003年版
單國霖等:《揚州畫派研究文集》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
徐邦達:《龔賢生平及其考訂》,《朵雲》第63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版
【美】張子寧:《龔賢與髡殘》,《朵雲》第63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5年版
五、 美術史研究方法:
王爾敏:《史學方法》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台灣】石守謙:《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十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鄧福星:《美術史研究方法芻議》,《朵雲》第52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版
邵大箴:《美術史論研究隨想》,《朵雲》第52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版
凌利忠:《明清畫學著述的反思與啟示》,《朵雲》第52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版
薛永年:《20世紀中國美術史研究的回顧和展望》,《朵雲》第67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版
薛永年:《美國研究中國畫史方法述略》,《朵雲》第67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版
陳池瑜:《黃賓虹對中國美術史學的貢獻》,《朵雲》第67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版
李淞:《略論考古學的影響與中國美術史學的學科性》,《朵雲》第67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版
洪再新:《中國繪畫史學的敘事模式》,《朵雲》第67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版
黃專:《阮璞畫學研究中的實學傳統》,《朵雲》第67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版
【美】高居翰:《中國繪畫史方法論》,《朵雲》第52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版
【台灣】石守謙:《中國繪畫史研究中的一些陷阱》,《朵雲》第52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版
【台灣】石守謙:《對中國美術史研究中再現論述模式的省思》,《朵雲》第67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版
【美】方聞:《西方的中國畫研究》,《朵雲》第67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版
【日】古原宏伸:《日本近八十年來的中國繪畫史研究》,《朵雲》第67集,上海書畫出版社2008年版
⑶ 清華大學的美術史論老師有哪些
陳池瑜、李靜傑
尚剛、杭間、張敢
張夫也、李硯祖
鄒文、陳岸瑛
王敏、楊陽
陳彥姝 、盧新華、邱才楨
進一步了解請參考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網站:http://www.tsinghua.e.cn/publish/ad/2872/index.html
⑷ 安佳的藝術評價
工謹與意寫
——安佳彩墨工筆人物畫的藝術探求
中國美協理事、中國美協理論委員會副主任、《美術》雜志主編/尚輝
