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戲曲學院舞台美術培養方案
教學設置
1.專業結構與布局
中國戲曲學院舞台美術系有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和服裝服飾設計兩個專業,下設戲曲舞台美術設計、戲曲服裝設計、舞台燈光設計、化妝造型設計、舞美工程設計與管理、戲曲服裝衣箱技術與管理六個專業方向。由舞台設計教研室(教研室主任:黨寧副教授);戲曲服裝設計教研室(教研室主任:劉小慶教授);舞台燈光設計教研室(教研室主任:馬路副教授);化裝造型設計教研室(教研室主任:龔元副教授);設計基礎教研室(教研室主任:黃健副教授)完成主要專業課程的教學。
2.培養方案與實驗
在中國戲曲學院統一部署下,舞台美術系對六個專業方向的培養方案進行了重新修訂,修訂後的培養方案符合培養目標的要求,體現了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要求,著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舞台美術系在培養方案的制定上,緊緊圍繞中國傳統戲曲文化這一中心,體現出繼承與創新緊密結合、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藝術與科技緊密結合的鮮明特色。確定各專業學生所需掌握的專業知識,所需達到的專業能力,並通過一些通選課的開設,培養專業知識扎實,學科領域涉及面寬的人才,以適應社會要求;在穩固各專業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的同時,開設大量選修課,以拓展學生的專業知識面,向學分制的全面實施過渡;以實施高起點、經典與現代內容相結合的基礎課教學內容改革,以傳授專業基本知識與注重科技前沿知識引導相結合的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改革,全面更新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開設大量實踐類課程,使學生的知識學習與專業實踐緊密結合,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動手能力,為其今後步入工作崗位打下基礎;教師教學在課程講授的基礎上,鼓勵實行討論式、探討式、啟發式教學方法,突出學生在教學環節中的能動作用,鼓勵教師與學生角色互換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進行授課,強化其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
3.教學實踐與保障
近年來,舞台美術系在教學實踐環節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對實踐類課程的數量和質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六個專業方向的實踐類課程普遍不少於350學時。由任課教師帶領學生參加舞台實踐演出,從設計、制圖、裝台、操作,甚至器材搬運等各個環節,是學生全面了解藝術生產過程和藝術創作規律。此外舞台美術系還為各個專業配備了經驗豐富的技師,對學生進行技術層面的輔導,以確保學習實踐的有效性。
4.教學條件與使用
學院領導十分重視舞台美術系的建設和發展,在教學經費、師資配備、教室環境、教學設備、實習基地、圖書資料等方面都給予很大的支持,使辦學條件和基礎設施不斷得到改善,較好地滿足了人才培養的需要。舞台美術系現有多媒體教室10間、舞台設計教室6間、繪景和模型製作教室2間、燈光教室3間、服裝工藝教室1間、印染工藝教室1間、化妝教室2間、塑型教室1間此外,舞台美術系管理的大小劇場及其附屬設施,為舞台美術系各專業提供了良好的實習場地和作品展示場地。這些專業教室和實習場所硬體配備完善,設備先進,運轉正常,利用率高,在人才培養中能夠發揮良好的作用。
專業 課程名稱 課程類別
戲曲舞台設計 舞台設計基礎 專業課
傳統戲曲舞台設計
話劇及影視舞台設計
中國古典名劇舞台設計
戲曲新編劇目舞台設計
中外舞台美術史
舞台技術
畢業設計
畢業論文
基礎素描 專業基礎課
彩畫
中國畫(山水、花鳥)
平面構成
色彩構成
立體構成
專業設計軟體應用
舞台效果圖技法
表導演知識
舞台燈光設計 燈光設計基礎 專業課
舞台燈光設計
影視燈光設計
歌舞燈光設計
戲曲燈光設計
燈光技術與實踐
畢業設計
畢業論文
基礎素描 專業基礎課
彩畫
中國畫(山水、花鳥)
平面構成
色彩構成
立體構成
專業設計軟體應用
燈光效果圖技法
燈光技術與實踐
攝影與攝像
戲曲服裝設計 服裝設計基礎及服裝小品設計 專業課
傳統劇目設計
新編歷史劇和現代劇目設計
戲曲莎劇及話劇影視歌舞劇目設計
服裝工藝
戲曲服裝製作工藝、立體剪裁
服裝工藝(印染工藝)
畢業設計、畢業論文
服飾史
中國畫 專業基礎課
平面構成
色彩構成
立體構成
裝飾繪畫
傳統戲曲服裝知識
化妝知識講座
戲曲表演知識
戲曲導演知識
中文舞美史
專業設計軟體應用
服裝設計效果圖技法
化妝造型設計 傳統戲曲化妝技法 專業課
戲劇戲曲化妝造型設計
影視化妝造型設計
形象策劃與設計
化妝造型設計基礎
影視化妝技法
時尚妝技法
畢業設計
畢業論文
中外服飾史 專業基礎課
服裝設計概論
基礎素描
彩畫
雕塑
平面構成
色彩構成
中國畫
專業設計軟體應用
化妝設計效果圖技法
表導演基礎
中國戲曲學院舞台美術系於1979年開始籌建,1982年招收第一屆戲曲舞台美術本科班。從此開辟了中國戲曲舞台美術專業高等教育的新天地。隨著時代的發展與 進步,近年來,又先後開展了戲曲服裝設計、舞台燈光設計、化裝造型設計、舞美工程設計與管理、戲曲服裝一項技術與管理六個專業方向的教學。從而成為我國培養舞台美術高等人才的重要基地。舞台美術系現任主任李威教授、黨支部書記陳娟、副主任馬路副教授。
