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王晶的獲獎情況
1.第四來屆長春市社會科學成源果獎二等獎,長春市人民政府,吉林省百村老年婦女生存狀況
調查研究,省級二等獎,2010.6;
2.第五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吉林省百村老年婦
女生存狀況調查研究,部級二等獎,省人口學會一等獎,2010.7;
3.第二屆中國婦女研究優秀成果獎三等獎,全國婦女聯合會,部委級三等獎,2009.12;
4.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2006年12.1,《中國農民信仰問題研
究》,國家級;
5.東北師范大學第四屆社會科學優秀著作獎一等獎:《中國農民信仰問題研》,2005.12;
6.吉林省長白山優秀圖書獎一等獎:《中國農民信仰問題研究》,2004.12,省級;
7.吉林省第六次社會科學優秀三等獎:「宗教勢力對我省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影響及對
策,2004.12;
8.首屆吉林省社會科學屆聯合會優秀成果優秀獎:「宗教勢力對我省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
影響及對策,2004.12;
9.《社會轉型時期中國農民信仰問題研究》被評為吉林省優秀博士論文;
② 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的濟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濟南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是主要開展全球化開放框架下中國經濟發展問題研究的學術機構,該中心在充分汲取國際主流經濟學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突出自己的理論研究特色——立足國情、面向世界、凸顯現代、指向未來,惟理而不惟權、惟實而不惟書,開放交流、縱橫比較、創新進取。該中心的創立:來自於國情的呼喚,成長於學界的期盼,服務於和諧的發展,通達於創新的彼岸。該中心側重於使用發展經濟學、制度經濟學和人口經濟學等主要分析工具,在致力於現代經濟理論創新的同時,也盡力為政府決策和企業發展提供管理咨詢、文化支撐、人員培訓和決策信息等智力服務。該中心將與學術界、企業界、政府機構和社會各界保持通暢和諧的互動交流,定期舉辦包括學術論壇在內的各種學術活動,為經濟學家提供講台、為企業家提供平台、為政府官員提供舞台、為學子們提供看台,為那些願意為中國經濟發展服務的志士仁人提供跳台。我們全體研究人員的普遍共識和惟一宗旨,就是能夠竭盡全力地為中國經濟發展和中國經濟理論創新做我們理應做的事情。在學術風格上,我們非常看重學品學術學問,尤其推崇著名經濟學家孫冶方和馬寅初以及著名歷史學家陳寅恪三位先生的學術風骨。我們會用激情活躍理性並以理性引領激情,在文化激盪的簇擁下,沿著懷疑、批判、反思、超越、創新的學術隧道而昂首前行……
中心地址:中國·濟南·濟微路106號(濟南大學經濟學院)郵編:250022 (1)經濟發展模式、經濟增長路徑與長效發展機制研究
(2)路徑依賴、制度變遷、制度效能與制度競爭力研究
(3)人力資源配置、人力資本投資與企業精英人才研究
(4)產權制度創新、國有經濟退卻和民營經濟崛起研究
(5)公共產品、政府職能、宏觀政策與經濟自由度研究
(6)經濟全球化、人口流動規律與城市化發展進程研究…… 中心主任:俞憲忠: 1956年12出生,男,漢族,無黨派,山東省滕州市人,100%的純粹農民家庭出身。2007年12月獲得河海大學商學院管理學博士(人力資源方向)學歷和學位。現為濟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新浪網和鳳凰網財經專欄「經濟學人」。在學術研究方面主研製度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和人口經濟學。先後共出版經濟學著作與教材11部。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解放日報》、《經濟研究資料》、《經濟學家》、《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中國人口年鑒》、《文史哲》、《社會科學戰線》、《學術界》、《天津社會科學》、《浙江學刊》、《財經科學》、《學術論壇》、《齊魯學刊》、《東岳論叢》、《山東社會科學》、《理論學刊》、《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等重要報刊上發表專業學術論文130餘篇,95%以上為個人獨立作者,其中CSSCI和全國中文核心期刊60餘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人口年鑒》、《經濟日報》、《人大復印資料》、《文摘報》、《高校文科學報文摘》、《學術百家》和各大網站等媒體多次全轉、摘轉和摘目。獨立主持和骨幹參研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研究項目和一般研究項目共3個,另外還獨立主持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和山東省軟科學項目共3個。先後共獲得第三屆全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2)、中國人事科學優秀成果獎(2009)、山東省第6屆精品工程獎(2001)、山東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1990、2008)等多個學術獎項。
