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前人整理歷史文獻的成果

前人整理歷史文獻的成果

發布時間:2021-10-25 19:21:38

⑴ 董恩林的主要科研成果

1.《唐代老學:重玄思辯中的理身理國之道》,被收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組編的《中國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文庫》,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2.《唐代老子詮釋文獻研究》,齊魯書社2003年版。
3.《隋唐韜略》,長江文藝出版社1998年版。 1.主編《中國傳統文獻學概論》 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3月版。
2.副主編《中國歷史文選》(鄭鐵鉅主編)中央民院出版社1993年版。
3.主編《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研究論集》,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版。
4.主編《歷史文獻與文化研究》(第一輯),湖北辭書出版社2002年6月版。
5.主編《中小學生標點符號手冊》,湖北崇文書局2005年版。 1.《張居正集校注》(張舜徽主編),荊楚書社1987年第一版。
2.《中華掌故類編》(朱祖延主編),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三國志辭典》(張舜徽主編),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4.《後漢書辭典》(張舜徽主編) ,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資治通鑒全譯》(張舜徽主編),貴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6.《爾雅詁林》(朱祖延主編) ,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版。
7.《二十四史全譯·魏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年版。 (一) 古籍整理與歷史文獻學方面
1.論傳統文獻學內涵、范圍、體系諸問題 《史學理論研究》2008年第3期
2.窳寙辯正 中華書局《文史》2001年第1期;
3.《舊五代史》考證 中華書局《文史》2002年第1期;
4.文獻之我見——兼與單柳溪同志商榷 《文獻》1986年第4期
5.爾雅郭注版本考 《文獻》2000年第1期;
6.求真去故 心裁別識――章學誠國際學術討論會述評 《光明日報》2004年1月13日
7.歷史編纂學論綱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00年第4期;
8.《史記·天官書》與星象學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年增刊
9.博觀約取 推陳出新--評張舜徽先生《清儒學記》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年增刊
10.一代宗師 風范永存--紀念張舜徽先生逝世五周年學術研討會綜述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1998年第1期
11.傳統文獻學幾個理論問題再探討 《陝西師范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
12.簡論古籍整理的方式與方向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1999年第6期
13.《舊五代史》校讀札記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1年第6期
14.論王念孫父子的治學特點與影響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年第3期
15.唐玄宗《老子註疏》特點簡析 《歷史文獻研究》2001年第20輯
16.簡述汪中的經學成就 《歷史文獻研究》2007年第26輯
17.張舜徽與清代揚州學派研究 《張舜徽學術研究》第一輯,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18.簡論王念孫《史記雜志》-兼與《史記志疑》、《史記考異》比較 載《逐鹿中原――史記論叢》第三集 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9.《爾雅》研究述評 《湖北大學學報》1987年第1期
20.《爾雅》及其研究 《圖書館與讀者》1986年第2期
21.采眾家之長 繪一方麗色——全國民族院校專用教材《中國歷史文選》編後瑣語 《西北第二民院學報》1994年第2期
(二)道家道教經典研究方面
1.論唐代老學的理論特色 《哲學研究》2004年第1期
2.葛洪道論辨析:諸家道論比較 《哲學研究》 2006年第5期 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哲學》2006年第8期
3.《道藏》四卷本《唐玄宗御制道德真經疏》辨誤 《宗教學研究》2005年第1期
4.論郭象與成玄英獨化思想的異同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1年第6期;
5.試論重玄學的內涵與源流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2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哲學》2002年第10期;
6.成玄英的道論 《歷史文化研究論集》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4月版;
7.唐代《老子》詮釋文獻述論 《歷史文獻與文化研究》湖北辭書出版社2002年5月版;
8.簡論唐代《老子》詮釋文獻的文化價值 《中國典籍與文化》2002年第4期;
9.論成玄英的庄學思想 《歷史文獻學論集》崇文書局2003年版
10.論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的詮釋宗旨 《歷史文獻研究》第22輯,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1.唐玄宗《老子註疏》特點簡析 《歷史文獻研究》2001年第20輯
(三)史學理論、古代史及其他
1.試論歷史正統觀的起源與內涵 《史學理論研究》2005年第2期
人大復印資料《歷史學》2005年第8期
2.秦始皇與隋文帝比較研究 《江漢論壇》2002年第5期;
3.周代分封制與國家統一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98-5;《新華文摘》98-12摘轉
4.五代中央財政體制考 《湖北大學學報》1986年第2期
5.五代樞密院考 《中國歷史文獻研究》(二)1988年
6.五代政治體制考略 《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89年第4期
《高校文科學報文摘》1989年第6期轉載
7.《五代史話》評介 《山東濟寧師專學報》1989年第1期
8.近代國計外侮錄 《湖北社會科學》1990年第2期
9.華工出國與近代國情 《湖北社會科學》1990年第3期
10.歸有光水利思想初探 《嘉定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
11.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初探 《中南民族學院學報》1990年第6期
《學術研究動態》1991年第1期轉載
12.檔案學概論二題 《檔案學通訊》1992年第3期
13.馬士英簡論 《貴州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貴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4.簡論井岡山道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內在聯系 《中國井岡山幹部學院學報》2005年第1期 《人民日報》2005年6月24日第15版「學術動態」摘轉
15.簡論以德治國的內涵與途徑 《山東煙台師院學報》2002年第3期;
16.以戰求和:唐代邊塞詩的主旋律 《新疆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第1期,
並收入《中國文學與地域風情》,學苑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17.黃石天主堂隨訪 《中國宗教》2006年第2期
18.制度之良與運作之失――歷代科舉制演變檢討《「科舉制與科舉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華中師大出版社2006年版