一、教師團隊與專業設置
舞美系擁有一支實力雄厚的教學團隊,在學術領域和行業領域里均享有很高聲譽。其中教授、碩士生導師5名、副教授8名、講師15名、副高級職稱以上實驗室管理人員5名、實驗室管理員5名。教師的學歷組成有博士2名、在讀博士1名、碩士6名、在讀碩士3名、以及部分本科學歷人員。
舞台美術系設有五個專業教研室:戲曲舞台設計專業教研室(主任:黨寧教授)、戲曲服裝設計專業教研室(主任:劉小慶教授)、舞台燈光設計專業教研室(主任:馬路副教授)、化裝造型設計專業教研室(主任:龔元副教授),設計基礎教研室(主任:黃健副教授)。
在校學生295人,有本科生、研究生兩個培養層次。建系三十多年來,已為全國文化藝術系統的專業院團、藝術教育、電影電視等領域培養了一大批舞台美術人才,為繼承傳統文化、發展民族藝術,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二、培養方案與實施
在中國戲曲學院統一部署下,舞台美術系對培養方案進行了重新修訂,修訂後的培養方案符合培養目標的要求,體現了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要求,著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有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舞台美術系在培養方案的制定上,緊緊圍繞中國傳統戲曲文化這一中心,體現出繼承與創新緊密結合、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藝術與科技緊密結合的鮮明特色。確定各專業學生所需掌握的專業知識,所需達到的專業能力,並通過一些通選課的開設,培養專業知識扎實,學科領域涉及面寬的人才,以適應社會要求。
在穩固各專業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的同時,開設大量選修課,以拓展學生的專業知識面,向學分制的全面實施過渡;以實施高起點、經典與現代內容相結合的基礎課教學內容改革,以傳授專業基本知識與注重科技前沿知識引導相結合的專業課程教學內容改革,全面更新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開設大量實踐類課程,使學生的知識學習與專業實踐緊密結合,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動手能力,為其今後步入工作崗位打下基礎;教師教學在課程講授的基礎上,鼓勵實行討論式、探討式、啟發式教學方法,突出學生在教學環節中的能動作用,鼓勵教師與學生角色互換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進行授課,強化其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
三、教學條件與教學設施
近年來,舞台美術系在教學實踐環節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對實踐類課程的數量和質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任課教師帶領學生參加舞台實踐演出,從設計、制圖、裝台、操作,甚至器材搬運等各個環節,使學生全面了解藝術生產過程和藝術創作規律。此外,舞台美術系還為各專業配備了經驗豐富的技師,對學生進行技術層面的輔導,以確保教學實踐的有效性。
舞美系擁有各種多媒體教室30餘間,實踐教學實驗室20多間。其中,舞美創作實驗室6間佔地面積約800 M2,微型多用組合加工機床22套,各種手動、電動加工工具多套,常用材料齊全,展示研討空間寬敞;化妝造型教學實驗室8間佔地面積約400 M2,戲曲盔頭改良實驗、人物造型實驗室2間;服裝加工印染車間2間佔地面積約200 M2,服裝剪裁設計軟體、電腦數字化剪裁系統,小而精的印染車間,給師生們的教學改革探索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燈光設計教學工作室實驗室5間,約佔地2500M2。具有代表性的電腦燈5種98台,電影回光及換色器400多套,高流明多媒體投影機5台,國際最新電腦數控搖頭投影機2套,筒燈、成像燈、天地排泛光燈、主流進口調光台、多功能組合架等成批教學設備,還有,國外先進的燈光設計師專用軟體,配合成熟完善的教學理論及系統,所承擔和能夠完成的教學任務收效良好。
雖然設備配置還不盡完善,但是,隨著政府的繼續支持和學院的繼續投入,會使我們的教學和科研能力達到一個更高的進步。
四、學科建設與科研立項
學院領導十分重視舞台美術系的建設和發展,在教學經費、師資配備、教室環境、教學設備、實習基地、圖書資料等方面都給予很大的支持,使辦學條件和基礎設施不斷得到改善,較好地滿足了人才培養的需要。經過幾代國戲舞美人艱苦卓絕的努力,基本建立起了較為完備的戲曲舞美人才培養體系。在教學評估活動中,獲得了「優秀」的評價。在探索人才培養模式和專業建設特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也得到了上級主管單位的鼓勵和支持。
2007年「戲曲舞美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試驗區」
榮獲教育部教研教改立項和專款支持;
2008年「戲曲舞美特色專業建設」
榮獲北京市教委特色專業建設點立項和專款支持;
2008年「實踐教學運行機制研究」
