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微生物與生物的成果

微生物與生物的成果

發布時間:2021-10-25 12:45:04

① 近年來在微生物的食品上的應用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微生物用於食品工業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食醋、醬油、啤酒、泡菜、麵包等傳統發酵食品均已在人們的生活中佔有了重要的地位。隨著食品工業的興起以及微生物研究技術的飛速發展, 微生物在食品工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其在食品工業中應用的研究熱點進行了綜述。
1、現代微生物技術在食品上的進步
與傳統微生物發酵技術相比,現代微生物技術無論從應用范圍還是生產效率上都有極大的進步。 首先在對生產菌種的認識上,現代微生物技術有了更加科學的了解。傳統自然發酵中的微生物體系成分復雜,單一菌種發酵活力較低,不適合工業化大規模生產。而隨著微生物科學的發展進步,人類對發酵過程中的微生物有了科學的認識,能夠採用純種的菌株進行發酵,大大提高了產率,同時還運用基因工程技術選育新的菌種,利用輻射等理化因素進行誘變育種以及菌株雜交等手段來產生形狀更加優良的菌種。 在發酵技術上,現代微生物食品加工一般在發酵罐等發酵設備中,連續自動地進行,發酵的全部參數,如溫度、pH、罐壓、溶解氧、空氣流量、二氧化碳含量等均可自動記錄控制,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而且食品加工過程都有著良好生產操作規范,在容易發生食品安全問題的環節上,建立了相應的預防控制措施,充分保證產品的安全性。 同時現代發酵技術在獲取發酵產物的同時,還開始利用微生物產生的酶來生產食品,這也是較傳統發酵食品的一大進步。如澱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纖維素酶等已被廣泛應用於蘇打餅干、麵包、蛋品、乳酪等各類食品的生產。
2、微生物技術在食品工業的應用
(1)益生菌,是指通過改善腸道菌群微生態平衡而對宿主動物的健康產生有益作用的活體微生物。益生菌具有可以控制腸道感染,減緩乳糖不耐症,抗腹瀉降低血漿膽固醇的含量,增強免疫力,防癌抑癌等功效。目前應用於人體的益生菌有雙歧桿菌、乳桿菌、腸球菌、大腸桿菌、枯草桿菌、蠟樣芽胞桿菌、地衣芽胞桿菌、酵母菌等。在這些益生菌當中研究最多的要屬乳酸桿菌屬和雙岐桿菌屬等。對於芽孢桿菌屬的研究相對較少。有研究表明芽孢桿菌屬有著很強的營養特性, 並且具有耐高溫, 耐酸鹼的良好穩定性和優良的產酸、產酶、產維生素等性能, 能保持較高活菌數, 並且能夠較好地發揮生理生化作用。
(2)微生物風味劑,酵母抽提物被譽為第三代調味劑,是以新鮮的酵母為原料,採用生物酶解技術,將酵母細胞內的蛋白質、核酸等進行生物降解精製而成的復合型天然調味料。其富含多種氨基酸、肽類物質、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已被廣泛地應用於食品工業。國內在酵母抽提物方面的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由於其口感好,鮮度高,營養豐富等多方面的優點,將具有廣闊的前景。
(3)微生物防腐劑,防腐劑是食品工業生產中最重要的添加劑之一,添加劑的安全性始終是一亟待解決的問題。隨著對微生物研究的不斷深入,各種天然防腐劑相繼發現,這類防腐劑不僅安全無毒甚至對人體有保健作用。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用微生物防腐劑代替化學防腐劑已成為食品保藏技術的發展趨勢,對各種微生物防腐劑抑菌物質的鑒定,抗菌譜的確立,食品毒理學分析等將成為研究的重點。另外,通過生物工程技術對抑菌物質的遺傳調控進行研究,不僅具有理論意義而且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在應用微生物防腐劑時可以同時使用幾種或與來自動植物的防腐劑配合使用,利用他們之間的協同效應增強效果。
3、有害微生物的預防及食品的保藏
在食品貯藏過程中,會發生微生物滋生使食品變質的現象。可以通過微生物學知識結合數學模型對食品產品中的微生物危害,和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情況進行預測。 除了食品的保藏,食品安全問題也已成為國際組織、各國政府、工商企業和消費者關注的焦點和目前研究的熱點。各國政府有權採取強制性衛生措施保護本國人民健康、免受進口食品的危害,同時要求各國政府採取的衛生措施必須建立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因此,風險評估是各國制定食品衛生標准和實施食品安全管理的基礎。開展食源性微生物風險評估,對有效管理食品的安全問題,保護消費者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在此背景下,食品風險評估技術近年來也得到充分發展。
4、微生物學在食品領域應用的展望
從微生物食品的發展來看,可食用微生物作為未來開發的食源,尚處於「幼稚」期,但優勢明顯,開發潛力巨大,具有產業化發展前景。 隨著生物技術的飛速發展,利用基因工程對微生物進行菌種改造從根本上解決發酵食品生產工藝中的問題,已在食品工業中開展試用。功能性食品及食品添加劑等各方面的生產都將與微生物緊密相連,微生物將為食品工業的發展開辟更廣泛的前景。微生物在食品工業中的應用也遠遠不僅如此,今後將會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② 用微生物作為實驗材料而取得重要成果有哪些

