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古代科技成就
、中國古代四大發明
(一)造紙術
1.西漢先後出現絮紙和麻纖維紙。甘肅天水放馬灘出土的繪有地圖的紙, 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紙。
2.東漢宦官蔡倫於105年改進造紙術,製作植物纖維紙。
(二)印刷術
1.隋唐已有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詩,現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國印製的《金剛經》卷子。
2.宋代雕版印刷業很發達,刻印的書,字體工整。11世紀中葉,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400年。
(三)指南針
1.戰國時期發現磁石指南特性,發明「司南」。
2.北宋已會使用磁針指南,後來把磁針裝在羅盤上,製成指南針用於航海。
3.南宋時指南針傳到印度、阿拉伯、波斯等國,促進了各國航海事業的發展,並為新航路的開辟和實現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
(四)火葯
1.唐朝時《真元秒道要略》一書最早提到了火葯,唐末火葯開始用於軍事。
2.北宋時火葯已經廣泛在軍事上使用,東京設立「廣備攻城作」,製造火葯和火器;宋仁宗時成書的《武經總要》記載了許多火器的製作方法。
3.宋代時發明了「突火槍」,管形火器的出現,開創了人類作戰史的新階段。
2. 我國古代傑出的科學家及其成就
1、蔡倫 (東漢宦官,「蔡侯紙」發明者)
蔡倫的造紙術被列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了傑出的貢獻,千百年來備受人們的尊崇 。被紙工奉為造紙鼻祖、 「紙神」 。
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蔡倫排在第七位 。美國《時代》周刊公布的「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中蔡倫上榜。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特別展示了蔡倫發明的造紙術。
2、祖沖之(429-500),字文遠。出生於建康(今南京),祖籍范陽郡遒縣(今河北淶水縣),中國南北朝時期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
祖沖之在圓周率方面的研究,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他的研究適應了當時生產實踐的需要。他親自研究度量衡,並用最新的圓周率成果修正古代的量器容積的計算。
古代有一種量器叫做「 釜 」,一般的是一尺深,外形呈圓柱狀,祖沖之利用他的圓周率研究,求出了精確的數值。他還重新計算了漢朝劉歆所造的「律嘉量」, 利用「祖率」校正了數值。以後,人們製造量器時就採用了祖沖之的「祖率」數值。
祖沖之寫過《綴術》五卷,被收入著名的《算經十書》中。《隋書》評論「學官莫能究其深奧,故廢而不理」,認為《綴術》理論十分深奧,計算相當精密,學問很高的學者也不易理解它的內容,在當時是數學理論書籍中最難的一本。
3、張衡 (東漢時期著名天文學家)
公元132年(陽嘉元年),張衡在太史令任上發明了最早的地動儀,稱為候風地動儀。
張衡在西漢耿壽昌發明的渾天儀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渾天說,創制了一個比以前都精確、全面得多的「渾天儀」。
《靈憲》是張衡有關天文學的一篇代表作,全面體現了張衡在天文學上的成就和發展。原文被《後漢書·天文志》劉昭注所徵引而傳世。文中介紹的天文學要點如下:
張衡認為宇宙是無限的,天體的運行是有規律的;月光是日光的反射,月蝕起因於地遮日光,月繞地行且有升降。他認識到太陽運行(應是地球公轉)的某些規律,正確解釋了冬季夜長、夏季夜短和春分、秋分晝夜等時的起因。
