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颶風形成與發展
美國國家颶風中心(National Hurricane Center,NHC)2005年8月23日發布,第12號熱帶低壓已在巴哈馬東南方海域上形成,實際上是由第10號熱帶低壓的殘余所形成,但第10號熱帶低壓殘余的一個中層渦度與另一個擾動合並後發展成熱帶低壓,所以,稱為第12號熱帶低壓。這個系統於8月24日早上增強為熱帶風暴卡特里娜,接著在8月25日持續增強為颶風,於當天18:30在佛羅里達州哈蘭達海灘和Aventura間登陸。
圖7-2 美國卡特里娜颶風路徑
(據2005年10月維基網路)
卡特里娜穿越佛羅里達州南部後進入墨西哥灣。在墨西哥灣超過32℃的海水溫度、微弱的垂直風切變和良好的高空輻散下,卡特里娜迅速增強為一個5級颶風,近中心最高持續風速為150n mile/h。隨著卡特里娜再次靠近美國,因台風眼壁更替周期而減弱,最終在8月29日以3級颶風的強度登陸路易斯安那州,之後系統加速向東北移動,於8月31日在俄亥俄州轉化為一溫帶氣旋。
⑵ 颶風形成原因是
1、科里奧利力
熱帶氣旋(颶風)的形成受到科里奧利力(地球自轉)的影響。驅動熱帶氣旋運動的原動力一個低氣壓中心與周圍大氣的壓力差,周圍大氣中的空氣在壓力差的驅動下向低氣壓中心定向移動,這種移動受到科里奧利力的影響而發生偏轉,從而形成旋轉的氣流,這種旋轉在北半球沿著逆時針方向而在南半球沿著順時針方向,由於旋轉的作用,低氣壓中心得以長時間保持。
2、暖水
造成海面低氣壓區的溫暖海水是颶風形成的關鍵因素。
台風和颶風都是發生的熱帶海洋上空的強烈空氣漩渦,因發生的地域不同,名稱各異。
出現在西北太平洋和我國南海的強烈熱帶氣旋稱為"台風";發
生的大西洋、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東部的稱為"颶風";
在印度洋、孟加拉灣的叫"熱帶風暴";
在澳大利亞則稱為"威力o威力"。
根據中國氣象局的規定,人們所慣稱的台風,現改稱為熱帶氣旋。全球每年出現的熱帶風暴(含台風的和颶風)大致有約80個,其中大約76%發生在北半球。
我國沿海、中美洲、加勒比海,是經常受台風和颶風襲擊的地帶。台風是最強烈的災害性天氣系統。
它常常帶來狂風暴雨,海潮侵襲造成大范圍的洪澇災害和局部地區風暴潮、海嘯、山崩、泥石流和滑坡等嚴重的自然災害。每年全球由台風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為60-70億美元,人員死亡約20000人。
⑶ 台風和颶風的區別
台風和颶風本質上是一樣的,台風和颶風都是指風速達到33米/秒以上的熱帶氣旋。
一、台風和颶風的區別:
1.發生地點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包括南中國海和東中國海稱作台風。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氣旋則稱颶風。也就是說在美國一帶稱颶風,在菲律賓、中國、日本一帶叫台風。
2.評判標准不同
(1)台風標准:
國際慣例依據其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分為:
熱帶低壓(Tropicaldepression),最大風速6~7 級,(10.8~17.1 m/s);
熱帶風暴(Tropicalstorm),最大風速8~9 級,(17.2~24.4m/s);
強熱帶風暴(Severe tropical storm),最大風速10~11 級,(24.5~32.6m/s);
台風(Ty-phoon),最大風速12~13級,(32.7~41.4m/s);
強台風(severe typhoon),最大風速14~15級(41.5~50.9m/s);
超強台風(Super Typhoon),最大風速≥16級(≥51.0m/s)。
(2)颶風標准:
一級颶風:持續風速74-95英里/小時;