⑵ 陳垣的主要成就

陳垣在元史、歷史文獻學、宗教史等領域皆有精深研究,給我們留下了十幾種專著、百餘篇論文的豐富遺產。特別是他的宗教史研究范圍十分廣泛,對已消亡的外來宗教,如火祆教、摩尼教、一賜樂業教做過專門研究;也就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世界三大宗教在中國的興起和流傳寫過不少論著;對中國本土的道教,也撰有專書。他的宗教史研究,同時也是中外文化交通史研究的重要內容。
宗教史研究
人們都稱陳垣先生是宗教史專家,這是事實,他幾乎是沒有一門宗教不研究。除了《古教四考》(《元也里可溫教考》、《開封一賜樂業教考》、《火祆教入中國考》、《摩尼教入中國考》)外,他還有《回回教入中國考》、《明季滇黔佛教考》、《清初僧諍記》、《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中國佛教史籍概論》、《釋氏疑年錄》等著作。
「古教四考」使陳垣登上史壇,走向世界,也為民國學術史增添了具有世界意義的光彩一筆。
《元也里可溫教考》,1917年5月寫成,曾經多次修改、印行。也里可溫是元代基督教總稱。過去以為此教資料多在海外,而本國典籍無征。該文則專以漢文史料進行研究,除《元史》外,還利用了地方誌、金石錄、書畫譜等60多種材料,論證了隱晦七八百年,無人能道的也里可溫教。
《開封一賜樂業教考》,1919年11月寫成。開封一賜樂業教即猶太教。該教在明清時所立的三篇碑文,對其何時傳至中國,說法不同。陳垣用種種方法證明開封猶太教非宋以前所至,漢文典籍對猶太教的記載始見於《元史》,元以前無征。文中還詳細考證了該教與回教之異同、教中人物之大略、寺宇的沿革、經文的內容和源流。
《火祆教入中國考》,1922年4月撰。火祆教又名拜火教,唐初傳入中國,頗見優禮。唐時外來宗教,除火祆教外,還有大秦、摩尼、回回三種。回教在唐代未盛,記載尚少;其餘三教,因都來自波斯,唐宋學者分辨不清,記載每有錯誤。清代學者如錢大昕等也常把它們混為一談。此文除敘火祆教的起源、興衰外,還將典籍上三教混同記載的錯誤一一指出,予以辯證。
《摩尼教入中國考》,1923年寫成。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創立的,它由拜火、基督、佛教糅雜而成。陳垣取敦煌摩尼教經卷和其它材料,考明摩尼教始於唐武周長壽二載(694年)傳入中國及其歷唐、宋、元、明數朝在中國流行的情況。
「古教四考」陸續出版後,好評鵲起。加上稍後問世的《元西域人華化考》、《基督教入華史略》等論著,這些以宗教史研究來拓展中西文化交流史研究的學術成果,是陳垣對民國學術的重大貢獻,也是使當時的中國學術界推陳出新,與國際漢學界接軌的不可多得的尖端成果。
校勘學研究
陳垣在研究歷史文獻的時候,非常注重於研究目錄校勘和工具書的使用。
目錄學是搞學問的門徑,是掌握書目、書的內容、版本以及相關書目的一門學問。一個人要搞學問,必須掌握目錄學。
陳先生在年輕的時候,就熟讀了《四庫全書提要》與張之洞的《書目答問》。《四庫提要》對清朝搞學問的人來說,確是做了不少的工作,它對每本書都作了介紹,對初學者幫助很大,今天也還要好好利用。張之洞《書目答問》寫於光緒元年(1875年),陳先生把這兩本書讀得很熟、很精,而且也要學生好好去讀。
陳先生辛亥革命後到了北京,曾花很長時間研究《四庫全書》。他寫過兩本書。一是《四庫書名錄》,一是《四庫撰人錄》。他研究《四庫》與別人不同,別人只是要看什麼書到《四庫》中去找,他卻是研究《四庫全書》收編的書是如何寫成的,它有哪些版本。
學習和研究中國歷史,由於資料特別豐富,頭緒也特別多,單靠腦子記不行,必須依靠工具書,學會利用工具書。陳先生對這方面很重視,作出不少成績。
陳先生發表的重要工具書是《中西回史日歷》和《二十史朔閏表》。陳先生這兩本工具書解決了中國史上一個極為復雜的問題,是我們學習和研究歷史所不可缺少的。
陳先生編寫這本書,花費很多精力,他後來有二十多年不能正常吃飯,就是因為當時一天到晚坐在那裡廢寢忘食地算歷法搞成了胃病。
陳先生還著有《史諱舉例》。
避諱,是中國歷史上的特點,每一朝有每一朝的避諱。陳先生精心研究,總結出幾種方法,弄清了在什麼情況下是如何避諱的。在該書第八卷中列出了我國歷代的避諱表,每一朝避什麼,如何避。這是每一個中國史學工作者必須具備的知識。因為中國古書上避諱太多了,不懂它,就不懂校勘學,對歷史上的一些問題也就弄不清。
此外,他為了研究元史,還編出元朝六十家文集的目錄。這書稿沒有印,北京圖書館藏有抄本。他在研究《冊府元龜》時,一開始就先作有關《冊府元龜》的工具書,然後再動手研究。
文獻學研究
文獻學在陳垣的學術生涯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說,他為現代歷史文獻學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他在版本、目錄、校勘等領域的著作,成為我們研究中國古代文史的重要參考書目。
清朝校勘學家很多,《書目答間》後面就列有校勘學家類目。但清代的校勘學家只是一般地校一校,對一對,只有像王念孫、段玉裁這些人才算得上是比較高明的校勘學家。