因為微生物學在現代生命科學研究中一直處於前沿地位。
首先,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大多數是在研究微生物的過程中首先被闡明的。例如,利用酵母菌的無細胞制劑進行酒精發酵的研究,闡明了生物體內糖酵解的途徑。

其次,微生物學為分子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的創立、發展提供了基礎和依據,而且是它們進一步發展的必要工具。舉例來說,
DNA雙螺旋結構的確定,遺傳密碼的揭露,中心法則的建立,RNA逆轉錄酶的發現,以及基因工程的誕生,都是用微生物做實驗材料的,其實驗方法和指導思想也都與微生物學密切相關。再如,基因工程中的第一個限制性內切酶是從大腸桿菌中發現的,人們獲得的第一個基因——乳糖操縱子的部分DNA,是從大腸桿菌中分離出來的……如今,微生物學已成為分子生物學的三大支柱(微生物學、生物化學、遺傳學)之一,可以說沒有對微生物的深入研究也就沒有今天的分子生物學。

第三,微生物學是基因工程乃至生物工程的主角。基因工程實質上是體外切割和重組DNA片段的過程,而其中所需的供體、受體、載體及工具酶,大都要由微生物來承擔和完成。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發酵工程等四大工程,要使生物工程轉化為生產力,發揮出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微生物是主角。這主要是因為微生物不僅可以在工廠化的條件下進行大規模生產,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還具有節約能源和資源、減少環境污染等優越性。

第四,微生物的多樣性為人類了解生命起源和生物進化提供了依據。微生物的多樣性,歸根到底是基因的多樣性,它為研究生命科學提供了豐富的基因庫。通過比較研究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線粒體DNA,人們意外發現它們的遺傳密碼不同,從而對生物進化的共生學說提出了挑戰。通過對16SrRNA的研究,人們發現了古細菌,並提出了生命起源的三原界系統,即古細菌原界、真細菌原界和真核生物原界。這說明微生物在生物的界級分類研究中佔有特殊地位。

第五,微生物學是整個生物學科中第一門具有自己獨特實驗技術的學科,如無菌操作技術、消毒滅菌技術、純種分離和克隆化技術、原生質體制備和融合技術及深層液體培養技術等。這些技術已逐步擴散到生命科學各個領域的研究中,成為研究生命科學的必要手段,從而為整個生命科學的發展,做出了方法學上的貢獻。

微生物學對生命科學的貢獻將會不斷延續。例如,1982年,美國微生物學家普魯西納發現了一種病原體,是一種毒蛋白,有人稱之為朊病毒。雖然朊病毒只有蛋白質而無核酸,但由它引起的疾病可以遺傳、傳染。這一發現震動了生物學界,因為它與中心法則是相違背的。普魯西納因此獲得了1997年的諾貝爾醫學和生理學獎。可以預料,關於許多生命之謎的探索很可能在微生物的研究中獲得突破。

③ 人類在微生物上的成果{10條以上}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卻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謂「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涵蓋了有益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健康、醫葯、工農業、環保等諸多領域。
一般地,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教科書中,均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8大類: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