當下藝術創作與學術研究的領地劃分十分細微,界限自然也就非常的鮮明。但分科的細微,也常常造成藝術創作或學術研究被陷入某種局部的領地意識,專屬性的負面效應是帶來了創作與研究的狹隘眼光。遠的不說,就我們最熟悉的工筆與寫意而言,其創作與研究便常常因此種學科劃分,而使得真正能夠打通這兩個畫科的畫家或學者變得越來越少。其結局是:工筆越畫越細、越細越膩,越膩越僵;寫意則是越畫越草,越草越疏,越疏越淺。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工筆畫得越來越膩歸咎於對照片的模仿,也不能武斷地把寫意畫得越來越粗歸結於寫意精神的喪失。問題的症結,可能很大程度上在於我們硬性地把中國畫分為「工」與「寫」兩個學科,把藝術創作和學術研究分成兩種職業和身份。如果把「工」與「寫」作為中國畫創作的整體、把創作與研究共同作為一個學者藝術家應具備的兩種人文修養和藝術素質,那麼,當代藝術創作與研究也許是另一番充滿生機的景觀。
長期在北京服裝學院造型藝術系從事教學與研究的安佳,或許恰恰因這種教學環境和學術氛圍,而促使她的工筆人物畫呈現出和當下工筆畫風不盡相同的風貌。作為學院畫家,安佳有較好的西畫造型功底,這決定了她的人物畫造型的准確生動,在她的《和田的花頭巾》《吉祥之祈》等作品裡,我們可以看到她對造型的理解不是停留在對外在形體的描繪上,而是把人物面部與體態作為一個整體予以理解,並在此基礎上進行理想化的改變與強化。或許,正是建立在這種對於人物內部結構的理想化與個性化的駕馭,才使得其工筆人物畫的人物形象不局限於外形的緊摳,而是通過線條勾勒和沒骨設色的並用去表現她對於形體結構的認知和想像,既寫實又誇張,充滿了像《楚辭》或漢代漆器那樣奇幻而神秘的浪漫色彩。從這個角度看,她的工謹並非單純指用筆的「精工」和「嚴謹」,而是造型的精到、刻畫的深入,從而使她對於女性面部與手部的勾線顯得特別的「入骨」。這種「入骨」的線描甚至沒有多餘的修飾和贅疣,而是在簡潔里呈現某種深入的意蘊。
設計作為一個專業,在北京服裝學院造型藝術系得到了某種特別的重視,這顯然也區別於其它純造型藝術學科的美術學院教學與研究。設計藝術的審美原則離不開簡約與秩序,這或許也成為安佳觀看事物時自然而形成的一種平面化與節奏感的音樂性。一方面,她的許多作品是以系列化面孔呈現的,如《花頭巾系列》、《國色天香系列》、《墨·彩和瓶·花系列》以及《吉祥之祈系列》等,畫面主題成為這些不同變體畫的母題,而變體的方式便體現出畫幅之間構成的連續與變奏的旋律感;另一方面,她在每幅畫作里對於平面性的追求,這種平面性和傳統中國畫多維透視的平面性並不完全相同,是屬於體面造型內淺空間的平面化。因而,安佳的這些少數民族女性人物的單體胸像或群體組合,往往呈現出平面中的淺空間或平面彩墨之間富有韻律感的配搭。也可以說,她把傳統勾線與渲染和寫實造型與平面分割有機地融為了一體,而且顯得十分自然熨帖。
正像她能夠自由地在寫實造型與平面分割中行走一樣,安佳的工筆人物也並沒有截然分開工筆與寫意。如果說,勾勒線描與重彩渲染是傳統工筆畫的基本語言,那麼,安佳總是把這些精粹的傳統運用到人物的面部和手部,使其顯現工謹精緻之內美,這種語言尤擅長對於女性俏麗溫婉氣質的刻畫。但安佳工筆人物畫的自己風貌,還濃重地體現在她將彩墨和寫意十分自然巧妙地融入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如女性風情萬種的頭巾、瑰麗奇幻的服飾、婀娜多姿的體態——這些地方在把握精準生動的造型同時,也把筆放開了去寫去染去塗,可謂縱橫揮灑,暢快放達。顯然,這些地方是墨彩並用的,以沒骨替代勾染,並將用筆和用墨、用彩融為一體,而非純粹的工筆渲染或填塗;墨彩還體現了安佳對於筆性與筆趣這些中國畫寫意特徵的深刻理解。因而,墨彩與運筆成為一個氤氳乾坤的整體,特別是以水撞色、以粉撞墨的機緣巧合,更增添了工與寫、墨與彩、緊與松、透與敷、薄與厚的對比變化和神秘意味。
安佳在彩墨工筆人物畫里的這種探求,顯然超越了西畫與國畫、工筆與寫意,而且將它們之間的語言關系處理得如此微妙和深入。在筆者看來,安佳的藝術特徵在於她的融通與跨界。她的人物畫表面上處處顯現了工筆畫的語言特徵,但細細品味,無處沒有西方寫實造型的基礎與修養;她的人物畫表相是工謹細微,卻處處充滿率性與疏放的筆彩意趣。筆者在此用「彩墨工筆」而非「重彩工筆」來描述她的媒材語言,就是想強調她的工筆畫並不限於傳統工筆畫自身的媒材技藝,而是突出她在工筆與寫意之間進行的跨界性探索。作為北京服裝學院造型藝術系的美術學學科帶頭人,安佳的學術視野並止於藝術創作,她還廣泛涉獵美術與設計教育、民族宗教美術研究、藝術史學和繪畫理論等,並發表了諸多專業性較強的學術論著,在藝術設計、民族宗教美術研究領域多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從這個角度看,她又是當代為數不多的力求打通藝術創作與學術研究的學者藝術家。可見,她在彩墨工筆人物畫方面所進行的跨越性,更深層地是來自於她的學問功底與學術思考。