學術秘書:張偉,男,漢族,1964年11月生,原籍河南省上蔡縣,現為山東省城市發展研究基地副主任、首席專家,濟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副院長,環境經濟方向博士,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高級訪問學者,山東省理論人才「百人工程」成員,濟南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學術兼職為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環境經濟學分會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中國城市發展研究會特邀理事,山東生態經濟研究會副會長,美國內布拉斯加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研究機構研究員等。研究方向為體制轉軌與環境經濟管理、城市發展投融資。
張偉在體制轉軌與環境經濟管理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迄今已經在綠色投融資理論與實務方面形成了鮮明的研究特色。其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一是對中國經濟體制轉軌的水平與績效進行了測算,探討了體制轉軌與環境污染的關系。其代表性成果為《國民經濟市場化進程的統計評價方法研究》和《中國經濟體制轉軌績效的統計測算與對策研究》等研究報告和論文。二是探討了環境污染末端治理以及發展綠色技術創新進行污染源頭控制的對策。其代表性成果為《經濟體制轉軌績效與城市環境設施投資體制個案研究》專著、《市場化、城市新型工業化與創業投資綠色化研究》專著以及《基於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城市污染治理設施投融資績效研究》、《依靠區域創新推進山東省新型工業化問題研究》等研究報告和論文。三是研究了實現經濟發展模式轉型,依靠發展低耗低污產業促進環境保護的作用機理和對策,重點探討「投融資---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環境保護」的作用機理和對策。其代表性成果為《我國文化產業投融資存在的問題及基本對策》、《新型工業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與外商投資推進探討》、《發展文化產業促進山東文化大省建設的理論探討與對策研究》、《文化產業資本運營研究》等論文和研究報告。
張偉目前正在進行的研究工作包括:一是擬對綠色信貸進行深入研究,重點探討「綠色信貸---企業綠色生產經營---環境保護」的作用機理和對策;二是擬對綠色產業集群融資進行深入研究,重點探討「利用外資---綠色產業集群發展---環境保護」的作用機理和對策。
圍繞研究方向,張偉迄今已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其中在高水平刊物《統計研究》、《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中國軟科學》等發表論文50多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3項、主持國家軟科學項目1項,主持省部級項目10多項;先後出版著作5部,主編教材4部;獲得山東省、國家統計局等優秀科研成果獎10多項。
③ 董志強的代表論文
按文章所屬領域排序
2013,工會是否改善勞動收入份額?——理論分析與來自中國民營企業的經驗證據,《經濟研究》第08期(與魏下海、黃玖立) 2011,我們為何偏好公平:一個演化視角的解釋,《經濟研究》第8期;人大復印《理論經濟學》2011年11期全文轉載。 2013,政治關系、制度環境與勞動收入份額——基於全國民營企業調查數據的實證研究,《管理世界》第05期(與魏下海、劉願) 2012,制度軟環境與經濟發展--基於30個大城市的經驗研究,《管理世界》第4期(與魏下海、湯燦晴);獲第11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優秀論文獎 2011,應計項目盈餘管理還是真實活動盈餘管理?——基於我國2007年所得稅改革背景的研究,《管理世界》第1期(與李增福、連玉君) 2008,制度及其演化的一般理論,《管理世界》第6期 ;人大復印資料《理論經濟學》2008(08)全文轉載;獲2008-2009廣東省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獲教育部第六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 2010,收入波動與基尼系數:對收入不平等的一個討論,《統計研究》第9期(與湯燦晴) 2006,掏空、合謀與獨立董事報酬,《世界經濟》第6期(與蒲勇健) 2013, Why Does China's Labor Income Share Tend to Declin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hange of Population Age Structure, (with X. Wei and Q. Zhao),China Economist 8(3):pp.52-63. 2013,中國企業勞動收入份額變動分解:代際效應與年齡效應——基於隊列分析方法的發現,《財經研究》第1期(與魏下海)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3年05期全文轉載。 2013,老齡化背景下中國經濟增長及收入分配格局,《探索與爭鳴》第1期 2012,人口老齡化是否加劇收入不平等?