二級颶風:持續風速96-110英里/小時;
三級颶風:持續風速111-130英里/小時;
四級颶風:持續風速131-155英里/小時;
五級颶風:持續風速大於155英里/小時。
3.台風和颶風表示風力大小的計量方法和單位也往往不同
(1)美國聯合台風警報中心(JTWC),採用1分鍾平均風速評定熱帶氣旋強度。所謂一分鍾平均風速,就是指熱帶氣旋近中心低層風力是在1分鍾內的平均風速,其數值相對較高。
而中國氣象局採用2分鍾平均風速,對同樣強度的台風其標注出來的數值通常會偏小。
這也是通常人們誤解颶風比台風強的一個原因。
(2)台風習慣使用的單位是風力多少級或每秒多少米(m/s),而颶風習慣用每小時多少公里或海里或英里。
二、台風和颶風的形成
台風和颶風的形成原因是相同的。台風和颶風發源於熱帶海面,那裡溫度高,大量的海水被蒸發到了空中,形成一個低氣壓中心。隨著氣壓的變化和地球自身的運動,流入的空氣也旋轉起來,形成一個逆時針旋轉的空氣漩渦,這就是熱帶氣旋。只要氣溫不下降,這個熱帶氣旋就會越來越強大,最後形成了台風和颶風。
(3)颶風2016成果展擴展閱讀:
在北半球,台風呈逆時針方向旋轉,而在南半球則呈順時針方向旋轉。它一般伴隨強風、暴雨,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財產,對於民生、農業、經濟等造成極大的沖擊,是一種影響較大,危害嚴重的天然災害。
而如果沒有台風的話,後果可能會非常嚴重,不會存在所謂的溫帶,地球的環境也會呈現兩極化,熱的地方更熱,冷的地方更冷,所以台風實際上維護了地球的熱平衡,它將地球所產生的熱量進行了重新分配,從而形成了我們現在這個大自然。所以我們這個世界,從來沒有什麼是絕對性的,對於台風和颶風來說,同樣也是如此。
⑷ 颶風是怎麼形成的
颶風就是台風,只是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稱呼。
台風的成因,至今仍無法十分確定,但已知它是由熱帶大氣內的擾動發展而來的。在熱帶海洋上,海面因受太陽直射而使海水溫度升高,海水容易蒸發成水汽散布在空中,故熱帶海洋上的空氣溫度高、濕度大,這種空氣因溫度高而膨脹,致使密度減小,質量減輕,而赤道附近風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發生對流作用,同時周圍的較冷空氣流入補充,然後再上升,如此循環不已,終必使整個氣柱皆為溫度較高、重量較輕、密度較小的空氣,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熱帶低壓」。然而空氣之流動是自高氣壓流向低氣壓,就好像是水從高處流向低處一樣,四周氣壓較高處的空氣必向氣壓較低處流動,而形成「風」。在夏季,因為太陽直射區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東南信風越過赤道轉向成西南季風侵入北半球,和原來北半球的東北信風相遇,更迫擠此空氣上升,增加對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方向不同,相遇時常造成波動和旋渦。這種西南季風和東北信風相遇所造成的輻合作用,和原來的對流作用繼續不斷,使已形成為低氣壓的旋渦繼續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氣加快向旋渦中心流,流入愈快時,其風速就愈大;當近地面最大風速到達或超過每秒17.2米時,我們就稱它為台風。
從台風結構看到,如此巨大的龐然大物,其產生必須具備特有的條件。
一、要有廣闊的高溫、高濕的大氣。熱帶洋面上的底層大氣的溫度和濕度主要決定於海面水溫,台風只能形成於海溫高於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內的海水水溫都要高於26℃-27℃;
二、要有低層大氣向中心輻合、高層向外擴散的初始擾動。而且高層輻散必須超過低層輻合,才能維持足夠的上升氣流,低層擾動才能不斷加強;