作為一位女畫家,安佳喜愛一切美麗的東西。她的筆下不乏那些充滿生機的嬌妖溫婉的鮮花,不乏那些俊俏秀美的女性形象,不乏那些瑰麗斑斕的頭巾、裙衫和服飾,但她又沒有完全沉浸在這些美麗中,她總是以某種人文的深切和文化的寬博去關注那些邊地少數民族原生態的生活狀態,在她工謹與意寫的彩墨里探求古拙樸實的審美品格。
2015年8月21日於山西平順通天峽畔
名家點評安佳藝術
回歸心靈,取之意象——安佳繪畫讀感
李魁正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追求意象表現,是安佳近年來繪畫創作中的突出傾向。在《國色天香》組畫中,顯現了以我為主,物為從,我為體,物為用,將主體情思外化於物象,將對象作為心靈之寄託、濃情的投射的自由創造的境界。她很少畫草圖,認為草圖束縛想像,易造成概念化,而是在灑墨潑彩之後,追求神遇跡化的自然流露,尋找意象,當完成之後,又去尋覓第二個物象,並通過適度的描繪使畫面意象得以強化。在構圖上著重布勢,畫面先作「大寫」,以意為主,隨意賦彩,筆墨滲融,似自然流出,純任天趣,輕松自如,一揮而就。這種意生勢,勢表意,意勢表裡相契合,使畫面呈現新機。然後又依意勢之需作以「小寫」,工細畫之,不求繁瑣,取象盡意即可。使畫面造型融意、象於一體,意與象相生而相成。
(摘自《美術》2003年第三期)
追求超越——安佳作品印象
張曉凌原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長博士生導師現國家畫院副院長
作為一個女性畫家,安佳在創作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語言實驗性和風格上的包容性是令人驚訝的。准確地講,她是一個迷戀於實驗的畫家。抽象與具象的互融,水墨寫意與工筆重彩的協調,寫意與表現的結合等,都是她近些年關注的課題。數年的實驗,在畫面上收到了突出的成效。在花、鳥類的作品中,安佳以流暢揮灑的筆觸構建出畫面抽象的背景,濃墨的斑斕厚重和淡墨自由地暈染,廓遠了畫面的空間。在此基礎上,安佳以細膩的、刺綉般的手法勾勒、描繪出工整的花、鳥造型。舒捲自然,若隱若現的寫實形象幻夢般從抽象背景中溢出,把畫面意境推向了神秘與悠遠。
安佳在工筆人物畫上也頗有心得。在傳統工筆畫的基礎上,安佳從現代藝術中汲取了抽象、裝飾性的語言成分,以此和傳統工筆畫拉開了距離。不過,最能代表安佳語言風格的,仍是水墨寫意和工筆重彩相結合的花、鳥畫,我們甚至可以把這種風格稱為「安佳風格」。
(摘自《裝飾》2003年第四期)
心靈之域的創作——讀安佳繪畫
蔣菜萍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中國工筆畫學會常務副會長
在《牡丹系列》組畫中,安佳用松動隨意的「大寫」與細微深入的刻畫相結合的方法,採用現代構成和相對平面化的構圖方法,使畫面呈現出亦實亦虛、亦緊亦松、亦放亦收、亦抑亦揚的意象效果,既避免了「大寫」易犯空洞或流於程式的毛病,又克服了工筆精描細畫易出現的醬氣。使畫面透露出大氣、靈動的勢象,很好地創造了一種空靈、深厚的意境。
對於安佳而言,用好奇的眼光來取景,用平靜的心態來描繪,用真誠的心靈來感悟,是她強調現代感和時代性所必須遵循的一種創作原則,因而她的繪畫拒絕那種淺薄的「樂觀主義」,遠離藝術為某種目的服務的庸俗的創作動機,畫中所表達的「意」是朦朧、迷茫、憂郁的,但又是空靈的、嚮往的、冥思、幻想的,既是寫靜又是抒情,景情交匯、心物交融,非是一種純然客觀的知覺映象。特別是《國色天香》組畫充分表現了畫家對自己衷愛的題材執著而用心地探索精神。
(摘自《中國教育報》2002年7月2日第八版)
新語境中的符號重構——讀安佳新作
徐恩存美術評論家《中國美術》雜志主編
安佳的作品,大致分為兩類:一是人物,這是一種略帶裝飾風的表現西南少數民族風情的作品,畫面上除了透露出女性畫家特有的感情細膩之外,還流露出一種清新溫馨的氣息;這是一組被命名為《吉祥之祈》的系列作品。顯然,它們吸收並融入了古代壁畫的某些形式、手法,空間的平面化與人物的符號化構成了安佳這類作品的主要特點,不同的是,在處理平面化與符號化的同時,安佳還十分注意人物造型的結構表現性,並運用構成關系,在平面空間中造成一種秩序與整體結構。《吉祥之祈》,是用畫家自己的形式語言去贊頌生命,生命在安佳的畫面中被表現為平凡、親和與清純,應該說,這些作品達到了一種意念與形式語言和諧的境界。二是瓶花系列。這是安佳最具探索、實驗與創造性的創作,它們體現出諸多新銳的特點,其中最為突出之處是空間關系的非邏輯化處理,這是一種由拆解的片斷至重構的整體的過程,它展示出平面與立體、空間與空間的復雜的、重合與錯位的空間關系。
