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的科研成就
截至年底,地理資源所共有在研項目/課題1160項。其中,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項目5項、承擔課題30項,主持中國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重大項目1項、課題9項,主持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2項、課題18項,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項目7項,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項目1項、課題7項、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台項目2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項、重大研究計劃項目2項、重點項目18項、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1項、國家重大科研儀器研製項目1項、面上項目205項,青年科學基金項目141項,「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5項,「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3項;承擔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項目2項、課題10項,中國科學院重點部署、創新集群及重要方向項目15項,中國科學院STS項目14項,中國科學院科研裝備研製項目2項;承擔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衛星及應用產業專項項目2項,科學技術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項目4項、科學技術部國際合作項目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對外交流國際合作項目5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2項;承擔經費在100萬以上國家部委委託項目14項、與地方政府合作項目48項。
2014年,地理資源所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科技獎11項。其中,第一完成單位的成果「地球系統科學數據共享國家平台構建、關鍵技術與應用服務」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二完成單位的成果「南海及周邊地區遙感綜合監測與決策支持分析」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毛烏素沙地砒砂岩固沙造田技術研究應用及其生態改善作用」獲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一等獎,「重金屬污染農田污染物阻隔技術集成及應用」獲北京市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2014年,地理資源所共發表論文1805篇,其中SCI和SSCI刊物收錄論文750篇,中國國內刊物913篇,EI、ISTP及其他國外刊物論文142篇。出版學術著作(地圖集)50部,獲得受理和授權專利24項,獲得計算機軟體著作權60項,完成區域(全國)發展規劃31項。19份咨詢報告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批示或被中辦、國辦刊物採用。 地理類 《地球信息科學學報》是地球信息科學領域的學報級綜合性學術期刊,主要刊登以地球系統信息流為主要研究對象、以地球信息機理、地球信息認知方法、地球信息時空圖譜、「數字地球」戰略以及全球變化等科學問題為研究內容的原創性學術論文、創新型工程應用論文以及相關評論與簡訊;在中國科技論文統計與分析資料庫(CSTPCD,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其總被引頻次、影響因子總排序和學科排序逐年上升。在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版)中,《地球信息科學學報》已躋身於先進期刊之列,2010-2013年連續3年影響因子排名測繪科學技術學科領域第二名。
《地理學報》是中國地理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主辦的學報級綜合性學術刊物,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學科最高學術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學與相鄰學科的綜合研究進展,地理學各分支學科研究前沿理論,與國民經濟密切相關並有較大應用價值的地理科學論文。
《地理研究》(GEOGRAPHICAL RESEARCH)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主辦的綜合性地理學學術期刊,主要刊登地理學及其分支學科、交叉學科的具有創新意義的高水平學術論文,以及對地理學應用和發展有指導性的研究報告、專題綜述與熱點報道等。2008年影響因子達到2.246。 資源類 《自然資源學報》是由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主辦的自然資源科學研究的綜合性學術刊物,主要報道自然資源學科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自然資源的數量與質量評價、自然資源研究中新技術與新方法的運用、區域自然資源的管理及可持續發展等研究成果,綜述和簡要報道中國國內外自然資源研究進展和發展趨勢。《自然資源學報》連續7次被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評為「中國百種傑出學術期刊」;2008年和2011年被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評為「中國精品科技期刊」;2012年被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清華大學圖書館和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志社評為2012年度「中國國際影響力優秀學術期刊」;2006—2011、2013年獲得中國科協精品科技期刊項目資助。
《資源科學》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刊登資源科學領域具有創新性的論文,報道最新的研究成果,發表相關的學術評論,介紹學科的前沿動態,為建立和發展資源科學理論體系、促進中國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資源管理服務。
Ⅱ 華南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的科研成果
序號 教材(教學用書)名稱 作者(排名) 出版日期 出 版 單 位
1 自然地理學 劉南威( 1 ) 2000 科學出版社
2 綜合自然地理 劉南威( 1 ) 2001 科學出版社
3 導游學教程 徐頌軍( 2 ) 2001 中山大學出版社
4 自然地理學實驗與實習 楊士弘( 1 ) 2002 科學出版社
5 《地理圖像系統與信息》 羅壽枚( 2 ) 2003 北京三聯書店
6 《專題制圖原理及其計算機應用》 羅壽枚( 2 ) 2001 湖南地圖出版社
科研成果(我院教師發表的被 SCI 和 EI 刊物收錄的論文目錄)
序號 論 文 名 稱 作者(排名) 發表日期 發表刊物、會議名稱
1 The age of the 「old red sand」 on the coasts of south Fujian and west Guangdong , China Wu Zheng(1)
(吳正等) 2000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45( 13 )
2 Palaeo-Monsoon activities of Mu Us Desert, China since 150ka Li Baosheng(1)
(李保生) 2000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162
3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Sediments in the Yutian-Hotan Oasis, South Xinjiang, China Li Baosheng(1)
(李保生) 2002 Acta Geologica Sinica, 76 ( 2 )
4 Quaternary glaciation in Bailang River Valley, Qilian Shan Zhou Shangzhe(1)
(周尚哲等) 2002 Quaternary International
Vol. 97/ 98.
