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證書轉讓 > 周朝土地轉讓

周朝土地轉讓

發布時間:2021-10-19 14:43:46

❶ 周朝後,諸侯擅自割讓或交換土地會導致什麼後果

導致多方混戰,還會導致戰爭的發生,老百姓還會受苦

❷ 西周的土地制度

西周實行井田制度。每個男性主要勞動力授田百畝(相當於現在31畝多),每隔3年耕作者之間更換一次分配的田地。當時普遍採用熟荒耕作制,使得農業生產有了很大進步。

井田制產生在西周初年,到了東周前期,這個制度仍然在繼續實行,春秋時文獻中還有關於井田制的記載。到了春秋末期,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土地的讓渡、轉移和宅圃的買賣,便是公然進行了。

從西周以來,「田裡不鬻」的格局已被沖破了缺口,土地關系正走向私有化的道路,盡管由於各(諸侯)國社會經濟發展不平衡,井田制的崩潰過程也先後不一。

到秦統一六國,於公元前216年頒布實施「令黔首自實田」的命令,實行對土地私有產權的保護為止,大體時間段為約公元前11世紀中葉到公元前216年。

(2)周朝土地轉讓擴展閱讀:

青銅農具使用比商代更為廣泛,排水與引水技術掌握較好,農作物中桑麻瓜果都有栽培種植。手工業部門多,分工比商代更細,有「百工」之稱,商業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在「國」與「都」中,出現了更大的市場。

西周時期,商業發達,有專門從事貿易活動的商人。海貝、海蚌和占卜用的龜甲等,往往都是從遠方貢獻和交換來的。海貝當時也作為貨幣,以朋為單位計算。舟船和馬車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❸ 周朝的土地制度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統一規劃土地,普遍推行井田制,鞏固和加強國家的經濟基礎。據史書記載,周朝的土地制度大體是這樣的:京城周圍的土地為天子所有,即所謂「王畿千里」。王畿之中留下千畝,稱為籍田。朝廷每年舉行春耕典禮,周天子象徵性地親自扶犁,算是「親耕」,勸導百姓不違農時。王畿土地收入,供周王室飲食、祭祀之用。王畿以外的土地,分封給諸侯和公卿。諸侯在各封區內普遍推行井田制。井田劃分為「公田」與「私田」。農夫「同養公田」,收入交奴隸主即諸侯和公卿享用。一夫授田百畝為「私田」,根據土地的肥瘠也有少於或多於此數的。「田裡不鬻」,土地不能自由買賣。農夫「公事畢,然後敢治私事」。他們依附在土地上生息繁衍,沒有遷徙的自由。井田制的確立,並非如孟子後來所贊譽的:「鄉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孟子•滕文公》),但是,它確實適應周朝前期生產力發展的水平,有利於經濟的繁榮和社會的穩定。

❹ 為什麼周朝土地私有制會觸犯貴族利益

解釋這個問題先要明確一點:周朝是奴隸社會實行分封制,周天子地位最高,享有全國的土地,但是一個人是無法管理這么多土地的,所以他把土地分給親戚、功臣和先賢後裔。這些被封得土地的人就是諸侯,下層人民在他們的領地中工作並繳稅。在這種情況下實行土地私有制就意味著土地不能被分封只能被購買,這些諸侯就會失去賴以生存的稅供。

❺ 將周朝的土地送出去一半,周襄王為何要這樣自掘墳墓

經歷過“子頹之亂”、“子帶之亂”之後,周王朝的勢力大不如以前。而晉國的勢力當時是威震一方的,並且他們幫助周襄王平定了“子帶之亂”.之後,晉文公向周襄王索要一些比較“過分”的封賞,為了安撫晉文公,周襄王把土地送了出去。

晉文公在平復“子帶之亂”中是有功的,而且在當時有一定的勢力,所以難免會有“不臣”之心。他向周襄王提出“隧禮”的要求已經佐證了這一點。所以周襄王才把周朝一半的土地送出去,以自掘墳墓的方式來安撫晉文公。

❻ 周朝為何要把土地都分封出去,只統治一小塊地方呢

周朝為了讓這些諸侯國都來保護周王室,這樣也可以在初期穩定周朝統治。

❼ 春秋時期土地轉讓關系發展

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制度的瓦解時期,當時周朝的奴隸制度土地原則上還是國有,當時由於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因此大量的荒地被開墾出來,新開墾的土地實際上歸開墾的奴隸主所有,也不用向國家繳納任何費用。因此當時存在兩種土地形式。