三、垂直方向風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層空氣相對運動很小,才能使初始擾動中水汽凝結所釋放的潛熱能集中保存在台風眼區的空氣柱中,形成並加強台風暖中心結構;
四、要有足夠大的地轉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轉作用有利於氣旋性渦旋的生成。地轉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於零,向南北兩極增大,台風基本發生在大約離赤道5個緯度以上的洋面上。
⑸ 颶風的形成過程
發生在大西洋、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氣旋稱為颶風。颶風通常發生在夏季和早秋,它來臨時常常電閃雷鳴。在僅僅一天內,颶風就能夠釋放出大量的能量,而這些能量足以滿足整個美國約六個月電的需要量。
世界氣象組織對熱帶氣旋的定義和分類標準是,按熱帶氣旋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力將熱帶氣旋劃分為四級:風力<8級為熱帶低壓;風力8~9級為熱帶風暴;風力10~11為強熱帶風暴;風力12級為台風或颶風。
颶風和台風都是指風速達到33米/秒以上的熱帶氣旋,只是因發生的地域不同,才有了不同名稱。出現在北太平洋西部和我國南海的強烈熱帶氣旋被稱為「台風」;發生在大西洋、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和北太平洋東部的則稱「颶風」。颶風在一天之內就能釋放出驚人的能量。
颶風形成需要三個條件:溫暖的水域;潮濕的大氣;海洋洋面上的風能夠將空氣變成向內旋轉流動。
在多數風暴結構中,空氣會變得越來越暖並且會越升越高,最後流向外界大氣。如果在這些較高層次中的風比較輕,那麼這種風暴結構就會維持並且發展。在颶風眼(即颶風中心)中相對來說天空比較平靜。最猛烈的天氣現象發生在靠近颶風眼的周圍大氣中,稱之為(颶風)眼牆。在眼牆的高層,大多數空氣向外流出,從而加劇大氣的上升運動。
颶風產生於熱帶海洋的一個原因是因為溫暖的海水是它的動力「燃料」。由此,一些科學家就開始研究是否變暖的地球會帶來更強盛的、更具危害性的熱帶風暴。 科學家們認為,迄今為止,歷史上的颶風資料還沒能提供證據表明地球變暖和颶風之間有什麼聯系。美國國家颶風中心的Edward Rappaport說,「在1995年前的4到5年的時間里,颶風活動相當活躍。盡管其後的兩三年是颶風活動的間歇期,然而現在我們又面臨颶風比較活躍的年份。至少從這一點上,就很難說明在全球變暖和颶風之間有關系了。」有一項研究指出,展望下個世紀的颶風將比現在的颶風強度強20個百分點。 一些研究結果表明諸如「拉尼娜」和其它一些大的天氣系統給人類所帶來的影響將會超過全球變暖帶來的任何影響。大多數的氣象學家相信地球看起來正在變得越來越熱。他們認為二氧化碳和來自大氣層的所謂溫室氣體正在使地球變得越來越暖。研究人員警告說人們必須要認真思考幾十年甚至幾個世紀後,全球氣候變化的問題了。需要指出的是,一個天氣氣候事件,比如強烈的颶風或是颶風活躍的季節,並不能說明全球氣候已經變暖了。
⑹ 美國卡特里娜颶風中美國政府公關的得
新奧爾良市遭遇「卡特里娜」侵襲後,一度變成沒有法制保障的水城,搶掠等犯罪事件時有發生。政府被指責對天災反應遲緩,和種族歧視。美國白宮開始一系列公關行動 場被美國媒體用"卡特里娜門"來稱呼的危機事件,使布希政府面臨著被認為是自20世紀70年代"水門事件"以來美國政治穩定所面臨的最大挑戰.一場區域性自然災害,逐漸演變成包括經濟穩定,社會安全,政府信譽為內容的復合型危機,無論是救援工作的官僚主義還是由颶風暴露出來的種種社會問題,都讓布希政府及相關官員飽受指責.如何應對這場危機 現在,讓我們看看由美國總統布希以及他的幕後龐大的公關隊伍共同上演的一場讓人眼花繚亂的公關秀.
一,否認
危機傳播研究專家威廉 L 班尼特認為,危機公關的第一個戰略是否認.布希政府就採用了否認戰略.
