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浙江省2011年科技成果登記統計分析報告

浙江省2011年科技成果登記統計分析報告

發布時間:2021-10-19 21:11:22

⑴ 如何進行科技成果登記

1.登記材料規范、完整; 2.已有的評價結論持肯定性意見; 3.不違背國家的法律、法規專和政策。 二、提屬交《科技成果登記表》及下列材料 1.應用技術成果:相關的評價證明(鑒定證書或者鑒定報告、科技計劃項目驗收報告、行業准入證明、新產品證書等)和研製報告;或者知識產權證明(專利證書、植物品種權證書、軟體登記證書等)和用戶證明。 2.基礎理論成果:學術論文、學術專著、本單位學術部門的評價意見和論文發表後被引用的證明。 3.軟科學研究成果:相關的評價證明(軟科學成果評審證書或驗收報告等)和研究報告。 三、程序 1.科技成果登記機構對辦理登記的科技成果進行形式審查,對符合條件的予以登記,出具登記證明。科技成果登記證明不作為確認科技成果權屬的直接依據。 2.科技成果登記機構對已經登記的科技成果應當及時登錄國家科技成果資料庫,並在國家科技成果網站或者科學技術研究成果公報上公告。四、相關文件《科技成果登記辦法》

⑵ 科技成果管理辦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目的為加強集團公司(包括子公司,下同)技術成果的管理工作,促進技術成果管理的完善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加速技術成果推廣應用,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特製定本管理辦法(試行)。
第二條技術成果的定義本辦法中的技術成果是指集團公司技術人員利用科學技術知識、信息和經驗作出的產品、工藝、材料及其改進等技術方案。
第三條技術成果主要內容1、列入國家、省、市及有關廳局科技計劃內的科研項目所獲得的科技技術成果;2、完成公司批准下達的科技創新計劃所獲得的科技技術成果;3、利用公司提供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項目所獲得的科技成果;4、集團與外單位簽訂的技術合同(橫向)項目所獲得的技術成果;5、集團公司員工在有公開出版刊號的刊物上發表的論文、論著和專著、譯著、工具書等;6、在引進、消化、吸收、開發、應用先進技術中取得的科技成果。
第四條技術委員會統一負責公司技術成果管理工作。
第二章第五條技術成果管理的內容技術成果管理細則集團公司技術成果管理的內容包括技術項目的徵集與計劃、成果鑒定、成果登記、成果申報獎勵、成果匯編、成果檔案、成果保密及推廣工作。
第六條技術項目的申報與評審1、技術項目由技術委員會秘書組織技術委員會相關專家,進行項目評審。
2、技術項目評審對象:科技成果、工法、小革新等「五小」、企業標准、優秀設計、優秀標書、優秀施工方案、優秀論文、優秀作業指導書等;3、項目完成後,應及時填寫《企業級科技成果鑒定申請書》、《企業級工法申報書》、《企業級小革新等「五小」申報表》、《技術項目推薦表》、《「五小」推廣應用情況評估表》,並准備好相關附件資料,經所在單位(部門)認真、如實填寫推薦意見後報集團總經辦,總經辦在15個工作日內進行形式審查。對符合評審要求的,總經辦負責組織評審和確定評審時間、地點、專家名單;不符合評審要求的,及時反饋意見並退回;4、企業級科技成果鑒定除填寫申請書外,還應具備的技術資料:
(1)研製報告(2)技術報告(3)工程運用證明(4)經濟效益分析(5)企業標准(其中(1)、(2)、(3)、(4)為各類科研項目必須提供的資料,第(5)項則根據科研項目的種類提供);5、企業級工法除填寫申請書外,還應具備的技術資料:
(1)工法的技術內容(2)工程運用證明(3)效益分析(4)工法施工過程的照片6、企業級小革新等「五小」申報與推廣(1)「五小」申報條件:
A、成果經過三個月以上的實施,證明其先進可行並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
B、每季度申報的成果須是近階段之內研製的成果。
C、申報資料齊全,數據詳實。包括報表、圖紙說明書、圖片、標本、模型、實物,經濟效益對比分析或社會效益依據。
(2)「五小」推廣方式:
各製造部門應在每月底及時提交「五小」成果的應用及推廣情況月度評估報告。集團總經辦每季度對各製造部門的「五小」成果進行匯總評估,由集團技術委員會對全年度「五小」應用推廣情況進行年度評審。
7、項目評審的主要內容:
A.是否完成計劃任務書要求的指標;B.技術資料是否齊全完整,並符合現實;C.應用技術成果的創新性、先進性和成熟程度;D.應用技術成果的應用價值及推廣條件和前景;E.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意見。
8、技術項目評審資料由集團總經辦整理後歸檔,交檔案室統一登記、保管。
第七條技術成果的登記1、項目立項合同書、成果鑒定證書、成果獲獎證書、工法證書、專利等有關復印件和資料,及時報集團總經辦存檔備案;2、集團總經辦每年12月對集團公司所有各部門整年度在國內外公開出版的各類著作、發表的學術論文、參與的標准規范等進行一次性收集、登記。以各部門年度技術指標為標准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供集團人力資源部參考。
第八條技術成果獎勵申報各級獎勵的技術成果,應根據評獎部門的要求和規定,各申報、實施部門應及時組織好申報材料,經集團總經辦審核後,按《安徽偉宏鋼結構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技術成果獎勵辦法(試行)》執行。
第三章其他第九條集團公司在此制度之前頒布的與本制度相抵觸的有關規定、通知等,按此制度執行。
第十條本制度由總經理辦公會議負責解釋、補充。
第十一條本制度經總經理辦公會議通過後報董事會批准後施行。

