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馬蒂斯的王者之悲是什麼意思
這幅《王者之悲》又叫《國王的遺憾》。是馬蒂斯的彩色剪紙的代表作之一。《國王的遺憾》(1952)是馬蒂斯彩色剪紙的代表作之一。馬蒂斯的藝術風格是單純、簡潔、清晰,以線和色塊構成藝術形象。
畫面上有三個不同色塊構成的抽象的類似人的形象,中間黑色塊是個懷抱提琴的人物。畫家的目的是通過黑、白、綠、黃和紅、藍色塊及線條的並置與對比,表達出自己愉快歡樂的心情。
(1)馬蒂斯訪華成果擴展閱讀
這幅畫的題材尚不明確,它可能受到「大衛王的遺憾」這一故事的啟發,也可能描繪的是「莎樂美為希律王跳舞」的情節。
前者是《聖經·舊約》中的一個故事,據記載,古以色列國王大衛因童年殺死了菲利士的勇士歌利亞而抱憾終生。後者是《聖經。新約》中的故事。
說的是在希律王生日時,其侄女莎樂美為他跳舞祝壽,國王非常高興,便許諾將滿足她的任何要求。莎樂美的母親為了報復,唆使女兒提出要施洗者約翰的頭。
希律王追悔莫及,但只能履行諾言。與馬蒂斯的大多數作品一樣,題材的意義在這里顯然無關緊要。如果說畫家選取的題材原本還帶有悲劇性,那麼畫面的效果則適得其反。
畫面雖然能讓人辨認出三個抽象的人物形象,但畫家的最終目的則是通過黑、白、黃、桃紅和深藍等色彩的對比,表達出自己在創作這幅作品時的愉快心情。
對於馬蒂斯來說,僅將各種色彩任意並列在一起顯然不是創作的最終意圖,他總是要把這些互不相乾的元素納入一種有機的構圖和秩序之中,並分明主次,使這些色彩傳達出某種特定的情感內容。這幅剪紙作品充分證明了馬蒂斯在駕馭這種色彩語言上已臻於爐火純青的境界。
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法國著名畫家、雕塑家、版畫家,野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有《豪華、寧靜、歡樂》《生活的歡樂》《開著的窗戶》《戴帽的婦人》等。
他以使用鮮明、大膽的色彩而著名。21歲時的一場意外,令馬蒂斯的繪畫熱情一發不可收拾,偶然的機緣成為他一生的轉折點。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好像被召喚著,從此以後我不再主宰我的生活,而它主宰我。」
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他與畢加索是20世紀最重要的兩位畫家,出生在法國北部皮卡第地區勒卡托一個葯商兼糧商家庭。
1882-1887年間學習法律,後來放棄了法律界的工作,轉而學習繪畫,在朱利安學院預科班就學於威廉-阿道夫·布格羅門下,1892年考入美術學院,在象徵主義畫家莫羅的畫室學習。
莫羅對繪畫色彩的主觀性論述,給馬蒂斯很大的影響。莫羅認為:「美的色調不可能從照抄自然中得到,繪畫中的色彩必須依靠思索、想像和夢幻才能獲得」。
離開美術學院後,受西尼亞克新印象主義的點彩畫法影響,作《豪華、寧靜、歡樂》(1904),該畫取材於波德萊爾的詩篇《西苔島之游》:「在那裡,一切如此美麗而秩序井然,豪華、寧靜,充滿歡樂。」
此畫表現出作為色彩畫家的馬蒂斯那巨大的構思能力。粉紅色、黃色和藍色的色點的組合,充滿幸福和歡樂的情調。這幅畫使他贏得了許多青年畫家的崇敬。
最初,馬蒂斯本人對《豪華、寧靜、歡樂》一畫中線與色的關系處理不滿意,而高更的作品提示他採取一種裝飾風格,用彎彎曲曲的阿拉伯式線條所分隔的平面色彩區域的組合,來解決線條與色彩的沖突。這一成果在他於1905年後完成的《生活的歡樂》中體現得更明顯。
一群東方閨秀式的女子在景色迷人的海邊盡情享受著生命的歡樂。遠景有一群女子圍成圈跳舞,而近景裸女的靜止姿態與之形成對比。
以視覺藝術的方式表現人間天堂或黃金時代的概念,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馬蒂斯畫中一圈舞蹈者可以在卡拉奇的《黃金時代的愛》(1589-1595)以及安格爾《黃金時代》(1862)等作品中見到。