5 Geomorphology of the Urumqi River Valley and the uplift of the Tianshan Mountains in Quaternary Zhou Shangzhe(1)
(周尚哲等) 2002 Science in China (D), 2002 ,45(11)
6 Geomprphologic evolution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 Shaluli Mountain region ring the Quaternary Zhou Shangzhe(1)
(周尚哲等) 2004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05,50 ( 1 )
7 A bayhead chenier at Chengwan, South China Wang Wei(1)
(王為等) 2004 Jof Coastal Research
(Special Issue)(43)
8 Possible solar forcing of decades- to century-scale climate change in the southern margin of Tarim Basin Zhong Wei(1)
(鍾巍等) 2004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49 (11)
9 An approach to the fluctuation mechanism of Ecotone Sun Wu(1)
(孫武等) 2002 J.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14 (1)( EI)
10 Effects of multiple soil conditioners on a mine site acid sulfate soil for veriver growth Xu Songjun(2)
徐頌軍 2004 Pedosphere , 14 ( 3 ) 序號 著 作 名 稱 作者(排名) 出版日期 出 版 單 位
1 風沙地貌與風沙工程學 吳正(1) 2003 科學出版社
2 風沙地貌研究論文選集 吳正(1) 2004 海洋出版社
3 網路化資源環境信息系統技術、方法與應用 遲國彬(2) 2003 科學出版社
4 珠江口地區風暴潮沉積研究 王為(3) 2002 廣東科技出版社
5 中國沙漠形成演化氣候變化與沙漠化研究 李保生(參著) 2002 海洋出版社
6 中國沙漠與沙漠化研究 李保生(參著) 2003 河北人民出版社
7 廣東古兜山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 徐頌軍等(2) 2004 中國林業出版社
8 城市生態環境學 楊士弘(1) 2002 科學出版社
9 中國的北回歸線 劉南威(1) 2001 科學出版社
10 港澳珠江三角洲可持續發展測評報告 陳忠暖(1) 2005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1 中國日本全新世環境演變對比研究 丘世鈞(章主筆) 2002 廣東科技出版社
12 中國區域地理 韓淵豐(1) 2000 廣東高教出版社
13 專題制圖原理及其計算機應用 羅壽枚 (1) 2001 湖南地圖出版社
14 地理圖像系統與信息 羅壽枚( 2 ) 2003 北京三聯書店
15 Photoshop7.0 技巧與實例 胡偉平 ( 3 ) 2003 冶金工業出版社
16 識花認草 徐頌軍( 1 ) 2002 廣東人民出版社
17 21世紀科技前沿知識100 例 徐頌軍參編 2001 廣東高教出版社
18 《地理景觀》(城市景觀部分) 肖玲( 4 ) 2000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
19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第五卷) 張加恭(參編) 2002 商務印書館
Ⅲ 地理科學在部隊中的應用
軍事應用
1.反映戰場地理環境的空間結構;完成態勢圖標繪、選擇進攻路線、合理配置兵力、選擇最佳瞄準點和打擊核心、分析爆炸等級、范圍、破壞程度、射擊諸元等。 2.如海灣戰爭中,美國利用GIS模擬部隊和車輛機動性、估算了化學武器擴散范圍、模擬煙霧遮蔽戰場的效果、提供水源探測所需點位、評定地形對武器性能的影響,為軍事行動提供決策依據。 3.美國陸軍測繪工程中心還在工作站上建立了GIS和RS的集成系統,及時地(不超過4小時)將反映戰場現狀的正射影像圖疊加到數字地圖上,數據直接送到前線指揮部和五角大樓,為軍事決策提供24小時服務。 4.科索沃戰爭中,利用3S高度集成技術,使打擊目標更精準有效。
用於輔助決策
Ⅳ 人文地理學研究成果可用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哪些領域
人文地理學研究成果可用於社會經濟發展的哪些領域
可以用於礦產、交通地理、地理思想史、城市地理、經濟地理、城市社會地理、旅遊地理、地理信息系統等
Ⅳ 當代地理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有哪些
