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國科學技術各領域的代表成就和代表人物
馬大猷,哈佛大學歷史上第一個兩年完成博士論文的人,40年代27歲成為中國最年輕的教授,55年40歲最年輕的學部委員之一,第一個聲學試驗室、水聲實驗室、高聲強實驗室的創建人,人民大會堂的音質設計者在八月19日科學時報上說:「我國科學技術水平比較落後,只是在落後國家中較強,研究工作水平不斷下降,國際科學前沿夠不上,新高技術主要靠引進,這使我國科技人員愧對國際同行,愧對國外華人科學家。我著急呀想給大家提個醒」。自然雜志對93-01年31個國家和地區的科學論文統計,按照論文引用排序,中國名列19位,我國論文佔全世界論文的比例也就為2%多一點。美國或者歐盟一個人發表的論文大約等於中國5個人,日 本相當於中國三個,中國科技人員產出太少,質量更是相差懸殊。全世界科學論文引用率最高的科學家和技術人員有4000人,中國只有13人,其中香港11人,內地只有2人,現代科學前沿幾乎不見中國科學家。馬院士說中國新技術產品較為發達,但是核心技術與研究很少是中國人的貢獻。我國缺少第一流科學大師和科學領袖人物,還談什麼諾貝爾獎。同樣的教育國內的科學家到了國外就和國內不同,取得了不少成績,原因是環境改變了,科研體制不同了。一個自費留學美國的的中國科學家29郭申元歲離開了人間,去世前五年間在《細胞學》《生物化學學報》《美國科學院學報》等國際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了五篇極具震撼力的生命科學前沿成果論文,29歲死於癌症,柯林頓給它的父母發來慰問信,蘇步青、周光召、談家楨等先生為其題詞。美國准備捐獻給復旦大學一尊塑像以示紀念。郭申元的父母認為放在學校不可能,放在系裡海是可以的,結果系裡一位幹部一口回絕說,它不是公派出國的自費出取得,它的研究成果是在美國實驗室作出來的。其父母想將骨灰放在陵園,管理人員問是哪一級幹部,聽說是科學家說不是幹部,又沒有獲得諾貝爾獎,不配放在這里。著名學者王元化說:當今中國門閥等級制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比利時上最為嚴重的魏晉時期還嚴重,這樣下去,何來民主何來自由,社會如何進步,人格如何尊重
② 中國近年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改革開以來,我國的科學技術一直都在飛速發展,在高科技領域間距已經與西方發達國家慢慢減小,甚至有些領域已經超越西方國家,成為他們遙不可及的夢。
當然,在科技上,我們跟美國還有很大的差距。中國還需要更多的科學家。現在我們小學也開科學課,但確實有一個問題,就是好多學校不知道怎麼上科學課,因為沒有積累,有的甚至是音樂課老師來上科學課。
這就麻煩了,因為科學課是對老師要求最高的學科,是真的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還要懂教育方法,才能讓孩子愛上科學。有了興趣,那什麼都好辦了,就算孩子有時候像陳雲霽樣,脫離一下,但很快又會回到正軌。現在的科學課很多就是考試時發點資料,讓孩子去死記硬背。完全不考慮孩子是不是真的對科學感興趣了。這樣反而扼殺了孩子對科學的愛好。家長可以給孩子准備一些能夠激發孩子興趣的書。
③ 我國在航天技術領域主要取得了哪些成就
我國在航天技術領域取得的主要成就:
1964年6月,自行研製的運載火箭騰空而起。
2. 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
3. 1999年,我國成功發射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
4. 2003年,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發射成功。
5.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點整「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6.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並首次進行出艙作業的飛船,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
7. 2011年9月29日,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和空間實驗實「天宮一號」發射成功。
8. 2011年11月3日1時36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與神舟八號飛船完成首次交會對接。
分類
按航天器探索、開發和利用的對象劃分,航天包括環繞地球的運行、飛往月球的航行、飛往行星及其衛星的航行、星際航行(行星際航行、恆星際航行)。
按航天器與探索、開發和利用對象的關系或位置劃分,航天飛行方式包括飛越(從天體近旁飛過)、繞飛(環繞天體飛行)、著陸(降落在天體上面)、返回(脫離天體、重返地球)。
如今,航天的作用已經遠遠超出科學技術領域,對國家和國際的政治、經濟、軍事與社會生活都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④ 我國重大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國近年來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顆裝專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屬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號飛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號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號成功升天。