盡管馬蒂斯總是以西方古老的主題為素材,但他的靈感卻來源於東方藝術。這幅畫的巨幅尺寸和大膽的色彩,在當時引起了轟動。
西尼亞克在展出前見到這幅畫,寫信給他一個畫友說:「馬蒂斯的探索我至今是喜歡的,但現在他對我來說已經墮落了。
在兩米半的畫布上,他用像大拇指般粗的線條勾勒出一些奇怪的人物,然後在整個畫面上覆蓋以平塗的、相當確定的色彩。這是一種純色——看上去真令人惡心。」豈知馬蒂斯的這一作品被現代藝術史證明是20世紀先於畢加索《阿維尼翁少女》的第一幅力作。
它體現了野獸主義的美學觀念,那就是大膽的色彩、簡練的造型,和諧一致的構圖以及強烈的裝飾性趣味。
1905年秋季沙龍上,馬蒂斯展出的作品除這幅畫外,還有兩件:《開著的窗戶》和《戴帽的婦人》。熱情洋溢的強烈色彩似乎已經掙脫冷酷的外形的束縛 ,比高更、莫羅和貝爾納更加前進了一步。
1908年,馬蒂斯發表了他的《畫家札記》,生動地論述了自己的藝術觀,對現代繪畫影響極大。
他說:「奴隸式地再現自然,對於我是不可能的事。我被迫來解釋自然,並使它服從我的畫面的精神。如果一切我需要的色調關系被找到了,就必須從其中產生出生動活潑的色彩的合奏,一支和諧的樂曲。顏色的選擇不是基於科學(像在新印象派那裡)。我沒有先入
之見地運用顏色,色彩完全本能地向我涌來。」「我所夢想的藝術,充滿著平衡、純潔、靜穆,沒有令人不安、引人注目的題材。一種藝術,對每個精神勞動者,像對藝術家一樣,是一種平息的手段,一種精神慰藉的手段,熨平他的心靈。對於他,意味著從日常辛勞和工作中求得寧靜。」
B. 馬蒂斯成為色彩大師的原因
馬蒂斯(Henri Matisse, 1869-1954)他與畢加索是20世紀最重要的兩位畫家,出生在法國北部皮卡第地區勒卡托一個葯商兼糧商家庭。
布列松為其拍的人像(1944年,法國)
亨利-馬蒂斯
1882-1887年間學習法律,後來放棄了法律界的工作,轉而學習繪畫,在朱利安學院預科班就學於威廉-阿道夫·布格羅門下,1892年考入美術學院,在象徵主義畫家莫羅的畫室學習。
莫羅對繪畫色彩的主觀性論述,給馬蒂斯很大的影響。莫羅認為:「美的色調不可能從照抄自然中得到,繪畫中的色彩必須依靠思索、想像和夢幻才能獲得」。
離開美術學院後,受西尼亞克新印象主義的點彩畫法影響,作《豪華、寧靜、歡樂》(1904),該畫取材於波德萊爾的詩篇《西苔島之游》:「在那裡,一切如此美麗而秩序井然,豪華、寧靜,充滿歡樂。」此畫表現出作為色彩畫家的馬蒂斯那巨大的構思能力。粉紅色、黃色和藍色的色點的組合,充滿幸福和歡樂的情調。這幅畫使他贏得了許多青年畫家的崇敬。
馬蒂斯,1937年《紅衣孩童》
最初,馬蒂斯本人對《豪華、寧靜、歡樂》一畫中線與色的關系處理不滿意,而高更的作品提示他採取一種裝飾風格,用彎彎曲曲的阿拉伯式線條所分隔的平面色彩區域的組合,來解決線條與色彩的沖突。這一成果在他於1905年後完成的《生活的歡樂》中體現得更明顯。一群東方閨秀式的女子在景色迷人的海邊盡情享受著生命的歡樂。遠景有一群女子圍成圈跳舞,而近景裸女的靜止姿態與之形成對比。
以視覺藝術的方式表現人間天堂或黃金時代的概念,可追溯到文藝復興時期。馬蒂斯畫中一圈舞蹈者可以在卡拉奇的《黃金時代的愛》(1589-1595)以及安格爾《黃金時代》(1862)等作品中見到。盡管馬蒂斯總是以西方古老的主題為素材,但他的靈感卻來源於東方藝術。這幅畫的巨幅尺寸和大膽的色彩,在當時引起了轟動。
西尼亞克在展出前見到這幅畫,寫信給他一個畫友說:「馬蒂斯的探索我至今是喜歡的,但現在他對我來說已經墮落了。在兩米半的畫布上,他用像大拇指般粗的線條勾勒出一些奇怪的人物,然後在整個畫面上覆蓋以平塗的、相當確定的色彩。這是一種純色——看上去真令人惡心。」豈知馬蒂斯的這一作品被現代藝術史證明是20世紀先於畢加索《阿維尼翁少女》的第一幅力作。它體現了野獸主義的美學觀念,那就是大膽的色彩、簡練的造型,和諧一致的構圖以及強烈的裝飾性趣味。