他指出在中原可以見到的星有2500個,與今人所知略近。他經過對某些天體運轉情況的觀測,得出一周天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的結論,與近世所測地球繞日一周歷時365天5小時48分46秒的數值相差無幾。
4、郭守敬 (元代科學家)
郭守敬在天文、歷法、水利和數學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奉命修訂新歷法,歷時四年,制訂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時歷》,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歷法。為修訂歷法,郭守敬還改制、發明了簡儀、高表等十二種新儀器。
至元元年(1264年),郭守敬奉命修浚西夏境內的古渠,更立閘堰,使當地農田得到灌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任都水監,負責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運河,耗時一年,完成了全部工程,定名通惠河,發展了南北交通和漕運事業。
郭守敬參與制定的《授時歷》除了在天文數據上的進步之外,在計算方法方面也有重大的創造和革新。主要特點有:
廢除上元積年:改用至元十八年(1281年)天正冬至(即至元十八年開始之前的那個冬至時刻,實際上在至元十七年內)為其主要起算點。以萬分為日法。發明正確的處理三次差內插法方法。發明弧矢割圓術。
5、徐光啟
徐光啟畢生致力於數學、天文、歷法、水利等方面的研究,勤奮著述,尤精曉農學,譯有《幾何原本》《泰西水法》《農政全書》等著書。同時他還是一位溝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為17世紀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徐光啟在天文歷法方面的成就,主要集中於《崇禎歷書》的編譯和為改革歷法所寫的各種疏奏之中。在歷書中,他引進了圓形地球的概念,明晰地介紹了地球經度和緯度的概念。
他為中國天文界引進了星等的概念,根據第谷星表和中國傳統星表,提供了第一個全天性星圖,成為清代星表的基礎,在計算方法上,徐光啟引進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學的准確公式,並首先作了視差、蒙氣差和時差的訂正。
《崇禎歷書》的編譯,自明崇禎四年(1631年)起直至崇禎十一年(1638年),始克完成。全書46種,137卷,分五次進呈。前三次乃是徐光啟親自進呈(23種,75卷),後二次是徐光啟死後由李天經進呈。其中第四次還是徐光啟親手訂正(13種,30卷),第五次則是徐氏「手訂及半」最後由李天經完成的(10種,32卷)。
徐光啟在修改歷法的疏奏中,詳細論述了數學應用的廣泛性。他一共提出了十個方面(「度數旁通十事」),即:天文歷法、水利工程、音律、兵器兵法及軍事工程、會計理財、各種建築工程、機械製造、輿地測量、醫葯、製造鍾漏等計時器。說把數學應用的廣泛性,講述得十分完備。徐光啟還曾建議開展這些方面的分科研究。
3. 根據我國古代各朝代利用檔案修史的成果並分析各自特點
我國古代各朝代利用檔案修史的成果有如下特點:
一、我國古代科技檔案工作是古代世界上最古老、最具有連續性、遺產最豐富的科技檔案工作 關於我國古代科技檔案的古老性,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簡單說明:首先,我國最早的有關檔案文獻的記載——《呂氏春秋·先識覽》中記載的太史令終古用以規勸夏桀的「圖法」。就包括地圖科技檔案;其次,我國已知最早的檔案實物——甲骨檔案中有大量的天文學、地理學、農學、醫學等方面的內容;再次,我國最早的檔案管理者——太史令都是精通天文學等的科學家,其保管的檔案典籍中包括科技檔案(如天文檔案);第四,我國古代已知較早的正規檔案庫房應推漢代的石渠閣,而石渠閣所收藏的檔案材料為蕭何收集的秦圖籍檔案,其 中。作為科技檔案的地圖佔有較大的比例。以上,我們通過最早的檔案記載、最早的檔案實物、最初的檔案工作者、較早的正規檔案庫房的收藏,充分說明了我國古代科技檔案工作是十分古老的,歷史十分久遠。