——基於中國(1996~2009)的實證研究,《人口研究》第5期(與魏下海、湯燦晴) 2012,地市級官員交流與地方經濟發展——基於廣東省(1988-2009)的經驗研究,《南方經濟》第10期(與周敏丹,魏下海);獲廣東2012經濟年會優秀論文獎 2012,人口年齡分布與中國居民工資收入變動——基於微觀數據群組分析方法,《中國人口科學》第3期(與魏下海、余玲錚) 2012,人口年齡結構變化與勞動收入份額:理論與經驗研究,《南開經濟研究》第2期(與魏下海、趙秋運) 2012,不可觀測技能回報、結構效應與農村居民工資殘差不平等,《經濟科學》第01期(與魏下海、溫偉華) 2012,創業與失業:難民效應與企業家效應的實證檢驗,《經濟評論》第2期(與魏下海、張天華);獲廣東2011經濟年會優秀論文獎、廣東2011社科年會優秀論文獎;《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2年07期摘要轉載。 2012,創業何時帶動就業:一個理論模型,《中國勞動經濟學》卷7第1輯(與湯燦晴、李永傑) 2011,國外創業與就業關系研究現狀探析與未來展望,《外國經濟與管理》第9期(與湯燦晴、李永傑) 2010,對全球公司治理的一個經濟解釋,《制度經濟學研究》,第4期(總第30輯);獲第八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優秀論文獎 2010,大規模誠信缺失為何出現在轉軌時期?一個基於微觀行為的解釋框架,《財經研究》第9期(與湯燦晴) 2010,審計市場競爭與審計合謀:歷史與理論考察,《審計與經濟研究》第5期(與湯燦晴) 2010,行為勞動經濟學:行為經濟學對勞動經濟學的貢獻,《經濟評論》第5期(與洪夏璇);獲中國勞動學會勞動科學教育分會2009年學術年會優秀論文獎 2009,扶弱抑強:組織中的資源分配歧視,《財經研究》第3期 ;獲第七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優秀論文獎 2009,科層組織中的合謀:理論發展與應用研究前景,《經濟管理》第6期(與湯燦晴); 人大復印資料《企業管理研究》2009(08)全文轉載 2009,組織中的派系斗爭及其控制,載《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第5期(與湯燦晴) 2008,行為勞動經濟學研究進展,《經濟學動態》第2期(與洪夏璇) 2008,市場化改革與政府退出——評《從政府信用到企業信用》,載張曙光(主編)《中國制度變遷案例研究 第6卷》,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8,公共選擇與和諧發展:理解中國經濟當前的問題和挑戰,《南方經濟》第7期(與李永傑) 2008,高等教育機會不平等問題,載《制度變遷、公共選擇與和諧發展》,中國經濟出版社 2007,政府撥款博弈中的拖延和等靠:一個模型分析,《財貿經濟》第2期 封面首篇文章;人大復印資料《財政與稅收》2007(05)首篇文章全文轉載 2007,監察合謀:懲罰、激勵與合謀防範,《管理工程學報》第3期(與嚴太華) 2007,基於文化價值觀招募的粗糙決策方法,《數學的實踐與認識》第8期 2006,純粹利己主義反思與經濟學方法論的二重性,《學術月刊》第8期 2006,公共管理領域監察合謀防範機制,《中國管理科學》第03期 2006,人員管理的經濟方法:過去的成就與未來的方向,《管理工程學報》第1期(與蒲勇健) 2006,科學理論、經濟現象與博弈模型,《經濟評論》第5期 2005,失業勞動力保留工資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中國軟科學》第1期 2004,組織中分權的若干問題研究,《經濟管理·新管理》第10期;人大復印數據《人力資源開發管理》2004(09)全文轉載 2004,人力資源管理的合約思想,《中國人力資源開發》第6期 2004,董事會與公司治理效率:已知與未知,《當代財經》第5期 2004, 私營企業「家族治理」鎖定現象的經濟解釋,《江蘇社會科學》第4期 2001,關系、法律與經濟效率,《經濟評論》第5期 2001,延期報酬理論及其在我國的應用,《經濟管理.新管理》第18期 ;人大復印資料《勞動經濟與勞動關系》2002(01)全文轉載 2001,農民會失業嗎?《改革與理論》第12期;人大復印資料《農業經濟導刊》2002(04)全文轉載 2001,重慶市的就業問題與人力資源開發,《人口與經濟》第3期 2000,經理備忘錄:變革時代的人力資源管理,《改革與理論》第4期;人大復印數據《管理科學》2000(08)全文轉載
④ 李仲生的學術成就
李仲生博士長期從事新興邊緣學科人口經濟學研究,出版專著《人口經濟學》等5部,合著1部,代表性日文專著《中國的人口變動──從人口經濟學角度分析》在2002年榮獲首屆日本「華人學術獎」。日本人口學會高度評價了這部學術專著,國內的人民日報、新華社和中共中央統戰部等數十家媒體和部門報道他的研究成果。日本著名人口學家佐佐木陽一郎指出:「這部專著以推行世界上最強有效的人口控制政策的中國人口問題為題,意義深遠,內容豐富,具有獨創性,正因為如此,他榮獲千葉大學社會文化科學研究科第一號經濟學博士的榮譽。」回國後主持教育部留學基金項目《中國人口與經濟發展》的研究,該研究成果2004年在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後受到廣泛關注,人民日報、《前線》雜志以及歐美同學會通訊等都為此作了書評。