校勘學到陳垣先生時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他把校勘學總結出一些經驗和規律,寫了一部《元典章校補釋例》,1959年中華書局重印,改名為《校勘學釋例》。《元典章》是一部研究元代歷史十分重要的著作,它原是用蒙古白話寫的,很難懂,《四庫全書》沒有收人。但它是研究元史不可缺少的一本書,由於它錯誤很多,而且錯得離奇,陳先生就以故宮中發現的元刻《元典章》,再根據其他書籍,來校對流行的沈刻《元典章》,發現錯誤一萬二千多條。他將其中的一千多條加以歸納、整理,找出錯誤原因,著成《元典章校補釋例》一書。他使學校勘的人知道在校勘中可能遇見哪些情況,如何分辨是非。他不是簡單羅列若干條,而是附有說明,最後總結出四種方法,加以綜合運用。
第一種是對校法。陳先生說,對校法一即以同書之祖本或別本對讀,遇不同之處,則注於其旁。劉向《別錄》所謂『一人持本,一人讀書,若怨家相對者』,即此法也。此法最簡便,最穩當,純屬機械法。其主旨在校異同,不校是非。故其短處在不負責任,雖祖本或別本有訛,亦照式錄之;而其長處則在不參己見,得此校本,可知祖本或別本之本來面目。放凡校一書,必須先用對校祛,然後再用其他校法。第二種是本校法。「本校法者,以本書前後互證,而抉搞其異同,則知其中之謬誤,……此法於未得祖本或別本以前,最宜用之。」吳縝《新唐書糾謬》、清代梁玉繩《史記志疑》都是用這種方法。惟此法只能發現矛盾,提出問題,而不能解決問題。第三種是他校法。「他校法者,以他書校本書。凡其書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書校之;有為後人所引用者,可以後人之書校之;其史料有為同時之書所並載者,可以同時之書校之。此等校法,范圍較廣,用力較勞,而有時非此不能證明其訛誤。」第四種是理校選。「段玉裁曰:『校書之難,非照本改字不訛不漏之難,定其是非之難。』所謂理校法也。遇無古本可據,或數本互異,而無所適從之時,則須用此法。此祛須通識為之,否則鹵莽滅裂,以不誤為誤,而糾紛愈甚矣。故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險者亦此法。」清代王念孫、段玉裁等人校勘水平較高,用理校得出的結論往往與後來發見的原本相同。
陳先生總結前人與自己工作的經驗,提出這四種方祛,綜合運用,基本上解決了校勘學上的問題。在這方面,他還寫有《四庫提要中的周亮工》、《舊五代史輯本發覆》等書。
元史研究
清朝學者研究元史的人很多,多少是看到清朝很像元朝。康熙年間,邵遠平著《元史類編》,要把元史重新改編。乾隆間,錢大昕編撰《元史氏族表》與《元史藝文志》,對元史很有研究。鴉片戰爭前後,魏源編了《元史新編》,以後,搞元史的人很多,直到清末,柯劭忞編著《新元史》,集清一代元史研究之大成。清朝一代研究元史,是先後繼續的,到後來更發展到對西北史地的研究。
陳垣先生研究元史與前人不同,他著重搜集有關元朝民族的歷史與元朝宗教的歷史的資料,進行研究,參考了二百多種書,寫成《元西域人華化考》一書。
元朝把人分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陳先生所指的西域人主要是色目人。他研究這些人在元朝進入中國後,如何被漢族同化了的。
陳先生撰《元西域人華化考》用力很大,他採用新的方法,集中問題,深入研究,作為舊史學家進行考證工作,不能不說是一大進步。
陳先生也肯定了《元史》,認為它保存了原來的材料,沒有擅自改動,所以把它作為史料來看還是有用的。當然,研究元史,不能僅靠它,還要利用元朝六十家的文集。我們研究歷史,不能只用史部的書,經部、子部、集部的著作都應加以利用。
陳先生著作目錄年表第一部著作是《元也里可溫教考》,雖然這是研究宗教的,但實際上也是一部元史著作。
日本研究元史的學者,對陳先生很欽佩,他們承認《元西域人華化考》、《元也里可溫教考》這兩本書日本人是搞不出的。 《勵耘書屋叢刻》(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影印本,1982年)第一集
《元西域人華化考》八卷
《元典章校補》八卷
《元典章校補釋例》六卷第二集
《史諱舉例》八卷
《舊五代史輯本發覆》三卷
《吳漁山先生年譜》二卷
《釋氏疑年錄》十二卷
《清初僧諍記》三卷
《陳垣史學論著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收元也里可溫教考、開封一賜樂業教考、火祆教入中國考、摩尼教入中國考、雍乾間奉天主教之宗室、吳漁山生平、湯若望與木陳忞等論著共79篇,包括一些專著的摘錄。)
《陳垣史源學雜文》,(人民出版社,1980年)
《陳垣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近現代著名學者佛學文集」1995年)
《陳垣來往書信集》(陳智超編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單行本
《校勘學釋例》(即收入《叢刻》中的《元典章校補釋例》,中華書局1959年)
《釋氏疑年錄》(中華書局1964年)
《元西域人華化考》(上海古籍出版社「蓬萊閣叢書」2000年)
《中國佛教史籍概論》(科學出版社1955年,中華書局1962年,1982年,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
《史諱舉例》(科學出版社1958年,中華書局1962年)
《明季滇黔佛教考》(科學出版社1959年,中華書局1962年,河北教育出版社「二十世紀史學名著叢書」2000年)
《通鑒胡注表微》(科學出版社1958年,中華書局1962年,遼寧教育出版社「新世紀萬有文庫」1997年)
《二十史朔閏表》(中華書局1962年,1999年)