C. 藝術大師馬蒂斯的簡介
馬蒂斯他與畢加索是20世紀最重要的兩位畫家,出生在法國北部皮卡第地區勒卡托一個葯商兼糧商家庭。
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法國著名畫家、雕塑家、版畫家,野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有《豪華、寧靜、歡樂》《生活的歡樂》《開著的窗戶》《戴帽的婦人》等。
他以使用鮮明、大膽的色彩而著名。21歲時的一場意外,令馬蒂斯的繪畫熱情一發不可收拾,偶然的機緣成為他一生的轉折點。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好像被召喚著,從此以後我不再主宰我的生活,而它主宰我。」
(3)馬蒂斯訪華成果擴展閱讀:
為了研究人體,馬蒂斯藉助於雕刻。他一生創作了大約70件雕塑作品,以粘土來塑造人物,有助於他更好地將堅實的形體壓縮在二維的平面上,從而取得整體效應。
他說:「這樣做是為了構成,為使我的感覺條理化,發現適合於我的風格。當我在雕塑中發現它時,它在繪畫上便幫助了我。」這個時期的代表性作品是《奴隸》。這個「奴隸」的姿態令人想起羅丹的《行走的人》。這里似乎給人一種預兆,馬蒂斯的雕塑正在從傳統性向現代性轉變著。
D. 8歲伊朗女孩因太美引關注,父親害怕被惦記辭職當保鏢,如今怎樣
父愛如山這句話其實囊括了父親對孩子深沉的愛,因為父親的愛通常都是無聲厚重,在潛移默化中為孩子承擔一切。在孩子最需要父親的時候,父親通常是第一個出現在孩子身邊,給予孩子陪伴和鼓勵,所以即便孩子與父親沒有很親近,但是依然擁有著深厚的感情。曾經八歲伊朗女孩因太美引關注,父親怕被壞心人惦記,無奈辭職當保鏢!
E. 美防長什麼時候將訪華
已經來了時間是6月26日開始三天。
那麼馬蒂斯此次前來中國的真實意圖是什麼呢?在我看來有以下幾點:
1. 對目前的中美關系做一個簡單的梳理,了解中國的戰略意圖,防止雙方因為中美貿易戰產生誤判。
2. 半島核問題。此次來中國是對朝方最高領導人第三度訪問中國成果來了解細節。
3. 中國南海問題,也就是討論所謂南海的航行自由。6月初,馬蒂斯在香格里拉論壇上尖銳批評中國在南中國海「恐嚇和脅迫」與其有島礁主權爭議的周邊國家,還指責解放軍正在南中國海人造島嶼上部署反艦導彈、在西沙群島永興島上起降轟炸機,因此南海議題也是雙方討論的要點。
4. 台灣問題。由於近期中美關系因貿易戰受損明顯,加上美國放出消息要加強與台灣的官方甚至軍事往來,因此,來試探中國對未來美台關系的底線,也是美國的不死心的一個議題。
5.轉自【七點說】,可以關住下,有些分析還可以,能了解不少知識。
F. 美防長下周訪華為了什麼事
據香港某網站6月21日報道,美防長馬蒂斯將在中美軍事關系「關鍵時刻」訪華。
報道稱,中國和美國正在採取行動抑制軍事緊張形勢和誤判風險,美國國防部長吉姆·馬蒂斯下周將訪問北京。
報道稱,上個月,在兩國關系惡化之際,馬蒂斯指責北京在南海搞軍事建設。分析人士說,雙方認識到有必要加強溝通,以避免局勢失控。
岳剛說:「需要溝通來防止局勢失控。」
報道稱,龐中英補充說,美國還將尋求中國在朝鮮無核化進程上提供幫助。
G. 我想請問美國防部長訪華時關於台灣是什麼意思
關於台灣問題。台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也是中美關系的最大障礙。美國什麼時候放手台灣,就意味著什麼時候中國的復興崛起,畢竟美國不會主動放棄,只能靠中國強大的實力來逼迫美國不得不放棄。
政經堂認為,這充分體現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官員都是資本的「馬前卒」,只要資本需要,他們的老臉並不屬於他們本人,而是屬於國家利益或戰略,要服務於資本。