❽ 為什麼周朝要把土地都分封出去,自己只保留一小塊土地呢

周朝(前1046年—前256年)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第三個王朝。周王朝一共傳國君32代37王,享國共計791年。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周王朝可以說是存在時間最久的朝代了,也即接近800年的歷史,明顯超過漢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等朝代。但是,實際上,在東周時期,也即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實際上已經名存實亡。

比如歷史上有名的「盟津之誓」,據說有800多個諸侯和部落加入了周武王的聯軍,這些諸侯總共出兵車300乘、士卒4.5萬人、虎賁3000人,並且,庸、蜀、羌、鬃、微、盧、彭、濮等許多小國也率兵配合。

因此,對於周武王來說,本身是沒有消滅商朝的實力。在藉助這些諸侯勢力消滅商朝後,周武王自然不能卸磨殺驢,所以需要分封這些諸侯,比如蜀國、杞國、庸國等西周之前就存在的諸侯,就獲得了周王室的冊封,包括給予爵位,增加封地等。

❾ 中國周朝的土地制度是怎樣的

這個問題至少有兩種觀點,我在看書的時候查過。張傳璽老師的《簡明中國古代史》里的分封制,認為西周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天子是全國的土地所有者和全民的統治者。通過血緣關系和政治結合的權利財產分配製度,也就是宗法和分封結合實現全國的統治。 封建之下,諸侯、卿大夫、士各自佔有采邑、勞動人民,一方面向天子履行義務,一方面實現自己的權利。

另一種觀點是,如付樂成先生《中國通史》里認為西周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基本上不是事實。因為周天子只是全國名義的統治者,其實際所擁有的土地只不過是王畿「宗周」(鎬京),「成周」(洛邑)以及周邊的土地。而且這些土地後來還要分封給新的卿大夫。 而且,各個封國的「公室」(諸侯)和「氏室」(卿大夫)在開始還是比較聽話的,後來隨著和周關系的越來越遠,也就那麼回事了。據說,一直和周王室關系比較好的,一直到春秋都比較好的有衛國、齊國、晉國和魯國。像是秦國態度就差了些、鄭國後來還射傷了周平王、楚國本來就遠更沒啥感情了。

俺自己認為,西周的封建制(分封制)使得周王統御了一個空前的國家(與夏商相比),有著空前的權利。但是也造成了周王室的權威無法時刻和更廣范圍的影響若干封國。

原因在於
第一,分封制以井田制為基礎。井田制實質是一種封建農奴制剝削制度。以周天子為例,王畿土地上,被分為了平均「九分」,中間是周天子的田,其他就應該是農奴們佔有(注意不是「所有」)的土地。農奴們把屬於天子的土地整好了,才幹敢自己的活。他們是人身關系絕對依附土地的勞役地租。當時井田制不僅是周天子的王畿之地實行,也推行與全國各地,但凡是貴族就都這種情況。這就決定了每個階級的貴族都有按照等級分配的「采邑或食田」,周天子不需要太過於追求對土地的傾占就可以擁有采邑糧食和諸侯的供奉。 而且在當時工商業是周王室的專營行業,根本不需要大規模交換就有其他物品了。
第二,周的分封制相對商代更為典型和徹底,實行分封是唯一的途徑。
第三,西周的分封相當有策略性。周封國71,而王室獨居53個。而且這些忠於西周的封國是沿著當時農產區、交通要道以及戰略要地分封的。這樣一方面防止了商朝後裔的反叛,如衛國、魯國、齊國。一方面通邊疆的封國遏制所謂戎狄,如燕國、晉國、秦國。一方面保證了版圖的擴大。所以我認為周天子=是名義的「共主」,土地擁有名義上的「莫非王土」。但並不能否認西周時期周天子的權威性。要知道西周政治實質是宗法血緣關系和分封制度的結合,只要其中一支貴族中的「大宗」忠於王室,其他小宗也可能是忠於王室的。

❿ 周朝建立後,土地都分封給什麼人了

周滅商之後,周天子進行了一場改朝換代後的權力「大洗牌」——分封天下,將「有功之臣」分封於各地,即後來所謂的「諸侯」。那麼,這些「諸侯」都是些什麼人呢?主要這么有幾個類型:


閱讀全文

與周朝土地轉讓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商登記人員工作總結2018 瀏覽:799
我要發明機器人300字 瀏覽:341
轉讓合作書 瀏覽:512
上海聯瑞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寧波分公司 瀏覽:364
西安私人二手挖機轉讓 瀏覽:698
債務股權轉讓 瀏覽:441
食堂轉讓合同範本 瀏覽:335
廣西華航投資糾紛 瀏覽:902
萌分期投訴 瀏覽:832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