微生物的應用:
1、弗萊明從青黴菌抑制其它細菌的生長中發現了青黴素,這對醫葯界來講是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後來大量的抗生素從放線菌等的代謝產物中篩選出來。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廣泛應用於工業發酵,生產乙醇、食品及各種酶制劑等。
2.一部分微生物能夠降解塑料、處理廢水廢氣等等,並且可再生資源的潛力極大,稱為環保微生物;還有一些能在極端環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溫、低溫、高鹽、高鹼以及高輻射等普通生命體不能生存的環境,依然存在著一部分微生物等等。
3.以人類基因組計劃為代表的生物體基因組研究成為整個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權威性雜志《科學》曾將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評為世界重大科學進展之一。通過基因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遺傳機制,發現重要的功能基因並在此基礎上發展疫苗,開發新型抗病毒、抗細菌、真菌葯物,將對有效地控制新老傳染病的流行,促進醫療健康事業的迅速發展和壯大!
4.工業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葯、冶金、采礦、石油、皮革、輕化工等多種行業。通過微生物發酵途徑生產抗生素、丁醇、維生素C以及一些風味食品的制備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參與皮革脫毛、冶金、採油采礦等生產過程,甚至直接作為洗衣粉等的添加劑。
5.一些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可以作為天然的微生物殺蟲劑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通過對枯草芽孢桿菌的基因組研究,發現了一系列與抗生素及重要工業用酶的產生相關的基因。乳酸桿菌作為一種重要的微生態調節劑參與食品發酵過程,對其進行的基因組學研究將有利於找到關鍵的功能基因,然後對菌株加以改造,使其更適於工業化的生產過程。國內維生素C兩步發酵法生產過程中的關鍵菌株氧化葡萄糖酸桿菌的基因組研究,將在基因組測序完成的前提下找到與維生素C生產相關的重要代謝功能基因,經基因工程改造,實現新的工程菌株的構建,簡化生產步驟,降低生產成本,繼而實現經濟效益的大幅度提升。
6.對工業微生物開展的基因組研究,不斷發現新的特殊酶基因及重要代謝過程和代謝產物生成相關的功能基因,並將其應用於生產以及傳統工業、工藝的改造,同時推動現代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
7.農業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認清致病機制發展控制病害的新對策。據資料統計,全球每年因病害導致的農作物減產可高達20%,其中植物的細菌性病害最為嚴重。除了培植在遺傳上對病害有抗性的品種以及加強園藝管理外,似乎沒有更好的病害防治策略。因此積極開展某些植物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組研究,認清其致病機制並由此發展控制病害的新對策顯得十分緊迫。
8.環境保護微生物基因組研究找到關鍵基因降解不同污染物。在全面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濫用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也日益嚴重。面對全球環境的一再惡化,提倡環保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聲。而生物除污在環境污染治理中潛力巨大,微生物參與治理則是生物除污的主流。微生物可降解塑料、甲苯等有機物;還能處理工業廢水中的磷酸鹽、含硫廢氣以及土壤的改良等。微生物能夠分解纖維素等物質,並促進資源的再生利用。對這些微生物開展的基因組研究,在深入了解特殊代謝過程的遺傳背景的前提下,有選擇性的加以利用,例如找到不同污染物降解的關鍵基因,將其在某一菌株中組合,構建高效能的基因工程菌株,一菌多用,可同時降解不同的環境污染物質,極大發揮其改善環境、排除污染的潛力。美國基因組研究所結合生物晶元方法對微生物進行了特殊條件下的表達譜的研究,以期找到其降解有機物的關鍵基因,為開發及利用確定目標。
9.極端環境微生物基因組研究深入認識生命本質應用潛力極大。在極端環境下能夠生長的微生物稱為極端微生物,又稱嗜極菌。嗜極菌對極端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極端微生物基因組的研究有助於從分子水平研究極限條件下微生物的適應性,加深對生命本質的認識。
10.有一種嗜極菌,它能夠暴露於數千倍強度的輻射下仍能存活,而人類一個劑量強度就會死亡。該細菌的染色體在接受幾百萬拉德a射線後粉碎為數百個片段,但能在一天內將其恢復。研究其DNA修復機制對於發展在輻射污染區進行環境的生物治理非常有意義。開發利用嗜極菌的極限特性可以突破當前生物技術領域中的一些局限,建立新的技術手段,使環境、能源、農業、健康、輕化工等領域的生物技術能力發生革命。來自極端微生物的極端酶,可在極端環境下行使功能,將極大地拓展酶的應用空間,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生物技術加工過程的基礎,例如PCR技術中的TagDNA聚合酶、洗滌劑中的鹼性酶等都具有代表意義。極端微生物的研究與應用將是取得現代生物技術優勢的重要途徑,其在新酶、新葯開發及環境整治方面應用潛力極大!