(4)成果所屬科學技術領域擴展閱讀:
基本特徵:
(1)是新穎性與先進性:沒有新的創見、新的技術特點或與已有的同類科技成果相比較為先進之處,不能作為新科技成果。
(2)是實用性與重復性:實用性包括符合科學規律、具有實施條件、滿足社會需要。重復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復使用或進行驗證。
(3)是應具有獨立、完整的內容和存在形式,如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以及科技報告等。
(4)是應通過一定形式予以確認:通過專利審查、專家鑒定、檢測、評估或者市場以及其它形式的社會確認。
中國科學院在《中國科學院科學技術研究成果管理辦法》中把「科技成果」定義為:某一科學技術研究課題,通過觀察試驗和辯證思維活動取得的,並經過鑒定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意義的結果。
⑤ 人工智慧領域主要取得了哪些成果
人工智慧是近年來引起人們很大興趣的一個領域:它的研究目標是用機器,通常為電子儀器、電腦等,盡可能地模擬人的精神活動,並且爭取在這些方面最終改善並超出人的能力;其研究領域及應用范圍十分廣泛、例如,自動定理證明、推理、模式識別、專家知識系統、智能機器人、學習、博彩、自然語言理解等等。
模式識別可能是人工智慧這門學科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簡單來說,模式識別就是讓電腦能夠認識它周圍的事物,使我們與電腦的交流更加自然與方便。它包括文字識別(讀)、語音識別(聽)、語音合成(說)、自然語言理解與電腦圖形識別。現在的電腦可以說是又聳又啞,而且還是個瞎子,如果模式識別技術能夠得到充分發展並應用於電腦,那我們就能夠很自然地與電腦進行交流,開也不需要記那些英文的命令就可以立接向電腦下命令。這也為智能機器人的研究提供了必要條件,它能使機器人能夠像人一樣與外面的世界進行交流。
在人工智慧的應用當中最有趣的應該就是機器人了其實機器人的范圍很廣,不僅包括各種外型的智能機器人,還包括一些用於工業生產的、用於代替人類勞動的機器人、現在的機器人技術在製造只有某一種功能的機器人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要研製一種多功能、人性化的智能機器人,還需要不少時間。到了那時,我們在科幻片中看到的人類與機器人的矛盾不知會不會成為現實。專家系統具有一定的商業特性、它先把某一種行業(譬如醫學、法律等等)的主要知識都輸入到電腦的系統知識庫里,再由設計者根據這些知識之間的特有關系和職業人員的經驗,設計出一個系統,這個系統不僅能夠為使用者提供這個行業知識的查詢、建議等服務,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人工智慧系統、必須具有自動推理、學習的能力。專家系統經常應用於各種商業用途,例如企業內部的客戶息系統,決策支持系統,以及我們在世面上可以看見的醫學顧問、法津顧問等軟體。
除此之外,在我們生活中的許多地方都能找到人工智慧的影子。
⑥ 有關科技領域方面的發展成果
科來技領域方面的發展成果:
源1、信息技術領域我國不斷加大在這一領域的支持力度,諸多成果引起世界矚目:研製成功曙光4000A高性能計算機,實現了峰值速度每秒11.2萬億次,使中國成為繼美國、日本之後第三個能製造和應用十萬億次級商用高性能計算機的國家;以龍芯、眾志等為代表的高性能通用CPU設計技術經歷了從初步掌握到逐步成熟的發展過程,初步改變了我國信息產業「空芯」的狀況;我國研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移動通信標准,填補了我國百年通信史的空白,規模網路應用實驗順利完成。
2、生物科技葯物研發取得突破,研製成功重組人P53腺病毒注射液,成為全球第一個正式上市的基因治療葯物。
3、軍事方面 空軍的殲10戰斗機和梟龍戰斗機,海軍的170和171中華神盾,元級aip潛艇和093商和094晉核潛艇,陸軍99式主戰坦克,二炮的東風41洲際導彈列裝。
4、航空航天。神舟11號飛船順利升空、返回;量子號通訊衛星成功發射。
⑦ 中國有哪些科學技術領域取得偉大成就
基礎科學研究領域取得成果。人類基因測序、納米碳管和納米新材料、寒武紀生命大爆發研究、微機電系統研究、南海大洋鑽探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表面科學非線性科學、認知科學以及地球系統科學等新興交叉學科得到迅速發展。中國大陸科學鑽探工程、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等八項國家重大科學工程的建設,為我國的基礎科學研究創造了良好條件。
.高技術研究及產業化方面有所突破。載人航天技術、運載火箭及衛星技術等航天高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兩系法雜交水稻、基因工程葯物、轉基因動植物、重大疾病的相關基因測序和診斷治療等技術的突破,使我國生物技術總體水平接近發達國家。高清晰度電視、"神威"計算機、大尺寸單晶硅材料、皮膚幹細胞再生技術等重大成就的取得,使我國在相應領域躍入世界先進行列。國防科技的發展為增強國防實力奠定了堅實基礎,促進了國防工業的技術進步。
工農業科技獲得進展。農業科技方面,僅"九五"期間共培育出600多個新品種,單產增產10%左右。推廣水稻旱育稀植和節水技術、abt植物調節劑和小麥旱地全生育期地膜覆蓋栽培等重大技術,有力地保障了我國糧食增產目標的實現。