⑶ 三 科技人員、經費和成果統計

(一)科研人員、經費和科技論文統計

據《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年報》,2004年國土資源部科學研究機構科研經費收入達16.30億元,其中政府撥款(包括國家財政預算撥款、申請獲得的政府科研項目收入和其他政府撥款)為12.18億元,事業收入為1.97億元,事業單位經營收入達365.00萬元,其他收入為2.10億元,2005年國土資源部科學研究機構科研經費收入達12.14億元,其中政府撥款(包括國家財政預算撥款、申請獲得的政府科研項目收入和其他政府撥款)為7.05億元,事業收入為2.34億元,事業單位經營收入達62.00萬元,其他收入為2.75億元。

表2 2004~2005年科研人員、經費和科技論文統計

(二)科技人才培養

為了加快國土資源科技人才培養,國土資源部一直實施「百名優秀人才工程」計劃。近年來,國土資源部繼續加大在科技獎勵、人才評選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勵部科技工作者積極運用科學技術為國土資源事業服務。

2005年至2006年度,全系統44人獲得國土資源部「青年科技骨幹」稱號,24人獲得部「百人計劃」項目資助,其中王靜等13位同志獲得國土資源部「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稱號,為表彰國土資源系統在「十五」期間作出突出貢獻的科研單位和科技人員,國土資源部決定授予50個單位「國土資源系統『十五』科技工作先進集體」稱號,140位同志「國土資源系統『十五』科技工作先進個人」稱號。

表3 2005~2006年度「國土資源部青年科技骨幹」人員名單

表4 2005和2006年度國土資源部百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

外事資料考察報告查詢系統

⑷ 全省地方登記的科技成果指的是什麼

所謂科技成果是指人們在科學技術活動中通過復雜的智力勞動所得出的具有某種被公認的學術或經濟價值的知識產品。
科技成果是指由法定機關(一般指科技行政部門)認可,在一定范圍內經實踐證明先進、成熟、適用,能取得良好經濟、社會或生態環境效益的科學技術成果,其內涵與知識產權和專有技術基本相一致,是無形資產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
基本特徵:
(1)是新穎性與先進性:沒有新的創見、新的技術特點或與已有的同類科技成果相比較為先進之處,不能作為新科技成果。
(2)是實用性與重復性:實用性包括符合科學規律、具有實施條件、滿足社會需要。重復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復使用或進行驗證。
(3)是應具有獨立、完整的內容和存在形式,如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以及科技報告等。
(4)是應通過一定形式予以確認:通過專利審查、專家鑒定、檢測、評估或者市場以及其它形式的社會確認。

⑸ 為做省科技成果鑒定需做《科技成果查新報告》和《科技成果報告》誰會做

科技成果鑒定一般需提交以下資料(各地區略有差異):科技成果鑒定申專請表 、科技屬成果鑒定證書(草稿)、項目研製報告 、項目技術報告、用戶報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分析報告、查新報告 、測試大綱 。這里的「查新報告」就是指由科技信息部門(科技查新中心)出具的科技查新報告,用於對所查詢科技項目或成果就新穎新、創新性作出判斷,證明在某一領域有無相關或類似產品或研究。省級科技成果鑒定要求提供的查新報告,一般需由省級以上科技部門下屬的科技信息部門出具,如當地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或研究院所轄科技查新中心。