第四紀研究,簡單來說就是研究遠古時期的氣候變化,以期能對現代氣候變化做出指導性決策打下基礎。另外現在環境保護非常熱,所以地理學和環境科學的結合也是比較前沿的
Ⅵ 地理科學專業是做什麼的畢業後可以在哪些單位工作
專業方向:地理科學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註:可授理學或管理學學士學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註:可授理學或管理學學士學位)地理信息科學
地理科學專業畢業出來做什麼:
1.地理教師
2.進入公司或規劃設計院,做旅遊規劃、城鄉規劃,土地資源開發與利用、地理信息系統軟體開發等工作(例如著名的北京超圖信息公司等)。
3. 氣象局、環境保護局,水文水利廳(局),國土資源廳(局)(專業主要為自然地理學、城市規劃等)
4. 進入各大研究所(大部分要求地理專業碩士學位及以上,各專業均需求)
(6)地理科學研究成果應用擴展閱讀:
地理學專業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地球表層(包括岩石圈、土壤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和人類圈及其相互作用)系統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地圖、野外觀測、實驗室分析模擬等現代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和技能,具有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經濟、歷史的基本素養;
3.能應用現代地理科學基礎理淪、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解決科學問題和實踐問題,了解相關領域的基本進展和社會需求,能在教師指導下從事基本的理論研究或應用研究;
4.掌握教育學基本理論和地理教學法,具備優秀的表達能力,能運用可視化等現代教學手段開展地理教學工作;
5.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心,能勝任野外考察,具有人文社科基礎知識和人文修養,善於團隊合作。
6.熟練掌握一門外語和計算機應用技術,並達到規定的等級。
地理學專業需要學習的核心理論知識包括:
核心知識領域:天文學、地質學、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區域地理學、3S(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科學與技術、地理教學論;
核心專業實驗包括:區域綜合地理野外實習、地理信息系統、遙感與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綜合實習、題地圖編制、可視化教學設計。
此外,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地質地貌野外實習、氣象與氣候學實習、水文學實習、土壤植物野外實習、人文地理野外實習、地理教學實習等。
培養規格——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並掌握地理科學專業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Ⅶ 近年來自然地理科學的研究成果
地理科學這個概念出現比較晚。
它是在1986年由「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提出的。內
他認為地容理學應當是與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數學科學等並列的大科學體系,故稱「地理科學」。
一般情況下,地理科學與地理學是同義詞,但在學術上,二者略有差異。
Ⅷ 當代地理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有哪些
1當代地理科學的前沿領域與發展趨勢 一、當代地理科學研究的前沿領域
1.全球變化及其區域響應研究
全球變化研究是20世紀80年代國際學術界為迎接人類所面臨的資源、環境和發展問題而設計和實施的研究計劃,是人類歷史上最為龐大的超級科學計劃。研究學科涵蓋大氣、海洋、地理、地質、地球物理、環境、生物、生態、能源、人口、經濟等諸多學科,研究人員涉及自然科學界和社會科學界的科學家以及政府和企業界的管理人員,研究方法強調學科的交叉和理論的集成,並將地球系統科學作為其研究的新方法。全球變化研究目前由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全球環境變化人文因素計劃(IHDP)、生物多樣性計劃(DIVER SITAS)等4個正在執行的研究計劃組成,每個計劃包含有一系列核心計劃和交叉計劃。為保障各項計劃的順利進行,相應地設計了一系列數據觀測與採集系統作為技術支撐,主要有:地球觀測系統(EOS)、全球氣候觀測系統(GCOS)、全球海洋觀測系統(GOOS)、全球陸地觀測系統(GTOS)、全球環境監測系統(GEMS)、全球環境調查系統(GOES)等。