④ 微生物與生物的關系有哪些方面

微生物也是生物的一種。
至於微生物和其它生物的關系,主要有寄生和共生兩種。
寄生:如微生物引起的人、其他動物、植物的感染。
共生:如牛羊等動物胃裡的微生物,幫助分解纖維素。

⑤ 請列舉我國在微生物方面取得的成就

1、各種有機酸發酵就是利用微生物獲得的
2、我國八大白酒、還有啤酒和紅酒的發酵也是通過微生物來完成的
3、利用微生物發酵產生醫療用的各種抗生素和疫苗
4、利用微生物來治理環境污染
5、利用微生物來進行細菌冶金
上面領域我們國家都取得了較顯著的成果
特殊成就:我國科學家首次分離獲得沙眼的病原體,確認是衣原體!
利用畢赤酵母作為宿主細胞高效表達生產所需的酶制劑和有機酸

⑥ 醫學在微生物界取得的成果

隨著醫學研究進入分子水平,人們對基因、遺傳物質等專業術語也日漸熟悉。人們認識到,是遺傳信息決定了生物體具有的生命特徵,包括外部形態以及從事的生命活動等等,而生物體的基因組正是這些遺傳信息的攜帶者。因此闡明生物體基因組攜帶的遺傳信息,將大大有助於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奧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體的變異規律、毒力和致病性,對於傳統微生物學來說是一場革命。

以人類基因組計劃為代表的生物體基因組研究成為整個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權威性雜志《科學》曾將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評為世界重大科學進展之一。通過基因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遺傳機制,發現重要的功能基因並在此基礎上發展疫苗,開發新型抗病毒、抗細菌、真菌葯物,將對有效地控制新老傳染病的流行,促進醫療健康事業的迅速發展和壯大!

從分子水平上對微生物進行基因組研究為探索微生物個體以及群體間作用的奧秘提供了新的線索和思路。為了充分開發微生物(特別是細菌)資源,1994年美國發起了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計劃(MGP)。通過研究完整的基因組信息開發和利用微生物重要的功能基因,不僅能夠加深對微生物的致病機制、重要代謝和調控機制的認識,更能在此基礎上發展一系列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基因工程產品,包括:接種用的疫苗、治療用的新葯、診斷試劑和應用於工農業生產的各種酶制劑等等。通過基因工程方法的改造,促進新型菌株的構建和傳統菌株的改造,全面促進微生物工業時代的來臨。

⑦ 微生物細胞的研究成果,增加了什麼發展什麼進步什麼改善

1897年,德國人E.B u c h n e r用無細胞酵母菌壓榨汁中的"酒化酶"對葡聚糖進行酒精發酵成功,標志著微生物進入了生化研究的時代。此片,微生物生理、代謝研究就蓬勃開展起來了。
2.2.5成熟期
1953年,J.D.W a s t o n和H.F.C.C r i c K發現並建立了D NA結構的雙螺旋模型,開創了分子生物學研究的新階段。
近年來,隨著各種資料庫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各種計算機輔助分析軟體的幫助下,基因組學、蛋白組學、生物信息學以及合成生物學、系統生物學逐漸成為生命科學的熱點。
微生物學發展進人類的進步
促進人類醫療事業進步
根據巴斯德胚種學說,19世紀60年代應用石炭酸建立的外科消毒術有效的降低了外科手術死亡率。各種病原微生物的發展、分類和建庫。各種葯物的研製和使用,包括免疫防治的疫苗,化葯;應用基因工程和生物工程技術開發的抗生素、生物製品。通過這些人類在與病原微生物的斗爭中己取得了極大的成功。
工業應用
主要是利用有益微生物發酵、釀造,改善食物風味;抑制有害微生物,延長食物保存時間。通過各種發酵技術和代謝控制技術,大規模、高效的生產各種有機產品、生物產品、工業原料。生物工程的興起,即遺傳工程、細胞工程、微生物工程、生化工程和生物反應器工程,結合化工、機械和計算機科學為人們提供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促進農業的進步
微生物在農業口有很多方面的應用,從而促進了農、林、牧、漁的發展,例如以菌治蟲、病、草、以菌當飼料、葯物食物等等。
對生物學基礎理論研究的貢獻
微生物學是整個生物學中具有一套自己獨特操作技術的學科,因而需要特殊的實驗裝備和獨立訓練。例如顯微鏡技術和製片染色技術,無菌操作技術,消毒滅菌技術,純種分離和克隆技術,選擇性和鑒別培養技術,突變型標記和篩選技術,菌種保藏技術,原生質體制備和融合技術,以及各種D N A重組技術等。這些技術已迅速擴散到生命科學台領域的研究中,成為生命科學研究的必要手段,從而整個生命科學作出了方法的貢獻