⑹ 科技成果登記有什麼用

科技成果登來記後,在應用方面享有源以下支持:
1、獲得推薦申報國家、省、市科學技術獎的基本資格;
2、對於財政科技經費支持的科技計劃項目,成果登記證書和驗收證書(或結題證書、結題報告)一同作為結題驗收必須具備的證明材料;
3、優先推薦申請省科技成果轉化基金等省內各級各類科技計劃項目;
4、優先獲得科技成果推介等其他相關轉化和技術轉移政策支持。

⑺ 我國地質科技投入產出狀況

(一)我國地質勘查行業投入狀況

我國地質勘查投入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地質勘查工作費用從2005年開始,費用增長速度明顯加快。2009年,地質勘查工作費用達830億元,為2000年的3.8倍。近年來,我國地質勘查行業從業人員也保持了較快的增長態勢,從業人員從2000年的25萬左右,增長到2010年的62萬左右(圖2-9、圖2-10 ,表2-12)。

圖2-9 2000~2010年我國地質勘查工作費用變化

圖2-10 2000~2010年我國地質勘查行業從業人員狀況

表2-12 2000~2010年我國地質勘查從業人員與工作費用

資料來源:2001~2011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二)我國地質科技投入狀況

1.人力投入狀況

我國的地質勘查技術人員大量聚集在國有地勘單位,2007年全國從事地質勘查工作的在職職工為63.08萬人,其中屬地化、中央管理和科研院所等國有地勘單位的在職職工為35.84萬人,在國有地勘單位的在職職工中地質勘查技術人員為11.94萬人,佔33.3%(王東雲,2007)。

2010年,我國地質勘查研究與開發機構共53 所。近10年來,盡管我國地質勘查行業從業人員快速增加,但是地質勘查行業中科研人員增長緩慢,甚至出現總量下降趨勢。我國地勘行業R&D人員主要從事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工作,應用研究人員在2004~2008年之間,一直占據50%以上的高比例;試驗發展研究人員也呈明顯的逐年上升趨勢,在2009年,更是超過了應用研究人員的數量;而基礎研究人員則比例偏低(圖2-11、圖2-12 ,表2-13)。

圖2-11 2002~2010年我國地質勘查研究與開發機構R&D人力資源投入情況

圖2-12 2002~2010年我國地質勘查研究與開發機構R&D人力投入類型分布

表2-13 2002~2010年我國地質勘查研究與開發機構R&D人力資源投入情況單位:人

資料來源:2003~2011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2.資金投入狀況

地勘投入主體與我國地質工作的體制和機制緊密相關,經歷了三個主要歷史階段的變更。計劃經濟時期,地質工作生產要素的配置方式,即地質工作所需要的勞動力、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地質勘查資金,全部由國家統一分配,地質工作費用主要來源於中央財政撥款,完成地質成果上交國家,由國家無償向使用者提供,充分體現了高度集中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從1978~1998年,在我國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換時期,我國地質工作體制和機制發生了變化,地質工作改革明確提出地質工作要實行「三化」,即地勘單位企業化或部分地勘單位企業化,地質成果商品化或部分地質成果商品化,以及地質工作社會化,在實踐中由政府出資地勘費,再通過地質成果有償使用,收回地勘費,探索了地勘單位由事業向企業轉化的路徑;1999年以後,改革不斷深化,尤其是地勘單位屬地化管理後,地質工作體制改革已邁出重要一步,初步實現公益性與商業性地質工作分開運行、地質工作兩級管理的體制框架初步建立、地勘單位企業化改革取得了寶貴經驗、礦業權交易市場初步建立、勘查投入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2001~2008年,我國地質勘探研究與開發機構R&D經費呈逐年上升趨勢,平均每年保持47%的增長幅度,其中,2006~2008年這三年的發展速度明顯快於之前的幾年。在經費來源的渠道上,政府的資金投入仍佔有絕對的主導地位,2008年,政府資金達16億元,占總經費的80%(圖2-13 ,表2-14)。企業資金、金融機構以及其他渠道的資金投入增長速度逐漸加快,資金來源多元化。

表2-14 2001~2008年我國地質勘查R&D經費來源單位:萬元

續表

資料來源:2002~2009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2010年、2011年統計年鑒未統計此項目)。