2006年在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專著《人口經濟學》,人民日報理論版、《中國人口科學》以及中國人口報等為此作了書評,同年該著作獲國家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中國人口學會第四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在人民日報理論版、《中國人口科學》、《求實》、《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國統計》、《中國人才》、《中國人力資源開發》、《人口與經濟》、美國《中國經濟評論》、日本《亞洲文化研究》以及日本《東瀛求索》等中外核心刊物和一般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人口經濟學的形成與發展》、《日本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及其變化》等120餘篇,代表性論文《中國的未來經濟發展與勞動力因素》獲國際優秀論文獎,總研究成果達400多萬字。在日本留學14年期間,曾參加過30多次在日本舉行的國際性學術會議和日本全國性學術會議,並多次提交論文發表演講。 1、《沒有播出的故事--半生博士夢》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傳記著作,2001年5月。
2、《中國的人口變動--從人口經濟學的角度分析》日本僑報社,2002年5月。
3、《人口經濟學》,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1、《中國的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載日本《城西大學經濟經營紀要》1995年。
2、《中國的鄉鎮企業和農村剩餘勞動力》,載日本《亞洲文化研究》1996年總第3期。
3、《中國經濟多重結構的變化》,載日本《亞洲文化研究》1997年總第4期。
4、《論人口過度增加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中國的人口變動和經濟成長》,載日本《亞洲文化研究》1998年總第5期。
5、《中國的出生力變動及其要因》,載日本《千葉大學社會文化科學研究》1999年總第3期。
6、《中國的將來人口和結構變動》,載日本《東瀛求索》1999年總第10期。
7、《中國的人口流動》,載日本《千葉大學社會文化科學研究》2000年總第4期。
8、《中國的將來人口變動和經濟發展》載日本《亞洲文化研究》2000年總第7期。
9、《中國的經濟轉換與僱用及失業》,載日本《亞洲文化》2000年總第24期。
10、《人口增長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原載《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1年第3期;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人口
與計劃生育》2001年第5期。
11、《中國的經濟開放與經濟型人口流動》,載《人口與經濟》2001年第6期。
12、《中國的人口增長和動態變化》,載日本《東瀛求索》2001年總第12期。
13、《中國的人口與經濟發展趨勢展望》載《經濟與管理研究》2002年第2期。
14、《中國的經濟增長及其人口因素》載日本《亞洲文化研究》2002年總第9期。
15、《日本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及其變化》原載《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2年第10期;轉載於中國文史出版社編《中國經濟技術
發展優秀文集(第一卷)》,2003年6月。
16、《轉軌時期的中國人口與經濟發展》載《西北人口》2002年第4期。
17、《人力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原載《人口與經濟》2002年增刊;轉載於北大學子編輯部編《北大學子》2003年第3期。
18、《人口經濟學的形成與發展》載《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2年第6期。
19、《中日企業在職教育培訓模式比較》載《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3年第1期。
20、《中國產業結構與就業結構的變化》載《人口與經濟》2003年第2期。
21、《中國的人口與經濟發展》載《中國當代思想寶庫》一書,2003年4月。
22、《中國如何應對21世紀人才大戰》載《中國留學生創業》2003年第5期。
23、《中國鄉鎮企業發展與影響因素》載《經濟與管理研究》2003年第3期。
24、《中國的經濟起飛與人口動態》載日本《亞洲文化研究》2003年總第10期。
25、《發達國家的人才競爭策略》載《中國留學生創業》2003年第8期。
26、《中國生育率轉變的因素分析》,載《西北人口》,2003年第4期。
27、《中國人口控制的人口效果》,載《中國統計》,2003年第12期。
28、《中國的未來經濟發展與勞動力因素》,載《中華名人文論大全》,2004年4月。
29、《經濟改革開放時期中國經濟圈的發展》,載《求實》,2004年第5期增刊。
30、《人口轉變與經濟發展》,載《跨世紀中國改革開放的理論與實踐》,2004年8 月。
31、《人口投資與經濟發展》,載《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4年第8期。
32、《人口質量與科技進步》,載《中國當代經典論文》,2004年9月。
33、《中國的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載《當代傑出管理專家人才名典 Ⅱ》,2004年9月。
34、《中國的人口增加與糧食供求》,載《當代中國科教文集》2004年9月。
35、《中國的經濟轉型與失業》,載《與時俱進 走向輝煌》,2004年9月。
36、《人口質量與勞動力素質》,載《中國人才》,2004年第10期。
37、《人口遷移與經濟發展》,載《當代中國百業英才業績·論文卷》,2004年10月。