⑧ 人類對微生物的研究成果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包括細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動物等在內的一大類生物群體,它個體微小,卻與人類生活密切相關。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謂「無處不在,無處不有」,涵蓋了有益有害的眾多種類,廣泛涉及健康、醫葯、工農業、環保等諸多領域。

一般地,在中國大陸地區的教科書中,均將微生物劃分為以下8大類:細菌、病毒、真菌、放線菌、立克次體、支原體、衣原體、螺旋體。
有些人誤將真菌當作細菌,是一種比較普遍的誤解。尤其以80年代以前未受過系統生物學教育者。

微生物對人類最重要的影響之一是導致傳染病的流行。在人類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衛生組織公布資料顯示:傳染病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據第一位。微生物導致人類疾病的歷史,也就是人類與之不斷斗爭的歷史。在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方面,人類取得了長足的進展,但是新現和再現的微生物感染還是不斷發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療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機制並不清楚。大量的廣譜抗生素的濫用造成了強大的選擇壓力,使許多菌株發生變異,導致耐葯性的產生,人類健康受到新的威脅。一些分節段的病毒之間可以通過重組或重配發生變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與前次導致感染的株型發生了變異,這種快速的變異給疫苗的設計和治療造成了很大的障礙。而耐葯性結核桿菌的出現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結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圍內猖獗起來。

微生物能夠致病,能夠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發霉腐爛,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萊明從青黴菌抑制其它細菌的生長中發現了青黴素,這對醫葯界來講是一個劃時代的發現。後來大量的抗生素從放線菌等的代謝產物中篩選出來。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廣泛應用於工業發酵,生產乙醇、食品及各種酶制劑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夠降解塑料、處理廢水廢氣等等,並且可再生資源的潛力極大,稱為環保微生物;還有一些能在極端環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溫、低溫、高鹽、高鹼以及高輻射等普通生命體不能生存的環境,依然存在著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們發現的微生物已經很多,但實際上由於培養方式等技術手段的限制,人類現今發現的微生物還只佔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間的相互作用機制也相當奧秘。例如健康人腸道中即有大量細菌存在,稱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細菌種類高達上百種。在腸道環境中這些細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質甚至葯物的分解與吸收,菌群在這些過程中發揮的作用,以及細菌之間的相互作用機制還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調,就會引起腹瀉。

隨著醫學研究進入分子水平,人們對基因、遺傳物質等專業術語也日漸熟悉。人們認識到,是遺傳信息決定了生物體具有的生命特徵,包括外部形態以及從事的生命活動等等,而生物體的基因組正是這些遺傳信息的攜帶者。因此闡明生物體基因組攜帶的遺傳信息,將大大有助於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奧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體的變異規律、毒力和致病性,對於傳統微生物學來說是一場革命。

以人類基因組計劃為代表的生物體基因組研究成為整個生命科學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權威性雜志《科學》曾將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評為世界重大科學進展之一。通過基因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遺傳機制,發現重要的功能基因並在此基礎上發展疫苗,開發新型抗病毒、抗細菌、真菌葯物,將對有效地控制新老傳染病的流行,促進醫療健康事業的迅速發展和壯大!

從分子水平上對微生物進行基因組研究為探索微生物個體以及群體間作用的奧秘提供了新的線索和思路。為了充分開發微生物(特別是細菌)資源,1994年美國發起了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計劃(MGP)。通過研究完整的基因組信息開發和利用微生物重要的功能基因,不僅能夠加深對微生物的致病機制、重要代謝和調控機制的認識,更能在此基礎上發展一系列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基因工程產品,包括:接種用的疫苗、治療用的新葯、診斷試劑和應用於工農業生產的各種酶制劑等等。通過基因工程方法的改造,促進新型菌株的構建和傳統菌株的改造,全面促進微生物工業時代的來臨。