獲得北京市教研教改面上項目立項和專款支持;
2009年「舞台實踐教學示範中心」
獲得北京市教委「北京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稱號
並得到北京財政的大力支持;
2009年「傳統經典戲曲舞台設計」
獲得北京市教委精品課程建設立項和專款支持;
2009年「北京人藝教學實踐基地」
榮獲北京市級校外實習基地建設立項和專款支持。
近五年,舞美系教師帶領學生進行了廣泛的實踐教學研究,出版學術著作、自編教材、創作作品等30餘部。這些科研、創作成果有力地支持了學科專業建設,促進了本科實踐教學水平的提高。在中國戲曲藝術的表演形式、表演特徵、美學原理、舞美創作多種風格樣式等方面共同探索了實踐教學理念、教學體系、運行機制。在多年的建設中也鍛煉出一批扎實的教師隊伍,完善並總結了具有特色的實踐教學經驗和管理方法。
五、教學實踐與教學成果
教師和學生在實踐教學中心共同創作實踐的戲曲新劇目逾40部。廣泛涉及京劇、崑曲、評劇、呂劇、豫劇、越劇、黔劇、山東梆子、上黨梆子、北路梆子、柳子戲等劇種,多次獲得國家級、省級重要獎項。
如:2004年學院多系、部聯合教學劇目京劇《杜十娘》榮獲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舞美系多專業與中國京劇院、西藏藏劇團共同創作的京劇·藏戲《文成公主》,榮獲中宣部2006年「五個一工程」獎、2007年文化部「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劇目獎、中國舞台美術學會2005年度「學會獎」。
山東梆子《山東漢子》兩次榮獲文化部「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初選劇目」獎、全國人口文化金獎、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山東省「五個一工程」獎。
呂劇《畫龍點睛》榮獲文化部全國優秀地方戲曲(北方片)調演「一等獎」、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中國「第八屆藝術節」參賽劇目
北路梆子《黃河管子聲》榮獲文化部全國優秀地方戲曲(北方片)調演「一等獎」、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中國「第八屆藝術節」參賽劇目、山西省第十屆杏花節「舞美設計獎」。
評劇《馬本倉當「官」記》榮獲文化部第六屆評劇藝術節「優秀劇目一等獎」。
評劇《仁義胡同》榮獲文化部第六屆評劇藝術節「優秀劇目一等獎」。
京劇《寶蓮燈》榮獲文化部第五屆京劇藝術節「優秀劇目一等獎」、2009年文化部「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初選劇目獎
京劇《晉德裕》榮獲文化部第五屆京劇藝術節「優秀劇目一等獎」、2009年文化部「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十大劇目獎等等。
多年來,積累了一套完整的教學實驗體系,總結了教學經驗也贏得了一定的榮譽。為中國戲曲藝術教育的發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我們正在將現有的教學成果、教學檔案、教學方式深入細致地分析與理論研究,凝練更加具有特色的新型實踐教學理論體系,提高實驗教學中心的示範性。為首都的文化建設、中國戲曲藝術教育、戲曲藝術的傳承與弘揚做出更大的貢獻。
六、專業建設及發展規劃
中國戲曲學院的辦學指導思想是: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文藝方針,以繼承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堅持「育人為本、特色立足、質量立校」的辦學理念,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戲曲高級專門人才為目標,以辦好優質本科教育為主體,走內涵發展的道路,保持戲曲教育國內領先的優勢,建設民族特色鮮明、國內水準一流、國際影響廣泛的藝術大學。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具有傳統文化底蘊和創新精神的中國戲曲高級專門人才。是中國戲曲學院的人才培養主要目標。
我們深刻認識到戲曲藝術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與作用,深刻認識到弘揚、傳播民族戲曲文化是我們不可推卸的歷史責任,深刻認識到高等戲曲教育在全國高等教育中的地位與作用。
深入貫徹「立足首都,服務全國」的指導思想,肩負起戲曲舞美創新人才培養的重大責任。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戲曲學科交叉發展,建設具有民族戲曲藝術內涵特色的教學體系是我們的發展目標。進一步加大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力度和空間,共同研究舞美人才的發展需求和培養機制,探索國際教育資源共享和開發利用,努力將舞美系建成專業高級人才培養教學中心、實踐理論研究中心、國際教學科研探索中心,為中國戲曲學院創辦「民族特色鮮明、國內水準一流、國際影響廣泛」的目標做出更大的貢獻。
師資隊伍
舞美系負責人:
系主任:李威
書記:陳娟
副主任:馬路
戲曲舞台設計專業教研室:
主任:黨寧
成員:李威、張武、宋暘、黨永生、張楊、呂欽
戲曲服裝設計專業教研室:
主任:劉小慶
成員:張靖、秦文寶、彭丁煌、張梅石
舞台燈光設計專業教研室:
主任:馬路
成員:王濱利、王睿
化裝造型設計專業教研室:
主任:龔元
成員:肖燕、魏瑋
設計基礎教研室:
主任:黃健
成員:曹林、王辛娣、徐宏、韓波
外聘教師:
辦公管理:
王敬琨、蔣斯蒙、張曉晨
舞美系負責人
Write me an E-Mail
李威
舞台美術系主任、教授
出生年月:1963年1月
1991年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舞台美術系
戲曲舞台設計專業 學士
1999年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舞台美術系
戲曲舞台設計專業 碩士
社會兼職:
中國舞台美術學會 副會長
學術出版部主任
北方工業大學建築工程學院
客座教授
Write me an E-Mail
陳娟
舞台美術系黨支部書記
出生年月:1977年9月
2003年畢業於中國戲曲學院教育系 教育表演專業 學士
Write me an E-Mail
馬路
舞台美術系副主任、副教授
出生年月:1962年5月
1989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舞台美術系
燈光設計專業 學士
社會兼職:
中國舞台美術學會 副秘書長
中國照明學會
舞台電影電視委員會 委員
北方工業大學建築工程學院
客座教授
Ⅱ 介紹藏戲200字 像導游一樣的介紹 急用!各位學霸幫幫忙!!
藏戲是藏族戲劇的泛稱,它在藏語文中被稱為「阿吉拉姆」,是『仙女姐妹」的意思,簡稱「拉姆」(即仙女)。藏戲藝術,歷史十分悠久,劇種流派眾多,表演形式富有民族特色,《文成公主》《諾桑王子》《卓娃桑姆》《朗薩雯蚌》《白瑪文巴》《頓月頓珠》《智美更登》《蘇吉尼瑪》八大劇目已成經典,音樂唱腔韻味雋永,面具服飾五彩繽紛、瑰奇神異。
藏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劇種系統,由於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條件、生活習俗、文化傳統、方言語音的不同,它擁有眾多的藝術品種和流派。西藏藏戲是藏戲藝術的母體,它通過來衛藏宗寺深造的僧侶和朝聖的群眾遠播青海、甘肅、四川、雲南四省的藏語地區,形成青海的黃南藏戲、甘肅的甘南藏戲、四川的色達藏戲等分支。印度、不丹等國的藏族聚居地也有藏戲流傳。
藏戲的藏語名叫阿吉拉姆,意為「仙女姐妹」。據傳藏戲最早由七姊妹演出,劇目內容又多是佛經中的神話故事,故而得名。藏戲起源於8世紀藏族的宗教藝術。17世紀時,從寺院宗教儀式中分離出來,逐漸形成以唱為主,唱、誦、舞、表、白、技等基本程式相結合的生活化的表演。藏戲唱腔高亢雄渾,基本上是因人定曲,每句唱腔都有人聲幫和。藏戲原系廣場劇,只有一鼓一鈸伴奏,別無其他樂器。
演出一般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頓」,主要是開場表演祭神歌舞;第二部分為「雄」,主要表演正戲傳奇;第三部分稱為「扎西」,意為祝福迎祥。藏戲的傳統劇目相傳有「十三大本」,經常上演的是,《文成公主》,《諾桑法王》,《朗薩雯蚌》,《卓娃桑姆》,《蘇吉尼瑪》,《白瑪文巴》,《頓月頓珠》,《智美更登》「八大藏戲」,此外還有《日瓊娃》,《雲乘王子》,《敬巴欽保》,《德巴登巴》,《綏白旺曲》等,各劇多含有佛教內容。藏戲的服裝從頭到尾只有一套,演員不化妝,主要是戴面具表演。藏戲有白面具戲、藍面具戲之分。藍面具戲在流傳過程中因地域不同而形成覺木隆藏戲、迥巴藏戲、香巴藏戲、江嘎爾藏戲四大流派。
藏戲形式多樣,顏色也極為繁多
善者的面具是白色的,白色代表純潔;
國王的面具是紅色的,紅色代表威嚴;
王妃的面具是綠色的,綠色代表柔順;
活佛的面具是黃色的,黃色代表吉祥;
巫女的面具是半黑半白的,象徵其兩面三刀的性格;
妖魔的面具青面獠牙,以表示壓抑和恐怖;
村民老人的面具則用白布或黃布縫制,眼睛、嘴唇處挖一個窟窿,以示朴實敦厚。
面具多用誇張手法製作,這也是藏戲的面具保留至今的一個重要原因。
藏戲起源於公元15世紀。據說當時有一個名叫湯東傑波(也作唐東傑布或湯東傑布)的藏傳佛教噶舉派僧人,為了造福眾生,方便人們的出行,立志在西藏的各條河流上修造起橋梁。他想盡辦法籌集資金,但三年過去了卻沒有什麼成果。後來他便在虔誠的佛教信徒中招募了7位容貌俊俏、聰明伶俐、能歌善舞的姑娘,指導她們排練由他自編的具有簡單情節的佛教故事歌舞劇到各地演出,以勸導人們捐獻錢財作為建橋經費。一般認為,這就是藏戲的雛形,湯東傑波也因此被奉為藏戲的祖師,而藏戲也被藏族人稱為「阿加拉姆」(意為「仙女姐妹」)。
Ⅲ 「藏」字共幾畫第十三畫是什麼
簡體筆畫:17畫
第十三畫是【豎】
拼 音 cáng zàng
部 首 艹
筆 畫 17
基本釋義
[ cáng ]
1.隱避起來:埋~。包~。~奸。~匿。隱~。蘊~。~污納垢。
2.收存起來:收~。~品。~書。儲~。
[ zàng ]
1.儲放東西的地方:~府。寶~。
2.道教、佛教經典的總稱:道~。大~經。三~(佛教經典「經」、「律」、「論」三部分)。
3.中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於西藏自治區和青海、四川等省:~族。
4.中國西藏自治區的簡稱。
5.古同「臟」。
Ⅳ 藏字共幾畫第十三畫是什麼
藏字
五行:木
繁體字:藏
簡體筆畫:17畫
康熙筆畫:20畫
第十三畫是【豎】
Ⅳ 請問,國家出台了哪些文件,保護傳統少數民族文化呢,特別是針對貴州仡佬族文化,有哪些文件提到嗎,貴州