全球變化研究在過去、現在和未來,都是地理學的重要研究領域,在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和國際全球變化人文因素的推動下,不斷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全球變化及其區域響應涉及古地理環境演變、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變化、減輕自然災害、典型區域環境定位研究以及全球環境變化的對策等眾多領域。我國的青藏高原、黃土高原等區域和全球環境變化關系密切,正是地理學研究可以發揮特長、顯示才乾的領域。
2.陸地表層過程和格局的綜合研究
地理學的傳統研究領域是發生在陸地表層各種自然和人文現象的空間分異和空間組織。認識這種分異和組織的規律,對於合理布局經濟活動,開發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避免和減輕自然災害有著重要的價值。然而,停留在經驗性、描述性范圍的空間格局研究,所能達到的視野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提供為認識和預測地理環境變化所必須的資料。因此20世紀60年代以來,國內地理學界發展了地表熱量與水分平衡、地理環境中化學元素的遷移轉化以及生物群落與其環境之間的物質、能量的交換等三個過程研究的方向,國內外地理學界也發展了用社會科學理論解釋空間格局的人文地理方向。在這些方向上,自然地理學研究注重野外定點觀測和室內的實驗研究,人文地理注重地理空間人流和物流的調查分析。近年來,國內外許多地理學者認識到,要推動地理學的發展,必須在格局與過程的相互作用方面加強研究,地理學家必須強調格局和過程及其間的關系。發生在各種類型和各種尺度的區域中的過程必然產生一定的格局,而格局的變化又會影響到自然、生態、社會發展的進程。這就產生了不同尺度區域之間的相互依賴性。陸地表層系統包括與人類密切相關的環境、資源和社會經濟在時空上的結構、演化、發展及其相互作用,是地球表層最復雜、最重要、受人類活動影響最大的一個子系統。因此,對它的研究是地理科學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當前,人們日益關注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的陸地表層環境的狀況和變化趨勢。從本質上看,陸地表層的環境變化是特定地域上地表過程的方式和強度在人為或自然因素作用下發生改變的結果。陸地過程的研究將朝微觀深化和宏觀綜合兩個方向發展,關鍵在於地理系統中界面過程的綜合研究。其主要意義在於:能有效地研究開放系統間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從而促進地理學向理論方面深入;界面過程研究實際上是系統間介面的研究,將促進發展地理學的綜合方法,導致跨學科、跨部門的相互滲透和相鄰學科成就的引進。
陸地表層系統具有空間分布不均勻的顯著特點,對全球問題的認識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地域分異的了解和研究的深度,將陸地表層劃分為不同的地域類型,研究不同地域類型的過程、結構和演化,比較其間的異同,是陸地表層格局研究的重要內容。在研究陸地表層過程中,也要關注海陸相互作用,特別是海洋對陸地過程的影響和作用。從全球環境變化領域、地球系統科學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形勢看,也需要一個比較好的、便於應用的、兼顧自然和人文兩方面的區域框架,並根據客觀實際變化及時更新。我國幅員廣袤,東臨太平洋,西靠歐亞腹地,南北跨越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山地高原眾多,季風發達,既有濕潤的森林又有極端乾旱的荒漠,形成三大自然區並列的獨特格局。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為不同區域、類型和自然過程的比較研究提供了舞台。對地表過程和格局相互關系的綜合研究,將促進全球環境變化區域響應的研究,成為發展陸地表層系統科學的基礎理論。
作者:159.226.115.* 2006-10-28 22:37 回復此發言 2當代地理科學的前沿領域與發展趨勢
3.自然資源保障和生態環境建設研究
水資源、土地資源和生物資源是地球人類家園支撐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上述自然資源的人均佔有量少、空間分布不均衡,經濟高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壓力加大。長期以來掠奪式的開發和不合理的經營管理,導致自然資源枯竭、環境退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等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成為制約我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嚴重障礙。可持續發展要求在不同尺度的區域內,社會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保持協調的關系。