否認分為簡單否認和轉移視線兩種.轉移視線的好處在於它可以把個人或組織描繪成不公正環境的犧牲品,以引起人們對替罪羊的直接責問.隨著"卡特里娜"災後救援不力的報道頻頻見諸報端,輿論壓力也日漸日盛.民意調查顯示,布希的支持率在最近幾次調查中已經降到了擔任總統以來的最低點.布希政府9日宣布就地召回聯邦緊急措施署署長邁克爾 布朗,試圖轉移視線,以此稍稍平息公眾怒氣.但是直接導致布朗被召回的不是救災不力,行動遲緩,指揮混亂,而是美國媒體對布朗"職業水準"的揭露.美國《時代》周刊指出,身為聯邦緊急措施署署長的布朗根本不具備專業的應急培訓.布朗在官方網站的資料顯示他曾經擔任過埃德的"緊急設施助理主管",但《時代》求證表明,他擔任的只是"主管的助手".埃德蒙市政府發言人告訴《時代》,"所謂助手更像是實習生的概念".
二,逃避
第二個戰略是逃避責任.這是最復雜的策略.這個策略有四個方面的戰術差異:(1)不可能性:在危機狀態發生,由於信息不對稱,並不是由組織內部自身的原因而導致危機的發生.(2)刺激:行為自有害因素產生的起始而發生,這樣,這種行為天生具有防禦性.(3)偶發性:危機發生時往往不被人注意,總存在緩和敵對行為的可能.(4)良好意圖:壞的事件發生,但它總預示著好的真摯的解決意圖.在此,美國政府利用的是第一種戰術.
美國國土安全部秘書長邁克爾 謝托夫在公開解釋聯邦政府為什麼會在應對"卡特里娜"颶風危機時反應不夠及時時說:這場風暴是難以預料的,而且政府沒有想到固守新奧爾良的堤壩會大面積倒塌.雖然媒體和民眾依然不依不饒,但是,勿庸置疑,美國官方和民間的僥幸心理也的確是造成災後損失重大的原因之一.
三,減少敵意
班尼特第三個戰略是減少敵意.他提出六個戰術方法,以使組織減少其責任,保護其聲譽和形象.這六種戰術是:援助,最小化,區分,超脫,反擊,補償.援助是指為了補償受害者的損失,而採取的救助措施.最小化包括減少或者輕描淡寫錯誤行為,以使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區分是指把人為錯誤,與社會大環境的深層次矛盾區別開來.超脫是指向人們描繪一種美好前景或新的發展機會,而不是局限於危機事件.反擊法就是進行申辯和分散公眾注意力.補償包括直接向受害者提供幫助,以減輕其痛苦.總而言之,這一戰略就是從各個方面減少錯誤行為傳播的范圍和程度.
美國南部路易斯安那州官員15日宣布,該州因"卡特里娜"颶風死亡的人數已升至792人.當晚,美國總統布希在一次全國性的電視講話中向遭受"卡特里那"颶風災難的路易斯安那州的國民許諾:聯邦政府將承擔因颶風造成的大部分損失,並安撫說:"在前進的道路上,你們不會孤單."另據報道,美國總統布希 9月23日簽署了金額為61億美元的災後緊急減稅法案,以幫助卡特里娜颶風災民度過難關.61億美元的災後緊急減稅法案,對那些為災民提供住處的居民給予減稅優惠,同時允許災民可以提前從銀行退休賬戶中取錢,而不用繳納罰金.法案還保證受災家庭不會因為失業而喪失兒童退稅額等稅務福利.政府的種種援助和許諾,不僅安撫了民眾也實在地為他們解除了一些後顧之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們的怨恨和敵對心理.
四,亡羊補牢
第四種戰略是亡羊補牢.這種戰略是通過制定相關法律,規定來減少以後類似事件的發生.這種亡羊補牢式的做法,與上面提到的補償的區別,在於它是針對未來的,而補償則針對當前的損失.
15日,布希任命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消防局長戴維 保利森為代理署長,取代引咎辭職的布朗.布希說,國土安全部不久將對美國所有大城市的防災和災難救援計劃進行檢討和審查.這多少也回應了民眾對美國有效地對付恐怖襲擊威脅而進行的機構改組和轉型的疑問.
五,自責
第五個戰略是自責.這項戰略包括道歉,懺悔和尋求公眾的寬恕.班尼特認為,其它戰略必須互相依賴,而這項戰略可以單獨發揮作用.