二、我國古代科技檔案主要由天文檔案、地理檔案、農業檔案、醫學檔案、建築檔案等實用科技檔案組成 我國古代科技之發達,主要表現在實用技術方面。開發實用技術是進行統治和生產發展的需要。具體地說,我國古代進行天文學觀測和保存天文檔案,是為了附和其「天人感應學說」和制訂歷法等需要;進行地理學研究,特別是地圖檔案的製作與保存.是出於軍事目的和農業生產、徵收賦稅、交通等需要;古代中國以農業立國,各地方官的奏文許多與農業有關,中央的各種文件亦是如此;古醫學檔案是中醫學發展的必然產物,從淳於越的醫案到宮廷醫葯檔案,其數量亦相當可觀;古代宮廷、王府等各類建築,歸政府的工部等負責修建(也稱將作大匠等),其圖紙也保存在官府,形成一定數量的建築檔案,清「樣式雷」(清皇室世襲之設計官)所遺留下來的圖紙就達數千張。此外,其它科技檔案也零星可見。
三、我國古代科技檔案的載體多種多樣、富有特色 我國古代科技檔案的載體與同時期世界各國相比,種類繁多,並富有特色。除紙張外,還有甲骨(包括骨簽)、帛、簡、金屬、石和其它形式的載體材料。 1.甲骨科技檔案。 甲骨科技檔案首先是指殷墟出土的以龜甲獸骨製成的檔案材料,包括天文、氣象、農業、醫學等多方面的內容。如關於天文學,其中的日食、月食、新星、日餌等天象記錄,是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檔案記錄,等等。 不久前,甲骨類科技檔案家庭中又增加了一個新成員,這就是近年來出土的漢代骨簽檔案。骨簽檔案作為一種工業管理檔案,是選用高級骨料製成的,體積小,便於集中穿放,工藝高,表面整齊、光潔。上面的文字用書刀鐫成,填以礦物顏色,刀筆有力,是一種規格較高的檔案材料。 2.帛書科技檔案。 在我國古代,由於某些科技檔案極為珍貴。因此時常用造價昂貴的縑帛來製作。著名的帛書科技檔案有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三幅古地圖和《五星占》等。 3.簡策科技檔案。 簡策是一種應用比較普遍的科技檔案載體。著名的簡策科技檔案有我國最早的歷譜檔案——山東臨沂出土的漢武帝七年的竹簡歷譜和世界上最早的法醫檔案——湖北雲夢出土的秦代竹簡法醫記錄等。 4.石刻科技檔案。 石刻科技檔案實物是我國明清以前科技檔案中實物遺留較多的一種。這一方面是由於石質材料易於長久保存,另一方面是由於古人也較經常地將各種圖樣等科技檔案書刻在石上,並稱之為上石。著名的石刻科技檔案有西安碑林的《華夷圖》、《禹跡圖》;長江上游各種洪水和枯水題刻;洛陽龍門石窟葯方洞中的石刻葯方等。 5.金屬及其它特殊材質的科技檔案。 我國古代科技檔案的其它特殊載體包括金屬、木板、蠟等。 著名的金屬材料的科技檔案有戰國中山王墓中出土的銅版「兆域圖」,清代的《皇輿全覽圖》、《乾隆內府地圖》等;著名的木版科技檔案有現今世界上最早的古地圖——天水放馬灘一號秦墓出土的7幅刻在木版上的地圖等;著名的蠟制科技檔案有沈括製作的立體地理模型圖等。
總之,我國古代已經有了一定水平的科技檔案工作實踐.但必須指出,據現有資料看,我國古代還沒有有關的理論研究,更談不上建立科技檔案管理學了~
4. 我國古代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科學技術成就
我國古代取的重要的科學技術成就就是四大發明指南針印刷術,火葯造紙術,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發明,促進了科技和生產力的發展
5. 我國古代科技成果輝煌,對此你有什麼感想請結合史實說一說。。 請學霸解答,
①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政局穩定,各民族人民的辛勤勞動。使得我國古代科技取得輝煌成就。這是原因之一)
②古代農耕經濟的高度繁榮 (封建社會經濟的基礎就是農耕經濟。農耕經濟的高度繁榮也就意味著國家經濟的高度繁榮。這是我國古代科技取得輝煌成就的經濟保障)
③民族的融合與中外交流的頻繁 (這是豐富我國古代科技文化的成果,如少數民族的科技文化,藏族的醫葯學。中外交流的頻繁,明清是個很好的例子,如明宋應星的《天工開物》 《泰西水法》等等)
④中央集權國家的支持和組織 (如清編纂的《四庫全書》 《古今圖書集成》等)
6. 我國古代科學家及其成就
