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 科學 概念總結
科學復習
1.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觀察同一物體,隨著放大倍數的增加,觀察物體的(圖像)變大,獲得的(物體信息)更多,同時(視野)變小,球形放大鏡放的最大,特別是(玻璃球)。
2、 鏡的特點是(透明,中央厚邊緣薄)。放大鏡也叫(凸透鏡)。放大鏡的放大倍數和鏡面的(凸度)有關,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球形透明體)放大倍數是最大的,例如(裝滿水的玻璃球、燒瓶)。
3、 顯微鏡至少要(兩)個放大倍數不同的放大鏡。
4、透鏡看到的(面積或區域)叫做透鏡的(視野)。
5、晶體的方法是有(減少水分)和(降低溫度)兩種。我們在課堂上利用(蒸發)來減少水分。
6、然界中的(大部分)固體物質都是(晶體或由晶體組成的)。
7、蘭生物學家(列文虎克)發明了(顯微鏡)。後來人們又研製出(電子顯微鏡)和(掃描隧道顯微鏡)。
8、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發現了(細胞)。事實說明生命體都是由(細胞)由組成的。
9、細胞學說)的建立被譽為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之一。
10、水稻之父是(袁隆平)。人類研究微小世界的最新成果是(克隆羊)。
11、整個世界都是由(物質)構成的,包括空氣、電、火、聲音。
12、(物質)總是不斷地變化,有些變化只改變了物質的形態、大小,有些變化產生了新的物質。
13、蠟燭變成蠟燭油是(物理變化),油燃燒了變成氣體是(化學變化)。
14、白糖熔化是由(物理變化),熔化後變黃、變黑,有焦味是(化學變化)。
15、建築用的水泥,包含一系列復雜的(物理、化學)變化。
16、含澱粉的食物有(米飯、土豆、麵粉、紅薯、玉米、豆類、包子、饅頭、餅類)。
17、鐵生銹與(空氣和水的共同作用)有關。
18、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有(改變顏色、發光發熱、產生氣體、產生沉澱物)。
19、澱粉遇到碘酒變成藍色、鐵生銹、小蘇打和白醋混合、硫酸銅溶液與鐵釘的反應、蠟燭燃燒、白糖加熱、煤和石油的燃燒、美麗的煙花、製作檸檬汽水是化學變化。
20、鐵絲變彎\水結冰和水變成水蒸氣、折紙、易拉罐壓扁、混合沙和豆子、鹽或糖在水裡溶解是物理變化。
21、物理變化的特點:不產生新物質。化學變化的特點:產生了新物質。
22、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包括圍繞它轉動的八大行星(包含圍繞行星轉動的衛星)、矮行星、小天體(包括小行星、彗星)等組成的天體系統。
23、 第一個在月球上著陸的載人飛船是美國的(阿波羅11號);第一個登上月球的美國人叫(阿姆斯特朗)。
24、 第一個進入宇宙太空的宇航員是(加加林)。
25、 世界公認的火箭發源地是(中國)
26、 我的載人飛船是(神舟5號和神舟6號)圓了中國人的飛天夢。現在(嫦娥一號)探月又發射成功
27、 光的傳播速度是每秒(30萬千米),光年是用來計量(恆星間距離)的單位。
28、 月球在圓缺變化過程中出現的的各種形狀叫做(月相)。
29、 在北部天空的(小熊座)上有著名的(北極星)。
30、 (大熊座)的明顯標志是由七顆亮星組成的(北斗七星),利用大熊座能很快找到北極星。
31、 (天津四、織女星、牛郎星)三個星構成了一個巨大的三角形,稱為(夏季大三角)。天津四屬於(天鵝座),織女星屬於(天琴座),牛郎星屬於(天鷹座)。
32、 月球地貌的最大特徵:(分布著許多大大小小的環形山)
33、(減少垃圾的數量)是從源頭上解決垃圾問題的辦法。
34、生活垃圾一般可分為四大類:(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
廚余垃圾:剩餘飯菜、果皮和蔬菜莖葉等廚房垃圾。
可回收垃圾:各種金屬、紙、塑料、玻璃、橡膠、布等製品。
有害垃圾:廢電池、廢日光燈、廢水銀溫度計、注射器、過期葯品。
其他垃圾:磚瓦陶瓷、渣土、衛生間廢紙
35、(重新使用)是減少垃圾數量的重要方法。
36、處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和( 焚燒) 兩種。
37、絕大多數的水污染都是由(人類活動)引起。
38、(垃圾分類、分裝)是垃圾回收利用的前提。
39、污水的處理包括三步:初步處理(物理方法)、再處理(生物方法)、追加處理(化學方法)
40、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有:垃圾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土地沙漠化、溫室效應、臭氧空洞……
B. 北京小學的科研成果
北京小學科研辦學效績突出, 北京小學把科研作為提升辦學水平、打造優質教育品牌的重要戰略,效績突出。學校承擔國家級、市級教育科學研究的實驗項目,在主體教育、個性化發展教育、藝術活動、校園文化建設以及課程改革的研究方面成果突出。被評為首都文明單位、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先進學校、北京市科研示範校、北京市「九五」重點課題優秀實驗校、「九五」重點課題活動課程優秀實驗學校、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先進單位、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實驗先進學校、獲北京市第四屆教育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北京市第二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