因此,應綜合研究我國各類自然資源的格局、過程和動態,從整體出發,研究各類自然資源之間的相互關系,揭示其組合特徵和演變規律。研究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之間,不同區域的資源與環境之間,特別是人類活動與資源、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揭示自然資源的時空變化規律並評估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環境效應,闡明人類經營活動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影響,提出其調控機制和對策。土地退化生態環境惡化具有明顯的區域差異,要劃分不同的生態類型,對其成因機制、動態過程和發展趨勢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提出宏觀整治戰略及生態環境建設的途徑和措施。
4.區域可持續發展及人地系統的機理和調控研究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了全球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綱領《21世紀議程》。隨著《21世紀議程》在全球范圍內的貫徹實施,中國政府於1994年制定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白皮書》,可持續發展被納入全國、各省區和一些大城市的國民經濟計劃之中。隨著可持續發展實踐工作的開展,地理學者也展開了對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
可持續發展是整個人類社會發展的目標,協調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基本手段,而人地關系的協調需要從全球、國家和地區等不同尺度和層次上進行。人口、經濟發展、資源、環境和生態等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無不表現出明顯的區域差異。不同的地域,其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的內涵也不同。區域尺度的可持續發展研究是地理學更能發揮優勢的領域。
地球上凡是有人類居住的地區,以人類和人類的經濟社會活動為一方,以地球表層包括岩石、大氣、水、土壤、生物為主體的,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理環境為另一方,組成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綜合體,即人地系統。人地系統包括人對地的依賴性和人的能動作用,它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變化。歷史經驗表明,人和地之間應保持和諧、協調的關系,人類應當自覺地按照客觀規律去利用和改造「地」,妥善處理好兩者的關系,才能達到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人地系統研究具有跨學科的特點,人地系統是一個動態的、開放的、復雜的巨系統,為此要從空間結構、時間過程、組織序變、整體效應、協同互補等方面去認識和尋求全球的、全國的或區域的人地關系的整體優化、協調發展及系統調控的機理,為區域可持續發展和區域決策與管理提供理論依據,其中心目標是協調人地關系,重點研究人地系統的優化,並落實到區域可持續發展上。在人地關系協調中,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同自然資源和環境之間,存在著直接和間接的反饋作用並相互交織在一起。自然資源與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有促進與抑控作用;人類對自然系統投入可控資源、治理自然災害、改善環境質量、開發各種資源,從而實現產出並予以優化。任何區域開發、區域規劃和區域管理都必須以改善區域人地相互作用結構、開發人地相互作用潛力和加快人地相互作用在地域系統中的良性循環為目標。
5.地球信息科學、技術和「數字地球」研究
地球信息科學是地球系統科學、空間技術和信息科學等交叉、融合的產物。它以信息流為手段研究地球系統的物質流、能量流和人流的運動狀態和方式。由於地球信息科學的多學科性,它能夠為地球系統中許多研究領域的綜合、大型地學問題的解決和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以至於全新的研究和解決方案。地球信息科學的形成和發展,標志著信息時代地球科學的研究方向,有著廣泛的社會需求。
作者:159.226.115.* 2006-10-28 22:37 回復此發言 3當代地理科學的前沿領域與發展趨勢