我國的《憲法》、《民族區域自治法》、《文物保護法》和《國務院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若干規定》中對繼承、保護、發展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幫助民族地區加速經濟和文化發展都有明確的規定。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政府集中出台了一批重要法規和文件,比如:《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國家「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少數民族事業「十一五」規劃》、《少數民族事業「十二五」規劃》和《國務院關於進一步繁榮發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若干意見》等等。這些法規和政策涵蓋了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教育、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文化遺產保護等領域,加大了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發展的支持力度。
(二)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加快了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的發展。
進入21世紀後,我國政府除設立「少數民族發展資金」以外,在圖書館和博物館建設、重點文物古跡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新聞出版和廣播電影電視、少數民族文學藝術創作、少數民族各類文化人才培養等方面,都將資金重點向民族地區傾斜。最近,國家還在北京、新疆、西藏、內蒙古、雲南、延邊建立了民族文字出版基地,重點支持少數民族文字出版事業;另外,國家還將在整合若干項專項資金的基礎上專門設立「少數民族文化事業發展補助資金」,用以支持民族地區文化事業的發展。
(三)重視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建設共有的精神家園。
1.少數民族文物古跡保護成績斐然。
國家從「十五」規劃時起開始實施重大文物保護工程,其中少數民族重大文物保護工程佔有較大的比重。西藏自治區先後頒布《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關於加強文物保護的布告》、《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管理條例》等法規和規定,文物保護工作日益法制化、規范化,文物古跡得到了有效保護。目前,西藏有各類文物點4277處(其中國家級55處、自治區級210處),館藏文物232萬件(套)。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大昭寺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拉薩、日喀則、江孜被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西藏博物館被列為國家一級博物館。2000年以來,中央先後投入資金20.4億元,實施了一系列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程。其中,列入國家重大文物保護工程的西藏三大重點文物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和薩迦寺維修保護工程總投資3.8億元人民幣,於2002年6月26日開工,2009年8月竣工。這項工程是西藏文物保護史上投資最多、規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技術要求最嚴的工程。「十二五」期間,我國政府用於西藏文物保護資金將達到17億元人民幣。
2.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及時的搶救和保護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少數民族非物質遺產保護工作一直受到我國政府和各級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特別是2003年我國政府啟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使許多瀕臨消亡的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了及時的搶救和保護,有效地維護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自2002年至2009年,國家財政累計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經費達3.86億元人民幣,其中約有四分之一的經費用於少數民族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2011年,國家財政用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達到了4.15億元人民幣,比9年前翻了400倍。
《中國民族民間文藝集成志書》是全面反映我國各地區各民族戲曲、音樂、舞蹈、民間文學、曲藝等10個領域的巨著,其編輯出版工作歷時30年,被稱為「中國民間文藝的萬里長城」。
《中國少數民族古籍總目提要》是我國第一部少數民族古籍解題書目套書。全書共66卷、近100冊,它將把我國各少數民族落之於筆墨、傳之於口頭的各種古籍文獻一一清點入冊,堪稱「盛世修典」之壯舉。