⑶ 研究整理歷史文獻是政治工作還是學術工作

唐李世民始,研究整理歷史文獻開始成為掛著學術招牌的政治工作。

⑷ 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總集

中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總集是《尚書》。

《尚書》列為重要核心儒家經典之一, 「尚」即「上」,《尚書》就是上古的書,它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是我國最早的一部歷史文獻匯編。

《尚書》,最早書名為《書》,約成書於前五世紀,傳統《尚書》(又稱《今文尚書》)由伏生傳下來。傳說為上古文化《三墳五典》遺留著作。

(4)前人整理歷史文獻的成果擴展閱讀:

相傳《尚書》為孔子編定。孔子晚年集中精力整理古代典籍,將上古時期的堯舜一直到春秋時期秦穆公時期的各種重要文獻資料匯集在一起,經過認真編選,選出100篇,這就是百篇《尚書》的由來。相傳孔子編成《尚書》後,曾把它用作教育學生的教材。

在儒家思想中,《尚書》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實際上西漢學者用二十八宿比喻伏生今文《尚書》二十八篇,《尚書》百篇之說乃後起。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頒布《焚書令》,禁止民間收藏圖書,凡是民間收藏的《詩》、《書》及諸子百家的著作,全都要送交官府,集中燒毀。秦代的焚書給《尚書》的流傳帶來毀滅性打擊,原有的《尚書》抄本幾乎全部被焚毀。

⑸ 劉統的科研成果:

集體項目:
《中國軍事網路全書》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擔任軍事歷史門類、中國軍事史學科的
責任編輯,編審內容100萬字。1998年獲國家圖書榮譽獎。
《軍事科學概論》軍事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撰寫第9章「軍事歷史」,3萬字,1996年獲解放軍圖書獎。 專著:
《北上——黨中央與張國燾斗爭紀實》,40萬字,廣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東北解放戰爭紀實》,60萬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2004年人民出版社再版。
《華東解放戰爭紀實》,56萬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中原解放戰爭紀實》,46萬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唐代羈縻府州研究》,18萬字,西北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中國的1948年》,44萬字,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版。
《跨海之戰》,37萬字,北京三聯書店2010年版。
《早年毛澤東》,30萬字,傳記文獻整理注釋,廣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親歷長征》,65萬字,革命歷史文獻整理注釋,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
論文:
《解放戰爭中東北野戰軍武器來源探討》,1萬字,《新華文摘》2000年第11期。
《彭德懷與1958年軍委擴大會議》,1·6萬字,《彭德懷生平與思想研究文集》,當代世界出版社1999年版。
《20世紀的中國通史》,1·5萬字,《歷史科學與理論建設》,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50年來的中國近代軍事史研究》,與茅海建合作,《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
《中國出兵朝鮮前的戰爭准備工作》,1·2萬字,中國革命博物館《黨史研究資料》2000年第7期。
《和平民主新階段研究》,1 ·4萬字,《黨的文獻》2002年第4期。
《新發現的一篇介紹長征的珍貴文獻——〈紅軍二萬五千里西引記〉,6千字,《軍事歷史》1993
年第6期。
《新方誌革命歷史內容記述探討》,0·8萬字,《中國地方誌》1996年第5期。
《關於軍事志編修幾個問題的探討》,1萬字,《中國地方誌》2000年第4期。
《1950年中蘇聯合上海防空保衛戰》,2萬字,《中國當代史研究》第1輯。
《國民黨為何失去大陸》,6千字,《同舟共進》2008年第5期。
《1955:第一次台海危機內幕》,8千字,《同舟共進》2009年第6期。
《1958:反軍事教條主義的歷史真相》,8千字,《同舟共進》2010年第4期。
書評:
《歷史是人的行為》,論文,1萬字,《新華文摘》1997年第2期。
《中華早期文明的全景畫》,書評,1萬字,《史學史研究》1997年第1期。
《歷史統一大趨勢的展示》,書評,1萬字,《史學史研究》1997年第4期。
《隋唐強盛的深層探索》,書評,1萬字,《史學史研究》1998年第3期。
《白壽彝先生總主編〈中國通史〉第7卷讀後》,書評,1萬字,《回族研究》1999年第3期。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黃仁宇〈黃河青山〉讀後》書評,6千字,中華書局《書品》2002年第2期。
《鑒古知今,服務當代——〈江蘇省軍事志〉讀後》,論文,1萬字,《中國地方誌》2002年第
6期。
自2008年以來,為上海《瞭望東方周刊》擔任專欄作家,撰寫軍事專欄22篇。其中部分被《讀者》、《作家文摘》等報刊轉載。 《解放戰爭期間在東北野戰軍中工作的日本籍技術人員調查》,專題研究,與日本東京大東大學鹿錫俊教授合作,日本文部省資助科研項目,2002—2006年。