地球空間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人類有能力對全球性問題進行系統研究,促進了地球系統科學研究的現代化和信息化。「數字地球」的核心思想是用數字化手段,整體性地研究解決地球問題和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資源。它不僅為地球可視化提供平台,而且為地球科學實驗提供一個基本模型框架。利用這個框架,可以重演地球整體各圈層的演變與相互作用的歷史、評價現狀、預測未來。地球信息科學研究則為「數字地球」關鍵技術的解決奠定了科學基礎,其發展將有助於推動「數字地球戰略與中國對策」的研究。
二、地理學的發展趨勢
1.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綜合
長期以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割裂對立的二元論阻礙了地理學整體綜合研究的發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作用越來越大,其影響也愈加顯著。地理學應十分重視人文因素的影響及其反饋的研究,重視和發展與人文因素有關的分支學科,並促進其與自然地理學各學科間的滲透和融合。在人類對自然環境影響日益強烈的今天,人地關系更緊密地交織在一起,並且擴展成為全球環境變化問題。自然地理研究不應該是純自然主義的,它也研究人對自然環境的作用及其反饋,人文地理研究也離不開自然系統和生態學的基礎。多數學者認為,無論從地理學發展史、地理思維和社會實踐看,統一的地理學或綜合地理學是客觀存在的,並且是社會發展所需要的。這種綜合在地理學內部表現為人文地理與自然地理的相互滲透,重大的自然地理過程納入了人類活動因素的驅動力研究,而人文地理研究也將資源環境作為作用因素和決策目標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地理學外部則更多地強調地球4大圈層的相互作用關系研究,人類發展與環境問題成為新世紀地球系統科學的共同主題,表現在以人地協調發展為目標,以區域為主要研究對象,實現資源、人口、環境、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
2.深化微觀研究,探究地理事物的成因和變化機理
從發展趨勢看,微觀研究的深化主要表現在由靜態、類型和結構的研究轉變向動態、過程和機理的研究以及進一步的動態監測、優勢調控和預測預報等。自然地理側重生物、化學和物理過程的研究,人文地理側重經濟、文化和社會過程的探討。
3.進一步拓展地理學的應用研究領域
地理學,尤其是中國的地理學,屬於應用性較強的學科。特別是在地理信息系統快速發展的最近20多年,地理學不僅在決策支持方面,在涉及區域和空間問題的管理方面也拓展了許多應用領域。20世紀80年代以前,地理學的決策支持研究在我國主要集中在農業發展、工業的資源開發和利用、重大項目的選址、區劃和區域規劃領域。隨著環境問題越來越受到政府和社會的重視,資源保護、環境建設、災害防治、城市和農村發展等問題成為地理學應用研究的熱點,以GIS技術應用為龍頭的地理信息和3S技術應用產業化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起來,有力地增強了地理學研究成果的應用價值。
4.研究方法和技術的現代化
地理學經歷了從個別地理知識的記載到地理現象的歸納解釋,從定性的文字描述到定量化揭示地理現象發生發展規律的過程,從最初的多元統計與線性規劃的應用,到後來系統科學、灰色描述、模擬實驗在人地相互關系、自然過程模擬、社會發展因子相關分析等方面的應用,到今天對地觀測系統、全球定位系統和衛星網路通訊技術的建立和應用,大大提高了地理研究的效率和質量。地理學的研究對象也從點到面、由微觀到宏觀、由區域到全球。地理學研究技術手段的豐富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認為當代地理學也正在從經驗科學走向實驗科學。
Ⅸ 地理科學的應用領域
地理科學的應用領域:
第一,地理學研究方法的變革。傳統的地理學方法主要有勘查、觀測、記錄、制圖、區劃與規劃等。早期劃定的分區對於決策支持而言,在宏觀方面有引導性,但在微觀方面需要進一步具體和翔實的信息。現代地理學在發展過程中繼承了原有優勢,在加強野外考察、觀測的同時,更注重應用空間統計、對地觀測、地理信息系統、遙感等多種技術手段,建立模型和決策支持系統,為決策和管理服務。
第二,地理學的研究技術已經從概念模型走向定量表達。從早期的地理地帶性概念、柯本氣候分帶到氣候系統模式,從早期的地理信息空間疊加到地球系統多圈層要素耦合模式,地理學相關模型的模擬精度正在不斷提升。從計算機制圖到空間分析,地理信息系統向著具有不同解析度、海量數據、多維顯示的數字地球系統發展。從早期航空遙感走向多衛星組網的多解析度、全天候、全波段、多要素地球立體觀測,遙感觀測的時空解析度大幅提升。從早期的指南針、羅盤,到組網衛星,再到移動終端,全球定位系統實現了從定位走向基於移動網路的位置服務。隨著對地球表層的監測體系逐步建立,從天上的航空航天遙感到地下探測,再到地表土壤、植被、水等多要素的觀測,實現了精細化、多尺度的野外觀測,為研究地理過程提供了豐富數據,深化了對地理現象過程和機制的認識。地理學研究已經從統計模型走向模式模擬,從原來的線性分析發展為非線性數理統計,從模型建立走向模型系統,面向預測的多圈層、多要素耦合的地球系統模式已成為可能。