圖2-13 2001~2008年我國地質勘查R&D經費總額

3.經費支出狀況

我國地質研究與開發機構經費支出情況總體上逐年增加,從2006年開始,支出費用增長速度明顯加快,平均每年增長約34.4%。基礎研究工作的支出費用增加幅度很小,2002年占總支出的1/3 ,2010年僅占總支出費用的1/10。應用研究的費用增長速度較快,2010年應用研究費用為2.8億元,是2002年費用的11倍,佔到總支出費用的1/4左右。試驗發展費用近年來也保持穩步增長趨勢,2010年費用為2002年的12倍左右(表2 15 ,圖2-14)。

表2-15 2002~2010年我國地質勘查R&D經費支出單位:萬元

資料來源:2003~2011年《中國科技統計年鑒》。

圖2-14 2002~2010年我國地質勘查R&D經費支出按研究類型分布情況

(三)我國地質科技成果現狀

地質科技成果是政府決策、科研工作和礦業經濟發展的基礎。我國地質勘查科研課題數目在2003~2006年、2008~2009年兩個階段呈上升趨勢,其中,2009年科研課題數目增長速度飛快,漲幅為61%。地質科技論文呈現快速增長,論文的發表與科研項目之間存在顯著的相關性。但是,近十年來,科技著作、獲獎成果數目變化趨勢並不明顯(圖2-15 ,表2-16)。

圖2-15 2000~2010年地質勘查科技活動成果

表2-16 2000~2010年地質勘查科技活動成果

續表

資料來源:2001~2011年《國土資源統計年鑒》。

「十一五」期間,國土資源部牽頭承擔了國家「863」、「973」和支撐計劃等20多項重大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9項。在土地、礦產與海洋資源、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防治、地球科學前沿等領域取得了一大批理論和應用成果,為國土資源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學技術支撐。其中,衛星遙感等高新技術在資源調查、評價、管理與保護中的支撐作用日益明顯。高新技術的應用,推動地質找礦實現突破,創新了中國區域成礦理論,深化了中國地質構造體系的認識,建立了一批重要成礦區帶找礦模型,構建了高效的勘查技術體系,在雲南紅河等地建立了勘查示範研究基地,在四川攀枝花、西藏驅龍、雲南普朗、新疆彩霞山、內蒙古畢拉格、遼寧大台溝等20多個靶區、礦區深部或外圍獲得找礦重大突破。

《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統計分析報告》中提到,截至2010年10月31日,2010年在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管理辦公室登記成果共計215項,登記總數比上年度增加了30.5%。其中,應用技術類成果134項,占登記成果總數62.3%;基礎理論類成果46項;軟科學類成果35項。

2010年成果評價方式呈現「以驗收為主,鑒定和評審為輔,其他評價方式並存」的狀態。2010年登記成果按照第一完成單位統計,由省(區、市)國土資源廳(局)登記成果127項,占登記成果總數的59.1%;由部直屬單位登記成果53項,占登記成果總數的24.7%;相關院校登記成果16項,由其他單位登記成果19項(表2-17)。

表2-17 2010年科技成果完成單位

⑻ 浙江省年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2005年,浙江省國土資源系統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省委十一屆六次全會精神,堅決執行中央宏觀調控政策,嚴把土地閘門關,治理整頓土地市場,切實加強礦產資源管理,努力提高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促進了全省經濟社會持續穩定快速發展。各級國土資源綜合統計部門面對任務重、壓力大、困難多的新形勢,齊心協力,克難攻堅,嚴謹扎實地做好各項統計工作,為經濟發展和領導決策提供了翔實、准確、可靠的基礎數據。

一、土地資源

(一)土地資源狀況

2005年浙江省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統計資料顯示,全省現有土地總面積10 539 734.17公頃,其中農用地 8 711 454.28公頃,占 82.65%;建設用地 940 851.94公頃,佔8.93%;未利用地887 427.93公頃,佔8.42%。農用地中,耕地1 947 670.37公頃,園地655 400.70公頃,林地5 620 498.18公頃,牧草地528.74公頃,其他農用地487 356.29公頃。建設用地中,居民點及工礦用地726 299.79公頃,交通運輸用地79 966.52公頃,水利設施用地134 585.63公頃(圖1)。

圖1 2005年土地利用現狀

(二)土地利用狀況

1.農用地

全年耕地減少121 397.33公頃,其中建設佔用耕地24 566.15公頃,生態退耕306.51公頃,農業結構調整佔用耕地75 770.81公頃,災毀耕地547.82公頃。

繼續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2005年建設佔用基本農田2 849.44公頃,補劃2 849.75公頃,年末基本農田1 808 917.94公頃,與2004年持平。