少數民族三大英雄史詩《格薩爾》、《江格爾》、《瑪納斯》的搜集、整理、翻譯、出版和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目前,《格薩爾》已正式出版了100多部藏文本,總印數達400萬冊,按藏族總人口計算平均每個成年人就有一本《格薩爾》。蒙古族的《江格爾》已經陸續出版了各種版本近10種。柯爾克孜族的《瑪納斯》已經記錄並出版了柯爾克孜文演唱本共8部18冊。我國已經形成了一支由各民族文化工作者和專家學者組成的專門隊伍,研究成果引起了國際學術界的高度關注。
少數民族戲曲得到了很好的保護和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少數民族戲曲大約有藏戲、白劇、傣劇、侗劇、布依戲和壯劇等六種。這些劇種基本處於自生自滅、無人扶持的狀態。新中國成立以後,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少數民族戲曲已經形成劇種繁榮、劇目豐富、人才濟濟的大好局面。
截至2010年,我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共有28項,其中少數民族項目有10項。
截至2011年,在國務院公布的三批121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中,
Ⅵ 雪頓節是哪個民族愛摔跤的民族是什麼族
雪頓節是西藏、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區藏族人民的傳統宗教節日,大都在藏歷二月初、四月中旬或六月中旬舉行,具體日期各地不盡相同。在藏語中雪頓節按藏語解釋就是吃酸奶的節日,因此又叫「酸奶節」。因為雪頓節期間有隆重熱烈的藏戲演出和規模盛大的曬佛儀式,所以有人也稱之為「藏戲節」、「曬佛節」。2006年5月,西藏自治區申報的雪頓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西藏自治區文化廳獲得雪頓節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Ⅶ 陳珂參與的重要項目:的介紹
國家民委全國少數民族戲劇調查 主辦單位: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時間:1994年6~7月,地點:各少數民族地區。 本人擔任調查工作初期策劃,調查表格和文件起草工作,並與社科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孟慧英研究員一起擔任藏戲調查工作,負責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區藏戲。後期的調查報告由本人作為第一執筆完成。全部論文編輯成《中國少數民族戲劇研究論文集》,遼寧民族出版社1997年出版,本人擔任編委工作。 歐陽予倩藝術論壇 主辦單位:天津教育學會,天津文學會。 會議時間:2005年10月3日至5日 地點:天津教育學會。 主題發言並提交論文:《重返歐陽予倩:對其「真戲劇」的思考》 2006』國際動畫藝術沙龍年會(武漢·中國光谷) 主辦單位:武漢大學、北京電影學院、湖北省文化廳 承辦單位: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會議時間:2006年11月1日至5日。地點:武漢大學。 主題發言並提交論文:《寓教於樂還是寓道於樂——動畫劇作中的中國藝術精神》 紀念歐陽予倩誕辰120周年學術講座 主辦單位:中國文聯、中國劇協、中央戲劇學院。 會議時間:2009年11月9~10日。地點:中央戲劇學院 主題發言並提交論文:《歐陽予倩和他的「紅樓戲」——兼評其戲曲劇本創作和演劇藝術特色》。 戲劇形態研究及教材編寫與標准課件設計 北京市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2006年立項,現已結題) 項目負責人:陳 珂 項目主要成員:陳珂,葉長海,高景文 結題成果:《戲劇形態發生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年版。 第五屆亞洲戲劇教育研究國際論壇 主辦單位:中央戲劇學院。會議時間:2010年5月19~20日 主題發言並提交論文:《關於藝術管理系「演出製作學」學科建設的構想》 《影視劇製作教程》電視講座 主辦及製作單位:北京市廣播電影電視局 廣播影視作品審查中心 全套教程由:編劇(陳珂)、導演(侯克明)、表演(劉詩兵)、攝影(趙永華)、美術(全榮哲)、錄音(劉嘉)、剪輯(周新霞)、製片管理(陳曉春)等8個單元組成。全套教程計約20小時,篇幅宏大。成果為DVD光碟及講座文稿輯錄,由北京廣播影視作品審查中心2010年印製。 第五屆中國藝術管理學會年會暨藝術管理國際論壇 主辦單位:中國藝術管理學會,2010年9月17日至20日在京舉行。 第六屆中國藝術管理學會年會暨藝術管理國際論壇 主辦單位:中國藝術管理學會。2011年10月21日至23日在天津舉辦。 中國重慶陽戲(儺戲)國際學術研討會 主辦單位:中國儺戲學研究會、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重慶市文化藝術研究院。2011年11月13-17日。主題發言並提交論文:《古埃及奧西里斯儀式劇的祭祀性特色》。 中國湖南臨武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主辦單位:中國儺戲學研究會、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湖南省文化廳、臨武縣文化局。2012年8月15-19日。主題發言並提交論文:《古希臘戲劇中的祭祀性特色》。