《國色天香》系列,便是將司空見慣的瓶花符號在多空間中進行裝置,造成一種難以理喻的荒誕感:①強調空間變化與多空間的復合形態,使傳統瓶花符號被帶入現代語境;②空間片斷的拼裝消解了傳統語境的古典特性,特別是「硬邊語言」在畫面上的插入,使空間分割為畫面帶來了多向多維多義的豐富性;③多空間重疊中的物象,其意義僅在於它自身,即色彩、點線與空間構成的純粹視覺形象意義。
象《國色天香》這類作品,它泯滅了傳統與現代的界限,嫁接了古典與現代的美感,超越了審美慣性與定勢,做為一種藝術實驗,畫家顯然試圖把文化理念與空間之謎放到一個更廣闊的范疇中加以反思,以求一個新答案。
(摘自《中國美術》2002年第二期)
畫面形式與視覺張力——安佳國畫作品觀感
陳池瑜清華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安佳創作的《國色天香》組畫,是一組極富創造力和新意的作品,作者將花瓣置於花的中間,不畫枝葉,花朵盛開,視覺表現力極強,畫中上方的鳥或蜻蜓則用工筆細細畫出,增加畫面情趣。背景用大筆揮掃,橫平豎直,簡潔整體,具有平面裝飾性效果和富有現代抽象形式意味。在色彩運用上,安佳十分大膽。中國畫在色彩運用上十分講究,南齊謝赫繪畫六法,其中之一就是「隨類賦彩」,即根據不同種類的描繪對象施以不同的色彩,和「應物相形」一起共同塑造形象。如果說謝赫「隨類賦彩」,是比較偏重「類」即事物的客體色彩的的話,那麼安佳的作品則更注重「隨意賦彩」,偏重於主觀抒情。她將花朵用白色,或蘭色加以描繪,給人以清潔,清冷的審美感受,從而和傳統花卉之嬌艷富貴的表現方法拉開較大距離。背景則用大塊蘭色,紅色,黃色或赭石及墨綠畫出,襯托畫的形象,花朵雖安放在瓶中,但卻呈怒放盛開之勢,姿色橫溢,瀟灑自如。
安佳的這些花鳥畫作品,將造型與寫意,抽象與表現,構成與形式和諧的結合在同一個畫面,既有中國花鳥畫的審美意趣,有具現代視覺形式美感,富有表現力和創造性。可以說她的這些作品,是當代花鳥畫創作中積極的新的成果。
(摘自《東方藝術與收藏》2007年第二期)
⑸ 陳池瑜的主要經歷
1982年9月起—2001年7月在湖北美術學院從事美術史論教學和研究工作
1988年晉升為副教授
1992年晉升為教授,同年被批准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
1994年在湖北美院創辦美術學系並擔任系主任
1998年被批准為省級跨世紀學科(美術學)帶頭人
2001年7月調入清華大學。
⑹ 搜集屍體照
你想明白自己的心理,我建立你看一下下面有關「暴力美學」的資料,可能會對你有所幫助。
暴力美學
「暴力美學」原指起源於美國,在中國香港發展成熟的一種電影藝術趣味和形式探索。其特徵表現為:創作者往往運用後現代手法,要麼把影片中的槍戰、打鬥場面消解為無特定意義的游戲、玩笑;要麼把它符號化,作為與影片內容緊密相關的視覺和聽覺的審美要素。這類影片更注重發掘槍戰、武打動作和場面的形式感,將其中的形式美感發揚到炫目的程度,卻忽視或弱化了其中的社會功能和道德功能。
受「暴力美學」的影響,近年來出品的武俠電影和電視劇對暴力(武打動作)的處理也出現了舞蹈化、詩化、表演化的傾向,人們在觀看武俠影視劇的時候,彷彿是在欣賞一場別開生面的武舞表演,血腥、兇殘的暴力場面有時反倒呈現出一種視覺的美感,進而消解了暴力的殘酷性。張藝謀的《英雄》可謂將此發揮到極致。
「暴力美學」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暴力美學」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包括美國昆廷·塔倫蒂諾的《低俗小說》、、《天生殺人狂》、《殺死比爾》;由中國香港赴美國發展的導演吳宇森的《喋血雙雄》、《英雄本色》、《變臉》;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國》系列等。
觀點與聲音
鐵凝:文學應有捍衛人類精神健康和內心高貴的能力