2.建設用地

改革建設用地指標管理辦法,按照「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供地,促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變。2005年,將國家下達的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全部留在省里,對省政府確定的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重大項目,其農用地轉用計劃指標直接戴帽下達,既保障了國家和省重大建設項目用地,又防止了低水平重復建設,促進了全省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全年省級人民政府共批准新增建設用地17 569.57公頃(計劃指標3 977.41公頃、折抵指標11 788.05公頃、復墾指標1 483.87公頃、盤活指標320.24公頃),其中耕地11 024.09公頃(計劃指標2 797.83公頃、折抵指標6 838.30公頃、復墾指標1 160.80公頃、盤活指標227.16公頃)。全省用地量最大的是杭州市和寧波市,分別占總用地量的18.89%和14.64%。用地量最少的是麗水市和舟山市,兩市合計僅占總用地量的7.78%。2005年全省新增建設用地審批情況見圖2。

圖5 2005年全省采礦權出讓情況

3.探礦權采礦權二級市場

2005年轉讓探礦權3宗,價款302.24萬元。采礦權轉讓11宗,價款1 368.30萬元,全部為出售。

四、國土資源違法案件查處情況

1.立案情況

2005年全省共立案14 321件,其中土地違法案件14 026件,礦產違法案件295件。立案查處的14 026件土地違法案件中,涉及土地面積8 796.69公頃,其中耕地6 175.37公頃。在土地違法案件中,歷年隱漏案件10 555件,涉及土地面積7 275.17公頃,其中耕地5 231.38公頃;本年新發生的土地違法案件3 471件,涉及土地面積1 500.37公頃,其中耕地943.99公頃。在礦產違法案件中,勘查案件1件,為企事業單位越界勘查;開采案件294件,按違法主體分類,多為個人違法,佔83.33%,按類型分類,多為無證開采,佔67.35%。

2.查處情況

2005年全省共查處違法案件14 316件,未結案件283件。其中查處土地違法案件14 026件,未結案件267件;查處礦產違法案件290件,未結案件16件。通過查處土地違法案件,共拆除建築物、構建物453.34公頃,沒收建築物、構建物3 443.13公頃,收回土地2 617.77公頃,其中耕地1 639.21公頃,收取罰沒款100 853萬元。通過查處礦產違法案件,收取罰沒款448.98萬元。

3.主要特點

(1)土地違法案件立案查處量有所增加 2005年全省共立案查處土地違法案件14 026件,比2004年增加32.62%。原因是:2005年,全省繼續貫徹落實國務院《決定》(國發[2004]28號),切實加大土地違法案件查處力度,通過組織開展非法買賣農村集體土地專項執法檢查、重點建設項目用地清查、土地違法案件專項執法檢查、集中處理「四訪」問題和重點國土資源違法案件督查工作,發現和嚴肅查處了一批土地違法案件。

(2)土地違法案件絕大部分是歷年遺漏案件 2005年發現的15 977件土地違法案件中,其中歷年遺漏11 089件,佔69.41%;2005年查處的14 026件土地違法案件中,其中處理隱漏案件10 391件,佔74.08%。

(3)堅持查事和查人相結合 2005年全省共對143個國土資源違法案件責任人提出了行政、黨紀處分建議,其中行政處分建議53人、黨紀處分建議90人。99人移送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努力做到查事與查人相結合,維護了法律的尊嚴,取得了群眾的信任,起到了較好的警示作用。

(4)土地違法案件以非法佔地為主 2005年當年立案土地違法案件3 471件,涉及土地面積1 500.37公頃,其中耕地面積943.99公頃。在查處的這些案件中,未經批准佔地3 375件,涉及土地面積1 407.79公頃,其中耕地面積858.25公頃,分別占本年發生案件立案數的97.23%、93.83%、90.92%。

(5)礦產違法案件發案率較低,主要集中在個人違法 2005年共立案礦產資源違法案件295件,占立案的全部國土資源違法案件的2.06%,其中涉及企事業單位19件,集體31件,個人245件,個人違法案件占礦產違法案件總數的83.05%;成為主要違法者。