38、《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發展》,原載《人民日報》理論版,2004年11月16日;轉載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編《人口與計劃生育》,2005年第2期。
39、《中國農村經濟發展與剩餘勞動力》,載《人口與經濟》,2004年第6期。
40、《人口質量與經濟發展》,載《中國改革發展理論文集》,2004年12月。
41、《人口老齡化與儲蓄消費》,載《歷史的回眸──共和國改革文集》,2004年12月。
42、《中國人口控制的人口經濟效益》,載《建國五十五周年優秀論文獲獎文庫》,2005年1月。
43、《人口發展與資源》,載《中國黨政經濟文獻》,2005年1月。
44、《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載《21世紀理論與發展優秀論壇精典》,2005年2月。
45、《試論鄉鎮企業就業與剩餘勞動力的關系》,載《學習和實踐「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2005年2月。
46、《論21世紀全球化的人才競爭策略》,載《新世紀人力資源開發與就業》,2005年2月。
47、《古典經濟學派的人口經濟理論》,載《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5年3月。
48、《人口轉變的模式與經濟發展》,載《中國當代思想寶庫》,2005年4月。
49、《人口與礦產資源、能源》,載《共和國的輝煌理論成果卷》,2005年4月。50、《人口分布與經濟發展》,載《當代專家論文精選》,2005年5月。
51、《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載日本《亞洲文化研究》(日文),2005年總第12期,2005年6月。
52、《人口與土地、森林資源》,載《當代創新專家文論大全》,2005年6月。
53、《人口與勞動力供給》,載《中流砥柱》,2005年9月。
54、《中國的消費水平與消費結構》,載《WTO與中國經濟》,2005年10月。
55、《論凱恩斯學派的人口經濟學說》,載《中華名人文論大全 Ⅱ》,2005年10月。
56、《論就業政策與充分就業》,載《中華名流世家──中華成功思想博覽》第二卷,2005年11月。
57、《論早期的經濟適度人口學說》,載《中國精神文明大典 論文卷》,2005年12月。
58、《工業化和人口城市化》,載《華夏名人論壇》第二卷,2005年12月。
59、《戰後發達國家的人口經濟發展》,載《新時期發展戰略的理論與實踐》,2005年12月。
60、《現代經濟適度人口學說》,載《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6年第1期。
61、《從蕭條到低速增長的日本經濟》,載《經濟與管理研究》,2006年第1期。
62、《西方就業理論的演進與發展》,載《感動中國 人民公僕》,2006年1月。
63、《生育率的經濟決策與經濟分析》,載《中國當代優秀領導理論文選》,2006年1月。
64、《美國的人力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載《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06年第2期。
65、《英國工業化時期的人口與經濟起飛》,載《文明中國──構建和諧社會的理論與實踐》,2006年3月。
66、《21世紀上半葉的中國經濟發展》,載美國《中國經濟評論》,2006年3月號第6卷第3期。
67、《蘇聯和東歐各國的人口經濟發展》,載《人口與經濟》2006年增刊,2006年4月。
68、《日本的工業化與人口城市化》,載《中華知名人物理論創新寶庫 論文全集》2006年4月。
69、《發展中國家的人口經濟發展》,載《西北人口》,2006年第3期。
70、《日本的人口轉變和戰後經濟復興》,載《中國創新報道論文集》2006年5月。
71、《日本企業的管理模式及其分析》,載《中國管理科學研究文獻》,2006年6月。
72、《死亡率轉變的經濟理論與分析》,載《中國科技發展精典文庫》2006卷,2006年6月。
73、《英國的工業革命與人口增長》,載《永葆共產黨人先進本色 文論集》,2006年6月。
74、《近代的世界人口與經濟發展》,載《感動中國──時代傑出新聞人物》(經典理論卷),2006年9月。
75、《對孩子數量和質量選擇理論的分析》,載《中華功勛人物論壇文庫》,2006年11月。
76、《日本人口學科體系對中國的啟發》,載《中國人口科學》,2006年第6期。
77、《20世紀前期發達國家的人口與經濟發展》,載《中華文明榜》,2006年12月。
⑤ 朱義坤的獲獎情況
(1)2015,廣東省首屆特支計劃「教學名師」。
(2)2014年,「CEPA條件下跨境法律人才培養的創新與實踐」獲廣東省第七屆教育教學成果獎(高等教育)一等獎。
(3)2013年,《董事會結構性偏見的心理學機理及問責路徑》獲第六屆中國高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科)三等獎。
(4)2011年,入選教育部2010年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NCET-10-0122)。
(5)2011年,《論董事問責的誠信路徑》獲廣東省2008-2009年度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6)2015年,《董事問責標準的重構》獲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7)2010年,獲「第五屆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
(8)2010年,「中國法全英教材系列」獲廣東省第六屆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