工業科技取得了若乾重大技術突破,提升了重點產業技術水平。數字程式控制交換機、氧煤強化煉鐵技術、鎳氫電池、非晶材料等的產業化方面獲得一系列重大成果。結合三峽工程、國民經濟信息化、集成電路、泰山核電站二期等一系列國家重大建設工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與創新,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掌握了若乾重大成套技術裝備的設計和製造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集成製造系統(cims)等一批重大共性技術的推廣應用,大幅度提高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創新葯物、水資源利用和保護、小康住宅、夏商周斷代工程等一批重大項目的實施,中國科技館二期工程及一批科普設施的建設,為社會事業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⑧ 丁雨田的主要研究領域及成果:
採用熱型連鑄技術制備:(1)銅單晶研究。該研究 被國家經貿委立為國家重點技術改造「雙高一優」項目,現已在河南省焦作市鋼鐵股份有限公司產業化生產,達到年產 200 噸單晶銅的生產規模,實現新增產值 800 萬元 ;(2 ) Cu 基和 Ti-Ni 形狀記憶合金研究。制備的形狀記憶合金其抗疲勞性能明顯優於傳統方法制備的合金;(3 )鍵合線材研究。制備的 Al-1%Si 和單晶銅鍵合線材具有優異的可拉性能且性能達到國家標准。目前與香港科技大學電子封裝實驗室合作開展 Al-1%Si 和單晶銅鍵合線性能的研究工作;(4 )高速鐵路用接觸導線研究。制備的 Cu-Ag 高速鐵路用接觸導線其各項性能均達到國家標准。目前正在開展電流作用對 Cu-Ag 合金摩擦磨損性能的研究工作;(5 )制備 Cu 基塊狀非晶研究。該研究拓展了熱型連鑄技術,於 2003 年得到國家自然基金委的資助。目前主要開展外場作用對凝固組織影響和電磁凈化的基礎理論試驗研究工作,為開發新型連續定向凝固技術做前期工作。
2 、 (1)採用計算機模擬技術對熱型連鑄過程微觀組織的形成及演化過程進行了探索,提出了在熱型連鑄的凝固過程中單晶組織的演化經歷了晶粒迅速淘汰、緩慢淘汰和單晶生長階段,提出了液 - 固界面形態對晶粒生長過程的影響;(2 )採用熱型連鑄凝固傳熱過程的顯示交替差分數值模擬方法和微觀組織模擬相結合的元胞自動機法,建立了微觀與宏觀統一的二維和三維微觀組織模擬耦合模型,對熱型連鑄過程中銅單晶線材的組織演化過程隨不同工藝參數的變化規律進行了准確、可靠且卓有成效的模擬,明確提出 CA 模型可以很好的模擬熱型連鑄凝固過程中微觀組織的演化規律,且具有明確的物理意義,模擬結果與實際情況非常接近。
2012年6月10號下午2時30分,蘭州理工大學西校區發生一起交通事故,一名拾荒老人當場死亡,一名在校學生受傷,於當天晚上甘肅省武警醫院搶救無效,不幸離世。肇事司機系蘭州理工大學教務處處長丁雨田 。
⑨ 宋代時期在科學技術領域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
宋代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高峰期
沈括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指南針、印刷術和火葯是聞名於世的三大發明,到宋代又有了劃時代的發展。天文、數學、醫葯、農藝、建築等各個領域的成就,不僅超越前代,而且在當時的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
指南針在宋代又有重大進展 ,北宋末已有使用指南針於航海的記載。南宋時,海船上普遍裝有針盤,即原始的羅盤導航。這是世界海運史上空前的進步。
唐、五代時開始應用雕版印刷術印書,北宋時有了很大發展。開封府、杭州、西川、福建是當時印書的中心。南宋臨安府是印書業最發達的地方。宋仁宗慶歷年間,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
宋廷設有火葯武器的作坊。宋神宗時,邊防軍已大量配備火葯箭。北宋時進行了多次較全面的恆星觀測 。景德三年(1006)關於客星的記載,是世界上著名超新星中的最早記錄。元佑年間,蘇頌、韓公廉等人創造了水運儀象台。宋代的歷法經過多次改進 ,慶元五年( 1199 )實行的《統天歷》,和現行公歷的一年長度完全一樣,但比公歷頒行早383年 。北宋中期賈憲的開方作法本源圖 ,世稱賈憲三角形 ,比西歐相同的帕斯卡三角形早約600年 ;他的增乘開方法,與霍納的方法大致相同 ,但早約770年 。宋代醫葯學比唐代有較大的發展 。元豐五年 ( 1082 ),唐慎微撰《經史證類備急本草》,所收葯物種類為《唐本草》的一倍。宋徽宗時審定的《和濟局方》,是中國由國家頒布的第一部配方手冊 。王惟一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3卷 ,標志著針灸學的重大進步。太醫局將產科、眼科等單獨設科,是醫學史上的重大進步。北宋錢乙《小兒葯證直訣》,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名著。南宋《洗冤集錄》十五卷,是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學專著。北宋末陳旉在南宋初撰成《農書》,是綜合性的農學著作。皇佑元年(1049),陳翥撰寫的《桐譜》,嘉佑四年(1059),蔡襄著《荔枝譜》,淳熙五年(1178 ),韓彥直著《橘錄》,都是傳世最早的有關經濟作物的專著。慶歷元年(1041),喻皓在開封建成磚塔,其建築方法成為以後北方通用的磚塔建築方法。今河北定州城內的開元寺塔 ,於至和二年(1055)建成,又稱了敵塔,高84米,是中國現存最高的磚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