面對持續不斷的尖銳批評和任職以來最低的支持率,布希已於13日承認自己應為聯邦政府處理"卡特里那"颶風災難不力承擔責任.
六,人性化
據美國《國家詢問報》9月23日報道,因為政府對"卡特里娜"颶風救援不力,美國總統的聲望一路下跌,加上駐伊美軍傷亡不斷上升,更使民眾對他的支持率降到了谷底.布希為此相當煩惱,並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為了舒緩郁悶的心情,已經戒酒快20年的布希又開始"借酒消愁",這讓美國第一夫人勞拉非常憂心.《國家詢問報》向讀者展示了一個承受著巨大壓力,深深自責的總統,把高高在上的總統塑造成了一個善良的煩惱的平常的丈夫.對於一個已經很自責很煩惱的像大家一樣的平常人,雖然犯了錯誤,但是我們何必過分"苛求"呢
從某種意義上講,美國政府努力進行危機公關,不單是為了組織和引導公眾度過眼前的危機,也是在為了使自己度過執政的危機,或者化危機為轉機,重塑一個負責任,強有力的政府形象.所以,政府的危機公關比一般的公關行為更具有生死攸關的決定意義.做好了,可以化險為夷轉危為安;做砸了,可以"一招置人死地".所以,作為政府危機公關的主體——政府組織,應該對於危機公關有更多的認識和重視.
總結由"卡特里娜"颶風引起的美國政府的公關危機事件,我們可以看到美國政府雖然錯過了危機處理的最容易的時期——危機潛伏期,在危機突發期表現也不盡如人意,但在危機蔓延時期的表現卻得分很高.同時,就在危機解決階段,新一場颶風"麗塔"又在美國沿海登陸,這在為美國民眾檢驗政府在"卡特里娜"颶風後的言行提供了一個絕佳時機的同時,也為美國政府重塑一個關心民生疾苦的有責任的政府形象提供了絕好機會.所以,這一次,人們看到了一個更加積極,動作頻頻的布希政府.
⑺ 颶風是怎樣形成的
颶風的成因:
1、科里奧利力
熱帶氣旋(颶風)的形成受到科里奧利力(地球自轉)的影響。驅動熱帶氣旋運動的原動力一個低氣壓中心與周圍大氣的壓力差,周圍大氣中的空氣在壓力差的驅動下向低氣壓中心定向移動,形成旋轉的氣流,這種旋轉在北半球沿著逆時針方向而在南半球沿著順時針方向,低氣壓中心得以長時間保持。
2、暖水
造成海面低氣壓區的溫暖海水是颶風形成的關鍵因素。
3、危害
一些科學家就開始研究是否變暖的地球會帶來更強盛的、更具危害性的熱帶風暴。大多數的氣象學家相信地球看起來正在變得越來越熱。他們認為二氧化碳和來自大氣層的所謂溫室氣體正在使地球變得越來越暖。
(7)颶風2016成果展擴展閱讀:
颶風的防禦措施:
1、提前進行准備工作,遠離海岸,躲進堅固的避風所。
2、颶風警報通常在其可能到來前24小時發布,這時,要開始加固門窗,房頂,儲備好飲用水、食品、衣物、和照明用具。
3、遠離海濱,河岸,這些地方都將會被破壞得很嚴重,並伴隨有洪水和大浪;逗留在此,會造成生命危險。如在海上行進,要放下船帆,封住船艙,把所有的工具收藏好,如有可能,盡快離開台風經過的區域。
4、最好獃在堅固的建築物里或地下室中,如果沒有堅固的建築物,則躲到颶風庇護所,走前別忘了切斷屋中的電源。
5、不要在刮颶風時行走,那是是極度危險的,如果迫不得已,應躲開颶風即將經過的路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颶風
⑻ 美國颶風與中國台風有什麼區別
台風與颶風的區別:
1、定義不同:在北太平洋西部、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發生的熱帶氣旋稱為台風;而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東部的熱帶氣旋則稱為颶風。
2、發生地點不同:熱帶氣旋在美國一帶稱颶風,在菲律賓、中國、日本一帶叫台風。
3、來源不同:
(1)颶風一詞源自加勒比海言語的惡魔Hurican,亦有說是瑪雅人神話中創世眾神的其中一位,就是雷暴與旋風之神Hurakan。而台風一詞則源自希臘神話中大地之母蓋亞之子Typhon,它是一頭長有一百個龍頭的魔物,傳說其孩子就是可怕的大風。