(9)2009年,《商法學:原理·圖解·實例》獲中國大學出版社協會教材獎一等獎。
(10)2010年,「盡快制定人口國際化條件下的外國人管理與服務地方性法規」的提案獲廣東省政協優秀提案獎。
(11)2006年,《簡明中國法》(英文版)獲司法部全國法學教材與科研成果優秀作品獎。
(12)1998年,《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經濟發展與法制轉型》獲廣東省第二屆人文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
(13)1996年,《海峽兩岸經貿關系與兩岸關系立法》獲中國「八五」科學技術成果證書。
⑥ 俞憲忠的學術成果
著作教材類
●學術著作:《現代市場經濟學》(獨立完成)
個人專著,45萬字,山東省第16屆精內品工容程獎,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8出版。
●學術著作:《流動性發展》(第1位)
獨立學術主筆,45萬字,國家社科基金資助項目最終成果,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1出版。
●通用教材:《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
主編,全國通用教材,30萬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6出版。
●學術著作:《中國個體經濟管理學》(第2位)
副主筆,28萬字,獲山東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專著三等獎,山東人民出版社1989.4出版。
●學術著作:《人口·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田雪原1、俞第3位)
主要撰稿人,全書50萬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12出版。
第三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與中國人口學會聯合頒發)。
●通用教材:《商品經濟學》
主編,全書共44萬字,海洋出版社1990.5出版。
●通用教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新編》
主編,全書共27萬字,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10出版。
●學術著作:《WTO與中國》(第2位)
主要撰稿人,全書30萬字,中國物資出版社2004年出版。
⑦ 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的下屬系部
西安交通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成立於1984年3月,其前身為成立於1979年的人口研究協會、1981年的人口研究中心。成立之初的目的主要是為接受聯合國人口基金的資助,在中國開展人口科學和計劃生育政策的研究,促進人口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經過20年的艱苦創業與發展建設,西安交大人口所已成為擁有一支高水平科研隊伍,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的人口研究機構。人口與發展研究所現有教師9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2名,講師2名,博士生導師3名。
研究所的創始人和名譽所長蔣正華教授和朱楚珠教授在技術人口學、人口與區域發展協調、女性人口等研究領域創建了中國人口研究的特色。 全所研究人員已完成科研項目近100餘項,其中「人口系統定量研究及其應用」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中國分區(區域)模型生命表」、「中國勞動就業與社會老年保障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中國女性人口」、「計生工作評估方法及計算機軟體包」、「計劃生育對中國婦女的雙面影響」、「中國兒童生存性別差異的研究與實踐」獲得第1-3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項,朱楚珠教授獲得第4屆中華人口獎,以及各類省部級科技進步和哲學社會科學成果獎20餘項。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已發表論文300餘篇,出版專著24部,在SCI/SSCI檢索的英文期刊上已發表論文20餘篇,在國際會議上發表論文40餘篇。
研究所自成立後相繼招收碩士生和博士生,至今為止已培養畢業的博士有40餘名,碩士有70餘名,幹部專科和專業證書畢業生150多人。研究所擁有聯合國人口基金資助的外文書刊和積累的中文資料約7000餘冊,設人口與社會發展重點實驗室和女性人口研究中心。 西安交通大學亞歐研究所由西安交通大學、香港政策研究所、西安滻灞河管委會等合作建設,研究所設在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