Ⅷ 西藏的雪頓節是個什麼節日西藏的雪頓節是那一天開始
雪頓節
雪頓節是西藏、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省、區藏族人民的傳統宗教節日,大都在藏歷二月初、四月中旬或六月中旬舉行,具體日期各地不盡相同。[1]
在藏語中雪頓節按藏語解釋就是吃酸奶的節日,因此又叫「酸奶節」。因為雪頓節期間有隆重熱烈的藏戲演出和規模盛大的曬佛儀式,所以有人也稱之為「藏戲節」、「曬佛節」。
2006年5月,西藏自治區申報的雪頓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西藏自治區文化廳獲得雪頓節項目保護單位資格。[3]
Ⅸ 誰能提供中央音樂學院田聯韜老師的聯系方式和他招收博士研究生的參考書目,往年試題等
聯系方式:
地址:北京西城區鮑家街43號中央音樂學院新五樓601號
郵編:100031
電話:0086-10-66413628
電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我看過06年一次民族大學音樂學院報告少數民族音樂系的參考書目是
中國少數民族藝術(音樂)參考書目:《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概論》田聯韜,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10
另外招博士生考試是統考的
附上 中央音樂學院2007年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參考書目
http://kaobo.kaoyantj.com/kaobo2007cankaoshu/2006/11/04/75BFA208BD67703C.html
及中央音樂學院2007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專業目錄及加試科目
http://kaobo.kaoyantj.com/kaobo2007mulu/2006/11/04/7B10A532B697FCB6.html
田聯韜,男,漢族。民族音樂學家、作曲家、音樂教育家。 現任中央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研究員。1930年生於天津,祖籍河南項城縣。1948年先後入讀南京金陵大學工學院、中央大學工學院。1949年參軍,曾在第二野戰軍政治部文工團、西南軍區文工團、西南人民文工團、四川人民藝術劇院任隊員、隊長、創作員。1960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系。1960-1984年,任教於中央民族學院藝術系,曾任教研室主任、副教授。1984年起,任教於中央音樂學院,曾任音樂研究所研究室主任、音樂研究所副所長。,長期從事少數民族音樂的教學、創作及研究工作,數十次深入少數民族地區從事田野工作,收集大量第一手資料。培養少數民族作曲及民族音樂學專業人才40餘人,博士生、碩士生、外國留學生多人。曾主持並完成多項國家教委博士點及北京市教委少數民族音樂科研項目。
學術成果
1. 論文:
《侗族歌唱習俗與多聲部民歌》、《中國境內藏族民俗音樂考察研究》、《中國境內佤族民俗音樂考察研究》、《中國境內傣族民間音樂考察研究》、《藏族傳統樂器》、《雍和宮「金剛驅魔神舞」音樂考察》、《藏族宗教音樂初探》、《藏傳佛教羌姆樂舞音樂考察研究》、《傣族樂器》、《溯本求源<小河淌水>》等數十篇。
為《中國大網路全書音樂舞蹈卷》、《中國音樂大網路全書》,以及日本、英國《格羅夫音樂與音樂家詞典》等辭書,撰寫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條目。
2.專著
《藏族傳統音樂集粹》(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主編)(2006年獲文化部第二屆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等。
3.音響製品
1993年由荷蘭PAN RECORDS 音像公司出版田採集整理的《藏戲音樂選段》CD光碟。1983、1985、2005年先後在香港、北京出版發行電影音樂《孔雀公主》磁帶、密紋唱片、CD光碟。
三、音樂作品
電影音樂:《孔雀公主》(1982)、《火娃》(1979)、《第三女神》(1982)、《爬滿青藤的木屋》(1984)
電視音樂:《紅岩》(10集)(1985)、《非洲紀行》(1982)等
舞劇音樂:《涼山巨變》(與楊碧海、夏中湯合作。1965)、《阿凡提的故事》(為香港舞蹈團創作。1987)
舞蹈音樂:《黃河之水天上來》、《茶花朵朵》、《織氆氌》、《送糧路上》(合作)、《康巴清泉》、《春滿草原》、《拖拉機上雪山》、《紅雲》(與張一驥合作)等數十首。1997年應香港回歸慶委會約請,創作大型舞蹈音樂《紫荊璀燦耀中華》,於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慶典活動中演出。
器樂作品:鋼琴曲《塔吉克舞曲》、《天山的節日》,小提琴曲《帕米爾隨想》,大提琴曲《紅河的孩子》、《喜瑪拉雅隨想曲》(與宋濤合作)等。
歌曲:《家家戶戶運糧忙》、《邊疆,我可愛的家鄉》、《我們為祖國建設邊疆》、《格桑拉》、《在這里留下我美麗的夢》等數十首。
四、科研工作