4.國土資源違法案件發生的主要原因

(1)浙江省土地資源緊張,人地矛盾比較突出,經濟社會發展較快,土地需求與供給矛盾十分尖銳,一些單位用地「飢渴」,為了追求發展,違法用地。

(2)一些地方政府沒有真正樹立科學發展觀和依法用地觀念,片面強調發展經濟和項目工程進度,重點工程未批先建違法用地現象時有發生。

(3)一些基層政府和村級組織、個人受經濟利益驅動,非法買賣農村集體土地,以地生財,導致違法用地。

(4)少數幹部、群眾的國土資源國情、國策、國法意識不強,依法用地、集約用地、依法保護耕地的觀念淡薄。

(5)個別地方國土資源執法巡查力度不夠,違法行為沒有及時發現、及時制止、及時查處。

五、國土資源行政復議情況

全省國土資源系統全年共受理行政復議99件,2004年底未結案的有13件,審結101件,年底未審結11件。

六、國土資源管理機構和人員培訓情況

至2005年底,全省國土資源系統年末從業人員2 312人,其中行政編制人員1 926人;直屬單位職工4 515人;鄉級國土所4 608人。全年收入總額48 940.44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撥款46 366.16萬元,其他收入2 574.28萬元。全年參加幹部培訓405人次,比2004年增加15.38%,其中黨校培訓92人次,行政學院培訓38人次。學歷教育185人,當年1人獲得學士學位。

七、問題與建議

1.問題

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全省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嚴格執行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大力推進依法行政,著力夯實基礎工作,穩步推進體制改革,全面加強土地管理,切實維護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和社會穩定,但也暴露出了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主要表現在:①土地供需矛盾越來越大,實現耕地佔補平衡的壓力增大;②土地信訪事件居高不下,群體性事件仍時有發生;③體制改革帶來的隊伍建設任務加重,機制和機構不適應現象有所抬頭。

2.建議

(1)進一步完善國土資源垂直管理體制,重點加強系統各級領導班子和幹部隊伍建設,優化隊伍結構,健全管理機制,落實培養措施。

(2)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決定》,鞏固土地市場治理整頓成果,完善基本農田保護責任制,嚴格執行土地利用年度計劃,努力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依法嚴肅查處違法違規行為。

(3)進一步做好礦產儲量管理、地質調查、地質環境保護工作,拓寬地質工作的服務領域和市場地域,調整產業結構,抓好技術升級,確保地勘經濟穩定健康發展。

⑼ 科技人員、經費和成果統計

據《國土資源綜合統計年報(2000年)》報道,2000年我部科學研究機構經費收入達45078.63萬元,其中政府各種撥款(包括財政補助和科技項目收入)為28661.52萬元;技術性收入為7689.68萬元:生產經營收入達5996.86萬元:其他收入為2730.57萬元(表3)。

表32000年科研人員、經費和成果統計

2001年,按照科學技術部《科技成果登記辦法》以及《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管理辦法(試行)》,加強了對科技成果的管理工作。首先,對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資料庫進行了升級改造,使之適應科學技術部的總體要求,已納入國家科技成果庫,相關資料可在國家科技成果網上查詢,網址是http://www.nast.org.cn。其次,加大了對科學觀測原始數據的管理。以深部地球物理數據為重點,要求項目承擔單位在成果登記時,根據合同的要求向部科技成果管理辦公室提供原始觀測數據的備份。到目前為止,共接收《INDEPTHI-Ⅱ》、《新疆地質地球物理綜合研究》、《深部地球物理探測數據共享與對比研究》三個項目原始觀測數據,共計160張光碟。這些數據,將在國土資源部科技主管部門的指導下,按有關規定和規程,逐步實現共享。

2001年度,在國土資源部科技成果管理辦公室登記的成果共計164項,比2000年增加41項,增長了33.3%。

「九五」以來,我部科技成果登記數量發生較大的波動,從「九五」初期的400多項,下降到了「九五」後期的100多項,1999年達到最低點,僅為71項。除了因受機構改革的影響外,缺乏有效的成果登記約束機制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致使眾多科研成果仍保留在科研人員的手中。從2000年開始,在國土資源部國際合作與科技司的指導下,成果管理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千方百計擴大成果登記項目數量,雖然在登記成果的數量上有明顯的增長,但仍沒有達到「九五」初期的水平。因此,除了部科技主管部門努力外,還需得到相關單位科技主管部門和研究人員的支持。當前,迫切需要建立一個新型科技成果共享機制,實現科技成果的社會化服務。為了讓讀者更好地了解「九五」期間我部科技成果登記狀況,這里給出了2001年和「九五」科技成果有關統計數據。

2001年國土資源部科技發展報告

1996~2000年科技成果學科類別分布情況

閱讀全文

與浙江省2011年科技成果登記統計分析報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無形資產年限怎麼確定 瀏覽:542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