進入新千年,隨著當代世界政治格局和經濟形勢的變化和發展,歐亞問題日益得到各方面的關注。我國與歐亞各國的交流與合作、西安與歐亞大陸橋沿線區域和城市的交往也成為經濟界和學術界的熱門話題。西安交通大學亞歐研究所是一個以推動文化、教育事業發展為主旨的教育研究機構。通過多角度、多層次的專題研究與人才培養共同推進歐亞大陸橋國家、地區之間的合作與經濟發展,同時為每年在西安舉辦的「歐亞經濟論壇」提供智力支持。 西安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的前身是高等教育研究室,始建於1984年10月,1987年6月擴建為研究所。范效良研究員、朱繼洲教授、張發榮研究員等先後擔任高等教育研究所的領導職務,現任所長為陸根書教授。高等教育研究所著重研究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和我校改革中的一些重要的理論與實際問題。經過近20年的發展,在教育經濟與管理研究、大學學習學研究、高等教育史(尤其是西安交通大學校史研究)、大學生心理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與優勢。
998年經陝西省學位辦批准,高等教育研究所設立了「高等教育學」碩士點,下設「學位與研究生教育」、「高等工程教育管理」、「教育經濟學」、「國防教育」等研究方向。該碩士點自設立以來,一直呈現蓬勃發展的良好勢頭,生源質量不斷提高。2004年經教育部批准,與學校軍事教研室合作開辦「高等教育學(國防教育)」專業碩士學位點,為普通高等學校培養國防教育師資。除了開辦「高等教育學」碩士點,高等教育研究所還與我校其他有關單位聯合開展「職業教育學」、「教育技術學」等碩士點的建設工作。 有著百年悠久歷史的西安交通大學是中國西部地區首家MPA教育試點單位。西安交通大學MPA教育中心創建於2001年3月,它以培養面向21世紀的中國高層次的應用型、綜合型、專業化的職業公共管理人才為目標,致力於提高MPA學員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為提升我校公共管理學科的綜合實力,奠定MPA教育的堅實基礎,學校在管理科學與工程、公共管理兩個學科的基礎上組建了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由我國著名人口經濟學家、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蔣正華教授擔任院長。學院還聘請了一批國外知名學者作為客座教授。
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MPA教育中心,在整合全校師資力量和資源,依託管理學、應用經濟學、公共行政學、信息科學等多種學科的整體優勢下,為我院MPA教育構建了更為寬廣的體制平台和學術平台,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MPA教育中心自成立以來,本著科學的教學理念,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向MPA研究生提供獨特的培訓計劃,嚴肅認真的教育教學以及一流的學習環境和氛圍,辦學上突出研究與應用導向、國際化等特色,高起點、高標準的建設MPA專業學位點。 西安交通大學中國西部發展研究中心於1998年9月成立,中心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動員和集中可利用的資源和人才,緊密聯系西部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研究加快中國西部發展問題,並將理論研究、政策研究、資訊提供與西部發展的實際有機結合起來,為中國西部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獻計獻策。 中心緊隨西部發展大潮,提供理論支持、促進觀念更新,為西部大開發鼓與呼。
中心廣泛開展學術交流,邀請各級領導和專家學者訪問講學、專題調研,組織舉辦各類研討會、報告會,為政府部門制定政策提供理論依據,為企業等實際工作部門提供咨詢和策劃。
中心辦有《西部發展論壇》雜志和「西部秀網」網站,大力宣傳中央的路線、方針、政策;展示西部各省、區、直轄市的開發思路和舉措,推介西部,促進合作;謳歌西部改革與發展、開放與開發、百業人才,匯集天下高論妙策,促進西部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設立的培訓機構。該中心以培養面向21世紀的高素質的「應用型、綜合型、專業化」的高級公務人員隊伍為目標,整合學校一流的師資力量、設計有完善的學科體系、靈活的培訓計劃。作為西安交通大學公管學院的培訓機構,高級公務人員培訓中心將不斷探索公務人員培訓的新模式和新方法。
⑧ 王樹新的工作經歷
1978年10月調入北京經濟學院在原單位曾多次評為優秀黨員、優秀教師、優秀青年、先進工作者;
1984年6月評為北京經濟學院優秀黨員;
1985年評為北京經濟學院先進科研工作者;
1986年評為北京經濟學院優秀黨員;
1986年10月評為北京經濟學院優秀教師;
1988年《新生勞動力培養費用調查研究》獲國家教委優秀成果獎,同年獲經濟學院優秀成果1等獎;
1991年2月因在北京人口控制中貢獻突出,被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評為「北京市計劃生育先進工作者」;
1991年12月《北京人口老齡化與老年人口生活質量研究》獲北京市第2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1等獎;
1994年月《論開發利用輕齡老年人力資源》獲首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2等獎、中國老年學研究10年優秀成果獎;
1995年《北京婚姻家庭婦女地位》專著獲北京優秀圖書1等獎;
1996年12月《北京婚姻家庭婦女地位》獲北京市第4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2等獎;
1998年5月《中國貧困地區勞動力資源開發利用》獲第2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2等獎;
2000年5月評為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先進科研所長;