⑹ 歷史文獻的概述

當文獻學家著手對某種當代文獻進行整理研究的時候,它實際已經成為歷史的存在物。所以本書使用的「歷史文獻」的時間概念,從屬於的文獻都是歷史文獻」的命題,在收羅文獻時、盡可能予延至現在,從古代至建國以來的五十年,均淪述之。
其次,從學科體系來看,廣義歷史學包括自然界的變遷以及最初人類會活動發展的過程。內容涵蓋十分廣泛,廣義的歷史文獻。它包括世界上的一切著作,我們通常所說的歷史文學專指人類社會史,即所謂狹義歷史學。歷史學典籍則指古代各個階段分類分錄中的史部典籍,以及現代文。史、哲、經等分類中的文學著作、任何目錄分類,都是相對的。因此,史部以外各部其實多屬於史學文獻,古今學考早有論說。章學誠《報孫淵如書》稱.「承詢《史籍考》事、取多用宏,包經而兼子集,不特如所詢地理之類已也。」可見串氏所著《史籍考>,已不限於四部分類的史部典籍;章氏又有」六經皆史」的論題、這是指《六經》皆為史料。早在兩千年前.司馬遷作《史記》,就以《六經》為史料。他提出了「頒協《六經》異傳,整齊自家雜語」的命題,廣泛取材。但是,如果把四部典籍都視為歷史文獻.則是廣義歷史文獻,它與一切文獻沒合區別,而失之於混淆;如果固守史部類日,必又失之於偏狹c「混而合之則不清.拘而守之則已隘」(章學誠:燭考釋例女),即所謂「過猶不及」,太廣大狹都是弊病。本書考察的歷史文獻,以狹義的支部典籍為主體,而概述廣義的四部文獻,別擇其中的歷史學史料文獻.主次分明。
中國歷史文獻的積累,有三個方面的重要途徑。一是官府檔案文書的積存,二是歷史撰述的日增,三是史書以外的各種撰述的發展。

⑺ 歷史文獻有哪些實用的閱讀方法

快速閱讀法,快速閱讀是一種高效的閱讀學習方法。掌握快速閱讀之後,在閱讀文章、材料的時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脈絡和重點,促進整理歸納分析,提高閱讀理解效率;同時很快的閱讀速度,還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游刃有餘的做其它事情。具體練習見《精英特全腦速讀記憶訓練》,安裝軟體即可進行試用訓練。用軟體練習,每天一個多小時,一個月的時間,可以提高閱讀速度5倍左右,記憶力、理解力等也會得到相應的提高,最終提高閱讀、學習效率,取得好成績。

在閱讀過程中,要學會並養成有目的、有重點地進行閱讀的習慣,使我們在閱讀時善於發現重點、新問題、新觀點和新材料。在讀書的過程中或讀完一本書的時候,要學著做點讀書筆記,記錄一下書本的脈絡主旨、主要人物、事跡、以及閱讀感悟等,一些優美詞句也可以摘抄一下。比如,段落:掌握段意最方便的辦法是抓「主句」,也就是抓住說明全段主要意思的句子。其次,抓住文章的脈絡主旨:有的文章,標題就說明了中心思想,有的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點明中心思想,有的則通過主要事件來表達中心思想,只要根據主要事件,就能很快確定中心思想。其三,對於文章、書籍中的主要人物、事跡、觀點、中心思想等一些重點,要有意識的進行記憶,形成自己的思維導圖,促成更好的理解。