承擔並完成國家教委 「七五」、「八五」規劃博士點科研項目「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系統研究」、「藏族傳統音樂考察研究」,及北京市教委「高等教育教學改革」 科研項目「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系統研究」。2003年起主持教育部重點科研基地重點課題「中國少數民族宗教音樂研究」。多次應邀赴歐洲、美國、香港、台灣及國內各地出席音樂學術會議和講學活動。
五、主要社會兼職和所獲獎項
兼任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學會名譽會長,中國傳統音樂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民族音樂集成特約編審,解放軍藝術學院、雲南大學藝術學院、雲南藝術學院、三峽大學藝術學院、貴州師范大學凱里分院等校客座教授,《中國音樂大網路全書》編委、分支主編。
曾入編多種名人詞典,如《中國當代文化藝術名人大辭典》、《中國當代音樂界名人大辭典》、《中國當代音樂家詞典》、英國劍橋《世界音樂名人詞典》(《International Who』s Who in Music 》)等。90年代先後被聘為香港特區學術評審局特邀評委、香港特區大學及理工教育資助委員會專家評委。1998、2001年擔任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學位論文評委,2003--2006年擔任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科校外考試委員。
1953年歌曲《家家戶戶運糧忙》獲全國群眾歌曲評選二等獎。同年被評為西南大區建設社會主義積極分子。1983年電影音樂《孔雀公主》被北京電影製片廠評為當年最佳音樂創作。2006年《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獲文化部第二屆文化藝術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1992年獲政府頒發特殊津貼。1998年為北京市及國家民委評為民族團結先進個人。
Ⅹ 陳珂的參與的重要項目:
國家民委全國少數民族戲劇調查
主辦單位:國家民委文化宣傳司,時間:1994年6~7月,地點:各少數民族地區。
本人擔任調查工作初期策劃,調查表格和文件起草工作,並與社科院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所孟慧英研究員一起擔任藏戲調查工作,負責西藏、四川、青海部分地區藏戲。後期的調查報告由本人作為第一執筆完成。全部論文編輯成《中國少數民族戲劇研究論文集》,遼寧民族出版社1997年出版,本人擔任編委工作。
歐陽予倩藝術論壇
主辦單位:天津教育學會,天津文學會。
會議時間:2005年10月3日至5日 地點:天津教育學會。
主題發言並提交論文:《重返歐陽予倩:對其「真戲劇」的思考》
2006』國際動畫藝術沙龍年會(武漢·中國光谷)
主辦單位:武漢大學、北京電影學院、湖北省文化廳
承辦單位: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動畫學院、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
會議時間:2006年11月1日至5日。地點:武漢大學。
主題發言並提交論文:《寓教於樂還是寓道於樂——動畫劇作中的中國藝術精神》
紀念歐陽予倩誕辰120周年學術講座
主辦單位:中國文聯、中國劇協、中央戲劇學院。
會議時間:2009年11月9~10日。地點:中央戲劇學院
主題發言並提交論文:《歐陽予倩和他的「紅樓戲」——兼評其戲曲劇本創作和演劇藝術特色》。
戲劇形態研究及教材編寫與標准課件設計
北京市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立項項目(2006年立項,現已結題)
項目負責人:陳 珂
項目主要成員:陳珂,葉長海,高景文
結題成果:《戲劇形態發生論》,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09年版。
第五屆亞洲戲劇教育研究國際論壇
主辦單位:中央戲劇學院。會議時間:2010年5月19~20日
主題發言並提交論文:《關於藝術管理系「演出製作學」學科建設的構想》
《影視劇製作教程》電視講座
主辦及製作單位:北京市廣播電影電視局 廣播影視作品審查中心
全套教程由:編劇(陳珂)、導演(侯克明)、表演(劉詩兵)、攝影(趙永華)、美術(全榮哲)、錄音(劉嘉)、剪輯(周新霞)、製片管理(陳曉春)等8個單元組成。全套教程計約20小時,篇幅宏大。成果為DVD光碟及講座文稿輯錄,由北京廣播影視作品審查中心2010年印製。
第五屆中國藝術管理學會年會暨藝術管理國際論壇
主辦單位:中國藝術管理學會,2010年9月17日至20日在京舉行。
第六屆中國藝術管理學會年會暨藝術管理國際論壇
主辦單位:中國藝術管理學會。2011年10月21日至23日在天津舉辦。
中國重慶陽戲(儺戲)國際學術研討會
主辦單位:中國儺戲學研究會、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重慶市文化藝術研究院。2011年11月13-17日。主題發言並提交論文:《古埃及奧西里斯儀式劇的祭祀性特色》。
中國湖南臨武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主辦單位:中國儺戲學研究會、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湖南省文化廳、臨武縣文化局。2012年8月15-19日。主題發言並提交論文:《古希臘戲劇中的祭祀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