(2)關於「台風」的來歷,有兩類說法。第一類是「轉音說」,包括三種:一是由廣東話「大風」演變而來;二是由閩南話「風台」演變而來;三是荷蘭人佔領台灣期間根據希臘史詩《神權史》中的人物泰豐Typhoon命名。
第二類是「源地說」,由於台灣位於太平洋和南海大部分台風北上的路徑要沖,很多台風都是穿過台灣海峽進入大陸的,所以稱為台風。「台風」是音譯詞,英文中typhoon是根據中文粵語發音toi fong音譯至英文,再進入普通話詞彙中的。
台風分類
過去我國習慣稱形成於26℃以上熱帶洋面上的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s)為台風,按照其強度,分為六個等級:熱帶低壓、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台風、強台風和超強台風。
根據中國氣象局「關於實施熱帶氣旋等級國家標准」GBT 19201-2006的通知,熱帶氣旋按中心附近地面最大風力劃分為六個等級:
熱帶低壓(Tropical depression),最大風力6~7級,(10.8~17.1米/秒);
熱帶風暴(Tropical storm),最大風力8~9級,(17.2~24.4米/秒);
強熱帶風暴(Severe tropical storm),最大風力10~11級,(24.5~32.6米/秒);
台風(Typhoon),最大風力12~13級,(32.7~41.4米/秒);
強台風(Severe typhoon),最大風力14~15級(41.5~50.9米/秒);
超強台風(Super Typhoon),最大風力≥16級(≥51.0米/秒)。
⑼ 颶風的破壞力到底有多強,它的形成需經歷哪三個階段
在地球上的各類自然災害之中,颶風算得上是破壞力極強的一種,因為它的出現往往都不是最低級別,總會給被波及到的區域帶來一些災難性、甚至是毀滅性的破壞。因為颶風的發生地原因,我們很多人對它的認識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為什麼5級被定義為颶風最具破壞性的等級,而超強台風卻被定義為最大風速大於或等於16級。然而,颶風、台風,甚至是旋風,事實上其本質都是熱帶氣旋,盡管它們被賦予了不同的等級分類定義。那麼,颶風到底有多強,它的形成過程需要經歷哪些階段?
颶風到底有多強
就本質而言,颶風其實就是一種熱帶氣旋風暴,只是這個旋轉風暴系統可長達數百英里。在對颶風規模的等級分類中,五級颶風就是一種沒有上限、最低風速可達到每小時251公里的級別。從理論上來講,足夠強大的颶風足以從海水中吹走一部分水,這也是為什麼颶風只有熱量和水這兩種成分的原因。隨著全球氣候變暖,我們的海洋也可能會隨之而變得更加溫暖,颶風要獲得強度,溫水這種燃料便能決定風速可以達到多快,這也是科學家們預測以後遇到的風暴會比之前更加強烈的理論依據。盡管在我們的物理學中,科學家們根據地球目前的海洋和大氣條件,給出了颶風預估最大潛力的限制值為每小時305公里,但這個所謂的上限卻並不意味著絕對有效。
颶風的潛在最大強度,可能會隨著全球變暖而上升,科學家們通過一組數字在來體現氣候對颶風帶來的影響,當我們的熱帶海洋溫度每增加1攝氏度,那麼颶風的最大風速就會相應增加大約5%的樣子。或許,有人會感到困惑,為什麼有的颶風可以達到比5級更高的風速,卻沒有被命名為6級、甚至是更高級別的颶風?科學家表示,颶風的風速一旦達到5級狀態,那麼它將帶來的破壞性無意是巨大的,更大數字的定級並沒有實際意義。或許很多人有所不知,在財產破壞和生命損失方面,水比風具有的破壞力更大。並且,劃分颶風等級的意義在於測量風力可能造成的傷害程度,當風速超過每小時251公里的時候,它所帶來的傷害是大致相同的,因此,我們更需要關注的是它所帶來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