⑨ 翟振武的成就榮譽
翟振武全程參與了中國人口學第一屆及以後各屆所有本科生的教學培養工作,創造性地將現代人口分析技術大量引入教學中,加快了我國人口學在技術方法方面與國際接軌的速度。翟振武教授主編的《現代人口分析技術》成為中國第一本高級人口分析方法方面的專業教材;主編的《人口學專業課程教學大綱》創建了完整的課程和教學體系,成為中國人口學教學和學科體系發展過程的一個里程碑,並因此獲得第一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在對中國人口問題的研究中,他發表了100多篇學術論文,主編和參編了二十幾部著作,提出了許多有影響的、公認的創新性理論和觀點,豐富了人們對中國人口發展規律的認識。他的研究成果4次獲得省部級一等獎,6次獲得省部級二等獎。2005年獲中國人口學界最高成就獎——中華人口獎。
為黨和國家在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上提供政策咨詢、建議和智力支持,也是翟振武同志的突出貢獻之一。他主持的 「中國社會撫養費」的調研項目,所獲結論為國家人口計生委在「二胎生育間隔」等重大生育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方面提供了重要參考,並為中國政府在國際人權領域的斗爭提供了有效的智力支持。他是國家人口發展戰略課題中「1990年代中國生育水平研究」子課題負責人,「人口態勢組」分報告撰寫組負責人,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總報告參與者,直接為國家人口戰略的重大決策提供了學術支持。
《南方周末》刊登了一篇報道《人口爆炸的「引線」已經拆除——專家解讀第六次人口普查》,介紹了中國人民大學人口學院院長翟振武等幾位人口專家的一些觀點。
這篇報道說:「中國人民大學人口學院院長翟振武的觀點,代表了學界很多人的注意力所在:『人們應更關注老齡化的問題,更關注年輕勞動力後續下降太快的問題。』……翟振武說,目前中國人口的老齡化已經達到13%,再過十多年就會達到20%,老齡人口從10%增加到20%只用了20多年,而歐洲達到這個水平用了近60年,法國用了100年。他們的老齡化與工業化進程、城市化進程相伴隨進行,時間也比較長。中國在這么短時間迎來快速的老齡化,物質准備和制度准備有所不足,完全是『未富先老』。」
⑩ 楊軍昌的人生經歷
1996年楊軍昌從石阡縣調入貴州大學後,把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了對貴州人口與發展領域的諸多問題研究中。他撰寫了《面向21世紀的貴州人口與發展問題研究》、《貴州民族地區的人口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中國方誌學概論》《西南民族地區人口與出生性別比失調問題研究》、《區域人口與社會發展問題研究》等學術專著,發表人口學方面的學術論文40多篇,其中包括《婦女研究》《中國人口科學》《中央民族大學學報》等重要學術期刊。他還獨立主持過國家社科項目1項,貴州省社科規劃、省教育廳、省「五個一」、省人口發展戰略招標、省人口理論等項目17項,先後獲得了中國人口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貴州省第二屆人口獎科學獎、貴州省首屆高校人文社科課題優秀成果一等獎、貴州省社科三等獎等獎項。
楊軍昌教授最初對人口學的了解,是從1986年至1996年在石阡從事人口志的編寫和協助分管計劃生育工作的縣長處理政務開始的。1999年,楊軍昌在著名人口學家呂左教授的幫助下真正涉入了人口學領域的研究。對於畢業於歷史學專業的楊軍昌來說,36歲改行,無疑是件考驗人的難事。在十年的基層工作中,楊教授編撰過人口志、軍事志、地理志、財政金融志、教育志、司法志、民族志、學校志等方誌,也曾協助縣長、副縣長處理過農業、工交、財稅、文教衛體等方面的政務。他充分利用自己的閱歷經驗,選擇了將與人口學相關的知識聯系起來,從文理結合、多學科交叉研究路徑。由於其刻苦鑽研、勤奮治學,很快就完成了學習與研究重點的轉移,一年內便在《貴州社會科學》、《中國地方誌》等刊物上發表了《西部大開發與農村人口問題》等人口學研究論文。
2000年,楊軍昌擔任貴州大學人口研究中心的負責人,他連續申報了幾個相關的省級課題,在大量的第一手調查材料基礎上,撰成了《貴州民族自治地區的人口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一書,在書中分析、探討並提出了在堅持黨的民族政策不變的前提下,怎樣因時因地調整民族地區的人口政策等系列的有創建性的觀點和對策。
在教學中,被學生稱為「亦師亦友」的好老師!楊軍昌十分強調共同學習,共同進步。他的參與式教學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思維,與學生產生共鳴,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學到知識。
楊軍昌在教學科研中,非常注重學科交叉性,注重學科的前沿和社會的熱點、難點問題,強調學術的「經世致用」與資治效果。除上述研究外,楊軍昌在農村貧困人口與反貧困、人口安全與全面小康建設、出生性別比失調與和諧社會建構、民族文化與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老年人口問題與農村社會保障、人口法律法規等問題均有較深的思考,並相繼發表了系列研究文章,曾多次參加省內外重大學術交流活動,應邀到湖南吉首大學、貴陽市、黔西南州等地作人口學專題報告和遠程教育講座,他的一些研究成果如《黔東南州出生性別比調查分析》、《貴州省農村特困人口移民搬遷與安置問題研究》等為貴州省有關人口與發展工作提供了有價值的理論鋪墊,被公認為是貴州人口學理論研究的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