辦學質量在社會上享有較高的聲譽學校承擔了國家級、市級教育科學研究的多個實驗項目,在主體教育、個性化發展教育、藝術活動、校園文化建設及新學習模式的研究方面成果突出。科研課題有 市級素質教育重點課題 「 優化素質結構,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 」 、 發展主體性教育實驗研究的延續項目「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生學習方式的研究」以及參與「做中學」項目的科研活動。學校 連續被評為北京市科研先進校,辦學質量在社會上享有了較高的聲譽。學生中有50多人次在全國和北京市舉辦的小學生文藝、體育、科技、作文等競賽中獲獎。
C. 小學科學小發明
創 意:來
家裡有數不清的燈,客源廳、卧室、餐廳都是組合燈。好看是好看,可就是燈泡太多,太費電,而且三天兩頭壞燈泡,不是這個不亮,就是那個不亮,也談不上美觀了。如果在卧室是不需要很強的亮度的。現在有高亮度的發光二極體,兩三節五號電池就可解決問題,為何不用它們試試呢。
製作過程:
將六個二極體並聯,分別正極接在一起,負極接在一起,放在表殼內。但二極體太高,手錶殼太薄,放不下,於是將這幾個二極體仔細觀察,發現可以去掉上部一截,並不影響質量。用磨刀石逐個磨去一部分,連成環形,放入表殼內。將線引出,找來一個廢的雙頭小插件,引出後接到五號電池盒上卻可。但亮度只相當於小手電筒。
改進方法:多用幾個發光二極體,再加二節電池。先畫了線路圖。將16個二極體分四組擺放,插在萬能焊接板上,用短路線並聯後,再串一個51Ω的電阻限壓,接到兩個電池盒上。考慮兩節電池電壓不足,亮度不夠,用三節電池,將兩電池盒上下疊在一起,把二極體及線路按線路圖焊接在一起即可。
把卧室燈關了,打開我的節能燈,真亮呀。這多省電!又不容易壞。成本還很低,每個二極體8毛錢,一共20多元。家裡的組合燈要200多元呢
D. 小學科學學科核心素養有哪些
為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
各地要引導教師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依據課程標准組織教學。要重視實驗教學,努力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教師要加強實踐探究過程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各地要引導教師落實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要求,依據課程標准組織教學。要重視實驗教學,努力創設適宜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做好每一個實驗。教師要加強實踐探究過程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動手與動腦相結合,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4)小學科學成果擴展閱讀:
科學的核心素養具體表現:
1、個體在學習、理解、運用科學知識和技能等方面表現的價值標准、思維方式和行為規范。
2、崇尚真知。重點是學習科學技術知識和成果;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意識等。
3、理性思維。重點是尊重事實和證據,有實證意識和嚴謹的求知態度;理性務實,邏輯清晰,能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認識事物、解決問題、規范行為等。
4、勇於探究。重點是有百折不撓的探索精神;能夠提出問題、形成假設,並通過科學方法檢驗求證、得出結論等。
E. 小學科學課程包括哪些方面
新科學課程標准主要內容:
1、科學課程內容
物質科學
生命科學
地球與宇宙科學
技術與工程
2、課程基本理念
面向全體學生,為每個學生提供合適的、公平的學習機會。
2.倡導探究式學習,促進學生主動探究。
3.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
4.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育部發布通知指出,2017年9月起,全國小學科學課程起始年級調整為一年級,也就是說,從2017年9月份開始,小學一年級就要開設科學課了。
通知要求小學一年級要單獨開設科學課,每周安排不小於1課時,三至六年級的課時數保持不變。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也同時發布。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最關鍵的要素是科技人才,而科學教育是培養科技人才的主要途徑。2017年1月19日,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關於印發〈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的通知》,這是自2001年頒布《小學科學課程標准(實驗稿)》16年後,正式發布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准。根據《通知》的要求,今後的小學科學教育將有哪些變化呢?