⑻ 為什麼說先秦兩漢是歷史文獻學的形成時期

先秦兩漢——中國歷史文獻學的成立時期
一、先秦時期的文獻整理工作
我國最早發現的文獻是甲骨卜辭,但是,因為它是出土文物,又和古文字學、考古學聯系在一起,所以一般不把它放在歷史文獻學的直接范疇之內。其次應當是,金文,同甲骨卜辭一樣也沒有歸入歷史文獻學的范疇,屬於了金石學,而除此之外,最早屬於歷史文獻學范圍的歷史文獻是「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
此時,「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人講學已經興起,並逐漸發展。私人辦學者有機會有條件利用流傳在民間的歷史文獻和口頭傳誦資料,從而進行整理和編纂。
相傳六經為孔子編纂整理而成的,孔子本人學識淵博,精通六藝,有收集、整理和組織編纂文獻資料的基礎和能力。加上孔子創辦了私學,並且很快擁有眾多學生門徒。這樣的隊伍,是孔子整理修訂六經的強大後備力量。
《詩經》的成書時間,經相關文獻的記載,可以論證出,孔子當年確實有能力對詩經進行刪定工作。
《尚書》關於是否有孔子參與刪定則有一些疑問,但是不能夠否認孔子對於尚書做過損益的工作。
《禮》,孔子相當重視禮法,對於《禮》的成書做出了貢獻。
《易》,據說《周易》十翼是出於孔子,成於他的弟子或再傳弟子,是有根據的,是孔子賦予占筮之書《易》以新的內容,並為其作出了較為特殊的傳注。
《春秋》為世人所公認為孔子編訂的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
《樂》先秦和秦漢之人都認可孔子著治《樂》,由於《樂》亡於秦始皇焚書,後人再也看不到《樂》的內容,也就談不上對《樂》的更深入研究。但無論怎樣講,孔子是整理過《樂》的。
孔子不僅整理了六經,還對文獻中因流傳而產生的訛誤進行訂正,他在歷史文獻的搜集、整理方面邁出的第一步,無疑是對後世的啟迪並提供了借鑒。
孔子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他對歷史文獻的態度。「述」即講述和整理,要想講述歷史文獻,就必須整理歷史文獻,只有在整理文獻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講述和傳授。「不作」,一方面體現了孔子謙遜的品德,另一方面是孔子實事求是思想的反映。孔子整理的「六經」都是「述」的結果,而不是絕對意義上的創作。「信而好古」流露了孔子真實的思想,即保守復古的思想,也正是基於這一點,他才能有整理古代文獻的動機和力量。
「六經」均不同程度地經過孔子的整理,並在孔子整理的基礎上才得以比較完整地保存下來。因此,我們可以視《六經》的整理為我國歷史文獻學的萌芽,孔子是中國歷史文獻學的始祖。
除了孔子以外,先秦還有一些其他的整理歷史文獻的活動。
《論語》,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對孔子言行的追記,經過幾度編撰整理而成的獨特的語錄體,受其影響後來還有《孟子》問世,傳世影響深遠。
《韓非子》,對歷史文獻的分類和考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顯學》中認為春秋戰國時期最有影響力的是儒墨兩家,並將這兩家學派內部分為8家和3家。這實際上是將先秦諸子文獻分成兩個層次,給予了初步分類。同時還提出了辨別材料真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另外,《解老》、《喻老》篇對歷史文獻的解釋也有貢獻的。
除此之外還有《孟子》《墨子》《莊子》《荀子》對歷史文獻學的貢獻。
下面說的是《春秋》三傳,它們是為春秋因過於簡省的說辭和微言大義作注的流傳至今的三種,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其中左傳最為優秀,它以編年體的形式記載春秋經文的事,並且記載廣泛,不限魯國一國,也不限政治一方面的事,文筆優美,不僅在史學也在文學方面佔有突出位置,並且,左傳是我國古代注釋文獻的真正開端。而剩餘兩傳注則重義理少及史實是史學價值低於左傳的我國古代較早的注釋文獻。
二、司馬遷對歷史文獻學的貢獻
司馬遷對歷史文獻學的貢獻表現在:
1、深入調查研究,廣泛搜集資料
2、「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
3、對歷史文獻的注釋。對一些上古文獻做了通俗化的注釋工作
4、「疑者闕焉」。對不能確定的問題留待後人,這一原則一直為後人遵從效仿。
可以說,《史記》本身就是綜合歷代文獻的結晶。應該說是司馬遷真正開了私人搜集、整理歷史文獻的先河,同時又是集歷史文獻之大成而撰就為史著者。在處理歷史文獻以及歷史文獻學和歷史學的關繫上,他為後代提供了範例。
三、劉向《別錄》與劉歆《七略》
由於秦朝迅速瓦解,漢初統治者急切希望知道「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的原因,基於進行長治久安統治的需要,漢初統治者逐漸具有了搜集整理歷代文獻典籍的願望和要求。
劉邦時從看不起「文治」到要求儒生出謀劃策的轉變。
惠帝四年「除挾書律」
文帝時「廣開獻書之路」「求能治《尚書》者」
武帝時,採取了「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的措施。
宣帝時,召開了評議《公羊傳》、《穀梁傳》同異的石渠閣辯論會。這是對發展歷史文獻有促進作用的學術會議。
統治者認識的轉變,措施的實行和加強,為實現大規模文獻整理創造了條件。隨著漢朝初期的休養生息,經過文景之治,到了漢武時出現了經濟繁榮的盛況,在宣帝時我國古代一次大規模的文獻整理工作終於開始了。這次的整理文獻,組織了強大的隊伍,各個方面的人才多聚齊了,整理內容範圍無所不包。而劉向劉歆則是這次整理的總其成者和最後完成者。
劉向父子校理群書的程序和特點:
程序:1、廣羅異本 2、審定篇章 3、校勘訛文脫簡 4、命定書名
劉向父子整理文獻的程序是符合實際的、科學的,他們為後世的文獻整理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經驗。
劉向在將整理的文獻寫成正本之後,為了揭示圖書的內容,接著又撰寫了敘錄。敘錄內容包括著錄書名篇目,敘述校勘經過,介紹著者生平、理想,說明書名含義、著書的原委與書的性質,還辨別書的真偽,評論思想和史實的是非,剖析學術源流及確定書的價值。這份敘錄作成兩份,一份上奏朝廷,一份別作成書,就是《別錄》,共20卷,是劉向校書時所撰寫的敘錄之匯編,它是我國第一部書目提要。
劉向去世,其子劉歆繼承其事業,還撮《別錄》之要撰成了《七略》(包括:輯略,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兵書略,術數略,方技略)
總的來說,劉向父子整理歷史文獻方面的主要功績在於:
1、創造了一套行之有效地方法
2、創造性地編撰了《別錄》
3、完成了我國第一部綜合性圖書分類目錄《七略》
在劉向父子之後「校勘學」和「目錄學」才逐漸發展,最後成為兩門獨立學科。劉向父子在歷史文獻的整理、校勘、分類目錄等方面的成就是傑出的奠定我國古代歷史文獻學的基礎。
四、班固的《漢書·藝文志》
《藝文志》是在《七略》《別錄》的基礎上來記載漢代藏書情況的:
1、篇章結構的調整,將輯錄附於每一類書的篇後,並抒發己見
2、對原文有所增補和刪改。《藝文志》中通過「出」「入」「省」三字來表示損益。
班固的《藝文志》無論篇章結構、序文和書目的結合、分類的合理性等方面,都較《七略》有明顯的進步。而且,《藝文志》開創了根據官修目錄編制正史「藝文志」的先例,使後來的正史中大都留下了這個朝代的藏書或這個朝代一朝人著作的記錄。而且,保存下來的我國最古的圖書分類目錄就是《漢書·藝文志》,它在歷史文獻學上具有極高的價值和地位。
五、鄭玄校注群經
鄭玄以古文經學為主,兼采今文經學來傳注經典,其中以《毛詩箋》和《三禮注》影響最大。其主要貢獻在文獻的校勘和注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原則和方法:
1、根據文意來判斷和確定錯訛衍脫。
2、運用了本校和他校等校勘方法。
3、尊重原文
注釋方面:
1、廣征博引
2、運用了音訓的方法。他意識到語言的音與義的密切關系,並把訓詁學和文字學方面的知識運用到文獻注釋中。他通過自己注釋文獻的大量實踐,創立、發展和逐漸完善了傳注這門學問,使傳注學在形式上和內容上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和高度。鄭玄還發揚了司馬遷「疑者闕如」的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他還撰了一部《三禮目錄》是一部內容豐富、學術價值較高的提要式目錄。並形成了注釋文獻所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成為後世文獻學家校勘和注釋的根本法則。
可以說,鄭玄開創了歷史文獻傳注學的新時代。