工業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葯、冶金、采礦、石油、皮革、輕化工等多種行業。通過微生物發酵途徑生產抗生素、丁醇、維生素C以及一些風味食品的制備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參與皮革脫毛、冶金、採油采礦等生產過程,甚至直接作為洗衣粉等的添加劑;另外還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可以作為天然的微生物殺蟲劑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通過對枯草芽孢桿菌的基因組研究,發現了一系列與抗生素及重要工業用酶的產生相關的基因。乳酸桿菌作為一種重要的微生態調節劑參與食品發酵過程,對其進行的基因組學研究將有利於找到關鍵的功能基因,然後對菌株加以改造,使其更適於工業化的生產過程。國內維生素C兩步發酵法生產過程中的關鍵菌株氧化葡萄糖酸桿菌的基因組研究,將在基因組測序完成的前提下找到與維生素C生產相關的重要代謝功能基因,經基因工程改造,實現新的工程菌株的構建,簡化生產步驟,降低生產成本,繼而實現經濟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對工業微生物開展的基因組研究,不斷發現新的特殊酶基因及重要代謝過程和代謝產物生成相關的功能基因,並將其應用於生產以及傳統工業、工藝的改造,同時推動現代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

農業微生物基因組研究認清致病機制發展控制病害的新對策

據資料統計,全球每年因病害導致的農作物減產可高達20%,其中植物的細菌性病害最為嚴重。除了培植在遺傳上對病害有抗性的品種以及加強園藝管理外,似乎沒有更好的病害防治策略。因此積極開展某些植物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組研究,認清其致病機制並由此發展控制病害的新對策顯得十分緊迫。

經濟作物柑橘的致病菌是國際上第一個發表了全序列的植物致病微生物。還有一些在分類學、生理學和經濟價值上非常重要的農業微生物,例如:胡蘿卜歐文氏菌、植物致病性假單胞菌以及我國正在開展的黃單胞菌的研究等正在進行之中。日前植物固氮根瘤菌的全序列也剛剛測定完成。借鑒已經較為成熟的從人類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組學信息篩選治療性葯物的方案,可以嘗試性地應用到植物病原體上。特別像柑橘的致病菌這種需要昆蟲媒介才能完成生活周期的種類,除了殺蟲劑能阻斷其生活周期以外,只能通過遺傳學研究找到毒力相關因子,尋找抗性靶位以發展更有效的控制對策。固氮菌全部遺傳信息的解析對於開發利用其固氮關鍵基因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環境保護微生物基因組研究找到關鍵基因降解不同污染物

在全面推進經濟發展的同時,濫用資源、破壞環境的現象也日益嚴重。面對全球環境的一再惡化,提倡環保成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聲。而生物除污在環境污染治理中潛力巨大,微生物參與治理則是生物除污的主流。微生物可降解塑料、甲苯等有機物;還能處理工業廢水中的磷酸鹽、含硫廢氣以及土壤的改良等。微生物能夠分解纖維素等物質,並促進資源的再生利用。對這些微生物開展的基因組研究,在深入了解特殊代謝過程的遺傳背景的前提下,有選擇性的加以利用,例如找到不同污染物降解的關鍵基因,將其在某一菌株中組合,構建高效能的基因工程菌株,一菌多用,可同時降解不同的環境污染物質,極大發揮其改善環境、排除污染的潛力。美國基因組研究所結合生物晶元方法對微生物進行了特殊條件下的表達譜的研究,以期找到其降解有機物的關鍵基因,為開發及利用確定目標。

極端環境微生物基因組研究深入認識生命本質應用潛力極大

在極端環境下能夠生長的微生物稱為極端微生物,又稱嗜極菌。嗜極菌對極端環境具有很強的適應性,極端微生物基因組的研究有助於從分子水平研究極限條件下微生物的適應性,加深對生命本質的認識。

有一種嗜極菌,它能夠暴露於數千倍強度的輻射下仍能存活,而人類一個劑量強度就會死亡。該細菌的染色體在接受幾百萬拉德a射線後粉碎為數百個片段,但能在一天內將其恢復。研究其DNA修復機制對於發展在輻射污染區進行環境的生物治理非常有意義。開發利用嗜極菌的極限特性可以突破當前生物技術領域中的一些局限,建立新的技術手段,使環境、能源、農業、健康、輕化工等領域的生物技術能力發生革命。來自極端微生物的極端酶,可在極端環境下行使功能,將極大地拓展酶的應用空間,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生物技術加工過程的基礎,例如PCR技術中的TagDNA聚合酶、洗滌劑中的鹼性酶等都具有代表意義。極端微生物的研究與應用將是取得現代生物技術優勢的重要途徑,其在新酶、新葯開發及環境整治方面應用潛力極大。

⑨ 人類研究的微生物最新成果是什麼

利用微生物基因組改造以便達到提高有益發酵產物產量,縮短發酵周期以及產生新品發酵產物。

閱讀全文

與微生物與生物的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