變化之一:小學從一年級開始開設科學課,保障一二年級學生每周至少一課時,三至六年級的科學課學時保持不變。這不僅對於從小激發和保護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與國際上K-12(從幼兒園到高中畢業)科學教育的主流一致。許多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就從小學一年級開始開設科學課。
也就是說,從2017年秋季學期開始,我國一年級的小朋友們每周都將上至少一節科學課。同時,小學階段科學課時總量的增加也意味著課程內容的擴充,具體變化和效果還有待新版課程標准深入實施後一探究竟。
變化之二:科學教學實施方面注重實驗教學和實踐探究過程,單獨強調了要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基於科學教育研究專家諾曼·萊德曼教授的研究成果,真正的科學探究一定是從問題開始,探究過程以要解決的問題為主線開展。增強學生問題意識,就是要引導學生樂於發問、善於發問、提出可通過探究來回答的科學問題。單獨強調問題意識,注重實踐探究過程,這些對於提升兒童的科學探究能力將起到重要作用。
變化之三:合理配置科學教師;加大經費投入,保證實驗室建設等需要。小學科學教師的師資問題是困擾我國小學科學教育的瓶頸,不少地區都面臨小學科學教師缺乏理科背景和職業發展受限的問題。而課程內容的擴充和實踐探究的強化很可能為一線小學科學教師帶來新的挑戰。
《通知》中指出要合理配置科學教師,對於加強小學科學教育師資具有重要的指導性意義,也是新的課程標准順利推進實施的重要保障。這意味著,今後越來越多的孩子有專業的科學教師,而加大經費投入將能夠保證滿足孩子們開展科學實驗的需要。
應該說,《通知》對小學科學課程設置、內容、教學實施及師資環境都做了明確的要求,必將引發小學科學教育的一系列變化。我們拭目以待,小學科學教育開啟新時代
F. 教師近年來主要教育教學和科研成果怎麼寫
圍繞課堂教學 加強教育科研
河北聯校河北學校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教學行為提出了許多新要求,它要求教師必須盡快地從傳統的角色中走出來,成為新課程的研究者、實話者和創造者。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關鍵是教學改革。近年來,我校結合農村小學實際,緊緊抓住課堂教學這一重點環節,採取分層推進、滾動發展的辦法,扎扎實實地進行教育科研,教師們投身科研的熱情空前高漲,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發生了根本轉變,一批教學骨幹迅速成長,教師隊伍正向專業化邁進,學生的學習情感和態度也發生了積極變化。下面是我校開展教育科研的一點體會。
一、轉變觀念,形成教育科研的良好氛圍
首先,學校領導要充分認識教育科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教育科研擺在保證學校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地位上來,要有開展教育科研的責任感、緊迫感,並且將這種責任感、緊迫感傳遞給廣大教師,引導大家從「教書匠型」走向「研究型」。領導要從繁雜的事務性工作中跳出來,帶頭進行教育科研,在抓好科研骨幹培養的同時,引領全體教師走上科研興校的「陽光大道」,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圍。
二、健全科研機構和制度,建立有效的保證措施
學校有限的人力物力資源應該用在刀刃上,教育科研就是學校發展的利刃。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給予保證:一是由教導處牽頭,精選本校有研究熱情的骨幹教師組成校教科室,負責教育科研的組織、管理、協調工作;二是健全教育科研的各項規章制度,如《教育科研獎懲制度》、《理論學習制度》等;三是從行政管理的角度加強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考核,並納入教師教育工作考核,給予獎懲;四是在研究經費上給以優先,保證研究工作的各項費用開支。
三、結合實際,以本校教學中的最大問題為科研選題的契入點
作為研究基礎薄弱的農村小學,教育科研應以學科研究為基礎,以課堂教學為重點。因此,我們在認真調查研究本校師資和教學現狀的基礎上,堅持教育科研與教師日常教學工作相結合,確定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這一課題,並積極制定方案步入發展的正軌。