⑼ 我國古代史學成就有哪些 注意是史學成就

中國古代史學追本溯源,萌發於古代先民對於遠古英雄人物的傳說。黃帝、蚩尤之戰是關於部落戰爭中的英雄人物的傳說,羿射九日、女媧補天是關於對自然災害進行斗爭中的英雄人物的傳說,禹善治水、稷善耕稼是關於在社會生產中發揮巨大作用的英雄人物的傳說,還有許多關於創造發明、祖先崇拜、血統承傳的傳說。這是在文字出現以前先民的原始歷史意識和歷史知識傳播的最初形式。
編輯本段產生
殷、周時期出現了甲骨文和金文,有了簡單的文字記載,為史學的產生提供了必要條件。中國古代史學從最早的官文書《尚書》和史詩即《詩經》中的《雅》《頌》出現為萌芽起,歷二千餘年,經過5 個發展時期,取得了世所罕見的成就。1.先秦時期:中國古代史學的產生。《尚書》中的《盤庚》《牧誓》等篇記載了殷、周時期的一些重大史事,《雅》《頌》反映周室東遷前各個歷史階段的社會情況和有關封國、征伐、農事等活動,它們與金文記載都表現出明確的歷史意識。西周末年至春秋時期,「國史」發展起來,稱「春秋」、「檮杌」、「乘」,均編年紀事。春秋末年孔子修《春秋》,為中國史學上第一部編年體史書,開私人撰史的先河。戰國時期私人撰史逐漸增多,《左傳》和《國語》是記述春秋史事的,《戰國策》和《戰國縱橫家書》是記述戰國史事的,《竹書紀年》和《世本》是記述遠古至當世史事的通史,政治形勢走向統一的趨勢在史書中多有反映。
編輯本段確立
秦漢時期:中國古代史學的確立。政治上的大一統局面,產生了與之相適應的歷史巨著《史記》和《漢書》,前者為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後者為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它們奠定了中國古代史學發展的基礎。西漢初年諸家史論和東漢末年荀悅撰寫的第一部斷代編年史《漢紀》,也是這個時期的重要史學成果。
編輯本段發展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中國古代史學的發展。《三國志》、《後漢書》、《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周書》、《北齊書》、《隋書》、《南史》、《北史》等 13 部「正史」的編撰,是這個時期史學的重大成就。它們佔了《廿四史》的半數以上。劉知幾寫出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統的史學評論著作《史通》(唐中宗景龍四年,即公元 710 年),杜佑寫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典制體通史《通典》(唐德宗貞元十七年,即公元 801 年),擴大了歷史撰述的領域。地方史、民族史、宗教史、家史、家傳、譜牒、域外史等,都有很大發展,史書的數量、種類和體裁也都明顯的增加。
編輯本段完善
五代宋元時期:中國古代史學的繼續發展。司馬光的《資治通鑒》、鄭樵的《通志》、馬端臨的《文獻通考》,代表了編年、紀傳、典制三種體裁的通史撰述的新成就;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是紀事本末體史書的傑作。《舊唐書》、《舊五代史》、《新唐書》、《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等 7 部「正史」的編撰,以及對於當代歷史文獻的整理,也都反映出史學繼續發展的勢頭。5.明清時期:中國古代史學的嬗變。李贄的《藏書》、《續藏書》、《焚書》、《續焚書》,顧炎武的《日知錄》,王夫之的《讀通鑒論》、《宋論》,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明儒學案》、《宋元學案》,章學誠的《文史通義》等,是這個時期的史學名作。對於歷史文獻的考訂、整理、校勘和對於古史的考信,王鳴盛、錢大昕、趙翼、阮元、崔述等,是為名家。封建正宗史學思想仍居統治地位,同時出現了批判和揭露封建專制主義的進步思想~