《當代作家評論》2003年第6期發表鐵凝和王堯的文學對話錄《文學應當有捍衛人類精神健康和內心真正高貴的能力》。鐵凝說,我對文學的理解就是,它審判的意義是否大於理解的意義。最終文學可能有審判的成分在裡面,或是審判他們或是自我審判,但最終,理解這個事情,理解本身,這個比例還是應該大過審判。因為審判是比較容易的,但是理解是需要耐煩的,需要有非常強大的韌性和耐力,對人生對生活不疲倦的不敗的耐心貫穿作家整個一生。一個作家如果沒有這種理解的能力,那他跟文學是沒有關系的。鐵凝指出,文學不是萬能的,但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甚至小到一個城市,沒有文學是萬萬不能的。它的作用再微小,它的聲音再微弱,但總還是有一點用。那麼文學最微弱的那一點作用在哪兒,鐵凝認為文學還是應該有一種勇氣,應該承擔一種功能,即使不談責任,也至少得有捍衛人類精神的健康和我們內心真正高貴的能力。「所以這就不是僅僅一個審判可以概括的。作家確實需要那種體貼、理解、追問、好奇和一種不倦的耐心。」
馬振方:厚誣與粉飾古人不可取
《文學評論》2003年第6期發表馬振方的文章《厚誣與粉飾不可取》。文章對歷史小說《張居正》前三卷提出批評,認為書中大量內容陷於濫造和悖逆歷史,厚誣了高拱、魏學曾、王希烈及其他多位古人,顛倒了其中部分歷史人事的美醜,以人為製作的反面歷史人物反襯、拔高主人公,並用較多筆墨粉飾張居正的性格弱點和人格缺陷,而未能對其傑出的改革業績和思想精神作比較切實而充分的藝術展示。作者指出,厚誣與粉飾古人是近年歷史小說創作中的嚴重弊端,兩者都是不可取的。
陳池瑜:建立中國美術批評學
《文藝研究》2003年第5期發表陳池瑜的文章《建立中國美術批評學》,文中談到,中國古代的書論、畫論、書品、畫評相當豐富,形成中國美術批評中的特有范疇、批評方法和價值標准。隨著藝術學學科的發展和美術創作、評論的實際需要,當前應加強批評學科的建設,重視對中國古代美術批評理論的發掘和借鑒,防止20世紀藝術批評中的「西化」傾向,打破西方藝術批評與藝術史學科的「中心主義」神話,建立中國美術批評學。「我們既不要排斥西方現當代的藝術批評理論成果,同時也應該吸收中國傳統批評理論的精華,增強批評中的民族話語。」作者認為,建立中國美術批評學和開展中國美術批評學方面的研究對於美術學學科建設有著積極的意義。
程文超:文化思考如何從「書本」里走出來
《花城》2003年第5期發表程文超的文章《慾望敘述與當下文化難題》,文中指出,當下中國,慾望的活躍與文化的焦慮形成了一個共同的奇妙景觀。面對慾望,文化何為?這是今天的一道重大的文化難題。作者認為,今日中國的文化建設是一個十分有張力的任務:要建設與經濟發展相適應、推動中國現代性建設而又防止現代性陷阱的文化形態。作者指出,二十世紀末以來,中國的各種文化思考一直進行著激烈的交鋒。這交鋒在很大的程度上,屬於「書本」之戰。因為論者往往只抓住我們有張力的文化任務的某一方面,有的抓住了「現代性建設」的必然性,有的抓住「防止現代性陷阱」的必然性。書本,成了論爭的「本體」,而不是建設的資源。作者認為,如果我們的文化思考能從 「書本」里走出來,直接面對當下的慾望表現、直接面對現實問題與時代任務,然後把中外各種「書本」真正當成智慧資源去進行新的慾望敘述,我們一定能做一些我們可以做的工作。也只有直接面對當下的慾望表現,在前人智慧的基礎上去進行新的慾望敘述,我們才會有真正屬於我們自己的新的文化創造。
⑺ 陳池瑜的介紹
陳池瑜 (1956.1—) 原名陳嗣瑜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藝術學學會常務理事、教育部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藝術學)評審專家、CSSCI雜志《藝術百家》學術委員會委員、清華大學學術叢刊《藝術與科學》副主編,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
⑻ 求外國美術和設計在中國近代史上的傳播與發展
可以參考的書:陳瑞林的《中國西畫五十年1898—1949年》;劉曉路的《世界美術中的中國與日本美術》;王鏞的《中外美術交流史》;蘇力文的《二十世紀中國與藝術家》;陳池瑜《中國現代美術史學史》;鄭工的《演進與運動——中國美術的現代化(1875-1976)》。
看完了這幾本書,我相信你就會對本專題有了很深的了解,甚至可以做本方面的論文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