四、加強學習,培養本校研究教師
由於農村學校教師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意識普遍不高,因此,加強教育科研理論的學習培訓顯得非常迫切。教科室在精心准備的基礎上,開展了兩方面的學習培訓:一為教育科研操作層面的知識培訓,如教育科研的含義、如何選題、如何開展研究、研究的方法、教育科研的寫作知識等,破除教育科研的神秘感,幫助教師克服畏難情緒;另一方面是學習與本校研究課題相關的理論知識,做好理論儲備。需要注意的是學習培訓要堅持貫徹研究活動的始終,為科研保駕護航。
五、研究實踐與課堂教學、常規教研緊密結合,以課題研究為核心開展系列活動
在研究的核心階段即研究實踐階段,必須堅持以課堂為主陣地、以常規教研為載體,把教育科研課題的研究融入教師的教學工作中,通過日常的教學、教研和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動推進科研的深入開展,使課題研究得到良性發展。
1.定期開展現狀分析。教育科研的目的是針對問題,開展研究,解決問題。由於研究是在動態的過程中進行的,隨時都可能出現新情況、新問題,因此,及時進行現狀調查與分析就顯得很重要。為全面、准確掌握當前我校課堂教學中在學生活動方面存在的問題,使研究工作做到對症下葯,通過學校領導與主研人員的隨機聽課、訪問等形式了解現狀;同時,建立研究個案(個別教師、班級、學生),進行跟蹤調查。然後匯總,在充分分析的基礎上及時總結,為進一步開展研究,改進課堂教學提供依據。
2.結合研究課題開展優秀研究課教案展評活動。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進行課題研究更是如此。所以我們特別重視課前的准備工作,除了按常規要求超前備課、寫好教案、每日一簽字上課外,我們還特別規定教案要突出研究主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的體現,即看是否科學、創造性地設計了學生活動的內容、時間、方法等,每學期開展全體研究人員參與的教案展評活動,評出優秀教案供大家學習、借鑒。
3.組織示範課、觀摩課活動。示範課、觀摩課能有效地促進廣大教師教學研究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們學校規定每期均要提供幾節示範課或觀摩課供大家學習。①委派教師外出參加縣、市、省級的課堂教學觀摩活動,並要求結合我們的研究課題認真學習、思考,回校交流傳達(一是上示範課,二是匯報心得體會)。②組織指導本校骨幹教師在校內上課題研究示範課。抓兩點:一是示範課的把關,由教導處牽頭,課題主研人員負責質量,確保示範性;二是示範課後的研討、學習,做到結合研究專題開展實實在在的討論,並找出特點,找到差距,落實改進措施。
4.周期性的開展全員課題研究公開課活動。這是有效促進群眾性研究的必要手段。可以在過去每位教師每期上一節校級常規公開課的基礎上,賦予它新的活力,即將公開課與課題研究結合起來,讓公開課注重體現本人在課題研究中的經驗,並把這一要求落實到說課、上課以及課後教研組的評課等環節中。
5.引入激勵機制,開展課題研究賽課活動。我校每學期開展一次教師賽課活動,近年,我們將賽課同課題研究相結合,實行「一課三議」或「三課一評」活動,聽課後教師們結合課題和自身實際認真研討,有時甚至爭得面紅耳赤,可以說教育科研的氛圍是越來越濃。通過賽課,提高了教育科研水平,促進了課堂教學的探索熱情,一些青年教師在賽課活動中脫穎而出,縮短了青年教師的培訓周期。
6.舉辦課題研究實驗班。為搞好「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的研究」這一課題,我們確定四(1)為實驗班級,抽調有較強科研能力的骨幹教師擔任主要學科的教學,相關研究人員要及時做好實驗的記錄,進行分析、比較,總結經驗和教訓。實驗班的舉辦將有力地推進課題研究的開展。
7.及時進行經驗總結。一方面是教導處的總結,每次大型的研究實踐活動完後,教導處都應會同主研人員根據事前的活動目的,針對活動中的收獲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專題總結,並提出改進措施;另一方面是教師在研究工作中的經驗總結,教師們在每天的教學研究實踐活動中,隨時可能出現「閃光點」,我們鼓勵大家運用理論知識,大膽探索,及時提煉總結,每期圍繞研究課題撰寫經驗論文一篇以上,學校每年組織一次經驗交流,並且進行論文評選,將優秀的論文匯編成冊。
總之,新一輪課程改革使大家又一起站在了起跑線上,作為基礎比較薄弱的農村小學,只有抓住課改這個契機,加強教育科研,落實管理,增強學校的發展後勁,才能在新的機遇和挑戰前立於不敗之地。
G. 小學生成果集怎麼做哦
小學生成果集怎麼做哦?