第三,大數據、可視化和虛擬現實為研究復雜的地理學問題提供了重要工具。大數據可以比較精細刻畫社會經濟現象的時空變化。例如在人文現象分析中,通過人口在空間上的流動識別熱點地區,進而為公共設施布局、交通網路構築等提供科學依據;通過室內模擬和室外觀測相結合,將室外觀測的地理過程數據與數字化的降雨量、植被覆蓋、城市交通網路布局等要素相結合,進而在計算機上進行智能化、可視化的模擬,為決策提供服務。早期進行土地覆蓋、土地利用、土壤等制圖研究往往通過野外調查人工繪制,建立調查樣地代表不同圖斑特徵。通過遙感圖像解譯地物類型,依託地理信息系統對其它空間數據進行整合管理,可以實現地理學核心的人地關系研究,如土地覆蓋空間格局變化、城市化過程及其驅動機制等,並為生物多樣性保護、城鄉規劃、應對全球變化等可持續發展相關問題服務。隨著地理學圈層相互作用模式越來越注重多要素耦合,綜合性和整體性已經成為地理學理念的「數值化表達」,3S技術貫穿於解決地理學問題的各個環節。例如,在氣候模式演變研究中,20世紀70年代的氣候模式,主要是考慮大氣和地球表層;一直到90年代末期,IPCC第二次評估報告時才考慮了氣溶膠的影響。後來逐步考慮植被的動態變化、大氣化學特徵、冰凍圈的變化等,未來也必將增加城市化、社會經濟的變化、產業變化對氣候系統的影響等。總之,地理學圈層相互作用模式越來越綜合,整合了越來越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經濟特徵。
Ⅹ 怎麼利用現有地理科學研究成果,為社會經濟建設服務
「研究所已成為國內地理科學、資源科學領域學科最為齊全、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研究所,成為國家區域發展、資源利用和生態建設重要的科學思想庫和人才庫,成為國際上地理學、生態系統生態學和可持續發展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影響的中國一流研究機構。」
9月20日,在慶祝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建所70周年暨中國科學院綜合科學考察55周年紀念大會上,中科院地理資源所所長劉毅作上述表示。
回首70年,劉毅指出,地理資源所在區域、國家和全球尺度上,圍繞社會經濟發展目標,在自然資源合理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國土綜合整治、區域可持續發展、資源與環境信息系統等重要領域,取得了一批國家級重大科研成果,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國地理科學與資源科學發展的方向與水平。研究所在一些重大科學問題和國家需求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作為合作部委之一,國家發改委地區經濟司司長范恆山指出,多年來,地理資源所與國家發改委及其所屬有關單位緊密合作,結合國家在各個時期的重心工作和宏觀調控的基本思路,積極開展相關科研工作和咨詢活動,為發改委准確履行職能提供了重要支撐。
特別是近年來,圍繞落實國家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總體戰略,「我們按照國務院要求,先後組織編制了一系列區域規劃和政策性文件。在這個過程中,地理資源所作為重要的支持單位,直接參與了一系列重要活動,為這些規劃和文件的出台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基礎性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作出了重要貢獻。很多專家直接參與了京津冀都市圈、長三角地區和成渝經濟區等區域規劃和相關文件的編制與起草工作。」范恆山表示。
中科院原副院長、中科院原綜考會主任、中科院院士孫鴻烈對地理所和綜合考察委員會過去的工作特點進行了回顧總結。
他表示,今天,地理學發展應該關注以下方面:第一,要緊密圍繞國家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需求。地理學和綜合科學考察都是研究地球表面,這是人類居住和生息繁衍的地方,這樣的研究不可能脫離社會發展。同時,地理學和綜合考察工作都直接或間接圍繞國家或區域的經濟建設開展,研究區域的資源環境條件,提出區域經濟發展方向和布局,從全國來說,也是從全國區劃空間角度,為生產的發展指出方向。
第二,地理學與資源考察研究都要考慮區域經濟發展的問題,因此與經濟學科的聯系就非常重要,應注重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與經濟學等學科的密切結合。
第三,要在關注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重視區域環境問題。地理學本身就是研究地帶性規律,研究區域分異規律。綜合考察也是這樣,根據地方的條件,考慮地方的發展。現在回顧起來,雖然過去沒有「可持續發展」的說法,但在各個學科中比較起來,地理學和綜合考察確實走在前面,體現了把環境和發展結合起來考慮的理念。
第四,要堅持開放合作,發揚良好的協作精神。過去,地理學與資源考察研究都非常注意開放合作地開展工作,因為都涉及很多專業,是系統工程,不可能僅依靠本單位的幾個專業來做。今後依然要注意組織協調與大學、其他科研單位以及地方的合作,尤其是不能忽視與地方的合作,這也是使很多工作能夠落到實處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