⑽ 余嘉錫的主要成就

目錄學
余嘉錫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著名的文獻學與目錄學家,他一生治學的主要方面就是繼承乾嘉文獻考據學的傳統,以目錄學為治學之鈅,重視掌握目錄以求博通群書。他一生讀書涉獵極廣,自稱:「史、子兩部,宋以前書未見者少;元明以後,亦頗涉獵。」(見《四庫提要辯證》序錄)他的書齋名「讀已見書齋」,主要以明清精刻本為主,但他對傳世典籍閱讀之廣,鑽研之深,分析之細微,考辨之切當,都是超越前人的。,尤其是一部歷時五十餘年創作的八十萬字的《四庫提要辨證》,聲振國內外,被譽為「是一部從微觀角度研究中國古籍的著作」。
余嘉錫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充分肯定並發揚了目錄學「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傳統,進一步提出了「目錄者學術之史」的觀點,並明確提出了目錄學必須要「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才能實現它存在的意義。在這一思想指導下,余嘉錫對目錄學的意義和功用、目錄種類的劃分、體例的編制、目錄的源流及分類均作了精闢的論述。
作為一位歷史文獻學家,余嘉錫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目錄學思想深得傳統目錄學精髓,高度概括了目錄學在學術史上的功用,形成了一套自成體系的目錄學理論,對後世影響很大。與此同時,他在考據學方面也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他重視利用版本、校勘之學對史料、史事進行考據,其所著《四庫提要辨證》,既是目錄學巨著,也是考據學的一部力作。余嘉錫還專門寫了《古書通例》一書,對古籍體例作了深入研究。開拓了以史治小說的考據之路,並利用小說戲劇能寓教於樂的功能,使民眾在娛樂的同時了解了歷史。 余嘉錫先生的藏書,由其子余遜的夫人徐孝婉女士捐贈給北大歷史系,現藏中古史研究中心圖書館,約有18000餘冊。這些書中保留了大量余嘉錫先生的批註,極具收藏與研究價值。
余嘉錫先生的藏書,雖並不以稀有版本為特色,但其收羅之廣,且堅持讀書校書的研究方法,在書中保留了大量批註,無疑是學術研究史上的寶貴財富。將余嘉錫先生的藏書整理出版,對於繼承其研究傳統,了解其學術視野和研究方法,從而更加弘揚中國古文獻學和目錄學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專 著
1、《四庫提要辨證》有1937年7月自印本(僅史、子兩部提要)。1958年10月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1980年5月中華書局有標點本。
2、《目錄學發微》1963年3月中華書局出版,1991年5月巴蜀書社重印。
3、《古書通例》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4、《世說新語箋疏》1983年8月中華書局出版。
5、《余嘉錫論學雜著》(上、下)1963年1月中華書局出版。
論文
1、《聚樂堂藝文目錄考》《圖書館學季刊》2卷第3期。1928年9月。
2、《目錄要籍解題》《北平圖書館月刊》4卷2期,1930年1月。
3、《古籍解題》《師大國學叢刊》1卷1期,1930年11月。
4、《北周毀佛主謀者衛元嵩》《輔仁學志》2卷2期,1931年9月。
5、《晉辟雍碑考證》《輔仁學志》3卷1期,1932年1月。
6、《水滸傳宋江平方臘考》《清華周刊》37卷9、10期,1932年5月。
7、《書冊制度補考》《文獻特刊》,1935年10月。
8、《牟子理惑論檢討》《燕京學報》20期,1936年12月。
9、《小說家出於稗官說》《輔仁學志》6卷1、2期,1937年6月。
10、《論校勘學之起源》天津《益世報》人文周刊3期,1937年7月15日。
11、《寒食散考》《輔仁學志》7卷1、2期,1938年12月。
12、《宋江三十六人考實》《輔仁學志》8卷2期,1939年12月。
13、《漢武伐大宛為改良馬政考》《輔仁學志》9卷1期,1940年6月。
14、《駁蕭敬孚記皇甫持正集舊鈔本》《圖書季刊》新2卷2期,1940年6月。
15、《殷芸小說輯證》寫於1942年,後收入《余嘉錫論學雜著》。
16、《疑年錄稽疑》,《輔仁學志》10卷1、2期,1942年12月。
17、《楊家將故事考信錄》《輔仁學志》13卷1、2期,1945年12月。
18、《謝承後漢書傳本之有無》《經世日報》讀書周刊第5期,1946年9月11日。
19、《洪亮吉之地理學》《經世日報》讀書周刊第7 期,1946年9月25日。
20、《水滸傳之俗語》《經世日報》讀書周刊第9期,1946年10月9日。
21、《楚辭釋文考》《大公報》(上海)文史周刊第4期,1946年11月6日。
22、《荀子性惡篇「偽」字解》《經世日報》讀書周刊第18期,1946年12月11日。
23、《張籍之里貫及其病眼之時間》《經世日報》讀書周刊第53期,1947年8月20日。
24、《太史公書亡篇考》《輔仁學志》15卷1、2期,1947年12月。25、《釋傖楚》《史語所集刊》20本下冊,1949年12月。
序跋
1、《新續古名家雜劇跋》寫於1928年12月,後收入《余嘉錫論學雜著》。
2、《書儀顧堂題跋後》寫於1929年4月,後收入《余嘉錫論學雜著》。
3、《王西庄先生窺園圖記卷子跋》寫於1932年6月,後收入《余嘉錫論學雜著》。
4、《跋施愚山試鴻博後家書》寫於1933年11月,後收入《余嘉錫論學雜著》。
5、《漢池陽令張君殘碑跋》《輔仁學志》4卷2期,1934年6月。
6、《巴陵方氏藏書志序》《北平圖書館館刊》8卷6期,1934年12月。
7、《跋王石·父子手稿》1935年5月,後收入《余嘉錫論學雜著》。
8、《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序》見楊樹達《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商務印書館,1937年。9、《書章實齋遺書後》《圖書季刊》新2卷3期,1940年9月。
10、《述也園舊藏古今雜劇序》寫於1940年12月,後收入《余嘉錫論學雜著》。
11、《跋李文公集》《大公報》(上海)文史周刊第4期,1946年11月6日。
12、《書晉書桓玄傳後》《大公報》(上海)文史周刊第6期,1946年11月20日。
13、《黃顧遺書序》《經世日報》讀書周刊第22期,1947年1月8日。
14、《跋舊抄本中興館閣錄》《經世日報》讀書周刊第26期,1947年2月12日。
15、《藏園群書題記序》《經世日報》讀書周刊第35期,1947年4月16日。
16、《四庫提要辨證序》見《四庫提要辨證》,科學出版社,1958年。
另:余先生《內閣大庫碎金跋》及《王覺斯題丁野鶴陸舫齋詩卷子跋》二文的寫作時間及最初發表刊物未詳。

閱讀全文

與前人整理歷史文獻的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