1.張衡(公元78-139年)成就:偉大的科學家、文學家、發明家和政治家,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准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
2.祖沖之(公元429-500年)我國古代傑出的數學家、天文學家,研究出了求出π在3.1415926與3.1415927之間,巧妙的方法解決了球體體積的計算.發明了「割圓術」3.甘德,戰國時代天文學家.經過長期的天象觀測,甘德與石申各自寫出一部天文學著作.後人把這兩部著作結合起來,稱為《甘石星經》,是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學著作.4.賈逵(30~101),東漢時天文學家、經濟學家.首先提出在歷法計算中應按黃道來計量日、月的運動,並發現月球的運動為不等速.所撰有《春秋左氏傳解詁》、《國語解詁》等古代的天文學家老多了,咱們中國地大人博哈,
7. 我國古代科技成就列表
中國古代科技成就指中國古代各項科技成果,包括造紙、印刷、紡織、陶瓷、冶鑄等。
中國古代科技源於生活,而生活需要各種實用技術。造紙、印刷、紡織、陶瓷、冶鑄、建築等中國人引以為豪的發明創造無不帶有鮮明的實用烙印。然而,時代在前行,曾經應用廣泛的古代實用技術,今天早已失傳或正在消失,需要我們以現代技術手段復原和再現,以今天的科學道理去揭示和闡述。
1.造紙術,蔡倫造出廉價而又便於書寫的「蔡侯紙」,讓古文化不再負重前行
2.地動儀是東漢科學家張衡發明的一傳世傑作,可探測千里之外的地震和地震方位,這比西方國家用儀器記錄地震的歷史早1700多年
3.麻沸散,神醫華佗從植物中提取出麻沸散,要比西方早1600多年
4.諸葛亮設計孔明燈是來傳遞信號的,現在它是熱氣球的始祖
5.圓周率,祖沖之將圓周率精算到小數點後第七位,比歐洲早了1000多年
6.京杭大運河,世界上最長最老的運河,古代南糧北調全靠它
7.活字印刷術,它使得知識可以大規模復制和傳播,掀起了古代的「信息革面」
8.算盤是古代世界最具現價比的機械計算機,直到20世紀,我國還在使用算盤進行著精密的計算(兩彈一星)
9.火葯,老祖宗長生不老葯沒煉成,卻歪打正著的發明了火葯,它讓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強,也讓人類邁入了熱武器時代
10.宋人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如今我們又一次引領了世界潮流——移動支付
11.宋人創造了古代的足球——蹴鞠
12.中國最早的牙刷是東漢發明的,大多都是骨制
13.郭守敬的《授時歷》中以365.2425為一回歸年,比現行公歷早了300年
14.明朝人挖掘了世界上第一個石油井
15.明朝用牛痘接種預防天花
我國古代的發明創造遠不止於此,中華名族輝煌的傳統科技文化,反映了中華文明在人類歷史上的偉大貢獻,使先賢的智慧成為激勵當代國人創新的精神動力,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屹立於世界名族之林。
8. 我國還有哪些古代重要科技成就呢
中國古代有哪些重要的科技成就呢?下來我們沿著我們的文明逐步了解吧。
中國經歷了燦爛的五千年文明,古代科技源於我們的先輩在世的生活繁衍中的各種實用技術。如造紙、印刷、紡織、陶瓷、冶鑄、建築、橋梁等這些令我們現在都引以自豪的發明創造。它們涉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為現代科技的發展提供了許多的思考和延續。下來我們走進歷史長河感受我們燦爛輝煌的古代科技成果吧。
冶鑄技術。夏代就有冶鑄青銅器記載。如“禹鑄九鼎”和夏啟命人在昆吾鑄鼎,出土的鑄造銅器的遺存可以為證。在二里頭文化遺存中有青銅鑄造的刀、錐、錛、鑿、鏃、戈、爵等工具、武器和容器,同時還發現有鑄銅遺址,出土有陶范、銅渣和坩堝殘片。
9. 我國古代科技成果最突出的代表
應該是宋朝活字印刷術的發明,火葯的大規模運用,冶鐵技術的發展,改進了水車灌溉技術等等,詳細可以看天工開物,裡面記載了宋朝在農業手工業上的科技發明。宋朝還出現了世界最早的紙幣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