小學生成果集
1.物質科學(MS):研究物質基本結構、運動規律、相互作用及其變化,主要包括物理學、化學和材料科學。如:物質的狀態及變化,力的作用和運動,能量的不同形式及其相互轉換,守恆等。
2.生命科學(LS):研究生命現象、生命活動的本質、特徵和發生、發展規律,以及各種生物之間和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包括生命的起源、進化、構造、發育、功能、行為、與環境的互動關系等。如:生物的分類和生物多樣性(動物和植物),生命的主要特徵(生命活動和生命周期),人體和健康等。
3.地球與空間科學(ES):研究地球系統 (包括大氣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和宇宙空間的物理、天文、化學和生命活動等自然現象與變化過程及其相互作用規律。包括地理學(含土壤學與遙感)、地質學、礦物學、空間科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生態學等。如:地球與太陽系,自然資源與資源再生,人類與環境的關系,自然環境保護等。
4.技術與設計(TD):直接將科學原理應用於生產和生活實踐,把計劃、規劃、設想通過特定的形式和方法(生存和生產工具、設施、裝備、語言、數字數據、信息記錄等)實現,是科學實踐的重要方面。包括土木、機械、航空、化學、交通運輸、環境、電子、電氣、人工智慧和計算機等領域的綜合設計與製作,以解決實際問題。
5.行為與社會科學(SO):指通過觀察和實驗來研究人和動物行為與反應,人類社會中的個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的科學,包括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考古學、教育學、動物行為學、人種學、語言學、城市問題等。
H. 科技成果報告怎麼寫小學的,快速。
小學的,要求不是很高,以下內容有的就寫沒有就不需要寫了
文本結構
科技成果報告文本由標題、摘要、關鍵詞、前言、材料與方法、結果、討論、參考文獻等部分組成。
標題
簡明、准確地寫出該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
摘要
概括地說明該研究的目的及重要性,並極其扼要地表述是以何種實驗材料與方法得出的何種研究結論,突出論文的新見解和研究結果的意義。
關鍵詞
這是表達文獻主題概念的詞彙,它可以從標題和摘要中提出(一般提出3-4個關鍵詞),關鍵詞可供檢索性期刊(或資料庫)編入關鍵詞索引,供國內外科技人員查閱。
前言(或導言、引言)
簡要表述本研究課題的背景、前人的研究結果和未能解決的問題,以及本研究的主要實驗(試驗)內容和研究目的。
材料與方法
詳細寫出本研究所用的實驗(試驗)材料、實驗條件、採用的實驗方法以及其理論依據,具體的實驗操作步驟。
結果
客觀描述和科學分析實驗(試驗)過程中發生的現象;寫明應用的公式、反應方程式;用表格、坐標圖或曲線圖准確列出實驗中得出的數據;表述實驗得出的最終結果。
討論
討論是將實驗研究中的感性認識提高到理性認識高度。其重點內容是對實驗數據和現象進行科學分析,並對數據誤差和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進行解釋,探討對實驗材料及方法的改進。在討論的撰寫中,表述要全面、辯證、客觀、切忌武斷。
參考文獻
列出與本研究課題直接有關的前人發表的文獻(包括參考前人的成果、方法、材料等)
參考文獻的格式如下:
作者、論文標題、期刊名、卷、期、頁、年份(圖書主編、書名、頁、出版社、出版年份)
還要翻譯么…
I. 怎樣提高小學科學課堂教學效果
隨著社會日新月異的發展,科學技術的不斷革新,科學成果如雨後春筍般被研究出來。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無論是認識事物還是解決困惑,科學無疑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學科學教學是小學教育不容忽視的一門學科
科學課在小學學習階段發揮著重要作用,對於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有著積極的意義。作為一名小學科學課教師應緊跟新課改的步伐,努力創新教學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中。教師可為學生創設相應的學習情境,多為學生設計動手實驗,讓學生進行主動的探究,使其體會到成功的喜悅,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