H. 美國航母越戰後第幾次訪問越南
越南國防部25日宣布,美國航母將於3月訪問越南峴港。這將是1975年越戰結束後美國航母首次訪越。
報道稱,25日正式確認美國航母訪越一事前,美國和越南軍方進行了數月的「密室磋商」。該計劃於去年5月越南總理阮春福訪美時浮出水面。去年8月,越南防長吳春歷訪美時,五角大樓宣布2018年將派航母訪越。
報道稱,美國航母將把越戰後人數最多的美軍士兵帶到越南,這是美越加強軍事聯系的明顯證據。美聯社25日的報道則認為,美國航母訪越可能激怒中國,北京一直批評美國往亞太增加軍事力量。
I. 馬蒂斯的資料
亨利·馬蒂斯(法文:Henri
Matisse;又譯「馬諦斯」,1869年12月31日-1954年11月3日)是法國畫家,野獸派的創始人、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畫家。以使用鮮明、大膽的色彩而著名。
生平
馬蒂斯出生在法國北部省的康布雷附近,1887年去巴黎學習法律,畢業後回家鄉作為一名地方法院行政官。他在得闌尾炎生病期間,第一次開始作畫,並發現了其中的樂趣「如同在天堂里」。1891年,他回到巴黎,在朱里安學院學習繪畫,成為布格羅和莫羅的學生。由於受到後印象派的畫家塞尚、高更、梵高、希涅克等人的影響,同時吸收日本藝術形式,他在自己的作品中將顏色的作用發揮到極至,從1899年到1905年他的作品多採用了希涅克的點彩畫派技巧。自畫像(1906)
他的作品於1901年第一次參展,1904年第一次召開個人畫展。1905年他到南方和安德烈·德朗一起工作,不時去蘭色海岸,他這時的風格轉變為平坦的畫面,輪廓鮮明,不顧細節,色彩大膽,成為野獸派的領袖。當時野獸派包括德朗、哈奧·杜菲和莫里斯·弗拉曼克等人。1906年野獸派運動開始逐漸消失,但馬蒂斯始終堅持自己的風格,在1906年到1917年之間創造了許多作品。他是年輕的畢加索的朋友,同時又是對手,他認為自己的畫作是來自自然,而畢加索的是來自自己的想像。兩個人都以女人和靜物作為主要描繪對象,馬蒂斯更傾向將描繪的對象放到真實的場景中。從1917年直到1954年去世,馬蒂斯居住在蘭色海岸尼斯的郊區,他的作品也變得放鬆和平和,這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西方藝術界普遍的趨勢,例如畢加索的新古典主義和德朗回歸傳統也是一樣。1930年以後,他的作品變得更為簡單、大膽和嚴酷。1941年他得了癌症,手術後只能坐輪椅,但他沒有停止工作,在助手的幫助下他設立了一個剪紙學校。目前他的繪畫賣到1700萬美元,2002年他的雕塑「裸體
I
(黎明)」賣到920萬美元,創了雕塑作品價值的新高。
作品巴黎聖母院,新英格蘭大學鰭象牙海岸après午報(1902),
綠色條紋(1905),
在打開的窗口(1905),
女子一帽(1905),
萊圖瓦德科利尤爾(1905),
樂幸福的生活樂趣(1906),
青年水手二(1906),
馬德拉斯高棉(1907),
藍色裸體(紀念德比斯克拉)(1907),
紅色的和諧(1908年),
該會話(1909),
舞蹈(1909年),
歐萊雅工作室高棉(1911),
Zorah的露台(1912),
樂Rifain阿西斯(1912),
勒里多城堡jaune(黃色的窗簾)(1915),
香格里拉lecon長笛(1917),
畫家和他的模型(1917),
內政部在尼斯(1920年),
宮女與(1923)籌集武器,
黃宮女(1926),
長袍紫羅蘭等銀蓮花(1937),
女人在紫色大衣(1937),
西元1940年樂夢里的故事(1940),
倆fillettes,喜歡jaune等胭脂(1947),
爵士(1947),
梅花(1948年),
沙佩杜聖馬里杜達羅塞爾(1948年,在1951年完成),
野獸海(1950),
黑葉綠色背景(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